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前教育專業實習生實習情感體驗與職業身份認知的動態變化
——基于對13名實習生的深度訪談

2022-11-15 08:29楊文雅周桐帆滕婉琪
成都師范學院學報 2022年9期
關鍵詞:園所實習生師范生

祖 靜,楊文雅,周桐帆,滕婉琪

(1.沈陽師范大學 學前與初等教育學院,遼寧 沈陽 110034;2.阜新高等??茖W校 學前教育系,遼寧 阜新 123007)*

“教育在本質上是實踐的”[1],實踐是教師專業認同和成長的基礎。因此,“實習”被認為是學生身份轉向職場身份是否成功的試金石。在實習過程中,實習單位將實習生的表現視為實習生的職業潛能,也是考察其是否能夠勝任工作的重要指標。大學生實習是高校人才培養和培育大學生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實踐教學環節之一[2]。高校通過實習讓即將畢業的學生感受職場氛圍,鼓勵學生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技能。對于實習生來說,這也是一個“成長蛻變”的過程,他們既是邁出校園的學生,也是初入職場的新人,在實習現場感受到的“震撼”更是會加深他們對未來從事工作的深刻理解。對于師范實習生來說,教育實習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同時,為師范生提供了未來從教的基本經驗,能夠有效加強師范生對教師職業的認識與體驗,促進師范生形成最初的職業承諾[3]。相關研究結果表明,情感因素是師范生學習的核心成分,影響著師范生的認知表現、學習動機、專業認同和學業成就[4];實習過程中的情緒情感體驗在實習生的職業認同發展過程中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5];實習教師在實習期間的課堂情緒情感體驗會對教師效能感產生一定的影響,如在實踐中遭遇困難、困惑卻得不到及時的支持,他們會質疑自己“能做好”的能力,而職業情感也會在質疑和挫折中受損甚至消失[6];大四師范生的職業情感略低于其他年級,即隨著年級的增長,師范生的職業情感逐漸弱化[7]。因此,提高實習生實習過程中的積極情感體驗對其教學效能感甚至未來的職業選擇具有重要影響。

優質幼兒教育資源的短缺已經成為我國人民群眾關注的熱點問題,“幼有所育,幼有優育”成為人民群眾的熱切期盼。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各成員國強調優秀師資是學前教育質量評價的關鍵[8]。2018年頒布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指出,要“造就黨和人民滿意的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同年,教育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財政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等五部門發布的《教師教育振興行動計劃(2018—2022年)》強調要增強教師師德教育,讓教師綜合素質、創新等能力有顯著提升。這些新舉措均說明我國致力于打造高素質、專業化的優秀師資隊伍。由此看出,優秀的幼兒師資隊伍是優質幼兒教育資源構成的重要因素。而我國的幼兒教師總體工資收入相對偏低、社會地位較低,導致其離職率較高、流動性較大,致使高校所培養的大量學前教育專業師范生畢業后未能從事學前教育工作,造成了巨大的教育投入的損失,而培養優秀的幼教師資,更是難上加難。因此,面對幼兒教師這樣一個流動性較大、流失率較高的職業,高校在培養未來幼兒教師的過程中應特別注重學生的實習體驗,通過實習加快學前教育師范生從學生到教師的角色轉變,為成為一名合格的幼兒教師奠定堅實的基礎[9],為幼教行業提供新鮮血液、留住人才,建設一支優秀的幼兒師資隊伍。實習體驗對于學前教育專業師范生來說是重要的,應有相關動態系統的研究和追蹤報告,但現有研究主要局限于學前教育專業實習體驗的匯報和結果分析,缺少對實習生實習體驗過程的動態研究。訪談法可以深入挖掘實習生實習過程中的動態體驗,有助于把握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在實習過程中的情緒情感體驗的變化,為提升實習生積極情感體驗和身份認同提供幫助。此外,對學前教育實習生實習過程中的職業身份認知的動態追蹤,有利于人們了解學前教育專業師范生選擇、從事幼兒教師職業與其他職業的意愿與原因,為更多學前教育專業師范生的職業選擇提供啟示,為高校制定幼教師范生的實習計劃提供參考。

本文嘗試基于扎根理論方法,探究學前教育專業實習生在實習初期、實習中期和實習后期不同階段的情感體驗和職業身份認知。這不僅會對提升實習生職業認同、緩解學前教育師范生對口就業流失的現象等提供實證研究證據,為高校、實習園所合理安排學生的實習工作提供參考。

一、研究方法與過程

(一)方法與工具

基于質性研究方法,對選取的學前教育專業實習生進行深度訪談:首先征求被訪者同意,將訪談內容錄音后轉換為文本資料;然后采用質性分析軟件對訪談資料進行分析編碼,提取學前教育專業實習生情感體驗、職業身份認知動態變化的關鍵階段中的編碼建立相關模型。在編碼和分析中使用的NVIVO 12.0是一款能夠對文檔、圖片、視頻等數據資料進行存儲、編碼和分析的質性研究分析軟件,通過該軟件的編碼和可視化功能,快捷、直觀地對訪談文本內容進行分類、分析與編碼,提煉出有用的信息。

(二)訪談對象的確定

經過預訪談發現,學生的實習大概持續3個月時間,實習園所由實習生和幼兒園雙向選擇確定,多數實習生會基于距離遠近、是否考研、學長學姐或教師的推薦選擇實習園所。結合各位實習生和各所幼兒園的特點,本研究從中選擇了13名實習生作為調查對象。其中,受訪者年齡為21歲的8人,22歲的5人;男生1人,女生12人;已保送研究生的1人,準備考研的3人,不準備考研的9人;公立幼兒園實習生8人,私立幼兒園實習生5人。

(三)資料獲取與分析

采用半結構式訪談的方式進行資料收集,對每位訪談者進行深度訪談,每次訪談時間在20~40分鐘之間。在訪談過程中,首先介紹訪談的目的和保密性原則,并詢問是否可以錄音,征求同意后開始進行訪談。訪談主要內容包括實習不同時期(實習一個月、實習兩個月、實習三個月分別對應實習初期、實習中期和實習后期)的情緒情感體驗及職業身份認知。訪談結束之后,將錄音內容轉換為文本資料。使用NVIVO 12.0軟件對文本資料進行編碼分析,反映不同實習階段實習生的情感體驗和職業身份認知的動態變化。

編碼過程分以下步驟:第一步,使用三級編碼(開放式編碼、主軸編碼和選擇性編碼)深入分析訪談對象所陳述內容之間的關聯性,并由兩位研究人員對內容的關聯性的可信度進行交叉評估;第二步,研究者逐字逐句對原始文本進行反復閱讀,并注重每個實詞和句子的分析,獲得93個自由節點,以這93個節點為編碼參考點,對原始文本進行編碼,形成三級編碼;第三步,對這些節點進行進一步的歸類,將意思相近的自由節點進行合并、歸類,得到40個二級節點,對二級節點進行編碼,形成二級編碼;第四步,將40個二級節點進一步歸為實習初期情感體驗(陌生焦慮期)、實習中期情感體驗(疲勞倦怠期)、實習后期情感體驗(深刻反省期)、實習初期職業身份認知(現實觀察:幼兒教師這份工作責任重大又辛苦)、實習中期實習身份認知(思考未來:幼兒教師付出—回報失衡)、實習后期職業身份認知(形成認同:幼兒教師應當全面發展)6大類,得到6個一級節點,對一級節點進行編碼,形成一級編碼。

二、研究結果與分析

(一)學前教育專業實習生情感體驗與職業身份認知的轉變

通過深度訪談,運用NVIVO 12.0軟件對13名實習生三個月的實習情感體驗和職業身份認知的錄音資料進行轉錄、編碼和分析,本研究構建了學前教育專業實習生情感體驗與職業身份認知形成過程框架(見圖1)。在實習的初期、中期和后期三個階段,實習生的情感體驗經歷了陌生焦慮、疲勞倦怠、深刻反省三個時期;實習生的職業身份認知經歷了現實觀察、思考未來、形成認同三個時期。實習生的情感體驗在實習期內不斷發生變化:在公立幼兒園實習、不考研的學生積極情感體驗較多,而同時兼顧考研與實習的同學情感體驗偏向消極;在實習結束后,實習生最深刻的情感體驗是對兒童的熱愛和不舍,說明三個月的實習經歷確實能夠建立實習生和兒童之間的情感紐帶,讓實習生深切體會到作為幼兒教師該如何愛孩子、教育孩子。在實習的三個階段中,實習生對“幼兒教師”這份職業的認知也發生了重要的改變:實習初期,大多數實習生的職業認知局限在幼兒教師的具體工作上,例如有的實習生提到“幼兒園老師太卑微了,每天都要向家長說明孩子在幼兒園的發生的事情,稍微有點磕碰,就要報告家長”“幼兒園老師特別辛苦,既要管紀律又要照顧孩子的生活飲食”等問題;在實習中期,實習生的職業身份認知開始發生轉變,開始關注自己未來是否要從事幼兒教師的工作,例如有的實習生提到“我開始思考自己將來要不要干這行,感覺太累了,掙得也少”“如果自己從事幼兒教師工作的話,可能也會變得倦怠吧”等想法;實習后期,多數實習生的職業認同感提升,對幼兒教師這份職業產生敬畏感,認同幼兒教師是一份責任重大且具有價值的職業。

圖1 學前教育專業實習生情感體驗與職業身份認知形成過程框架

(二)影響實習生情感體驗和職業身份認知轉變的因素

訪談發現,影響實習生情感體驗和職業身份認知轉變的因素主要有:第一,實習園所分配的工作任務類型與強度,高校指導教師提供的支持,實習生自身對幼兒教師的職業認同等。實習生在實習前是充滿焦慮和擔憂的,例如,有的實習生提到“突然將我們放到幼兒園,直接和孩子接觸,有點焦慮,和見習完全不一樣”,有的實習生表示“感覺實習很辛苦,比上課要累,沒做好心理準備”??梢?,實習前無論高校指導教師如何講解,學生面臨即將到來的陌生環境與實習任務時仍充滿擔憂。但多數同學也在訪談中表達了對實習的期待,比如一些同學提到“學了快四年學前教育,終于要和孩子面對面接觸了,非常期待”“很喜歡小朋友,希望這次實習和小朋友們愉快度過”“我覺得實習就是檢驗自己到底適不適合這行的機會,也是檢驗四年的學習成果,所以還是很興奮的”等想法。由此可以看出,實習生雖然對即將到來的實習工作有些迷茫和焦慮,但同樣充滿期待。在實習初期和中期很多實習生的情感體驗發生了重要改變:從陌生焦慮變為疲勞倦怠,由剛開始的無所適從變為日復一日工作的倦怠感。這可能和實習園所分配的任務類型與強度有關:剛開始實習的時候,有些實習園所給實習生分配的任務一般是打掃班級衛生、擦桌椅、分餐盤、打飯等保育相關工作;有些實習園所剛好趕上運動會或者親子活動,需要實習生做大量的準備工作,這類工作直接與幼兒接觸的機會較少,有時工作強度較大,這導致實習生從實習初期到中期的情感體驗偏向消極。也有實習生在實習園所教師、高校指導教師的培養下體驗到了積極情緒,就實習生提及的“我班的老師特別厲害,小朋友都聽她的,我希望也能成為像我們主班那樣的老師”“我的實習指導教師會及時和我們溝通聯系,和我們講實習中的任務,也給我們疏解不好的情緒”等情況證明了此點。第二,幼兒教師的經濟收入和社會聲望也影響著實習生的情感體驗和職業身份認知,如有的實習生談道:“聽我們的任課老師說,他們現在的薪資也不是特別理想,我也挺擔心這個問題,不知道以后自己是否能堅持下去?!睂W前教育師范生目睹了幼兒教師工作辛苦,薪資待遇較低等現實情況,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師范生的職業認同[10],而職業認同的弱化則會影響實習生職業認知的形成。第三,有實習生表示:“身邊人聽到我在幼兒園實習,都覺得我們哄哄孩子、唱唱歌、跳跳舞很容易,理解我們的很少?!鄙鐣洗嬖诘膶τ變航處熉殬I的偏見,也影響著學前實習生的職業認同,進而影響他們的情感體驗??梢妼嵙暼蝿盏男再|、幼兒園和高校指導教師及職業認同感對實習生情感體驗和職業身份認知的改變具有重要影響。

三、討論與建議

(一)把握積極情感體驗契機,提升實習生職業認同感

在實習的不同階段,實習生的情感體驗從總體上說是由消極向積極轉變。在轉變的過程中,情感體驗一直在影響實習生的職業身份認知。本研究發現,在實習后期,大多數學生在實習結束與幼兒告別的時候潸然淚下,依依不舍。而這個時候他們的職業認同感達到最高水平,職業身份認知也從瑣碎的工作任務層面轉變到工作價值的體現上。高敬的研究發現,教育實習提高了師范生的總體職業認同及職業情感、職業意志和職業行為傾向三個一級維度[11]。這與本研究結果相似,表明可通過教育實習提升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對幼教職業的熱愛與崇敬之情,同時也表明在實習過程中應當把握實習生積極情感體驗的契機,多去了解實習生情感體驗發生轉變的關鍵性事件,利用實習生在實習過程中的積極情感體驗契機提升他們的職業認同感。

(二)促進實習生的幼教職業身份認知

在職業身份認知過程中,學前教育專業實習生對幼兒教師身份的初步認知來自工作職責。在實習初期,實習生目睹了幼兒教師既要完成集體教學活動,又要時刻關注孩子的安全問題,既要與家長溝通,又要完成上級安排的各項任務。對于這些瑣碎的工作職責,實習生在實習初期會感到茫然,認為幼兒教師特別累、特別辛苦。但在實習后期,當實習生感受到與幼兒的濃濃不舍之情時,他們對幼兒教師的職業身份認知會發生了改變,他們感受到幼兒教師這份工作富有意義,感受到職業成就感和使命感。

(三)實習生情感體驗與職業身份認知相互影響

實習生的情感體驗與職業身份認知是相互影響的。在實習初期,實習生可能會遇到工作任務單一、接觸孩子機會較少、對陌生環境焦慮等情況,這導致他們對職業身份的認知局限在幼兒教師的外在表現上,即通過觀察幼兒教師的實際工作來認識幼兒教師這份職業。而到了實習中后期,實習生的職業情感體驗從消極逐漸向積極轉變,從疲勞倦怠到感到輕松自在,這個時候他們認識到了幼兒教師兢兢業業付出后的工作價值,對幼兒教師這份職業有了更多的認可。實習生對幼兒教師職業身份認同的提升也反過來增加了他們的積極情感體驗,可見實習生對幼兒教師職業的認知與其實習過程中的情感體驗是相互影響的。實習生多與幼兒接觸可以增強其積極情感體驗,感悟幼兒教師的工作價值和意義。

(四)建議

1.增強積極情感體驗,提升育人的成就感

師范生的職業認同感越高,愿意從事幼兒教育相關工作的積極性會越高,主動性也會更髙,并且會更加積極地在工作中創造價值[12]。在訪談過程中發現,實習生與幼兒接觸的過程中積極情感體驗最多,就如被訪實習生談到的一樣,“和小孩子在一起最開心,工作再辛苦也覺得值得”“看到小朋友成長了或者有了一個好的習慣之后,自己特別有成就感”“教師節的時候,我班小朋友也送了我一顆糖,還叫我老師,我感覺特別有成就感,好像自己就是一名老師了”。從中可以看出,緩解實習生壓力和焦慮的是幼兒的童真和成長。當實習生眼中有兒童的時候,他們的積極情感體驗變得更豐富,在獲得育人的成就感的同時,對幼兒教師職業身份的認知也更積極、全面,這有利于增強其職業使命感。因此,實習生與幼兒多接觸,更多地聆聽和觀察幼兒,可以增強其積極情感體驗。

2.高校和幼兒園應引導實習生的情感體驗和職業認知

本研究發現,積極情感體驗和職業認知是相輔相成,相互影響的。當實習生體驗到積極情感的時候,他們對職業身份的認知也更加偏向積極;反過來,對幼兒教師這份職業有更加積極、樂觀態度的實習生,積極情感體驗也較多。因此,實習園所和高校應當密切關注實習生的情感體驗和職業身份認知,在他們職業觀念尚未完全形成的時候,用好的榜樣去影響他們對幼兒教師這份職業的認知,促進實習生在實習園所中積累更多的積極情緒體驗。同時,需要注重大學期間師德的培養和教育,因為通過大學四年的學習,建立起神圣的職業使命感會對師范生的學業投入、生活滿意度和未來的職業選擇等方面都有非常大的幫助[13]。

3.指導教師應及時疏導實習生情緒

在實習的過程中,一個具有勝任力的實踐導師能幫實習生輕松解決一些問題[14]。一般來說,實習生的理論和實踐指導教師是最直接影響實習生情緒情感和認知的人。在實習中,高校理論指導教師和幼兒園實踐指導教師應當密切配合,及時了解實習生的情感體驗和職業認知,及時疏導實習初期實習生的陌生焦慮和實習中期實習生的疲勞倦怠,幫助其樹立正確的教師觀、教學觀、兒童觀。

猜你喜歡
園所實習生師范生
“尋訪身邊的好老師”
構建“兩翼三維四能”師范生培養模式
園所引領,讓農村家庭親子閱讀更有效
2018年公費師范生招生專業及計劃數
利用園所周邊資源開展園本活動的思與行
論師范生教育實踐能力培養下的課程整合探析
構建園所課程文化建設與課程游戲化的新思路
最牛實習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