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工科院校文科學報特色化發展探究

2022-11-22 08:32黃藝聰
學報編輯論叢 2022年1期
關鍵詞:科學報特色化理工科

黃藝聰

(《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編輯部,上海 200030)

高校學報是高校學術思想宣傳的前沿陣地,然而,受制于高校學報體制與歷史等因素,相比專業型期刊,高校學報普遍有“全、小、散、弱”的特點[1],理工科院校的文科學報這方面尤其突出。目前,多數理工院校的文科學報仍呈現出內向性、同質化特點:通過粗放式的學科拼盤來實現本校的“學科綜合”,本校作者占比也較多。究其根本,理工科院校的文科發展相對弱勢。一方面,學科認同度不夠導致學報沒有關注的側重點,在欄目設置上往往遜色于專業期刊;另一方面,學校支持力度不足導致期刊無法實現跨越式發展。然而,許多理工科院校也擁有自己的優勢文科專業,學報完全可以將其作為長板,走文理結合之路。2021年5月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給〈文史哲〉編輯部全體編輯人員的回信》中指出,“高品質的學術期刊就是要堅守初心、引領創新”[2]。2021年5月18日,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科技部聯合印發的《關于推動學術期刊繁榮發展的意見》,明確要求學術期刊要“提升學術引領能力”[3]。在這一大趨勢下,若想實現高質量發展,理工科院校文科學報需先轉變辦刊理念,走特色化建設之路。

當前,關于理工科院校文科學報的特色化建設已有一些探討。例如,錢振華、馬勝利選取CSSCI收錄的具有代表性的24家理工科院校社科學報,附之于3家綜合院校的文科學報為參照系,深入研究了中國理工科院校社科學報發展狀況[4];所靜等分析了目前理工科院校文科學報面臨的諸多問題并給出了應對方法[5];楊珊[6]和武麗霞等[7]都針對理工科院校文科學報的特色化建設分享了建設性觀點;郭紋則論述了普通理工科高校學報(社會科學版)如何通過創辦特色欄目打破發展瓶頸脫穎而出[8]??偟膩碚f,有些現狀分析與措施建議較為籠統,還有值得完善的部分。為進一步將理工科院校文科學報的特色化路徑探索做深做實,本文結合時代與國家的發展需要,分析了學報特色化發展的緊迫性與必要性,提出了較為具體、全面的發展建議。

1 理工科院校文科學報特色化發展的必要性

1.1 理工科綜合性文科學報的困境

相比有著深厚文科積淀的綜合類院校,理工科院校由于文科起步較晚,長期偏科導致先天文科資源不足、視野受限,有些學校還有“重理輕文”的思想作祟,因此理工科院校的文科學報相比其理工版,投入的人員、經費、學術支撐整體偏弱,投稿者也大多來自本校,在內容上容易呈現內向性、同質化,難以形成一定的市場認知和學術價值。正如張耀銘先生所說:“學術期刊,尤其是拼盤式的綜合性期刊,‘趨同化’現象非常嚴重。編輯方針趨同,編輯模式趨同,欄目設置趨同,甚至探討的社會熱點問題也趨同。大家一味走‘泛綜合化’的路子,文學、史學、哲學、經濟、法學、社會學、教育學面面俱到。眾刊一面,使讀者失去了新鮮感和閱讀的興趣?!盵9]

這種粗放式的學科綜合,將不可避免地使高校學報流向“千刊一面” “低水平重復”的局面。顯然,國家也意識到了這一點,2003年教育部啟動了“名刊工程”,鼓勵首次入選的綜合性學報向著“專、特、大、強”的目標發展[10],然而,大多數綜合性高校學報的專業化轉型之路卻困難重重,入選“名刊工程”的學報盡管在內容質量和學術影響力方面取得了一定提升,但在專業化、規?;腕w系化方面并無實質性進展。最終,特色化發展道路成為陷入困境的高校學報的唯一選擇,辦特色欄目成了大勢所趨。

需要指出的是,特色化并不能代替專業化,并不能保證綜合性學報因此能與專業性期刊相抗衡,這只是基于目前的體制唯一可行的途徑。同時,特色化也意味著必須對學科作出取舍,去弱留強。若對特色欄目的定位不當,將加劇“內向性”,這點在第三章將詳細論述。

1.2 順應時代對學術期刊提出的新要求

近年來科技創新的日新月異、新興學科的快速崛起讓學科邊界變得日益模糊?!叭斯ぶ悄軣帷笔沟每萍既宋慕徊嫒诤系内厔葸M一步升溫,以數字、智能為代表的科技領域與經濟、法律、社會、哲學、文學等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交叉學科研究如日中天,與此同時,關于科技倫理、數據隱私等充滿憂慮的討論也被擺上臺面。2018年教育部推出“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等建設方針,具有學科交叉屬性的新文科建設恰恰為綜合性文科學術期刊提供了新的生機,而理工科院校的文科學報在這方面有著天然的學科優勢,文理交叉的視野具有巨大的創造性潛能,能開發出新的學術生長空間——學術無人區[11],在回答時代提出的重大命題的同時,帶領人類走入文明的新篇章。

另一方面,國際形勢日益嚴峻。面對日益激烈的國家間競爭,《國家“十四五”時期哲學社會科學發展規劃》把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這“三大體系”建設作為核心任務和主體部分,強調要發展中國理論,繁榮中國學術,在若干優勢領域打造具有國際影響的中國學派[12]。習近平總書記也指出:“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是一個系統工程,是一項極其繁重的任務,要加強頂層設計,統籌各方面力量協同推進?!盵13]中國傳統、中國實踐、中國問題成為學術話語建構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對學術期刊的“接地氣”提出了要求。

1.3 期刊影響力指標對內容提出的要求

目前,國內學術期刊影響力主要由各個機構的期刊影響力評估體系決定,意味著很多體制內問題也會存在于學術評價體系之中。雖然機構評估方式的合理性也在不斷優化,但由于排行榜機制的歷史積累問題,決定了“強者恒強”,期刊之間“馬太效應”顯著。許多理工科院校的文科學報天然不具有排名優勢,想要后來居上需要花費更長的時間。一些普通理工科高校的文科學報由于稿源質量與經費支持的局限性,試圖通過減少每期發文數來提高引用率和排名,但效果并不理想。由此可見,提高文章質量是唯一的出路,在這個“內容為王”的時代,高質量內容是期刊賴以生存的唯一保證,它反映了期刊水平的高低、學術公信力的強弱、學術影響力的大小。

至于理工科院校的文科學報如何才能找到一條走出低谷重現輝煌之路?筆者認為,學報需結合高校自身學科優勢,進行品牌欄目的建設,并圍繞國家重要戰略與時代重大命題安排問題導向的選題,面向所有學者征稿,吸引更多優質稿源,是目前實現破局最有希望的路徑。

2 理工科院校文科學報特色化發展的品牌定位

特勞特在《定位》一書中對“定位”作了這樣的解釋:設計一個公司,或一個品牌的形象,使其在客戶的心智中占據一個獨特的位置[14]。定位的主體應是一個品牌形象,并且最好有且只有一個,否則不利于聚焦。由于客戶的心智有限,為了讓人更容易記住,通常我們只能選擇性植入一個最具代表性的概念。同時,作定位也要考慮競爭對手的定位,才能走差異化發展道路。由此便引發了兩個問題:目標讀者是誰,競爭對手是誰?他們的價值是什么?唯有確定讀者需求,避開競品在讀者心中的強勢地位,才能樹立自己的品牌定位。

通常來說,學報的讀者大多為本校和同類學校的教師、研究者、學生。然而隨著數字技術的進步,學報公眾號等新媒體平臺大大提高了擴寬讀者圈層的效率。在這個流量時代,除了傳統的市場調研方式外,各平臺的數據分析工具也為分析受眾畫像與文章質量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手段。

理工科院校文科學報競爭對手自然是同類院?;蚰承└咝B撁藘鹊男值茉盒?,對于表現優異的對手,可以取長補短,向著“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的方向探索。學報和公司一樣,都需要通過品牌定位來實現差異化發展,這樣才能在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新文科興起后,部分理工科院校文科學報借著東風紛紛將學科交叉作為自己的特色。然而,學科交叉只是一種研究方法,并不是具體的品牌形象,還是需要找到一個與所處大學本身特色與使命有關的獨特賣點,才能從綜合性學報中脫穎而出,根植于讀者心中。

一個清晰而有價值的品牌定位比其他宣傳更有用。中國理工院校創辦文科學報很大程度上需要體現學科特色,既然文科專業較之理工科專業相對弱勢,那么找準文理的結合點便需要以本??蒲?、教學成果為基礎,圍繞本校的重點學科,如入選“雙一流”的學科、特色專業,再依托理工科的資源優勢,推出學科交叉性強、具有獨家特色的欄目或專題,結合時代命題與領域內的前沿問題進行構建。盡管理工科院校文科學報無法像有諸多傳統優勢學科的綜合性大學那樣發揮文科的學科優勢,但理工科院校也有一些其他綜合院校很少涉獵的文科專業,而它們在理工科院校卻擁有一大批受眾,正適合用來突顯理工科院校文科學報的特色。如《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樹立的品牌定位為“科技人文”,本校的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成立于2012年,其前身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系為國內首創,對中國科學技術史學科在高等院校的建制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動和示范作用,《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便充分發揮學術平臺支撐作用,堅持走科技人文交叉之路,其“科學文化”欄目入選教育部第三批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名欄建設工程。

有時,學報的特色化發展也離不開高校學報的使命。如《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以清華大學文科復興為使命,在關注國情研究與重大現實問題的基礎之上,同時對交流載體較少的文史哲學科進行傾斜,以期孵化相關領域內的更多基礎性研究[15]。

助力學科建設,服務社會實踐是學報特色化發展的目標。然而發展有時也需要有所取舍,必要時放棄某些學科,將版面留給其他學科,通過好選題強化這些學科在刊物中的地位,借助特色選題進一步擴大期刊影響力。

3 理工科院校文科學報特色化建設路徑

3.1 從“學科綜合”到“問題綜合”

在上文,我們分析了學報的特色品牌與特色學科密不可分,但如果特色化只是通過欄目的地方特色或主辦學校的學科特色來進行強化,便忽略了其公共平臺的功能。通常情況下,綜合性的高校學報無法保證多個欄目的均衡發展,而特色欄目與普通欄目之間又存在較大差異,所以當談論某家學報的特色時,只能將著眼點落在了“某幾個特色欄目”上[16],這也就意味著特色欄目的數量需要相對固定,具有一定連續性,并且不宜太多,否則不利于期刊特色化的形成。

事實上,相對固定的欄目相當于框架,它代表了期刊的特色。但框架內的專題,可以每期根據熱點問題有所變化,它決定了期刊內容的吸引力。光明日報2004年1月8日發表了孫麾的一篇《從學科綜合轉向問題綜合》,明確提出了綜合性學報辦刊走向問題導向的必要性。孫麾認為,與其抽象、空洞地談論“學科綜合”與“學科導向”,不如重視具體的問題,也就是通過“問題”實現對學科的綜合,把期刊的綜合性落到實處[17]。

現實生活中的重大問題總是呈現出綜合性,任何重大的理論問題的解決越發不能寄希望于單個學科,而需要依托各種學科資源。這也是邁克爾·吉本斯等人在《知識生產的新模式》一書中提出的“知識生產模式”的概念,有時解決問題的方案正是源于多學科專家之間的交流碰撞[18]。因此,實行跨學科的專題探索是期刊建設與學科發展方向相契合的最優選擇[19]。很多學術問題(如科技史、科技倫理等)的探討,專業期刊其實有一定的局限性,而綜合性期刊更有優勢,尤其是理工科院校的文科學報,更何況公共領域的問題大多與科技發展分不開關系。

3.2 找準特色化發展方向

綜合類社會科學期刊所關注的應是具有普遍性的公共領域問題,其定位乃是“一頭連著象牙塔一頭連著天下興亡”。然而,綜合性學術期刊目前卻處于一種懸浮型學術狀態[20]——上無法深入推進艱深學問的積累,下無法回應社會現實的需求。由此,筆者認為可以演變出兩個特色化的發展方向:一是抓哲學社會科學基礎理論研究的選題;二是抓圍繞熱點問題進行跨學科研究的選題。

3.2.1 抓哲學社會科學基礎理論研究的選題

綜合性學報的創新發展可從重要基本理論問題進行切入。隨著科學的發展、時代的變遷,新的知識系統亟須建立。理論問題都具有跨學科屬性,基本理論問題、基礎概念的創新相比跨學科研究現實問題具有更大意義,因為它帶來的是革命性的方法論變革與新的方向。在人類歷史發展的長河中,每一次重大社會躍進都是理論先行的,理論創新是每一個社會變革的先決條件。今天我們的處境是,中美脫鉤導致建立中國學派的呼聲越來越高,而當國家面臨艱難抉擇的時刻,理論準備卻十分欠缺,過去的主流意識形態都在各自指導的社會實驗中陷入困局,建立與中國發展道路相匹配的中國特色理論體系已成當務之急?!肚迦A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就十分重視基礎理論研究,為建設更好的學術生態不斷努力。

3.2.2 抓圍繞熱點問題進行跨學科研究的選題

綜合性學報的吸引力有賴于熱點議題的話題度。通常情況下,研究熱點的出現與國家戰略方向、政策導向息息相關。所以學報在策劃專題時,可以追蹤校內外的國家重大課題和有地方特色的重大課題,及時展示其研究成果;關注中央有關精神與重大戰略方針的發布,加大研究力度以適應社會實踐的需要。為實現特色化發展,理工院校文科學報還可以發揮文理交叉的優勢,將熱點問題與基礎學科結合,站在戰略的高度,加強對問題的學理性研究與創新,從而與專業刊物進行差異化區分。在追熱點時,將熱點話題以問題形式的專題呈現出來,將以問題為中心的跨學科研究作為學報重要的突破口[21],優先刊登統攝各專業對重大問題進行跨學科綜合研究的文章,以核心概念為引導,憑借開闊的理論視角、跨學科的視野深入個案研究,使讀者養成定期瀏覽從而了解并判斷熱點的習慣。

學報在以問題為導向進行專欄或專題設置時,可以基于同一主題多角度切入,這樣不僅研究方法具有跨學科屬性,整體也呈現出學科交叉特色,同時,刊登的文章也要“接地氣”,體現一定的社會關懷。如《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以入選教育部“名刊名欄建設工程”的“經濟與管理研究”為重點欄目,并開設了一系列如“幸福感研究” “老齡化研究” “共同富?!钡茸粉櫨唧w社會問題的專題;《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的“哲學之維與思辨之道”欄目則囊括了與各種社會問題交叉的哲學議題。

此外,論文的國際化也對推動刊物發展有著積極意義,與國際學術接軌對于中國學術期刊的“走出去”至關重要。通過開設特色欄目,邀請國外學者共同討論相關話題,推動學術思想的碰撞、對話和交流。特色欄目作者群體的國際化有助于形成中外學術話語體系的對話,一方面可以有效打破高校學報特色欄目視野相對狹窄、傳播力度不足的困境[22];另一方面也推介了國內學者的學術思想,產生了良好的學術互動效果。

3.3 編輯團隊專業化

理工科院校文科學報若想發揮引領學術潮流的作用,高質量稿件必不可少。因此,期刊在走特色化之前,還需要解決如何獲得源源不斷的優質稿源的問題。

《南京大學學報》原執行主編、編審朱劍在《枘鑿之惑:特色化與高校學報的發展》中指出,特色其實是主編特色——學術期刊的特色是其所表現出來的獨特的色彩和風格[23]。編輯團隊的專業度與眼光,對期刊發展而言具有決定性作用。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學報基于背靠大學資源的優勢,走上學者辦刊之路,通過優化管理體系,由學者擔任主編,由專家甚至是學術領軍人物組稿、主持欄目,這樣一來可以充分發揮專家學者的個人優勢,由于他們始終位居學術前沿,且擁有大量學術資源,可以利用自己的影響力來爭取優秀稿源,為學報公信力背書。以《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為例,自從嘗試學者辦刊模式后,學報的影響力有了較大提升,而由專業學者組成主編團隊與編委會團隊,也大大提升了稿件審核效率與組稿效率。

從知識生產角度看,學術期刊編輯需要有專業化的知識儲備才能作出準確的學術判斷[24]。近年來由于跨學科的興起,編輯也要勇于走出自己的“舒適區”,積極關注其他相關領域的學術動態,在更大的范圍內網羅、甄選優質稿件;主動出擊,面向全社會在網絡平臺發布征稿啟事;積極參加學術會議,及時發現潛力作者與內容。在選題策劃上,問題化、專題化、集束化是可行的策劃路徑。借助各方力量,在廣泛征求意見的基礎上,使知識在以問題為指向的新框架內實現整合,最終獲得對該問題的新認識,形成新選題[25]。最后,編輯部在對稿件評估時,也應以質量為唯一評定標準,同時保持與作者的聯系,維護一支優秀穩定的作者隊伍,從源頭保證優秀稿源的供給,甚至可以通過文章影響力年度評選等激勵措施提高作者的積極性與稿件質量。

4 結束語

在學報體制無法實現實質性變革的當下,特色化發展已成為理工科院校文科學報走出低谷的指路明燈,而高質量作為學報發展的目標,決定著學報的學術生命力,代表著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水平,對期刊的品牌特色、選題創新與編輯隊伍人才培養都提出了要求。學者辦刊,專家主持以問題為導向的特色欄目是特色化發展的具體體現,打破了以往學科綜合大雜燴的局面。通過樹立差異化的品牌意識與問題意識,追蹤時代重大命題,充分發揮理工科院校文科學報的學術窗口作用與使命,創辦將學術前沿和突出問題結合的特色專欄,完成跨學科的專題探索,有助于理工科院校文科學報實現學術影響力與學術公信力的共贏。

猜你喜歡
科學報特色化理工科
國家首批特色化示范性軟件學院建設名單公布陜西3所高校上榜
恐龍能跑多快
不理
《閱江學刊》榮獲全國高等學校文科學報研究會3項獎勵
理工科大學生行為文化建設研究
高職院校特色化課程體系建設路徑探索
班級文化建設要注重“三化”
師范類院校理工科科研發展問題探析
有關理工科線性代數教學改革必要性的探討
工商管理專業建設的特色化之路探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