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語境說:從關聯理論視角下分析譯作超越原作

2022-10-22 11:25尹馨寧
作家天地 2022年24期
關鍵詞:超越關聯理論語境

摘 要:本文用關聯理論去解釋翻譯的過程,不再把“忠實”作為翻譯的首要準則,而是在關聯理論的視角下,以原文作者腦海認知中的“語境”為標準,對原語進行一個明示——推理的過程。文本的質量以是否達到作者的寫作意圖為準繩。這樣原文和譯文處在相同地位,也就存在了超越的可能性。文章的最后對超越的局限性進行了簡單的評述。

關鍵詞:關聯理論 語境 超越 效度標準

在翻譯界,原文一直處于一個絕對霸主的地位。但在多年的翻譯實踐中,確是出現了很多譯文超越原文的實例。通過“忠實”這一標準去衡量已經解釋不了這個現象。關聯翻譯理論應聲而出,通過明示——推理的方法找到原文作者的語境,并以另一種語碼去闡釋作者的意圖。

一、關聯理論視角下的翻譯

關聯理論是西方近年來有很大影響的認知語用學理論,它的影響遠遠超出了語用學領域。它的出現讓人們打開了一個新的視角去審視翻譯這個行為本身。它關注譯者處理信息的能力,從大腦處理信息的角度突出翻譯的認知特征。

(一)關聯理論在翻譯中的體現

翻譯是一種跨語言的交際活動,是用一種語碼表達出來另一種語碼所承載的信息,“是旨在傳遞信息的解碼與重新編碼活動”[1]。關聯理論的出現更加微觀地描述了這項活動。它不再局限于歸納——描寫的方法,而使用關聯性這個方法樹立了架構。

關聯理論的翻譯觀把翻譯過程“看作一個涉及大腦機制的推理過程”[2],它“不僅設計語碼”[2],而且在翻譯的過程中,放在“動態的語境進行動態的推理”[2],根據原文作者的寫作意圖以及表達效果“進行合理的闡釋”[2]。也就是“從認知的角度重新審視翻譯范疇下的各種現象本質”[3]。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把關聯理論的翻譯觀定義為語際間的明示——推理的闡釋活動。它“反映了譯者語際轉換的內在心理機制和言語信息加工的認知過程”[4]。如上所述,關聯理論并不把“忠實”作為它的第一要義。那么錢鐘書的“化境”,傅雷的“神似”,韋努蒂的“譯者的隱身”都可以看作是它麾下的棋子。這樣之前很多不可解釋的問題,類似于“不可譯性”“文化缺失”等都可以得到解釋。

在關聯理論的視角下,翻譯無外乎是一種交際活動。交際成功的關鍵在于“一方的意圖被另一方識別”[5]。交際者能動地選擇語碼,“不同的話語可以表示同樣的內容,取得同樣的交際效果”[5]。語碼只是傳達信息的工具,“不論什么樣的語碼,都有同樣的工具功能”[5]。

“翻譯的意圖是要改變現存的世界所處的狀態,其實從一個狀態轉變到另一個狀態”[6]。在這種理解下,翻譯就是把語境從一種語言轉變到另一種語言。轉換過程中造成的缺失或增補是譯者的選擇,為符合譯文在譯入語狀態或滿足某種目的。

(二)擁有無限可能的開放性文本——原作

原作是作者語境投射的產物,利用一種語言描繪腦海中的意象。其他語言也有描述這種語境的機會。那么,原作只是所有文本中的一種。譯者通過原作得到語境,原作本身擁有開放性??梢哉f,原文文本本就是一個擁有無限可能的開放系統。譯者和讀者在眾多的可能性中選擇了最適合自己語境的一種。非語言因素制約著翻譯的選擇。

譯者在閱讀的過程中已經進行了一次翻譯。在這個過程中譯者根據目標文化來來理解原文本。譯者在翻譯時則是二度翻譯。最后讀者在閱讀文本時再次進行翻譯。綜上所述,譯者在整個過程中解碼了兩次,讀者在整個過程中解碼了一次??偣矠槿谓獯a。

(三) 翻譯批評的標準

人們長久的在關于翻譯方法的辯論中爭論不休,但這么多年來,對翻譯方法中最基本的問題:直譯還是意譯,甚至都給不了一個確切的回答。

原來提出過很多相關的翻譯標準,從嚴復的“信達雅”到錢鐘書的“化境”。但在具體實操中,它的實踐性又很低,沒有具體的操作系統,出現了很多不可譯的問題。此外,語言學有三個分支:語音系統,語法系統和語義系統。語音、語法系統是封閉的,但語義系統從來都是開放的。這就意味著,“意義即使在同一語言文化中也不會是明確和確定的”[7],更遑論不同語碼不同時空的人選擇的理解呢。所以所謂的“對等”從一開始就是不可能的,翻譯本身就是“差不多”的事。

原作寫的不好,實在沒有必要亦步亦趨重復它的錯誤。在譯文中增加補償,也算是給原作的一種潤色,注入新的精神。如果一定有誰要說它是不忠實的,那我可以說“原作是不忠實的”。歌德的作品《浮士德》在被法國著名翻譯家奈瓦爾翻譯之后,名聲大噪。歌德閱后都大加贊賞,稱“我對《浮士德》德文本已看得不耐煩了,這部法譯本確使全劇更顯得新鮮雋永”[8]。莪默·迦亞謨的《魯拜集》經菲茨杰拉德手譯出英譯本后,受到多方關注。菲茨杰拉德的文本表現手法比原文還要高明很多,藝術水平遠遠超過原作,也讓更多的人知道了這本書??梢哉f莪默·迦亞謨給了《魯拜集》生命,而菲茨杰拉德給了它靈魂。勒弗維爾認為,“有些譯作在某一文化中比原著重要千萬倍,菲茨杰拉德的《魯拜集》即是這方面最突出的例子羅選民”[9]。

所以在這篇文章里,我們打破原有觀念,打破原文的霸主地位。用關聯理論去審視譯文與原文。以原文作者腦海中的語境為標準,因為人的認知是相通。我們知道原文作者在表達與腦海中的圖式是有距離的。就看兩種語碼(原文和譯文)分別距離圖式(語境)的距離??醋g文在本國讀者產生的反應與原文在原文讀者產生的反應去評判。

翻譯是一個以原文作者的目的為準繩的動態推理,所以更注重語境的關聯度,以及譯文是否準確表達原文作者目的。因此,效度是衡量譯文的第一準則;信度是第二準則?!白g者的首要任務是大都翻譯的效度以便使原文作者的意圖與譯文接受者的期待相吻合,其次才是追求譯文的信度并使譯語文本最大程度地像原語文本趨同?!保?0]。

在關聯理論下,我們把作者腦海中的“意”看作標準,作者根據原文的表達意圖進行翻譯得到譯文。而原文文本處在了和譯文相同的地位上,都是不同人在不同時刻的選擇。而文本的好壞取決于文本距離作者腦海中圖式的距離,看他是否表達出最高效度。

二、關聯理論視角下超越的體現——語境說

語言從不只是一門工具,傳播人們的思想。同時它也是思想構成的方式。索緒爾認為:“就拿所指和能指來說,語言不可能有先于語言系統而存在的觀念或聲音,而只是由這系統發出的概念的差別和聲音的差別”[11]。

翻譯不再是歸納——描寫的過程,明示——推理成了在關聯理論指導下翻譯實踐的重要步驟。譯者通過原文作者的明示,也就是原文文本進行推理。根據譯者的語境假設進行認知,找到符合原文作者意圖的“意”,也就是原作者的語境。這也就是關聯理論中最重要的步驟,明示——推理。當譯者認知出來的語境與原文作者想表達的語境越接近時,則關聯度越高。以是否符合原文作者意圖來確定效果。當關聯度越高,超越的可能性越高。是否超越的標準也就是看原文作者和譯者各自表達出來的文字與原文作者腦海中語境的距離。

用圖示來表達:

如圖1所示,當距離2小于距離1時,譯文則超越原文。從得到語境到表達的步驟,也就是“意”和“言”這個步驟是有距離的?!把浴辈⒉荒馨俜种賯鬟_出“意”。語言本身構成了思想,文本是獨立于作者之外的產物。我們無法直接理解原文作者的思想,只能試圖去理解作者的語言。這就產生了距離,產生了矛盾。

翻譯本身是寫作,與寫作理論有很大的關系。譯者通過原作的語言,通過“象”這個中介,抵達“意”的層次。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可以分為兩個步驟。第一個步驟,譯者通過原文文字去理解作者想表達的意思,抵達原文作者的精神世界——“得意而忘言”。譯者得到原作的精神而忘掉原作的語言,也就是莊子說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第二步驟,依靠自己的文學功底,在另一個語碼中再度進行創造,找到相同的意象,最后落實到“言”。所以說翻譯與寫作活動緊密相連?!袄硐氲淖g者仿佛是原作者的中文寫作”[12],大可不必太在乎原作的寫作結構,這并不是好的選擇?!胺糯竽懽?,只問效果,不拘形式”[12]。

三、譯者主體性

譯者的地位無論是在翻譯界還是文學界,一直都是很尷尬的“一仆二主”的地位。翻譯被貶為極為不入流的工作。這些年來,隨著人們對翻譯的重視以及主體性的認識。翻譯主體性研究成為了新的研究課題。

曾經原文作者在文學活動中一直占據了主動權,“語言是對世界的模仿,通過語言這面透明的鏡子,作者可以準確地表達他的思想”[13]。然而,自索緒爾的結構主義語言學誕生以來,作者意圖中心論的說法不斷受到抨擊,并走向黃昏。

翻譯活動是在原文作者、譯者、譯文讀者的三元關系下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形成的。翻譯本身是一種寫作,就是一項藝術。只要稱之為藝術的東西,都少不了創造性,也就是主體性的發揮。譯者就是翻譯活動中的主體性,是因為他的行為與作用貫穿翻譯的始終,并對翻譯活動擁有決定性和創造性?!白园l性到自覺性是譯者的主體意識充分發揮的標志,也是譯作超過原作的必要條件”[14]。其他相關的因素雖也在發揮作用,其作用的體現方式卻是片段的、被動的、有依附性的。

前文所說,閱讀是一種創造性活動,“這就道出了譯者在翻譯活動中的價值,譯者主體性的介入在某種程度上說是不可避免的”[15]。

盡管在理論上是存在的,但在實際的翻譯實踐中,翻譯的“超越”行為是很難的,原因也有很多。比如原文作者對原語的掌握能力要超過大部分的譯者。原文作者要表達的“意”在原語文化大背景下更容易讓原語讀者理解,在另一種文化大背景下的讀者可能很難理解,甚至從無接觸。原文作者可能是某一領域內的行家而譯者并不是。原文作者只管把自己腦海中的“意”表達出成文字,而譯者還要一邊理解,一邊去尋找合適的表達,增加了一項工作量。

四、結語

翻譯是傳達原作的內容,并把原作的藝術意境傳達出來,以期譯本在本國讀者產生的反應與原作在讀者產生的反應相類似。甚至,在原作缺陷的地方加以補償,以超越原作,創造更大的價值。以原文作者的語境為標準,分別對比兩種譯本距離原文作者腦海中語境的距離以及讀者的反應是否達到原文作者期待的意圖。在以語境說為核心的關聯理論下,就存在了譯文超越原文的可能性與空間。??如何??做一個有良心有道德的譯者,將是我們對自己更高的要求。

參考文獻:

[1]李樹輝.翻譯的本質、標準及其基本問題[J].語言與翻譯,1993(2).

[2][15]屠國元,朱獻瓏.譯者主體性:闡釋學的闡釋[J].中國翻譯,2003(6).

[3]盧衛中,王福祥.翻譯研究的新范式[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3(4).

[4]劉紹龍.翻譯心理學[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 2007.

[5]趙彥春.關聯理論對翻譯的解釋力[J].現代外語,1999(3).

[6]范祥濤,劉全福.論翻譯選擇的目的性[J].中國翻譯,2002(6).

[7]呂俊.談翻譯批評標準的體系[J].外語與外語教學, 2007(3).

[8]愛克曼.朱光潛譯.歌德談話錄[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

[9]羅選民.文學翻譯與文學批評[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10]黃海軍,馬可云.關聯翻譯的本質、標準及局限性[J].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2006(3).

[11]索緒爾.普通語言學教程[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

[12]傅敏.傅雷談翻譯[M].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 2005.

[13]陳大亮.誰是翻譯主體[J].中國翻譯,2004(2).

[14]陳大亮.譯作超過原作現象的主體性視角[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08(6).

(作者單位:首都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

作者簡介:尹馨寧(1999-),女,漢族,天津人,碩士在讀,首都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研究方向:英語筆譯。

猜你喜歡
超越關聯理論語境
運用關聯理論解讀新聞標題修辭手法
跨界與超越
《生活大爆炸》中刻意曲解之關聯理論探析
基于語用學的虛擬語氣研究
蝴蝶之美在于超越
論電影《暮光之城》的哥特文化
關聯視閾下的學習者語用能力發展研究
論跨文化交際教學中文化定型的利用與超越探討
語言學習中語境化的輸入與輸出
跟蹤導練(三)2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