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末新疆巡撫袁大化的治疆思想
——以《新疆圖志》袁大化系列序文為中心

2022-09-01 09:11侯德仁
關鍵詞:上海古籍出版社圖志大化

侯德仁

(蘇州大學 社會學院,江蘇 蘇州 215123)

袁大化(1851—1935),字行南,安徽渦陽人,是清朝最后一任新疆巡撫。袁大化在擔任新疆巡撫期間,最重要的一項工作就是在新疆設立通志局,擔任總裁官,領銜完成了《新疆圖志》的纂修工作?!缎陆畧D志》始修于宣統元年三月,成書于宣統三年十二月,是清代西北邊疆史地學的集大成之作,有著極高的學術價值?!缎陆畧D志》在三年不到的時間內優質高效地纂修完成,是與袁大化的得力領導和親身參與密不可分的。一方面,袁大化在經費提供、人才調配、資料查尋、后勤保障諸方面為《新疆圖志》的編纂工作提供了大力支持,這是他在《新疆圖志》編纂組織領導方面的貢獻;另一方面,袁大化還親自撰寫了《新疆圖志》卷首總序及各分志序,這是其在《新疆圖志》內容撰述方面的具體貢獻。因此,袁大化為“支持編纂《新疆圖志》成為名作,其功殊不可掩沒”(1)袁大化:《辛亥撫新紀程·壬子回程記》“跋”,中央民族大學圖書館1984年印,第56頁。。

由于袁大化是《新疆圖志》的編纂總裁官和新疆巡撫,所以在該書編纂過程中全面貫徹了他的編纂主張和治疆思想。袁大化為《新疆圖志》所撰述的總序和各分志序,就是其編纂主張和治疆思想的集中體現。袁大化在這些序文中關于新疆治理的主張所思極深、所謀甚遠,對今天的邊疆治理也很有借鑒意義。然而,袁大化撰述的這一系列《新疆圖志》序文的思想價值目前尚未引起學界的重視,更未有學者予以抉發。有鑒于此,本文以袁大化《新疆圖志》系列序文作為主要研究對象,以此為中心深入探究袁大化的治疆思想,為今天的新疆治理提供些許啟迪。

一、強烈的國家領土主權意識,鮮明的反侵略愛國主義思想

晚清時期,西方殖民勢力骎骎東來,他們以堅船利炮轟開古老中國的大門,不斷加速侵略中國的步伐,造成了空前的邊疆危機。不惟東南海疆海警不息,東北西北邊疆亦是邊警不停。在空前的民族危機面前,晚清中國人的國家意識、主權意識不斷覺醒,維護國家主權、反抗侵略的愛國主義精神持續凝聚?!缎陆畧D志》在編纂過程中,也特別設立了《國界志》《交涉志》兩門,專門記述清政府在維護西北邊疆領土主權方面的努力,以及相關的對外交涉情況。這是之前任何地方志書都未曾設置的編纂門類,是志書編纂門類上的重要創新,其主要目的是為了真實反映西北邊疆的防衛現狀與對外交涉的歷史狀況,為清廷經營治理和保衛邊疆提供決策參考。從思想深層次而言,這兩個門類的創新設置也反映了清末國人國家領土主權觀念的增強與反侵略愛國主義思想自覺性的提高。

袁大化在《國界志序》和《交涉志序》中就鮮明地表達了維護國家領土完整和主權獨立的堅定信念,表現出強烈的反侵略愛國主義思想。他的這些思想,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其一,痛切陳述了外國侵略者大肆侵略我國西北邊疆領土的歷史事實。袁大化說:“乃者中葉以還,內地多故,強敵生心,入我藩籬,窺我堂奧,而又復竊移我界牌,侵越我卡倫,種種狡謀,不一而足。蓋自道光二十六年俄入城闊拔勒,光緒十七年英人入坎巨提以后,乘虛伺隙,無日不出陰鷙之心思,以逞其侵略手段。登天山而曠覽,江山依舊而情景頓殊。昔也日辟國百里者,今則日蹙國百里矣,嗚呼危哉!且夫國界廣狹,不獨土地、財產、人民、政事之攸系,亦實全國安危之所關也。新疆直接甘肅、遙連秦晉以拱衛神京者也。倘使界限不清,日朘月削,則我右臂必危,右臂危而中原搖動,東南諸省亦骎骎乎不能高枕矣?!痹蠡诖私衣读松扯砗陀致哉叩慕苹珒礆埖那致孕袕?,指出了西北邊疆危在旦夕的現狀,痛心疾首地指出:“登天山而曠覽,江山依舊而情景頓殊。昔也日辟國百里者,今則日蹙國百里矣,嗚呼危哉!”其中,袁大化反侵略的愛國主義思想溢于言表。同時,袁大化還闡述了新疆在整個國家安全中的重要的戰略地位,認為新疆在全國處于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重要地理位置上,乃是“拱衛神京”的“右臂”,一旦“右臂”有失則“神京”必危,而“神京”危則中原和東南亦危。因而,他認為一定要捍衛西北邊疆地區領土主權完整,“堅守尺寸,得所依據而不稍存退讓之心”(2)袁大化修,王樹枏等纂:《新疆圖志》卷5《國界一》“袁大化《國界志序》”,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第137頁。,堅定地反對外來侵略。

其二,大聲疾呼清朝統治者要對外國列強的任何侵略行徑保持高度警惕。我國歷代王朝對于邊疆地區大多實行羈縻統治政策,缺乏積極有為的籌邊謀防舉措,清朝亦是如此。由于清朝前中期處于所謂的“承平之世,邊境敉平”,是故清政府對于西北邊界防務一直“視之漠然”(3)袁大化修,王樹枏等纂:《新疆圖志》卷5《國界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第117頁。,甚至還認為西北邊疆“去俄尚遠,邊徼之地荒而不治”,一直未采取積極的邊疆防御政策。晚清以降時局驟變,西方殖民勢力開始強力侵踏中國門戶,東南海疆狼煙滾滾,西北邊疆亦邊警不停,中國歷史上出現了“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然而,昏聵無能的清統治者并未有所覺醒,對于西北邊疆地區的消極防御政策依然如故,結果導致了我國西北邊疆領土的大片丟失。根據《新疆圖志》記載,自道光二十六年,沙俄侵略者就開始在“伊犁河建闊拔勒城,治哈部,中國官吏無過問者”?!跋特S以來,海內多故,俄人乘隙誘我藩屬,進寸謀尺,狡起戎心,故咸豐九年因四國媾和議及疆事,遂以常駐卡倫為界,于是卡倫以外之地淪失至數千百里?!?4)②袁大化修,王樹枏等纂:《新疆圖志》卷5《國界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第111、123頁。后來,沙俄又以各種手段逼迫清政府相繼簽訂了《中國塔爾巴哈臺條約》《中俄伊犁改訂條約》《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先后割占了我國西北邊疆地區44萬余平方公里的領土。袁大化等《新疆圖志》編纂者對此無不感到痛心疾首,他們滿腔悲憤地指出:“俄人所占諸地,當日皆在我國勢力范圍之內,而乘人之亂巧取豪奪,以肆鯨吞,此不仁不義之尤者。西人謂俄人之舉動,必俟可乘之機,有如矢無虛發,洵挽強命中之技也?!边@句話,一方面是對外國侵略者無恥貪婪的領土侵略行徑的怒斥,一方面也是對清政府軟弱無能的邊疆統治政策的強烈批駁。他們認為,正是由于清政府長期疏于西北邊疆防御,才給予了外國侵略者蠶食鯨吞中國領土制造了可乘之機,這也是導致我國西北邊疆大片領土淪喪的一個重要原因。進而,他們大聲疾呼清朝統治者一定要對外國侵略者的領土蠶食行為保持高度警惕,絕不能再給其制造任何可乘之機,更不能再抱持損失邊鄙之地無傷大局的昏聵邊疆觀念。

其三,強烈反對妥協退讓,堅決主張反抗侵略。袁大化認為,對外國侵略者任何妥協退讓,都只能導致他們更加變本加厲、肆無忌憚、得寸進尺的侵略行徑,而不會有一絲一毫的收斂。他指出,英國對坎巨提、沙俄對伊犁地區的蠶食鯨吞行為,就是清政府一味妥協退讓造成的惡果。袁大化說:“中國之于外域,專務懷柔以崇寬大,而不輕為防范之謀,而外人诇此罅隙,遂思得寸得尺,隱圖進步。以致坎巨提籍成兩屬,不能禁英人窺伺之心;帕米爾界址不清,無以杜俄人侵越之足,于是伊犁約章變本加厲,領事裁判行動自由,在彼日肆其強,在我日趨于弱?!?5)袁大化修,王樹枏等纂:《新疆圖志》卷53《交涉一》“袁大化《交涉志序》”,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第946頁。因而他認為對于外國列強的侵略行為必須奮起抵抗,而不能有任何的妥協退讓,因為“我之退讓愈深,彼之貪求愈熾。至于國步艱難,將撤我藩籬,入我門戶,舉內地膏腴之壤,亦將肆厥鯨吞矣”。因此,袁大化堅決反對對侵略者的任何妥協退讓,并且鄭重呼吁全體國人要堅決反抗外來侵略,勇敢捍衛國家領土完整。而且,他還主張全體國人要做到“一人如是,人人如是”,一定要“堅守尺寸,得所依據而不稍存退讓之心”,使得英俄列強雖“時懷侵蝕之意”,卻無法“施其狡焉思逞之計”(6)袁大化修,王樹枏等纂:《新疆圖志》卷5《國界一》“袁大化《國界志序》”,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第137頁。,這樣才能取得捍衛國家領土主權、反擊侵略斗爭的最終勝利。

總的說來,袁大化一方面通過對外國列強對我國西北邊疆領土大肆侵略的歷史事實的陳述,揭露了外國侵略者狡猾兇殘與貪得無厭的侵略本性;一方面又對清朝統治者軟弱無能、敷衍塞責的消極防御政策給予了強烈批評,認為這才是西北邊疆領土大幅淪喪的根本原因所在。進而,袁大化對清廷統治者對外交涉中的妥協退讓行為予以了堅決批駁,認為對于任何侵略行為都不能有絲毫的妥協退讓,而應奮起反抗侵略、勇敢捍衛國家領土主權。所有這些,都鮮明地體現了袁大化維護國家領土主權完整的堅定信念和鮮明的反侵略愛國主義思想。

二、加強西北邊疆防御,完善新疆行政建置

袁大化十分重視西北邊疆的防御問題,然而清政府卻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對西北邊疆防御問題嚴重認識不足。早在鴉片戰爭之前,清廷內部就出現過放棄西北邊疆防御的論調。1827年清政府剛剛平定張格爾新疆叛亂不久,朝臣就新疆如何善后問題發生了爭議。一些大臣埋怨新疆“取之雖不勞,而守之或太費”,認為新疆是國家財政上的沉重包袱,因而主張放棄新疆防御??κ哺翣枀①澊蟪嘉渎“⒕吞嶙h說:新疆“西四城各塞環逼外夷,處處受敵,地不足守,人不足臣”,“與其糜兵餉于無用之地,不若歸并東四城”(7)魏源:《圣武記》卷4《道光重定回疆記》,岳麓書社2011年版,第192頁。,主張放棄西四城軍事防御。這些放棄新疆防御的論調,在當時可謂甚囂塵上。然而,這些論調也遭到了一些有識之士的嚴厲駁斥,魏源將之斥為“里閈鄙儒眉睫之見”(8)魏源:《答人問西北邊域書》,載賀長齡、魏源等編:《清經世文編》卷80,中華書局1992年版,第1963頁。,沈垚則將之斥為“迂士之論”(9)沈垚:《新疆私議》,《落帆樓文稿》卷1,商務印書館1936年版,第3、6頁。,并告誡清統治者說:“不守遠必守近,而守近之費不減于遠,或更甚焉?!?10)沈垚:《新疆私議》,《落帆樓文稿》卷1,商務印書館1936年版,第3、6頁。簡言之,他們認為這些放棄西北防御的論調都是鼠目寸光的短淺之見,毫無大局觀念和長遠眼光。

鴉片戰爭之后,海疆危機與邊疆危機紛至沓來,清廷內部因此又爆發了“海防”與“塞防”之爭。1865年浩罕國的阿古柏入侵了新疆,在新疆實施野蠻統治。1871年俄軍又大舉入侵新疆,侵占了伊犁九城,宣布永歸俄國管轄。新疆形勢岌岌可危,有識之士憂心忡忡,力主規復新疆。然而,當時由于日本侵略了我國臺灣地區,東南海防形勢頓顯緊張,加強海防的呼聲日益高漲。為此,清政府內部爆發了“海防”與“塞防”的激烈爭論。直隸總督李鴻章強調“海防”的重要性,認為“海防、西征力難兼顧”,主張放棄新疆,“移西餉以助海防”,竟說“新疆不復,于肢體之元氣無傷”。(11)李鴻章:《李文忠公全書·奏稿》卷24,清光緒年間刻本,第19頁。陜甘總督左宗棠提出“海防塞防并重”,極力主張收復新疆,認為“若此時即停兵節餉,自撤藩籬,則我退寸,而寇進尺”;“宜以全力注重西征,俄人不能逞志于西北,各國必不至構釁于東南”。(12)左宗棠:《復陳海防塞防及關外剿撫糧運情形折》,載《左宗棠全集·奏稿六》,岳麓書社2014年版,第179頁。他還特別強調:“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衛京師”(13)左宗棠:《遵旨統籌全局折》,載《左宗棠全集·奏稿六》,岳麓書社2014年版,第649頁。,因此新疆尺寸之地不可丟失,要明示俄人“伊犁我之疆索,尺寸不可讓人”。清政府權衡利弊之后,接受了左宗棠的主張,任命其為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1876年,左宗棠兵分三路進軍新疆,迅速平定了阿古柏之亂,至1878年初清軍收復了除伊犁之外的新疆全部領土,英俄利用阿古柏侵略中國的陰謀破產。之后,曾紀澤1880年出使俄國交涉索還伊犁問題,經過半年多艱苦的談判,雙方簽訂了中俄《伊犁條約》,中國收回了伊犁九城,但俄國還是割去霍爾果斯河以西的大片中國領土。自1860年至1884年,沙俄逼迫清政府簽訂了中俄《北京條約》《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先后侵占了中國西北5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實在令人痛心。

關于沙俄侵略和割占我國西北邊疆領土的事實,《新疆圖志》都予以一一記載。在《新疆圖志》的《建置志》《國界志》《交涉志》《奏議志》諸志中,都有著相關事實的翔實記述。從這些記述中,我們可以明確地感知到清末國人捍衛國家領土主權、抵抗外來侵略的堅定意志。作為清末新疆的最高行政長官,袁大化在分志序中對于西北邊疆領土安全和軍事防御也闡發了深刻見解和思考。

第一,必須不斷加強西北邊疆軍事防御而勿有松弛。袁大化指出,新疆“地扼中外咽喉”(14)袁大化修,王樹枏等纂:《新疆圖志》卷106《奏議十六》,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第1971頁。,“居歐亞中心點,陸路通軌”,占據重要的戰略位置,乃是兵家必爭之地,也是英俄侵略者一直覬覦必爭之地。因此,對于新疆的軍事防御只能加強而不能有任何松弛。袁大化等《新疆圖志》編纂者還明確地認識到新疆乃是中國在西北地區的重要安全屏障,處于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關鍵地位?!靶陆畺|捍長城,北蔽蒙古,南連衛藏,西倚蔥嶺,居神州大陸之脊,勢若高屋之建瓴。得之則足以屏衛中國,鞏我藩籬;不得則晉隴、蒙古之地均失其險,一舉足而中原為之動搖。是故漢取三十六國,以斷匈奴右臂;唐開安西、北庭,以制諸蕃;元崛起金山,奄取西域,卒滅宋金而有天下。此皆明效大驗者?!彼麄冋J為,新疆地理位置特殊,居于高屋建瓴的地理形勢,有之則屏藩中國,失之則舉國搖動,在整個中國的國家安全中居于重要戰略地位,因而西北邊疆的軍事防御勢在必然。因此,激烈地批評了那些闇于新疆形勢、昧于邊情者提出的“耗中華而事無用,勤遠略而忘近功”(15)袁大化修,王樹枏等纂:《新疆圖志》卷1《建置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第1頁。的論調實在是粗淺鄙陋,毫無遠見。袁大化作為新疆巡撫,對于新疆戰略地位之重要有更清醒的認識,他切身感受到了加強新疆防御的必要性與重要性。進而,袁大化還批評了那些“圣王務修德而不勤遠略,六合之外存而不論,九州之外論而不議。其于蠻夷戎狄,蓋羈縻之而已”的消極防御論調,對歷朝往代在邊疆地區實施的羈縻統治政策予以了全面否定。同時,他以秦皇漢武積極經營管理邊疆鞏固了國家統一的恢弘政治成效作為歷史實證,斬釘截鐵地得出結論說:“由是言之,是域民必以封疆為界,固國必以山溪為險,威天下必以兵革為利,將規模宏遠而實德不加于其所建置之間,略無精義以相貫注,適成秦皇漢武之所為,圣王所弗尚也?!?16)袁大化修,王樹枏等纂:《新疆圖志》卷1《建置一》,“袁大化《建置志序》”,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第22頁。袁大化借用孟子的名言并反其道而用之,以“域民必以封疆為界”“威天下必以兵革為利”為論點,指出了封疆(即邊疆)和兵革(即軍事防御)在維護國家領土主權方面的重要性,全面否定了所謂“圣王務修德而不勤遠略”的消極防御思想,明確申明了加強西北邊疆軍事防御的重要意義和必要性。

第二,務必要堵塞新疆地區的邊防漏洞以固門戶。晚清以來,新疆地區由于軍事防御薄弱而遭到英國和沙俄侵略者的不斷覬覦和大肆侵略,導致大片的中國西北邊疆領土相繼淪喪,實在令人痛心不已。當時,就連地處國防前沿的重要邊界城市伊犁都沒有充足的軍事防御力量。伊犁地處沖要,“其地表里山河,物產豐饒,多富商大賈,西陲一大都會也。有城九”(17)袁大化修,王樹枏等纂:《新疆圖志》卷2《建置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第43、42、44頁。。正是由于此地地勢險要,物產豐饒,很早就被英俄侵略者所覬覦。1871年,沙俄趁阿古柏之亂造成“九城不守”(18)袁大化修,王樹枏等纂:《新疆圖志》卷2《建置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第43、42、44頁。之機,悍然出兵侵占了伊犁。中國后來雖然經過艱苦的談判收回了伊犁,卻永遠被割去了霍爾果斯河以西的大片領土,導致伊犁再無險可屏。袁大化等《新疆圖志》編纂者對伊犁此時面臨的艱困局面十分憂心,他們深表憂慮地說:“伊犁自分界以來,中外之勢若處一堂,其地曠野平原,無關山險要可守。一旦有事,而孤懸遠塞,征兵輓餉,累月不能至。而彼之鐵軌,朝發夕至,利鈍、遲速,不可以道里相計。名曰收復,實空城也?!惫蚀?,袁大化等強烈建議清朝政府強化伊犁的邊防力量以堵塞當前的軍事防御漏洞。不僅如此,他們根據西北邊防形勢還提出了強化伊犁周邊地區的防御的建議,“就西北大勢論之,庫爾喀喇烏蘇當東西上下之沖,宜屯重兵,為伊犁后援;而復于博羅塔拉、塔勒奇、博羅布爾噶蘇諸處重設關隘,以固門戶”,從而使這些地區與伊犁形成犄角呼應之勢,最終形成“進可以戰,退可以守”(19)袁大化修,王樹枏等纂:《新疆圖志》卷2《建置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第43、42、44頁。的防御局面。應該說,這些建議既具有現實針對性又具有一定的遠見卓識。及時堵塞邊疆防御漏洞,進而強化邊疆防御以形成穩固的國防力量,至今看來也是非常正確的觀念。

第三,必須積極完善新疆行政建置而不容忽視。如所周知,國家在自己領土范圍內建立行政機構,行使有效的行政管轄權,是一個國家主權的重要體現。時至清末,很多清朝官員已經能夠清醒地認識到在邊疆地區建立行政機構的重要性。為了更加有效地管轄新疆地區,清政府在收回伊犁后接受了邊疆大吏左宗棠、譚鐘麟、劉錦棠等人的建議,于1884年在新疆建立了行省制度;同時還廢除南疆地區一直世襲的伯克制度,在新疆各地全部推行州縣制,在新疆地區實施了更加有力的行政管轄權。劉錦棠、魏光燾、陶模、饒應祺、潘效蘇、吳引蓀、聯魁、何彥升、袁大化等人相繼擔任了新疆巡撫,為經營和開發新疆地區做出了貢獻。袁大化擔任了新疆巡撫兩年多的時間,是新疆行省制度建設的親歷者。袁大化高度肯定新疆建立行省的重要意義,還積極主張完善新疆地區的各級行政建置。袁大化指出:“疆域之有建置,其維系大,非淺尠矣”,認為行政建置是維系國家權力的直接體現,因而所關甚大。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他肯定了孟子的國家政權建設理論說:“孟子有言矣:無城郭、宮室、宗廟、祭祀之禮,無諸侯、幣帛、饔飱,無百官、有司,則謂之去人倫、無君子,國遂不可謂國。故雖二十取一,其道仍謂之貊道。此非孟子苛以繩之,理則然也?!奔凑J為國家必須建立各級地方行政建置,而且是理之必然。就新疆地區而言,由于其地理位置顯要,一直以來都是英俄列強蠶食鯨吞的侵略目標,因而完善新疆的行政建置絕不可忽視,甚至是亟不可待之事。因此,袁大化說:“況乎大漠荒寒,萃羊狠狼貪之族,窮邊廓遠,集鷹膦瞵鶚瞬之窺,有如今日之新疆者,而顧可坦率以處之?!彼赋?,新疆現在正處于虎狼之強敵環伺的時局,因而決不能對新疆防御掉以輕心,必須不斷完善行政建置,積極加強防御,才能有效地抵御強敵侵略。所以說,“西域之所建置,誠有亟焉不可忽者”(20)袁大化修,王樹枏等纂:《新疆圖志》卷1《建置一》,“袁大化《建置志序》”,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第22頁。。

三、積極弘揚民本思想,著力主張重視民生

“重民”,是中國古代政治思維重要特征。從盤庚的“重民”、周公的“保民”、孔子的“愛民”,到孟子的“民貴君輕”、荀子的“君舟民水”,再到歷代君臣提出的形形色色的民本論,民本思想被不斷充實和豐富。許多統治者宣稱“以民為本”,并將其轉化為實際政策。時至清末,民本思想在歷史傳承中獲得了新的內涵和發展。

《新疆圖志》在編纂過程中,就突出體現了“以民為本、重視民生”的思想?!缎陆畧D志》創設的《民政志》《實業志》,具有鮮明的近代化特征,都是與國計民生息息相關的內容。同時,該書的《食貨志》《賦稅志》《溝渠志》《物候志》《土壤志》,也都是與新疆民眾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內容。這些志書門類的設立,明確體現了《新疆圖志》編纂者們強烈的“以民為本、重視民生”思想。袁大化在《民政志序》也清晰地表達此義說:“‘民為邦本,本固邦寧’,古之達者,其知之矣?!?21)袁大化修,王樹枏等纂:《新疆圖志》卷40《民政一》“袁大化志局本《民政志序》”,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第752頁。應該指出,袁大化民本思想的提出,既是對歷史上以民為本政治傳統的繼承,也是對當時清廷推行新政改革政策的回應。袁大化在《新疆圖志》卷首總序中即明確表達了這一點,“是志則又新民享治之權輿也。若夫取材考據,專務高華,寫景山川,徒供嘯詠,抑末矣,即非大化所重于斯志之意也”(22)袁大化修,王樹枏等纂:《新疆圖志》卷首《新疆圖志序》,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卷首第2頁。。其強調《新疆圖志》纂修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推行新政、作育新民、建設一個民享民治的國家而編纂的,并非僅僅是取材考據、寫景山川而已。由此可見,《新疆圖志》的編纂有著比編纂一部優秀的地方志書更高的社會價值追求,即為了推行清末新政而進行鼓吹宣傳。

我們知道,清末新政是清廷統治者為了挽救自身統治危機而推行的一項全面改革行動。清末以來,中國嚴重的民族危機深刻地刺激著清廷朝野上下。清政府痛定思痛之后接受了改革派的主張,決定改弦更張,刷新政治,以延續清王朝的統治。于是,自1900年7月始,清廷迭頒諭旨,決意除舊布新,推行新政。清末新政改革措施,大致包括整頓吏治、憲政改革、編練新軍、經濟改革、創辦新式學堂等幾個方面,其中很多改革措施都與民政要務或民眾生活直接相關??梢栽谀撤N意義上說,除了整頓吏治外,清末新政改革主要內容就是為了推行重民利民的改革舉措。

《新疆圖志·民政志》詳細記述了清末新疆新政改革的主要內容和成效,還把民政問題提高到了安邦富國的根本問題的高度?!睹裾尽烽_篇即云:“自古保邦之本,熙績之原,莫不基于內治。內治者何?今之所謂民政也”(23)袁大化修,王樹枏等纂:《新疆圖志》卷40《民政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第738頁。,對民政問題的重視由此可見一斑。就內容而言,《民政志》主要從三個方面記述了清末新疆新政的內容舉措。

首先,總結回顧了新疆巡警制的創設過程。巡警制度的設立,是清末新政改革的重要成果。在新政改革中,清政府仿效西方近代兵制,將軍隊分為常備軍、續備軍和保安軍三種,把維持治安的軍隊分離出來,專門維持地方治安。為此,清政府于1905年設立巡警部?!缎陆畧D志》對此記述說:“光緒丙午,京師有增設巡警部之舉,先求合于中國政俗之宜,以漸規夫東西各邦公安之治”,“旋以巡警部范圍未周,丁未改為政部,有旨:巡警為民政之一端,著即改為民政部”,民政部之下設有警政司,管理行政警察、司法、巡警等事宜?!缎陆畧D志》記載新疆巡警制度的創設經過:“光緒二十九年九月,新疆巡撫吳將省城保甲改編巡警”;宣統元年設新疆高等巡警學堂,宣統二年設巡警訓練所,宣統三年設警務公所。(24)②袁大化修,王樹枏等纂:《新疆圖志》卷40《民政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第740、742頁。新疆巡警制度設立以后,為維護新疆社會治安發揮了積極作用?!缎陆畧D志》對其改革成效給予了積極肯定,褒揚其功:“斯時游民絕跡,官商稱便。故是年四方蠢動,關內烽煙,而新疆安堵如故。民政何嘗無補助裨益耶?”

其次,闡述分析了清查整頓新疆戶口的重要意義。戶口問題,是重要的民政問題。歷代封建政權都十分重視清查戶口,因為戶口多寡直接關系到封建國家的稅收來源和統治穩定?!缎陆畧D志·民政志》指出:“《書》曰:‘民為邦本,本固邦寧’,是戶口之稠稀,國脈之盛衰系焉,顧不重且大哉!”這是從傳統的“民為邦本”的政治理念出發,肯定性地指出了人民戶口多寡是關系國家盛衰興亡的政治觀點。因而,袁大化等編纂者認為新疆應該重視清查整頓戶口,進而改善民生,提高人口數量。同時,他們還認為今時重視戶口與昔日清理戶籍目的大有不同,“然昔之清理戶籍者,不過曰明貢賦而已,責征役而已,禁奸匪而已。而在今日列強雄峙之秋,戶口之整頓,其關系更有深焉?!瓏蛞苑?,國勢因以張,主權亦因以振焉。豈第貢賦、征役之便利、巨奸游匪之潛移云爾哉?”(25)袁大化修,王樹枏等纂:《新疆圖志》卷43《民政四》,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第792頁。由此可見,《新疆圖志》編纂者站位更高、立意更遠,認為戶口稠稀是主權強弱與邊疆安全的重要因素。他們提醒清朝統治者一定要重視邊疆人民的繁衍生息以及民生事務,認為這直接關系到國家實力的強弱和領土主權的安全。所以說,《新疆圖志》從更高的站位上論證了“民為邦本,本固邦寧”的至理名言,從更高的立意上張揚了“以民為本”政治思想。

再次,評述分析了新疆的地方自治情況及其時代意義。地方自治,是清末新疆新政的重要內容?!缎陆畧D志》對清末新疆實施地方自治情況予以了詳細記載,舉凡新疆省咨議局的籌辦與設立情況、各府廳州縣調查處、自治研究所、議事會、董事會等自治機構的組成情況,以及各府廳州縣自治區域劃分情況都有著翔實記述。袁大化等編纂者已然能夠認識到,實行地方自治是作育新民的重要舉措,意義重大。同時還認識到,實行新疆地方自治不宜急于求成,應該穩步有序地實施。他們指出,實施地方自治,應該“就新民之程度,因其習俗而施之,又不越乎定章之范圍。先之以調查研究,漸廣自治之心思,繼之以議事、董事等,立選舉之方法。凡有關于憲政之要端,于勢之可行者舉之,不能者暫緩之,以待其后”(26)袁大化修,王樹枏等纂:《新疆圖志》卷45《民政六·地方自治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第818頁。。應該指出,袁大化等人對地方自治意義的認識和有序實施新疆地方自治的主張都是正確可取的,是具有時代特點的思想認識。

綜上可見,《新疆圖志》確實非常重視闡揚民本思想,注重對民政與民生問題的記述,書中關于新疆地方自治情況的記述就是最好的例證。正因為如此,《新疆圖志》對歷代新疆志書中缺乏國計民生的內容記載提出了尖銳批評,其云:“田土、氣候、水草、五谷、果菜之屬,《漢書·西域傳》記之尤詳。自茲而降,歷代經營西域,鋪張遠略,無與民事。其于全疆地域廣輪之數,山林、川澤、丘陵、墳衍、原隰五地之物,生十有二壤所宜之種,率闕而不書,論者謂中國有君史而無民史,此其類也?!?27)袁大化修,王樹枏等纂:《新疆圖志》卷65《土壤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第1189頁。這里不僅直接批評了多數新疆志書缺載國計民生內容的不足,還引用了梁啟超先生的著名論斷——“中國有君史而無民史”予以批評,從而提出了史志著作應該為人民大眾服務的思想,這顯然是一個具有近代意義的思想觀念,應予充分肯定。

《新疆圖志》對民生問題的重視,還體現在民政志、實業志、土壤志、物產志、賦稅志、食貨志、溝渠志等分志的設立上。這些分志的內容都與新疆的國計民生問題息息相關,充分展示了新疆推行民政、重視民生的主要措施和積極成效。袁大化在《民政志序》中,就對清末新疆推行民政、改善民生的舉措和成效予以大加褒揚。袁大化贊許地說:“余于庚戌冬,拜今上皇帝撫新之命。今年春,持節出關,遙遙萬里,載途四月,始達烏桓。車塵馬足,凡歷百數十郡縣。其間警政嚴明、戶口稠密、地方治安者,亦所在多有?!薄案瓯?、草湖而外,城治鄉鎮,制度井然?!怨饩w末葉推行民政之效也?!薄叭庵?,五方雜處,纏回蒙哈,種族龐興,……此而欲明戶籍、考生產,骎骎乎有治絲而棼之患,顧何以能明晰如是?!薄岸恢越ㄑ簿?、清戶口、行地方自治,始克臻茲景象也?!?28)袁大化修,王樹枏等纂:《新疆圖志》卷40《民政一》“黃冊本袁大化《民政志序》”,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第753頁。這一方面是對清末新疆推行新政成效的直接肯定,另一方面也同時表明了袁大化對新疆推行民政的重視,表達了他以民為本、重視民生的政治思想,而這一思想也貫徹在了《新疆圖志》體例設置和內容闡述之中。

四、主張新疆經濟開發,倡議興修新疆鐵路

袁大化非常重視新疆的經濟開發,認為這是國家經營和管理西北邊疆的必然舉措。為此,他提出了加速振興新疆實業、加快興修新疆鐵路的倡議。其實,早在乾隆年間,清朝重新統一新疆地區之后就開始了屯墾商貿等西北經濟開發活動。時至晚清,左宗棠平定阿古柏叛亂、規復新疆之后,在西北地區實施了興修水利、屯田墾荒、開辦近代工商業等一系列經濟開發活動,取得了一定成效。清末新政改革中,清廷創設了農工商部,頒布了一系列保護和促進工商業發展的商法商律。于是,興辦工商業的熱潮在當時很快席卷了全國。時勢所趨,遠在西北的新疆地區也積極推行新政,興辦工商業(當時亦稱實業),振興和發展邊疆經濟。

袁大化認識到新疆發展實業優勢的同時,也認識到新疆發展實業的重大劣勢——地處偏遠、交通不便。新疆地處中國偏遠的西北地區,與京城和內地都相隔遙遠,而且道路交通十分不便,這給新疆經濟發展帶來巨大困難。為此,袁大化高瞻遠矚地提出了興修新疆鐵路的建議,認為這不僅是國家經營管理西北邊疆之需,也是新疆區域振興之要,因而此事勢在必行。

首先,認為興修新疆鐵路是國家經營管理西北邊疆、抵御外侮的迫切需要。晚清以來,很多西北封疆大吏都深刻認識到了新疆戰略地位的重要性,認識到西北邊疆安危與整個國家安全息息相關。袁大化認為,新疆地處偏遠、交通不便、強敵環伺,“遇事萬難應急”,因此他極力主張興修新疆鐵路,以便利于國家經營和管理西北邊疆,有效抵御外來侵略。袁大化在光緒三年上奏給清廷的《請借款修通東西鐵路以保西域而固全局折》中就提出了修建新疆鐵路的建議,指出西域新疆地區“窮荒萬里,交通不便”,人煙稀少,難以有效地經營管理和抵御外來侵略,因此他提出了“先修陜、甘、新三省鐵路”的建議。(34)袁大化修,王樹枏等纂:《新疆圖志》卷106《奏議十六》“袁大化《請借款修通東西鐵路以保西域而固全局折片》”,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第1970、1970、1971、1970、1970、1971頁。同時,袁大化還指出,清末以來新疆的安全形勢日益惡化,甚至有危在旦夕之虞,“現聞英從大吉嶺開山修路,志在先通拉薩。若前藏有失,則憑高臨下,勢將及于青海?;臅鐭o人,直抵西寧,則甘省之甘、涼、肅、安四郡路僅一線,勢將中絕,新疆一省孤懸西北,更隔塞不通。俄之虎視眈眈,刻日勘定疴母斯至塔什干路線,現皆傍我西邊,又豈讓人先著。此最危急之勢”(35)袁大化修,王樹枏等纂:《新疆圖志》卷106《奏議十六》“袁大化《請借款修通東西鐵路以保西域而固全局折片》”,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第1970、1970、1971、1970、1970、1971頁。。因此,他建議朝廷緊急籌款興修陜、甘、新三省鐵路,以解新疆迫在眉睫的安全危機。袁大化還警示說,“新疆地扼中外咽喉,勢居建瓴”,西方列強一直妄圖侵吞此地,如若新疆“鐵路持久不修,必有出而要求者。設入他人之手,禍更不堪設想”(36)袁大化修,王樹枏等纂:《新疆圖志》卷106《奏議十六》“袁大化《請借款修通東西鐵路以保西域而固全局折片》”,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第1970、1970、1971、1970、1970、1971頁。。面對如此阽危之時局,袁大化認為“持危扶顛,止有速修鐵路、實邊屯兵之一法”,才能保衛新疆,“而固全局”。他還進而強調說:“我之經營甘、新、藏、青四省,朝發夕至,遷民實塞,籌款練兵,自皆操縱裕如。為今日計,欲保全中國領土,轉弱為強,急莫急于此矣?!?37)袁大化修,王樹枏等纂:《新疆圖志》卷106《奏議十六》“袁大化《請借款修通東西鐵路以保西域而固全局折片》”,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第1970、1970、1971、1970、1970、1971頁。由此可見,修筑鐵是袁大化根據當時岌岌可危的新疆安全形勢提出的急切應對之策。

其次,認為興修新疆鐵路乃是新疆區域振興之要。新疆雖然具備經濟發展的天然優勢,但由于地處偏遠、交通不便,因而新疆直至清末時期經濟都一直困窘,民生維艱,根本不能為抵抗外來侵略提供有效的物力支持。究其原因,袁大化等《新疆圖志》編纂者認為這是由于新疆“地利未辟,寶藏不興”所導致的(38)袁大化修,王樹枏等纂:《新疆圖志》卷28《實業一》“志局本袁大化《實業志序》”,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第559頁。,而新疆地理交通不便是很重要的原因。他們指出,“夫新疆壤地非狹小也,其民物非寡瘠也,然而泉布外溢、物力內耗者何也?蓋其地西負雪山,北鄰沙漠,幅員修廣萬余里,商貨之載途者,恒數月而不達。芻粻之煩費,贏息之虧損,成本之重滯,在在足為商蠹”,都是由于新疆交通不便、商路不暢所致。所以,他們認為新疆的當務之急,應該是“立郵政,開銀行,推廣鐵路,……以通運道”,還說“今日而急圖振商之策,非建鐵軌、興商路以利交通”不可。(39)袁大化修,王樹枏等纂:《新疆圖志》卷28《實業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第581、581頁。他們還認為,由于新疆地處東西方交通孔道的重要地理區位,因而如若能在新疆建設鐵路以溝通東西,新疆必將成為全球鐵路交通和貨物運輸的重要樞紐,那么新疆經濟振興和富庶都是指日可待的。袁大化說:“新疆據地球之中心”,“當大地南北之沖,而握東西綄彀”,地理區位優勢獨特;如若構筑鐵路,新疆必將成為“提挈全球之綱維、開闔中西之門戶”(40)袁大化修,王樹枏等纂:《新疆圖志》卷106《奏議十六》“袁大化《請借款修通東西鐵路以保西域而固全局折片》”,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第1970、1970、1971、1970、1970、1971頁。的財富聚積之地,即便是“英之蘇彝斯河,無以愈之”。(41)袁大化修,王樹枏等纂:《新疆圖志》卷28《實業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第581、581頁。因而,袁大化極力倡議興修新疆鐵路,認為其必將成為中國“將來轉貧為富,易弱而強之基”。他還斷言:新疆“必有輪軌貫通之日”,成為“歐亞商務之中樞”之時。(42)袁大化修,王樹枏等纂:《新疆圖志》卷28《實業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第581、581頁。睽之今日新疆,袁大化的斷言早已成真,其遠見卓識不禁令人稱嘆。

五、提倡因俗而治,倡導民族團結

新疆是個多民族地區,自古以來就是多民族的生息繁衍之地,是典型的多民族生產生活聚居地,具有多姿多彩的民族風情。對于清朝統治者而言,如何正確處理好新疆多民族之間的關系,促進各民族共同團結進步,是直接關系到清朝能否經營和管理好西北邊疆地區,乃至整個國家安全穩定的重要事務。因為邊疆各民族歷來是抵御外來侵略、捍衛祖國領土完整、維護邊疆地區安全穩定的重要力量,所以促進邊疆各民族之間的和諧團結、共同進步對于整個國家都至關重要。袁大化等《新疆圖志》編纂者當然也十分重視民族關系問題的處理,因而在《藩部志》《禮俗志》等內容中不僅詳細地書寫了新疆各民族的源流變遷和民情風俗,還詳細闡發了他們關于如何正確處理民族問題的一些見解和思考。

其一,主張實施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俗語有云:“三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各地都有各地的風俗習慣,新疆作為多民族地區更是如此?!缎陆畧D志·禮俗志》就詳細介紹了新疆地區的蒙古族、維吾爾族、回族、柯爾克孜族、哈薩克族的飲食起居、服飾語言、婚喪嫁娶、宗教信仰等民族風俗。如對蒙古族衣食住行習俗的記述云:蒙古族以游牧為生,“逐水草,遷徙靡定所”,居住于“房式如覆釜”的氈房(即蒙古包)中;蒙古族飲食“以茶、乳為大宗,酥油、奶酒均以乳釀之”。其早餐是“煮水煎茶,入鹽少許,候茶色濃厚,以漏卮盝去渣滓,調以牛乳,先挹一盃供佛,而后人各挹一椀,雜食炒面,或食酸奶,此為早餐”,午餐亦如此,傍晚“牧者歸,取牛羊乳以備宿餐而后食。其食湛面肉于湯而淪之,即古禮所謂爓也”??傊?,蒙古族飲食以乳制品為主。蒙古族的衣著,“男女冬夏單袴出門,或貫以羊皮之褌。女子布袍,無緣,綢繆雜佩,發辮紛繁,耳環、腕釧、指約,多以金銀、珊瑚、珠寶為之,矜尚華麗。婦人冠金純氈帽,頂結紅絨或紅絲長穗,小幘,長袍瘦袂,接下長帔,外罩長袖”。(43)袁大化修,王樹枏等纂:《新疆圖志》卷48《禮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第853-854、861、857、852、852頁。再如對哈薩克族婚禮習俗的記述:“親迎之日,媒攜新婿,納彩帛,次第進見女父、母、伯、叔、兄、弟,握手、鞠躬為禮。其見外姑,則別以良馬奉之,酬乳哺之恩也。女子將出門,辭父母,握手接唇,一人抱持上馬。紅巾幬面首,并騎以行,至門,扶入氈房,莫洛大(回人主頌經者)高捧潔水一盂,口喃喃誦經,飲新郎新婦,并普飲同座者。夜則諸男、婦雜沓調笑、吹彈、唱歌、跳舞為歡樂,盡興乃各散去?!蓖瑫r,還記述了哈薩克訂婚儀式特有的“踏水”之俗,“媒人議定銀、畜之數,女家許諾,既偕主婚之家長至河干,躍水而過,有因此致折肢體而不恤者,此俗謂之踏水,蓋一經踏水即無悔心也”(44)袁大化修,王樹枏等纂:《新疆圖志》卷48《禮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第853-854、861、857、852、852頁。。又如對維吾爾族宗教信仰的記述,“其教專祀天尊穆罕默德為賠昂伯爾,譯言天使也。七日禮拜,入寺誦經,謂之朱瑪。每日五次誦經,謂之納瑪茲”(45)袁大化修,王樹枏等纂:《新疆圖志》卷48《禮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第853-854、861、857、852、852頁。。這是對維吾爾族的伊斯蘭教信仰及其禮拜儀式的簡要介紹?!抖Y俗志》中對新疆各民族習俗的記述,生動真實地展現了新疆各民族生產生活的歷史圖景,為清朝統治者更好地經營管理西北邊疆地區提供了決策參考。

我們知道,新疆各民族的風俗習慣,都是各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積淀,反映著他們的歷史傳統、心理情感和道德準則,對這些民族的發展穩定有著相當重要的影響。因而,是否能夠尊重各民族的風俗習慣,歷來是新疆能否得以發展穩定的重要因素。對此,袁大化等《新疆圖志》編纂者也有著比較清楚的認識,并因此提出了因俗而治的統治方針。他們認為:“新疆廣袤二萬余里,人類紛厖,各為禮俗”(46)袁大化修,王樹枏等纂:《新疆圖志》卷48《禮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第853-854、861、857、852、852頁。,根本不能一概而論地實行與內地一樣的統治政策,而應該根據邊疆民族地區的實際情況采取因俗而治的統治策略。因而,他們引用《禮記·王制篇》的觀點展開論述說:“凡居民材,必因天地寒暖燥濕、廣谷大川異制,民生其間者異俗。剛柔輕重遲速異齊,五味異和,器械異制,衣服異宜。修其教,不易其俗;齊其政,不易其宜。中國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奔凑J為新疆各民族習俗不同,應該采取“修其教,不易其俗;齊其政,不易其宜”的民族政策,進而做到“達其志,通其欲,安其俗,和其民”(47)袁大化修,王樹枏等纂:《新疆圖志》卷48《禮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第853-854、861、857、852、852頁。的理想統治效果。袁大化還在《禮俗志序》中對此進一步闡述說:“圣人之治天下,非操削而為術也,節其過甚者而已。是以天地有寒燠燥濕之異,人類不無文野純雜之殊。圣人知剛柔、輕重、遲速,與夫器械、衣服、飲食、嗜好之無不各異焉?!?48)袁大化修,王樹枏等纂:《新疆圖志》卷48《禮俗》“袁大化《禮俗志序》”,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第866頁。即認為各種民族文化不僅有飲食服飾和生活愛好的不同,而且有遲速、剛柔的區別,因而不宜采取疾風驟雨式的移風易俗的措施,應采取因俗而治、循序漸進的民族統治策略。

其二,宣揚民族團結思想?!缎陆畧D志》在重視倡導尊重民族風俗的同時,還特別重視宣揚民族團結思想。其中一個典型的例證,就是對土爾扈特部回歸祖國事件的翔實記述?!缎陆畧D志》對這一事件幾乎是大書特書,不僅詳細記述土爾扈特回歸祖國的詳細歷程,還藉此大力闡發了各民族團結一體的民族思想。

土爾扈特部原是厄魯特蒙古四部之一,于明朝末年西遷至伏爾加河下游。土爾扈特部雖遠在歐洲卻一直心系祖國,與祖國保持密切的聯系。因為當時沙皇俄國一直控制和壓迫著土爾扈特人民,于是他們決心反抗沙俄、返回祖國。乾隆三十六年(1771)初,在首領渥巴錫的率領下,土爾扈特部17萬部眾沖破沙俄軍隊的層層封鎖和追擊,跋涉千山萬水,付出巨大代價,歷時半年之久終于回到祖國的懷抱。乾隆帝對土爾扈特部不遠萬里回歸祖國的英雄壯舉深受感動,不僅下令妥善安置,還于當年九月在木蘭圍場隆重接見了土爾扈特首領渥巴錫一行,冊封渥巴錫為卓哩克圖汗(英勇之汗),并賜宴于避暑山莊萬樹園。乾隆帝親自撰寫了《土爾扈特全部歸順記》(49)袁大化修,王樹枏等纂:《新疆圖志》卷10《天章一·高宗純皇帝土爾扈特全部歸順記》,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第262-263、262頁?!秲炐敉翣栰杼夭勘娪洝贰锻翣栰杼夭考o略》(50)袁大化修,王樹枏等纂:《新疆圖志》卷10《天章一·高宗純皇帝土爾扈特部紀略》,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第250頁。等文記述事件經過,并刻石立碑,樹于普陀宗乘廟中,以志紀念。乾隆帝對土爾扈特的回歸感到非常自豪,他說:“始逆命而終徠服,謂之歸降;弗加征而自臣服,謂之歸順。若今之土爾扈特,攜全部,舍異域,跋涉萬里而來,是歸順,非歸降也?!M其盡天所覆至于海隅,必欲悉主悉臣為我仆屬哉?而茲土爾扈特之歸順,則實天與人歸,有不期然而然者,故不可以不記?!?51)袁大化修,王樹枏等纂:《新疆圖志》卷10《天章一·高宗純皇帝土爾扈特全部歸順記》,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第262-263、262頁。乾隆帝首先表達了對土爾扈特回歸之事的自豪之情,他站在封建帝王的立場上認為這是清王朝懷柔遠人政策的成功。同時,也表達了他希望各民族團結統一的思想,如引文中的“悉主悉臣”一語雖然字面是帝王一統天下之意,但同時也內涵著希望各民族團結統一的意味。至于乾隆帝強調土爾扈特是“歸順”而不是“歸降”,其中就更有深意了,這其實是強調指出了土爾扈特蒙古對中國和中華民族的真誠熱愛與高度認同,才是他們不遠萬里回歸祖國的內在強大動力。乾隆帝還在文章中表達說:“夫此遠人向化,攜孥挈屬而徠,其意甚誠”(52)愛新覺羅·弘歷:《優恤土爾扈特部眾記》,載周軒編著:《乾隆帝與土爾扈特東歸》,新疆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36頁。,則是表達了對土爾扈特強烈的中華民族認同感的肯定和贊賞。乾隆帝還寫下多首贊頌土爾扈特部回歸的詩篇,這些詩篇既記述寫實,又寓意深遠。如《萬樹園賜宴土爾扈特汗渥巴錫等即景成詩》云:“汗仍其舊號新綏,余各優封五爵施。契苾詎徒四百帳,招搖那藉九夷旗。寧餬珍膳飽以德,馬湩蟻醪醉不辭。千古為稀今厚幸,天恩祖烈奉惟寅?!痹偃纭堆缤翣栰杼靥厥钩肌吩疲骸盀鯇O別種限羅叉,假道崎嶇歲月賒。天闕不辭欽獻賮,雪山何礙許熬茶。覆幬誰可殊圓蓋,中外由來本一家。彼以誠輸此誠惠,無心蜀望更勤遐?!?53)袁大化修,王樹枏等纂:《新疆圖志》卷14《天章五》,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第333頁。這兩首詩敘述了土爾扈特部回歸后,乾隆帝接見土爾扈特部首領和使臣并設宴款待的場景,真可謂是一幅其樂融融的民族大團結畫面。尤其是“中外由來本一家”這一句詩,其中明確表達了清王朝一統無外的民族思想,已初步具有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意義重大??傊?,《新疆圖志》在記敘土爾扈特回歸事件的同時,大力倡導了各民族團結一體、共同發展進步的思想,這顯然具有重要的思想意義。

綜上所述,清末新疆巡撫袁大化主持編纂的《新疆圖志》,比較全面地反映了袁大化的治疆思想。其中提出的捍衛國家領土主權、反對外敵侵略、重視民生治理、發展新疆經濟、提倡因俗而治、倡導民族團結等一系列思想認識,都是袁大化從清末新疆經營管理的實際而提出的針對性主張。這些思想主張,至今對于新疆治理依然有著一定的借鑒和啟發意義。

猜你喜歡
上海古籍出版社圖志大化
鄰父伐樹
圖志
登樓
豐樂亭游春(其三)
大化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醫院簡介
大化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醫院簡介
大化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醫院簡介
上海古籍出版社
圖志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