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雙減”政策視域中的家長教育焦慮:表現、成因及紓解

2022-11-24 17:25方紫瓊劉濟良
成都師范學院學報 2022年9期
關鍵詞:雙減培訓評價

方紫瓊,劉濟良

(河南大學 教育學部,河南 開封 475004)*

為有效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過重的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2021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提出了基礎教育“雙減”工作的目標,因此也被稱作“‘雙減’政策”?!兑庖姟返谝淮螐淖鳂I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兩方面來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過重的學業負擔,這在客觀上有緩解家長教育焦慮的作用?!半p減”政策實施后,家長過度的教育焦慮是否真正得到緩解?《中國青年報》就這一問題開展調查,發現有72.7%的家長表示其教育焦慮有所緩解,其中34.3%的家長表示緩解很多,38.4%的家長表示緩解一點。另外,有6.5%的家長表示他們反而比以前更加焦慮[1]??梢?,“雙減”政策的實施在較大程度上緩解了家長的教育焦慮。但是,由于教育現象的復雜性及教育相關主體的多元性,“雙減”政策的實施在緩解家長原有教育焦慮的同時,又讓家長產生了新的焦慮,且家長的教育焦慮呈現出更加復雜、多元的樣態。

一、聚焦:“雙減”政策視域中家長教育焦慮的表現

“雙減”政策實施后,盡管多數家長表示其教育焦慮得到不同程度的緩解,但也有少部分家長表示其教育焦慮仍未能得到有效緩解,反而呈現更加復雜的樣態。

(一)對子女教育結果不確定性的憂慮

家長對子女的學習成績、身心狀況和未來職業,以及家庭教育投入能否獲得理想的教育效果等問題都感到焦慮??梢?,家長教育焦慮的最終落腳點是子女能否通過教育順利就業并實現未來發展。教育關系到個人的未來發展,個體通過接受教育獲得專業技能,進而獲得一份工作,為未來生活提供保障。但是,教育與受教育者的未來發展之間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且這種不確定性又是指向未來的,即家長現在對子女的教育投入在未來能在多大程度上得到收益是無法提前獲知的[2]。家長期望通過教育投入獲得確定的教育結果,但教育活動本身卻充滿著不確定性,這種對教育結果的高期待與教育結果的不確定緊密地交織在一起,在客觀上加劇了家長的焦慮感。

(二)對教育能否幫助子女實現階層躍升的隱憂

自古以來,教育就被人們賦予了階層躍升的重要意義。在知識經濟時代,教育在階層流動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并被視為實現階層躍升最穩定可靠的工具,刺激著各個階層的人都加大對子女的教育投入,以期達到階層躍升或者維持的目的。占據社會、經濟、文化等方面資本優勢的家長群體期望子女接受良好的教育,以便延續現有的社會地位;中等家庭的家長對子女的未來則是憂心忡忡,他們大多通過自身的努力從教育中受益,能充分體會到教育對個體發展的積極意義。但是,這些家庭目前擁有的各類資本又具有不可繼承性,因此他們愈發期待子女通過教育實現階層躍升,或者至少不要喪失目前所處的社會地位。除此之外,社會、經濟、文化等方面的資本較為薄弱的家長群體也意識到了教育的重要性,他們甚至對子女的教育抱有更高期望,期待通過教育能夠實現階層躍升從而改變現有的生活狀態??傊?,處于社會各個階層的人們都對教育抱有極大期待。在社會競爭日益加劇的大環境下,教育被視為實現階層躍升的最有效途徑,因此也就成為家長們普遍追求的不二之選。但由于教育自身效果顯現的滯后性,家長們對教育能否幫助子女實現階層躍升的隱憂始終揮之不去。

(三)對學科類培訓機構治理的不適

“雙減”政策對學科類校外培訓進行了力度較大的治理?!兑庖姟诽岢?,“現有學科類培訓機構統一登記為非營利性機構……學科類培訓機構一律不得上市融資,嚴禁資本化運作?!笔車艺吆托鹿诜窝滓咔榈碾p重影響,諸多學科類培訓機構的業務范圍和培訓對象受到極大限制,有的轉型為非學科類培訓機構,有的則直接退出培訓行業。針對此種現象,家長們有人歡喜有人憂。家長“歡喜”的原因是孩子過重的校外培訓負擔終于有所減輕,原來在周末和假期時穿梭于各個培訓機構的孩子現在可以放下書本,享受自由快樂的童年時光,而家長則不僅不用接送孩子上下培訓機構,而且還不用再額外支付培訓費用。從這個意義上講,“雙減”政策的實施在給孩子“松綁”的同時,也減輕了家長沉重的經濟、精力負擔。但是,也有家長反而對此深感焦慮:以往孩子被送到各種培訓班加班加點地學習似乎給家長帶來某種心理安慰,孩子的時間被塞得滿滿當當,沒有絲毫浪費,雖然忙碌,但也充實;“雙減”政策頒布后,學科類培訓機構數量銳減,孩子因為不上培訓班而“閑”了下來,這使得家長原先感受到的那種心理安慰被打破,因此產生了一種更加強烈的不適?!半p減”政策主張讓教育回歸學校,這強化了學校的教育主陣地作用,但是目前學校提供的大班化課堂教學和內容、形式相對單一的課后服務又難以滿足孩子們多樣化的學習需求。對學科類培訓機構的治理使家長原有的“安全感”喪失,這無疑也會增加家長的教育焦慮。

(四)對家庭資本不足的顧慮

“雙減”政策意在讓育人職能回歸學校,但家庭資本尤其是經濟和文化方面的資本是影響子女教育結果的重要因素。因此,盡管學科類培訓機構受到限制,但并不意味著校外培訓會徹底從人們的生活中消失。培優補差的顯性渠道雖被限制,但各種隱性渠道卻暗流涌動,高昂的“一對一家教”“眾籌家教”、變相的“住家教師”“高級家政”及“易子而教”等現象時有出現,一些培訓機構的教師以更加隱蔽的方式從事學科類培訓工作,收費反而更高。這既加重了家長的經濟負擔,又破壞了教育秩序,反而加劇了教育不公平。占據經濟、文化資本優勢的家庭不僅能負擔得起高昂的課外補習費用,擁有充足教育能力的家長甚至親自參與輔導,為孩子課外“加餐”?!半p減”實施前,家長心中有一個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別人家的孩子”;“雙減”實施后,家長心中又多了一個“會輔導、有特長、能陪玩”的“別人家的家長”[3]?!半p減”政策對父母如何履行親職角色提出了更大的挑戰,很多家長一時間難以適應。

二、矛盾:“雙減”政策視域中家長教育焦慮的成因

教育焦慮的產生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多重矛盾的交織加劇了家長的教育焦慮。探究家長教育焦慮的內在生成邏輯有助于深刻理解家長教育焦慮的本質,也有助于人們從更高層次探尋其紓解途徑。

(一)功利化的教育期待與不確定的教育結果之間的矛盾

受中國傳統文化中“學而優則仕”觀念的影響,自古以來,教育就在個人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當前,“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等口號受到人們的廣泛認可。一方面,這些口號激勵著家長對教育投入更多關注;另一方面,這些口號也在無形成導致了家長的教育焦慮。家長將教育視為實現階層躍升的重要通道,希望通過教育改變人生,這就使教育承載了過多的期待。教育本應是有目的地培養人的社會活動,然而在現實的教育場域中,人們更關注的是教育的工具價值即教育帶來的確定性收益,而忽視了教育涵養人的品德、提升人的智慧、培育人的靈魂等本體價值。當教育的工具價值被不斷放大時,一切教育活動都圍繞著確定的教育結果而展開,教育活動就被“異化”為一種功利化的“投資行為”[4]。然而,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家長的教育期望和教育投入并不一定能帶來預期的教育結果,這種功利化的教育期待與不確定的教育結果之間的矛盾引發了家長的教育焦慮。

(二)過度的教育競爭與有限的教育資源之間的矛盾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痹谛聲r代,家長和學生對高質量教育的需求與教育發展不均衡之間的矛盾是引發家長教育焦慮的重要原因,由此產生的對優質教育資源的競爭不可避免[5]。為了讓子女在即將到來的激烈的社會競爭中更勝一籌,家長們競相卷入優質教育資源的爭奪大戰,超前學習、過度學習等現象層出不窮。需要明確的是,優質教育資源分布不均衡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但家長的教育焦慮更多地體現為對教育資源的主觀感受,家長只不過是在與同伴群體的比較中感到優質教育資源的不足。也就是說,教育資源的“有限”并不全是客觀的,更多地是由過度的教育競爭帶來的主觀感受上的相對不足,這種矛盾心理大大加劇了家長的教育焦慮[6]。

(三)家長的片面追求與學生的全面發展之間的矛盾

“教育是打破階層固化的唯一機會”“提高一分、干掉千人”等口號反映了當前教育領域“唯分數”“唯升學”“唯學歷”的境況。雖然高考制度長期以來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教育公平,為所有學生提供了公平競爭的機會,但這種人才選拔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也放大了考試成績的作用,使一些人把追求高分視為教育的主要目標?!霸谝粋€商品化的社會中,知識也被商品化,成了人們用以交換他所要占有物品的商品,人們不再為了認識去學習,而是為了分數、學歷、文憑、證書……學習意義的異化到達極致?!盵7]家長為了提高孩子的考試分數,不斷增加孩子的學習負擔,甚至使整個家庭被迫“卷入”“分數至上”的困境中。這種片面追求學業成績的教育觀忽視了教育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內在邏輯,導致了家長對學業成績的片面追求和對學生發展的全面要求之間的矛盾。這種矛盾在家長身上得到了充分的體現,有的家長甚至因此而患上了“教育焦慮癥”[8]。在現實中,不乏有家長心疼孩子學業負擔過于沉重,但看到別人家的孩子都在“內卷”時也只好隨波逐流,不得不卷入這種異化、變味的競爭,單純追求高分而忽視孩子的健康成長與全面發展。

(四)供給受限與需求過旺之間的矛盾

《意見》要求“各地不再審批新的面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現有學科類培訓機構統一登記為非營利性機構……規范培訓服務行為”,這就對培訓內容和時間作出明確規定,從而限制了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的業務范圍?!半p減”政策減少了教育培訓資源供給,主張讓教育回歸學校。然而,學校教育是一種面向整體的教育,雖然它一貫倡導以人為本,但是在具體的教育情境中卻很難做到無微不至地照顧到每個學生的需要,這就使得一部分接受能力較強的學生僅僅依靠學校教育可能“吃不飽”,而另一些接受能力較弱的學生卻在沒有課外輔導的情況下又“吃不了”。此外,學校提供的課后服務也由于師資隊伍、教學資源等因素的限制而無法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要。因此,單方面抑制供給,單純依靠現有的學校教育,的確難以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供給受限與需求過旺之間的矛盾引發了家長更深的教育焦慮,同時也給“雙減”政策的進一步落實造成了一定困難。

三、對策:“雙減”政策視域中家長教育焦慮的紓解

杜威認為,教育是一種社會過程,學校是社會生活的一種形式。社會出了問題,自然會反映到教育上;同理,教育出了問題,也會反映到社會上。因此,所有的教育問題歸根結底都是社會問題在教育領域的反應,教育焦慮也不例外[9]。家長的教育焦慮看似發生在家庭內部,實則起源于社會環境。因此,只有多方聯手形成教育合力,才能有效紓解家長的教育焦慮。

(一)轉變教育觀念,樹立合理的教育預期

教育觀念是教育本質屬性在人腦中的反映,對教育行為具有制約和導向作用[10]。隨著社會競爭的加劇,人們對教育影響個人發展的功能認識得更加深刻。每個家庭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教育競爭的失敗者,這就使得家長對子女的教育問題焦慮加深,由此也產生了一些不理性的教育行為,進而打破了正常的教育秩序,擾亂了教育生態。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從轉變家長的教育觀念入手。首先,家長應端正教育觀念,摒棄功利化、短視化的教育價值觀,不因過分追求教育的工具價值而忽視教育的本體價值,不把學習成績作為接受教育的最終目標;應樹立理性的教育觀、成才觀、育人觀和競爭觀,以正確的觀念引導合理的行為。其次,家長應努力在子女的教育問題上保持理性思考,減少盲目攀比和從眾行為的發生,根據孩子的個性特點和自身發展水平給予孩子適當的教育期待;應認識到孩子的個體差異,充分挖掘孩子的多方面潛能,遵循教育規律和兒童成長規律,而不是一味地讓孩子為了考試或升學去過度學習、過度培訓,最終在過度競爭中耗盡孩子對學習和知識的興趣。最后,家長應認識到,教育是一門“慢”的藝術,要明白教育不是百米賽跑,而是一場曠日持久的馬拉松比賽,切忌短視和急功近利。教育要給孩子生命成長的時間和空間,“揠苗助長”式的教育勢必會透支孩子學習的興趣與動力;要認識到教育的本質是育人,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二)學校教育“提質增效”,強化教育主陣地作用

“雙減”政策將實現教育的育人目標和學生的發展需求這兩項任務一并賦予了學校教育。當課堂教學活動形式多樣、富有趣味,足以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時,家長們自然不會過分尋求校外培訓,自然就會給學生“松綁”,“減負”與“提質”也便進入了良性循環,但這無疑對學校的教育理念更新和教師的教學方法、作業設計水平和教學評價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在學校的教育理念更新上,要強調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學校不能片面追求智育,還應實施好德育、美育、體育綜合實踐活動和勞動教育等相關課程,這是學校教育的應有之義。其次,在教學方法上,教師應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不應把學生視為被動接受知識灌輸的“容器”,而要將學生視為教育的主體,立足學生的生命需求和發展現狀靈活組織課堂教學活動,并在其中關注學生個體的生命成長,關注學生個性、創造力與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再次,教師應提升作業設計水平、改進作業設計方式,盡量減少機械、重復的作業內容,增加一些富有趣味的,能開闊學生思維、提升學生能力的作業,充分發揮作業的價值。最后,在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上,改變“唯分數論”的單一評價指標,綜合運用檔案袋評價等多種評價手段。要豐富評價內容、改進評價方式,構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多元評價體系。此外,還需完善課后服務。要豐富課后服務內容,創新課后服務形式,以優質的課后服務滿足學生多層次、多樣化、個性化的學習需求?!半p減”政策“減”的目的最終是為了“增”,學校教育的提質增效才是減負政策順利實施的關鍵。

(三)完善考試評價機制,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提出要“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堅決克服唯分數……的頑瘴痼疾”“改革學校評價,推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當前,學校教育中最常用的評價方式就是考試,它是檢測學生學習成果和教師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其本質是為教育評價提供量化資料,從而形成對教育效果的具象認知。然而,在現實的教育場域中卻充斥著將考試簡單等同于評價的現象[11],主要表現為將考試分數視為評價學生學業成就的唯一標準,考試內容偏重智育,存在忽視德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的傾向;考試方式側重知識點的識記,而忽視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因此,完善考試評價機制在倡導素質教育的當下尤為重要。首先,教育相關主體要樹立合理的考試評價觀念,改變分數至上的單一指標評價導向,弱化教育的競爭作用,在素質教育和“雙減”政策的實施背景下,推動學生評價從“分數本位”向“健康本位”和“素養本位”轉型,促使學校教育由“育分”向“育人”轉變,把教育評價導向真正轉到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正確軌道上來,真正發揮評價的育人價值[12]。其次,倡導考試評價內容多元化,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考查的評價體系,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再次,革新考試命題方式,弱化應試技巧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減輕家長和學生對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的依賴,由此進一步壓縮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的生存空間,真正削弱家長對校外培訓的需求,這才是能否真正實現減負的關鍵[13]。最后,在命題方式上,改變相對固化、模式化的試題形式,增強試題開放性,增加一些能反映學生思維能力與綜合素質的題目,編制出能體現學生真實水平的高質量試卷,真正達到檢測學生各方面能力的目的。

(四)密切家庭與學校合作,助推“雙減”落實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教育的效果取決于學校和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如果沒有這種一致性,那么學校的教學和教育過程就會像紙做的房子一樣塌下來”[14],這足以說明家庭與學校協同育人的重要性。為有效促進家庭與學校合作形成育人合力,2021年10月23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一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從立法的高度對家庭教育進行了規范。該法明確規定家庭教育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國家和社會為家庭教育提供指導、支持和服務,暢通學校家庭溝通渠道,推進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互配合。首先,在國家宏觀層面上,政府應整合各方資源,建立由國家和學校主導的家庭教育服務體系,對家庭教育進行正確引導,給家長傳授積極正面的家庭教育經驗,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育人觀念,改善不合理的教育方法,切實提升家長的家庭教育能力[15]。其次,在家庭層面和學校層面,為有效推進合作,雙方應在教育觀念上保持一致,轉變“唯分數論”的單一指標教育評價觀,不將分數視為衡量學生學業成就的唯一標準。再次,家庭和學校雙方應各司其職,厘清各自的教育責任邊界。家長應主動承擔起應盡的育人責任,在教育孩子的問題缺位上不能“缺位”,不能簡單把教育孩子的事情完全推給學校;家長對孩子的教育也不能“錯位”,有些家長認為學校只注重傳授應試知識,忽視學生個性化的學習需求,故而在課后不斷強化個性化學習。因此,教師應幫助家長正確解讀“雙減”政策,達成家庭和學校對減負工作的共識,避免出現“教師校內減負、家長校外增負”的現象。學校也應明確自身的教育職責,不把過多的學習輔導和監督任務交給家長。最后,學校教師應充分發揮家長作用,利用家長會等途徑定期或不定期召開家庭教育講座、論壇和分享會,針對孩子的教育問題答疑解惑;教師可借助圖片、視頻分享和公眾號等形式讓家長及時了解孩子在校的真實情況,給家長提供孩子成長的多元解讀,讓家長對孩子的成長“心中有數”,從而減少家長的教育焦慮??傊?,只有家庭與學校雙方密切合作,形成教育合力,才能使教育的高質量發展和學生的全面發展得以順利實現。

四、結語

焦慮是家長群體在子女教育問題上真實的心理寫照。家長的教育焦慮有不同的表現,有的指向孩子成長的焦慮,有的指向家庭階層躍升的隱憂,有的指向學校能否滿足學生個性化需求,有的指向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受限后造成的不適……功利化的教育期待與不確定的教育結果、過度的教育競爭與有限的教育資源、片面的教育訴求與全面的育人目標之間的矛盾共同導致了家長的教育焦慮?!半p減”政策的頒布旨在減輕學生過重的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促進學生健康、全面發展,也由此緩解家長的教育焦慮。因此,家長群體應當端正教育觀念,與學校達成“減負”共識,共同推進“雙減”政策的順利實施。學校應著力提高教育質量、強化教育主陣地作用,這是“雙減”政策貫徹執行的關鍵;完善考試評價機制是“雙減”政策順利實施的重要抓手;家庭與學校密切合作、協同育人則為“雙減”政策提供保障。因此,只有多方聯手形成教育合力,才能共同推進“雙減”政策落實,從而有效緩解家長的教育焦慮。

猜你喜歡
雙減培訓評價
教師培訓
“雙減”出臺,校外培訓面臨巨震
省教育廳基礎教育處一行到莒縣開展“雙減”工作專項調研活動
會議·培訓
持續推動“雙減”,強化學校育人主陣地作用
CIT培訓學院2020線上培訓系列報道(七)
會議·培訓
蘋果園實現化肥農藥“雙減”的路徑選擇
2006—2016年度C—NCAP評價結果
2006—2015年度C—NCAP評價結果(3)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