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的組織協同與深度推進研究

2022-10-09 01:32趙富學趙鵬
南京體育學院學報 2022年9期
關鍵詞:培育思政體育

趙富學,趙鵬

(1.武漢體育學院體育課程思政研究示范中心,湖北 武漢 430079;2.武漢體育學院科學運動與健康促進湖北省協同創新中心,湖北 武漢 430079)

1 前言

《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要求打造一批有特色的體育類課程,幫助學生在體育鍛煉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在潛移默化中堅定學生理想信念、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加強品德修養、培養奮斗精神[1]。大學生正處于人生的“拔節育穗期”,高校體育課程思政建設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責任田”,理應“守好一段渠”,承擔起培養新時代堪當大任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歷史責任與使命。高校體育課程與教學實踐活動是健全人格、培育道德、優化精神的最佳場所。顧拜旦先生曾指出現代奧林匹克運動的目的就是通過體育競技來到達教育人的目的,高校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的目的性與體育運動的教育性不謀而合,就是要在幫助學生形成應對社會生存環境所必備的身體素質和運動能力的過程中,使其在體育學習中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和完善道德修養。

國內關于體育課程思政的正式研究始于2018年,2020年至2021年達到了研究的高峰,研究的熱點涉及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的價值、融合、元素、資源和路徑等主題[2]。然而,如何對高校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的寬度與深度進行系統分析與規劃,在體育學習過程中培育學生的個人品德、社會公德和大愛大德,促進高校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的組織協同,對高校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的推進理路進行科學設計,從而提升體育課程思政的建設質量和育人成效,對于高校體育類課程持續扮好課程思政建設角色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基于體育課程思政建設領域的研究成果,圍繞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要求,對高校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的組織協同與深度推進問題進行理論分析與實踐操作。

2 高校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組織協同的邏輯生成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立德樹人”就是要引導青年學生“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3]?!暗掠笔歉咝sw育課程思政建設的首要任務與重點工程,將高校大學生培養成為有品行、有品質、有品格的大寫的“人”,需要在體育課程思政中組織協同個人品德、社會公德、大愛大德,強化學生對于“修德”“明德”“踐德”的全面思考與感悟,進而將“立德樹人”真正落實在高校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的框架和內容之中(見圖1)。

圖1 高校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組織協同邏輯Figure 1 The organizational coordination logic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2.1 “心理狀態”與“人格意志”互構,協同培育學生的健全人格品質

從學校體育發展本身來說,學生健全人格的培育是對學校體育的教育、健身和娛樂等功能的集中體現[4]。大學階段是人的心理完全發育的關鍵期,面對學習壓力、生活壓力與就業壓力等,大學生的人格發展和心理發育易遭受來自不同方面的阻礙與困擾。因此,推進體育課程思政建設對學生健全人格的培育,探索體育類課程對學生健全人格培養的作用及有效途徑,造就一批德才兼備、身心統一的時代新人,是高校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的重要使命。通過體育課程思政培育學生的健全人格,需要體育教師在學生體育學習的過程中,仔細觀察學生的情意表現和行為活動,了解和掌握學生的心理狀況和人格意志,提高部分存在心理障礙或行為缺陷的學生的注意力,將學生健全人格培育融入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的目標指向和教學計劃之中。

未來社會充滿著機遇與挑戰,各類高校所培養的不僅是各行各業所需要的知識技術型人才,更應該是具有遠大理想、高尚情操、強壯體魄、堅定意志與奮斗精神的人[5]。推進體育課程思政建設對學生健全人格的培育,需要體育教師善用、勤用飽含中華體育精神的思政元素和素材,收集我國運動健兒為了祖國榮譽在賽場上頑強拼搏、勇奪金牌的感人事跡與刻苦訓練的典型案例等,結合課堂教學內容和體育比賽,善于利用細節感染學生,培育學生為國爭光、艱苦奮斗的意志品質。引導學生在體育運動的過程中釋放自己的個性人格,將個人在學習、生活中的心理壓力轉化為參與體育運動的動力與激情。在體育學習過程中傳承與發揚中華體育精神,勇于克服和解決各種各樣的學習困難與問題,使學生逐步形成正確的、持久的學習動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態度,進而培養積極健康的心理狀態和人格意志。幫助學生在體育鍛煉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是學校體育教育的重要任務,培育學生的健全人格品質需要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形成育人合力效應,充分發揮體育課程思政在磨煉學生意志品質、轉變精神狀態、調節心理壓力等方面的積極作用,為學生健全人格和未來成長打下堅實基礎。

2.2 “行為養成”與“精神塑造”互融,協同培育學生的健康體育觀念

在日常生活中,對保持和增進健康的方法與途徑的認知是人們健康觀念正確與否的客觀反映[6]。高校體育類課程是引導學生養成健康生活方式、樹立健康觀念的重要渠道。通過體育教育培育學生的健康體育觀念,能夠很好地規范學生的日常生活方式和行為,轉變學生不良的飲食習慣和作息規律,對學生個人的自主學習、同學間的人際交往、校園的穩定秩序等具有重要意義。高校體育課程思政建設需要把對學生的健康教育貫穿課程教學的始終,在理論類課程、通識類課程和專業類課程中,依據授課內容和方式適當地融入相關健康教育知識,教會學生將所習得的健康知識和技能運用到日常學習和生活之中,從而養成正確健康的生活習慣和行為方式。

對學生進行健康體育觀念的培育,單純依靠身體健康教育發展思想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通過課程思政對學生思想健康進行全方位引導[7]。體育教師需要將健康教育理念有效地切入體育課程與教學的過程之中,圍繞每一節課的具體內容設置具體的教學目標,避免直接引用某些具有指示性的話語,從而導致體育課程思政目標設置過于宏觀,出現操作性不強的問題??沙浞职l揮體育競賽的競爭性、對抗性、規范性的作用,通過組織課內體育競賽,采取小組或團隊比賽的形式,體育教師有計劃、有步驟地運用各種體育競賽規則規范學生的健康體育行為,在各種體育競技中培養學生對體育運動技能形成規律的正確認知,以實踐行為厚植學生的健康體育觀念。各種體育競賽是對學生體育品德、體育精神的整體考察與檢驗,不僅是比拼學生的體能、技術和戰術,更是考驗學生的心理狀態和行為作風,是對學生精神、身體、技術的全面要求。體育教師須以身作則,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行為舉止感染每一位學生,嚴格將健康體育觀念落實到體育課程教學的各個角落,浸透到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的全過程,注重對學生的啟發引導教育,爭取做到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導之以行,進而幫助學生養成健康的體育行為和塑造優質的體育精神。

2.3 “規則立德”與“規范意識”互聯,協同培育學生的社會行為規范

人們從事各種活動的動機和目的都是為了滿足自身需要[8],而需求的滿足則需要通過參與社會實踐活動來實現。社會行為規范是人們在社會實踐活動中,為了共同生活、維護正常的社會秩序而逐漸形成的一套共同遵守、體現群體意志的行為規則,需要經過道德教化和思想引領的方式實現在人群中的傳遞與普及。同時,社會行為規范也是學生從事日常學習生活以及未來進入社會時為了維護自身存在和發展所必須遵守的人生準則。在高校體育課程思政建設過程中,通過課程教學培育學生的社會行為規范,有助于學生提前了解社會實踐中的行為準則,經過復雜化、情景化的體育學習體驗,引導學生熟知正常的社會生活秩序,讓學生在面對社會問題和困難時能夠依據所學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采取正確的解決措施。

實現規則立德,通過課堂教學規則、競賽規則等對學生進行社會行為規范的培育,是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的獨特優勢。規則立德是對學生實施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載體,對學生進行規則教育不僅是體育課程教學與管理的關鍵,同時也是培養學生牢固的規范意識、使學生從意識形成到構建社會規范行為過程的重要渠道。因此,體育教師應合理運用高校體育類課程中涵蓋的各種規則,充分發揮體育規則的育人價值與功效,整合不同類型體育課程和不同運動項目的規章制度,經過有步驟有計劃的設計和組織,使學生在體育學習的過程中深入理解體育運動的平等、公正、誠信、公開的實踐要求,以及對于個人未來成長和適應社會生活具有重要作用。只有引導學生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養成良好的體育行為習慣,樹立正確的社會道德意識,才能在未來的職業生活和社會生存發展中更好地調節和處理人際關系,遵守群體生活的行為規則,在社會行為規范的限定范圍內實現自我發展。

2.4 “個人成長”與“社會發展”互嵌,協同培育學生的良好職業道德

各級各類高校大學生畢業后將走向職業崗位,必要的知識能力,以及良好的個人品德、職業道德、社會公德將成為他們更好地適應職業、立足社會、實現個人發展的重要保障[9]。高校大學生作為未來社會發展中最為活躍的群體,他們的職業道德水平及其可持續發展的空間、力量和方向將深刻影響社會職業的發展趨勢以及社會道德整體水平。高校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的規范性、育人性等特質是培育大學生良好職業道德的有效手段,體育課程教學能夠將專業知識傳授,技術技能學練,社會實踐活動中飽含愛崗、敬業、誠信、友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政元素進行提煉與融入,進而培養學生在未來職業過程中所必備的團隊精神、敬業精神等道德修養。

深入推進體育課程思政建設對學生良好職業道德的培育,強調體育教師對體育課程教學內容和形式進行有計劃、有步驟的組織設計,從體育理論教學和體育實踐活動兩個角度出發,對學生進行職業道德的有效培育。通過體育理論教學培育學生的職業素養和思想品質,需要體育教師結合已有的通用教材或校本教材內容,依據學生的未來成長需要和職業發展需求,科學設計教學目標和教學計劃,收集與整合具有職業素養與道德的思政元素或資源,將其與課堂教學、實驗設計、課程作業等進行有效融合,從而讓學生樹立良好職業道德意識,強化學生對未來職業工作的情感認同。在體育實踐活動方面,需要體育教師學會合理組織開展體育游戲戶外拓展活動,以培育學生良好職業道德為價值導向,創設“珠行萬里”“蛟龍戲水”“動力圈”等諸多展現體育運動魅力、塑造學生個人品格的體育活動。通過引導學生參與各類體育實踐活動,有助于考驗學生的任務執行力以及團隊間的相互協作能力,增強學生的自我控制和換位思考能力,為學生培育從事未來職業理應具備的道德品質打下堅實基礎。

2.5 “體育成就”與“制度優勢”互通,協同培育學生的國家認同情感

體育成就是公民對國家感到自豪的重要理由,是公民形成與強化國家認同、民族尊嚴的重要因素[10],而國家認同是一種“多元認同的融合與匯聚”[11]。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的時代指引下,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理應承擔起幫助學生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投身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重任,學生深刻理解肩負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使命與責任的時代內涵,提升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認同、道路認同、文化認同以及對中華民族的認同,進而提高學生的國家認同感、使命感與榮譽感。對大學生進行國家認同情感的培育,是高校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的最高層級要求,不僅需要對體育課程思政建設體系的整體框架與內部結構進行綜合性的考量與檢驗,還需要多元主體通過拓展內容、統整資源、提煉元素等有效手段與措施,聚焦體育課程思政育人目標,實現對學生的理想信念、大愛大德的教化與培育。

如何實現對大學生國家認同情感的培育,是高校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的關鍵和要點。這就要求體育教師或教學團隊必須積極主動地收集與整理出具有代表性或標志性的體育成就,例如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的成功舉辦;體教融合發展戰略的制定;全民健身戰略的穩步推進等,將這些能夠深刻體現舉國體制的制度優勢的標志性成果有機融入體育課程與教學內容之中,通過專業理論知識學習或課堂教學主題討論,使學生理解和感悟個人學習成長與國家繁榮強盛之間的緊密聯系。而在體育實踐類教學活動的過程中,需要體育教師能夠精準提煉出各種不同運動項目中蘊含的思政元素,挖掘各類優秀運動員的感人事跡或奪冠精彩瞬間,將其與運動技能學練或課內外體育競賽相結合,使學生在進行身體活動和運動鍛煉的過程中感悟個人理想與國家榮譽的內在關系。將2022年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中能夠彰顯北京冬奧精神、文化的優質資源和中國女子足球奪得2022年亞洲杯冠軍的熱點新聞,經過有效的課程化處理有機融入學生的體育學習過程之中,強化學生對中華體育精神和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只有把國家認同感建立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認同、制度認同、文化認同的基礎之上,才能實現體育運動與國家認同在形式上、本質上以及文化上的契合,進而更好地通過體育課程思政建設培育學生的國家認同情感。

3 高校體育課程思政建設深度推進的理路探索

“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最終要落實到體育課程與教學實踐中去,在教學實踐中檢驗體育課程思政的組織協同成效,構建必要的推進理路可以有效保障高校體育課程思政的建設質量與層級的優化提升。在體育課程與教學中,通過體育學習達到對學生“育心、立德、鑄魂”的思政教育目的,是高校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的優勢特點與主要渠道。因此,圍繞課堂教學深度推進共產主義遠大奮斗理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等思政教育,能夠深化高校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的思想高度與理論厚度(見圖2)。

圖2 高校體育課程思政建設深度推進理路Figure 2 The way to promot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3.1 以思想價值為引領,深度推進共產主義遠大奮斗理想教育

黨的百年奮斗寶貴經驗體現出對于歷史的正確認識和嚴肅評價,表達著黨對于探索中國革命和建設道路規律的精確把握[12]。共產主義遠大理想是黨在長期艱苦卓絕的實踐斗爭中凝練與總結出來的高尚理想信念,引領著全體共產黨人的奮斗目標和前進方向,同時也是我們黨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經過不斷的浴血奮戰和頑強拼搏鍛造出來的精神核心。立足基本國情、把握社會主要矛盾、一切發展為了人民是中國共產黨實現遠大奮斗理想的重要法寶。從抗日戰爭到民族解放,從社會主義革命到改革開放,中國共產黨人的遠大奮斗理想始終沒有改變。采取正確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進行獨立自主的偉大實踐斗爭,共產主義的遠大奮斗理想在艱難險阻的道路上堅定地前進,且迸發出強大的生機與活力。

高校體育課程思政建設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主要渠道,應堅持將共產主義遠大奮斗理想與體育教學相統一,將共產主義遠大奮斗理想作為學校體育教育的思想價值引領,融入高校體育專業課程、通識課程和理論課程之中,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與體育課程教學的有機結合。實踐是認識的基礎,作為存在于人類社會的一種特殊社會活動[13],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為推動學生樹立共產主義遠大奮斗目標提供了大量的實踐性場景。高校體育教師或教研團隊應收集并整理出中國共產黨人在不同歷史時期的實踐素材,提取并凝練出其中的思想內涵與精神核心。通過現有的電子文獻、報紙、書籍等方式發掘與整合出共產黨人進行的遠大奮斗實踐行為,圍繞體育課程與教學的特性和規律,將其融入學生的體育學習過程之中,引導學生在身體練習中體會與領悟中國共產黨人的優秀品質,利用體育運動以及社會交往活動潛移默化地熏陶學生,使之對共產主義遠大奮斗理想達成共識,并將其轉化為其個人愛國愛黨、逐夢奮斗的實踐行為。

3.2 以理想信念為導向,深度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教育

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就是要堅定不移地秉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切實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共產主義的遠大奮斗理想是一個漫長且艱難的追求過程,是由若干個階段理想組合而成的遠大理想目標,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就是我國現階段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是廣大人民群眾的個人生活事業理想的集中體現,是對社會發展的理想狀態的美好描繪,代表和反映了中國社會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廣大人民群眾所認同和接受。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教育,鼓勵青年學生將共同理想與個人的人生追求、理想信念相結合,用頑強拼搏、奮勇前進的意志品質,自強不息、強國有我的精神力量,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目標。

在高校體育課程思政建設中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教育,既是體育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的客觀需要,同時也是學校體育教育事業發展改革趨勢的現實反映。一定意義上講,大學生的價值取向將會決定未來社會價值導向[14]。高校體育課程思政建設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的重要引導方式,需要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貫穿于大學體育的各個環節和方面,強化體育課程與教學過程中的知識學習、技能訓練、品格培養、人格塑造等方面的思政教育性。在價值觀念多樣化與差異化的情況下,需要體育教師準確把握每個學生的人格特點和價值取向,充分了解學生對個人學習成長軌跡和社會發展趨勢之間緊密關系的看法與觀點。在體育課程與教學實踐活動的過程中,幫助學生理解和領悟專業知識學習規律和運動技能形成規律,教會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論認識體育教學、認識社會主義發展、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引導學生將個人的體育運動夢想、人生追求建立在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之上。

3.3 以體育學習根本目的為核心,深度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使命教育

2012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指出:“我堅信,到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一定能實現,到新中國成立100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目標一定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一定能實現?!保?5]放眼望去,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在黨領導的脫貧攻堅戰中,我們齊心協力、奮勇前進,從簞食瓢飲的湘西十八洞村,到貧瘠甲天下的寧夏西海固,中國共產黨人始終把解決人民溫飽問題當作頭等大事,完成了消除絕對貧困的艱巨任務;從“嫦娥”系列飛天攬月到“天問一號”造訪火星,從大興機場鳳凰展翅到中國天眼探索寰宇,我國在重大科技創新、交通樞紐設施、國家戰略儲備等方面取得了一大批世界領先的標志性成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要依靠全體共產黨人、中國人民在勞動創造中去尋找途徑,在奮勇進取中去鑄就輝煌。

高校體育課程思政建設是以體育課程為載體,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優秀傳統文化、理想信念、時代精神等思政元素,實現思政教育滲透于體育教學各環節和全過程[16]。在高校體育課程思政建設中明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需要在大學生體育學習和運動訓練的過程中,對其進行思想啟蒙和觀念轉變,啟迪學生對“為什么進行體育學習,進行體育學習目的是什么”的問題開展思考與發問。在學生遭遇運動技術難題、身體練習阻礙時,使其領悟成功來之不易、前進道路艱難崎嶇的人生哲理,激勵學生為了完成技術動作、增強身體素質要堅持不懈、敢于拼搏;在學生取得體育成績、運動成就時,使其領會理想信念、體育精神對于實現學習目標、完成學習任務的深刻含義。收集與整理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程中的優質案例與素材,將其融入高校體育課程思政建設內容和過程,作為體育課程與教學目標和學生體育學習目標實現的重要支撐,使學生深刻理解與認識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對于個人成長、社會發展的重要性。

3.4 以體育教育根本問題為主線,深度推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教育

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如期實現的重要教育方針,也是檢驗思想政治工作成效的根本標準[17]。愛國主義、道德修養、理想信念是培養新時代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根本要求。愛國情懷是基礎,只有將個人命運與國家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讓愛國主義精神在學生的心中牢牢扎根,才能更加自覺、主動地愛黨、愛國和愛社會主義。品德修養是核心,人無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就在于立德。一名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應具備高尚的道德修養,不僅需要具備個人品德與社會公德,還要深入貫徹熱愛祖國和人民的大德教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有大愛大德大情懷的人。理想信念是保障,大學生正處于人生的“拔節育穗期”,必須具備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以正確理想信念引導學生投身于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之中。

在體育課程思政建設中突出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培育要求,需要體育學科始終堅持“解決體育教育根本問題”的邏輯主線,將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要求與體育課程思政建設體系進行全面對接。經過對培育要求的課程化、教學化的精細處理,把培育要求按照體育課程的教學計劃、實施過程和評價方式,落實到具體的每節課程的教學目標和內容中去。實現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培育要求與體育課程教學要求的相互貫通與支撐,形成育人合力效應,進而提升對學生的道德修養與價值觀念的塑造?;凇罢n程統整”的思路,可以通過多種教育模式將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培育要求與體育課程與教學建立適當的聯結[18],例如通過故事情景創設,以體育名人的愛國主義行為和光榮事跡為導入,啟發學生結合自身的體育學習過程進行深度思考,實現對學生愛國主義精神的引領與培育;運用問題討論方法,依據體育實時新聞提煉出社會熱點話題,引導學生辯證思考“個人品德與社會公德、大愛大德”之間的關系,督促學生深刻理解道德修養的重要意義。

3.5 以體育課堂教學為載體,深度推進學生投身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教育

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一直是黨和國家的奮斗目標[19]。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集中力量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的國家根本任務。早在十九世紀四十年代,中國的先進知識分子們就開始嘗試進行現代化發展道路的探索,從“師夷之長技以制夷”到“學習西方,拯救中華”,從“戊戌變法”到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領導的民主革命,本質上均是在尋找一條能夠振興中華的現代化發展道路。

課堂教學始終是育人的最基本、最主要、最有效手段和途徑[20]。在高校體育課程思政建設中教育學生投身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守好體育課堂教學這一主渠道,發揮課堂教學的優勢特點,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與學生的身體鍛煉、運動實踐相互結合。體育教師在進行撰寫教學大綱、方案和計劃時,要有意識地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核心要義和精神內涵有機地融入具體的課程實施步驟中。比如在組織游戲或準備活動時,可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奮斗精神、斗爭精神、革命精神等優質品質融入實踐活動中,讓學生在體驗體育游戲帶來的輕松、愉悅的身體感受的同時,以更好的精神狀態理解和領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意義。

4 結語

當前,高校體育課程思政建設已經進入理論與實踐研究的深化期,體育課程思政建設體系愈加完善,體育課程與思政課程協同育人的思政格局基本成型,在思政資源發掘、內容拓展、元素提煉等研究方面取得了較大突破與進展。因此,進一步推動高校體育課程思政建設走深走實,對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的組織協同進行系統分析,發揮協同育人效應,是深化高校體育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關鍵步驟。同時,借助體育課程這一優質載體,深度推進共產主義遠大奮斗理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等思政教育,實現對高校體育課程思政建設層級的優化提升,對學生思想品質和道德人格的豐富完善,形成“軟硬兼施”“顯隱結合”的高校體育課程思政建設推進理路。

猜你喜歡
培育思政體育
清華大學:“如鹽在水”開展課程思政
思政課只不過是一門“副課”?
思政課“需求側”
思政課“進化”——西安交大:思政課是門藝術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敵人
未來或可培育無味榴蓮
第十道 生相克
蟑螂
我們的“體育夢”
體育一家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