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豬梭菌性腸炎的綜合防治技術

2022-10-29 07:17陳璟青海農牧科技職業學院
中國畜牧業 2022年19期
關鍵詞:梭菌產氣腸炎

文│陳璟(青海農牧科技職業學院)

豬梭菌性腸炎是在規?;B殖中常見的一種急性傳染病,多發于1周齡內的仔豬,具有發病風險高、發病急、傳播性強等特征。病豬的臨床表現以腹瀉、急性脫水為主,該病與母豬、豬舍環境衛生不良及保溫不合理等因素相關。豬梭菌性腸炎不僅會對養豬經濟效益造成較大影響,同時危及了公共衛生安全。筆者圍繞豬梭菌性腸炎的病原學、流行特點、臨床癥狀及病理變化進行探討,并提出綜合防治策略,旨在為豬梭菌性腸炎的預防和治療提供參考依據。

一、豬梭菌性腸炎概述

1.病原學。梭菌為嚴格厭氧的革蘭氏陽性桿菌,大部分菌株可生成莢膜,產生芽孢,對外界環境具有顯著的抵抗能力。與菌體寬度相較,梭菌芽孢的直徑更大,促進菌體膨大呈梭形。梭菌屬少數為致病菌,大部分屬于非致病菌。肉毒梭菌、破傷風梭菌、產氣莢膜梭菌以及艱難梭菌等為常見致病厭氧性梭菌。

產氣莢膜梭菌在自然界與人體及動物體內(特別是腸道中)廣泛存在,有分析表明,A型與C型產氣莢膜梭菌是引起豬感染及致病的重要因素,其中A型主要形成α毒素,可導致斷奶后仔豬及新生仔豬腹瀉,較少誘發急性出血性腸炎與腸毒血癥。C型以產生α及β毒素為主,β毒素是導致仔豬出血性壞死性腸炎病的影響因素,多引起7日齡以內的仔豬發病。當前在新生仔豬病例中,C型產氣莢膜梭菌的占比降低,而A型所占比例呈逐步增長。此外,莢膜梭菌也可見于健康豬的腸道中,同時被認為是新生仔豬梭菌性腹瀉的病原,能夠誘發結腸系膜水腫及回腸炎癥。

2.流行特點。該病原菌以1~3日齡初生仔豬為主要侵襲者,由于病菌污染了仔豬所吸取的母豬乳頭,新生仔豬因消化道尤其是胃腸道生理機能尚未完善,從而因直接接觸污染物或是吞入病菌而導致患病,病原菌通過消化道后在小腸內大量增殖,生成了誘發該病的毒素。此外,環境、氣候與飼料等方面的變化,造成腸道菌群失常,以致該病發生。豬梭菌性腸炎在全球范圍內廣泛分布,一年四季均可發病,好發于春秋季節,潛伏期通常是短則數小時,長則1~2天。

3.臨床癥狀。病豬體溫一般有所增長,同時伴隨病情發展可導致全身肌肉震顫,發生共濟失調、運動異常;若癥狀嚴重,則可能會引起后肢嚴重麻痹,僅可臥地,難以站立,不斷磨牙呻吟,并可見白沫從口腔流出,四肢表現為游泳狀劃動,迅速致死。根據病程可將本病分成4種類型:

最急性型:仔豬產出后當天發病,其后軀被血樣稀糞污染,且虛弱無力,迅速發展為瀕危狀態,個別病豬甚至未出現血痢便倒地死亡。

急性型:此為最常見的類型,病程多會持續3~4天。在發病初期,病豬排出淺紅色或紅褐色稀糞,糞中可伴有灰色壞死組織碎片。病豬逐步消瘦,多于3日齡發生死亡。

亞急性型:病程一般持續5~7天。病豬可見持續性腹瀉,初期排出黃褐色或是黃色軟糞,后呈液狀糞便,同時混雜了壞死的組織碎片,出現脫水癥狀,體質嚴重消瘦。

慢性型:病豬發生持續性或間歇性腹瀉時間達1周或數周,糞便呈灰黃色黏液狀,病豬精神尚好,但生長發育被抑制,數周后死亡或發展為僵豬。

4.病理變化。外觀被毛干燥且未見光澤,皮下呈膠樣浸潤,心包腔、腹腔與胸腔出現粉紅色積液。病變主要位于空腸,嚴重時會波及回腸,病變腸段腸壁外觀表現為深紅色,和正常段存在明顯的界限。經剖檢發現,腸內有血樣內容物,呈暗紅色,腸黏膜廣泛性出血。腸系膜淋巴結腫大,為鮮紅或深紅色。病程較長者可見壞死性腸炎,腸管的出血性病變不顯著。另外,壞死腸段漿膜下見數量不一的小氣泡,其直徑達到1~5毫米。腸系膜淋巴結充血,同時出現不同程度大小的長形氣泡。心肌蒼白,心外膜呈現點狀出血。腎為灰白色,皮質位置出現小的點狀出血。部分病豬膀胱黏膜還會出現少量出血點。其他未發現明顯的肉眼可見病變。

二、豬梭菌性腸炎的綜合防治技術

1.飼養方面。為了預防和控制豬梭菌性腸炎的發生,可積極強化飼養管理,完善獸醫衛生防疫制度,優化豬場的衛生消毒工作,確保豬舍維持干凈衛生的飼養環境,并定期清潔糞便,及時予以消毒,特別是要保障產房的衛生,可考慮通過生石灰消毒以消滅病原,并進行徹底清掃,對相關用具以及地面開展全面消毒,以避免仔豬感染。此外,在母豬生產前對其奶頭實施清洗與消毒,避免突然更換飼料,可在飼料中增添維生素D及微量元素硒,加強機體抗病力,以預防豬梭菌性腸炎的發生。同時還需注意調節穩定、適宜的飼養溫度,維持安靜環境。

2.管理方面。產氣莢膜梭菌能夠長時間存在于環境中,這和其生成芽孢的能力有關。而C型產氣莢膜梭菌也可持續存在于母豬的腸道中,因此在豬群中首次暴發壞死性腸炎幾年后還能檢測出C型產氣莢膜梭菌,但可制定針對性的防治計劃避免壞死性腸炎在豬群中再次暴發。免疫接種是防范豬梭菌性腸炎的重要手段之一,仔豬通過從已接種的母豬初乳中獲取抗體而得到被動保護。產氣莢膜梭菌疫苗一般是基于滅活的產氣莢膜梭菌培養物上清液作為免疫原,為此,這類疫苗包含了抗原混合物,涵蓋疫苗菌株分泌的所有毒素?,F階段,母豬特別是仔豬的抗CPB抗體為保護效果的評估指標。C型產氣莢膜梭菌有著較為顯著的增殖能力,同時在其指數生長階段能夠分泌出大量毒素。初乳中的抗體不僅可中和梭菌毒素,還能夠阻滯產氣莢膜梭菌于小腸增殖。

有分析認為較為有效的方式是對懷孕母豬注射2次C型魏氏梭菌類毒素疫苗,分娩前1個月進行第1次注射,第2次在分娩前半個月,劑量為5~10毫升,便能夠促進其分泌的初乳中帶有抗體,保障新生仔豬通過初乳獲取母源抗體以防止發病。如果沒有能夠為妊娠母豬提供免疫接種,則在仔豬分娩時發現患病仔豬,則需要迅速對所有仔豬肌內注射仔豬紅痢血清。

C型產氣莢膜梭菌的生物學特性以及利用疫苗接種防范疾病要求應對預防需考慮幾項因素,首先需要謹慎分析DNA提取物陰性細菌培養物乃至陰性PCR的結果,這是因為可能會出現假陰性的情況。健康的成年帶菌動物,所排出的細菌數目可能較少或間歇性脫落。為此,在進行預防時促使病原體遠離養殖場具有重要意義。此外,需要對養豬場內疾病的引發和病原攜帶狀況進行實時監測,并對動物開展重復檢測,此項措施為成本密集型與勞動密集型。對于沒有接種疫苗的畜群中,將C型產氣莢膜梭菌引入畜群一般僅表現為壞死性腸炎的急性暴發。對于此項情況,需要落實嚴格的衛生消毒工作,以控制環境污染,繼而緩解新生仔豬的感染壓力。為了有效執行養豬行業的疾病防控策略,有報道認為,對養豬場的無病癥以及無病原體狀態進行區分較為重要,這是因為產氣莢膜梭菌能夠少量存在于環境與健康成年豬的腸道中,而臨床及細菌學相關檢查不明顯會導致帶菌動物于豬群中傳播C型產氣莢膜梭菌。

3.藥物預防。有相關研究提出,在母豬產前2天注射長效抗菌劑5~10毫升,每天1次,持續用藥2天。仔豬出生后早期注射抗豬紅痢血清,能夠得到充分保護。仔豬吃奶前后3天口服氨芐青霉素片也可取得確切效果。由于該病病程短、病死率高,通常發病后較難得到及時治療,為此藥物治療效果不明顯,仍以預防為主。有分析表示對于緊急發病的豬需及時予以抗生素如氯霉素治療,每天2~3次,病程稍緩者可根據實際情況用土霉素等藥物開展治療。仔豬沒有吃初乳前,給予鏈霉素、青霉素分別為每千克體重10萬單位,效果較好。另外,也可腹腔或皮下注入1∶1混合的5%碳酸氫鈉注射液以及1.5%葡萄糖鹽水,每天2次。另外還有相關分析提出,可將阿莫西林加入至整個豬群的飼料中,根據每日按每千克體重使用30毫克計算,分2次用藥,持續使用5天。對于已發病的同窩母豬,則根據每千克體重肌內注射3萬單位青霉素,每日2次,持續使用3天;對于同窩仔豬,根據每千克體重服用15毫克阿莫西林,每日2次,持續使用3天。若病豬已發生腹瀉癥狀,則及時予以隔離,定時放奶,同時根據每千克體重肌內注射5毫克頭孢噻呋,每日1次,持續使用3天。對于發病仔豬,可根據每千克體重灌服適度的飲水(增添了100毫克鹽酸環丙沙星以及0.3克次硝酸鈍鉍),每日2次,持續使用2天。若患病仔豬出現嚴重脫水的情況,可同時使其服用適度的補液鹽溶液。對于具體的用藥治療措施還需根據實際情況進行綜合評估和干預。

三、結語

綜上所述,有C型產氣莢膜梭菌所有誘發的仔豬壞死性腸炎是一種常見的豬病,采取針對性的防治措施具有積極意義,可通過高效合理的疫苗接種計劃實現預防的目標,同時根據實際情況予以藥物治療,制定科學的衛生管理體系,做好飼養管理。今后對于豬梭菌性腸炎的預防和治療措施還需不斷進行優化和完善,以更好地降低疾病的風險。

猜你喜歡
梭菌產氣腸炎
飼用益生菌丁酸梭菌抑菌性能的研究
丁酸梭菌的生物學功能及在水產養殖中的應用
復合丁酸梭菌發酵飼料及其在水產養殖中的應用前景
抽氣負壓發酵法對丁酸梭菌生長及芽孢形成的影響
分析個性化護理在小兒腸炎治療中的應用效果
感染性腸炎如何應對
冷卻液溢出問題研究
腸炎是如何引起的、生活中該注意什么?
得了腸炎怎么辦
沼液絮凝上清液預處理對甜高粱秸稈厭氧發酵特性的影響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