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羔羊被動免疫建立過程及檢測方法研究進展

2022-11-06 16:27田星哲田沛知李金輝楊彩虹張英杰紀守坤劉月琴
中國畜牧雜志 2022年7期
關鍵詞:初乳犢牛羔羊

田星哲,田沛知,李金輝,楊彩虹,嚴 慧,張英杰,紀守坤,劉月琴

(河北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河北保定 071000)

羔羊出生時自身免疫系統發育不健全,難以產生自身抗體,需要從母畜獲得抗體建立被動免疫,因此初乳成為羔羊獲得抗體,建立生命早期免疫力的唯一途徑。哺乳期羔羊血清IgG 含量低,免疫力弱是羔羊患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羔羊受母羊生理狀況,初乳質量、初乳攝入時間等因素影響存在被動免疫轉移失敗的風險。羔羊被動免疫水平會顯著影響哺乳期的患病率、死亡率和生長性能。圍繞被動免疫建立過程和檢測方法,前人在犢牛上已進行了大量研究,但在羔羊上的研究較少。目前羔羊被動免疫的建立沒有成熟的理論體系支撐,無法有效幫助羔羊建立被動免疫,同時羊具有多羔特點,羊初乳產量和成分也與牛初乳存在顯著差異,因此本文對羔羊被動免疫建立過程和檢測方法進行綜述,為通過提高羔羊被動免疫成功率保障羔羊哺乳期健康提供指導。

1 羔羊被動免疫建立過程

1.1 羊初乳中的營養素與免疫成分 初乳含有大量的營養素,包括蛋白質、氨基酸、脂肪、維生素、礦物質等,是羔羊早期生長發育的能量和物質來源,羔羊吸收初乳中的營養素為自身被動免疫的建立奠定體質基礎。初乳中的營養素含量高于常乳,楊曉宇在測定薩能奶山羊初乳中營養素后指出,初乳中總干物質占比為10.24%,蛋白質為21.32%,脂肪為7.73%,灰分為1.57%,其中維生素種類豐富,可滿足羔羊生長所需,Ca、Zn、Na、Al、Mg、Cu、Fe 等常量及微量元素也遠高于常乳。

初乳中不僅含有豐富的營養素,還存在大量免疫成分,特別是在反芻幼畜出生早期發揮免疫調節功能。前人研究表明,初乳中富含硫氰酸鹽、乳鐵蛋白、乳過氧化物酶、氫過氧化物酶、細胞因子、生長因子、免疫調節因子和免疫球蛋白(Ig)等免疫活性物質,其中免疫球蛋白是新生幼畜建立被動免疫力的主要保障,在新生幼畜的培育中受到廣泛關注。初乳中的免疫球蛋白主要為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A(IgA)3 種,IgG 可促進巨噬細胞的吞噬作用,并具有激活補體、中和毒素、抗菌抗病毒等多種生物學活性,IgM 可促進吞噬細胞的吞噬作用并且對細菌等顆??乖l揮免疫作用,IgA 可分布在腸道黏膜上直接發揮抗體作用,減少病原微生物的侵入。靈長類動物初乳中免疫球蛋白主要為IgA,例如人初乳中 IgA 占Ig 總量的89.8%,而IgG 僅占到Ig 總量的0.02%;而家畜動物初乳中免疫球蛋白以IgG 為主,豬初乳中IgG 濃度為58.7 mg/mL,占Ig 總量的80%以上;牛初乳中IgG 含量為50.5mg/mL,占Ig 總含量的86%以上;由于品種間差異,羊初乳中IgG 含量變異較大,山羊初乳中IgG 含量在28.2~72 mg/mL,綿羊初乳中IgG 含量在37~79 mg/mL,占初乳中Ig總量的85%以上。根據IgG 分子亞基和抗原特異性的不同,IgG 可分為IgG1、IgG2、IgG3、IgG4 4 個亞類,IgG1 占IgG 總量的80%~90%,IgG2 占IgG 總量的10%~20%,其中IgG1 是機體再次免疫應答時發揮免疫作用的主要成分。

1.2 初乳IgG 的吸收過程 IgG 分子由2 部分組成,分別為Fab 段和Fc 段,Fab 段可以和抗原進行特異性結合,起到識別抗原的功能,Fc 段無識別抗體能力但可與細胞上Fc 受體結合,起到引導、定位和跨細胞轉運的作用。反芻幼畜對IgG 的吸收在小腸進行,小腸上皮細胞刷狀緣存在新生兒Fc 受體(FcRn),作為IgG 在乳腺和腸道轉運的唯一受體,FcRn 在新生兒小腸近端大量表達,并且FcRn 特異性結合IgG 的Fc 段,將IgG 吸附于小腸上皮細胞表面,經過胞吞轉運到小腸上皮細胞基底面,之后以胞吐的方式進入血液循環。FcRn 介導的胞吞作用在羔羊出生后24 h 內較活躍,隨后小腸上皮細胞快速發育成熟,喪失跨細胞轉運IgG 的功能,形成腸閉合。

1.3 羔羊被動免疫成功建立的標準 新生羔羊免疫力低下,對環境的適應能力較差,因此容易受到環境應激影響和大腸桿菌等病原微生物的侵襲,從而發生感冒、腹瀉、痢疾、口腔炎、肺炎等一系列疾病,影響羔羊生存,被動免疫的建立有利于羔羊抵御微生物的侵襲,保障羔羊的正常生長。在生產上,常測定幼畜出生后12~72 h血清IgG 含量來評價被動免疫建立水平,這是因為反芻幼畜在采食初乳后6 h 達到IgG 吸收高峰期,12 h內可完成對IgG 的吸收,隨后3 d 內血清IgG 含量處于較穩定的狀態。在犢牛上,Besser指出10 mg/mL的血清IgG 濃度是評判被動免疫建立的臨界值,但是Tyler 等和Selim 等分別提出血清中12、15 mg/mL的IgG 濃度可作為犢牛建立被動免疫的最佳臨界值,Chigerwe 等研究認為20~25 mg/mL 是犢牛被動免疫建立的更好的判斷標準。不同研究者判斷犢牛成功建立被動免疫的血清IgG 值在逐年提高,原因可能是更高的血清IgG 水平可以更有效地保障新生犢牛的健康,隨著飼養管理技術的提高使用更高被動免疫評價標準成為可能。目前對于羔羊被動免疫的研究仍較為匱乏,尚未形成統一的行業標準。O'Brien 等在研究山羊羔羊血清IgG 含量與其斷奶存活率的關系后,推薦血清IgG 濃度12 mg/mL 作為羔羊建立被動免疫的臨界值。而Turquino 等研究高熱天氣對羔羊被動免疫轉移的影響,推薦綿羊被動免疫評價標準為血清IgG 含量在15 mg/mL,與Alves 等的研究結果一致。羔羊被動免疫建立成功的標準尚待進一步研究。

2 影響羔羊被動免疫的因素

初乳質量、初乳飼喂量、初乳飼喂時間、幼畜的生理狀況等均可影響新生羔羊被動免疫建立,其中初乳質量、初乳飼喂量和初乳飼喂時間是主要影響因素,生產上關注度較高。

2.1 初乳質量 初乳質量是影響羔羊被動免疫成功與否的重要因素,羔羊只有攝入優質初乳,才能最大程度保證羔羊自身被動免疫的建立。一般初乳質量評估包括兩方面內容,其一為初乳中IgG 含量,其二為初乳中微生物含量。

初乳中IgG 含量受母畜品種和生理狀況、胎次和產仔數等多種因素影響,不同研究中初乳IgG 含量變化較大。在牛初乳上,一般認為優質初乳IgG 含量的臨界值為50 mg/mL。目前優質羊初乳研究較少,Zobel 等在研究折射儀與比重計測量羊初乳質量后,推薦用20 mg/mL IgG 的初乳來飼喂羔羊;Alves 等在研究不同時期乳成分和抗體濃度時,以20mg/mL IgG作為優質初乳的臨界值;Castro 等在探究折射儀評估羊初乳中IgG 含量的可行性時,同樣認為20 mg/mL IgG 含量為優質初乳的臨界值。因此,目前可將IgG 含量在20 mg/mL 以上的初乳作為優質初乳,用以飼喂羔羊,從而保障羔羊對IgG 的吸收。

初乳中存在大量微生物,Malmuthuge 等研究表明,乳酸菌、雙歧桿菌、大腸桿菌、葡萄球菌、大腸菌群和鏈球菌等多種微生物普遍存在于初乳中,優質初乳中微生物總含量應低于10cfu/mL 或大腸桿菌數低于10cfu/mL。初乳中乳酸菌、雙歧桿菌被廣泛用做益生菌,但鏈球菌、葡萄球菌、大腸桿菌等病原微生物會對幼畜健康產生威脅,這種威脅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其一是病原菌直接導致動物患病,因此飼喂巴氏殺菌后的初乳有利于降低幼畜腹瀉等感染性疾??;其二初乳中病原微生物可與IgG 結合,降低初乳中可吸收IgG的有效含量,抑制羔羊對IgG 的吸收,因此經過巴氏殺菌法滅殺初乳中的病原微生物,可以提高小腸對IgG 的吸收效率,有利于羔羊被動免疫的建立。

2.2 初乳飼喂量 初乳飼喂量是幼畜養殖過程中的關注重點,只有保證足夠的飼喂量才能更有效的幫助幼畜建立被動免疫。在犢牛上,一般推薦飼喂其初生重10%~12%的初乳,生產上常采用犢牛出生后2 h 內飼喂3~4 L 初乳,12 h 后再次飼喂2 L 優質初乳,保障被動免疫建立的成功率。羊初乳產量低于牛初乳,并且存在一胎多羔現象,因此羔羊初乳飼喂量常得不到保證。Mellor 等研究表明,為保證羔羊建立被動免疫,應在出生后18 h 內按照羔羊初生重,每千克體重攝入180~210 mL 初乳。而Alves 等認為,羔羊需要在出生后24 h 內攝入至少30 g IgG,保障被動免疫建立成功率。

2.3 初乳飼喂時間 幼畜出生后小腸上皮細胞快速發育,對初乳中IgG 的吸收效率逐漸降低,在出生后24 h 后發生腸關閉,無法將初乳中完整形式的IgG 轉移到血液中。Stott 等研究表明,幼畜出生后6 h 內小腸對IgG 的吸收效率約為50%,在20 h 后迅速下降到12%。Godden研究也證實了幼畜出生后6 h 內腸道對初乳的吸收量最高,6~12 h 緩慢下降,24 h 時基本結束。而母羊在產后10~12 h 內IgG 水平也會發生明顯下降。因此,生產上應在羔羊出生后盡早喂服足量的優質初乳,保障羔羊對IgG 的吸收效率和被動免疫成功率。

3 羔羊被動免疫檢測方法

3.1 單向免疫擴散法(RID) RID 是將一定量的抗IgG 抗體混于瓊脂凝膠中制成瓊脂板,使IgG 在瓊脂板中自由擴散,IgG 與抗IgG 抗體發生沉淀反應,最后在孔周圍形成放射性沉淀環,根據沉淀環直徑與IgG 濃度的關系確定初乳與血清中IgG 濃度。這種方法使用方便、成本低,檢測準確度高,因此大量研究將其作為評估初乳和血清IgG 濃度的金標準。然而RID 法需要由有經驗的人員在實驗室進行,耗時較長,制約了該方法在實際生產中的使用。

3.2 酶聯免疫吸附測定法(ELISA) ELISA 方法一般分為間接法、雙抗體夾心法和競爭法,其中雙抗體夾心法由于其敏感性高而使用較廣泛,此種方法將酶分子與抗體分子共價結合,形成酶標抗體,再與吸附在固相載體上的抗原發生特異性結合,滴加含酶的底物溶液后,底物可在酶作用下由無色的還原型變成有色的氧化型,出現顏色反應,以此確定初乳或血清中IgG 或蛋白含量。ELISA 法已被廣泛應用于初乳質量的檢測以及羔羊被動免疫建立的評定,有研究認為,基于ELISA 法時羔羊血清IgG 含量在15 mg/mL 以上或總蛋白含量高于45 mg/mL可以判定被動免疫建立成功。ELISA 法特異性強,敏感度高,但同時對設備、試驗操作和環境要求高,檢測成本較高,常用于被動免疫的實驗室測定。

3.3 Brix 折射儀法 折射儀(Brix)法是應用光線在不同的透明介質中的折光現象,利用初乳或新生反芻動物血清中蛋白含量與IgG 含量的正相關關系,通過間接測定初乳或血清中蛋白含量估測其中IgG 含量的方法。Morrill 等證明,Brix 折射儀讀數與初乳和血清中IgG 含量正相關,可用于初乳品質的判定和犢牛被動免疫轉移的識別。Brix 讀數高于20.9%時表明初乳中IgG含量高于50 mg/mL,為優質初乳。Mcguirk 等研究認為,健康犢牛血清總蛋白含量高于52 mg/mL,即Brix 值高于7.9%時,判定犢牛已成功建立被動免疫轉移。綿羊在產后12 h 內,初乳乳蛋白濃度與初乳中免疫球蛋白有較強的正相關關系,因此,折射儀估算母羊初乳IgG 濃度是評估初乳質量的一種有效方法,初乳中IgG 含量高于20 mg/mL,Brix 讀數高19%時,被認為是優質初乳。目前折射儀在檢測羔羊被動免疫建立方面應用較少,有待于進一步研究。盡管Brix 折射儀方法準確性低于RID 方法,但其操作簡單,對環境條件要求低,測定速度快,更適于在生產上應用。

3.4 毛細管電泳法(CE) CE 是一種基于帶電粒子在電場作用下,在液體介質中運動的分析方法,利用不同粒子的遷移速度取決于它們的電荷、形狀和大小,以及溶液環境和電場強度,完成不同的粒子在遷移過程中的分離和鑒定。目前CE 成功應用于母羊初乳品質的檢測,Ceniti 等使用CE 儀器成功分離出母羊初乳清蛋白質,并在電泳圖中鑒定出與總Ig 對應的部分。CE 法也可應用與羊奶制品中牛奶摻假的檢測,Morittu比較RID 和CE 2 種方法,結果顯示,CE 與RID 具有較強的相關性。CE 法較之RID 法具有分離效率高、運行時間短、成本低等優點,但對設備和試驗操作技能要求較高,可以作為實驗室檢測方法。

3.5 免疫傳感器法 免疫傳感器將羊特異性IgG 與選擇性抗體辣根過氧化物酶(HRP)特異結合并固定在磁性微珠(MBs)上,通過HO/ 對苯二酚(HQ)系統測量兩極電流,電流大小與IgG 濃度成正比關系,因此,可使用免疫傳感器法檢測初乳和血清中IgG 含量。研究表明,免疫傳感器法在牛IgG、綿羊IgG、山羊IgG 上的檢測下限為0.74、0.82、0.66 ng/mL。此方法檢測精度極高,不僅可以檢測羔羊血清IgG 含量,還可應用于乳制品摻假的檢測。免疫傳感器法具有分析快速、靈敏度高、樣品需要量少的優勢,但對設備和技術依賴度高,適合在規?;瘷z測公司和大牧場中使用。

4 小結

新生羔羊成功建立被動免疫是提高機體抵抗力、降低疾病發生率的有效措施。羔羊被動免疫的建立與初乳品質、飼喂量和飼喂時間密切相關,保證羔羊盡早攝入充足的優質初乳是成功建立被動免疫的關鍵。被動免疫在犢牛上的研究較多,已形成行業共識,有效促進了犢牛培育水平的提高,但綿羊和山羊泌乳量、初乳成分和產羔數均與奶牛存在明顯差異,羔羊被動免疫建立過程、被動免疫水平的評價標準和檢測方法研究較少,產業上尚未形成統一認識,是制約羔羊培育進步的重要方面之一,對該問題的深入研究必能有效提高羔羊的培育水平,增加羔羊繁育的經濟效益。

猜你喜歡
初乳犢牛羔羊
怎么給初生犢牛補充營養
初乳口腔護理對早產兒呼吸系統發育的影響
小型牛場在犢牛飼養過程中的注意事項
羔羊安全過冬留意五方面
對寶寶和媽媽都有益的初乳, 你了解多少
犢牛傳染性腹瀉的臨床癥狀及防治措施
犢牛斷奶前合理飼喂的要點
假面
羔羊育肥注意事項
瞬間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