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邢窯青瓷標本的考古學研究
——以窯址發現的典型器型為例

2022-11-25 06:25張志忠趙子豪
邢臺學院學報 2022年4期
關鍵詞:邢窯施釉窯址

張志忠,趙子豪

(1.邢臺學院,河北邢臺 054001; 2.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上海 200433)

青瓷由高嶺土制胎,表面施石灰釉,經過1200℃高溫燒成,早在商周時期已在我國南方地區出現,東漢走向成熟[1]P52,而北方地區大約在北朝晚期開始燒制青瓷,目前在河北、河南、山東等地都發現這一時期的窯場,邢窯即為其中之一。盡管邢窯以燒制白瓷著稱,創燒階段卻以青瓷為主流產品,并延續至唐代,隋唐時期與邢窯白瓷、三彩、黑釉瓷等其它陶瓷品種共存。

目前經文物部門調查、發掘出土青瓷標本的邢窯窯址有邢臺縣西堅固窯址、邢臺市順德路窯址、內丘城關窯址、臨城祁村窯址等,其中內丘城關窯址自80年代以來經發掘次數最多,發掘地點包括內丘西關北、步行街、服務樓、翰林府等,出土的青瓷標本品種頗豐,序列完整,年代跨越北朝晚期至唐代,在邢窯窯址群中占據核心地位,并有相關的考古專著發表,故本文主要選取內丘城關窯址出土的青瓷標本,并對它們進行類型學研究與分期研究。此外,西堅固窯址、順德路窯址、祁村窯址分別發現北朝晚期、隋代中后期和中晚唐的青瓷標本,它們分別代表了邢窯青瓷發展的不同階段,出土的青瓷標本大多與內丘城關窯址有所重疊。

值得說明的是,并非所有的邢窯青瓷,都以嚴格意義上青瓷的面貌呈現,一部分青瓷標本釉下施白色化妝土,在氧化焰或弱還原的氛圍中,釉呈黃或黃褐色,可視作黃釉瓷,配方卻與青釉一致,所以在本文中歸入青瓷。另外,近年有人在內丘西關北窯址采集到疑似為鉛釉瓷胎器的青黃釉殘片[2]P57,此類產品多見于河北臨漳縣鄴城窯[3]。由于邢窯正式考古發掘不見這類產品,而其釉料配方、燒成方式與青瓷完全不同,只是釉的質感、外觀與青瓷類似,故暫不作為本文的討論范疇。

一、典型標本的類型學分析

窯址發現的青瓷標本以器皿為主,如碗、杯、缽、高足盤、帶系罐、長頸瓶、斂口缽、盤口瓶、盂口瓶、執壺等,以及少量造型特殊的器物,如扁壺、蓮座、塤等。本節選取這些器型中具有代表性的標本進行介紹,并對它們進行類型學分析。

(一) 碗

碗是青瓷碗中最多見的一類器物,按器型主要特征,大致有斂口碗、直口碗、敞口碗、淺腹碗和折腹碗等。其中斂口碗、直口碗、I式敞口碗在窯址亦見類似形制的杯,造型、施釉特征一致,只是前者口徑多在12-15厘米,后者口徑約7-9厘米,故不再舉例。

1. 斂口碗

只有一型。尖唇,斂口,口沿處多飾一道凹弦紋,深弧腹,假圈足,足端斜削,內施滿釉,外施釉至下腹或中腹部,內底多見2-3個支燒痕。

以內丘步行街出土的標本①為例(見圖1),青灰色胎,胎壁較厚,胎體較細膩;施釉均勻,釉呈淡青色,釉面有細小開片,玻璃質感較強。

圖1 斂口碗-內丘步行街出土

2.直口碗

只有一型。圓唇,直口,口沿處多見凹弦紋,深弧腹,假圈足較高,足端斜削,內施滿釉,外施釉至下腹或中腹部,內底多見支燒痕。

以標本12Y10Y11:19[4]圖版二八為例(見圖2),灰胎,胎體堅致,釉呈青黃色,開片密布,有垂釉現象,積釉處顏色較深。

圖2 直口碗-標本12Y10Y11:19

3.敞口碗

敞口,圓唇或尖唇,以假圈足為主,少見玉璧形足,底足較矮,足徑約為口徑一半,內施滿釉,外施半釉或施釉至足,內底通常有支燒痕。依腹深淺的不同,可分為三式。

I式:深腹。

II式:腹比I式淺。

III式:腹比II式淺。

I式以內丘縣糧貿服務樓出土的標本②為例(見圖3:1),灰胎,胎質較粗,做工較粗糙,黃釉,施釉至下腹部,釉下施白色化妝土。II式以標本12H14:37[4]圖版三二為例(圖3:2),略失圓,胎質粗糙,修坯較草率,胎壁較薄,釉下施白色化妝土,施釉至中腹部,施化妝土的掛釉處呈黃色,不施化妝土的掛釉除呈清灰色,積釉處呈黑色,釉面有細小開片。III式以標本12H14:38[4]圖版三二為例(見圖3:3),釉下施白色化妝土,釉呈黃色,口沿處的積釉顏色較深,推測該碗為覆燒而成。III式敞口碗標本亦見玉璧形足。

圖3 敞口碗

4.淺腹碗

只有一型。尖唇,斂口,淺弧腹,假圈足較高,足徑小,內施滿釉,外施釉至下腹,內底多見支燒痕。

以內丘縣糧貿服務樓出土的標本②為例(見圖4),胎質細膩,胎體堅硬,修坯規整,施釉均勻,釉色青中泛白,釉色瑩潤,開片密布,玻璃質感強。目前發現的淺腹碗較少,大多都做工精細,有的內壁有模印或模印貼花裝飾,應是邢窯青瓷中的珍品。

圖4 淺腹碗-內丘縣糧貿服務樓出土

5.折腹碗

圓唇或尖唇,侈口,弧腹,外壁的中腹或下腹堆貼一周凸棱,內施滿釉,外施釉至下腹,內底多見支燒痕。依腹部深淺,分為兩式。

I式:腹部較深,

II式:腹部比I式略淺。

I式不見可復原器,發現不多,以內丘服務樓出土的標本H45:5③為例(見圖5:1),僅存口沿至下腹,灰胎,胎骨堅致,釉呈青綠色,不施化妝土,釉面干澀,有土沁,開片密布。II式以內丘步行街出土的標本②為例(見圖5:2),釉呈黃色,釉面較光潤,釉下施較厚的白色化妝土,胎質比前者粗糙。

圖5 折腹碗

(二) 高足盤

高足盤亦稱豆,由豆盤和喇叭形足兩部分拼接組成,盤徑多在15~20厘米,豆盤為撇口、圓唇,底面平或略呈斜坡狀,盤內滿釉,外施釉至豆柄中段,盤內大多留下支燒痕跡。依喇叭形足高度,分為兩式。

I式:豆柄較高。

II式:豆柄較矮。

I式以內丘縣步行街發現的標本②為例(見圖6:1),喇叭狀足部分殘缺。II式以內丘西關北發現的標本②為例(見圖6:2),青黃釉,釉下無化妝土。II式高足盤在邢臺市順德路窯址也有大量發現,但大多施化妝土,釉呈黃或黃褐色。

圖6 高足盤

(三)帶系罐

帶系罐多為方唇或圓唇,直口或侈口,溜肩,弧腹,假圈足。肩部以雙系最多見,基本都是雙股泥條拼接而成的豎系,呈鼻形,對稱置于肩部。罐內一般不施釉或施釉不到底,罐外壁施釉至下腹部。依最大腹徑位置的不同,分為三式。

I式:最大徑在下腹。

II式:最大徑在中腹。

III式:最大徑在上腹。

I式以內丘步行街出土的標本②為例(見圖7:1),灰胎,青灰色釉,不施化妝土,局部有窯變,肩部、腹部分別施凹弦紋。II式以標本03H04:3[4]圖版六三為例(見圖7:2),卷圓唇,胎質較粗,做工較草率,釉下施白色化妝土,施釉之后呈黃色,未施化妝土而掛釉處呈青灰色。III式以標本03H148:5[4]圖版一七三為例(見圖7:3),發現較少,胎質較粗,做工精細,外壁飾若干組弦紋和跳刀紋,釉下施白色化妝土,黃色釉,釉色均勻,有剝釉現象,不施化妝土的掛釉處呈褐色,如外壁飾弦紋和跳刀紋處以及罐的內部,由于釉下無化妝土呈褐色。

圖7 帶系罐

(四)長頸瓶

形似玉壺春瓶,折沿,圓唇或方唇,細長頸,鼓腹,假圈足高而外撇,足心內凹,里無釉,外施釉至下腹。根據腹部最大徑位置的不同,分為兩型。

A型:上腹圓鼓,下腹內收。

以標本12Y10Y11:54[4]圖版六八為例(見圖8:1),圓唇,頸、肩相接處有一周弦紋,灰白胎,釉色青綠,開片密布,有流釉現象,積釉處顏色較深。又如標本03H111:15[4]圖版六八(見圖8:2),方唇較厚,口沿殘,灰白胎,施化妝土,釉呈青黃色,無化妝土的掛釉處呈青灰色,局部剝釉。

B型:卵形腹,最大徑在中腹。

以12H21:17[4]圖版六九為例(見圖8:3),方唇較厚,唇面有一周凹槽,徑、腹長度比例約為1:2,灰胎,釉下施化妝土,釉呈黃色,積釉處呈褐色,局部剝釉。

圖8 長頸瓶

(五) 執壺

A型:腹部瘦長。

以標本12H21:14[4]圖版六七為例(見圖9:1),底部殘缺,灰胎,施化妝土,釉呈黃色,短流飾若干周等距的凹弦紋。

B型:腹部微鼓。

以標本90T1H1:4[4]圖版六八為例(見圖9:2),僅存腹和底部,胎灰黃,施化妝土,釉呈黃色,釉色均勻。

圖9 執壺

(六) 斂口缽

斂口,溜肩,曲腹,下腹內收,平底或圜底,施釉至下腹或中腹部。

只有一型。以標本03H25:3[4]圖版四七為例(見圖10),灰胎,胎體較粗,施白色化妝土,釉呈黃色,不施化妝土的掛釉處呈青灰色。

圖10 斂口缽-標本03H25:3

(七) 盤口瓶

盤口、束頸、曲腹,假圈足,施釉至下腹部。造型和盂口瓶類似,只是口部有所區別。窯址所見大多數只殘留頸部至足的部分。

金屬結構在變動應力和應變長期作用下,由于累積損傷引起的斷裂現象稱為疲勞,該支承輥的剝落失效情況吻合該現象。關于支承輥表面剝落的原因,由以上各項理化檢驗結果分析,得出以下結論:

可復原器只有一型。以標本12T4007②:9[4]圖版七〇為例(見圖11),灰胎,胎體較粗,釉下施化妝土,黃釉,生燒,局部剝釉。

圖11 盤口瓶-標本12T4007②:9

(八)蓮座

蓮座均為模制,由弧形頂部和底座兩部分拼接而成,弧形頂部模印一周覆蓮紋,中心有孔洞,除底之外,通體施釉。根據體量、頂部裝飾、底座形狀的不同,分為兩型。

A型:體量較小,頂部飾連珠紋,底為不規則的圓。

以內丘西關北出土的標本④為例(見圖12:1)?;姨?,釉呈青灰色,有窯變,高1.6,底徑4.4厘米。

B型:體量較大,頂部為一平臺,底為正方形。

發現較少,以標本03TG3:7[4]圖版六八為例(見圖12:2)?;姨?,無化妝土,釉呈青褐色,殘高5.4厘米。

圖12 蓮座

(九)扁壺

發現不多,只有一型。直口,平肩,腹部兩面模印紋飾,兩側肩部各有小孔,扁腹,足斷面呈不規則的橢圓形,應為手工捏制,再與腹部拼接。

A型:體量小,最大徑在下腹。

以標本88H4:10④為例(見圖13:1),僅存腹和底部,灰白胎,內無釉,外施釉至足,無化妝土,釉呈青黃色,釉面有開片,積釉處色深。模印紋飾由三部分組成,中心為寶相花紋,由一周平均分布的忍冬紋包圍,最外層為一周連珠紋。

B型:體量大,最大徑在中部偏上。

以1985年內丘禮堂出土的扁壺①為例(見圖13:2),灰胎,胎體厚重,施白色化妝土,釉呈黃色,不施化妝土的掛釉處呈褐色,施釉至足端,底足無釉。模印紋飾外層是一周連珠紋,內層布滿纏枝靈芝紋,中間一對胡人,一人吹奏,一人起舞,兩面紋飾相同。

圖13 扁壺

(十)塤

塤均為模制,前后片分模再粘接而成,粘合處形成凸棱,面部以人物為主,頭頂和兩腮有孔,面部滿釉,后腦通常無釉。

只有一型。以內丘西關北出土的標本①為例(見圖14:1),灰胎,青綠色釉,積釉處色黑,面部棱角分明,有立體感,深眼窩,圓眼睛,高顴骨,大鼻梁,厚唇,嘴角微上揚,絡腮胡,頭飾由朵花紋、寶相花紋組成。

又如標本12T5006:93[4]圖版一四二(見圖14:2),灰白胎,釉呈淡青色,僅存面部,后腦殘缺,五官輪廓清晰,特征與圖9∶1標本有共通處,頭發呈覆蓮狀。

圖14 塤

二、 分組與分期

盡管20世紀80年代至本世紀初的窯址調查、發掘簡報[6-7]已出現關于邢窯窯址出土遺物的分期討論,目前以2020年出版的考古專著《邢窯》所基于的材料最詳實,相關論述亦最完備。該書立足于發掘地點,根據發掘地點的地層、遺跡關聯,并結合型式的分類、演變,按從早到晚的順序,將出土遺物分為八組,通過和紀年材料的比較,將它們分為八期。邢窯青瓷主要出現在前四期,依次為北齊至隋早期(公元550—600年)、隋代后期(公元595—618年)、唐代早期(公元618—741年)、玄宗天寶年至文宗年(741—840年),并對各時期邢窯窯業面貌進行了系統歸納,其中涉及各時期青瓷標本的胎釉、形制特征。

本節將在此基礎上,按邢窯青瓷胎釉特征的變化,將窯址出土的青瓷標本分為4組,并圍繞這些標本,選取與之類似的紀年材料,對它們進行分期研究。本文對青瓷的分期基本沿襲《邢窯》,但由于考古專著中的分期所比照的紀年材料,圍繞不同遺跡單位出土的各類陶瓷器標本,而本文的分期所比照的紀年材料僅圍繞青瓷,紀年材料選擇的不同可能導致本文的分期與考古專著略有區別。

(一) I組

1.胎釉特征

胎體厚重,胎色灰或灰白,均不施化妝土,釉色青黃,少數青中泛白,釉的透明度較高,開片密布,常見流釉、積釉現象,積釉處顏色較深。

2.典型器型

本文中斂口碗、直口碗、淺腹碗、I式折腰碗、I式高足盤、B型連坐、塤的胎釉特點,均符合I組標本的特征。

3.年代

I組標本中的斂口碗、直口碗、淺腹碗、I式高足盤、塤均可在紀年墓或年代相對明確的墓葬中見到造型類似的器物或圖像,其中斂口碗與河北磁縣北齊武平七年(576)高潤墓[8]P241、山西汾陽北關隋開皇十五年(585)梅淵墓[9]P24出土的青瓷碗類似。直口碗與河北平山縣北齊崔昂夫婦墓[10]P35出土的碗相似。⑤淺腹碗與李希宗夫婦墓(576)[11]P403出土的銀碗類似。⑥I式高足盤與山東臨淄北朝崔氏墓[12]P218的青瓷高足盤0:12相似。紀年墓不見青瓷塤,但本文介紹的兩件塤分別與陜西三原縣隋開皇二年(582)李和墓石棺蓋上人物頭像[13]P37、河南安陽隋開皇九年(589)開鑿的大住圣窟所見迦毗羅神王胸部的人像[14]P142類似(見圖15:2),可視作青瓷塤年代的間接線索。

綜上,與I組標本類似的器物或形象最早見于北齊武平七年(576),最遲見于隋開皇十五年(589),由此推知I組標本的年代范圍應在北齊末至隋初(6世紀70年代至6世紀末)。

(二) II組

1.胎釉特征

相比I組標本,胎體變薄,釉的透明度降低,乳濁感增加,呈青黃、青綠、青褐等色,釉色不均。一部分青瓷施化妝土,此類青瓷如在氧化或弱還原氣氛下燒制,釉色呈黃或黃褐色。積釉、流釉現象有所減少。

2.典型器型

本文中的I式敞口碗,II式高足盤、I式帶系罐、A型扁壺,在胎釉方面均符合II組特征。

3.年代

II組標本中的II式高足盤與安徽亳州隋開皇二十年(600)王幹墓[15]P65出土的高足盤相似。I式帶系罐延續的的時間較長,與河北曲陽隋大業八年(612)尉仁弘墓[16]P16出土的帶系罐,以及遼寧朝陽唐永徽六年(655)孫則墓M8:5[17]P13相似。A型扁壺與陜西西安隋大業四年(608)李靜訓墓[18]P372出土的扁壺略類似。

綜上,與II組標本類似的器物最早見于隋開皇二十年(600),最遲見于唐永徽六年(655),由此推知II組標本的年代范圍應在隋代中晚期至唐初(7世紀初至7世紀中葉)。

(三) III組

1.胎釉特征

胎質較粗糙,修坯不如I組、II組規整,大部分以黃釉瓷的面貌呈現,嚴格意義上的青瓷已基本不見,均施白色化妝土,化妝土較厚,釉色不均,不施化妝土的掛釉處多呈青灰色。

2.典型器型

II式敞口碗、II式折腰碗、II式帶系罐、斂口缽、盤口瓶等。

3.年代

III組標本中II式敞口碗與盧氏墓[19]P37出土的碗(740)造型類似。II 式折腰碗與節愍太子墓[20](710)、鶴壁王仁波墓[21]P34(738)發現的碗造型類似。斂口缽見于磁縣講武城尚登寶夫婦墓[22]P24(649)、長治王惠墓M1:49[23]P44(676)和磁縣講武白普琎墓[24]P75(681)。II式帶系罐與邯鄲雞澤縣郭行墓(692)出土的帶系罐BM4:19[25]P103類似。盤口瓶在昭陵亡宮五品墓[26]P83(657)見造型一致的作品。B型扁壺與河北廊坊董滿唐咸亨三年墓[27]P75(672年)出土的三彩扁壺造型相似。

綜上,與III組標本類似的器物最早見于649年,最遲見于740年,由此推知III組標本的年代范圍應在唐代早期(7世紀中葉至8世紀上半葉)。

(四) IV組

1.胎釉特征

胎質較粗,做工規整,均施化妝土,釉呈純黃色,釉色均勻。

2.典型器型

本組器型較少,其中有III式敞口碗,III式帶系罐,A型、B型執壺。

3.年代

IV組標本中,III 式敞口碗與鞏義司馬進及楊氏墓(832)M234:24[28]P9相似。III式帶系罐與偃師杏園鄭夫人墓(792)M2845:9[29]P127相似。A型、B型執壺分別與邢臺旅館唐晚期墓M4:1[30]P40、山西長治郭密墓[31]P283(849)出土的執壺在造型、釉色、紋飾方面相似。

綜上,與IV組標本類似的器物最早見于792年,最遲見于849年,由此推知IV組標本的年代范圍在唐代后期(8世紀末至9世紀中葉)。

以上四組器物分別代表了邢窯青瓷四個不同的發展時期。

三、各期特點及相關問題探討

(一)第一期

目前已知的考古材料表明,青瓷是這一期邢窯最主要的瓷器品種,在數量上有壓倒性優勢,而基本不見其它釉色,雖有少部分器物釉色介于青、白之間,有研究者將其稱作“早期白瓷”,但并不能證明其泛白特征系窯工刻意為之,很有可能只是偶然開采到含鐵量低的瓷土。

通過與紀年材料的類比,本文認為邢窯青瓷最早出現的時間大概在6世紀70年代,比《邢窯》所提及的時間晚20年左右[4]P432-436,主要在于本文盡可能地選取可確認為高溫青瓷的紀年材料,與窯址材料進行類比,而《邢窯》選取的部分紀年器,如元良墓(553)、賈進墓(571)等出土的陶瓷器,并非嚴格意義上的青瓷,而是以瓷土作胎、表面罩低溫鉛釉的器物,稱鉛釉瓷胎器[32]P45或鉛釉瓷[33]P104。實際上,鉛釉瓷胎器在北方窯場燒制青瓷之前,即已出現,而它們的消失與北方青瓷的出現,在時間有所交叉,而它們在器型上又十分接近[34],以至于《邢窯》將部分帶有紀年信息的鉛釉瓷胎器與邢窯青瓷作對照。根據劉未對北朝墓葬材料的梳理,北方窯場開始燒制瓷器的時間,只能落實到6世紀70年代的北齊晚期[35]P244,邢窯應不例外。由于邢窯燒制北朝鉛釉器的情況不明,其是否如鄴城窯,在燒制青瓷之前即已開始燒制鉛釉器,仍需更多考古材料的揭示。

器型方面,本期發現的斂口碗、直口碗、淺腹碗、I式高足盤,于同時期河南或山東的窯場亦見類似器型,其中碗均使用三叉支釘疊燒,應該是窯業交流的結果。另一方面,也有青瓷器型目前不見于同時期除邢窯以外的窯場。以塤為例,鞏縣窯至唐代方出現三彩塤。就邢窯塤的面部特征而言,與新疆庫車出土的陶制頭部殘件(見圖15:1)頗似,據謝明良考證,這類形象是希臘神話中著名的女妖美杜莎,其造型存在多種變體,前文提及的李和墓石棺蓋、大住圣窟(見圖15:2)出現的頭像均為美杜莎形象。[36]P420這類青瓷塤的使用人群和流布尚不清楚,它們在邢窯窯址集中出現的原因亦有待考證,但至少說明邢窯青瓷在當時的北方瓷窯業應有一席之地。

圖15 美杜莎形象舉例

窯具按功能可將窯具分為支燒具和間隔具,這些窯具大多在同時期河南、山東等地的窯場也有所發現,但本期或第二期出現的“平板棚架裝燒法”[4]P489,目前未在同時期或更早的其它窯場出現,體現了邢窯青瓷裝燒技術的創新。

(二)第二期

隨著成熟白瓷在第二期的大量出現,青瓷已不再是邢窯的主流產品,在修坯、施釉方面,邢窯青瓷不及白瓷規范、講究,而邢窯白瓷出現的獸首杯、鸚鵡杯等,基本不見于同時期青瓷,說明白瓷的重要性日益凸顯。青瓷的器型種類基本延續前期,但在造型上有所改變,碗、杯以敞口為主,基本取代斂口、直口,高足盤的豆柄變矮。帶系罐是本期新出現的器型,雖然目前已知的考古材料顯示,北齊墓葬已出現渾圓鼓腹,并且腹部堆貼蓮瓣紋的青瓷帶系罐,此種形制的帶系罐由臨城縣邢窯博物館征集一例⑦(見圖16),但窯址考古發掘尚未發現此類標本。至隋代中后期,大量出現I式帶系罐。其它本期新出現的青瓷器型還有A型扁壺、A型蓮座,這兩種器型在同時期其它窯場不見或少見,進而說明邢窯青瓷種類之豐。

本文對第二期年代范圍的厘定,與考古專著雖略有區別,但實際上6世紀20-30年代的紀年材料匱乏,很難歸納這20余年邢窯青瓷的特點。

圖16 北齊青瓷帶系罐-臨城縣邢窯博物館藏

(三)第三期

本期發現的青瓷占比增加,明顯多于白瓷,成為這一時期邢窯的主流產品,胎質、修坯的精細程度下降,部分器物施釉線由下腹移至中腹。器型都是實用器,大多在上一期的基礎上有所變化,如敞口碗腹部變淺,帶系罐最大腹徑移至中腹部等。高足盤、塤已基本不見。盤口瓶(或盂口瓶)在第一期或第二期已出現,不見可復原器,而在本期數量增加,有不少可以復原,此類器型在河南、山東的窯場也有所發現。斂口缽是本期新出現的器型,數量較多,與安徽壽州窯所見基本一致。

本期質量上乘的青瓷作品不多,目前以1985年內丘禮堂北側出土的扁壺為代表。

(四)第四期

本期發現的青瓷在器型、數量上減少,白瓷再度取代青瓷成為邢窯的主流產品。本期發現的器型以A型、B型執壺為主,III式帶系罐發現不多,外壁多飾跳刀紋,此種裝飾在同窯白瓷作品中不見或少見,說明邢窯青瓷裝飾遵循的范式略不同。另一方面,III式敞口碗在造型上與白瓷一致,但青瓷作品多為疊燒,而非大部分細白瓷碗采用的“一匣一器”裝燒方式。

四、余論

本文討論的絕大多數邢窯青瓷器型,在胎釉特征上、造型上都存在早晚變化之外,但也有部分器型雖從胎釉特征來看,有早晚之分,但在造型上難以看出變化規律。以A型長頸瓶為例,本文列舉的標本12Y10Y11:54、03H111:15,從胎釉變化來看,應分別符合第一期、第二期特征,但從造型上看,南北朝至唐初的墓葬均出現此種形制的長頸瓶[37]P115,表明A型長頸瓶在邢窯延續的時間較長。B型長頸瓶的時代范圍應與A型一致,造型類似的作品在南北朝晚期至唐初的墓葬均出現[37]P115,但邢窯目前所見的B型長頸瓶只與第二或第三期的胎釉特征吻合,如12H21:17,而未發現符合第一期胎釉特征的B型長頸瓶,其是否存在還有待更多考古工作的揭示。另外,也有部分青瓷作品,基本不見紀年材料,而與年代相對明確的材料在時間上存在差距,如A型蓮花座,與莫高窟第320窟盛唐時期壁畫上的蓮座相似[38](見圖17),而邢窯青瓷蓮花座,據其胎釉特征,應為第二期產品,不排除此種形制的手工藝品在時代上有一定的延續。

圖17 莫高窟第320窟盛唐時期壁畫

縱觀邢窯青瓷的發展脈絡,早在北朝晚期至隋初——即初創階段即達到相當的高度,雖尚未燒制出成熟白瓷,青瓷中卻不乏做工優良的產品,個別青瓷有泛白之勢,為之后邢窯窯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隋代中后期,白瓷大量出現,并呈現透影白瓷、細白瓷、化妝土白瓷這一明晰的產品結構,為“南青北白”瓷業格局的形成拉開帷幕,同時伴隨化妝土的普遍使用,一部分青瓷以黃釉瓷的面貌呈現,做工不及同時期白瓷。然而,至唐代早期,做工精良的白瓷很少見到,黃釉瓷一躍成為邢窯的大宗產品,做工較粗糙,產品質量較上一期明顯下降。這一現象邢窯并非個例,山東曲阜、泗水一帶的窯場也出現唐代早期產品相比前期質量下降的情況[39]P40,而于河北井陘窯,雖然發現隋代、晚唐的窯業堆積,唐代早期卻成為不見制瓷跡象的“空窗期”[40]P29,而相州窯亦很少見關于唐代早期遺物的報導,而這一時期正值唐代“兩京”地區唐三彩的興盛期,這是否意味著這一時期的部分窯工遷至兩京地區從事唐三彩生產,仍有待進一步確認,不過從目前已知的材料來看,鞏縣窯唐三彩流行的“平板棚架裝燒法”,早在隋代即為邢瓷的裝燒方式之一,這類裝燒方式應在邢窯更早出現[41]P256。唐代早期大多數窯場的瓷器面貌目前缺少系統梳理,它們否均較前一期顯得粗糙,或較普遍性地出現“空窗期”,還有待更多窯場之間的比較研究。

至唐代中后期,邢窯白瓷的發展迎來全盛,黃釉瓷數量銳減,此后青瓷產品不再出現,其發展基本告一段落。而在邢窯青瓷出現的時段,其與白瓷之間在數量上此消彼長,一部分邢窯青瓷流行的器型、裝飾不見或少見于白瓷,部分邢窯白瓷流行的器型、裝飾似乎在青瓷中少見,說明兩者的發展遵循著各自的軌跡,卻又有所聯系??傊?,邢窯青瓷雖遠不及白瓷為人所熟知,并且史料無載,但歷年的窯址發掘工作充分表明,其在邢瓷的發展過程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并且在初創時期和唐代早期數量勝過白瓷。

注釋:

①拍攝于內丘縣邢窯博物館。

②拍攝于內丘縣邢窯遺址博物館。

③邢臺市文物管理處提供。

④拍攝于河北省博物院。

⑤年代上限公元566年,下限公元588年。

⑥李宗希墓為夫婦合葬墓,李宗希卒于東魏興和二年(540),其妻崔氏卒于北齊武平六年(576),銀碗應與崔氏一起埋入。據夏鼐考證,和銀碗伴出的拜占庭金幣也同崔氏一起埋入。

⑦拍攝于臨城縣邢窯博物館。

猜你喜歡
邢窯施釉窯址
衛生陶瓷施釉工序常見缺陷分析及解決方法
“邢窯白瓷”文化傳承基地建設中課程建設的探索
安徽烈山窯址出土白瓷標本的科學分析
基于唐代邢窯白瓷的審美特征及鑒賞研究
基于MATLAB的曲面施釉軌跡優化仿真
試談陶瓷元素在壁畫創作中的運用技法
崗莊宋代窯址發掘現場及出土器物
精陶機電推出30通道、打印寬度2.1米的全數碼大板施釉線
邢窯文化品牌建設研究
遼陽冮官屯窯址的調查與發掘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