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代新疆軍事移民行為下的防務建設探析*

2022-11-25 12:54褚宏霞
軍事歷史 2022年1期
關鍵詞:伊犁綠營新疆

★ 褚宏霞

“歷代備邊,多在西北?!毙陆鳛橹袊鞅钡貐^的重要門戶,自漢代起就是歷代中央王朝邊防建設的重點。清代中期統一新疆后,統治者站在“西北塞防乃國家之根本”的國家安全戰略高度,移駐重兵戍守,其眷屬亦隨遷入疆,形成較大規模的軍事移民。清代新疆軍事移民主要來自五個方面:滿洲八旗,蒙古八旗,綠營軍及其眷屬子弟,其他八旗兵(如察哈爾、錫伯、索倫兵等),清末裁汰留疆的嵩武、楚、湘“客軍”。學界關于清代西北邊防、新疆駐軍、兵制及其變化等問題多有討論,相關人口、移民等類論著亦有涉及。①相關著作有:童遠忠:《近代新疆防務建設研究》,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張安福:《清代以來新疆屯墾與國家安全研究》,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1年;華立:《清代新疆農業開發史》,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王希?。骸肚宕鞅蓖吞镅芯俊?,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12年,等等。相關論文有:楊恕、曹偉:《評清朝在新疆的隔離制度》,《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08年第2期;陳劍平:《清代新疆兵制變遷》,《新疆師范大學學報》2006年第3期,等等。但系統梳理新疆移民與防務建設關系的研究相對較少,因此本文擬在相關研究成果基礎上,主要以滿蒙八旗、綠營軍等為研究對象,重點探討軍事移民在新疆防務建設中所起的作用,以期有利于推動清代新疆移民歷史和邊防建設研究。

一、新疆統一背景下對軍事移民的戰略需求

1644年清軍入關后,陸續掃除農民起義軍余部、南明勢力,統一中原。但由于清初統治者將國家戰略重心放在了統一內地和定三藩、收臺灣等事務之上,無暇西顧,給衛拉特蒙古準噶爾部盤踞西北以可乘之機??滴跏辏?671),噶爾丹奪得準噶爾部的統治權,積極擴張勢力,經過一系列征戰,兼并了其他衛拉特諸部,征服天山南路葉爾羌汗國,使哈薩克部臣服,并多次用兵青海、西藏、喀爾喀蒙古,在西北地區形成了與清廷相抗衡的強大勢力,嚴重威脅到清朝統治??滴醵吣辏?688),清朝調整國家戰略重點,正式拉開了統一新疆的戰爭序幕,但一直到乾隆十九年(1754)才乘準噶爾部內亂之機出兵,扭轉了康熙時期清軍與準部戰爭的被動局面。乾隆二十二年(1757)收復天山北路,二十四年(1759)平定天山南路大小和卓叛亂,完成了統一新疆大業。由此西北邊陲得以安定,新疆也進入一個新的歷史發展階段。

新疆統一后,如何治理以加強對新疆的統御力,成為清朝統治者亟需解決的重大問題??v觀自西漢后歷代中央王朝治理西域之策略,除采取軍事行動、羈縻與和親等策外,最主要的措施是舉屯田以輔兵事。因此,清政府在汲取歷代治理西域經驗的基礎上,向新疆派駐重兵戍守,積極、大力推行移民屯墾之策。概括來講,乾隆時期,在新疆實施移民興墾之策,主要是基于以下三點:

(一)新疆戰略地位提高下的治疆需求。新疆地處中國西陲,位于歐亞大陸腹地,自西漢始,就因其地域遼闊,地形復雜多樣,周邊民情復雜,在國家安全體系中有著特殊重要性。清代中期后,新疆在國家安全體系中的戰略地位空前提高。新疆“東南接肅州,東北直喀爾喀,西接蔥嶺,北抵俄羅斯,南界番藏,輪廣二萬余里”,其“東捍長城,北蔽蒙古,南連衛藏,西倚蔥嶺”①《新疆圖志》卷1《建置志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第1頁。,安危強弱不僅對漠南、漠北、青海、西藏、陜甘地區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還直接牽動著西北乃至全國政局。從當時的國際環境看,新疆北路的塔爾巴哈臺、伊犁和南路的喀什噶爾與俄國、哈薩克、浩罕、巴達克山連界,尤其是鄰國沙俄一直都對中國有著覬覦之心,時常在西北地區伺機進行侵略活動。如乾隆二十五年(1760),沙俄曾派兵在額爾齊斯河上游地區修筑侵略據點,窺探內地情報,嚴重威脅到清朝的國家安全和領土完整。由此可見,地處西陲的新疆,被置于清政府的直接統治之下后,在國家安全中的戰略地位凸顯,已然處于保衛國家安全和維護領土完整的邊防一線。

(二)矛盾與需求雙重作用下的移民內推外拉之力。第一,由內地人口增長與經濟發展、土地資源開發所形成的矛盾的推動力。清代進入穩定發展期后,人口急劇增長,乾隆六年(1741)全國人口數已達1.4億余,到乾隆末年已至3億,半個世紀增長了一倍多。②梁方仲:《中國歷代戶口、田地、田賦統計》甲表76,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第343~344頁。人口的快速增長與經濟的發展、土地資源的有限逐漸形成了矛盾,且人口增長越快越多,這種矛盾就越尖銳,同時對生存環境所造成的壓力就越大??滴鯐r期,人口快速滋生,但農業所產無法供應人口增長需求,導致米價不斷上漲,人民乏食。到乾隆時期,內地各省沃土都已開墾,“一人耕種而供十數人之食”③《清高宗實錄》卷1441,乾隆五十八年十一月戊午。的局面日益嚴重。在原居地生存壓力的推動下,內地的過剩人口便自然地向外流動,以尋找適宜的生存空間。第二,新疆對移民的強大吸引力。作為新拓展的疆域,新疆地域廣闊,有適宜農業、畜牧業發展的優越自然條件。新疆深居亞歐大陸內部,遠離海洋,四周有高山阻隔,海洋氣流不易到達,降水量小,氣候干燥;但其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水資源比較充足。天山以北的北疆,原為準噶爾部游牧地,緯度較高,氣溫較低,適宜發展農牧業。天山以南即南疆,因水源、山地、沙漠的分布影響以綠洲農業為主,水源充足,有大量土地可以開墾。天山東部的巴里坤、吐魯番、哈密等地區被稱為東疆,與北疆氣候相似,可墾之地頗多。新疆各路雖然氣候、地形有異,但大量肥沃的未墾之地對人稠地少的內地民眾形成了強大的吸引力。

(三)新疆駐防發展對人口的需求。在平準戰爭過程中,清政府已認識到西北邊疆政情的復雜,尤其伊犁、塔爾巴哈臺、喀什噶爾等地處邊防一線,與沙俄等相鄰,防務壓力最大。因此,要維護西北邊疆安全、阻止沙俄等勢力侵入,必須在新疆邊境及戰略要地駐重兵防御,以形成堅強的防御壁壘。平準戰爭后,清政府便就近抽調陜西、甘肅提鎮的軍隊移駐,以滿足新疆駐防需求。另外,新疆雖地域廣袤,卻人煙稀少,尤其是平準之戰后人口損耗嚴重,已無法滿足恢復農牧生產對勞動力的需要。

二、新疆軍事移民的主要表征

清代新疆軍事移民隨著清政府西北用兵逐步進行,乾隆時期天山南北劃一后,滿蒙八旗、綠營軍、察哈爾部族等陸續從各地移駐新疆。這些軍事移民的遷徙過程和在疆安置情況,呈現出如下幾個特點:

(一)從移民性質看,由官方主導,政府出資進行組織性遷徙,官方性明顯。滿蒙、綠營等官兵及其眷屬的遷徙、安置都由官方主導。移駐人員確定后,地方按營造花名冊,然后移咨該處辦事大臣,并飭令沿途地方官,妥協照料,全程周密部署,確保人員安全到達。官方出資“為之津送”①紀昀:《烏魯木齊雜詩·典制》,《新疆文獻四種輯注考述》,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1995年,第167頁。,每名給予盤費銀三十兩,跟役二兩;三人一輛車,若為一戶則給車一輛;添給行李、鍋帳等物品;沿途口糧由經過的地方按站支取。②《清高宗實錄》卷700,乾隆二十八年十二月丙申。對于駐防綠營軍愿攜眷者,清政府申明費用官給,“每口每百里給盤費一錢二分,小口減半,每三名給車一輛”③《清高宗實錄》卷1088,乾隆四十四年八月己未。。為防止抽調軍隊中有中途逃脫者,清政府還頒布了相應律令,嚴加懲辦。有恩賞有懲罰,以此確保八旗、綠營官兵順利遷徙到駐防地。

(二)從移民來源看,原駐防地以陜甘地區為主。自乾隆二十二年(1757)始,綠營軍、滿蒙八旗等陸續移駐,新疆駐兵體制逐漸形成。因西北戰事的結束,陜甘原處戰線前沿的軍事地位下降,原為戰爭而屯駐的龐大兵員的安置成為問題,而新疆南北劃一后急需大量駐軍,因此清政府從解決兵源、距離省便角度考慮,將陜甘地區的軍隊抽調新疆。從原駐防地看,自乾隆二十九年(1764)至三十九年(1774)移駐新疆的滿洲、蒙古、綠營兵丁原駐防地主要集中于西安、涼州、莊浪、寧夏等地,此外另由熱河抽調。伊犁八旗駐防中的四營察哈爾、錫伯、索倫、額魯特官兵則在乾隆二十九、三十年自張家口、盛京、黑龍江、熱河等地移駐,各營按八旗建制。

(三)從駐防指向看,駐防地由東向西,分布新疆邊境、戰略要地。自乾隆二十二年選調甘、涼、肅綠營官兵移屯哈密、巴里坤開始,至乾隆四十年(1775)清政府陸續從各地抽調軍隊在新疆由東向西、自北而南駐扎。駐防軍最初集中于哈密、巴里坤,后依次由烏魯木齊向西推進到伊犁、塔爾巴哈臺??傮w來說,塔爾巴哈臺、伊犁、烏魯木齊、巴里坤、古城、木壘、喀什噶爾、阿克蘇、烏什、哈喇沙爾、吐魯番、哈密等作為重點駐防地,都是接收駐軍及其眷屬的主要地區,北路作為防御重點駐軍最多且以八旗駐防兵為主,南疆則相對較少。

(四)從駐防模式看,大致可分為駐防兵和屯兵。駐防兵擔負純軍事性質任務,專事操練、維穩固防,以八旗兵為主,兵種以馬兵、步兵居多。但南北駐軍又分駐防、換防,如伊犁、古城、巴里坤、吐魯番滿營、錫伯等四營為攜眷永駐八旗兵,烏什、阿克蘇、英吉沙爾、喀什噶爾及塔城滿兵為換防,一般三、五年一換班。北路綠營軍初行換班制,后改為攜眷永駐,南路到道光前俱為換防制。另,駐防伊犁的察哈爾等四營俱為攜眷駐防。屯兵一般為綠營軍承擔,屯田所需生產資料等由國家提供,有一套成熟的管理體制。依照屯田章程,屯地按名撥授,一般每兵撥田二十畝,但各屯區也略有差異。屯兵對地畝只有使用權,耕種所使用的牲畜、農具、籽種等官方置辦,定額供給,收獲物按定額繳納并有相應的獎懲規定。

三、軍事移民對新疆防務建設的作用

乾隆中期,從各地調駐新疆的滿蒙、綠營等軍隊人員,以駐防要地、兵屯耕守、防守城堡、放牧督查、坐卡巡邊、駐守臺站等方式,逐步構建起新疆的邊防體系,直接推動了西北邊防建設。

(一)駐防南北,控馭要地。邊防的建設與鞏固,在于兵實。從歷史上看,歷代治邊都強調“駐重兵以當其長驅”。清朝治理新疆也是重兵設防,從各地抽調滿蒙八旗、綠營軍及錫伯、索倫等部族官兵及其眷屬等,分駐南北要地,以資控馭。

乾隆二十七年(1762)十月,清朝在新疆正式設立總統伊犁等處將軍(簡稱伊犁將軍),以重臣為鎮,“節制南北兩路,統轄外夷部落,操閱營伍”④《新疆識略》卷5《官制兵額》,《新疆政務叢書》第2冊,南京:鳳凰出版社,2019年,第263頁。,總理天山南北駐防官兵遣調事務,守衛邊防、抵御侵略。隨后,從各地抽調駐軍分赴新疆邊境、戰略要地駐守,如乾隆二十九年至三十九年間,自涼州、莊浪、寧夏、西安、熱河五處抽調11500余名滿洲、蒙古八旗官兵,在伊犁、烏魯木齊、巴里坤、古城建立駐防八旗。到乾隆四十年左右,新疆南北調駐軍隊共計4萬余①新疆駐軍人數多有變化,大概在嘉慶時期穩定下來。此根據嘉慶時期編纂的《西陲總統事略》卷4《官制、兵額》和《新疆識略》卷5《官制兵額》卷6《屯務》所載數據統計而得。,以滿蒙、綠營等軍隊為主體構建了滿洲八旗為主、綠營輔衛的具有地域、駐防特色的邊防體系,以此對天山南北進行了嚴密有效的控制。從軍事布防看,新疆駐軍按照清朝以北控南的戰略需要分布,北路駐軍比例高達80%。其中伊犁地處新疆西北部,原為準噶爾舊地,北、西、西南面為沙俄、哈薩克和布魯圖諸部包圍,軍事防衛性突出,且該地總統南北,因此成為北路駐防重點中的重點,駐軍最多,額設駐防旗兵6500余名,分滿營、綠營及錫伯、索倫、察哈爾、額魯特四營,“營制皆率由舊章”②格琫額:《伊江匯覽·營伍》,《新疆稀見史料匯輯》,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復制中心,1990年,第36頁。。烏魯木齊次之,駐軍為3300余名,其次巴里坤和古城各1000名。③張安福:《清代以來新疆屯墾與國家安全研究》,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1年,第40頁。南路駐軍規模不一,最大的軍鎮喀什噶爾有1000多人的軍隊,英吉沙爾、葉爾羌、和田、烏什、阿克蘇、庫車、喀喇沙爾等地則分別駐有幾百人不等的駐軍,規模遠不如北路換防。新疆駐軍分駐防、換防兩類,伊犁、烏魯木齊、巴里坤、古城、哈密、庫爾喀喇烏蘇及吐魯番滿營等地為駐防制即攜眷永駐,塔爾巴哈臺及南路喀什噶爾、英吉沙爾、葉爾羌、和田、烏什、阿克蘇、庫車及吐魯番等地則行換防,而滿洲駐軍由烏魯木齊、伊犁、古城、巴里坤調撥,綠營自內地調撥。

但乾嘉時期以北控南的戰略決策,導致在南疆的駐軍防守力量有限,為日后張格爾、玉素甫叛亂埋下了隱患。因此,叛亂平定后直隸總督那彥成在辦理南疆善后事宜時建議清廷重點加強南疆的駐守力量,在各卡間的要隘之處添設土堡和駐兵,由此促使南疆各城的駐守人數顯著增加,道光十年(1830),喀什噶爾駐兵已增至4900人,阿克蘇、烏什增加了千人,葉爾羌、英吉沙爾各增加數百人。④《那文毅公奏議》道光八年五月初六日,《清代新疆稀見奏牘匯編(道光朝卷)》,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0頁。是年,清廷又調整南疆駐防體制,始允許防兵徙眷安家南疆,以此增加南路的防守兵力。道光二十五年(1845)時,繼續放寬換防各城官兵的攜眷比例規定,不再嚴格限以十分之三。⑤《清宣宗實錄》卷423,道光二十五年十一月壬戌。在兵屯集中分布的阿克蘇、烏什、喀喇沙爾等處,綠營屯兵數為1300余,改為攜眷制后,若每戶按4—5人來算,眷口數應在5000—6500人。⑥根據《新疆識略》卷2、卷3的有關數據所得,王希隆在《清代西北屯田研究》中曾對該數據做過整理。但原書和王希隆統計表中阿克蘇的數據是屯田地畝數,即分別為屯田150畝,在此依屯兵墾地情況,以一屯兵種地20畝折算成屯兵數。

即使如此,隨著清朝國勢日衰,對新疆軍事方面的支持力度日漸減弱,在強敵環伺之下,駐扎邊境一線的兵力稀疏,僅有的駐軍因薪餉低少而生計艱難、瀆職懈怠的現象日益增加,導致邊防松散,抵御力逐漸削弱,為中亞浩罕國、沙俄等侵略勢力入侵新疆提供了可乘之機。為重振新疆防務,光緒十年(1884)在新疆建省后,改革新疆軍制,一是在伊犁、塔城恢復八旗、綠營制,對駐軍攜眷無過多限制;二是裁并入疆平亂的軍隊,鼓勵裁撤營勇就地安插屯守。⑦劉錦棠:《劉襄勤公奏稿》卷10《伊犁營勇查明裁并分成發給存餉折》(光緒十二年三月初六日),《清代新疆稀見奏牘匯編》同治、光緒、宣統朝卷上冊,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340頁。經過改革調整,大批軍事移民再次以駐防、屯田方式分駐新疆南北,重新組建起邊防隊伍,充實了光宣時期的新疆邊防實力。

(二)兵屯戍邊,亦耕亦守。自古防邊之策,莫過于屯墾。清朝在新疆統一后,采取“邊防與屯政相維”⑧《清史稿》卷120《食貨一》,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第3509頁。措施,積極發展兵屯以充駐軍糧餉。兵屯主要由綠營兵丁負責,以屯戍邊,耕守結合,和以內地戶民、回民等發展的民屯,形成了新疆獨具地方特色的兵民共濟的屯墾模式,筑牢了兵民聯防體系。

天山南北統一后,為穩定新疆局勢、確保駐軍糧餉所需,清朝首先擴大了兵屯規模。從陜甘等地抽調的綠營軍,就承擔了兵屯工作。因各屯區規模大小不一,所以屯兵人數不定,一般在100人左右,多者則有250人,小者約15人。①王希?。骸肚宕鞅蓖吞镅芯俊?,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9頁。各屯設屯長,上有副將、參將、游擊等管理。屯區地畝、耕畜、農具、籽種等俱由官方撥給,所獲糧食一是供屯兵食用,二是支放駐軍口糧,三是供給內地移來屯戶的口糧和耕種所需籽種。最初綠營屯兵行換班制,三至五年一換,由當地的辦事大臣管轄。但為增加屯墾的勞動力,乾隆二十四年(1759)后大力鼓勵綠營攜眷駐防,所以北路從烏魯木齊到伊犁的屯區綠營官兵陸續攜眷告駐。②紀昀:《烏魯木齊雜詩·典制》,《新疆文獻四種輯注考述》,第167頁。其眷屬子弟分戶承墾地畝,落入當地民籍,是為兵戶。攜眷長駐的綠營屯田官兵,分屬烏魯木齊提督、伊犁鎮總兵管轄,③《烏魯木齊政略·武職》言:乾隆三十八年諭旨,烏魯木齊提督專管綠營屯田事務,不與地方之事矣。而伊犁鎮總兵直接由伊犁將軍節制。嘉道后,由于新疆軍事形勢的變化和民屯的迅速發展,兵屯開始衰落,裁屯撤兵、招民屯墾的活動陸續在南北路展開,一直持續到同治初年。撤屯后,兵弁歸營,專責操練,以重防務。同治年間,新疆動亂,在平亂過程中兵屯再次推行,但此時興屯課農只是權宜之計。隨著戰事進展和流民復業,清政府便全力發展民屯,裁勇歸農,精壯者回營,由此裁撤的兵勇部分返回內地,有的則就地轉為農戶。

清代新疆兵屯的推行及改撤,是隨著新疆屯墾發展及形勢變化而開展的,其與民屯共同推動了北疆的巴里坤、烏魯木齊、塔城、伊犁和南疆的哈拉沙爾、阿克蘇、喀什噶爾、和田八大屯墾區的形成,并促使新疆屯墾事業取得了歷代所未有的成就。而從駐防角度看,駐兵屯田,以軍防守,以屯固疆。綠營軍作為天山南北兵屯的主力,實踐了清政府以邊養邊思想,實現了“籌軍實”“謹邊防”的戰略目標,且以屯戍邊模式也奠定了近代以來西北邊防發展的基本走向。

(三)以牧戍邊,揚其所長。分駐伊犁地區的察哈爾、錫伯、索倫、額魯特四營官兵是清政府從張家口、盛京、黑龍江、熱河等地移調的,因其在待遇上低于滿蒙八旗,所以他們在清政府分授屯地及馬、牛、羊等牲畜后,主要在伊犁河沿岸放牧為生,并以牧戍邊。四營所分牲畜數量差異較大,據《伊江匯覽·牲畜》載,清政府主要根據四營生活習慣分授牲畜,額魯特、察哈爾營原以游牧為生,所以二營所分馬、牛、羊、駝較多,馬、羊數達萬余。二營移駐伊犁后,耕少牧多,以放牧為主。錫伯、索倫營因原以農業、漁獵為生,所以耕多牧少,分授的少量牛只也只是用于農業生產。

清政府調察哈爾等四營分駐伊犁,有其軍事戰略考慮,也是基于布防需要而行。伊犁移民屯田稍晚,但作為北路防御建設的重中之重,伊犁的防御建設刻不容緩。察哈爾等部族俱為游牧民族,善于騎射、訓練有素,富有戰斗力,所以清廷在移駐滿蒙八旗后,便將他們陸續調駐,其目的就是發揮游牧民族所長,增加伊犁地區的駐守力量,增強防御力。四營分駐伊犁,以放牧巡察邊境,監督哈薩克部族,防止其越界游牧侵擾,形成一個以牧戍守的防御圈。而以農業為主的錫伯營在移駐伊犁編為八旗后,各分筑屯堡發展生產,成效顯著。在強大經濟實力奠基下,錫伯營騎射訓練有效,戰斗力強勁,不僅保障了駐地安定,還在以后平亂、御侮的戰斗中屢立戰功。

(四)戍守城堡,堅強壁壘。邊疆地區尤其是邊境、軍事要地的防御設施——城堡,是駐扎軍隊的重要場所,既可有效推進軍事活動的范圍,亦可大大提高對敵的防御效能。清朝在用兵西北時,就注意防御設施的修建,統一新疆后,遂將修筑城堡作為邊防建設的重要措施,在地當沖要之處筑城駐兵。由此,在新疆以南北四大軍事重地伊犁、烏魯木齊、塔爾巴哈臺、喀什噶爾為中心,巴里坤、古城、庫爾喀喇烏蘇、哈密、吐魯番、喀喇沙爾、庫車、阿克蘇、烏什、葉爾羌、英吉沙爾、和闐都仿內地城池,修建了諸多具有軍事防御性質的城堡,城內衙署、營房等布局和各類設施都為駐軍的戍守和訓練服務,如烏魯木齊都統衙門署駐地鞏寧城,分建有4個城樓、敵樓、角樓,城中建有鼓樓、廟宇、衙署、倉庫、堆房、公館、軍器庫等。④《三州輯略·建置門》,《清代新疆政務叢書·新疆總說上》,第70頁。

新疆軍事要地的城堡,修筑及戍守人員均為移駐的滿蒙、綠營等官兵。清政府在綜合考慮地理環境、駐防需要后,確定筑城選址,即先選派軍民負責筑城事宜,城堡筑就再移駐兵丁負責戍守。這些城堡不僅是執行駐守任務的滿漢等官兵及其家屬的駐扎地和生活地,更是駐軍據守穩定地方秩序、阻擊外敵入侵的堅強壁壘。各地城堡,按軍事需求、地勢沖繁有序分布,形成了完整的防御陣線。如伊犁以將軍所駐惠遠城為中心在伊犁河北岸分別修筑了惠寧城、綏定城、廣仁城、瞻德城、拱宸城、熙春城、塔勒奇城、寧遠城,九座城池分布有致,融進攻與防御為一體,形成了穩固的軍事防御體系。

不過,南北疆各城駐守群體因清政府的民族隔離政策,呈現出依據軍隊人員群體屬性分城戍守的特點。在北疆軍事重鎮駐守的官兵,按滿漢民族劃城而居;在伊犁,滿洲八旗官兵駐惠遠、惠寧二城,回軍駐扎寧遠城,綠營官兵駐扎其他六城;①《西陲總統事略》卷1,《清代新疆政務叢書》第1冊,第436~438頁。烏魯木齊、巴里坤等地駐城亦是分滿漢劃居;在南疆則首分漢回,如戰略重鎮噶什噶爾,舊城為伯克、回民居住,駐守八旗和綠營官兵則主要居于后建的徠寧城;英吉沙爾城,城中筑墻分南北,北為八旗綠營官兵駐扎,南則劃為維吾爾人居住。無論滿城還是漢城,駐守的八旗及綠營等軍隊人員及其眷屬,利用城中設施,進行軍事操練,按防務要求勤瞭望、查越界、重防范,可以說據城堡可守可戰,是充分發揮城堡作為堅強防御壁壘保衛疆土、抵抗侵略的主體力量。

(五)坐卡巡邊,駐守臺站??▊愔贫群团_站體系,也是清朝在新疆邊防建設上的重要舉措,而承擔守卡巡邊、暢通臺站任務的主要是移駐的滿蒙、綠營等軍隊人員。

一是坐卡巡邊,防御外敵。清朝在天山南北劃一后,“于其巖疆要隘,毗接外藩處所,酌設卡倫,以資捍衛”②《西域圖志校注》卷31《兵防》,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438頁。。據《西陲總統事略》載,北路設卡倫158座,其中伊犁將軍所轄卡倫80座,南路卡倫發展成熟時包括東路共有89座。③《西陲總統事略》卷2,《新疆政務叢書》第1冊,第373~405頁。這些卡倫按點狀分布,以巡查路線相聯,形成了完善的巡邊制度,構筑了較為成熟的西北網狀防控體系。伊犁將軍及其下屬的領隊大臣、辦事大臣管理所屬卡倫及相關事務,定期“每年春秋二季(八、九月)各巡查所屬卡倫一次”④《清史稿》卷137《兵志八·邊防》,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第4091~4092頁。。滿蒙、綠營等官兵承擔守卡職責,常設、移設、添撤⑤除常設卡倫為永遠駐守之地,其他卡倫依據季節變化更換駐地,環境暖則外展,寒則內遷,進退間有千里或數百里的不等距離?!肚迨犯濉肪?37《兵志八·邊防》,第4092頁??▊惖氖藬抵饕罁▊愔笮《?,一般有官兵20—40名不等,多者50余名,少者不足10人,他們主要的軍事工作是按章程定期巡查邊界、監督哈薩克部族游牧、監查邊境貿易、謹防偷盜、緝捕逃犯、監察保衛礦山開采、維護社會秩序等任務。道咸時期,清政府強化卡倫巡邊職責,坐卡官兵加強了日常戍卡巡查與卡倫間的聯絡。這一時期在卡倫駐守力量結構調整下,卡倫兵源有所擴大,一是熟悉邊地情勢的回民被招募為卡倫兵,緩解了邊境困難地區的戍守工作⑥《清宣宗實錄》卷146,道光八年十一月癸卯。;二是蒙、漢壯丁被招募為卡倫駐兵,如同治十一年,清朝允準塔爾巴哈臺及附近各城招募蒙、漢壯丁充實卡倫駐兵隊伍⑦《清穆宗實錄》卷341,同治十一年九月庚戌。,充實反擊沙俄侵略的邊防力量隊伍。這些守卡官兵在道咸以后錯綜復雜、瞬息萬變的新疆內外形勢下,面對外敵入侵,加強巡邊和查卡活動,并對沙俄的侵略給予了有力抵抗。

二是駐守臺站,保障信息物資等暢通。為保證疆內信息傳遞和物資周轉,清政府在哈密—烏魯木齊—伊犁—南疆、伊犁—塔爾巴哈臺—葉爾羌、喀什噶爾修筑了骨干交通大道,廣設軍臺、營塘、驛站(新疆建省后合改為驛站),以保證軍事信息暢通和物資供應。據統計,乾隆時期以伊犁為中心,在去往塔爾巴哈臺及東疆、南疆等各駐防地、軍事重鎮的交通線路上設了軍臺165個,營塘62個,驛站39個。⑧張羽新:《清代前期新疆歷史地位的提高與清政府的籌邊措施》,《新疆社會科學》1985年第2期。這些軍臺等的修筑、管束俱由清廷從各地調派的兵弁負責,駐兵多寡以所在地的大小、承擔的事務為標準,一般設兵弁二三名至二十名不等,備有馬駝、車輛。官弁兵丁負責管理臺站日常運轉,承擔傳遞軍報公文、運送官物、保障軍隊補給、接送人員、稽查匪類等工作,但因軍臺、營塘、驛站的不同分屬系統、分布地域差異,他們在各系統的分布略有區別。一般隸屬滿營系統的軍臺,擔任筆帖式的官兵由滿營派撥,如北路烏魯木齊、瑪納斯等軍臺筆帖式就由吐魯番、烏魯木齊駐扎滿營派撥,營員(外委、字識兵丁和供差兵?。┮话阌删G營兵擔任。隸屬綠營系統的營塘較軍臺規模略小,承擔事務的主要是綠營兵丁,一般為8—10名。此外,在一些邊境要地,臺站人員不限于滿漢,如伊犁地區的軍臺部分差役也由四營負責,塔爾巴哈臺地區各臺站由額魯特兵負責駐守。在戰爭時期,臺站官弁兵配合清軍的軍事行動,為穩定新疆、抵御外敵入侵發揮了重要作用;和平時期,他們保證了疆內信息的暢通,便捷了內地與新疆的聯絡,暢通了發展之路。

四、結語

乾隆時期統一新疆后,滿蒙、綠營等官兵及其眷屬從各地赴疆駐守,成為新疆邊防建設的主體力量,他們在駐防、屯墾、戍城及坐卡巡邊、駐守臺站等方面發揮了砥柱作用,構建起新疆的防務體系,在一定范圍和條件下保障了邊疆安寧與統一。審視軍事移民對邊防建設的作用及影響,其中蘊含的豐富的清代治疆和防務建設智慧,有幾點經驗值得我們思考與借鑒。一是謀劃邊防建設須駐重兵以長驅,組建駐邊固防、穩疆御敵的邊防持續有生力量群體;二是破除民族政策的局限性,充分團結各個民族以全面發揮戍邊力量,形成聯防體系;三是實踐兵民共濟的屯墾模式,構建屯墾和戍邊相結合的邊防體系,夯實穩疆衛防的能力基礎;四是根據內需外勢的變化調整移民政策,形成靈活應對邊疆發展需求、安全危機的機動性策略;五是調動軍事駐防機構的各項職能,確保專職專責高效運轉、功能得到充分發揮。如此,方能保障邊疆安全穩定根基。

猜你喜歡
伊犁綠營新疆
伊犁放歌
曾國藩為什么不讓綠營轉型,而是另起爐灶拉起湘軍?
伊犁將軍長庚
清代馬政概說
打傘的人
看天下(2016年24期)2016-09-10
新疆多怪
綠營聚眾數萬攪局“陳江會”
新疆對外開放山峰
新疆對外開放一類口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