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預見性護理在ICU患者中的應用

2022-10-27 16:35張凱涵
繼續醫學教育 2022年9期
關鍵詞:預見性護理人員發生率

張凱涵

重癥加強護理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是醫院收治危重癥患者的科室,患者多存在運動、語言以及精神等方面的功能障礙,多數患者不能與醫護人員進行交流,護理難度大,護理工作中存在較多隱患[1]。ICU 護理工作任務繁重,且任何一個小失誤均可導致嚴重的后果,故對護理質量要求較高。常規護理中,護理操作多在出現問題后解決問題,對可能出現的問題缺乏有效預判。與常規護理相比較,預見性護理能有效預防護理安全隱患,從而確保護理工作質量,提升護理效果,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為進一步分析對ICU 患者實施預見性護理的應用效果,本研究展開組間比較分析,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21 年3 月至2022 年3 月于天津市北辰醫院ICU 接受治療的患者60 例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所有患者年齡18 ~60 歲。2) 患者均滿足臨床危重癥的診斷標準。排除標準:1)伴有既往精神疾病史。2)患者存在嚴重肝腎功能不全。3)患者存在智力障礙。通過隨機分配的方式將納入患者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各30例。對照組男性19 例,女性11 例,年齡23 ~57 歲,平均(42.08±7.15)歲;觀察組男性17 例,女性13 例,年齡25 ~55 歲,平均(43.16±8.04)歲。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等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參與者均自愿,患者與家屬已簽署知情同意書,并且征得醫院倫理委員會同意。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實施常規護理,包括用藥護理、生命體征監測等。

1.2.2 觀察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實施預見性護理,包含以下護理內容。

1.2.2.1 風險評估。醫院護理人員根據患者相關病情及護理經驗對患者可能發生的風險進行評估,完成風險評估后制訂具有針對性的臨床護理方案,并根據制訂的護理方案展開臨床護理。

1.2.2.2 健康宣教。由于不同的患者及家屬存在不同的文化水平差異,同時大部分患者及家屬對ICU 護理的相關知識了解不足,因此對患者病癥變化走向及ICU 護理存在較多不理解,甚至過于關切或恐懼出現過激反應。通過書面、宣傳頁、視頻播放或組建健康小組等多種方式,為患者及家屬提供全面地了解ICU 護理相關知識的途徑及方法,能有效提高患者及家屬對其并發癥的重視程度和ICU 護理內容的改觀程度,有效提高護理效率,加強患者及家屬對醫護人員信任度,起到良好的護理治療催化作用。

1.2.2.3 心理護理。積極主動和患者溝通、交流,全面掌握患者內心真實想法,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合理、標準的心理干預計劃。護理人員告知患者良好心理狀況有利于病情恢復,引導患者保持最佳心理狀態。引導患者傾聽舒緩音樂或者進行深呼吸放松,能夠有效控制其不良情緒發生。

1.2.2.4 環境護理。ICU 病房務必保持無菌狀態,因此需對病房、病區進行定期消毒殺菌,為患者提供無菌環境,有效防止其病癥惡化,降低醫療儀器污染率,有效防止患者創口感染情況發生。良好的病房環境是患者身體恢復的重要保障,入院后護理人員應最大限度為患者營造舒適的休息環境,各種護理操作盡量集中進行,各種設備、儀器的聲音調到最小,避免頻繁的護理操作及儀器聲音影響患者休息[1]。同時還應積極與患者家屬進行溝通,讓家屬了解醫院規章制度,并配合醫護人員救治工作。

1.2.2.5 其他護理。ICU 患者普遍存在自主性較弱,可能會出現排尿不自主或疼痛感較強烈等情況。因此,在護理過程中應對患者進行協助性排尿。例如意識不清患者,應為患者更換尿不濕,防止患者無意識尿失禁;對于留置尿管患者務必對尿管工作情況進行檢查,防止尿管堵塞或污染,必要時需協助患者實施排尿服務,防止其出現尿潴留、尿失禁及尿路感染等并發癥。針對疼痛感較強烈患者,應進行疼痛干預,必要時可為患者注射少量鎮靜劑或使用鎮痛泵,防止患者因疼痛感強烈導致應激行為發生,導致病情加重,增加并發癥及炎癥發生率。對有傷口的患者應進行傷口護理,尤其術后患者。需幫助患者進行創口周圍清潔,以保持創口清潔,降低炎癥發生率。

1.2.2.6 并發癥預防。1)ICU 患者病情危重,多存在意識障礙、溝通障礙,難以將自身感受向醫護人員清晰表述,對此,護理人員在日常護理工作中應嚴格預防并發癥,定期為患者翻身,對受壓部位進行按摩,做好壓瘡護理,有效促進患者血液循環,防止發生血栓及其他嚴重性并發癥。2)加強對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預防,針對昏迷的患者以及無活動能力的患者,對其進行肢體的被動活動,將患者的肢體抬高20°~30°,促進血液循環;護士用手輕緩地旋轉與屈伸患者的腳踝,并對患者的髖關節、膝關節進行被動屈伸運動和開髖運動,每一項被動運動進行3 min。針對存在活動能力的患者,指導患者進行床上活動,內容與上述一致,不同的是指導患者主動進行運動。在患者完成被動或者主動運動后,對患者肌肉進行按摩促進放松。3)對于眼瞼不能自主閉合的患者,護理人員應定期進行清潔,并在眼瞼位置涂抹藥膏,使用無菌紗布覆蓋患者雙眼,避免異物進入眼中引發感染,增加患者不適。4)加強預防肺部感染,在嚴格執行手衛生制度、醫療器械消毒、環境消毒的基礎上,重視對患者的口鼻清潔,做好口腔護理,降低口腔、呼吸道感染風險;每隔1.5 ~2.0 h 對患者進行1 次拍背,每次拍背10 min,使痰液松動易被排出;指導患者采取半臥位,控制胃腸道反流;加強對患者留置管道的留置必要性評估,盡早拔除不必要留置的管道,減少導管表面生物膜的形成。5)加強預防尿路感染,針對留置導尿管的患者,在嚴格執行手衛生的基礎上,對患者的會陰部進行充分清潔后進行徹底消毒;在能夠滿足治療條件的情況下,選擇使用管徑最小的導管;采取無菌置入術,戴無菌手套,鋪無菌洞巾,對患者的尿道口進行充分消毒,在連接導尿管與集尿袋時采取無菌技術;女性導尿管固定在大腿內側,男性導尿管固定在下腹部或者大腿外側;維持無菌密閉的引流系統。每天評估患者的導尿管留置必要性,盡早拔除可不留置的導尿管;確保引流為密閉、無菌以及通暢的狀態;集尿袋不可置于地面上,關注患者的集尿袋尿液情況,在尿液量達到集尿袋容積的3/4 時及時排空集尿袋。

1.2.2.7 不良事件預防。對于意識模糊、躁動患者,護理人員應做好看護、陪伴,必要時可使用約束帶、鎮靜劑。護理人員應通過患者微小動作判斷患者情緒,并做好記錄[2]。定期用溫水為患者擦拭身體,注意控制水溫,避免溫度過高導致燙傷。嚴格控制腸內營養溫度,營養液輸入前,使用加熱器進行加溫,并做好標識[3]。使用冰袋、冰毯時,應做好監護,避免凍傷。

1.3 觀察指標

1)應用焦慮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抑郁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對兩組患者心理狀態進行評估,得分越高說明患者焦慮、抑郁狀態越嚴重[4]。2)應用自制護理質量評定量表對兩組護理質量進行評估,護理量表包含護理安全、病房環境、護理能力等內容,量表總分為100 分,得分越高說明護理質量越好。3)應用自制《護理滿意度問卷調查表》對兩組患者滿意度進行調查,量表總分為100 分,得分高于90 分為非常滿意,得分70 ~90 分為滿意,得分低于70 分為不滿意。護理滿意度=(非常滿意+滿意)/總例數×100%。4)統計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情況,包括壓瘡、下肢深靜脈血栓、眼部感染、肺部感染、尿路感染。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 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行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心理狀態及護理質量比較

觀察組SAS、SDS 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護理質量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心理狀態及護理質量評分比較(分, ±s)

表1 兩組心理狀態及護理質量評分比較(分, ±s)

組別 例數 SAS SDS 護理質量對照組 30 38.10±6.24 32.16±5.04 85.16±5.05觀察組 30 19.04±3.44 15.02±4.10 97.12±2.01 t 值 - 14.651 14.450 12.052 P 值 - 0.001 0.001 0.001

2.2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護理滿意度總體水平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例(%)]

2.3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比較[例(%)]

3 討論

ICU 又稱為加強監護病房綜合治療室,是進行危重癥患者救治的重要場所,換言之,ICU 是醫院集最佳護理、綜合治療、術后早期康復、關節護理運動治療及針對性監測供給的深切治療部。ICU 收治患者特性一般為非常危重型,且內部治療使用的醫療設備比普通病房更為高端、貴重,同時要求醫護人員均有很強專業性,在處理急危重癥時應表現出較強的專業能力,加之該科室的患者病情危重且復雜,因此護理工作量相對較大,護理任務繁重,科室對護理質量要求同樣較高。以往應用的常規護理模式中,護理工作主要圍繞疾病救治展開,其工作特性表現相對機械化,不具備人性化特點,針對患者護理存在較大的預見性缺陷,從而易忽略患者主觀感受[5]。此外,收治患者多為危重型,認知功能相對受到嚴重影響,因此在病癥交流溝通過程中存在較大障礙,導致護理工作存在復雜多樣的問題以及安全隱患,繼而導致護理質量不佳。

預見性護理又稱超前護理,是一種新型護理模式,將傳統的“以疾病為中心”的護理理念轉變為“以患者為中心”[6]。預見性護理是護理人員在實施護理前以及實施護理的過程中,預測患者可能出現的問題,確定護理重點,及早采取有效防治措施,最大限度減少并發癥的發生,降低患者痛苦,提高護理質量,從而實現由被動救治向主動搶救轉變。針對ICU 護理工作具有針對性、系統性、科學性的護理指導,有效解決護理工作中存在的危險因素,避免護理突發性事件發生率增高[7]。

通過上述研究證實,對患者實施預見性護理,在患者病癥恢復方面護理效果較好。護理措施主要包含風險評估、健康宣教、環境護理、并發癥預防、心理護理其他護理及不良事件預防等幾方面的內容,其護理措施的實施能為患者提供有較強預見性的護理對策,有效提高患者身心舒適度,加強病癥心理建設,提升患者依從性,增強治愈信心,從而有效降低各種不良因素給臨床救治工作造成的負面影響[8]。此外,通過對患者細節護理,能有效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減輕患者病癥痛苦,同時能夠避免并發癥造成病情加重,加強患者身體恢復能力,降低血栓及病癥嚴重率,促進患者身體新陳代謝,有效避免污染情況發生。同時對患者家屬進行有效健康宣教,可促進醫患關系,降低不可控事件的發生率。本研究中,對照組的患者實施常規護理,觀察組的患者實施預見性護理,結果觀察組的患者在心理狀態、護理工作質量評分以及患者護理滿意度等方面均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并發癥總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預見性護理切實性深入護理ICU 患者,其由內而外的預見性護理措施,充分考慮患者生命體征變化與身心不適感,既能有效護理患者病癥,促進其身體健康,又能幫助患者改善心理狀態,強化生理、心理功能好轉的發生率,因此更能被患者所接受,繼而增強護理效果,增加護理滿意度。

綜上所述,對ICU 患者實施預見性護理,能有效改善患者心理狀態,提高護理質量及患者滿意度高。

猜你喜歡
預見性護理人員發生率
衰弱老年人尿失禁發生率的meta分析
預見性護理程序在老年癡呆護理中的應用及滿意度評價
全腦血管造影術后并發癥的預見性護理
急診護理干預對腦出血昏迷患者并發癥發生率的影響
預見性護理干預在接種新冠疫苗中的應用
護理干預對吸附百白破疫苗接種后不良反應發生率的影響
三維管理在促進護理人員醫療設備規范使用及提高護理質量中的作用
探討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隔離病區護理人員希望水平、心理健康及其影響因素
預見性護理在上消化道惡性腫瘤術后患者腸內營養中的應用效果
護理人員獎500被批“寒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