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國裝甲兵理論發展初探

2022-11-25 12:54中國臺灣王立本
軍事歷史 2022年1期
關鍵詞:戰車機械化部隊

★ [中國臺灣]王立本

前言:兩次世界大戰間西方裝甲兵理論發展概況

討論中國裝甲兵的理論時,必須先得順著西方裝甲兵理論的脈絡來進行,這樣才能看到一個比較清楚的輪廓,并且理解相關中國軍事家構想的原意與過程。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歐洲戰場,由于交戰陣營皆廣泛使用自動武器以及火炮,使得步兵的密集進攻與騎兵的沖刺都只徒增傷亡而失去意義,不能突破壕溝防線。在此情形之下催生了坦克(戰車)這樣的新武器,更進而使得以戰車為主力的裝甲兵成為交戰各主要國家陸軍的新銳兵種;而這一切也導致了整個陸戰的形態有了革命性之改變。一戰結束后,如何去調整陸軍的體制,并運用裝甲兵在下一場戰爭中取得勝利,就成為列強政府與軍事專家們研究建軍與作戰的重要課題。本文的焦點在于中國對于這場世界陸軍的重大變革有無相關的構想與響應。尤其是歐陸各國還有超過20年的戰間期(1918—1939)為緩沖,而中國在1931年九一八事變之后,就開始直接面對日本帝國主義的挑戰,1937年更與之開始全面作戰。所以面對強敵,中國軍事思想家與實際參與戰斗的將領有無一些主張或者規劃?

西方各國陸軍對于裝甲兵的編組與運用有著不同的見解,可以分成以下幾種派別。①滕昕云:《從普德軍事思想論閃擊戰理論之研究》,臺北:淡江大學戰略暨國際關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首先是全戰車派(Pure Tank),此派主張未來陸軍只須以坦克為壓倒性的兵種即可在戰場上獲得勝利,對于其他兵種的重要性則視而不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即為英國的馬泰爾將軍(Giffard Le Q.Martel),他于1927年即主張要建立規模驚人的師級裝甲部隊,包含720輛雙人輕型機槍戰車與120輛輕型炮戰車,而其中除了后勤單位之外無須配備任何的其他兵種。這種規模的裝甲師,即使在二戰中任何一列強的同級部隊都無法相比。其次是步兵戰車派(Infantry Tank),而此派可說是最早充分運用戰車的主張,即以戰車的防護力來掩護步兵部隊突破敵軍密集的火力網,以達到結束壕溝戰的效果。這派主張在一戰后廣為法、英、日、蘇等國陸軍所采用,成為多數國家裝甲兵編制方案的主流。其三是騎兵戰車派(Cavalry Tank),此派認為傳統的騎兵因為自動武器的廣泛使用而失去的地位,可以因為裝甲汽車、坦克等陸上作戰載具的廣泛使用而重新獲得,簡言之就是將騎兵機械化成為鐵甲般的部隊,以新兵器來改良舊兵種。而此派主張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就是二戰初期指揮西歐聯軍對抗納粹德軍的法國統帥魏剛將軍(Maxime Weygand)。其四為機動混合兵種派(Mobile Combined Arms),此派別尤其重要。其中的代表性人物最早為英國的李德哈特(Sir Basil Henry Liddell Hart)、富勒(John Frederick Charles Fuller),以及其后跟進與闡揚的法國戴高樂(Charles André Joseph Marie de Gaulle)、美國的查菲(Adna Chaffee,Jr.)、蘇聯的圖哈切夫斯基(Mikhail Nikolayevich Tukhachevsky)等人。而能集其大成者,則為二戰時期德軍名將古德里安(Heinz Wilhelm Guderian)①古德里安,又譯古德林。。此派認為裝甲兵的確是未來陸軍在攻勢作戰中的主力,但是若其發動大規模攻勢以對敵軍陣線進行大縱深突破、或者由兩翼突破以大范圍包圍時,必須要在編制中輔以其他陸軍兵種與軍種(如空軍),如此才能將戰車的戰果予以擴張或堅守。當然其他的各陸軍兵種(步、炮、工、傘兵等)為了不在機動性上拖累戰車,故必須也配屬足夠的機動車輛,如此進而帶動了整個陸軍在體制上有了革命性的改變,機械化已經是無法抵擋的潮流。此派主張后來由重建軍事力量的納粹德國陸軍所服膺,終于在其后的各重大戰役中展現成效。

在作戰理論方面,一戰后也有以下兩點值得關注。

首先是李德哈特,他認為一次大戰之所以曠日持久主因在于舊式的戰爭形態已經發展到極點,下一次戰爭想要取得突破性的勝利,則該國陸軍必須加以全面改革,方法就是使其機械化。②Len Deighton:《閃擊戰》,王正己譯,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90年,第133頁。而他的名著《戰略論——間接路線》更指出,選擇一條期待最少、在其不預期的地點與路線上給予打擊,是減少己方傷亡與心理上瓦解敵軍的最佳方法,所以戰場上要取得戰略之勝利,運動(motion)與奇襲(raid)是兩個極為重要的因素。③[英]李德哈特:《戰略論:間接路線(Strategy:The Indirect Approach)》,鈕先鐘譯,臺北:麥田出版社,1996年,第407頁。而陸軍的裝甲兵與空軍的廣泛使用的確可達到這樣的目標:

從新的因素中也可以產生另外兩個理由??哲姷陌l展,使我們不必先在戰場上毀滅敵人的主力,而即足以向敵人的經濟和精神中心,作重大打擊??哲娍梢杂瞄g接的手段,以來達到直接的目的——繞過敵人的阻力,而不須推翻他。同時,由于摩托化動力和無限履帶的聯合發展,也造成了一個新趨勢——具有高度機動性的機械化部隊。這又造成了另一個新趨勢——即不需要經過嚴重的戰斗,便足以使敵人主力發生崩潰。其方法即為切斷敵人的補給線,擾亂他們的控制體系,向他們后面做深入性的突破,以產生神經上的震動,而使敵人發生全面的崩潰。④[英]李德哈特:《戰略論:間接路線(Strategy:The Indirect Approach)》,第437頁。

雖然在二戰之前李德哈特對于以上自己在一戰后的說法并非深信不移,⑤Len Deighton:《閃擊戰》,第134頁。但也的確是看到了新時代的曙光。

另一位出身一戰英國皇軍戰車部隊指揮官的富勒,則在戰爭期間率先構思出用裝甲兵打擊敵人的“頭腦”以結束西線曠日持久戰事的計劃,⑥Ptrick Weight, Tank, New York, Penguin Books, 2000 p.135.此即著名的“1919計劃”。其要點與精神如下:

一支軍隊的戰斗力是根植于其組織之中,要想毀滅這種戰斗力,其方式有二:(一)是慢慢的將其消耗完畢;(二)是設法使其喪失作用,前者的內容就是殺傷和俘虜敵方的軍人——(肉體的戰爭);后者為使其指揮權力喪失作用——(頭腦的戰爭)。試以一個人為例,前者是使他遍體鱗傷,最終流血過多而死;后者卻是一槍射中了他的頭腦。我們發現現有的理論只是毀滅人力,這種新的理論卻是要毀滅指揮體系……。所建議的辦法就是用快速的戰車中隊,突然地沖入敵區,直接打擊在敵人的各級指揮部上,或是將其俘虜,或是將其擊敗。同時一切可供動用的轟炸機也都應向補給點與道路中心作集中的攻擊。①富勒:《戰爭指導(The Conduct of War 1789—1961)》,鈕先鐘譯,臺北:麥田出版社,1996年,第289頁。

以上兩者,都是將陸戰由“靜態與線性”的壕溝戰,轉為“動態與立體”的機動戰,這可謂是德國二戰初期閃擊戰(Die Blitzkrieg)的基本雛型。

一、發軔:耿耀張與徐庭瑤

以今天還能查閱到的各種資料而言,出身馮玉祥西北軍的將領耿耀張,是中國軍人當中較早對于建立陸軍裝甲兵有所建白與思考的。其在西北軍任少將旅長時得到馮玉祥的支持,前往英國學習戰車相關知識?;貒?,于1934年至防空學校擔任少將教官,陸續發表《軍用汽車學》《汽車之基本設計》兩書,并向該校教育長黃鎮球,以及兵工署長俞大維、財政部長孔祥熙等人提出建議,購買戰車建立裝甲部隊,以早日跟上世界潮流。②孫建中:《國軍裝甲兵發展史》,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5年,第18頁。1936年他又被孔祥熙推薦至駐德使館工作。至全面抗戰前夕的1937年春,耿曾多次建議時任交輜學校教育長徐庭瑤,要趕緊建議高層加緊購買車輛,以擴大裝甲兵的規模。③滕昕云:《抗戰時期之國軍機械化/裝甲部隊畫史》,臺北:老戰友工作室,2003年,第78頁;耿乃光:《耿耀張與徐庭瑤將軍的交往》,《國民黨裝甲兵之父徐庭瑤將軍》下冊,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1年,第301頁。耿耀張的經歷對中國陸軍建構裝甲兵及其作戰理論而言是一次開端,但他并未真正主其事,故影響有限。

三十年代隨著國民政府組建裝甲兵稍微有成,便開始有人系統地來對裝甲兵的建立問題加以思考。而其中能成一家之言并且對實際建軍工作產生過影響的,就是有舊中國“裝甲兵之父”之稱的徐庭瑤。徐庭瑤(1892—1974),字月祥,安徽無為人,畢業于保定軍官學校。1925年9月初,入第1軍第3師第8團擔任團附(屬于何應欽系統),不久升任團長。1927年春,升任第2師副師長,8月率部參加龍潭戰役,不久升任第2師長;接著又在第二期北伐進攻津浦線的各戰役中屢有表現。北伐戰爭后又參與了中原大戰,于后擔任教導第4師師長。1932至1933年間,先后參加對鄂豫皖蘇區的作戰以及長城抗戰,之后其教導第4師被擴編為第17軍。

徐庭瑤雖然不是裝甲兵科班出身,但他對陸軍的機械化問題卻因為以往的經驗而比同時期的其他國民黨軍將領有較為正確的認識。這些經驗與認識主要原因有二:其一是在北伐時期由于曾多次指揮過裝甲兵的前身鐵甲車隊進行過各項戰斗任務,他可以深刻了解到一支機械化的,具備優良火力、機動力與裝甲防護力的陸軍部隊將是未來陸地戰場中的主角。其二就是在長城抗戰期間的經驗,當時中國軍隊面對裝備現代化的日本陸軍抵抗乏力。日本陸軍先進的炮兵以及裝甲兵配合著空中優勢發動進攻,可以說完全是以“鋼與火”相結合的威力來屠殺血肉之軀,這使得中國軍隊付出極為慘痛的代價。④王承斌等主編:《民國高級將領列傳》7,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9年,第271頁。這次經驗刺激了徐庭瑤,使其決心要為中國陸軍組建一支夠水平的裝甲兵。

徐庭瑤對于國民黨軍裝甲兵的組建、訓練、教育等都有卓越的貢獻,而其在建軍與作戰思想上的認識同樣不可忽視。1934至1935年間,徐率團出國考察歐美列強的陸軍發展,回國之后曾就陸軍機械化的問題匯整了60余萬言之報告呈于蔣介石。此外,徐庭瑤還陸續完成不少有關建立裝甲兵和裝甲兵作戰理論的著作,有《一元兵論》《機械化軍備論》《建設機械化部隊各種先決問題》《機械化軍備與中國國防》《裝甲部隊戰術特性》《戰車兵操典》《戰車軍官必攜》《機械化部隊作戰綱要》《各兵種與戰車協同綱要》《機械化大單位之編組》《閃擊戰與今后之軍備》等近20種。我們可以從這些著作中了解他的思想體系。①黃杰主編:《徐庭瑤將軍紀念集》,臺北:徐庭瑤將軍紀念集編纂委員會,1975年,第41~42頁。首先徐庭瑤認為今后中國陸軍必須朝“一元兵”的建軍方向來發展。那何謂“一元兵”呢?“一元兵者,合諸兵于一體之部隊,即以一個部隊,代替步騎炮等兵種之任務是也?!雹邳S杰主編:《徐庭瑤將軍紀念集》,第200頁。那么這種新式的“一元兵”必須具備哪些特性呢?徐庭瑤進一步地闡述道:

兩軍作戰,無論攻防,必須決戰,始可求以勝利,而作戰之精神尤在速決,為速決所需之力,為動力而非靜力,為活力而非死力,故須運動戰始能達到速決之目的。在運動戰中,攻擊實為主要之戰術,不明戰爭目的者,專從事物質破壞之殘暴行動,使自己亦付相當之代價,實屬至笨之動作。巧妙之方法,為以精神攻擊代替物質攻擊,以戰略代替暴力,既施行意志攻擊是也。意志攻擊,不惟攻擊敵之戰斗兵意志,同時攻擊敵之指揮官意志,亦攻擊敵作戰部隊之神經中樞,打擊敵之要害是也。意志攻擊之動作如左:以神速與突然之動作,發為狂風暴雨激流迅雷之勢使敵猝不及防。

(1)攻擊點每日變更,作戰方法常變換,一切動作常出乎敵人意料之外,迫敵時時改變其計劃以為應付,甚至無法確定計劃,完全處于被動地位。

(2)對于有依托之縱深陣地,則強攻而席卷之。無依托之縱深陣地,則以奇襲手段,包圍迂回之;攻擊奏效后,則以迅雷之行動,窮追而捉捕之。

若欲實施以上之攻擊動作,則非普通裝備編組之部隊所能勝任,必有待于特殊裝備之一元兵始能達其目的。③黃杰主編:《徐庭瑤將軍紀念集》,第200~201頁。

從中可知,徐庭瑤所謂的“精神攻擊”與打擊敵人作戰之“神經中樞”,與富勒在其“1919年計劃”中所主張的打擊敵軍的頭腦(指揮體系),藉以癱瘓敵人的作戰能力,兩者之間有著驚人的相似。這兩位中西遙隔的將領同樣都認為,與其和敵人進行吃力不討好的殊死戰,不如迅速打擊敵人的指揮系統,這樣不僅可以快速地癱瘓敵人,還可以有效地降低己方的傷亡。

我們不能判定徐庭瑤是否參考過富勒的主張,但可以肯定的是,他的主張與想法是符合當時世界先進軍事思想發展趨勢的。徐庭瑤心中這支“一元兵”就是裝甲兵:

戰車實合諸兵為一體,而堪以稱之為一元兵也。謂今后戰術計,唯有建設戰車部隊始足以應國防之需要。建設戰車部隊,同時普通諸兵連合部隊,亦須改善其裝備,俾戰斗時,戰車部隊專任攻擊,有如斧韌之劈物,諸兵連合部隊,追隨其后,使呈斧背之加力作用,并擔任攻略地區之占領,以維持既得之勝利,必各發揮其效能;此則今后建軍,所應著眼者也。④黃杰主編:《徐庭瑤將軍紀念集》,第201頁。

這種以裝甲兵代替所有陸軍其他兵種的“裝甲無敵”觀念,與我們前面所述的西方純坦克派的主張比較接近,但其他兵種也必須改善裝備以能確保裝甲兵的戰果,這也具備了機動混合兵種派的特點。

二戰期間的德軍將領古德里安認為,裝甲、運動、火力是裝甲兵的三大特點。而徐庭瑤特別強調的是運動與火力。首先是關于機動(運動)性。在他的觀念中,裝甲兵是陸軍攻擊時的主力,其他兵種在一定程度上必須要跟上裝甲兵前進的速度,如此整體威力方能有效發揮,而這也是各國陸軍發展的趨勢,所以徐庭瑤不但主張要建立裝甲兵,還希望中國陸軍也能夠完全機械化:

所謂軍隊機械化者,各兵種均按戰車之速度,而以機械車輛裝載之,俾能緊隨戰車前進之裝備是也。

世界戰術家咸認為陣地戰非竭力避免不可,而為爾后所重視者,乃趨于運動戰。機械化部隊,既為今后新型運動戰最需要而有效之工具。①黃杰主編:《徐庭瑤將軍紀念集》,第201頁。

除了擁有機動力之外,徐庭瑤還認為必須把機動性與火力這兩個特點結合起來,而機動與火力可以在不同狀況下互為目的與手段:

火力與機動,兩者為戰斗力發生之主要因素,為了作戰時必須適合情況,使火力機動之要求,輕重有別,著力始可恰當。因情況之不同,戰術之要求亦不同。以火力為目的時,則以機動為手段,以機動為目的時,則以火力為手段?;鹆C動因情況之不同而互為目的與手段?!矢骷壊筷犻L對于所部任務之授與,務使目的手段容易判明而不致誤用。②黃杰主編:《徐庭瑤將軍紀念集》,第207頁。

在戰術的運用上,徐庭瑤認為裝甲兵的攻擊因為有機動與火力的兩大優勢,故必須充分利用主動攻擊的原則,并且應避免正面攻擊而采取襲擊的戰術。而這種在敵人意料之外的時間上快速打擊敵人意想不到地區的主張,與李德哈特間接路線的主張不謀而合。攻擊發動之時必須以奇襲方式遂行,將裝甲兵力集中在一狹小正面上,猶如攻擊之箭頭。而當敵軍潰退時應該猛烈追擊以擴張戰果,絕對不使敵軍有重建防線的可能,一直到敵軍意志完全崩潰為止:

狹正面攻擊,大縱深突入,廣區域包圍,大規模殲滅,為裝甲部隊戰術之典型。③黃杰主編:《徐庭瑤將軍紀念集》,第209頁。

機械化部隊作戰精神在于主動攻擊,以主動兵器,實行主動戰術,以精神威力,遂行鋼鐵任務,作戰要領為以周密之準備,果斷之指揮,大膽之行動,緊密之協同,迅速之動作,發揮驚人的特性,收獲奇特之戰果;于敵人尚未發覺本身危險時,即陷于不可挽回之敗局。敵如潰退,既以猛烈之追擊擴張最大戰果,將敵一舉而潰滅之?!b甲部隊攻擊有如黑夜打人,敵人若不能見,則須伸出左手往摸(摸索),摸著后即緊抓不放(牽制),然后舉起右手飽以老拳(攻擊),以此為搜索、牽制、攻擊三種連貫動作之戰術。此種戰術,名為“搜”、“扭”、“揍”三字戰術。④黃杰主編:《徐庭瑤將軍紀念集》,第210、212頁。

遇猝然發現之敵,無論前后左右情況如何,概須果斷行動,把握機先,猛烈打擊之,以取得主動?!瓟橙艘槐话l覺,無論其為主力或一部,迅速及破獲消滅之,此種動作在任何情況下均屬有利。⑤黃杰主編:《徐庭瑤將軍紀念集》,第213頁。

主動乃戰術上最優越之有利行動,作戰倘能取得主動,使敵成為被動,敵處處向我應付,此時敵之預定作戰計劃既不能用,任何良好計劃,均需放棄而暫顧目前,敵則變成專門應付之無計劃作戰。⑥黃杰主編:《徐庭瑤將軍紀念集》,第207頁。

奇襲乃出其不意之巧妙戰術,所謂出奇不意者,在敵人不預期之時間,不預期之地點,不預期之方向,攻擊敵人,使用此種巧妙戰術,可以極低之代價,取得輝煌之戰果,尤其現時裝備,自動火器普遍增加,如用強攻傷亡甚重,因此戰術更注意于奇襲。①黃杰主編:《徐庭瑤將軍紀念集》,第208頁。

作戰只獲得不徹底之勝利,只將敵人擊退,敵人退至安全區域,補充整頓再行反攻,此種遺留后患之勝利,實毫無價值。真正之勝利,必須要求徹底。須將整個之敵消滅而成為殲滅戰?!瓝敉藬橙藭r,應毫無猶豫,獨斷的迅速追擊,火力速度并用,使敵無喘息之機,不能獲得立足點再行抵抗,一舉而潰滅之。②黃杰主編:《徐庭瑤將軍紀念集》,第209、213頁。

除了如何在戰場上有效地運用機械化部隊的特長而達到徹底殲滅敵人的效果外,徐庭瑤也進一步認為一個國家軍隊的機械化程度其實就是一國重工業實力的具體展現;他主張中國必須要建立從鋼鐵工業、冶金工業到機械工業、汽車工業、石化工業等完整的重工業體系,如此方可藉由推動軍隊機械化進而拉動國家整體走向工業化的目標。③參見黃杰主編:《徐庭瑤將軍紀念集》,第192~202頁。

20世紀三十年代,歐洲各國對于如何組建與運用裝甲兵大多不甚積極,這一兵種的價值還未能被正確地認識到。富勒于1931年退役,其主張也未被一向以海權發展為重的英國軍事高層所重視。然而,此時的東方卻有一位對裝甲兵有如此深刻體認與豐富想象的將領徐庭瑤,今日看來這一點殊為難得。不過,徐庭瑤的裝甲兵思想雖然與西方的裝甲兵思想在許多原則上基本是一致的,但他的相關著作大多是類似戰車軍官操典,或是戰車兵作戰守則一類的手冊和專文,對于純軍事學的理論性討論并不太多。然而,他長期為建立裝甲兵的教育、作戰、后勤等不同體系而累積的長足經驗的價值不容否定。

二、騎兵坦克派:蔣百里

既精于軍事理論,又對如何建構中國的裝甲兵而有所整體性以及更為具體性的規劃與論述的,是蔣百里。蔣百里,名方震,字百里,浙江海寧人。1901年赴日本,先后入成城學校、陸軍士官學校學習。1906年赴德國入陸軍大學深造。1935年初,擔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高等顧問期間,奉派游歷意、奧、德、英、美等國考察各國軍備發展現狀;1936年春回國后受聘為廬山軍官團教官。七七事變爆發后,再度赴歐宣傳中國抗戰,回國后代理陸軍大學校長。1938年底,病故于貴州宜山,享年57歲。④參見王承斌等編:《民國高級將領列傳》3,第443~480頁。

作為一名軍事理論家,蔣百里的貢獻主要在于軍事理論的著述以及對西方軍事思想的介紹上。他在1935年赴歐訪問學習期間,對當時法國羅亞楚以及魏剛等人提出的運動戰思想產生較多認識,并于1936年夏撰寫《最近法國之戰見》一文對其進行討論。他認為,一戰的教訓已經使得法國軍人相信由于火炮與自動武器的廣泛使用,使得要從敵軍預設陣地的正面加以攻擊的中央突破戰術已經不可能復見于今日,因為這樣除了徒增傷亡外并不能給戰爭的勝利帶來太大的幫助。于是法國軍事專家在當時認為未來較為可行的方案應該只會有兩種:一是放棄攻勢而采取純守勢的作戰方針,在國境上構筑最堅強的防御陣地;但是蔣百里認為“欲求最后的勝利,非取攻勢不可”⑤蔣百里:《最近法國之戰見》(1936年),《蔣百里先生文選》,臺北:文海出版社,1971年,第193。,因為純粹的守勢即使再成功只會造成自己不同程度的損失,所以在戰略部署上絕對不能采取完全的守勢;而另一種是以運動戰的方式為遂行戰術的戰略──側翼作戰。蔣百里指出法國陸軍在其1921年《大單位作戰教令》中提出了一種運動戰的概念:“現在武器日見強大,防線日見鞏固,可知將來戰爭狀態,恐仍無異于當年大戰時候,不過從目前歐洲戰備情況看來,可得到一種預測,既在戰爭的最初能用比較少數的軍團,掩護己方的大軍集中,而破壞敵方大軍的集中,這種軍隊可趁敵軍尚未布置完竣的時機,利用很大的自由空間,來表現它的機動武力?!雹偈Y百里:《最近法國之戰見》(1936年),《蔣百里先生文選》,第193頁。這里有兩點值得注意:其一是消極的,這種部隊是為了掩護己方主力部隊集結而作佯攻,或是當作誘餌部隊,為己方主力爭取時間;其二是積極的,就是這種部隊可以快速破壞敵方兵力的集結,為己方主力的進攻奠定基礎,甚至于其本身就可以是一支先發制人的進攻力量。但是這兩個目的都必須要有一個前提,那就是這必須是一支機動性極高的部隊,必須能有效地干擾敵方主力的部署,或是快速對敵方主動地打擊。而蔣百里很明顯地是傾向采取后者的作戰目的,所以他對運動戰下了一個比較簡單的定義:“一步一步從一個陣地壓迫敵人到另一個陣地,而此敵人的勢力也逐步的削弱?!雹谑Y百里:《最近法國之戰見》(1936年),《蔣百里先生文選》,第193頁。這與富勒、徐庭瑤的主張——將敵人的指揮中樞一舉擊毀以癱瘓敵人的組織與作戰意識——明顯不同,蔣主張欲取得勝利仍必須要將敵人的有生力量在一次又一次的戰斗中逐次消耗。這種思想就技術觀點來論,在20世紀三十年代以后更有實行的可能,原因在于汽車、火車、裝甲車輛等各種陸地運輸工具的發達與廣泛運用在軍事目的上,已使得當時的陸軍在機動性上已經大為改進:“人們如今以為軍隊的機械化與汽車化,給了地上戰爭一種新的節奏,其范圍之大,為以前所想象不到的!”③蔣百里:《最近法國之戰見》(1936年),《蔣百里先生文選》,第194頁。

所謂側翼作戰并非當時所創新的方式。在近現代西方軍事史上,側翼攻擊戰略的經典之作是德國的“希利芬計劃”(Schlieffen Plan),其主張德軍用少量部隊在萊茵河東岸擔任佯攻以吸引法軍主力,然后右翼主力快速開進比利時并立刻回旋南下直撲法軍的背后。一戰初期,德軍以此為藍本,運用少量兵力牽制正面的法軍,而集中主力于右翼經由比利時回旋側擊法軍的背后,并且直撲巴黎。戰后,法國人分析認為,若不是當時德軍統帥在緊要關頭無法掌握前線最新情況,使得各部行動不能一致,而給了法軍在馬恩河(Marren)重建防線的機會,歷史恐怕會因此而改寫。④蔣百里:《最近法國之戰見》(1936年),《蔣百里先生文選》,第197頁。所以,蔣百里在參考了法國軍人當時的理念后,認為在未來的戰爭中必須要以運動戰為基本作戰方式,其遂行則須仰賴高度機械化的陸軍以及空軍的輔助,這將可以使得戰爭的形態得到根本改變。他引用當時法國兩位將領加門、羅亞楚的主張對運動戰以及陸軍機械化的必要性下了一個結論:

出其不意的功效乃世界大戰最大教訓之一,也是勝利之機出條件,因為牠開始就給敵人一個精神上的打擊?!娱T將軍,又是主張軍隊汽車化的人,他最近作了一篇文章指出敵不意的價值,說一九一四年德人意外從比利時進攻,開始就奪去了法國的主動能力,他說“像現在汽車化與機械化的軍隊,初期不意的效果,將來不知道有多么偉大”!

這種運動戰需要何種軍隊,以及如何運用的問題,羅亞楚將軍說是若光遠遠地迂回敵人的側翼,須有輕裝的師團后方與補充的組織,這一種輕裝師為增加牠的戰斗力起見,需要很多的坦克車,與很多的汽車化炮兵,又為正面與側面的掩護起見,需要強有利的騎兵,這種騎兵現在也汽車化了。最后,為要急迫敵人的掩護線及其預備軍,必須常從敵人的側面去攻擊牠,所以有力的戰車部隊既屬俾不可缺的工具,強有力的空軍……也要相當的轟炸機?!胺綍r刻需要多數的子彈材料,所以汽車組織的輜重縱列是必要的。

羅亞楚將軍說只有很嚴密地研究敵人在空間上與時間上的各種可能性,然后能獲得一個大概的要點。在攻擊軍集中時,第一種部署是要控制自己行動的戰區,最好就利用我們原來的側翼掩護隊。因為要迅速占領重要的據點,所以要有行動輕快、火力強盛的軍隊,而混成騎兵,及輕裝步隊或裝甲車隊是最相宜的。①蔣百里:《最近法國之戰見》(1936年),《蔣百里先生文選》,第204~207頁。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兩點,其一是在法國人心目中原本擔任側翼作戰的部隊應該是機動力十足的騎兵,但是現在他們主張應該把騎兵加以汽車化,也就是用坦克、裝甲汽車,汽車化炮兵等裝備來改造騎兵,這也就是典型騎兵坦克派的主張;其二是空中攻擊在一定程度上將取代炮兵擔任奇襲的任務,待成功后可以有效配合側翼作戰。側翼作戰的部隊在原則上可以分為兩大部分:一是攻勢群,這是軍隊主力,由許多大單位所形成,這些大單位要加入戰車與炮兵;二是守勢群,這在數額上應以最少可能為限,而以行動迅速且火力強大的單位為主要的組織。②參見蔣百里:《最近法國之戰見》(1936年),《蔣百里先生文選》,第207頁。對此,蔣百里也不由得贊嘆這種戰略如果用機械化部隊來執行,那將會造成極大的效力:“軍隊汽車化與機械化以后,法國側翼機動在原則上應用戰車,牠的汽車是由多數裝甲汽車而成,由此可見牠假如能夠繞過敵人的抵抗線,深深沖入敵人的側方或后方,牠的效力是非常之大的!”③蔣百里:《最近法國之戰見》(1936年),《蔣百里先生文選》,第208頁。

但是一個疑問依然存在:既然這種側翼作戰的戰略思想,以及運動戰的作戰觀念在20世紀三十年代初期已經被法國軍人所認同,那么為何不久后法國軍事當局卻放棄了這種思維,而退縮到我們前面所提過的純粹防守的被動戰略呢?而且這一點較少受到軍事學者的關注。法國人傾全國之力打造的馬奇諾防線(Maginot Line),就是這種思維的明證。相反的是,能遂行法國人運動戰觀念的裝甲兵,其發展卻得不到同樣的青睞:法軍雖然擁有數量不少、性能優良的坦克,卻僅在戰前編成3個裝甲師,其余多數皆分散布置而難以發揮作用。

上面蔣百里對于這種戰術所贊嘆的效果也的確在日后的戰爭中發生了,但極為諷刺的是法國人成為了受害者。1940年的5月,德軍3個強大的裝甲師在空軍俯沖轟炸機的配合下,實施了一次漂亮的側翼作戰,由亞爾丁山地(Ardnnes,主要在今日盧森堡境內,東面與德國相鄰,西面緊靠法、比兩國)快速穿刺英法軍的腰部,成功側擊了在比利時境內待敵的英法聯軍主力,將其與法國境內的部隊一分為二??梢哉f,此戰注定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法國兩個月內亡國的結局。

所以有了這種對于運動戰觀念的體會以后,蔣百里有充分理由認為中國必須組訓一支機動力十足的部隊。他先后發表《最近法國之戰見》《機動兵團之組織》兩文,闡述了其對建設一支適合于運動戰的機動兵部隊的認識。這當然也就是一支配屬坦克與裝甲汽車的裝甲兵,而這支裝甲兵的構成,基本上是秉承了法國騎兵坦克的思想又略有改良。

首先,他闡述中國不但在自然地理環境上是十分適合發展這種新部隊的(這一點我們可以從后來日軍的坦克在華北戰場肆虐的情形得到驗證),而且也必須立刻急起直追,趕上陸軍現代化的腳步:“過去亙長久時日之陣地戰已不能重見于今日。而東亞地域遼闊,尤無陣地戰發生之可能。大機動性部隊在運動戰中因自轉車、裝甲汽車、及各種戰車之發動而益增高其價值。我國西北高原漠南四省東北及冀魯平原,地勢遼闊,運動容易,乘馬兵、腳踏車隊、機踏車隊、汽車化及裝甲化部隊,到處可自由運動,需要此種大機動性部隊較任何國家為尤急。我國過去內戰多南方山地及水田地帶,故不感覺機動部隊之需要。他方面此種人才奇缺,致形成目前極端落后之現象,實宜及時矯正者也?!雹苁Y百里:《機動兵團之組織》(1936年),《蔣百里先生文選》,第221頁。

其次,他為這支部隊勾勒出了一個大綱,將其按照任務與裝備的不同分為四大部分。以當時的標準來看,騎兵當然早已是落伍的兵種了,但是中國面臨著各種困難,所以他主張以一種將騎兵與坦克合并組成的折中性方案來規劃,并且基本上以一旅大小的編制最為適宜:

現代大機動性部隊須具備極大之火力、運動力及沖力,已非單純之乘馬兵所能勝任,故多由乘馬兵及機械化部隊(更分之為摩托化及裝甲化部隊)混合編組而成。是地形、道路網、國家工業力之大小、其機械化程度各國不同。德法兩國已將一部份騎兵完全機械化名曰裝甲師,我國汽車及汽油工業尚未發達,財才兩缺,故宜以乘馬兵力為基干,附以相當之機械化部隊,以增加其運動力、火力及沖力。

大機動性部隊組成之要素:

1.為遠距離搜索部隊,以最大速力進去,于前方任道路網之搜索,并封鎖之,以防止敵輕便部隊及裝甲汽車之急襲。通常用機踏車隊及遠距離搜索裝甲汽車任之。

2.為近距離搜索部隊,任局地綿密之搜索,以掩護后方主力之行動。同常以乘馬兵及輕快戰車擔任之。

3.為大火力部隊,為機動兵之主干,負責戰場上攻防之主要任務,普通由乘馬及摩托化步兵及炮兵組成。

4.為沖擊部隊,用以掩護并支持步騎兵之攻擊,用輕戰車及中型戰車組織而成。

唯上述各種部隊各有其特長,亦有其不可彌補之缺陷。務須協同使用互相協同,使運動力火力沖擊力三者密切聯系,方可發揚最高之威力。我國大機動部隊之組織,宜以旅為單位,務使指揮靈便,運動輕捷,威力強大,成立須費較少。主要部隊宜由乘馬兵兩團、輕快步兵一團,裝甲部隊一營、炮兵一營及師輜重隊、通信隊、工兵連、衛生隊、修理所等后方勤務部隊組建而成……名之曰機動兵旅。唯其獨立戰斗能力稍嫌缺乏韌性,如須負獨當一面之任務,則須有兩個以上,最好由三個機動兵旅集團使用,成立一機動兵軍團,兼以一部份偵察及觀測飛機,炮兵,戰車,及普通汽車裝載之步兵直接附屬于軍團內,則不難橫掃千里充分發揚現代機動兵種之威力?、偈Y百里:《機動兵團之組織》(1936年),《蔣百里先生文選》,第222頁。

我們可以看出三個重點:其一,這支部隊在基本編制上很明顯地是承繼了法國騎兵坦克派的思想,在編制上并沒有太大的出入。其二,在蔣百里的心目中,這支高度機械化部隊雖然配有不少輕、中型坦克,但是其作戰的主力反而是由機械化步兵擔任,坦克的任務還是以為步兵掩護與助攻為主。這或許是讓我們感到遺憾之處,但是這也代表了在一個過渡性時代中的常見現象。其三,蔣百里雖然仍然認為步兵為主要戰力,但是他已經了解到裝甲兵的威力往往在于是否能夠大量地集中使用,所以他主張把3個旅再合并為1個大單位來使用,并認為這樣可以發揮更大的威力。而這,已經是建立中國裝甲師的先聲!

如何編組一支部隊其實還只是一種理想性的范疇,現實問題是如何在工業基礎薄弱的中國建立這樣一支高技術層次的部隊。關于這點蔣百里也有規劃,他不像徐庭瑤那樣注重中國重工業能力提升的問題,而是把注意力放在相關人才的培育上面。他認為,裝甲部隊的指揮官必須熟悉配屬其中的各種武器及載具的特性,如此才能在戰時彼此協同,發揮出最大的威力。②蔣百里:《最近法國之戰見》(1936年),《蔣百里先生文選》,第222頁。他根據法國騎兵坦克派的思路,提出了一個詳盡的人才培養方案。與徐庭瑤建立一所專門訓練陸軍機械化人才的學校,從頭開始訓練新人才的主張不同,他認為可以原先的騎兵學校為基礎,將原有騎兵部隊的人員逐步訓練成熟悉機械操作的人員,再將騎兵逐步機械化而成為裝甲兵的基礎,最后再將現有的戰車營、裝甲汽車隊與機械化后的騎兵部隊加以合編,如此可以收事半功倍之效。此外他還認為,在華北的一般陸軍部隊也最好能適當地加以部分的機械化,否則一旦戰爭爆發將會因為機動性的不如人而處處受制于敵:

機動性部隊為戰后新興兵種,我國對此種部隊之基礎及人才兩俱缺乏,振興之道:一曰急造人才,二曰成立新式模范部隊,三曰改革中國現有騎兵。查軍校各期騎科畢業學生量少質差,但大多已經改行,謂宜以過去騎兵學校之款項成立一機動兵干部教導隊,一方面訓練軍官,一方面訓練軍士,開始規模宜小,以訓練一旅軍官及軍士為度,俟干部充實再陸續擴大,至所要求之度。軍官班則遴選軍校最近畢業之騎步兵軍官,另附少數炮、工、交通、通信軍官組成之。另招一部軍士乘馬兵軍士,可既以教導總隊騎兵隊改編之(詳細方案俟原則決定后再議),唯訓練干部與成立新式部隊,須密切聯系。在開始訓練干部時,同時宜計劃籌備成立新式部隊,俟干部訓練一經完成,即實行成立部隊,然后逐步擴充,至國防上所需要之最低數額為止。至機動兵干部教育方針,在軍士方面宜使分習機動兵各部隊中之一種。軍官教育比較繁雜。在外國機動兵常備軍官,須兼習乘馬兵、摩托化及裝甲化諸兵種,蓋此種部隊在戰時由軍隊區分所成之最小單位,如軍官深知此種部隊之性能,然后能指揮得當,使之充分協同。但中國軍官素質較差,亦宜為適當之分工,宜使專習一門。然對他種部隊亦須普遍學習,俾對各該部隊技術及戰術兩方面,皆聚充分之智識,至戰時能運用此種部隊即何要求?!?/p>

為應付目前國防最前線之急需,亟宜改革現有騎兵部隊,其辦法如下:

1.使充實內容:在前方騎兵師宜先將騎馬部隊切實整理。使人馬數額、武器及大小行李車輛等,皆合要求,再另添他種部隊。充實內容,以增進其質量。其另添之部隊,主要為遠距離搜索部隊。計須機踏車一連,遠距離搜索裝甲汽車兩排,用尋常大汽車裝載之步兵一營,戰車一連,約戰車二十輛。炮兵一營,及輜重隊、通信隊、工兵隊等重要部隊,以增進其搜索力、運動力、火力及沖力。

2.在后方各獨立騎兵旅及騎兵軍,首宜分別裁并,然后裁減一部份,既以維持此部隊之經費及人員,逐漸成立他種部隊,唯宜盡先成立遠距離搜索部隊及戰車。集中現在直屬中央之各種零星部隊加以編制整理,使適戰術要求;如教導總隊騎兵隊,中央軍校騎兵練習隊,交輜學校裝甲汽車部隊,機踏車連,戰車營等皆屬之。蓋此等部隊決不能單獨使用,其本身如不與他種部隊發生密切關系,則并無若何意義及價值。大機動部隊宜于北方平易地形,不能使用于南方山地及水田地帶。為使人馬習慣預想戰場之地形氣候,其平時訓練地點,最好在預想戰場鄰近地點選定之。私意以山西大同以南,雁門關以北方為最合理想地區,一為顧慮馬匹衛生訓練上之便利,最低限度亦應在大江以北,蓋江南地形氣候,均不適宜于機動兵之訓練也。以上所論及者,僅系大機動部隊。在北方平易地形,作戰師及軍團建制部隊之內,尚須附屬由乘馬兵、裝甲汽車、機踏車隊混合編組之師及軍騎兵,使擔任搜索、掩護、封鎖主要進路等任務,否則將處處受敵機動部隊之威脅,而失其行動之自由,……①蔣百里:《機動兵團之組織》(1936年),《蔣百里先生文選》,第222~224頁。

我們并不清楚這份訓練計劃究竟得到當時國民政府軍界高層多少人的注意,就已知的資料來看,蔣百里似乎沒有參與這個時期裝甲兵的組建工作。蔣百里于1938年過世以后,有一份與以上內容幾乎一模一樣的建議書卻出現在蔣介石檔案之中,只是提案人的署名并非蔣百里,而是林蔚。林蔚于1938年年底呈送蔣介石一篇名為“大機動性部隊編成要領”的建議書,希望國民政府未來建立裝甲兵時應該以此計劃為基本的藍圖。②林蔚:《大機動性部隊編成要領》(1938年),《蔣中正總統檔案·特交檔案(軍事)70·陸軍整備》,臺北“國史館”藏。與林蔚的這份建議書相比,蔣百里的計劃還多列出了這個旅所需各種裝備的細目,由此我們可以對這份計劃有更為清楚的了解:

機動旅人馬武器及各種車輛概數:

1.官兵約數:官佐270名,士兵夫約6500名。

2.武器:輕機關槍270挺,重機關槍56挺,平射小加農炮9門,小榴彈炮12門,野炮48門。

3.馬匹:約2700匹。

4.車輛:馬曳車輛120輛,腳踏車480輛,機踏車約300輛,大小汽車約200輛。計乘馬兵4輛,輕快步兵團66輛,裝甲兵團50輛,炮兵營40輛,師后方勤務部隊若干輛。

5.裝甲車輛:遠距離搜索裝甲汽車13輛,輕快小戰車11輛,9噸左右中型戰車13輛。①蔣百里:《機動兵團之組織》(1936年),《蔣百里先生文選》,第224~226頁。

很明顯,蔣百里似乎并不滿意當時國民政府組建裝甲兵的方式,他似乎認為如果能夠有效利用原有舊兵種,尤其是具有機動觀念的騎兵,則中國可以更快地擁有一支具備一定規模的裝甲兵。

蔣百里認為,裝甲兵是一種支持性的部隊。他在計劃中一再提及,所謂的“機動兵部隊”仍以摩托化的步兵為主力,而坦克與裝甲車都是擔任搜索、掩護、突襲等次要任務;而國民政府裝甲兵的建軍工作在徐庭瑤的主持下,卻是要建立一支具有“如斧劈物”般的威力,以戰車為主力的裝甲兵。這是兩者在裝甲兵建軍思想上的根本不同之處。而以中國當時的條件,似乎蔣百里的方案更為務實,畢竟舍棄原先舊兵種的基礎完全從頭來建立一支新軍的難度是比較大的,也比較耗費時間與金錢。當時面臨日本帝國主義全面入侵形勢的中國,實是沒有太多的時間來作這些準備,蔣百里的考慮可能就是出于此點。

但是可以確定的是,蔣百里在這份計劃中的兩個重要理念在全面抗戰前夕也出現在國民政府的建軍規劃中:其一是必須把現有的裝甲兵規模加以擴大,并且盡量地把各種裝備集中運用,這也就是牽涉到如何成立一支裝甲師的問題;其二是在抗戰中期以后,國民黨軍陸軍的機械化部隊之中確實把騎兵與裝甲兵合并編組于同一個軍之內。②以上兩點的詳細經過與得失,可參見拙著《烽火中國的裝甲兵(1925—1949)》,臺北:老戰友工作室,2002年。

三、閃擊戰在中國:劉斐與徐庭瑤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以后,國民政府對于裝甲兵的經營,特別是在裝備的采購以及人員的訓練上多有努力,③1938年1月15日,國民黨軍陸軍第200師正式成立,此為中國所擁有的第一個裝甲師,也是全世界第四個裝甲師(另3個在德軍)。參見:《十年來我國裝甲部隊編組沿革》,中國國家第二檔案館藏,檔案編號:787/16820;滕昕云、曾偉人:《抗戰時期國軍機械化/裝甲部隊畫史(1929—1945)》,第58頁。也有不少高級將領就如何運用裝甲兵向蔣介石表達過意見,這些意見有一些的確影響到建立裝甲兵的方向。除了前文所述的林蔚外,另外還有在抗戰期間擔任國民黨軍事委員會政治部主任的張治中,以及擔任軍政部作戰廳廳長的劉斐。當然,討論裝甲兵理論自然也少不了徐庭瑤。

1938年,張治中認為新的陸軍標準師之內必須配署1個戰車營,因為以大單位的方式來編組坦克部隊并不實用,應該以配合步兵攻擊為首要考慮:

……我國現雖有機械化師之編制,然因受戰場附近地形之限制,交通不便,運動困難,是以通常分割至營以下使用;基于此理由機械化師司令部④國民黨軍此時并沒有機械化師司令部,此處可能是指機械化兵監。應予以裁撤。但我為取攻勢作戰遂行中央突破戰法時,冀獲得突破化之實效,應將現行之機械化部隊改編為團,即以此為教育訓練單位,將來每軍預定配一營,此外另成立一團重戰車團,應乎情況配屬于重點軍。①張治中、唐生智:《應付國難之意見及建軍整備之意見》(民國28年1月17日),《蔣中正總統檔案·特交檔案46·中央軍事報告及建議》,臺北“國史館”藏。

張治中的觀點顯然已經落伍了,因為他的意見有悖于裝甲兵最基本的集中使用與編組的原則。

劉斐(1898—1983),字為章,湖南醴陵人,畢業于日本陸軍大學。②參見王序平、劉沈剛:《劉斐將軍傳略》,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他在裝甲兵作戰理念上的主張頗值得關注,因為它基本上抓住了當時歐洲戰場上所發生的一件大事——德國以裝甲兵為主角進行勢如破竹的閃擊戰。這個事實使得世界陸軍的發展真正得到革命性的影響,建立機械化的陸軍與強大的裝甲部隊已經是刻不容緩。劉斐以德軍閃擊戰成功的經驗向蔣介石闡述建立大規模機械化部隊的重要性,在一篇名為“突擊戰與閃擊戰”③劉斐:《突擊戰與閃電戰》(民國30年),《蔣中正總統檔案·特交檔案46·中央軍事報告46》,臺北“國史館”藏。的長篇建議書中具體地指出:

……閃擊戰之正式實施開始于德波戰役……近來英法兩國政策之矛盾與變化已影響到波軍的戰斗意志,使其不能十分鞏固旺盛,故德國乃能以不足一月之時間中摧毀其戰斗體系,……

在波蘭戰役中德軍閃擊作戰之步驟可歸納為:

一、先以空軍毀滅敵人所有空軍及飛機場,使敵空軍不能執行偵查任務以妨礙本身之動員集中與行軍。

二、其次則空襲敵人鐵道交軌處、車站、兵營、彈藥庫、橋梁公路上之載重車等等,以阻礙敵人之動員集中與行軍。

三、再對要塞及有組織的一切抵抗力,一面施行空襲,一面以各種口徑的大炮向敵人堡壘、塹冢、及其他工事猛力摧毀。正規步兵則沖鋒陷陣,實行占領,而飛機則在上空投彈,并以機槍掃射,以便迅速占領邊境要塞與工事并確保之,而開拓機械化部隊之先路。

四、然后以摩托化步兵,裝備機關槍之裝甲戰車、輕坦克,騎兵大炮(馬曳載重汽車運送或牽引機牽引)以肅清殘敵,開拓側翼以利后續部隊前進。

五、在前項所述輕裝部隊之后繼之以裝甲部隊,即以多數之中型坦克、機械化步兵、炮兵、戰車防御炮、高射炮及工兵等所混合編成之序列;而由空軍密切協助,凡遇抵抗即以迅速之轟炸與掃射克服之。

六、最后則為以卡車運輸之步兵與炮兵行確實之占領,并準備于必要時用飛機運送步兵增員或行敵后奇襲。故此種步兵并非專作空軍陸戰而使用于敵后方,同時在輕快部隊與裝甲部隊遭遇敵之頑強抵抗致空軍之協助無效時即以迅速馳援,而著陸于敵人大炮射程外之我軍后方。

經過屢次實驗之后閃擊戰確已舉相當戰績,及新的突擊戰以使波蘭及北歐迅速被攫入納粹德國之手,而獲得第二次大戰初期之勝利。

劉斐敏銳地關注到德國以空軍與陸軍機械化部隊的高機動性實施的戰略突襲,即德空軍在取得空中優勢并且迅速地轟炸癱瘓敵軍的防線與交通運輸時,裝甲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突破敵防線,將波蘭切割成幾個孤立的區塊,被滲透得支離破碎的防線以及皆被分割包圍下,就殲或者投降已經是逃避不了的命運。更值得注意的一點是,劉斐所提到的由空軍載運快速降落在敵人后方重點地區實行占領或破壞的特種部隊,其實就是指傘兵部隊。德軍的傘兵在二戰初期的西歐戰場取得重要成效,而其后盟軍的傘兵也在諾曼底登陸中為盟軍的勝利得了先機,而劉斐應對此早有關注。

劉斐指出一次大戰德軍先盛后衰的主要原因,就是因為在大戰初期無法達成“希利芬計劃”所要求的,以最快的速度迂回過比利時而側擊法軍的背后,并且立刻拿下巴黎。而在一戰末期德軍又提出以穿刺之縱隊將敵陣鑿開一空隙,于突破后快速往兩翼擴張戰果,企圖運用這種集中力量于一點的方式來突破壕溝戰的僵局;但由于物資條件的惡劣與技術上的限制使得德軍功敗垂成。但是劉斐認為以今日的高機械化的陸軍其實有這個潛力可以達成:

在今日則因工業上與交通上發動機之生產與使用激增,在軍事上得利用之以發展機械化部隊使攻擊作戰中之運動力與摧毀力空前的加強!突擊能力從而銳進。故突破邁進之戰法乃得在實戰中充分運用而新穎靈活,以大規模機械化兵團行高速度運動之閃擊戰術于焉完成。再將此種戰術之精神應用于政略上與戰略上,然后今日之戰爭已不似持笨重累贅之巨斧搏人,而似揮輕巧之長劍迅速將敵人刺倒!

所謂“揮輕巧之長劍將敵人迅速刺倒”基本上就是裝甲兵的作戰原則,以絕快的速度將力量集中于敵陣的一點,來給敵人致命的打擊。這一擊不僅要深,要準,而且要直刺敵人的要害,正如前面富勒所主張快速地將敵人的作戰意志與指揮能力完全瓦解。

1940年夏天的西歐戰役,德軍裝甲兵與空軍、傘兵再度重演了在波蘭的閃擊戰。德軍裝甲部隊在亞爾丁高地突破之后成功地側擊了英、法軍的腰部,再次令敵措手不及;而傘兵則在比利時有優異的表現。劉斐認為,德軍高機械化程度的陸軍與成功的多兵種協同作戰是主要的成功因素:

在西歐戰場之閃電戰,直如飛火流星,橫卷直落,大批轟炸機組成無窮無盡之壯闊洪濤,開辟突擊坦克之進路。工兵先鋒隊以氫氧吹管燒毀鋼鐵造成之障礙,突擊坦克之后則繼之以攻擊坦克,專事消滅坑道及側防槍巢等?!ν谢粨絷犈c裝甲機踏車之機槍手,再后則為摩托化之野戰炮兵,其任務則為保持機械化部隊所造成之空隙,使跟進之步兵確保之,必要時且使用空軍陸戰隊。

而要組建這樣的高度機械化部隊并且在戰場上發揮威力,劉斐認為必須有一定的條件來加以配合:

一、國家平時高度工業化,然后鋼鐵器材與發動機(摩托)可有大量之生產,同時交通與礦業亦須機械化,然后使用摩托之兵員有所寓。

二、敵我兩方之道路及一般地理狀況,須適于汽車及坦克之行駛及空軍陸戰隊之降落集中。

劉斐在這里又點出另一個重點,那就是機械部隊的行動若要順暢必須要有良好的交通條件配合。1940年夏天德軍能在西歐進展迅速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西歐有良好的道路系統。而當一年后德軍進攻蘇聯時這種條件不復存在,惡劣的路況使得機械化部隊的行動被拖慢,這是造成德軍最后無法快速攻下莫斯科的重要原因。大規模的機械化部隊必須消耗大量人力物力來維持其戰斗力,而德軍雖然在戰場上頻頻得手,但是劉斐認為其已經到達極限,戰爭至此已經從單純的會戰走向較量整體國力的總體戰,若長此以往拖延下去德國必然會在資源上無以為繼,最后只有重蹈一戰的覆轍,逐步走向崩潰的命運:

……閃電戰其運用不論在主體方面或對象方面均有許多條件為之制約。在今日德國之閃擊戰可謂已達最后之階段,非將歐洲政治與文化作一相當長時間之調整蓋以無從再進展?,F在全世界百分之九十五的汽油產量均在英美與蘇聯掌握之中,全世界汽油產額之合計又僅值美國所有者十分之一,而汽油恰為現代閃擊戰之命脈,如德國不能臨崖勒馬,則其自毀當不亞于前次大戰!……

……德國如要生產供給戰爭一年用之汽油,須有七十五萬人在工廠工作,而使其軍隊機械化并制造各種技術用具需要四百萬至四百五十萬人在廠工作,而且軍火工業部內之工人,每天需十小時至十一小時的工作。因人工之缺乏之結果,農忙實不得不用軍隊幫忙,因此而得的結論是德國軍隊機械化之結果其可動用之兵額……只有五百五十萬之近似數?!聡锪εc人力勢難支持……。

現時德義軸心勢力范圍已被英美在海上封鎖,若欲更揮巨斧長劍刺殺此海怪除需要鎮撫新征服諸國以外,方需仰賴蘇聯輸血……,蘇聯故無愛于英美,而亦隨時防范希特拉的馬首東顧……今日希臘、土耳其已成英蘇德義四國角逐之場,關系之復雜遠非東北歐諸小國及荷比可比擬;此方面之爭奪將不免成為德國新突擊戰法之轉折點。

劉斐的觀點可謂具備相當的遠見,戰略視野也很廣闊。在歐洲,法國已迅速投降,英國則是狼狽敗退,德軍看似如日中天,但是德國有限的國力與貧弱的資源難以支持戰場的不斷擴大,再加上英國用強大的海上力量對歐陸嚴密封鎖,德軍的機械化部隊其實是建立在極為薄弱的基礎之上的;另外,戰火已經蔓延到了東地中海與巴爾干地區,德蘇之間的矛盾日益加劇,若是蘇聯在未來參戰則德國前途將會不甚樂觀,而美國當然也很難長久坐視,勢必也將找尋借口投入歐洲戰局。后來的戰局果然就是朝這個方向發展,差別只在于竟然是由希特勒主動進攻蘇聯而挑起了東歐戰火。

劉斐指出了建立機械化部隊的重要性與其局限性。但對一支可以進行閃擊戰的機械化部隊的組成要件為何,以及戰術上如何有效運用則未予著墨太多。而這方面由徐庭瑤來繼續發揮。1942年5月,他于擔任陸軍機械化學校校長與機械化兵監期間撰寫了一篇名為“閃擊戰與今后之軍備”①徐庭瑤:《閃擊戰與今后之軍備》(民國31年5月),臺北:政治大學國際關系研究中心圖書館影印本(無頁碼)。的長篇論文,主要是對于如何從德軍的勝利借鏡中國裝甲兵的建構。首先,他強調隨著汽車的普遍使用,傳統的陸戰形態已經無法滿足現代戰爭的需要,建立強大的機械化陸軍將是必然的趨勢。每個裝甲師能發揮的戰力為傳統步兵師的20倍,所以德軍在兵力沒有優勢的情況下,能取得歐洲戰場初期的勝利絕非僥幸。若再加上空軍規模的日益壯大,使得裝甲兵在全力推進的同時可由空軍給予快速的密接支持,戰車的沖擊力可以更加盡情地發揮。他基于一貫的主張,以要建立一支“如斧劈物”的無敵部隊的理念作為基點來闡述在德軍閃擊戰中坦克的用法:

戰車為德軍閃擊戰中之主兵,其攻擊隊形,正面小而縱深大,每師正面,通常使用戰車一旅,約四百輛,全正面之戰車,由一個戰車指揮官指揮之。

裝甲旅之車輛,系輕重中型混合編成,每旅約擔任兩千兩百至兩千五百公尺之攻擊正面,三千至四千五百公尺之縱深,攻擊前進間,共分三波約六層,概述如左:

第一波為主力戰車群,系用中型與重型戰車,裝甲之厚,在正面足以抵抗戰車防御炮之射擊,專攻戰車防御炮與炮兵及敵之高級司令部等目標,于通過敵步兵線后,即直向目標前進。此波約分二層,每層約隔五百公尺。

第二波為直協步兵戰車群,系在第一波之后,領導步兵攻擊敵之步兵與機關槍。攻擊之步兵,大部裝于野行裝甲車上跟隨第二波戰車之后,一部步兵徒步跟進,如不能跟隨部隊實時,戰車仍單獨繼續攻擊。此波約分二層,每層約隔五百公尺。

第三波為后續戰車群,繼續第二波之后前進,掃蕩戰場殘余之敵,緊隨我之最后步兵前進,此波亦分二層。

各波的戰車,均須有不依賴步兵而單獨攻占目標之目的。

而他也進而對這種攻擊所表現出之特點做了幾項總結:

一、攻擊點每日變換,作戰方法時常變更,一切動作,常出防者意料之外。

二、空軍與裝甲部隊,高度的密切協同,以優越之火力速度銳氣壓倒敵人。攻擊動作,如狂風暴雨之驟臨,使防者應付不及。

三、高級指揮官之指揮位置,移至最前方,與前線指揮官保持最便捷之聯系。

四、攻擊陣式不形成整齊之線,各部隊各自獨斷,努力其當面戰況,悍然不顧敵方任何之動作。

五、攻擊奏效后,使用機械化部隊,極迅速的擴張最大戰果。

其實徐庭瑤這里對于德軍裝甲兵攻擊的敘述,基本上就是我們前面討論過的劉斐所分析德軍進攻波蘭的6大步驟的后3個步驟。

德軍閃擊戰的最大特色正如徐庭瑤所點出的,將所有部隊集中在一個狹小的正面上,以后續層層波狀的攻擊來增長其攻勢的縱深,一直深入打擊到敵軍意志崩潰為止。另外,他也對當時機械化部隊裝備的發展趨勢與特種部隊作戰的現狀做了一個分析:

一、使用七十余噸之重戰車。裝甲之厚,達八公分,使戰車防御炮之效力為之喪失。二十余年來在機械化領域內,互相競爭,……戰車防御炮竟失其作用。

二、摩托化步兵之運輸工具,更進一步應用飛機,至敵之后方降落,其使用結果,每次雖犧牲甚大,而由擾亂所收之功效仍大。

三、以恐怖之宣傳,摧毀敵人意志,所謂攻心之術,此長為戰術家所不重視,而德國國社黨則自稱其效力之大,甚于毒瓦斯!

四、應用第五縱隊秘密工作之種種手段,以達戰爭之目的。①徐庭瑤:《閃擊戰與今后之軍備》(民國31年5月)。

基本上徐庭瑤比劉斐更能抓住裝甲兵攻擊的精髓,也就是閃擊戰!他基本上已經能掌握到德國在二次大戰初期成功的最大秘訣──集中所有機械化部隊之力量于一點深入打擊敵人,以求瓦解敵軍意志與持續戰力以快速結束戰役。這個要點又可以精簡為一個字──“動”,就是以“動力”來擊敗“靜力”,永遠掌握戰術上的主動,能夠處處制敵而絕不會受制于敵。

結語:有限的成果與局限

中國的裝甲兵建設始于20世紀二十年代中期的北洋政府陸軍,雖然較遲于歐美日列強,但至三十年代中期之后國民政府也逐步投入心力,并在抗戰期間開花結果。1936年陸軍交輜學校正式成立,這象征裝甲兵專門人才培育的正式展開,②《陸軍裝甲兵學校沿革史》,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檔案,編號153.42/7421.9。隨后一直到抗日戰爭期間再由其中獨立出陸軍機械化學校。該校雖然在戰火中四處遷徙,但訓育人才工作依然不墜,為中國抗戰繼續奮斗努力,而長期擔任校長的徐庭瑤則是其中的靈魂人物。其后于印度藍伽,①參見齊錫生:《劍拔弩張的盟友太平洋戰爭期間中美軍事合作關系(1941—1945)》,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11年,第238頁。該校結業的學員生也陸續投入接收美制戰車,并且以極短的時間即成立7個戰車營。②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主編:《抗戰時期滇緬作戰(一):參戰官兵訪問記錄》下冊,1999年,第607頁。雖然這是在盟軍的支持與協助下所達成,但能快速上手展現成果也顯示在機械技能上該校畢業生都有一定之水平,而更重要的是在作戰觀念上也有表現。③塔奇曼(B.W.Tuchman):《逆風沙:史迪威與美國在華經驗(1911—1945)》,汪溪等譯,重慶:重慶出版社,1994年,第428~429頁。

實戰,是最好的驗證方式。1944年2月至3月的緬北胡康河谷地(Hukawny Valley)之役,中國裝甲兵近乎完美地詮釋了富勒的作戰理念,戰車1營與新6軍一舉突穿了重重瘴癘的叢林地帶,直接奔襲日軍指揮首腦所在地瓦魯班(Walawbum),擊斃500余名含大佐級師團參謀長在內的日軍,將其第18師團師部徹底瓦解。日軍在該地區的指揮體系自此陷入混亂而無法真正形成有組織的戰斗力,使得中國軍隊進而開啟往后一連串勝利的大門④塔奇曼(B.W.Tuchman)著:《逆風沙:史迪威與美國在華經驗(1911—1945)》,第613頁。,這不可不說是自戰前以來裝甲兵教育訓練的結果⑤滕昕云:《血戰瓦魯班:二次世界大戰裝甲兵叢林作戰克敵制勝戰例》,臺北:老戰友出版社,2015年,第100~125頁;孫建中:《國軍裝甲兵發展史》,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6年,第380~422頁。。

經過曲折的發展,面對外敵入侵的中國軍人部分已經具備了當時先進的裝甲兵與機動作戰的理論以及遂行經驗。中國軍隊在民國初年的軍閥混戰時期基本上還是以一支前現代化軍隊的面貌出現,也就是以龐大的兵員數量膨脹出來的戰力,再配合著冷熱并用、年代落差極大、技術水平參差不齊的各種混雜裝備所湊合出來的一支武裝力量。雖然這期間戰爭頻仍,似乎不乏實戰磨練的機會,但大多是低水平的重復,價值有限。到中原大戰結束,屬于國民黨中央軍系統的部隊與各級干部才真正開始有系統地吸收德國軍事顧問團所帶來的一些作戰、組織、訓練等觀念,并且具體地運用在戰事上,也收到了一定的戰果。但這仍是一種屬于靜態的、主要以壕溝與碉堡圍困、再配合部分炮兵火力掩護的固定戰線的戰爭模式,與一戰歐洲戰場的形態與程度差可比擬。而真正如古德里安所主張,將火力、運動力、防護力三者合一,進而能在戰場上展現出威力,⑥古德林:《閃擊英雄》上冊,鈕先鐘譯,臺北:星光出版社,1995年,第34~43頁。則還是要到上述這些高級將領將這種觀念陸續引進,逐步落實在建軍訓練上方才有初步成果。

中國裝甲兵的建立是近代中國陸軍事務革命(Army Affairs revolution)的里程碑。然而,抗戰勝利結束后國民黨政府依然堅持使用武力解決國內的政治問題,而長期戰亂的中國也不可能有堅實的工業基礎來支持本身維持一支陸軍裝甲兵的存在,抗戰后期的戰績主要是依靠美國提供的裝備以及訓練。所以,戰后國民黨軍將抗戰后期所建立的裝甲部隊投入內戰后很快就無以為繼,最后在各戰場被人民解放軍擊潰,除少數退往臺灣外,一部分也被解放軍所俘獲或改編。這也側面證明了,中國若要真正擁有裝甲部隊,完成陸軍的機械化,只能在國家統一、強大,并且建構完整的工業體系下方有可能。而這種理想只有在人民共和國建立后方可實現。所以,盡管民國時期的這些軍人已經在思想上與行動上都有所建樹,但依舊成果相當有限,僅有的一點果實也大多消耗于內戰的漩渦中。

猜你喜歡
戰車機械化部隊
美軍M2A3戰車
最炫戰車秀
力促農業機械化 邁進農業“高質量”——聚焦《“十四五”全國農業機械化發展規劃》
德國KF-41山貓裝甲步兵戰車
俄部隊軍演
兒在部隊又立功
Inventors and Inventions
駐港澳部隊例行輪換
囧版三國之無敵戰車
從騾馬化到機械化、信息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