?

全過程聯動:邁向共同富裕的新型城鎮化

2022-09-01 09:11袁方成
關鍵詞:城鎮化人口動力

袁方成 王 丹

(華中師范大學 政治與國際關系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9)

城市是人類文明發展的結晶,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二十世紀末,鑒于城鎮化明顯滯后于工業化的現實,我國走出了一條側重擴大城鎮規模、提高城鎮化率的城鎮化加速發展之路。截至2020年,我國城市化水平達到了63.89%,遠超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1)歐陽慧、李智、李沛霖:《“十四五”時期我國城鎮化率變化趨勢及政策含義》,《城市發展研究》2021年第6期,第1頁。在快速城鎮化背景下,我國城市人口不斷增長,大量進城農民無法享受與市民同等待遇,難以融入城市,游離于城市邊緣,“半城鎮化”問題突出。(2)黃茂興、張建威:《中國推動城鎮化發展:歷程、成就與啟示》,《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21年第6期,第20頁。2021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的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上指出:“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3)《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統籌做好重大金融風險防范化解工作》,《人民日報》2021年8月18日。堅持人民立場、消除貧困、改善民生、實現人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構成新階段共同富裕的重要內容。面向新階段以人為核心的共同富裕要求,我國的城鎮化建設亦邁向了新的發展階段——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對此,本文將從城鎮化演進的動力機制認識出發,挖掘城鎮化的驅動力量,在全面把握城鎮化演化邏輯中探究新階段城鎮化高質量推進的可行路徑。

一、城鎮化動力機制與發展路徑的反思

城鎮化動力機制,即推動城鎮化發生和發展所必需動力的產生機理,以及維持和改善這種機理的各種經濟關系和組織制度所構成的綜合系統的總和。(4)張泰城、張小青:《中部地區城鎮化的動力機制及路徑選擇研究》,《經濟問題》2007年第2期,第47頁。對城鎮化動力機制的全面把握,可構筑與優化適宜城鎮化發展的動力系統,奠定有利于城鎮化發展的重要基礎。為此,學界將動力機制作為整個城鎮化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并采用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辦法對其展開探究。定量層面運用了主成分分析法、四維分析法以及VEC模型,旨在精準識別城鎮化進程中的不同驅動力及其在城鎮化進程中的貢獻度。定性維度則主要側重于按照宏觀、微觀層次進行類型劃分,或是專注于城鎮化進程中的政府作用,或是從系統動力學角度認識城鎮化的驅動力。不同視角下動力機制的類型劃分,則就具體的研究問題和發展目標而定。

城鎮化動力機制既是城鎮化時空演變的重要推力,也是城鎮化建設的邏輯起點。繼系統動力學的分類,有學者指出城鎮化的戰略轉型需要從突破制度障礙、保障動力機制和促進可持續發展等方面入手。(5)王超:《城鎮化戰略轉型:系統關系視角下的新型城鎮化路徑選擇》,《前沿》2013年第11期,第137頁。抑或是結合動力機制的四維分析,將政府、市場和農民(社會)視為新型城鎮化的主要動力源,提出城鎮化的有效運轉需要正確處理好三個動力源的功能邊界,在此基礎上分工合作、協同推進,實現城鎮化的健康有序發展。(6)楊發祥、茹婧:《新型城鎮化的動力機制及其協同策略》,《山東社會科學》2014年第1期,第56頁。城鎮化各種推進路徑的戰略選擇,主要從城鎮化演進的動力機制出發,并將城鎮化建設限定于動能培育層面。

既有城鎮化動力機制研究,對城鎮化進程中的驅動因素做了大量的測度與評估,并對其做了較為系統的分類,深化了動力機制的模型建構。盡管學界有意識地從多個角度挖掘城鎮化的動力因素,但因動力機制分析停留于靜態、單向度認識,即或強調城鎮化建設中的市場調節作用,或主張發揮政府的宏觀調控作用,又或是僅注意到產業轉型升級對城鎮化的驅動作用。對城鎮化動力間相互作用認識的不足,使得城鎮化的發展路徑多具有片面性,即以某一動能培育為重點,而相對弱化其他動能的發展,更缺乏對動能聯合作用的關注。其結果是,城鎮化后續發展動力不足,難以滿足人們不斷增長的生活需求。尤其在“見物不見人”式城鎮化發展中,雖出現人口在城鄉間的空間轉換,但并未出現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的全面轉型,轉移人口未能獲得完全的城市市民身份認同。

為克服傳統“見物不見人”式城鎮化的局限,新階段提出了“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的戰略定位。這一戰略定位將傳統側重城市空間擴張、經濟數據提升的城鎮化建設,導向強調轉移人口角色、身份的轉變,注重引導轉移人口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轉型升級層面。新情景、新命題下的城鎮化建設,在回歸“以人為本”價值觀念的同時,還在于突破傳統單向度路徑建構的思路,重新認識城市化進程中的動力機制及其發展路徑。

二、全過程聯動:理解城鎮化的新維度

(一)作為自然漸進過程的城鎮化

城鎮化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長期發展過程,伴隨著一個國家或地區農村人口轉變為非農人口、農業生產轉變為非農業生產活動、農村地區變為城鎮地區。(7)聶偉、風笑天:《城鎮化:概念、目標、挑戰與路徑》,《學術界》2014年第9期,第83頁。依據城鎮化過程中城鎮化率、空間形態等方面變化,可將城鎮化劃分為不同的發展階段。美國地理學者諾瑟姆曾將城鎮化進程概括為一條稍被拉平的S形曲線,將城鎮化劃分為發展初期(城鎮化水平<30%)、發展中期(城鎮化水平介于30%~70%)和發展后期(城鎮化水平>70%)三大階段。(8)Northam R M.Urban Geography.J.Wiley Sons,1975,p.65.英國學者范登堡在其《歐洲城市興衰研究》中,依據城鎮化進程中城鎮空間的變化,將自工業革命以來的城鎮化劃分為城鎮化階段、市郊化階段和反城鎮化與內域的分散階段。(9)Vandenberg L.Research on the Rise and Fall of European Cities.Pergamon Press,1982,pp.85-90.此外,彼得·霍爾、克拉森等人進一步指出城市發展可能具有周期性特征,由此提出了“城市階段發展模型”“差異城市化理論模型”。城鎮化演化的階段劃分實則是過程分析的具體應用,多從物的尺度出發概括城鎮化演變過程,看到了城鎮水平、城鎮空間在城鎮化中的作用,卻較少注意到城鎮化進程中人這一核心要素,這是城鎮化建設偏離“以人為本”價值追求的重要原因。

在唯物主義視野中,人的現代化即現實的人及其世界的現代化,主要包括:人的自我世界的現代化(觀念、需要、素質、能力及行為的現代化等);人的關系世界的現代化(人人關系、群己關系、天人關系的現代化);人的周圍世界的現代化(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生態現代化)等。(10)張智:《人的現代化:內涵、動因、規律及經驗——從歷史唯物主義視角看》,《理論探討》2016年第2期,第20頁。城鎮化進程中,人的現代化體現為人的鄉村性與城市性之間的“沖突—調試—和諧”,背后實則隱含著人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的全面轉型?!吧罘绞匠鞘谢?11)Louis Wirth.Urbanism as a Way of Life.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38,(1),p.5.作為城鎮化的最高境界,涉及傳統習慣、情感與價值觀等內容,是城鎮化進程中最漫長和最難轉變的部分,但只有完成了生活方式的城鎮化才是城鎮化的徹底實現??紤]到“人”精神世界改造的必然性和長期性、城鄉二元結構存在的深刻性,城鎮化的高質量發展尤其需要分層次、分階段、分步驟地漸進推進。

(二)多重動力聯合驅動的城鎮化

城鎮化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關系著經濟、人口、社會、空間等方面的深刻變化。與系統工程多維度變化相對應,工程內部囊括了多重目標任務?!秶倚滦统擎偦巹?2014—2020)》中,針對城鎮化進程中人口多、資源相對短缺、生態環境比較脆弱、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等方面的問題,規劃從城鎮化水平、城鎮空間格局、城市發展模式、城市生活、城鎮化體制機制等五個層面列出了22項發展指標。2021年3月,繼“十四五”提出推進以人為核心新型城鎮化后,政府工作報告中再次將城鎮化的推進細化為:“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提高到65%,發展壯大城市群和都市圈,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完善住房市場體系和住房保障體系,提升城鎮化發展質量?!?12)《“十四五”時期深入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戰略》,《新京報》2021年3月5日。

多重目標任務下系統工程的高質量推進,需要以持續、強勁的動力支持為基礎。綜合城鎮化過程、歷史和國家經驗的認識,城鎮化的演進包含了產業、土地、人口等多重動力因素。不同動力雖有其特定的作用形式與發展方向,但相互間存在直接或間接的聯動反映。以產業要素為例,城鎮產業的轉型升級可為轉移人口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和物質支持,這一轉變下將吸引大量農村人口向城鎮集聚。與此同時,產業結構的轉型,意味著城市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與之對應的是發揮市場資源調節的優勢,通過城鄉資源要素的優化配置,為城市經濟的持續發展增能。再者,產業轉型更需要相應的政策支持與制度創新,為產業發展營造良好氛圍。整體上,各驅動力量并非獨立存在,而是以相互作用、聯動發展之態參與城鎮化建設的全過程。

(三)以人為核心新型城鎮化的階段與動能

城鎮化既是一個漸進演變的過程,同時也蘊含著多重動力聯合作用之意。在以人為核心新型城鎮化的戰略定位下,人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包含了生存、安全、社會交往等多方面的需要,不同需求的滿足既在于產業的轉型升級為其提供充足的物質支持,也在于市場對資源的優化配置,還在于政策制度的協同作用,以保障城鎮化進程中人的各項權益。城鎮化進程中人的需求層次又以逐級而上的演化形態呈現,每一階段中產業結構、市場調節、政策制度有其特定的作用形式與作用方向。結合城鎮化進程中需求的動態變化、動力的持續更新,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需要綜合過程分析和聯動分析,從全過程聯動的分析維度把握城鎮化的演進邏輯。

綜合城鎮化過程、歷史和國家經驗的認識,城鎮化水平體現為三重不同境界,即人口城鎮化、土地城鎮化和生活方式城鎮化。(13)楊建科:《新常態戰略下的新型城鎮化:選擇動力與規避陷阱》,《城市發展研究》2016年第7期,第16頁?!叭丝诔鞘谢敝攸c關注人口在物理空間的轉換,即從農村向城市的轉移與集中;土地城鎮化作為城鎮化的第二重境界,關鍵是生產方式或者就業方式的非農化;城鎮化的最高境界為“生活方式城市化”,即在享有城鎮居民同等權益的基礎上,養成健康、綠色、可持續、文明的生活方式。三重境界隨城鎮化進程的逐步加深而展開,與之對應的城鎮化建設亦在于分階段逐步推進,依次體現為物理空間轉換階段、生產方式轉換階段、生活方式轉換階段,分別對應以人為核心新型城鎮化戰略下由鄉入城、非農就業以及市民生活的發展要求。

當前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已成為社會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也是以人為核心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重要發生機制。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不僅對物質文明有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14)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9頁。這一論斷深刻揭示了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基本內涵,即要求更高水平的物質與文化生活,更加便捷的衣食住行,更加健全的民主法治建設,更加迫切的公平正義愿望以及更高質量的安全與環境。在追尋美好生活中,城鎮以其進步、先進、發達的形象成為許多人追逐的“夢想”,是人“進城”的重要動因。進城后的人,隨著需求層次的增加,對城鎮化進程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在物理空間轉換的基礎上,更要求實現自身生產生活方式的轉換,在“進城”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留在城市”及“融入城市”的生活需求。

與人口在城市空間集聚相配套的是,城鎮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作為重要的驅動機制,為轉移人口提供大量的就業機會與物質保障,以加速城鎮化進程。同一時期,市場作為資源要素的調節機制介入城鎮化過程,通過引導城鄉間人口、土地、資本、技術等資源要素的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為城鎮化的持續發展增能。此外,作為對城鎮化進程中農戶進城落戶難、城市住房不穩定、公共服務覆蓋不到位等問題的回應,還需要發揮政策制度的調控優化作用,即緊跟城鎮化發展趨向,為人進入城市、留在城市以及融入城市提供配套的政策、制度。

三、四維驅動、階段轉換與城鎮化演進

(一)由鄉入城:物理空間轉換階段

亞里士多德認為,城邦是社會進化到高級而完備的境界,在這種社會團體內,人類的生活可以獲得完全的自給自足。(15)亞里士多德:《政治學》,吳壽彭譯,商務印書館2009年版,第7頁。因此可以說,城邦的存在以優良的生活為目的。城市首先是人類基于生存發展需要而創造或選擇的相對于農村的人工環境。在諸如建筑、道路、廣場、公園等物質環境的營造中,促進了大量資源流向城市,保障了區域內物質財富的充分供給,極大滿足了人們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物質需求。隨著城市文化的培育、現代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基層社會治理的創新,為滿足人們對情感、創造力等更高層次需求創造了有利條件。城市所承載的物質生活極大滿足、精神生活極大豐富的功能,吸引著人口向城市集聚,城市逐漸成為人們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實踐場域。

城鎮演化有自我成長的內在機制,城市的起源以及城鄉的分離乃至城市的規模都是分工演進的結果。城鎮自發形成的內在機理在于以“市”為城鎮的核心,而非“城”,當越來越多的人聚集在一起,形成城市的時候,分工就會深化,效率就會提高。(16)楊建科:《新常態戰略下的新型城鎮化:選擇動力與規避陷阱》,《城市發展研究》,2016年第7期,第17頁?!笆小弊畛踝鳛樨浳锝灰椎膱鏊嬖?,由“市”演化出固定的“城”,是城鎮化建設的重要載體。據統計,1949年至2020年,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由10.6%提高到63.9%,城市數量由132個增長到687個,建制鎮數量由2 000個增長到2.1萬多個。(17)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中國的全面小康》,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46頁??焖侔l展起來的現代城鎮,為城鎮化建設營造了良好的集聚空間。

“市”的出現,同時促進了第二產業在城鎮的發展與集聚。市場化背景下,大量的土地、資本、技術等要素在城鎮匯集,相應地也促進了城鎮內部交通運輸、郵電通信等基礎設施的建立。根據比較利益原則,城鎮成為廠商布局輕紡工業、食品工業、部分電子工業等勞動力密集型工業的首選。由于這類企業產品相似、原料接近,通過共享區位優勢、共享采購與銷售渠道,可降低自身的生產成本、提升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因而多以集群形式存在于小城鎮中。(18)陳瀅:《城鎮化與產業集群的互動關系分析》,《經濟縱橫》2007年第10期,第53頁。集群效應之下,城鎮相較于農村具有更多的就業機會,且多以加工業為主,對勞動者整體素質要求較低,吸引著大批長期從事農業、技術水平不高、文化程度偏低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轉移。

現代化城鎮的產生,城鎮空間內第二產業的優先發展并形成產業集聚,遵循了市場自然演化規律。然而,由于在市場交換中農業的天然弱質性和農村經濟的分散性,市場無法實現要素配置的最優狀態,需要發揮政府宏觀調控的作用。(19)李曉燕、張克?。骸冻青l要素交換中市場與政府協同機制研究》,《社會科學戰線》2019年第10期,第89頁。政府以制度創新、政策供給形式介入其中,通過引導與優化人口進城、生產要素進城以及產業進城等過程,及時應對市場的先天缺陷。聚焦人口城鄉流動,政策指向戶籍制度領域的改革,通過放寬戶籍準入限制、配套積極的落戶政策,以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城鎮落戶步伐;針對生產要素集聚,則是通過推進要素市場化改革,破除城鄉要素流動障礙,以實現城鄉要素間的自由流動;圍繞產業結構調整,則在于依據區域資源稟賦,發展適配度較高的產業,給予企業落地的政策優惠,進而形成產業集群。

至此,現代化的城鎮、勞動密集型產業的集聚以及配套政策的支持,共同構成以人為核心新型城鎮建設的基礎性條件。城鎮以其優質空間、集聚產業、優惠政策的優勢,吸引著人口向城市集聚,“進城”成為這一時期人的主要生活追求?!斑M城”需求驅動下,由鄉入城的趨勢愈加顯著,實現城鄉物理空間的轉換構成這一階段城鎮化建設的主要內容。

(二)非農就業:生產方式轉換階段

隨著由鄉入城物理空間轉換目標的達成,人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向獲取穩定的就業與良好的居住層次轉移,“進城”意愿也逐漸向“留城”需求過渡。城鎮就業和城鎮安居作為評價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程度的主要指標之一,也是決定人能否“留城”的關鍵。傳統城鎮化進程中,城鎮就業雖使農民實現了從農業生產向非農生產的轉變,卻面臨著因身份戶籍差異所產生的就業機會不均等、同工不同酬問題;與城鎮安居相對,因城鎮的高房價與農業轉移人口低收入間的張力,城中村成為轉移人口的主要棲息地。(20)洪銀興、楊玉珍、王榮:《城鎮化新階段:農業轉移人口和農民市民化》,《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21年第1期,第6頁。就業和居住的現實反差,使得大部分轉移人口進了城卻難以留城。

解決城鎮就業與安居問題,主要途徑是產業轉型升級,增加就業崗位供給與物質支持。經過物理空間轉換階段的積累,勞動密集型企業借助“人口紅利”低報酬的優勢快速發展。隨著物價上升、教育成本攀升、低生育率和老齡化以及農村勞動力轉移殆盡,勞動力供給不足問題突出,勞動力成本隨之顯著上升。(21)蔡昉:《人口轉變、人口紅利與劉易斯轉折點》,《經濟研究》2010年第4期,第4頁。依據內生經濟增長理論,勞動成本的增加可對企業產生“倒逼”效應,即企業為維持經營,會增加資金投入,引進新技術和積累資本,由此保證企業的經濟效益。資金投入增加以及技術升級背景下,城鎮勞動密集型產業逐漸向資金密集型產業再到技術、知識密集型產業的轉變,以餐飲、金融、設計、知識等為內容的服務業逐步興起,發展成為承接農村轉移勞動力的最大容納器。

與城鎮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相伴而生的是資金、技術等要素經市場調節以實現不同產業間再配置。依據格雷菲的產業升級判斷,當勞動密集型產業失去勞動力成本優勢后,企業會優先考慮升級生產流程,以機器設備代替手工勞動。隨著勞動力成本的進一步提升,資本投入和機器的使用難以支撐企業發展,進行產品升級成為企業的主要行動策略,通過提高產品質量和設計水平,提升產品競爭力。再之后為應對生產成本持續上升的壓力,企業從升級產品轉向升級功能,借助品牌塑造,提升產品附加值;與此同時將價值鏈低端的生產交給其他企業,專注價值鏈高端。(22)Gereffi G.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 in the Apparel Commodity Chain.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99,(48),p.56.從產業內部的升級到產業結構的升級,每一階段都是資金、勞動力、技術等要素在逐利導向下的再組合,以經濟效益的最大化帶動城市經濟增長。

承接“留城”需求下的城鎮就業目標,政府的作用在于對接產業結構轉型、市場調節以及制度保障,引導轉移人口平穩過渡。配套產業轉型升級,政府的作用在于加快培育與加工產業能級相匹配的專業化生產性服務業,形成加工產業引致服務業發展、服務業支撐加工產業成長的產業融合互動格局。協同產業轉型升級中的市場調節,政府的作用體現為建立公平、開放、透明的市場規則,在統一高效的市場監管下,發揮價格體系的信息傳導作用,實現社會的資源、資本、人力、技術等生產要素跨企業、跨行業和跨地域流動。此外,針對轉移人口素質、技能較低的問題,政府需要就轉移人口就業開展職業指導、介紹、培訓以及技能鑒定等公共就業服務,引導轉移人口順利融入城市生產。

(三)市民生活:生活方式轉換階段

繼進城后城鎮就業和安居需求的滿足,能否融入城市生活成為人們新的期待。融入城市生活意在強調城鄉居住享有同等權益,在參與城市建設、社區活動中滿足人的社會交往、尊重與自我實現的需求,進而實現人生活方式的轉變。置于生活方式轉變階段的城鎮化建設,持續的經濟支持是重要動力。新階段經濟活力的維持,將不再限于要素在城鎮空間的集聚,而要著眼于城鄉間的要素流動與配置。受城鄉二元結構影響,要素市場在發育程度、運行環境、發展條件等方面均具有明顯的城鄉二元性特征。要素市場的二元性,阻礙了物資、資金、人力、信息等要素在城鄉間的雙向循環,難以實現資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為進一步強化要素對城鎮化發展的支撐,在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中,尤其需要用好市場配置資源這一調節機制,通過構建統一的城鄉要素市場,消除城鄉市場梗阻,以城鄉要素的自由流動、公平高效配置,支撐高質量的城鎮化建設。

城鄉要素雙循環情景下,迎來城鎮產業轉型升級的新機遇,并產生顯著的溢出效應。一方面,隨著產業從價值鏈的生產組裝等低端環節向研發設計、品牌營銷、供應鏈管理等高端環節的縱深發展,不同產業依據城鄉資源特色在城鄉間重新布局,由此實現城市高質量發展與城市能級提升。另一方面,通過持續引導產業向服務業延伸,城市經濟逐步從粗放式發展向集約、綠色、高效式發展邁進,亦可有效抑制城市空間無序蔓延。在綠色技術的創新驅動下,傳統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產業或被淘汰或者改造升級,綠色、循環的生產體系得以建立,在降低傳統產業對城鎮生態環境損害程度的同時,更培育了城鎮居民綠色化、生態化、低碳化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

承接進城后轉移人口對城鄉居民同權的需求,發展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還在于配套政策制度的協調與優化,保障人在城市中的生存權、發展權。針對戶籍遷移手續辦理難問題,通過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開展戶籍業務政務平臺線上辦理,實行省內戶口遷移一地辦結。對接人口的戶籍轉移,為保障轉移人口享有同等的醫療、養老、就業等方面的權利,進一步健全農業轉移人口社會保障體系,擴大居住證涵蓋的基本公共服務項目。在此基礎上,立足于社區這一基本單元,依托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群團組織、社會組織等,吸納農業轉移人口及其隨遷家屬,引導轉移人口逐步構建起以個體為中心的地緣、業緣、趣緣等方面的聯系。在此基礎上,鼓勵引導農業轉移人口參與社區治理和服務,參加各類文化活動,增強主人翁意識,使其全面融入城市文明。

四、邁向以人為核心、聯動發展的新型城鎮化

(一)目標耦合:聚焦人的美好生活需要

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首要前提是聚焦城鎮化中的“人”。城鎮化中的“人”這一核心,最初單指農業轉移人口(23)魏后凱、蘇紅鍵:《中國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進程研究》,《中國人口科學》2013年第5期,第21頁。,后指向所有在城市的“人”,即流動人口和固有的城鎮人口。(24)方輝振、黃科:《新型城鎮化的核心要求是實現人的城鎮化》,《中共天津市委黨校學報》2013年第4期,第63頁。隨著城鎮化的不斷推進,城鎮化中的“人”應既包括從鄉村流動到城市的流動人口,也包括原來的城鎮居民。需要注意的是,這些流動人口處于“外來人”與“農村人”的雙重弱勢,因而也是城鎮化進程中的重點關注對象。(25)陳心穎:《新型城鎮化中“人”的現代化解讀》,《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2期,第15頁。

與城鎮化中的“人”相伴隨的是個體生存、發展等權利的落實與保障。鑒于此,人口市民化是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的初始表征,強調在人口從鄉村到城鎮的空間轉換中,同步推進人口從農民到市民的身份轉變。其后是就業穩定化,要求農民向市民轉變后,需要保證充足的就業機會和良好的創業環境,確保進城人口“留得住”。在滿足人的基本生產生活需要的基礎上促進保障社會化,要求在城鎮化進程中加強城市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促進基本公共服務的全覆蓋。城鎮化最終指向生活的城市化,即確保轉移人口享有同城市居民同等的權益,并在參與城市建設中,逐步滿足人對社會交往、尊重和自我實現的需要,實現新市民與新城鎮的深度融合。

(二)視角更新:堅持全過程聯動的分析

城鎮化作為一項涉及人口向城鎮集聚、生產生活方式由農耕文明向工業文明轉變、以城鎮空間為載體進行資源再配置等在內的復雜工程,其高質量發展有賴于源源不斷的動力支持??紤]到一定時期內城鎮化建設還將經歷一個逐級而上的過程,“全過程聯動”成為理解以人為核心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重要維度。

“全過程聯動”的分析框架下,城鎮化呈現為四重動力機制聯合作用、階段演進的過程。對應的城鎮化建設應遵循由鄉入城的物理空間轉換、非農就業的生產方式轉變、市民生活的生活方式轉變階段性遞進的演化規律。每一階段任務的實現離不開四重動力機制的聯合作用,即在以人對美好生活追求的發生機制下,開啟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建設。借助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的驅動機制、市場資源配置的調節機制以及政策制度協同的優化機制,塑造現代化的產業結構、搭建城鄉統一的要素市場、健全配套的制度體系,回應人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三)分項推進:強化城鎮化的動力支撐

遵循全過程聯動演化邏輯的新型城鎮化,動能稟賦決定了動力機制對城鎮化進程的支持力度。在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建設實踐中,與四重動力機制對應的動能分別為人口、產業、市場、政策制度。傳統城鎮化進程中,核心動能面臨人的主體性認識不足與自身能力欠缺并存、產業同構與產城不協調并存、要素市場二元特性與價格扭曲化發展、配套政策制度更新滯后于城鎮化發展需要等多重問題。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加強動力機制核心動能的培育、提升動能稟賦,構成新階段城鎮化建設的重要內容。

聚焦人這一發展核心,重點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提升人在城鎮化進程中的主體性地位。為此,可借助網絡培訓、社區教育、職業技能培訓等多種形式,推進思想道德、價值觀念、科技文化等方面的素質教育,提升轉移人口在參與城鎮化過程中的行動能力。

城鎮化中產業稟賦的提升在于,依據城市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要素稟賦和比較優勢,把握國內外技術變革與產業變革前沿動態,以提高城市生產率和城市生產功能為導向,不斷調整產業結構、優化產業的城鎮空間布局,因地制宜地培育、發展各具特色的城市產業體系。

市場稟賦提升的重點是提升農村要素市場地位,破除要素流動障礙。就農村要素市場主體的組織化程度低、適應市場競爭能力不足等問題,需要鼓勵農戶從事第二、三產業,并通過擴大規模、提高素質和技能等途徑將從事農業經營的農戶發展為家庭農場等新型市場主體。同時,加強農戶之間的合作交流,采用組織化形式將其發展為現代化的農民合作社,提升農村市場主體的競爭地位、實力與能力。針對城鄉要素雙向流動難題,要求就不同要素分類施策。如遵照循序漸進的原則,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跨省域流轉率先在人口凈流出城市與人口凈流入城市(或吸納農民工就業、落戶較多的城市)間實現;盡可能降低工商資本進入的門檻與障礙,取消對工商資本租賃土地最高規模的限制;在農民進城方面,加大力度推動公共服務均等化,推進農業轉移人口融入企業、子女融入學校、家庭融入社區、群體融入社會。

政策制度作為調控城鎮化過程、優化城鎮化結果的支撐性力量,與之對應的稟賦要求是提升政策制度的及時性、配套性。全面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需要在辨識城鎮化率和戶籍城鎮化率差異的基礎上,將2億多只實現城鎮就業但沒有獲得城市戶籍與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務的農業轉移人口的利益訴求作為政策制度設計的關切焦點。同時,科學分析與預測轉移人口在穩定就業、農村戶籍權益、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等權益訴求方面的新趨勢、新特征、新要求,并將其作為政策制度設計的現實背景。根據國內外城鎮化的經驗教訓和城鎮化自身發展規律,針對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推進戶籍制度、土地制度等重點領域的制度改革,構建起包含社會保障體系在內的政策制度體系,確保人在城鎮化進程中不僅“進得去”,還能“留得住”,更能“活得好”。

(四)協同并進:激發城鎮化動能綜合效益

基于分項推進基礎上的動能培育,城鎮化的高質量推進更需要強化動力機制間的協同配合度,以協同并進形式激發城鎮化動能的綜合效益。城鎮化進程中的動力機制并非簡單的孤立運行,而是在沿著特定軌道發展的同時又影響著其他動力機制的發展。新階段在發展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的戰略定位下,面對物理空間轉換、生產方式轉變以及生活方式轉變的多重目標任務,尤其需要把握四重動力機制間的內在關聯,提升動力機制間的協同耦合程度,以動能間相互配合、聯動發展之態致力于城鎮化建設,回應人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目標之聯與過程之動是形塑動力機制聯動反應的主要路徑。目標之聯在于將四重動力機制置于以人為核心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框架之下,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實現人的現代化作為動力機制的行動目標。過程之動是強化四重動力機制在城鎮化過程的協同作用,表現為將人對美好生活追尋的發生機制作為城鎮化建設的現實依據,運用市場配置資源的調節機制和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驅動機制,為人留在城市生產生活提供充足的就業機會與物質支撐,并通過發揮政策制度的協同優化機制的作用,保障人在城市中的基本權益,實現人與城的深度融合。四重動力機制的作用程度應以城鎮化的階段性任務為參照,塑造與階段任務相契合的人口、產業結構、市場結構以及政策制度體系,達成不同動能間的動態均衡。

五、結論與討論

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新發展階段,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聚焦城鎮化建設中人的發展、關注人的均等權益,在作為新階段共同富裕的強力支撐中而受到廣泛關注。城鎮化建設的人本轉向既是對社會主義矛盾變化的回應,也是高質量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重要實踐。具體來說,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旨在消解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在確保進城人口享有均等的空間居住、收入分配及公共服務等權益過程中,積極回應新階段以人為核心的共同富裕要求。另外,發展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亦是對傳統城鎮化實踐的糾偏,將“見物不見人”式的城鎮化導向人的城鎮化,突出城鎮化建設的人本導向,實現人與城市的深度融合。

綜合來看,城鎮化建設既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長期發展過程,同時也是囊括經濟、社會、文化等多層面變化的系統性工程,因而發展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既不能簡單從演化速度、空間變化進行階段劃分,也不能單從發揮某一動力機制作用出發提出建構路徑,而需要運用全過程聯動的思維對城鎮化建設進行整體性架構?!叭^程聯動”視角下的城鎮化,是四重動力機制聯合作用、階段演進的過程(圖1)。首先,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以發生機制的形態,驅動人不斷對城鎮化建設提出新的要求,呈現為從“進城”到“留城”再到“融城”逐級而上的轉變形態。對接人口向城市集聚的發展趨勢,城鎮以其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為進城人口提供了充足的就業機會與更加充分的物質支撐。同時,市場作為城鄉資源配置的調節機制參與城鎮化過程,通過整合城鄉資源,以確保城市經濟的持續增長,進而達成強化轉移人口留城的效果。整個城鎮化的有序運轉,還在于政府宏觀層面的制度改革與政策供給,并將公平價值融于城鎮化建設,平衡城鎮化進程中的效率導向。四重動力機制聯合作用下,將城鎮化從物理空間轉換階段,推向以生產方式轉變為主要內容的階段,并最終邁向以生活方式轉變為主要內容的新階段。

圖1 以人為核心新型城鎮化的全過程演化邏輯

運用全過程聯動的思維解析城鎮化的演進過程,需要明晰不同階段、不同動力機制的特定意涵。從過程性來看,結合人在城鎮化進程中的需求層次的變化,與之對應的城鎮化建設任務分別對應物理空間轉換、生產方式轉變以及生活方式轉變。需要注意的是,判定城鎮化建設的邏輯起點,并非完全遵循從空間到生產再到生活的演化過程,應當看到自然演化的城鎮化,對應調整城鎮化發展階段的定位。從聯動性來看,特定階段下的動力機制相互影響,互為支點,因而不能簡單對城鎮化動力機制的作用進行排序,而應看到動力機制間的聯動效應。對應的城鎮化建設在于延續全過程、聯動的分析,依據具體情景確定城鎮化發展目標,依據實際的驅動機制制定城鎮化的推進策略,由此實現高質量的城鎮化建設,回應新階段共同富裕的發展要求。

猜你喜歡
城鎮化人口動力
《世界人口日》
人口轉型為何在加速 精讀
新型城鎮化對農民收入的影響
新型城鎮化背景下居住小區規劃與設計
人口最少的國家
1723 萬人,我國人口數據下滑引關注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10)
陽光動力
動力船
2016年推進新型城鎮化在發力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