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晚播對蘇州南部地區小麥產量與品質的影響

2022-11-09 09:32尤希宇王雪萍沈海根沈新平
現代農業科技 2022年20期
關鍵詞:銹病赤霉病白粉病

沈 婷 尤希宇 王雪萍 沈海根 沈新平

(1揚州大學農學院,江蘇揚州 225009;2蘇州市吳江區農業技術服務中心,江蘇蘇州 215200)

蘇州南部地區種植模式大部分是稻—麥茬或稻—油茬,在實際生產過程中,農戶往往會延長水稻的生育期,以追求水稻高產,進而形成了小麥晚播的栽培現狀[1]。播期是小麥生長發育、品質和籽粒產量形成的主要影響因素,適宜的播期是小麥增產的必要條件[2]。為探究晚播對不同品種小麥生育期、莖蘗動態、抗逆性、穗部性狀及產量等的影響,為提高本地區小麥產量及品質提供理論依據,特進行該試驗?,F將試驗結果總結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試驗于2020—2021年在蘇州(吳江)農作物品種綜合測試基地(蘇州市吳江區同里鎮北聯村)進行,地理坐標為東經 120°44′、北緯 31°11′,試驗田地勢平坦,地力較均勻,土質為黃泥土,肥力中等,前茬作物為夏播水稻。

1.2 試驗材料

供試小麥品種為揚麥16號、揚麥23、寧麥19、鎮麥12號。揚麥16號是由江蘇里下河地區農業科學研究所用揚91F138和揚90-30雜交育成的春性中熟小麥品種,品質類型為中筋,是本地種植面積較大的品種;揚麥23是由江蘇金土地種業有限公司用揚麥16/揚輻93-11選育而成的強筋小麥品種,于2014年1月通過審定;寧麥19是由江蘇省農業科學院農業生物技術所選育,于2012年通過江蘇省審定,適合淮南稻麥兩熟地區種植,尤其是適合中晚熟水稻茬(直播稻茬)種植;鎮麥12號是由江蘇丘陵地區鎮江農業科學研究所經系譜法選育而成的優質、高產、多抗的強筋小麥新品種,是蘇州南部麥區的主推品種。

1.3 試驗設計

本試驗采用隨機區組設計,共設置2個播期處理,分別為2020年12月1日較晚播(S1)和2020年12月10日晚播(S2);品種設4個處理,即每個品種為一個處理。3次重復,24個小區,小區面積380 m2(20 m×19 m),四周設有保護行。采用人工撒播的方式,播種量為225 kg/hm2。

1.4 田間管理情況

2020年12月1日播種田塊,播種前施三元復合肥(15-15-15)375 kg/hm2,播后機開溝;2021 年 1 月8日追施苗肥,施尿素247.5 kg/hm2;3月10日追施拔節孕穗肥,施尿素150 kg/hm2。病蟲草害防治情況:2021年1月8日噴施50%苯磺·異丙隆可濕性粉劑1.8 kg/hm2防除雜草;4月14日噴施40%丙硫菌唑·戊唑醇600 mL/hm2+10%吡蟲啉0.45 kg/hm2+15%三唑酮0.45 kg/hm2防治小麥赤霉病、白粉病、銹病和蚜蟲;4月22日噴施36%丙環·咪鮮胺750 mL/hm2防治小麥赤霉病。

2020年12月10日播種田塊,播前施三元復合肥(15-15-15)375 kg/hm2,播后機開溝;2021 年 1 月23日追施苗肥,施尿素247.5 kg/hm2;3月15日追施拔節孕穗肥,施尿素150 kg/hm2。病蟲草害防治情況:2021年1月22日噴施50%苯磺·異丙隆可濕性粉劑1.8 kg/hm2防除雜草;4月14日噴施40%丙硫菌唑·戊唑醇600 mL/hm2+10%吡蟲啉0.45 kg/hm2+15%三唑酮0.45 kg/hm2防治小麥赤霉病、白粉病、銹病和蚜蟲;4月22日噴施36%丙環·咪鮮胺750 mL/hm2防治小麥赤霉病。

1.5 試驗期間氣候條件

2020年小麥播種后降雨較少,田間干燥,不利于小麥出苗。越冬期間雨日較多,降水充足,但遇連續2次強冷空氣和寒潮天氣,氣溫偏低,小麥苗勢較弱。2021年2月上旬至3月上旬返青期天氣晴朗、光照充足,有利于小麥生長發育。拔節孕穗期光照充足,降水不多,有利于小麥的生長發育。揚花灌漿前期雨日偏多,小麥赤霉病發生較重[3]。小麥成熟前期天氣情況較好,光照充足,雨日較少,降水不多,有利于小麥的成熟、收割。

1.6 統計分析

數據采用Microsoft Excel 2007進行處理,采用SPSS 20.0統計軟件進行方差分析、顯著性差異比較以及相關分析等。

2 結果與分析

2.1 晚播對不同小麥品種生育進程的影響

由表1可知,2020年12月1日(S1)播種小麥在2021年1月1日出苗,2020年12月10日(S2)播種小麥在2021年1月15日出苗,主要原因是播種后雨水較少,且遇強冷空氣,氣溫偏低導致小麥出苗緩慢。從品種來看,各品種成熟期最多僅相差2 d。就全生育期而言,12月10日(S2)晚播情況下,寧麥19、揚麥16號生育期較短,揚麥23、鎮麥12號生育期晚1~2 d。由此可見,不同小麥品種生育期在12月1日、12月10日晚播情況下差異不大。

表1 晚播對不同小麥品種生育進程的影響

2.2 晚播對不同小麥品種莖蘗動態的影響

由表2可知,在晚播情況下小麥基本苗不多,出苗不理想。12月1日(S1)播種情況下,揚麥16號基本苗數最多,為171.00萬株/hm2;揚麥23基本苗數最少,為144.00萬株/hm2。最高總莖蘗數以揚麥16號最多,達到468.0萬株/hm2;鎮麥12號最少,為372.0萬株/hm2。有效穗數以揚麥16號最多,為325.5萬穗/hm2;鎮麥12號最少,為274.5萬穗/hm2。有效分蘗率以揚麥23最高,為79.6%;揚麥16號最低,為69.6%。株高以揚麥16號最高,為86.40 cm;揚麥23、寧麥19、鎮麥12號均顯著低于揚麥16號。

表2 晚播對不同小麥品種莖蘗動態的影響

12月10日(S2)播種情況下,基本苗數以揚麥23、寧麥 19 最多(171.00 萬株/hm2),鎮麥 12 號最少(144.00萬株/hm2)。最高總莖蘗數以揚麥23最多(397.5 萬株/hm2),鎮麥 12 號最少(336.0 萬株/hm2)。有效穗數以揚麥23最多,為306.0萬穗/hm2;鎮麥12號最少,為270.0萬穗/hm2。有效分蘗率以鎮麥12號最高,為80.4%;寧麥19最低,為74.6%。株高以揚麥16號最高,為87.2 cm,顯著高于寧麥19、揚麥23、鎮麥12號,寧麥19的株高顯著高于揚麥23、鎮麥12號。

2.3 晚播對不同小麥品種抗逆性的影響

由表3可知,在強冷空氣和寒潮天氣影響下,各小麥品種均受到輕度凍害影響。寧麥19赤霉病、白粉病發病重,銹病、紋枯病發病輕;鎮麥12號赤霉病發病重,白粉病、銹病、紋枯病發病輕;揚麥23赤霉病、白粉病較重,銹病中等,紋枯病輕;揚麥16號赤霉病較重,白粉病中等,銹病、紋枯病輕。對比2個播期,S2播期下揚麥23銹病病害程度重于S1,寧麥19在S2播期下赤霉病、白粉病、銹病均重于S1。

表3 晚播對不同小麥品種抗逆性的影響

2.4 晚播對不同小麥品種穗部性狀的影響

由表4可知,12月10日(S2)晚播與 12月 1日(S1)較晚播相比,鎮麥12號穗長、總小穗數、每穗粒數有所下降,不孕小穗數有所增加,千粒重下降明顯。揚麥16號穗長、總小穗數、不孕小穗數、每穗粒數變化不大,千粒重下降明顯。揚麥23穗長、總小穗數、不孕小穗數、每穗粒數有所下降,千粒重影響不大。寧麥19穗長、總小穗數、不孕小穗數、每穗粒數變化不大,千粒重下降明顯。整體來看,4個品種在晚播的情況下,穗長、總小穗數、不孕小穗數和每穗粒數受影響不大,揚麥23千粒重受影響不大,揚麥16號、寧麥19、鎮麥12號千粒重下降明顯。

表4 晚播對不同小麥品種穗部性狀的影響

2.5 晚播對不同小麥品種產量的影響

由表5可知,在S1播期下,揚麥16號產量最高,平均產量為5 618.4 kg/hm2,與寧麥19差異顯著(P<0.05),與鎮麥 12號、揚麥 23差異極顯著(P<0.01)。寧麥19平均產量為5 334.2 kg/hm2,位居第二,與揚麥23差異極顯著(P<0.01)。鎮麥12號平均產量為5 160.5 kg/hm2,雖然低于寧麥19,但兩者之間差異不顯著。在S2播期下,依舊是揚麥16號的產量最高,平均產量為4 928.9 kg/hm2,與鎮麥12號差異極顯著(P<0.01)。 寧麥 19平均產量為 4 689.5 kg/hm2,揚麥23平均產量為4 605.3 kg/hm2,雖然低于揚麥16號,但三者之間差異不顯著。

表5 晚播對不同小麥品種產量的影響

由圖1可知,12月 10日(S2)播期下寧麥 19、揚麥16號、鎮麥12號的產量與12月1日(S1)播期下差異顯著,減產明顯。揚麥23在12月1日和12月10日2個播期下差異不顯著。綜合來看,揚麥23在12 月 10 日(S2)和 12 月 1 日(S1)2 種晚播情況下,產量差異不明顯,耐遲播性較好;寧麥19、揚麥16號、鎮麥12號在12月10日晚播情況下比12月1日播期下產量下降顯著。

圖1 不同播期下各小麥品種產量比較

3 結論與討論

在本次試驗中,隨著小麥播期的推遲,小麥出苗緩慢,主要原因是受播種后降雨較少、冬前積溫不足等因素影響[4],4個小麥品種在冬前均未出苗,平均基本苗數較低,小麥出苗不理想,越冬苗勢較弱,營養生長期縮短,不利于小麥的生長發育,從而推遲了小麥的拔節期、抽穗期和成熟期[5]。從生育期上看,4個小麥品種的生育進程差異不大,12月1日播種的在5月31日左右成熟,12月10播種的在6月3日左右成熟。從不同品種莖蘗動態來看,12月1日播期下,揚麥16號、揚麥23有效穗數較多,12月10日播期下,揚麥23有效穗數較多。從抗逆性來看,在強冷空氣和寒潮天氣影響下,各小麥品種均受到輕度凍害影響;揚麥16號赤霉病發病較重,白粉病中等;揚麥23赤霉病、白粉病發病較重,銹病中等;寧麥19赤霉病、白粉病發病重;鎮麥12號赤霉病發病重。從產量構成因素來看,在12月1日播期下,揚麥23、寧麥19每穗粒數較高;鎮麥12號千粒重高,揚麥16號、寧麥19千粒重較高;在12月10日播期下,揚麥23、寧麥19、揚麥16每穗粒數較高;鎮麥12號千粒重較高。在晚播的情況下,揚麥23千粒重受影響不大,揚麥16號、寧麥19、鎮麥12號千粒重下降明顯。從產量來看,在12月1日與12月10日2個播期下揚麥16號的實收產量均居第一,揚麥23產量差異不顯著,寧麥19、揚麥16號和鎮麥12號受晚播影響產量顯著下降。

綜合來看,試驗年份冬前積溫不足、降水少,遇此類年份晚播應注意做好抗旱工作,同時加大播量,以利于小麥的生長發育。晚播對揚麥16號、寧麥19和鎮麥12號的產量有顯著影響,不宜過晚播種,揚麥23受晚播影響不大。相對來說,揚麥16號、揚麥23耐遲播性較好。因此,在蘇州南部麥區稻麥模式下,為提高小麥產量及品質,建議在11月底前完成播種[6]。

猜你喜歡
銹病赤霉病白粉病
生防菌劑防治葡萄白粉病
大冶市小麥赤霉病與氣象條件關系的研究
玉米南方銹病防控技術措施
小麥赤霉病農藥專利資源評析
200 g/L氟酰羥·苯甲唑懸浮劑防治草莓白粉病效果示范分析
論小麥赤霉病發生危害形勢及防控對策
變葉木新病害白粉病病原菌生物學特性測定
玉米銹病的發生與防治
黃瓜為什么易感白粉病?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