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代城市規劃設計中生態城市規劃探析

2022-11-25 13:00廉慶先
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 2022年27期
關鍵詞:規劃設計城市規劃生態

廉慶先

聊城市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 山東 聊城 252000

現階段,快速發展的經濟社會,讓人們對城市生活質量越來越注重,所以生態環保意識也明顯增強,幾乎人人都已具備較強的生態環保理念。而國家也明確指出了生態文明城市建設的目標,要求各個城市既要大力發展經濟,也要加大生態環境建設力度,創設良好的居住環境,對傳統的城市發展模式進行優化,進而確保社會、經濟與身體效益的統一性[1]?;诖?,在城市化重要內容中納入了城市的可持續發展,除了城市化之外,更要為城市空間和資源的持續、穩定發展提供保障,以免污染環境和破壞生態環境等。因此,在城市規劃設計中,平衡生態和經濟十分關鍵,各個城市應積極應用生態城市規劃理念,為城市建設的良好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1 生態城市規劃概述

1.1 概念

上世紀中后期,聯合國將人和生物圈計劃提出,提倡建設生態城市。從總體上而言,城市生態系統的研究囊括了人類城市建設、污染、代謝和活動等內容。生態化的城市如同一個綜合性較強的整體,其中設備設施、社會、自然、經濟均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規劃生態城市時,需要將科學規劃體系和生態管理學的價值、作用最大化發揮出來,以期為社會的發展提供重要保障,有效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同時為經濟體系的良好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1.2 特點

首先,生態城市效益水平較高,同時損耗不多。低消耗是生態城市建設體系中大力倡導的一種理念,從而確保城市在運行中獲得更加可觀的效益。生態城市的建設理念加快了人類、資源與物資等運轉速度,同時各部分之間聯系極為密切,體系之間的協調性較強,進而可以有效控制能源消耗,使污染排放量顯著減少,顯著提高了城市建設發展的經濟效益。其次,生態城市協調性更強。在生態城市建設中,尤為重視社會、環境、人類之間的協調發展,如此便確保了社會體系發展、自然環境建設以及人類的日常生活保持平衡,有效提高資源利用率,可以為后代謀福。在設計和規劃生態城市時,需要合理開發和利用各種類型的資源,促進體系協調發展,和國家發展標準保持一致。

2 生態城市規劃設計工作原則

2.1 生態性原則

在規劃設計生態城市的過程中,必須將自然環境的作用最大化發揮出來,同時在此過程中,需要努力保存現有的生態環境層次,以免破壞原有的城市基礎環境,竭盡所能促使城市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目標順利實現[2]。在規劃生態環境中,必須樹立人與生態環境和諧共處的發展理念,營造一種和諧的生態文化氛圍,在整個城市內部營造一種濃厚的人文信息和原生態氣息,以便廣大市民可以將正確的生態文明理念形成,積極主動參與到生態和諧文化的傳播工作之中,進而促使生態城市規劃建設工作進程加快。

2.2 服務性原則

為了確保生態城市能夠得到可持續發展,高質高效地完成相關規劃設計工作,就必須將服務性原則的要求考慮到。

(1)設計人員可立足于生態性和服務性原則,滿足當前城市發展的社會需求,加大規劃設計工作的開展力度,保證生態城市規劃設計達到預期效果,同時為建設事業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2)城市規劃設計可遵循服務性原則,不斷優化和健全針對性較強的生態城市規劃設計制度,使設計質量更加可靠,保證設計方案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有效提升生態城市建設的有效性

2.3 經濟性原則

在規劃設計生態城市過程中,應將城市中人們的不良生活形式改變,確保人們的生活更健康。在規劃過程中,一定要對水體資源、土地資源的分配工作引起高度重視。將人和生態環境和諧共處理念融入到相關設計工作中,在居民的日常生活與工作中真正把節能降耗工作理念落到實處,最大程度的減少排放污染物。促使能源消耗產業向低碳型產業形式轉變,充分了解城市內部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目標,同時最大化發揮出重點產業的帶動作用,以此帶動其他生態工程建設良好發展。

2.4 其他方面的設計原則

(1)地域性原則。通過這一原則的支持,能夠讓綠色植物更好的存活于生態城市規劃設計中,使城市建設中的效果更為理想,生態功能良好,最大化利用綠色植物。

(2)完整性原則。在開展生態城市規劃設計工作的過程中,應遵循完整性原則,如此便能夠全面分析、調查城市實際情況,充分借助調查結果,使生態城市規劃設計質量得到保證,確保設計方案適用性較強。

3 生態城市規劃中存在的問題

3.1 缺乏科學生態指向

現階段,我國城市發展進程日益加快,人們的生活質量得到了顯著改善,同時也提高了對城市現代化的要求,發展方向轉變為生態城市規劃?;诳沙掷m發展的要求,以及完成對生態化城市的拓展,土地改造、現代空間均是人類對自然生態環境實施干預的有效方式之一,現代的城市規劃無法讓保障自然、改造自然的和諧穩定得到保障,加之土地范圍非常廣,因而也就不清楚整體的生態概念,未有一個明確的指向。

3.2 建設規劃合理性低

大部分城市在開展生態城市規劃建設時,未對本土優良的鄉土樹種引起重視,反而將大量外來樹種引入,由此所導致的結果便是本地物種的數量越來越少,而外來樹種卻無法與當地的環境、氣候較好的適應[3]。與此同時,人們對于地域文化的重視度也不高,缺乏較強的文化底蘊。對此,各地應和本地區的實際情況相結合,將自有特色融入其中,積極構建美麗科學的生態城市。

3.3 綠地面積普遍減少

如今,諸如結構分布不合理、綠地面積不足等問題在大部分城市中均存在。在城市綠地建設過程中,有片狀森林缺失的現象出現,且綠色分布也呈現出塊、點狀的特征。與此同時,在綠地面積中占比最大的就是草坪,其它用于輔助綠化的綠色植物,如灌木、大喬木等數量非常少。另外,人們在規劃建設生態城市時,為追求美感,未體現出群落分層,種植的品種單一 。搭配結構中很少看到生態環境穩定性非常強的物種,如草叢、喬木、灌木等,如此一來就讓城市綠化結構千篇一律。

4 現代城市規劃設計中生態城市規劃具體路徑

4.1 加大生態理念宣傳,加強生態規劃重視程度

要想確保生態城市規劃設計和建設能夠順利開展,則前提就必須是讓所有人都能夠具備較強的生態城市規劃理念。所以在開展生態城市規劃工作時,一定要對生態理念加強宣傳,一定要讓每個人都參與進來,確保所有人都能夠充分了解和重視生態城市規劃,從而為生態城市建設工作的有序開展提供保障。

第一,若向確保生態城市規劃更具影響力,就需要環保部門和規劃部門加大對生態理念的宣傳力度。借助加深人們對生態城市規劃的認知,使其充分了解生態城市規劃的重要性,給予人們鼓勵,讓其積極主動投入到生態城市建設之中。與此同時,還需積極培訓參與城市規劃的相關人員,使其掌握較高的技術水平,同時形成正確的生態觀,充分了解到生態在城市規劃建設中的重要性。

第二,為了確保城市規劃建設工作的高效性,以免各種質量不達標的材料運用到實際建設中,有效提高建設水平和質量,就必須增強全部參與規劃人員的責任意識,使其可以用長遠的眼光投入到建設工作之中,對質量目標予以明確,時刻注重質量。比如,可把建筑開發商的終身責任制度應用到建筑建設工作中,指導誠信度高的相關企業,積極融入到城市規劃建設的過程中,加強建設效果以及質量。

第三,在具體的生態規劃宣傳工作中充分滲透“可持續發展”理論?,F階段,在城市規劃中最突出的一個問題便是環境保護意識薄弱,人們為了追求經濟利益而犧牲生態環境,讓環境盲目瘡痍。對此,應強化環保意識,確保有關部門能夠將生態理念滲透到城市規劃的設計以及建設過程中,推動城市實現持續、穩定的發展目標,讓生態得到較好的維護,使人與自然能夠和諧相處。

4.2 從細節入手聯合生態與城市結構設計

對于生態城市規劃而言,包含許多內容,諸如環境、經濟以及人文等,這部分結構存在緊密聯系,對此就需要在生態規劃期間保證這部分內容狀態的穩定、協調以及平衡[4]。具體來說,應從細節處著手,聯合生態與城市結構設計,分析生態城市建設,尤其是在城市、建筑和歷史三個方面。城市景觀,大致可分為城市歷史、建筑和人工三種類型,通過對三者進行有效組合能夠讓城市擁有獨特的歷史與文化連續性。設計人員針對建筑景觀規劃應注重規劃設計,并統一城市中的自然線條,如此方可更好地融入進城市建筑景觀。鑒于城市生態景觀建設的城市美化功能非常好,因而在生態景觀功能方面就應繼續對多樣化特點予以強化,并賦予其其它一些功能,如城市娛樂、休閑等,對此就需整合應用城市的自然資源。

4.3 科學編制規劃設計,有效完善生態建設體系

開展城市規劃工作的過程中,生態建設是非常重要的一項內容。所以,在進行生態城市的規劃設計時一定要緊密結合生態,對相關內容進行科學的編制,并對各方面進行健全,借以補充整體的生態規劃,讓生態城市規劃設計更加有效。

第一,為從更加全面的角度編制嚴瑾、科學的規劃設計,就要求將完善的生態城市規劃審查體系建立起來,如此便有助于更高效的開展生態城市建設。第二,對于審查體系而言,需要構建能量化驗收指標,與有關標準,以為審查工作提供參考依據,借助建立相關標準對城市規劃的科學性、合理性以及是否與實際規范相符做出判斷[5]。第三,應通過科學的措施對設計和檢查方式進行完善,實際審查的過程中,不能夠只是將有關部門與人員的感受作為基礎,還需要立足于科學依據,確保規劃建設滿足生態城市建設要求。另外,還需構建完善的監督機制,諸如公開建設過程中的建筑審查報告,確保人們能夠對城市規劃設計相關內容進行監督,加強規劃設計的合理性。第四,在整個生態城市規劃中,規劃設計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其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能否順利實現生態城市建設目標。所以,在具體進行生態城市規劃時,應將每個城市的特點聯系起來,在設計上有所區別,并借助多種方式,如實地考察等,確保設計能夠真正執行。并且,生態城市設計包含的內容,主要為景觀和城市住宅涉及等,所以可通過構建示范園區的方式,對規劃設計具備的有效性進行全面的分析,以使生態城市規劃的完整性、適應性得到充分保證。

4.4 打造綠色生態發展格局

第一,設計者在開展生態城市規劃設計時,需要對自然資源予以科學的運用,并緊密結合當地自然生態環境,構建宜居城市。尤其是對于環境格局而言,需給予城市發展更多的關注[6]。對于城市濕地系統而言,其是組成城市生態環境的一項重要內容,諸如河流、湖泊以及水生動植物等自然景觀均屬于其范疇,所以在進行城市環境設計時,應加強保護生態系統,為其擬定出一套詳細的保護方案,讓人們能夠享受到更加優質的居住環境以及休閑場所,優化城市整體環境。

第二,給予綠色生態發展格局更多的關注。立足于城市內外環境,對生態廊道體系予以構建,以此對空間格局進行運用。并且,在城市設計的過程中,應避免對環境造成破壞,將推動城市實現高質量發展的相關要求滲透到城市綠化中。

4.5 充分利用自然生態資源

在具體發展過程中,大部分城市建設均是緊鄰山水,具有較多原始的生態環境物種,涉及極強的穩定性和自我恢復能力。因此,在對城市生態規劃方案予以明確的過程中,需要構建科學的保護方案,確保原始生態環境能夠得到全面的保護。尤其是在開展城市建設的過程中,更應該有效利用資源,將城市所需生態環境聯系起來,通過對自然資源予以充分融合來有效開展綠化工作,設置科學的植物比例,讓城市綠化建設更具合理性,并參考植物綠化和建筑設計等方面,促進城市綠化率的顯著提高[7]。不僅如此,在城市規劃環節還需對本地植被資源予以有效運用,進一步融合城市發展與生態環境建設。出現以上情況的具體原因表現為大多數城市在生態建設方面,涉及雷同性,難以發揮出自身魅力。還有部分地區沒有對城市園林進行規劃,而是盲目的引進各類外來植被。受不同地區氣候的影響,使得外來植物無法與當地環境適應,存活率較低,甚至一度威脅到本地植被的生長。

5 結語

綜上所述,在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過程中,生態城市規劃所發揮的作用非常大。而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速度的不斷加快,加之社會不斷進步,所以也就出現了各種環境污染問題,不利于人們的生活和工作。對此,在城市規劃設計方面,一定要在設計全過程中融入“生態”這一理念,通過結合經濟發展和生態發展,讓生態城市規劃和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得到有效解決,助力可持續發展的順利實現。

猜你喜歡
規劃設計城市規劃生態
住宅小區總平面規劃設計要點研究
中國傳統文化在建筑規劃設計中的體現
淺析城市規劃設計與建筑設計的關系
探究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中的城市規劃
新形勢下的建筑設計與城市規劃
人本理念下機場建筑規劃設計措施
智慧城市規劃如何遏制未來流行病的傳播
新形勢下的建筑設計與城市規劃
秦藥新生態之二 藥好才是真的好
長抓政治生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