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代江南俞氏家族的文化記憶
——以《俞鴻籌日記》為中心

2022-09-01 09:11
關鍵詞:家族日記

潘 悅

(北京大學 中文系,北京 100871)

明清以來,江南地區人文尤富,催生出眾多文化世家,如錢塘錢氏、海寧查氏、昆山歸氏、常州莊氏、無錫秦氏等。(1)梅新林,陳玉蘭:《江南文化世家的發展歷程與研究趨勢》,載于胡曉明主編:《中國文史上的江南:從江南看中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辭書出版社2014年版,第70頁。江南文化世家大多歷時悠久,注重文教,人才輩出,陣容龐大,藏書豐富,成果豐碩,對一地、一國的文化形成和傳承貢獻巨大、影響深遠。這些,我們從常熟文化世家后人俞鴻籌手稿日記(2)俞鴻籌手稿日記現存七冊,藏上海圖書館,時間起止為1949年元旦至1955年12月31日,后收入《上海圖書館藏稿鈔本日記叢刊》(上??茖W技術文獻出版社、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7年聯合影印出版),本文所引日記皆據此影印本。中多有體會。

文化記憶具有面向過往和當下的雙重功能,一是“家屬有義務在記憶中保留死者的名字,使其流傳后世”,構建其世俗體系中的聲望(3)阿斯曼(Assmann A)著,潘璐譯:《回憶空間:文化記憶的形式和變遷》,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第33頁。;二是記憶“尋找著已被埋沒的痕跡”,重構當下的意義,為生者提供身份認同。(4)阿斯曼(Assmann A)著,潘璐譯:《回憶空間:文化記憶的形式和變遷》,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第45頁。俞鴻籌日記,恰好體現了文化記憶的這種雙重功能。該部日記詳記家族人物的文化活動和事件,展露個人身份認同和文化修養,對探討江南俞氏家族及其文化傳統、社會文化貢獻具有重要意義。俞氏日記文獻價值和學術價值都頗豐富,但鮮見有人發掘利用;對俞氏家族以及俞鴻籌其人的考察也欠詳實。本文不揣淺陋,以俞鴻籌日記為中心,對上述問題做一初步考察。

一、江南俞氏家族及其文化傳統

江南俞氏家族從明代到新中國,綿延十余代,陣容龐大,家聲不墜。今據俞鴻籌日記所存家族信息、《清代朱卷集成》所收俞鐘穎同治十二年(1873)癸酉拔貢朱卷(5)顧廷龍等:《清代朱卷集成》第384冊,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92年版,第3頁。、遼寧省圖書館藏俞鐘鑾《彭城俞氏世譜》一卷、《常熟市志·人物編》俞鐘穎及俞鐘鑾小傳,可以大致勾勒出俞氏一族的譜系。

俞氏家族的始遷祖為金愛溪,明朝時由安徽休寧縣遷居江蘇常熟,生子紹婁,承外家姓,遂為俞氏。綿延至四世祖俞克定一支始有仕宦者?!妒雷V》云:“覃恩者,自靜公公始?!?6)俞鐘鑾:《彭城俞氏世譜》,清光緒十五年刻本,遼寧省圖書館藏,第3頁。俞鐘穎和俞鐘鑾同為克定六世孫,俞克定生六子,其中二子為俞玉珍和俞錦,俞鐘穎屬俞玉珍一脈,有俞鴻順和俞鴻籌二子;俞鐘鑾屬俞錦一脈,有俞承萊和俞承修二子。俞鐘穎與俞鐘鑾昆仲情深,據鄭逸梅言:“常熟丁大風,家有藏札,分貽若干,具見深情。如俞鐘鑾、俞鐘穎兩昆仲,為虞山耆宿?!?7)鄭逸梅:《鄭逸梅選集》第四卷,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990頁。

俞鴻籌的父親俞鐘穎(1847—1924),字又瀾,號祐萊,同治十二年(1873)拔貢,光緒二年(1876)順天鄉試副榜。九年,充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章京、總辦章京兼同文館提調。二十二年,外任湖北荊宜施兵備道兼荊沙關監督,調署漢黃德道兼江漢關監督,歷涉外務,張之洞稱其能。后因母老乞歸。三十三年,復授廣東瓊崖兵備道。宣統二年(1910),升廣東按察使,次年,遷河南布政使,平生卓有治績。著《南郭草堂詩文集》《歸田集》《耏齋奏疏文牘存稿》《耏齋隨筆》《遁漁隨筆》等。俞鴻籌深切服膺于父親的政能文才,一心為父存史立傳。

俞鴻籌的叔父俞鐘鑾(1852—1926),字次輅,一作養浩,號荊門,一作金門,前清舉人,翁同龢外甥。光緒年間撥私財建琴南學堂和儒英學堂,分班授課,成材眾多;又立琴南醫社,集醫士施診,以恤貧士。積極參與《重修常昭合志》工作。喜好詩詞,與舅父翁同龢唱和頻繁。俞鴻籌于日記中抄錄其詩,親切喚其“養浩叔”“金門叔”。俞鐘鑾二子亦是一時精英。俞承萊(1881—1937),字彩生,一作采笙,筆名天憤,是近代中國開創偵探小說的先驅之一。據日記記載,俞鴻籌與彩生兄常有詩書交流。俞承修(1894—1967),字志靖,是中國近代著名民刑法專家,俞鴻籌在日記中喚其“志靖兄”或“驤哥”,據日記自述,二人走動頻繁,時?;ベ浭澄?,攜示書畫,道賀生辰。俞承修受俞鴻籌之托,校正俞鐘穎詩文,而俞鴻籌也應俞承修之請,整理俞鐘鑾書目,并抄錄遺稿。不難看出,俞氏家族第十一代后人寓居上海,在政事、學術、文學各領域繼續開拓,往來密切,共使家聲不墜。遺憾未能參與其中的,是俞鴻籌早卒的兄長俞鴻順。

俞鴻順,字遇之,娶翁斌孫女(8)翁斌孫著,張劍整理:《翁斌孫日記》,鳳凰出版社2015年版,第269頁。,生平事跡不詳。據俞鴻籌庚寅(1950)六月十八日記“兄卒于己未三月,籌時在塾,方習韻語”,“兄殤已三十余年,籌年已過兄享之歲”,推斷俞鴻順卒于1919年3月。俞鴻籌雖幼失兄長,但對其記憶清晰,如“猶憶籌髫齔時,兄曾指示習字,口授唐詩,亦嘗攜登山麓,以共游眺,情境猶可仿佛”(1950.6.18)。又如己丑(1949)九月十四日記道:

《鳴堅白齋詩》的作者沈汝瑾(1858—1917),是俞鴻籌與俞鴻順的舅父。其人工詩文,善書畫,好藏金石書畫。由這首贊嘆外甥與自己趣味相投的詩,可以看出俞鴻順亦雅好金石書畫。又如庚寅(1950)六月十八日記道:

遇廬先兄遺稿《禮宿吟》一卷,都七絕,一百二十八首。按之詩中紀年,當系甲寅夏秋間所作?!蝗障裙疽源司?,撫而嘆曰:“詩多比興之體,乃無自注,恐汝輩終難索解矣?!薄刃种錾醺?,有詩文、隨筆、題跋、日記若干種,手選歷代七言絕句五六十卷,嗜金石,成集古印譜若干卷,皆付侄輩保守?!鹪欢Y宿者,體為七絕,符二十八宿之數也。其詩有讀書漫興,有碑圖題詠,有寄情景物,有陶寫胸懷,則可識也。至其紀事不著其因,寓言別有所托,隔時既遠,冥索實難……沈抱一表阮,兄之子婿也,秀雅能文,善書畫篆刻,惜聯姻已在兄殤之后,而不及見……

由此可知,俞鴻順著述宏富,可惜毀于戰火,僅存《禮宿吟》詩集一卷,內收128首七絕,系1914年夏秋間作,其詩內容豐富,多用比興,因缺乏自注,故不易理解。俞鴻籌還提到俞鴻順的女婿沈抱一,沈抱一出身于常熟“大步道巷沈氏”,該家族的代表人物為沈煦孫、沈養孫兄弟,皆為民國著名收藏家。沈煦孫(1868—1942),號師米老人,喜愛歷代書畫,各種版本書籍,凡藏家之物,無不悉備,藏置處曰“頌廬”“師米齋”“芥彌精舍”。(9)參考沈鳴:《常熟“師米齋”與“希任齋”藏書事跡補遺》,《新世紀圖書館》2013年第9期。沈抱一(1914—1993)是沈煦孫的第三子,名道乾。1937年11月,日軍攻陷常熟,師米齋慘遭搶掠,沈抱一繼承了部分遺存。俞鴻籌在日記中常提“假閱師米齋沈氏藏物”,便是從沈抱一處借書。沈養孫(1869—1932),字彥民,藏書樓曰“希任齋”,常熟淪陷后,沈養孫第四子沈芳畦攜書避亂,保存下六七成希任齋藏書。(10)參考沈芳畦:《百年常熟藏書的聚散》,常熟市政協文史委員會:《常熟文史資料選輯》,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9年版,第743-755頁。他編成《希任齋善本書目》四卷,請俞鴻籌作序,此序全文載于俞氏日記辛卯(1951)一月三十日。

日記主人俞鴻籌(1907年6月26日—1972年2月1日)(11)據鄭逸梅《俞運之小傳》(江蘇省常熟市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常熟文史資料輯存(第17輯)》1990年版,第171頁)及《常熟市志》(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年版)第四十五編《人物》“俞鴻籌”條,俞鴻籌生于光緒丁未五月十六日(1907年6月26日),卒于1972年2月1日。,字運之,少富詩名,與鄉人創辦虞社。稍長赴上海求學,肄業于吳淞中國公學,后入上海震旦大學預科學法文,又轉入上海法政學院攻讀法律,民國28年(1939)畢業。日本侵華期間,加入青年組織,在上海從事地下抗日救國統一戰線工作。民國34年(1945)初,在杭州遭日軍逮捕,移禁上海提籃橋監獄??箲饎倮?,負傷出獄。民國35年(1946)辭職,皈依佛門,著述自娛。

江南世家之間聯系緊密,世代聯姻。世家子弟迎娶具備文化修養的世家女性,有利于書香與風雅的延綿不斷,實現家風與家學的融匯整合。(12)徐雁平:《清代世家與文學傳承》,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2年版,第64頁。俞氏家族女性多才多藝,才情頗可稱道。俞鐘鑾妻錢云輝,字織孫,生于浙江歸安,著《慎因室詩稿》《冰凝鏡澈之齋詩文集》;俞彩生妻姚鴻茝,字琬瑩,著《紉芳室集》《南湘室詩集》;余承修妻惲元箴,字琬如,有《靖宇室詩鈔》。(13)徐雁平:《清代文學世家姻親譜系》,鳳凰出版社2011年版,第106頁。單士厘《清閨秀正始再續集初編》收錄三人詩作,評曰:“(織孫)于歸俞氏,倡隨至樂,兩子婦均能詩…所作詩文詞多關名教風化之作?!薄?琬瑩與琬如)均秉姑(織孫)教,能詩?!毒徘镆鳌繁竟孟狈衷?,茲各錄其題詞,以征家庭賡詠之樂。兩甥婦目前詩境已自不凡,他日所造正未可量?!?14)單士厘:《清閨秀正始再續集初編》卷三,民國歸安錢氏排印本,哈佛燕京圖書館藏。此外,俞鐘鑾女俞承禾亦有詩集《椒花館詩草》。俞氏閨秀的文化素養可見一斑。俞鴻籌的妻子龐鏡蓉也出身名門,是文化底蘊濃厚的龐氏家族之女。鄭逸梅贊其“書畫韻語,都有一手”(15)鄭逸梅:《鄭逸梅選集》第四卷,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990頁。。據檔案記載,龐鏡蓉于1932年8月至1935年1月就讀于上海美術??茖W校中畫系,擅長花鳥畫。(16)劉海粟美術館,上海市檔案館:《上海美術??茖W校檔案史料叢編》,中西書局2013年版,第五卷《恰同學年少(下)》第198頁、第四卷《恰同學年少(中)》第418頁。俞鴻籌在日記中記錄諸家對龐鏡蓉所畫百花屏條的題詠,徐虹隱稱“萬千春色上毫尖,散碧分黃寫素縑……閨閣幾家傳畫史,有人鄭重記牙簽”,張隱南稱“搓胭挲粉色交加,涼味香痕透綠紗。一把西風真玉骨,秋花畢竟勝春花”,楊無恙稱“陌上花開日,閨中萬象春。燕支山尚在,花草自精神”(1950.5.30),對這位閨中畫手的畫技及其背后的精神風骨都贊譽有加。龐鏡蓉還擅長詩詞創作,有詞《金縷曲》云:“國脈危如此!兇猛回頭朱明趙宋,淪亡胡騎。一樣江山誰斷送?枉說干城重寄。睜眼看風云變異。糜鹿荒臺千古恨。更何人重數吳宮事?腸斷也,事如是! 臨風忍麗新亭淚,想斯時北門東表,塵迷天地。何處尚留干凈土?方寸桃源夢里。只贏得雄心未死。午夜蚩尤光射月,斬妖氛提劍聞雞起。休負我,屠龍技?!?17)劉海粟美術館,上海市檔案館:《上海美術??茖W校檔案史料叢編》,中西書局2013年版,第五卷《恰同學年少(下)》第198頁、第四卷《恰同學年少(中)》第418頁。襟懷格局不同尋常,堪稱女中豪杰。

俞鴻籌與龐鏡蓉育有一子,俞氏喚其“申官”,據日記“申官高中畢業,投考工學院,今日報載錄取,惟尚需登記補缺”(1950.8.10),見出俞氏家族適應現代教育制度,在代際延續方面具備與時俱進的能力;從“申官自京回,攜贈故宮博物院印宋人畫冊,中有馬遠、李嵩、陳居中、李迪等作品”(1955.4.21)能看出,申官對家族的文化修養和風雅趣味亦有繼承。

總之,常熟俞氏一族的文化傳統代代延續,風雅之氣綿綿瓜瓞。無論族人寓居常熟,還是上海、北京;無論族人是從事文學、藝術工作,還是政治、法律、工業,都重視培育自身文化涵養和傳承家族文化風氣。

二、俞鴻籌對家族文化傳統的記憶與繼承

俞鴻籌自覺繼承了家族的文化傳統。一方面,他留心保存家族文化遺產,主要致力于整理先公遺稿,為其編纂年譜、別集,日記中多有對父親的追憶。另一方面,他延續了俞氏家族建設鄉關文化的傳統,參與《重修常昭合志》項目;由于對常熟籍文人翁同龢、楊沂孫格外熟悉,他還編纂了《松禪老人逸事》和《楊沂孫集》。

俞鐘穎著述散佚嚴重,《朱卷》注明缺文,《常熟市志》記載其著述均未刊行。俞鴻籌四處搜求,己丑(1949)八月二十六日記錄了其父詩文稿存佚情況及補輯編集之困難:

府君手訂詩文僅及三十歲而止,不孝曩日即思依據遺集及執友函牘補綴成編。奔走在外,卒卒不果。丁丑寇亂,寒齋雖免劫火,所藏書籍文字散失殆盡。先人遺稿曾分寄鄉村,在西郊龐祠一部,亦為寇毀,其余幸得無恙。事后檢點,可備年譜之資料,幾失其半,此無可補救之損失?!裣闹貦z叢殘,先行按照年月一一詮次,其中偶有數年事實無存,只能暫闕,日后如有所得,當隨時補入。惟念府君棄養日早,籌又幼失長兄,洊經喪亂,海內可以質疑諸父執零落幾無存者,往往有所疑問。獨對故編躊躇終日,或終于不得盡悉原委,勉強補輯,輒將先集及往來函牘附注其下,俾明出處,遺漏失次所不免焉。

據日記記錄,至1953年,俞鴻籌編成俞鐘穎詩文集(內收《庚申遇亂記》),托俞承修校正,俞鴻籌二校并編目,金叔遠作序。同時,匯錄先公所撰挽詩挽聯一卷,署曰《舂音集》;抄錄、點校先公《耏齋隨筆》一卷,并作跋語;散記友人挽先公之聯與詩。最為繁重的任務是編纂先公年譜,俞鴻籌熟閱翁同龢日記和手札、李慈銘日記、張佩綸日記、張之洞奏稿、陳芰聲日記,從中摘取先公資料,結合先公函稿,編成《年譜》,孟龍撰序,金叔遠撰跋,擬乞翁克齋撰跋以識昔年交誼,未知是否作成。且得龐蘅裳校正,應潮題詩二首。俞鴻籌還記錄了先公用章,據甲午(1954)五月二十八日記,俞鐘穎己亥歸養后,鐫有“詔許養親”小印,辛亥歸田后,鐫“詔許歸蓬蓽”“草間偷活”“八表同昏”“蒼茫萬感”諸印。

俞鴻籌時常夢見父親。己丑(1949)十二月二日記:“昨夢見先公似在家中,儀容一如往日。余稟以年譜已簡略續成,并以《翁文恭日記》所載日使宴恭邸,李相等總署諸大臣偕父親及羅豐祿同往,當日如何情形為詢。先公笑頷之曰:‘我久已忘之矣?!庇狲櫥I雖對其父儀容著墨不多,但僅憑一笑一語的細節,一個溫柔敦厚的長者形象便躍然紙上。壬辰(1952)八月二十二日記:“昨夢侍雙親小飲,先公輾然色喜,面容紅潤,豐碩似七十前情形,且笑且語,旁有客數人,余則在末座。醒而思之,猶在目前?!庇狲櫥I粗筆勾勒其父的音容笑貌,簡短描繪中滿載著思念。除了父慈子孝的溫馨場景,俞鴻籌還會憶起父親管教甚嚴的一面,庚寅(1950)二月十九日記:“昨夢先公以不肖行為有失檢處,大加呵斥,長跪泣求,怒過方已,依舊兒時情況也?!庇狲櫥I家中掛父親畫像,其《題甲午日記后》詩云“猶有孤兒拜畫前”(自注:“先公乙卯歲畫像,今日裝成?!?,每逢父親生辰、忌辰,便虔誦佛經,足見父子情深。

俞鐘穎光緒年間任總辦章京時,為翁同龢下屬,再加之翁俞兩家的姻親關系,二人在公私領域皆有交集。俞鴻籌編纂先公年譜時,《翁文恭公日記》成為重要參考文獻。俞鴻籌對《翁文恭公日記》極為熟悉,時加援引。甲午(1954)五月二十六日記道:

陸平原《平復帖》。伯鷹言:“陸士衡《平復帖》墨跡,今在中州張伯駒處?!薄段涛墓沼洝吩洿颂疲骸啊镀綇吞肥舟E,紙墨沈古,筆法全然篆籀,正如禿管鋪于紙上,不見起止之跡。宋高宗題簽,香光跋。此卷為成哲親王分府時,其母太妃所手授,故以‘詒晉’名齋?!й∫再浝钐m蓀相國?!?/p>

俞鴻籌在記錄陸平原《平復帖》的收藏、流傳情形時,不禁憶起《翁文恭公日記》中的相關記載。翁同龢日記手稿行書潦草,辨認困難,此處俞鴻籌援引的當系翁同龢光緒七年辛巳(1881)十月初十日的日記手稿(1925年上海商務印書館予以影印)(18)翁同龢:《翁文恭公日記》,商務印書館1925年版,第129頁。,其中“詒晉”一詞,為成親王齋名,俞氏辨識無誤。但1970年臺灣趙中孚編《翁同龢日記排印本》訛作“治晉”(19)翁同龢著,趙中孚整理:《翁同龢日記》第三冊,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0年版,第1146頁。,1989年中華書局陳義杰小組整理的《翁同龢日記》訛作“福晉”(20)翁同龢著,陳義杰編:《翁同龢日記》第三冊,中華書局1989年版,第1625頁。,2012年上海中西書局翁萬戈編、翁以鈞校訂的《翁同龢日記》亦訛作“福晉”(21)翁同龢著,翁萬戈編,翁以鈞校訂:《翁同龢日記》第四卷,中西書局2012年版,第1663頁。。借助俞氏手抄,今人《翁同龢日記》的整理失誤可以得到部分糾正。

俞鴻籌編撰的《松禪老人逸事》,現藏上海圖書館。俞氏將搜集到的翁同龢逸事記錄于日記中。如甲午(1954)六月六日:

松禪老人逸事。靖兄言老人與吳三先生儒卿最善,歸田后,時相過從。先生性狷介,偶與老人作山水游,輒畏人所見。某冬,沖天廟前羊肉面館新開,老人約先生清晨往,甚早,食罷,客尚無至者,大喜。翌日又繼之。及出,一地保見之,遽向老人屈一膝行禮,老人不得已頷之,而先生則已疾走他去矣。后遂不復往。

這一生活鏡頭正可彌補正史缺憾,描畫出翁同龢可愛有趣的一面。又如甲午(1954)十月二十五日:

光緒丁酉江南鄉試考題。丁酉江南題為“文學子游”,主考劉恩溥。相傳其時松禪老人正為師相,言子鄉人,故特截此《論語》句為題。

鄉試命題緣由本不見于文獻記載,通過此則材料,可以得知翁同龢因子游是常熟先賢,而將光緒丁酉江南鄉試題設為“文學子游”。諸如此類的逸事記錄,有助于豐富后人對翁同龢的認識。

俞鴻籌還編纂了《楊沂孫集》,二十一卷俞抄本《楊沂孫集》今藏常熟圖書館,系龐鏡蓉捐贈。按俞氏日記所言,他先根據沈抱一所藏《濠叟詩文稿》四冊(思贊手錄,趙惠甫商榷,書眉三百余頁)、《文字說解問訛》四卷(楊濠叟曾孫完襄手抄本)、參考沈芳畦所藏《濠叟日記》手稿一冊,將楊濠叟遺著四種訂成六冊,一文,二詩,三箴銘、雜著,四《文字說解問訛》。隨后又從沈抱一處借到師米齋舊藏楊濠叟手批《積古齋鐘鼎款識》四冊,俞鴻籌將楊濠叟眉評匯錄為一卷,共三十頁,言“此可附入全集內”。通過以上日記記載,俞氏所編《楊沂孫集》的部分文獻來源和階段性成果得以揭示。

除了關注俞鐘穎、翁同龢、楊沂孫這幾位知名鄉賢,俞鴻籌對與常熟相關的文史資料都格外留心。如其日記所記:“李合肥朋僚函稿中載同治元年盤踞常熟之駱國忠投降事件前后甚詳,摘錄函語,略加貫串,以便瀏覽?!?1951.2.25)“錄元人陳高《望云圖詩序》,因其為海虞文獻?!?1950.7.11)俞氏主張將鄉邑故實考證清楚,如日記記道:“《居易錄》:‘平湖陸稼書先生以御史臺罷歸,授徒常熟,逼歲除乃返,抵家頃之,卒。年六十三。壬申冬十二月二十八日?!擞嘘P我邑故實,其館于何氏?弟子何人?前后旅虞時間均應一考?!?1949.8.24)“權德輿撰杜佑墓志銘:‘夫人安定郡梁氏蘇州常熟縣令幼睦之女也?!茣r常熟縣令梁幼睦,未識邑志有無記載?!?1949.5.31)俞鴻籌的得意之作,是考證出明代遺老逸休道人為常熟先賢褚膺。過程如下:

彩生大嫂以舊藏明季遺老《逸休道人詩稿》囑題。已有松禪老人、邵息盦、沈石友、劉石香、蕭榖如、丁初我諸先生題詩,先公亦有兩絕。稿內不著姓名,松禪老人以“河南為氏膺為名”之句為孤證,余又檢得《送孫本芝詩》復有“膺也敢忘言”句,確定膺為道人之名。乃遍查縣志,竟獲悉道人褚姓,名道潛,字休庵,原名膺,江西按察副使圻之后。通古今,有干略。常謁史忠正可法于軍前(故有《從軍集》),甚見賓禮,尋歸隱。詩句如“三年讀史胸多壘,十載弢弓臂不仁。綱常自許人千古,意氣聊歸酒一尊”,抑塞磊落,自是奇士。(1950.3.24)

因《逸休道人詩稿》有翁同龢、邵息盦、沈石友、劉石香、蕭榖如、丁初我、俞鐘穎等人的題詩,俞氏猜測逸休道人也是常熟人,然而稿內不著姓名,他查檢文獻,水落石出后,激動地說道:“三百年潛名埋姓之邑先輩遺稿,一旦竟為小子發其幽閉,為之喜而不寐?!庇崾霞葹閭€人的學術突破而自得,更因自己能為鄉邑先輩存史立傳、不使其籍籍無名而喜悅。他還專門作詩,以識墨緣,《題逸休先生詩草》其一云:“氏補瞿硎傳,碑留孫叔名。殘編孤證在,墜緒一朝明。見復搜求廣,瓶廬考核精。懷哉二饒集,奇士概生平?!?22)俞鴻籌詩詞遺作《舍庵詩詞殘稿》二卷,龐鏡蓉編,錢仲聯撰《俞運之小傳》,謝稚柳撰序,現藏上海圖書館,1979年油印本。本文所引俞氏詩詞、錢氏傳語、謝氏序語,皆據此本。足見其對這一發現的珍視。

俞鴻籌關注常熟資料,固然受到協修常昭合志的影響,更為其深重的鄉梓情結和自覺建設鄉關文化的擔當意識所驅動,是其家族文化記憶的復活。常熟向來以名人輩出、藏書珍貴享譽海內,書香世家之間聯系緊密,互相幫襯,后代們受惠于家學與鄉誼,多成一代翹楚。俞鴻籌即是受此恩澤的一員,對家鄉懷有強烈的認同感與責任感。據日記記載,他曾為新中國成立后常熟地區發生的兩件事情感到憤慨痛心。其一為名人遺冢及耆舊墳墓被盜事件。庚寅(1950)六月三十日記其致縣府請禁掘墓之風的信稿:

近迭據同鄉面告,常熟西北兩山區所存歷代名人遺冢以及耆舊墳墓,自去年起先后被掘,為數極多。雖經政府布告禁止,然并無效果,依然到處發掘。其中著名者計有明藏書家大河秦四麟,清浙閩督季芝昌、相國翁同龢之父大學士心存、學政邵松年、太史陸懋宗、方伯俞鐘穎之父俞鏡清等數十家墳墓。此皆載在縣志,為地方之古跡,一朝毀壞,聞者莫不嘆息。竊見政府對于保全古跡,業已屢次申明,最近報載文物局長鄭振鐸為南京古墓七十余座被掘,特發表談話:“各地古墓古物,必求妥善妥善保護,以存歷史或文獻上之遺跡?!贝隧椨靡?,人民極為贊美。至于私家墳墓,雖未列入古跡之內,但盜掘行為,政府懸為厲禁。想必積極執行,以維威信。

在俞氏的評價體系中,名人墓冢有遠超一般私家墳墓的公共價值與意義,秦景旸、季芝昌、翁心存、邵松年、陸懋宗、俞鏡清等人之墓被毀壞,不利于保存常熟一邑的歷史文化。

另一件事為鐵琴銅劍樓藏書讓與北平圖書館。日記披露了俞鴻籌對此事的態度:

聞鐵琴銅劍樓藏書日前讓歸北平圖書館,四大藏書家從此悉成歷史名詞矣?!稘居谌沼洝吩d光緒癸巳六月:“沈子眉來,云常熟瞿氏藏書有出售意?!毙y時,端午橋勸將書獻,均未成事實。百年長物,一旦棄捐。此有關吾虞文獻,不僅私家世澤已也。(1950.2.9)

瞿氏鐵琴銅劍樓歷史悠久,藏書珍貴,聞名遐邇。俞鴻籌曾贊揚道:“若以美富而論,琴劍樓誠巨擘矣?!?1951.3.16)在俞鴻籌看來,鐵琴銅劍樓藏書不僅是私家世澤,而且關系常熟全邑。宣統年間,端午橋兩江總督端方以官位相許,瞿氏尚能婉言拒絕獻書要求。而此際鐵琴銅劍樓藏書卻“菁華盡去”(1950.2.25),俞鴻籌的不舍與遺憾十分明顯。他聽聞捐書的消息后,寫詩贈瞿鳳起:

聞鐵琴銅劍樓藏書易輸,追賦作此以慰鳳甥:

讕語當年盡子虛,簣齋記事復粗疏。登瀛枉下宣和詔,未獻王家鎮庫書。(自注:端匋齋曩勸獻書,許酬京卿。良士表姊丈婉卻之?!皩幍清?,不為卿”,宋諺也。)

青箱長物日摩挲,輸限應知感慨多。誰分南唐李后主,凄涼揮淚別宮娥。

秘笈空憐飯一炊,區區聚散有何奇。鄭堂易米還留記,絕勝庚寅一炬時。(1950.3.10)

開篇直言作詩勸慰瞿鳳起,已表明俞氏堅信瞿氏捐書并非自愿。頷聯正是指向宣統年間瞿氏拒絕用藏書換官位一事,借古諷今,見出鐵琴銅劍樓藏書在俞氏心中的分量和地位。

不難看出,俞鴻籌在追憶中自覺繼承了家族文化傳統,力圖保留家族和家鄉的文化遺產。他與楊無恙、沈抱一、沈芳畦、瞿鳳起、薛佩蒼、錢仲聯等常熟籍文人、收藏家交往密切。他關注家鄉的消息,為古跡損毀義憤填膺,為藏書捐棄黯然神傷,為同鄉先賢立言揚名,為重修邑志貢獻力量,這皆離不開俞氏一族家教、家風、家學的熏陶。

三、俞鴻籌承傳記憶的自覺努力與必備修養

對家族文化的記憶與承繼,涵育了俞鴻籌的個人氣質,促使其擁有一份獨特厚重的古學情懷。他在動蕩變化的時代,以疲憊病軀,努力治學,提升修養,守護家族的文化傳統,致力于為后人續寫俞氏家族的文化故事。

俞鴻籌親歷抗日戰爭、國共內戰,其人生遭受了從銳意從政、積極救世到遠離政治、閉門讀書的巨大轉變,所遺七冊日記手稿,起于1949年1月1日,迄于1955年12月31日,正作于其人生后半程的避世時期。俞鴻籌曾用白居易“老慵自愛閉門居”來概括這一階段的自己,歸隱遁世之意明顯。避世的主要原因是身罹重傷,肺疾嚴重,形容枯槁,錢仲聯《俞運之先生傳》形容其“因被敵訊,負傷出獄,后致肺疾,經西法割治,年未中身而體就衰”,鄭逸梅《俞運之小傳》云“傷重無復人狀,幸而中華勝利,始得釋放入醫院治療,抽去肋骨數根,遂成偏廢,不便行動,生活維艱”,俞氏日記自述道“左肺乳下發聲稍異平?!窒瞪洗伟l炎后結痂所致”(1951.1.30),“黃昏時無故咯血”(1951.4.9),“右肺尖有斑地痕五點,為纖維性,已硬化”(1952.7.21),體重僅為“九十六斤”(1951.7.11),俞鴻籌的孱弱衰朽可以想見。肺疾不僅折磨俞鴻籌的身體,更使其內心煎熬,憂慮較重。日記呈現出他對健康長壽的極度渴望。他曾自字“柏飲”,以期能像赤松子一樣長壽(1951.2.6)。他四處問診,如“致馬東海信問肺病可服白芨否”(1949.6.1);輾轉求藥,如“近有肺病藥在港出售,托姨甥孫君從廣州市上輾轉購得三百片,極為不易”(1952.10.24);學習時下流行的“因是子靜坐法”(1949.5.7),試圖通過修煉氣功來調養身體,并且定期摘錄雜志報刊、中醫典籍中的養生要旨。此外,俞鴻籌正式皈依,以佛法安置身心。日記云:“今得皈依,自即日起,永當長齋以懺宿業?!?1949.10.10)他接受佛家病系宿障之說,期盼通過持齋念佛消除病魔。他虔心向佛,年終說道:“此一年中處境甚劣,舊疾屢發,身體不健,環顧世事,正在革變,誠剝極矣。惟竊慰者,幸得皈依三寶,稍讀經典,使身心俱安,不為世所移轉,故自字曰‘無悶’。樂則行之,憂則違之,確乎其不可拔,斯‘無悶’之義也?!?1949.12.31)足見佛學使其深感慰藉。

雖然時代急劇變化,自身又受病痛折磨,但是俞鴻籌未曾改變延續家族文化傳統的決心。日記己丑(1949)八月二十七日云:

鄦廔師書來,頗有抑郁語。今日復一函,有“世亂縱靡有定,古學絕不消滅。天留老眼以觀世變,行見希夷叟,終有墮驢一笑之日也”之語。

對俞鴻籌來說,堅持讀書治學,有存續古學的意義。他讀書勤苦,治學用功,幾乎日日作札記。日記“今日體似不適,仍照常閱書”(1950.3.25)反映出其勤學不怠的品質。俞氏讀書博涉四部,札記常涉考辨,專撰序跋,其中暗藏諸多有價值的發現和思考。比如推斷天尺樓鈔本《慟余雜記》為清代禁書。該書直書清朝圈田、放債、強占民房等斑斑劣跡的態度引起俞氏注意,他查檢到《征訪明季遺書目》未載該書,結合該書沒有序跋呈現流傳情況,于是推斷“當日必在干禁書籍之列”(1952.3.21)。又比如關于杜牧詩的心得體會亦有啟發意義。區別于何焯、張佩綸、李慈銘等人對杜牧詩的寬泛評價,俞氏分體討論,提出杜牧五古如《感懷詩》《杜秋詩》《郡齋獨酌》《雪中書懷》《題池州弄水亭》諸篇,高騁勁出,較他體更勝,近體如《華清宮三十韻》及《長安雜題》六律,高出李商隱一頭,古詩句法多取法韓愈詩文,開后來法門不少。(1951.6.28)

俞鴻籌密切關注古籍存亡情況。自日本侵華起,古籍損毀尤為嚴重,或是慘遭焚毀,或是不知其蹤,或是論斤賤賣,俞鴻籌對此格外憤慨。日記云:“北平海王村舊書肆因營業蕭條,將古本書籍論斤出售,以為包物之用。毀滅文物,一至于此,可勝浩嘆?!?1949.9.27)《〈希任齋善本書目〉序》一文,將其對古書罹難的憤怒、痛心、憂慮展現得淋漓盡致:

清末迄今,書籍遭厄最烈。其流落異國者,若皕宋之歸靜嘉堂文庫,已為世所咸知;新建裘文達曰修,藏四庫未進呈鈔本元明小集八百余種,后歸武昌柯氏,多屬罕睹之笈,亦被倭人以二十萬金易去。此猶流轉人間或可蹤跡者也。丁丑以還,則備受火燔水溺,蕩析毀棄,自江鄉僻壤,彌互四方。昔人所言疊以為渡、用以為炊之慘況,已有過之無不及。其中宋元版本,人所共珍,罹禍差少;至明以下甲乙之部,動輒論秤問值,割裂藉物,或竟改制粗紙,呼為還魂。近有人從析津回,攜視所藉寒具之紙,赫然大字精刊《周禮》數葉也。經此浩劫,舉國所存典籍幾毀十之八九,數千年遺留文獻,蓋將垂垂盡矣。(1951.1.31)

在俞鴻籌看來,自日本侵華起,中華數千年之文獻瑰寶毀去大半。他強調古籍流落異國尚可追蹤購回,而火燔水溺、割裂改制給古籍造成的傷害則不可逆轉。即便海晏河清,損失也難以修復。目睹這一慘劇的俞鴻籌,更懂得藏書不易,讀書難得。他抄錄趙孟頫藏書跋語“聚書藏書,良非易事”(1950.2.1)以表心志。同時,留心海內外的書籍收藏與流傳情況,對北平圖書館、震旦圖書館、浙江圖書館文瀾閣、常熟沈氏師米齋、寧波李慶城萱蔭樓、無錫孫毓修小綠天等公私藏書情況皆加記錄。若有罕見版本經眼,亦于日記中詳加記述。

俞鴻籌博覽群書,學問淵博,喜好談碑、治印、看畫,文人趣味濃厚。深厚學養與文人雅趣共同形塑了俞鴻籌的文學風貌。其遺著《舍庵詩詞殘稿》存詩183首,詞14首,其中題詠書冊字畫、金石文獻之作約占八成,錢仲聯贊其“與時流嘲弄風月者殊趨”。從《題正反同形篆文匯錄》《題說文新附匯錄》《題瓶廬臨董香光山水卷》《題恬裕齋校書圖》《題嚴畸盦藏印譜》《題玉翠硯合拓本》等詩題,俞氏創作的題材特點可見一斑。俞氏筆下不乏才氣與學思并顯的佳作,如《題珠玉詞小山詞合刊本》:

破夢居士得臨淄后裔重輯珠玉小山詞鈔合刊,較汲古所錄增百余闋,可稱足本。出示屬題。

熨紙香匙手自親,玉樽清唱醉芳茵。西園莫賦邊屯事,燈火笙歌是解人。

莫莫休休側艷詞,豈真鬼語墜泥梨。綴旒終是閑評泊,難把知音許《罪知》。(自注:祝京兆《罪知錄》論詞,稍許歐晏周柳,以為綴旒。)

雋味楂梨一卷兼,低吟合共夜香添。臨淄絕代詞宗手,不道遺嫠月旦嚴。(自注:李易安《詞論》:“晏丞相學際天人,作為小歌詞,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讀不葺之詩耳。叔原能知詞矣,而苦無鋪敘?!?

這組詩表達了俞氏對晏殊其人其詞的個性化理解。其一肯定晏殊不賦邊事,吟詠燈火笙歌的題材傾向。不強調宏大意義,聚焦雅士生活,暗合俞氏當下處世心境。后兩首皆推尊晏殊詞藝,指出祝允明《罪知錄》低判晏殊詞的藝術成就,并回應李清照對晏殊詞“皆句讀不葺之詩”“苦無鋪敘”的指摘,著眼于其稱贊晏殊的一面,進一步推舉晏殊為臨淄一地的“絕代詞宗”。又如《題任立凡山水畫冊》其一:“山人家住簫然山,煙云落紙皆蕭然。圖成見山不見畫,胸中丘壑身林泉?!绷攘葦嫡Z便描繪出任立凡使人身臨其境的高超畫技,畫作給人蕭然之感,俞氏清詞秀句亦給人清涼疏逸之感。再如《漚居士字卷》:“蔚此豹變姿,奇氣何從吐。墨池騰風雷,化作南山霧?!贝嗽姸绦【?,形象刻畫出書法作品的靈動筆勢。

題詠文人雅好之物以外,與友人的交游往來是俞鴻籌詩作的另一常見主題。如下一組詩就展現了俞氏與龐蘅裳的深重情誼:

《和鶴緣丙申元日詩韻》:其一:年來貧病已能甘,粗食無妨共九三。(自注:東坡呼潁濱曰“九三郎”。)未辦敷于為后飲,(自注:《荊楚歲時記》注:“敷于,音訛為屠蘇?!?猶思羅縷作深談。偶全瓦注原堪嘆,懶訪奇書更不貪。獨喜龐翁多美意,(自注:山谷句:“龐翁跡頗親?!?紅箋細字若眠蠶。

其二:蕭瑟江關紀再周,眼中日月又逢猴。(自注:曩見宋雍熙硯有“猴逢一紀,與日月易”銘語。)百年鼎鼎空分半,舉世悠悠合自休。坐惜麝熏沈淑景,(自注:元日陰霾。陶詩:“沈陰擬熏麝?!?閑看鴉陣下層樓。支離已忘酬新侯,枯擁繩床烏衲裘。(自注:皮襲美句:“不知何事迎新歲,烏衲裘中一覺眠?!?

《柬鶴緣》:已嘆新貧壓舊貧,更嗟大耋歷千辛。老成誰識汝母侮,憂患端從我有身。白鷺股難謀補肉,黃茅地誤落殊珍。啟期且自寬心境,(自注:《列子》:“榮啟期,自寬者也?!?煩惱菩提即凈因。

《悼鶴緣(己酉卒,年八十六)》:通家舊誼論三世,謙退深蒙父執推。不為才難傷老宿,卻同群碎委稿萊。(自注:右軍帖:“俯同群碎?!?人間苦器休回首,門外天涯絕告哀。想見寒梅蕉萃甚,此生能得幾回開。(自注:室吳同庚,尚在。)

從中可知,俞龐二家三世交好,俞鴻籌對龐蘅裳的人品、才華、氣質極為贊賞。二人同經亂世,但心境不同。俞氏和作表明自己已趨于閑散忘世的平淡狀態,贈作則反映出龐氏仍因時運不濟而郁結苦悶,俞氏勸他自寬心境。友人去世,俞氏悼作不言傷感,直言死亡亦是解脫,情誼深重若此怎會不傷感,只不過因為對友人心境有著深切共情,才會覺得離開人間苦海未嘗不好。此外,《懷鳳甥》表達了他對瞿鳳起的理解與盛贊:“白醭揩殘卷,相看意最親。天留讀書種,老作背匙人。語可列眉比,別才阿鵲頻。東坡傳《藥誦》,巨勝亦堪珍?!边€有《無恙舊有六十我滿意之句乃于壬辰人日化去方五十九也作此挽之》《和隱麓見贈韻》《稚柳五十》《懷甸老》《和瘦東見懷韻》《志靖四兄七十》諸作都向讀者講述了一段又一段互相理解和關心的寶貴交誼。

總體來說,俞鴻籌作詩依靠才學,遣詞造句講求出處,喜好使事用典,這一特點在上述詩歌中已有體現。再以《贈佩蒼四十九生日》為例做一說明:

正從覽揆見圓蟾,應向高樓卷畫簾。名士衣幍多蘊藉,新詩幾硯總精嚴。紅閨難得清齋共,素守欣看雒誦添。圖取荔枝傳韻事,香山?;郾倦p兼。(自注:《荔枝圖序》,樂天四十九歲作)。(1949.6.11)

首聯“覽揆”典出《離騷》,頷聯化用清吳偉業《壽王子彥》詩,頸聯“雒誦”出自《莊子·大宗師》,尾聯用白居易四十九歲作《荔枝圖》一典。典實充斥全篇,目不暇接。此外,俞氏作詩還多系時事,《舍庵詩詞殘稿》幾乎每首詩都有自注,若無注語,恐難索解。俞氏強調積累與涵養之于創作的重要性,日記己丑(1949)四月十一日云:“欲賦小詩,久索未成。白石道人云:‘思有窒礙,涵養未至也,當益以學?!痹谟崾峡磥?,學養深厚,作詩才能信手拈來,一氣呵成。將日記與詩歌對讀,更能發現俞鴻籌學養與創作的互動關系。他曾從杜甫、黃庭堅詩句中提煉出“未委”這一詩歌語匯,書于日記中:“未委,未知也。杜詩:‘未委適誰門?!焦仍姡骸次壬浀脽o?!?1949.11.19)其《題汪大鐵編年畫冊》詩有句云“未委經行處,曾破幾量屐”,可謂是對該詞的成功化用。

俞鴻籌曾以“養疴岑寂且隨緣,終日婆娑筆硯邊”(《題壬辰日記后》)來描畫自己在身心疲憊之際,依然孜孜不倦地讀書、著述。對幼受家學的俞鴻籌來說,提升修養、勤苦治學既是家族文化傳統召喚下的習慣使然,亦是其在世變中存亡續絕的世家文人擔當。

四、結語

日記中的記憶,本是個體思維活動的產物。但只要日記的作者根植于他所生活的社會環境,文化記憶就成為其思想及知識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這種文化記憶采用哪種方式書寫出來,作者是可以自由選擇的,像日記這樣的私密寫作,顯然不存在與社會讀者分享相關文化記憶的即時訴求,也就不存在轉化為集體記憶的當下可能。而有關家族的記憶,是文化記憶中比較“公”“私”交纏的一種類型,它既是特定族群共有的,又帶有明顯的親緣、私性色彩,從此角度來說,俞鴻籌日記中的家族文化記憶,固然是他個人的一次寫作表達,但其中的情感和用意卻是具有家族傳承之責任意味的。

正如羅時進先生所言:“家族不僅僅指向物質生產、生活層面的意義,也意味著凝聚文化傾向、人文情感和文學經驗的文化共同體?!?23)羅時進:《家族文學研究的邏輯起點與問題視閾》,《中國社會科學》2012年第1期,第164頁。俞鴻籌日記不僅是一部個人心路傳記,更是一部關于家族文化共同體的記憶史,我們從中看到了近代江南俞氏家族代代相承的文化傳統,感受到了其生生不息的強大生命力。

中國文化還有一個鮮明的特點,即其家國同構性。錢穆先生曾論:“‘家族’是中國文化一個最主要的柱石……中國文化,全部都從家族觀念上筑起,先有家族觀念乃有人道觀念,先有人道觀念乃有其他的一切?!?24)錢穆:《中國文化史導論(修訂本)》,商務印書館1994年版,第51頁。羅時進先生亦云:“‘國家’之‘家學’往往亦即‘家族’之‘家學’?!?25)羅時進:《家族文學:何以成“學”,如何治其“學”》,《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4期,第114頁。透過俞鴻籌關于家族的文化記憶,我們不難認識到俞氏家族對中華文化保存和建設做出的寶貴貢獻,以及世家的家族教育對學術傳承、文化守護的重要作用。中華文化綿延千年,長盛不衰,其傳承正多賴于江南俞氏這樣的文化家族。

猜你喜歡
家族日記
《小偷家族》
皿字家族
樂器家族
家族中的十大至尊寶
學寫假期日記
成長日記
里約日記
成長日記
成長日記
成長日記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