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命意識與無名哀愁

2022-10-20 04:21潘向黎
民主 2022年9期
關鍵詞:張繼人生

□潘向黎

家里掛著一幅文瑜兄的畫。墨色寫意的山,一葉小舟在水上,舟上一個蓑衣船夫,一個紅袍乘客,題詩是:“白首重來一夢中,青山不改舊時容。烏啼月落橋邊寺,倚枕猶聽半夜鐘?!蔽也榱艘幌?,是宋代孫覿的《楓橋》。最后一句的“聽”,大多數版本作“聞”。

最后兩句顯然來自張繼的《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曾獨自在寒山寺門口,細細讀了這首詩,在那個“唐詩現場”,真切地感到這首詩真是怎么都讀不厭。但同時,心里再次翻起了一個迷團:“愁眠”的“愁”,到底能不能當真?真的是通常意義上的“愁”嗎?若真的有“愁”,所“愁”的是什么?

我看到的解釋,自古大多是把這個“愁”字當真的?!俺睢笔裁??

大部分人認為是羈旅之愁,荒涼寥寂,甚至蒼涼欲絕?!澳课唇唤薅S鐘聲遽至,則客夜恨懷,何假明言?”(明·周敬《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全篇詩意自‘愁眠’上起,妙在不說出?!保ㄇ濉ど蜃觼怼短圃娙暇帯罚俺钊俗圆荒苊?,卻咎曉鐘,詩人語妙,往往乃爾?!保ㄇ濉ず戊獭豆{注唐賢三體詩法》)“‘對愁眠’三字為全章關目。明逗一‘愁’字,虛寫竟夕光景,轉輾反側之意自見?!保ㄇ濉ね踔t《磧砂唐詩》)“塵市喧闐之處,只聞鐘聲,荒涼寥寂可知?!保ㄇ濉ど虻聺摗短圃妱e裁》)“此詩蒼涼欲絕,或多辨夜半鐘聲有無,亦太拘矣。且釋家名幽賓鐘者,嘗徹夜鳴之。如于鵠‘遙聽緱山半夜鐘’,溫庭筠‘無復松窗半夜鐘’之類,不止此也?!保ㄇ鍙埬线椪Z,見《唐風懷》)“此詩所寫楓橋泊舟一夜之景,詩中除所見所聞外,只一‘愁’字透露心情。半夜鐘聲,非有旅愁者未必便能聽到。后人紛紛辨夜半有無鐘聲,殊覺可笑?!保ń⒂罎短迫私^句精華》)

當代的許多學人、作家也認為是“客舟孤苦”,“滿懷愁緒”,有人猜測“愁”的內容是科考不順的失意,也有人推測是大時代由盛轉衰后的離亂荒涼引起的愁苦。

雖然不能說這樣的理解背離了張繼原意,但是我總覺得解釋得小了,實了,板了。

確實,張繼明明白白寫下了“愁”,而我總覺得這“愁”是不必當真也當不得真的,此詩情緒基調是清冷中的寧靜——顧隨說辛棄疾詞“月到愁邊白”時云:“此所謂愁,豈棼如亂絲之焦心苦慮哉?靜極生愁,靜之極也”(《蘇辛詞說》),正可移來說張繼此詩。主要是寫“靜極”。生出些許愁意,也是淡淡的。催生這首詩的,應該是一種清曠的自在,是出神、忘我甚至若有所悟的狀態。

前人也有認為張繼不“愁”的:“寫野景夜景,即不必作離亂荒涼解,亦妙?!保ㄇ濉に巫谠毒W師園唐詩箋》)

“作者不過夜行記事之詩,隨手寫來,得自然趣味。詩非不佳,然唐人七絕佳作如林,獨此詩流傳日本,幾婦稚皆習誦之。詩之傳與不傳,亦有幸有不幸耶!”(近代·俞陛云《詩境淺說續編》)

評價都有道理,但是,僅僅是因為寫野景夜景寫得妙,或者“夜行記事,隨手寫來,得自然趣味”,這首詩就有如此魅力嗎?難怪這樣說的人,自己對這首詩的流傳之廣有幾分想不通了。

也有與眾不同的意見。如劉學鍇認為,這首“意境清遠的小詩”里所寫到的一切“都和諧地統一于水鄉秋夜的幽寂清冷氛圍和羈旅者的孤孑清寥感受中”,“這里確有孤孑的旅人面對霜夜江楓漁火時縈繞的縷縷輕愁,但同時又隱含著對旅途幽美風物的新鮮感受”……“這樣,‘夜半鐘聲’就不但襯托出了夜的靜謐,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永和清寥,而詩人臥聽疏鐘的種種難以言傳的感受也就盡在不言中了?!保ā短圃婅b賞辭典》)

駱玉明認為——

張繼到底是在哪一年、為什么原因,在一個夜晚泊舟在蘇州城外的江面上呢?或許,他是為了自己的前程離開家鄉在世路上奔波。人生總是有很多艱辛,除了對自己,沒有人可以說。

一千二百多年前的這個夜晚,張繼長夜無眠。世界是美好的,江南水鄉的秋夜格外清幽,作為詩人,張繼能夠體會它。但世界也是難以理解的,你無法知道究竟是什么東西催逼著人不由自主地奔走不息,孤獨地漂泊。這時候鐘聲響了,清晰地撞擊著人的內心。深夜里,張繼聽到一種呼喚,他找到近乎完美的語言形式把這個夜晚感受到的一切保存下來。寒山寺的夜鐘,從那一刻到永遠,被無數人在心中體味。(《詩里特別有禪》)

駱先生暗示詩中包含了某種禪意,似乎是張繼來到了一個頓悟或至少很有利于頓悟的時刻;劉先生則揭示了清冷中的幽美和孤寂中的愉悅,同時提到了一個重要的詞“輕愁”。

似乎越到晚近,對張繼詩境的讀解越傾向于寧靜、發現和愉悅。這是為什么?

也許是因為現代都市的興起和發達吧。正如葡萄牙詩人、作家費爾南多·佩索阿在《不安之書》中所寫到的那樣:都市人之所以對郊野夜晚的寧靜“滿含渴望”,是因為平時總是處于“那些高樓大廈和狹窄的街道之間”?!霸谶@片曠野里,無論我享受著什么,我享受是因為我并不在這里生活。從未被約束過的人不知道什么是自由?!?/p>

都市文明越發達,人們越向往自然的寧靜和空曠,于是《楓橋夜泊》那樣的孤舟靜夜漸漸變得越來越美好而珍貴,對孤獨傾聽夜半鐘聲的際遇的感情砝碼,也漸漸從“同情”的那一邊,移到了另一邊:珍視與羨慕。

張繼的原意屬于張繼,我的閱讀感受屬于我。我覺得《楓橋夜泊》的情感基調,不是通常意義的“愁”——不是客舟孤苦,不是離亂荒涼。它是一種寧靜,徹底的寧靜。似乎天地間只有這一葉孤舟,這一個人;這個人面對這樣無邊無際的清寥幽美,他無法入睡,好像想了很多,又好像什么都沒有想,漸漸地,他“忘我”了,這個人不見了,似乎天地間是只有江楓、漁火和黑暗中的流水了。這時,震撼心靈的鐘聲響起來了,似乎是茫然人生中的一個棒喝,這個人從“出神”中醒來,于是“我”重新出現了,覺得這個時刻有無窮意味,于是記取下來。

這首詩,寫的是一個人在一個秋夜里,無意中發現一個“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清幽境界,受到一種偶然而略帶神秘的啟示,產生了一種若有所悟又難以言傳的感覺。甚至,這個人有透徹頓悟,但又歸于“欲辨已忘言”的物我兩忘之境。

愁,縱然有,也是輕愁。它不是因為世俗世界上的某個具體事由(或刺激)而生出的那種具體的、扎實的愁,而是和現實世界、日常生活相對有距離的一種愁緒和愁意,是在人相對安靜、松弛、閑適的情況下才會浮現的,往往是和某種深刻的審美體驗交融在一起的,是超越功利得失和日常生活層面的心靈體驗,是藝術的愁意,詩性的愁意。因此,又叫閑愁。

在愁的程度上,輕愁、閑愁是最弱的,只在第一級臺階上?!皞邞堰h幾時窮?無物似情濃”,是第二級;“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愁一些了,第三級;“瞑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滿目山河空念遠,落花風雨更傷春”,又更愁一些,第四級;“一寸相思千萬縷,人間沒個安排處”,“相思休問定何如,情知春去后,管得落花無?”是悲愁了,第五級;“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東風惡,歡情薄,一懷愁緒,幾年離索”,心碎了,對人生局部無望,第六級;“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愁得厲害了,而且對人生整體失望,第七級。對人生,這是烈酒了,但李清照寫來,這樣的愁苦還是小杯的;“問誰使、君來愁絕?鑄就而今相思錯,料當初、費盡人間鐵?!钡诎思?,愁得猛烈,卻闊大,是大觥的烈酒了,一般人難以抵擋,除非是辛棄疾這樣的好漢子?!昂礈?,鬢先秋。淚空流。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洲?!碧煜麓笫?,家國命運,除非心死,否則實在放不下,而時光無情,心愿未了,人生價值沒有實現,人生卻即將結束,這愁苦,到了第九級;“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獨自莫憑欄,無限關山,別時容易見時難”,亡國、破家、失去自由、難免亡身的李后主的愁,是徹底心碎、無望、無奈的愁恨,是最強烈的,到了第十級。

回頭來看第一級的輕愁與閑愁。在意境和審美上,它有著煙水云霧的飄忽和飛花迴雪的輕盈,極富美感。

極愛馮延巳的《鵲踏枝》:

誰道閑情拋擲久?每到春來,惆悵還依舊。日日花前常病酒,敢辭鏡里朱顏瘦。

河畔青蕪堤上柳,為問新愁,何事年年有?獨立小橋風滿袖,平林新月人歸后。

那拋擲不去的閑情,那年年來襲的惆悵,是傷春?是春愁?是念遠?是懷人?是嘆息韶華易逝?也許都是,也許都不是,就是一個敏感的心靈在春天里感受到的莫名傷感,這種“新愁”,就是輕愁、閑愁。

同樣的情緒和美感出現在另一位寫暮春閑愁的高手——晏殊的筆下。

晏殊《踏莎行》:

小徑紅稀,芳郊綠遍。高臺樹色陰陰見。春風不解禁楊花,蒙蒙亂撲行人面。

翠葉藏鶯,朱簾隔燕。爐香靜逐游絲轉。一場愁夢酒醒時,斜陽卻照深深院。

還有他的名作《浣溪沙》: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一段隱隱孤寂和淡淡愁意,是居官顯赫也不能“拋擲”的“閑情”,亦是“年年有”的“新愁”,閑意沁人、清芬四溢。這是屬于詩性心靈的,若有所失,復若有所思,看似發自無端,卻深摯動人。

秦觀的名作,一般首推聲調激昂的“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鵲橋仙》),我卻最喜歡《浣溪沙》,認為不但是少游的代表作,而且也是宋詞巔峰杰作之一:

漠漠輕寒上小樓,曉陰無賴似窮秋,淡煙流水畫屏幽。

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寶簾閑掛小銀鉤。

誠如繆鉞所言,此詞“取材運意,一句一字,均極幽細精美之能事……故能達人生芬馨要眇不能自言之情”。

這闋詞的主角是情緒:凄迷的心緒,淡淡的哀愁,無處不在,但依然是輕盈的,清雅的;發自無端,難以自言,但很美,非常美,而且始終是美的。這便是真正的“閑愁”。

說到“閑愁”,自會想起“試問閑愁都幾許?”這出自賀鑄的《青玉案》:

凌波不過橫塘路,但目送,芳塵去。錦瑟年華誰與度?月臺花榭,瑣窗朱戶,只有春知處。

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筆新題斷腸句。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

最后四句,黃庭堅非常欣賞,周紫芝《竹坡詩話》中提到“人皆服其工”,羅大經指出(煙草、風絮、梅雨)“蓋以三者比愁之多也,兼興中有比,意味更長?!壁w齊平則洞悉了賀鑄連用三個比喻(博喻)的妙處:“煙草”連天,是表示“閑愁”的無處不在;“風絮”顛狂,是表示“閑愁”的紛繁雜亂;“梅雨”連綿,是表示著“閑愁”的難以窮盡。抽象的“閑愁”被描寫得如此豐富、生動、形象、真切。

這些詩詞中的孤寂、失落、惆悵、無名哀愁,來自何方?曹丕《善哉行》所言“高山有崖,林木有枝,愁來無方,人莫之知”,曹丕說對了一半,所有的輕愁、閑愁、新愁,都是與生俱來的,是與生命意識聯袂而至的。人生如夢,浮生短暫,花開必謝,月圓即虧,遺憾多而如意少,愁悶長而歡娛短。正如盧梭所說:“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卻無往不在枷鎖中”,克爾凱郭爾則認為“世上無人不為某種原因而絕望”,人的不自由、局限、缺憾是生命本質的一部分,更何況人生一切戲劇的背景,是死亡的黑色幕布。

因此,輕愁與閑愁,并不是什么“消極情緒”“灰暗心態”,更不是“無病呻吟”,也不需從歷史年代、作者生平中苦苦追索“歷史原因”“個人原因”,因為這樣的愁緒和愁意并不來自于具體的一個原因、一件事,而是來自生命本身?!吧钪碓谇殚L在”,人生的局限、生命的缺憾永在,心中的愁也必定長存。

李清照和柳永都是抒寫愁緒的高手,但是他們的筆下較少出現真正的閑愁。他們的愁,往往來自于心事:不是“求不得”苦,就是“愛別離”苦。他們的愁,是有具體因由的。這種愁,甚至在他們的某些人生階段,是有解決的可能的。比如,趙明誠回來團聚,比如,易安能夠結束被迫歸寧的日子回到丈夫和自己的藏書身邊,比如,趙明誠不因為易安無出或者年長色衰而納妾,那么李清照的愁苦是可以排解的。

苦苦思念著一個人,或者心中有強烈戀情,整個人便處于奧爾罕·帕慕克《純真博物館》中所寫的狀態:“我的胃里有午飯,脖頸上有陽光,腦子里有愛情,靈魂里有慌亂,心里則有一股刺痛?!边@時候的愁,是情愁,是濃愁——心里有“人”的時候,整個世界都是伊人的影子,只見那片特殊的樹葉,不見整個森林,愁因伊人起,整顆心置于相思的磨盤中;靈魂里沒有慌亂、心里沒有刺痛的時候,才會安靜地看見整個世界,發現世界遼闊,安靜,蘊含著生機、美、神秘和啟示,但,依然惆悵。依然哀愁。這便是閑愁,是輕愁,也是清愁。

清愁,這兩個字真美。這個詞,和青瓷器物,是我心目中“純中國的美”的典范。雅致而含蓄,靜謐卻深刻,單純中有許多微妙,豐富卻又遠離塵囂,能同時帶給人輕靈(向上)和沉靜(向下)的感覺,美得極富靈魂性。

“有不可一世之慨”的辛棄疾,在他24歲的立春日,寫下他南歸宋朝后的第一闋詞《漢宮春》,后半闋里便有“清愁”:

卻笑東風從此,便薰梅染柳,更沒些閑。閑時又來鏡里,轉變朱顏。清愁不斷,問何人、會解連環?生怕見、花開花落,朝來塞雁先還。

清愁不斷,而且糾纏成結,如玉連環般無法解開。這樣的“清愁”太有力量,只屬于辛棄疾。

最初是在《紅樓夢》里讀到“清愁”的,曹公用“風露清愁”的芙蓉來代表林黛玉。一身不食人間煙火的脫俗和一縷帶著詩性幽芬的愁意,令她美得不同凡響。從而和代表寶釵的花王牡丹形成對比。黛玉多愁,其中有身世的悲愁,有相思的情愁,有高潔者與世疏離之愁,也有穎悟者敏感于生命本質的閑愁與清愁。

劉曉蕾在《醉里挑燈看紅樓》中寫道:“誰能孤獨而自由?……是黛玉,讓孤獨開出了詩意的花?!闭f得好極了。

新愁、輕愁、閑愁、清愁,是高級的精神活動,與感情的豐富、感知的敏銳、內心的獨立、個體生命的覺悟相伴相生。能深刻體味這種愁的,都是敏感而安于孤獨的人,是在孤獨中思考生命本質、細細體會人生況味的人。

“孤獨而自由”的心靈,才懂得輕愁和閑愁。

深刻地體味它,以靈雋之筆抒發,方能令人“似置身于另一清超幽迥之境界,而有凄迷悵惘難以為懷之感”(繆鉞語)。

“人世生活的本來狀態就是不如意、不完美的,從來如此,也會永遠如此。不但不該厭棄,正當細細品嘗這人生原本的滋味?!保ㄖ靹偂短K軾十講》)

只有真正摯愛生命的人,才會甘于擔荷如此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甘于細細咀嚼,深深品味如此苦澀幽微、黯然神傷的情懷。

為問新愁,何事年年有?

身在情長在,愁也長在。閑愁最苦。閑愁也最美。

猜你喜歡
張繼人生
人生中的某一天
少壯當自強的張繼
獨一無二的你
在多元化文學思潮中堅守現實主義的《鄉村愛情》
黑白人生
斜倚人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