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標策略針對護理干預在小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的應用

2022-11-19 07:34鄺艷紅尋烏縣人民醫院兒科江西尋烏342200
現代診斷與治療 2022年13期
關鍵詞:住院依從性急性

鄺艷紅(尋烏縣人民醫院兒科,江西 尋烏 342200)

小兒上急性呼吸道感染是一種常見的兒科疾病,即侵犯鼻、咽、口等部位的急性感染,該病多發于春冬季節,大多由流感病毒、合胞病毒以及腺病毒等入侵患兒上呼吸道所致,也有部分患兒的發病是由細菌感染引起[1]。小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通常容易反復發作,病原物浸染過程較長,因兒童多存在好動、驕縱的特點,治療依從性較低,不愿配合臨床治療,從而影響正常的康復治療進程[2-3],故需通過適當的護理來提高患兒的依從性。歐洲奧地利管理學家Peter F.Drucker于1954年提出目標策略理論,其內容主要為通過制定相對應的激勵方案,來調動被護理者的主觀能動性,詳細分化責任,從而提高管理效果的一種管理理論[4]。本研究對小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兒施加目標策略理論的針對性護理,觀察其提高患兒依從性及減少患兒退熱及住院時間的效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20年10月我院收治的61例小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兒。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患兒分為對照組30例和觀察組31例。對照組中男17例、女13例;年齡0~3(1.86±0.31)歲;疾病類型:急性扁桃體炎11例、病毒性咽喉炎8例、皰疹性咽峽炎11例。觀察組中男15例、女16例;年齡0~3(1.84±0.29)歲;疾病類型:急性扁桃體炎12例、病毒性咽喉炎9例、皰疹性咽峽炎10例。兩組患兒性別、年齡、疾病類型等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1)兩組患兒均符合《兒科學》[5]中小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相應癥狀:嚴重咳嗽、流鼻涕或持續高熱,血常規顯示中性粒細胞及淋巴細胞升高,細菌或病毒檢測呈陽性。(2)無精神或智力障礙。(3)患兒家屬知情并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1)合并腎、心、肺等重要臟器功能異常的患兒;(2)合并免疫功能缺陷的患兒;(3)合并嚴重貧血的患兒。

1.3 方法

1.3.1 對照組對患兒施加常規護理干預,待患兒入院后進行血常規等相關檢查,讓家長遵守醫囑督促患兒服用藥物,如抗病毒口服液、干擾素等藥物,必要時可使用鎮靜藥物,及時觀察疾病發展情況,并給予高熱的患兒物理降溫。

1.3.2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行目標策略的針對性護理干預措施。(1)定制總體護理干預目標:結合患兒的病因以及臨床癥狀,多方位診斷患兒的病情發展程度,以提升患兒在護理與診療中的依從性為目標,制定相關護理人員的考核、獎勵政策及詳細護理干預措施。(2)具體護理措施①加強觀察患兒病情:定時測量患兒的心率及體溫,并預防出現高溫抽搐現象;定時檢查患兒皮膚及口腔黏膜變化,并觀察患兒咽部與扁桃體是否出現水腫以及患兒神志變化等,一旦出現以上異?;虿∏榧又氐那闆r,需立即向醫生報告并處理。②病房環境控制:將病房室內濕度保持在50%~60%,避免濕度過高導致患兒悶熱,尿液排出增多,還需避免濕度過低使患兒口咽干燥,不利于呼吸道感染的治療。溫度保持在18℃~22℃,避免溫度太高使患兒神經、呼吸及消化功能受到干擾,溫度太低刺激患兒肌肉,導致受涼和感冒。開窗通風保持病房空氣清新,并定期將病房地面及病房內設施消毒,以此減少刺激患兒呼吸道。同時保持病房光線適宜,避免光線太亮對患兒眼部產生刺激。③呼吸道及口腔護理:定期清理患兒咽喉、口腔以及鼻腔適量的分泌物,促進其排痰,從而保證患兒呼吸道通暢,這樣可以避免交叉感染,對于咽部嚴重不適患兒可使用咽喉噴霧劑或潤喉含片緩解癥狀。④體溫護理干預:定時測量患兒的體溫,若患兒體溫≤38.5℃,囑咐患兒多喝水,密切監測患兒體溫變化即可,可暫時不使用退燒藥。若患兒體溫>38.5℃,遵醫囑給予藥物降溫與物理降溫,如布洛芬等,并使用溫水擦拭嬰兒全身或使用溫水給嬰兒洗澡。若患兒四肢冰冷,需以藥物降溫為主,停止物理降溫,并防止患兒著涼。⑤飲食干預:需為家長進行健康宣教,使其了解患兒患病期間的飲食結構并多加重視,保持患兒飲食清淡,避免進食油膩、油炸、堅果等不易消化的食物,并且遵循少食多餐的原則進行喂食,如無法進食的患兒則進行輸液補充營養。⑥心理護理:治療過程中應時刻注意患兒的心理狀態,通過語言安撫、閱讀故事及觀看短片等方式轉移注意力,與患兒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同時通過與患兒家屬的溝通,使其了解患兒的病情,在護理過程中配合醫護人員,提高患兒依從性。(3)護理效果評估:在患兒出院前對定制護理目標的達成情況及質量進行評估與考核,并調查患兒家屬與相關護理人員的建議,選取合理的建議進行改進與完善。住院期間對患兒進行護理,每天護理3次,早中晚各1次,每次護理時常為15 min。

1.4 臨床觀察指標(1)治療情況。從患兒入院開始記錄退熱時間、咳嗽改善時間、氣喘消失時間及住院時間。(2)依從性。利用疼痛行為量表(FLACC)評定[6]兩組患兒的依從性,分為主動配合、參與配合、抗拒、強烈抗拒四項標準,從患兒的安慰效果、哭鬧程度、四肢活動、體位及面部表情5個項目來評價患兒依從性。主動配合:患兒未出現哭鬧現象,主動配合臨床治療及護理措施。參與配合:在治療及護理過程中,患兒在進行目標策略護理前出現過哭鬧,但經過護士或家屬安慰后開始配合治療及護理措施??咕埽夯純涸谥委熂白o理過程中坐立不安、出現哭鬧、表情痛苦等,經過安慰后沒有改善。強烈抗拒:患兒在治療及護理過程中坐立不安、出現哭鬧、表情痛苦,需要多名護士協助才能限制其反抗。(3)護理質量評分?;純杭议L填寫醫院自制護理質量評價表格并進行統計,表格主要包括操作技能、服務態度、家屬認識度,每項滿分100分,分數越高則護理質量越高。(4)生活質量。在護理前與護理后,使用兒童少年生活質量量表(QLSCA)[7]評價患兒的生活質量,QLSCA量表主要包括心理功能、生理功能、生活環境及生活質量滿意度4個方面,涵蓋自我滿意度、親子關系、自我概念等13個維度,采用四級評分法,分數越高則生活質量越高。

1.5 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行χ2檢驗。P<0.05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兒退熱時間、咳嗽改善時間、氣喘消失時間及住院時間比較觀察組患兒退熱時間、咳嗽改善時間、氣喘消失時間及住院時間均小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退熱時間、咳嗽改善時間、氣喘消失時間及住院時間(±s,d)

表1 兩組患兒退熱時間、咳嗽改善時間、氣喘消失時間及住院時間(±s,d)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t P n 31 30退熱時間2.21±0.44 2.55±0.62 2.476 0.016咳嗽改善時間3.34±1.08 4.92±1.15 5.533<0.01氣喘消失時間3.42±1.06 4.64±1.12 4.371<0.01住院時間5.43±1.03 6.20±1.25 2.629 0.011

2.2 兩組患兒依從性比較觀察組患兒總配合率為87.10%,高于對照組的6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依從性情況比較[n(%)]

2.3 兩組護理質量評分比較觀察組操作技能、服務態度、家屬認知度及護理質量總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護理質量評分情況比較(±s,分)

表3 兩組護理質量評分情況比較(±s,分)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t P n 31 30操作技能89.18±5.27 80.73±4.46 8.026<0.01服務態度91.38±5.18 82.58±5.92 7.336<0.01家屬認知度85.27±6.59 76.10±5.15 7.190<0.01總分265.83±5.68 239.41±5.18 22.537<0.01

2.4 兩組患兒生活質量比較干預后,觀察組的心理功能、生理功能、生活環境及生活質量滿意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兒生活質量比較(±s,分)

表4 兩組患兒生活質量比較(±s,分)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t P n 31 30心理功能護理前9.25±1.59 9.16±1.41 0.255 0.800護理后17.34±2.45 12.89±2.41 7.814<0.01生理功能護理前6.34±1.40 6.27±1.37 0.216 0.830護理后12.67±3.23 8.72±1.52 6.591<0.01生活環境護理前6.04±1.16 6.13±1.25 0.319 0.751護理后10.33±2.24 9.02±2.02 2.616 0.011生活質量滿意度護理前9.74±2.85 9.48±2.76 0.395 0.694護理后18.20±5.35 12.99±3.78 4.767<0.01

3 討論

小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較為常見的兒科疾病,多為急性發病,如果無法得到及時的治療或處理不當,可能會導致患兒出現缺氧性腦病、高熱抽搐等并發癥,對患兒的預后造成嚴重不良影響[8]。通常兒童的自我表述能力與自控能力較差,導致患兒在治療及護理的過程中依從性差,所以應對其進行針對性、多方面的護理措施。

目標策略理論是以行為科學管理理論為基礎,發展提出的一套管理激勵制度,即為在管理過程中著重讓更多人參與工作中,并把目標細分到個人,并制定相關激勵措施,從而提高整體工作效率與工作質量[9]。目前,目標管理理論在臨床護理中的使用越來越多,并且取得了可觀的效果[10-11]。本研究對小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兒施加目標策略的針對性護理干預,本研究對小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兒進行了目標策略的針對性護理干預,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的患兒在護理過程中的依從性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兒的平均退熱時間、咳嗽改善時間、氣喘消失時間及住院時間均少于對照組(P<0.05)。由此說明對患兒施加目標策略的針對性護理可顯著提高患兒在護理過程中的依從性和縮短康復時間。目標策略的針對性護理的優勢體現于:相關護理人員可根據患兒的病情發展程度和疾病特點,優化護理資源的配置情況、工作分工以及責任分化,從而使護理措施更具有針對性?;純褐委煹闹饕獑栴}之一便是患兒的依從性較差。該護理方法重視提高患兒家屬對疾病相關知識教育的了解,全程密切監察患兒病情發展,并從改善住院環境以及安慰患兒方面出發,為患兒提供舒適及輕松的護理環境,增強與患兒的情感交流,拉近患兒、家屬以及醫護人員的距離,以求家屬的合作與患兒的配合,因此可提高患兒在護理過程中的依從性,并減少患兒退熱時間、咳嗽改善時間、氣喘消失時間及住院時間。同時,本研究還發現,觀察組的護理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兒的QLSCA評分也高于對照組(P<0.05)。這提示了目標策略的針對性護理在提高醫護人員的護理質量的同時,也提高了患兒的生活質量。分析原因為:本次研究針對患兒的各種方面提供護理,從病房環境、呼吸道、體溫、飲食及心理等方面進行干預,旨在以優秀的服務質量打開患兒內心。首先通過把控病房內溫度、濕度與光線,給患兒提供良好的居住環境,使其減少對陌生環境的不適感,后通過交談與慰問,在家屬的幫助下使其接納醫護人員的陪伴,以便于更進一步為患兒測量體溫、清理口咽部分泌物。如患兒出現不良情緒,還可針對性對其進行疏導,改變其心理狀態,促進親子交流,因此患兒的生活質量得到提高。

綜上所述,對小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兒施加目標策略的針對性護理干預可有效提高患兒的依從性,并減少患兒的退熱時間與住院時間。

猜你喜歡
住院依從性急性
應用PDCA循環法提高手衛生依從性對醫院感染的影響
藥學服務對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用藥依從性
內鏡止血在急性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治療中的應用
急性心包炎1例
住院病案首頁ICD編碼質量在DRG付費中的應用
自我管理教育提高門診治療過敏性鼻炎治療依從性的分析
隨訪對精神分裂癥患者出院后依從性影響
Alzheimer’s patient’s heart doesn’t forget a mother’s day tradition
踏莎行 住院感作
按摩治療兒童急性頸僵直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