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中國持久抗戰戰略布局的幾點思考

2022-11-25 12:54彭玉龍
軍事歷史 2022年1期
關鍵詞:根據地抗日抗戰

★ 彭玉龍 祁 帥

持久戰是中國抗戰的制勝要髓。全國抗戰爆發前后,國共雙方都提出并實施了持久戰的戰爭方略。正源于此,中國抗戰才能夠長期堅持、持久制勝。為了在抗戰中堅持實行持久戰的指導方略,國共兩黨著眼于各自的實際情況,分別進行了全面的準備和布局。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喚起民族覺醒,夯實持久抗戰的民眾基礎

在中國近代史上,中國抵抗外國入侵屢遭失敗,一個重要原因是國民的國家意識淡漠,民族精神萎靡不振。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期,中國人民“靜觀事變,讓皇帝的軍隊去與侵略者作戰,而在遭受失敗以后,抱著東方宿命論的態度服從了敵人的暴力?!雹佟恶R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19頁。爾后,中華民族迭經巨變,飽受屈辱。但各種內外反對力量雖給了解放運動以嚴重挫折,同時卻鍛煉了中國人民。一些先進的知識分子總結歷次革命斗爭經驗教訓,意識到以往少數先覺者的救國斗爭之所以收效甚微,是因為尚未喚起民眾的覺醒,于是開始了艱苦細致的民眾啟蒙運動。中國人民在經歷了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和大革命的洗禮之后,民族氣象為之一新。尤其是中國共產黨第二次代表大會第一次提出明確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為中國人民革命斗爭指明了方向。至抗日戰爭爆發時,中國的軍事、經濟、政治、文化雖不如日本之強,但在中國自己比較起來,卻有了比任何一個歷史時期更為進步的因素。廣大民眾民族意識的空前覺醒,奠定了堅持持久抗戰、奪取抗戰勝利的民眾基礎?!霸谀莻€血雨腥風的年代,抗擊侵略、救亡圖存成為中國各黨派、各民族、各階級、各階層、各團體以及海外華僑華人的共同意志?!雹诹暯剑骸对诩o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9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2014年9月3日),《人民日報》2014年9月4日。

共產黨把動員和組織民眾視為抗戰的頭等大事,制定和實行了全民族抗戰路線。它是抗戰勝利的根本保證。九一八事變爆發后,中國共產黨就意識到,“日本帝國主義殘酷的暴行,毫無疑義地將激起廣大的勞苦群眾的民族覺醒。在黨的正確的領導之下,這個民族的覺醒能夠很迅速的轉變到革命的反帝國主義的爭斗,正在急劇高漲中的反帝運動的高潮將以更大的力量向前開展”①《中共中央關于日本帝國主義強占滿洲事變的決議》(1931年9月22日),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7冊,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年,第566頁。。并提出口號:“以民族的革命戰爭打倒日本帝國主義與一切帝國主義!以民族的革命戰爭爭取中國的統一!以民族的革命戰爭爭取中國民族的獨立解放!”②《中國共產黨為反對日帝國主義占領錦州號召民族的革命戰爭的宣言》(1932年1月5日),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8冊,第17頁。全國抗戰爆發后,中國共產黨人很快認識到:“發動民眾進行廣泛的游擊運動,配合主力與敵進行持久戰,是我們的急務!”③彭雪楓:《彭雪楓軍事文選》,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7年,第61頁。八路軍、新四軍深入敵后,廣泛發動群眾,宣傳抗戰救亡思想,組織民眾積極投身于抗戰事業。以晉察冀抗日根據地為例,晉察冀邊區抗日政權創建于1938年1~6月間,邊區農、工、婦、青各界救國會相繼成立,擁有會員100萬人④謝忠厚、肖銀成主編:《晉察冀抗日根據地史》,北京:改革出版社,1992年,第75頁。,約占根據地總人口的1/10,整個根據地的民眾都已動員起來了,凝結成一個攻不破的堡壘。日本學者指出,“日本戰前的對華政策,對能夠巧妙引導中國人民的民族主義意識的中國共產黨,缺乏正確的認識與理解,這決定了其必然走向失敗”⑤大久保泰『中國共産黨史』、東京、原書房、1971年、1、2頁。。

國民黨也意識到了喚起民眾的重要性,在退無可退的情況下,決定實行“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⑥蔣介石:《對于盧溝橋事件之嚴正表示》(1937年7月17日),張其昀編:《先總統蔣公全集》第1冊,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4年,第1064頁。的全國抗戰。1938年4月1日,國民政府通過了《抗戰建國綱領》,提出:“發動全國民眾,組織農、工、商、學各職業團體,改善而充實之,使有錢者出錢,有力者出力,為爭取民族生存之抗戰而動員”。同一天,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成立政治部第三廳,由郭沫若任廳長,主要進行抗戰宣傳工作。第三廳成立后,先后建立了10個抗敵演劇隊和4個抗敵宣傳隊,有效提高了廣大工農的抗戰意識和前線將士的殺敵情緒。國民黨在亡國滅種的危急形勢下,雖然仍舊懼怕人民,實行依靠政府和軍隊的片面抗戰路線,但其頒布《抗戰建國綱領》總的傾向是要抗戰的,較之前有巨大進步,對推動全國抗戰有積極的作用。

晏陽初說:“幾千年來,中國人所懷抱的觀念是‘天下’,是‘家族’……南北數千里燃燒的戰線,才激動了我們的全面抗御、同仇敵愾的精神,我們從亡國滅種的危機中,開始覺悟了中國民族的整個性和不可分性。生則同生,死則同死;存則同存,亡則同亡。這是民族自覺史的開端,是真正的新中國國家的序幕”。⑦晏陽初:《農民抗敵的發動》,《大公報》1937年10月11日。

二、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奠定持久抗戰的政治基礎

近代以來,中國迭遭外國入侵,且總是擺脫不了失敗的命運。國力、軍力落后固然是客觀實際,但要害在于貌似全國統一,實則“一盤散沙”⑧孫中山:《建國方略之三——民權初步(社會建設)序》,張蘋、張磊編:《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孫中山卷》,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年,第243頁。。20世紀初,西方列強加緊對中國實施政治侵略,唆使封建軍閥發動內戰,自相殘殺。毛澤東說:“日本敢于欺負我們,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國民眾的無組織狀態?!雹帷睹珴蓶|選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11頁?!敖M織千千萬萬的民眾,調動浩浩蕩蕩的革命軍,是今天的革命向反革命進攻的需要。只有這樣的力量,才能把日本帝國主義和漢奸賣國賊打垮,這是有目共見的真理。因此,只有統一戰線的策略才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策略”⑩《毛澤東選集》第1卷,第155頁。。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是改變“一盤散沙”狀況,建立各黨各派各界各軍同盟,凝聚各民族、各階層和各政治集團力量的有效方式。這一點逐步成為中國社會進步力量的共識。中國共產黨展現出民族大義為重、抗戰大業為先的胸懷,表現出一個成熟政黨處理復雜問題的智慧和能力,率先提出“抗日救國”的主張,并確定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1933年1月17日,中華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中國工農紅軍革命軍事委員會向全國民眾鄭重提出:“在下列條件之下,中國工農紅軍準備與任何武裝部隊訂立停戰協定,來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一)立即停止進攻蘇維埃區域,(二)立即保證民眾的民主權利(集會結社言論罷工出版之自由等),(三)立即武裝民眾創立武裝的義勇軍,以保衛中國及爭取中國的獨立統一與領土的完整。我們要求中國民眾及士兵,擁護這個號召。進行聯合一致的民族革命戰爭,爭取中國的獨立統一與領土的完整?!雹佟吨泄仓醒胛募x集》第9冊,第458頁。這一號召引起全國軍民巨大反響。周恩來回顧說:“察北同盟軍、福建人民政府和十九路軍,以后的東北軍、十七路軍,都響應我們,跟我們合作。其他一些地方系的軍隊雖然不是完全同意我們的口號,也和我們有某些合作。就連國民黨中央系的軍隊,在江西打我們時,也有主張開到華北去抗日的”②《周恩來選集》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91頁。。

但國民黨始終擺脫不了反共滅共的階級局限和獨裁專制的思維桎梏,堅持“攘外必先安內”的錯誤政策,使得實現全民族抗戰的過程步履艱難。蔣介石甚至下令:“侈言抗日,立斬無赦?!笔Y介石對內實行“剿共”,對外實行妥協,九一八事變,日軍進攻沈陽,蔣介石堅持不抵抗政策,致使東三省在四個月后淪喪。中國共產黨則不計前嫌,及時調整路線、方針,逐步實現從“抗日反蔣”到“逼蔣抗日”、“聯蔣抗日”方針的轉變,促成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迫使國民黨實行聯共抗日的政策,從而解開了國共內戰的死結,使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得以形成,開創了全民族團結抗戰的嶄新局面,奠定了中華民族持久抗戰的政治基礎。

全國抗戰爆發后,中國共產黨高度重視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認為沒有統一戰線,就無法解決全國抗戰力量的凝聚組合問題,全民族抗戰的局面就不會形成,全民族抗戰就難以持久。提出中國抗日統一戰線的完成是戰勝日本帝國主義的基本條件之一,統一戰線必須堅持下去;只有堅持統一戰線,才能堅持戰爭;只有堅持統一戰線與堅持戰爭,才能有最后勝利③《毛澤東選集》第2卷,第466頁。??梢哉f,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和堅持過程中,共產黨積極倡導、努力維護、模范實踐,發揮了決定性作用,扮演著實際領導者的角色。而當時作為執政黨、掌握國家權力的國民黨、蔣介石,能夠接受并同意建立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也表現出了相當的民族大義和擔當。由此可見,民族大敵當前,“兄弟鬩于墻外御其侮”,政黨之間的恩恩怨怨是可以化解的。上?!洞蠊珗蟆吩谝黄恼轮兄赋觯骸爸袊飞?,這樣的國難是第一次,同時中國能真正以國家的組織,全民族的覺悟與熱情,動員全國一切軍隊以救亡衛國,這也是空前之事?!雹堋度珖鴮④妬砭┱埵尽?,《國聞周報》第14卷第33~35期(戰時特刊合訂本上),1937年10月,第32頁。

三、確定抗戰大后方和建立根據地,打造持久抗戰的戰略基地

在全國抗戰爆發之前,蔣介石、國民黨政府已開始考慮抗戰大后方的建設問題,特別是西南地區的建設。當時包括蔣百里等人尚只把中國最后抵抗線定在湖南以東一線,而蔣介石已把視野落到富饒而又險峻的西南地區。據蔣自述,“本人在民國初年上書國父書中,詳論中國革命根據地,就始終認定在我們中國各省之中,只有兩省可以當選,第一是廣東……其次就要算是四川了,因為四川人口眾多,物產豐富,都在任何各省之上……所以我們若能以四川為革命根據地,就更能使革命早日成功,這是我民初以來未到四川以前始終一貫的理想?!雹偈Y介石:《告別四川同胞》(1946年4月27日),張其昀編:《先總統蔣公全集》第2冊,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4年,第1813頁。九一八事變之后,國內一些知識分子在思考對日長期作戰時,也看到了西南地區的重要性,丁文江參考蘇聯建國初期抵御列強侵略的歷史提出:“華北是我們的烏克蘭;湖南,江西,四川是我們的烏拉爾——古士奈茨克,云貴是我們的堪察加……我愿我們大家準備到堪察加去!”②丁文江:《蘇俄革命外交史的一頁及其教訓》,《獨立評論》第163號,1935年8月,第14、15頁。

1933年底,四川軍閥劉湘擊敗劉文輝,統一全省,結束了四川的混亂局面,為四川成為抗戰大后方創造了基本條件。1935年1月12日,蔣介石以“追剿”紅軍為目的,率參謀團抵達重慶,2月10日,劉湘在蔣介石及參謀團的指導下,開始著手統一四川的行政、財政和軍政。中央的介入,使四川的形勢快速好轉起來。1935年3月后,蔣介石兩次入川,居留近半年,在川期間,蔣介石多次談到四川作為抗戰后方基地的問題。1935年3月4日,蔣介石在演講中談到他對四川的期許,他說:“就四川地位而言,不僅是我們革命的一個重要地方,尤其是我們中華民國立國的根據地。無論從哪方面講,條件都很完備。人口之眾多,土地之廣大,物產之豐富,文化之普及,可以說為各省之冠,所以自古即稱天府之國,處處得天獨厚?!薄八拇☉髅褡鍙团d的根據地?!雹凼Y介石:《四川應作復興民族之根據地》(1935年3月4日),張其昀編:《先總統蔣公全集》第1冊,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4年,第958頁。國民黨政府確定以西南地區為抗戰的后方基地,此后加強了對該地區主要工業資源的調查和開發??箲鸨l后,蔣介石曾談到:“到川以后,我才覺得我們抗日之戰,一定有辦法。因為對外作戰,首先要有后方根據地……到了二十四年進入四川,這才真正找到了可以持久抗戰的后方?!雹苤袊鴩顸h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編?。骸断瓤偨y蔣公思想言論》總集第14卷,第653頁。西南抗戰大后方的確立,為其持久消耗戰略打下了第一塊柱石。陳誠對此評價道:“四川成了中國的勘察加,重慶成了長期抗戰的司令臺,自陜西秦嶺終南山脈,轉向豫西、鄂西、湘西連成一氣,成為抗戰的最后防御線,運用自如,如指臂之相使?!雹荨蛾愓\回憶錄》,北京:東方出版社,2009年,第43頁。

抗日根據地“是游擊戰爭賴以執行自己的戰略任務,達到保存和發展自己、消滅和驅逐敵人之目的的戰略基地。沒有這種戰略基地,一切戰略任務的執行和戰爭目的的實現就失掉了依托?!雹蕖睹珴蓶|選集》第2卷,第418頁??箲鹌陂g,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深入敵后,開展抗日游擊戰爭,為堅持長期抗戰,先后建立了大大小小數十塊抗日根據地,在敵人的后方創造出了抗日武裝的后方?!皵澈蠓接螕魬鸬奶攸c,是無后方作戰。因為它同國家總后方是脫離的,然而在無后方中必須創造后方(即是建立根據地)。沒有這種后方(根據地),敵后游擊戰爭要長期的生存與發展是不可能的”⑦楊尚昆,《論華北抗日根據地的建立與鞏固(未完)》,《共產黨人》第14期,1941年8月,第6~15頁。。

在對敵斗爭中,敵后抗日根據地具有較強的伸縮性。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運用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在戰略上作內線防御的持久戰,在戰役戰術上作外線進攻的速決戰,與日軍長期周旋,發展和保存抗日武裝,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相機擴大根據地。在開辟敵后戰場、發展抗日游擊戰爭的過程中,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抗日武裝十分重視抗日根據地的創建與鞏固,實行了一整套抗日民主的方針政策,特別是進行了新民主主義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建設。在政權建設上,中共中央要求各根據地普遍貫徹執行“三三制”建政原則,充分吸收左派和中間派中的進步分子進入政權,爭取開明紳士,進一步鞏固和擴大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各抗日根據地通過各種民主方式建立健全各級政權機構,使之成為中國最進步、最堅強、擁有最廣泛社會基礎的抗日民主政權。在經濟上,開展減租減息運動,在不改變生產關系的前提下改善了廣大貧苦農民經濟生活,進一步挖掘了蘊藏于廣大農村的抗戰潛力。先后開展了大生產運動、擁政愛民運動,實施了精兵簡政政策,更加鞏固了根據地政權建設,發展了根據地生產,從而使敵后抗日根據地不僅成為長期支持游擊戰爭的堅強陣地和全國抗戰的重要堡壘,而且成為抗日民主建設的典范和新中國社會的雛形。

四、創造正面與敵后兩個戰場相互配合的戰略格局,能動把握持久抗戰的主動權

中國抗日戰爭是在第二次國共合作條件下進行的。在反對日本法西斯侵略的統一戰略目標下,國民黨軍擔負正面戰場的作戰,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擔負敵后戰場的作戰,形成相互配合、相互依存的兩個戰場。這一特殊的戰爭形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乃至中外戰爭史上絕無僅有。這是中國的國情軍情所決定的,也是中國抗日戰爭的顯著特點。它是國共兩黨合作的主要形式和內容,也是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在軍事上的體現?!翱谷諔馉幹袊矁牲h的分工,就目前和一般的條件說來,國民黨擔任正面的正規戰,共產黨擔任敵后的游擊戰,是必須的,恰當的,是互相需要、互相配合、互相協助的”①《毛澤東選集》第2卷,第553頁。。

國民黨政府掌握著國家軍隊,有國家提供的后勤支持,與日軍正面相抗衡,先后進行過22次大的戰役(亦即所謂“會戰”)、1117次重要戰斗,斃傷日軍89.5萬余人,自身傷亡322萬余人,眾多官兵在作戰中的英雄行為可歌可泣。特別是抗戰前期,國民黨軍擔負抗擊日軍進攻的主要作戰任務,傷亡達104萬余人,對粉碎日軍速戰速決企圖貢獻很大。②彭玉龍:《抗日戰爭中國軍隊傷亡調查》,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16年,第14、108頁。國民黨軍戰史描述:在初期作戰中,國民黨軍逐步把日軍的進攻自北向南扭轉為由東向西,從而依托西南、西北戰略大后方,利用寬大縱深、崎嶇地形,減緩和制止日軍的進攻勢頭,把戰爭拖入持久。日軍逐漸步履維艱,“如果說在1937—1938年間,日寇作戰時推進的平均速度是每晝夜十八公里(如1938年5月的徐州會戰),那么在武漢會戰中,推進的速度就下降到每晝夜三至五公里,在長沙會戰中速度就更慢了。戰役之間的空隙也拉長了”③[蘇]亞·伊·切列潘諾夫:《中國國民革命軍的北伐——一個駐華軍事顧問的札記》,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譯室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年,第627~628頁。。進入戰略相持階段后,國民黨軍與日軍在5000公里的正面戰線對峙,基本上保持了戰線的穩定。但是國民黨軍在作戰中機械呆板,硬拼實力,直到抗戰勝利也沒有組織起戰略反攻,始終無法扭轉正面戰場的被動態勢。

改變中國抗戰進程的關鍵一招,就是開辟敵后戰場,開展游擊戰爭,這是共產黨對抗戰勝利的偉大貢獻。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抗日武裝,實行人民戰爭,堅持持久戰,開展獨立自主的游擊戰爭,執行“基本的是游擊戰,但不放松有利條件下的運動戰”的軍事戰略方針,開辟敵后抗日根據地,最終形成華北、華中、華南和東北四大敵后戰場。八年全國抗戰,僅八路軍、新四軍和華南抗日游擊隊共作戰12.5萬余次,殲滅日偽軍171.4萬余人,其中包括日軍52.7萬余人,自身傷亡61萬余人。④《中國抗日戰爭》,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630頁。

毛澤東始終重視內外線結合的抗日格局,主張建立敵后抗日戰略支點。1938年2月,他總結正面戰場失利的教訓,指出應當實行內外線結合的積極防御,他在給朱德、彭德懷等人的電報中說,“我們認為必須告訴國民黨,如果近百萬軍隊均退至黃河以南平漢以西之內線,而隴海、平漢盡為敵占,則將形成極大困難。故總的方針,在敵深入進攻條件下,必須部署足夠力量于外線,方能配合內線主力作戰,增加敵人困難,減少自己困難,造成有利于持久戰之軍事政治形勢”。為此,他提出應當在敵后建立長期抗戰的重要戰略支點,有“山西區、鄂豫皖區、蘇浙皖贛邊區、陜甘區、鄂豫陜邊區、湘鄂贛邊區等六處”?!耙蕴K魯邊區、冀南區、熱冀邊區、大青山脈區輔助之”?!叭齻€主力師位置,大體上應預擬一個位于鄂豫皖區,一個位于鄂豫陜區,一個位于陜甘區,即兩個在內線,一個在外線”。⑤《毛澤東軍事文集》第2卷,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第160頁。雖然上述設想在落實過程中有變化,但建立正面和敵后兩個戰場抗擊日本侵略的思路越來越清晰。

“敵人進攻,國民黨敗退,如果沒有八路軍、新四軍對敵反進攻,戰略相持階段的出現是不可想象的”①《朱德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39頁。。敵后戰場的開辟,形成了獨當一面的戰略格局,它打亂了侵華日軍作戰前線與后方的劃分,變戰略內線為戰略外線,變戰略包圍為戰略反包圍,與正面戰場對日軍構成了兩面夾擊的有利戰略態勢。這種犬牙交錯的戰爭形態,是中國堅持持久抗戰,最后戰勝日本法西斯的堅固支撐。

五、結成反法西斯國際同盟,爭取廣泛的國際同情和支援,創造持久抗戰比較有利的國際環境

戰勝日本法西斯,需要中國的持久、頑強抗戰,“還須依靠國際力量和敵國內部變化的援助,否則是不能勝利的”②《毛澤東選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465~466頁。。爭取廣泛的國際同情和援助,建立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是中國持久抗戰、奪取抗戰勝利的重要條件。

國內有識之士較早認識到中國抗日戰爭將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部分,甚至是導火索。九一八事變后,一些知識分子呼吁堅決抵抗日本入侵,其目的是通過堅決抵抗,引來歐美列強干預,他們將中國類比為一戰前的巴爾干半島,“期望在我們打得稀爛而敵人也打得疲于奔命的時候才可以有國際的參加與援助。這是破釜沉舟的故智,除此之外,別無他法可以促進那不易發動的世界二次大戰”③胡適:《致王世杰》(1935年6月20日),耿云志、歐陽哲生編:《胡適書信集》中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第647頁。。全國抗戰爆發后,中國共產黨人準確預測到中國抗戰必將融入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前景,判斷日本入侵中國,是實現其征服世界的前提,“日本地主資產階級的野心是很大的,為了南攻南洋群島,北攻西伯利亞起見,采取中間突破的方針,先打中國”。深刻指出,“目前的戰爭發展到世界大戰之間,是不會間斷的”。新的世界大戰將把許多國家卷入進去,抗日戰爭將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爸袊娜蝿?,就在于利用這種國際形勢取得自己的徹底解放”。④《毛澤東選集》第2卷,第468頁。

國民政府一直將外交工作視為重中之重,認為“在持久戰中,交戰國無論她如何地大物博,賴純本國的資源,是不夠的。在軍需原料和財力上,都須國際協助”⑤陶希圣編:《抗戰建國綱領研究外交篇》,獨立出版社,1938年,第3頁。。因此,在抗戰外交上著眼于“孤立敵國,爭取友邦”,倡導并參加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主動加強與同盟國家的戰略協調,積極爭取外國援助。全國抗戰爆發后不久,國民政府認為日本侵華直接威脅蘇聯安全,用很大的精力爭取蘇聯給中國更多的援助。1937年8月21日,中蘇簽訂互不侵犯條約,其后蘇聯向中國貸款5億多美元,有力支援了中國抗戰。1938年10月,日軍占領廣州,進入華南,國民政府看到此舉對英國利益的侵犯,便試圖吸引英美介入。蔣介石向英方表示,“日本占領廣州,其實際目的乃予英國威望及精神上以致命之打擊,英國如仍無積極表示,則日本必將英國勢力完全驅除,以代替英國在華之地位”。⑥秦孝儀主編:《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對日抗戰時期,第三編,戰時外交(二)》,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81年,第2頁。在華利益受損的美、英兩國出于利益和道義的雙重考慮,相繼給予中國經濟援助,中國抗戰的國際環境得到改觀。

國際援助是一個逐漸增長的過程。它與中國反侵略戰爭的正義性和持久抵抗的堅決性是分不開的。相較于蔣介石的急不可耐,中國共產黨人對大規模國際援助的到來時機顯然有著更加清醒的認識。1938年,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中指出:日本“國際孤立的因素也方在變化發展之中,還沒有達到完全的孤立。許多表示助我的國家的軍火資本家和戰爭原料資本家,尚在唯利是圖地供給日本以大量的戰爭物資,他們的政府亦尚不愿和蘇聯一道用實際方法制裁日本。這一切,規定了我之抗戰不能速勝,而只能是持久戰?!雹摺睹珴蓶|選集》第2卷,第461~462頁?!按罅康闹苯拥脑?,目前雖然還沒有,尚有待于來日,但是中國有進步和大國的條件,能夠延長戰爭的時間,促進并等候國際的援助?!雹佟睹珴蓶|選集》第2卷,第452頁。為了在國際上加快克服助日勢力,增加反日勢力,爭取大規模援助早日到來,中國共產黨積極呼吁建立“太平洋一切抗日民族的統一戰線,堅持抗日戰爭至完全的勝利”②《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13冊,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年,第249頁。。在中國共產黨的不懈努力下,1941年,“東方各民族反法西斯代表大會”在延安召開,并正式成立“延安東方各民族反法西斯聯盟”。

在戰場上付出巨大的犧牲和長久堅持之后,中國的外交努力逐漸有了收獲,英、美等國逐漸加大了對中國的援助力度。1939年1月26日,蔣介石在國民黨五屆五中全會上信心十足地宣稱:“現在英美聯合以包圍日本的形勢已經初步形成,此后就看歐洲局面如何能迅速安定下來,美俄兩國如何能日趨接近,中國真正勝利的基礎就在于此?!雹蹚埵烙⒕帲骸妒Y中正總統檔案:事略稿本》(42)補編,臺北:“國史館”,2016年,第159頁。1940年7月,美國宣布對日禁運汽油與廢鐵,并在年內共向中國提供1.45億美元的貸款。次年3月,美國總統羅斯福公開發表廣播演講,聲言必援華到最后勝利為止。1942年1月1日,中、美、英、蘇等26國在華盛頓簽署《聯合國家共同宣言》,規定加盟諸國盡其兵力與資源,以打擊共同之敵人,絕不單獨媾和。這一事件,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大同盟終于得以形成,也初步確立了中國在反法西斯同盟國中的“四強”地位,為中國持久抗戰創造了比較有利的國際環境。

結論

抗戰初期,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抗日力量的估計只片面考慮了國民黨當局一方面的力量,而輕視了中國共產黨及人民軍隊的抗戰意志和抗戰力量,因此形成了分散使用兵力和逐步使用兵力的戰略錯誤。戰前日本以美、蘇、中、英為假想敵,幻想在中國實現中間突破,為其北進、南進戰略創造后方基地,卻在中國深陷戰爭泥潭,尤其是在無力征服中國的情況下,大舉深入,給自己的失敗埋下了伏筆。毛澤東很早就指出:“敵人如此深入,其困難是非常之大的,其后果將不堪設想?!雹堋睹珴蓶|選集》第2卷,第463頁。

全國抗戰爆發之初,中國社會各階層人士都意識到抗日戰爭“彼利急,我利緩”⑤蔣百里:《國防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65頁。,呼吁對日采取持久戰戰略。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提出全面抗戰路線和持久戰戰略總方針,強調兵民是勝利之本,指出爭取抗戰勝利的最基本條件是全民的廣大的政治動員。并在這一思想指導下開辟敵后戰場,廣泛發動群眾,堅持內線持久防御戰中的外線速決進攻戰,使敵后戰場成為抗日戰爭主戰場,粉碎了日本以戰養戰企圖,成為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國民黨雖執行片面抗戰路線,但在全國抗戰前愿意接受并參加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著力加強軍隊和國防工程建設,為抗戰勝利提供了一定的物質基礎。全國抗戰爆發后適時提出持久消耗戰略,組織廣大官兵在正面戰場浴血奮戰,給日寇以大量殺傷,打破其“三月亡華”的速勝幻想,并在較為困難的情況下堅持抗戰到底,始終未接受日本誘降。

中國民族意識的覺醒是抗日戰爭勝利的最重要原因,沒有民眾的參與,持久戰是無法進行的。同時戰爭也進一步教育了中國人民,“這個戰爭促進中國人民的覺悟和團結的程度,是近百年來中國人民的一切偉大的斗爭沒有一次比得上的”⑥《毛澤東選集》第3卷,第1032頁。。國際援助是戰勝日本的重要因素,正是有了國共兩黨在戰場上的堅決抵抗和外交上的共同努力,才有了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形成,加速了敵我力量對比的轉變。同時中國的堅持抵抗也為國際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國經抗日戰爭洗禮,由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一躍而成為世界“四強”之一。

猜你喜歡
根據地抗日抗戰
抗日小英雄楊楊
抗日烽火燃燒在太行山上
建立自己的寫作根據地
建立自己的 寫作根據地
窗臺上的媽媽
我們家的抗戰
我們家的抗戰
學術研討會征稿函
抗日英雄萬全策
抗日英烈馬威龍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