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兵團文化融入城市建設研究

2022-12-05 13:35王薇
兵團黨校學報 2022年5期
關鍵詞:城市品牌城市建設

[摘要]兵團城市是履行維穩戍邊使命的堅強堡壘,深入實施文化潤疆工程的重要平臺,建設先進文化示范區的主要陣地。在兵團快速推進城鎮化的當下,將兵團紅色文化基因融入城市建設是推進城市高質量發展的題中之義。由于大部分師建市較晚,基礎條件薄弱,文化資源雷同,出現了城市品牌定位與城市形象趨同化、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尚未健全、城市文化產業發展水平較低等問題。新形勢下,兵團城市建設必須以全面提升文化軟實力為主要目標,將文化元素融入新城建設規劃和舊城改造更新中,融入城市形象與風貌的塑造中,打造先進文化示范型城市、軍墾特色鮮明的多元文化融合型城市、生態良好社會和諧的宜居城市、文化產業融合創新城市。

[關鍵詞]兵團文化;城市建設;軍墾文化名城;城市品牌

[中圖分類號]G127? ? ? ?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274(2022)05—0134—06

[作者簡介]王薇,女,兵團黨委黨校(行政學院)講師,研究方向:邊疆區域文化。

近年來,兵團開啟快速城鎮化建設步伐,加快設市建鎮,管理的城市已增至11個,建制鎮63個,初步形成了以中心城市為主導、一般城市為支點、城鎮群為重點、團場城鎮為節點,和地方城鎮功能互補、具有兵團特色的城鎮體系。[1]為了充分發揮兵團城市維穩戍邊堅固堡壘作用,擴大其先進文化示范效應,兵團黨委明確要求將文化城市、創意城市作為城市建設目標,以強烈的文化意識指導城市規劃,將紅色基因、兵團文化、歷史文化有機融入城鎮建設之中。如2020年11月出臺的《關于打造軍墾文化名城加快推動先進文化示范區建設的指導意見》,為兵團城市規劃與建設管理指明了方向。本文立足于文化潤疆戰略,以兵團特色城鎮化為背景,以打造軍墾文化名城為著眼點,總結兵團城市文化建設成效,分析當前面臨挑戰及存在問題,提出兵團文化融入城市建設中的目標及路徑。

一、兵團文化融入城市建設的內在邏輯

(一)兵團文化融入城市建設是履行兵團特殊使命的必然要求

城市是人類社會進步的產物,既是先進文化的集聚和貯藏中心,又是向各地傳播先進文化的輻射中心,對人類文明的發展起著引領作用。正如列寧所言,“城市是人民的經濟、政治和精神生活的中心,是進步的主要動力?!盵2]兵團自成立起,便承擔著屯墾戍邊的特殊使命。一代代兵團人櫛風沐雨,在戈壁灘上建成花園城市,既是屯墾戍邊實踐的重大成果,也是中國共產黨邊疆治理的智慧結晶。新時代兵團城鎮化發展,要以履行維穩戍邊職責為導向。

兵團文化植根于屯墾戍邊偉大事業,彰顯了革命文化的核心要義,秉承了中華文化與歷代屯墾文化厚重的歷史內涵,展現了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價值理念,具有極強的社會整合功能、意識形態功能。將兵團文化有機融入城市建設,把城市打造成兵團文化的承載器、先進文化的輻射源、多元文化的匯聚地,必將引領社會發展、推動文化交流、促進社會和諧。

(二)兵團文化融入城市建設是兵團城市發展的必然趨勢

一方面,城市的發展離不開文化,城市的競爭實質上是城市文化的競爭。只有具備特色文化,才能與其他城市區分開來,形成個性化的發展戰略。新時代,城市建設必須將特色文化資源、文化產業體系和獨特城市精神風貌等,作為城市重要戰略資源加以發掘、保護開發,增強城市的吸引力、競爭力。兵團城市建設同樣要重視特色文化的提煉與運用,將兵團紅色文化基因融入城市建設之中,豐富城市文化內涵,打造軍墾文化名片,做到傳統與現代、自然與人文、共性與個性的有機統一,充分體現兵團風格和兵團氣派。

另一方面,兵團前期承接部分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的重化工企業,致使城市環境污染問題加劇,如何在保持經濟發展態勢與保護生態環境中取得平衡成為城市產業結構調整面臨的難題。文化創意產業具有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特征,大力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打造智慧城市、創意城市不失為新的選擇。[3]堅持以文化意識指導城市建設,將打造特色文化城市作為推動城市發展的重要動力來源,有助于克服城市建設中的弊端,為優化兵團城市發展模式,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三)兵團文化融入城市建設是兵團文化傳承與發展的必由之路

文化貯存、文化傳播和交流、文化創造和發展是城市的三項基本功能。[4]兵團城市既是兵團文化的集聚地,也是兵團文化得以傳承和發展的重要載體。其一,兵團城市文化資源存留著不可復制的歷史記憶,在兵團城市發展過程中,一大批歷史文化資源忠實地記錄了幾代兵團人走過的歷史足跡,是城市文化生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挖掘兵團城市軍墾文化內涵,充分發揮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教育的作用,能夠更好地傳承兵團文化,激發職工群眾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使兵團精神發揚光大。其二,兵團城市集中了來自五湖四海的各族群眾,文化的多元性與開放性形成了融合優勢,能夠兼容并蓄,將多樣文化精華統一于自身再創造中,實現兵團文化自身的發展。同時,每次文化創新和突破,都將通過大眾傳播媒介向周圍輻射,對周邊城市與鄉村形成示范效應,進一步增強兵團文化的影響力。

二、兵團文化融入城市建設的基本成效

(一)城市文化規劃共識初步形成

隨著兵團城鎮化的推進,城市文化的培育已成為城市發展水平的新標尺。以兵團文化提升城市整體形象和文化軟實力,以“文”化城,以“文”立城,已在兵團上下形成共識,引領著兵團城市未來發展方向。城市規劃部門紛紛走出輕視文化的誤區,將文化規劃作為城市規劃的重要內容。有“中亞濕島 交響夏都”美譽的可克達拉市,擁有豐富的軍墾文化、戍邊文化、草原文化、民俗文化資源。早在2013年,便委托清華大學城市品牌研究室做城市品牌規劃,將文化作為城市建設的“靈魂”,用好歌曲《草原之夜》誕生地的金字招牌,打造“音樂之城”。新星市城市規劃上融入歷史文化遺存保護和控制體系,保留城區內的生產連隊作為兵團文化重要展示和體驗基地,保留紅星渠、坎兒井、地窩子等兵團歷史印記;以軍墾文化博物館為城市核心,通過系列反映歷史的城市雕塑和小品展示十三師的光榮歷史,形成面向未來的文化創意體驗空間。[5]

(二)城市文化品牌定位逐步確立

所謂城市文化品牌定位,就是挖掘城市特有文化資源稟賦,探尋文化特質,精心設計文化品牌,形成城市鮮明個性。近年來,一批兵團城市以打造軍墾文化名城為重點,力推以軍墾文化為特色的城市文化建設。各大城市基于自身的資源稟賦、歷史文化,逐漸確立城市文化品牌定位。如第八師石河子市利用其軍墾文化的深厚積淀,著力打造“軍墾文化名城”,成為代表軍墾文化的“窗口”城市。第一師阿拉爾市根據位于南疆中部的區位優勢,利用師市“四地”獨特的文化符號價值、文化品牌競爭優勢和文化產業化發展優勢,打造南疆兵團“文化旅游中心”。[6]城市品牌定位的確立,為進一步豐富城市文化內涵,塑造獨特的城市形象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兵團文化資源保護初見成效

2018年2月至今,兵團在所轄區域依法行使包括文物工作在內的3511項行政職能和行政執法權,為兵團依法管理所轄區域內的軍墾文物提供了保障。2019—2021年,兵團投入文物保護專項資金5954萬元,實施了16個革命文物保護項目。通過對兵團文化遺存物品進行搶救性發掘,面向全社會征集文物,開展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護和修繕工程,對博物館、紀念館、展覽館以及兵團文化遺址、可移動文物投入進行發掘和整理,為彰顯城市文化底蘊,提升城市文化品質提供了動力。

(四)城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有所完善

兵團各級切實把傳承屯墾文化、軍墾文化、紅色文化作為先進文化示范區建設的重要內容,并貫穿于城市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當中,彰顯主流價值。近年來,城市公共文化服務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不斷完善,群眾基本文化權益得到保障,公共文化產品示范性、導向性更加突出。如第六師五家渠市以“亮劍精神”為核心的將軍文化統領公共文化服務建設,師市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建設、節慶品牌建設、特色文化建設、非遺保護和開發以及文藝精品創作等都不同程度突出將軍文化的特色。

(五)軍墾文化旅游融合發展初見成效

近年來,兵團把軍墾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持續做大做強文旅產業,設計推廣了多條軍墾旅游精品線路,創建了7個軍墾旅游景區,多個博物館、紀念館、旅游景區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打造了新疆兵團軍墾博物館、三五九旅屯墾紀念館、六師五家渠市軍墾博物館等一批重點文化標識,同時啟動兵團精神展陳館項目,大力弘揚兵團精神和胡楊精神、老兵精神。

三、兵團文化融入城市建設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一)兵團文化融入城市建設面臨的機遇

首先,“一帶一路”倡議將為沿線地區發展帶來重大機遇。兵團城市主要沿著“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分布,具有特殊區位優勢。其次,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之后,兵團上下對文化建設的認識逐漸深化,文化潤疆的合力正加速形成,兵團文化繁榮興盛迎來了千載難逢的良機。再次,對口援疆工作以來,宣傳文化戰線的文化援疆行動也隨之展開。文化援疆政策主要著重于資金投入、文化人才援疆、對外文化交流三個方面的內容,既加快了兵團與內地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又增強兵團文化影響力和傳播效能。兵團城鎮化發展應該抓住這難得的機遇,將兵團文化融入城市建設,將文化作為引領經濟社會發展的引擎,促進城市高質量發展。

(二)兵團文化融入城市建設面臨的挑戰

文化城市是新型城鎮化的重要命題,然而,構建特色文化城市并非一蹴而就的事。與文化城市的要求相比,目前兵團城市建設理念、空間構造、景觀設計、文化產品與服務等尚存在諸多不足,對兵團文化融入城市構成了極大挑戰。

1.城市建設理念滯后。其一,一些城市管理者、規劃者對兵團文化在城市建設中的定位和作用認識不到位,片面強調經濟增長,將經濟建設與文化建設割裂開來。部署文化建設力度不足,導致兵團紅色文化、歷史文化元素在城市建設中流失。其二,由于兵團城市多為新建,缺乏統籌規劃建設城市的經驗。新市獲批后,在法定規劃未獲批復時即同步開展新城建設,“建管合一” “報建同步”幾乎是所有兵團新建城市的開發方式,導致新城建設與規劃缺乏系統性管控。[7]在城市建設中忽視文化規劃,文化建設呈現邊緣化趨勢。

2.城市文化品牌定位與城市形象趨同化。兵團有豐富的軍墾文化資源,因此在城市文化品牌定位上多與軍墾文化有關。如石河子市“軍墾第一城”,胡楊河市“軍墾文化之鄉”,新星市“軍墾新城”定位不夠清晰,特色不夠鮮明。有的城市定位模糊,比如五家渠市,先后提出“首府后花園”“西域水城”“郁金香之城”“將軍之城”“濕地之城”,反而未形成清晰的城市文化品牌定位。目前,大多城市文化品牌構建還處在初級階段,城市品牌影響力、輻射力、傳播效能普遍較弱。

城市形象上存在“千城一面”現象,建筑風格單一,布局雜亂,缺乏地域特色、文化特色、軍墾特色,缺少歷史積淀與文化底蘊。[8]人工景觀營造直接模仿、抄襲的痕跡較重,導致兵團城市總體形象同質化。景觀營造整體形象碎片化,既缺少美感創意也破壞了原有景觀生態面貌,過于功利的使用功能和粗陋的直觀表達嚴重削弱了人文景觀的文化屬性。[9]此外,城市景觀空間表達方式較為單一,體現軍墾文化的設計基本停留于文化雕塑、紀念碑、浮雕展示墻等要素的塑造,這些設計并沒有將軍墾文化與城市公共空間景觀聯系在一起,[10]令人難以產生“留戀感”“家園感”。

3.城市文物保護及利用不足。兵團文物保護工作起步較晚,一些具有歷史意義的建筑大都處于危舊行列,面臨著消失困境。尤其是兵團軍墾建筑文物大多位于野外,老化、干裂和碎化問題非常嚴重。[11]由于歷史原因,兵團文物機構不健全,一些位于兵團管轄區域的文物管轄權歸屬問題與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未協調到位,因此延遲了保護與開發。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出現了傳承人斷代的困境,現有傳承人多年事已高,后繼乏人,傳統技藝失去了內在活力與發展潛力。在區域和產業層面上沒有得到有效地整合,產業開發缺乏整體性的規劃,眾多的資源品類尚未形成集約發展。

4.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尚未健全。近年來,兵團城市公共文化服務有所完善,但在文化設施、公共文化服務等方面仍然存在許多短板。目前兵團僅有6個城市公共圖書館達到國家標準,部分城市基本公共文化設施不健全,不同程度存在標準化、精準化、規范化不夠,設施短缺簡陋、后期保障機制不夠完善的問題?,F有文化事業經費預算比例偏低,無法彌補經費缺口;公共文化供給體系不夠成熟,供給結構、供給方式無法滿足群眾多樣化文化需求;過于依賴報刊、電視臺等傳統媒體,一般采取出版文學作品、拍攝影視作品,依托大型的紀念活動、團體參觀等過于官方、正式的傳播途徑,新媒體利用處于起步階段,滿足不了大眾消費群體的文化需求,特別是對年輕一代缺少吸引力。

5.城市文化產業發展水平較低。城市文化產業基礎較薄弱,基本處于傳統文化產業狀態,主要集中在文化體育服務設施、文體市場和旅游業,新型文化產業門類處于初級開發階段。文化旅游產業融合發展存在短板。有的城市文化要素整合政策不完備,紅色文化、屯墾遺址、自然風光、民俗文化需要進一步整合。目前旅游產品開發簡單化和趨同化嚴重,多為同質化競爭,有競爭力的文創產品嚴重缺乏。紀念館、團史館出現“千館一面”狀態,對游客吸引力不足。統籌文旅融合發展的產業布局不全面,有的景區存在明顯的行政區域界限,各方關系需要加緊協調。2021年兵團累計接待游客3118.73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144.83億元,分別占自治區的16.32% 和10.23% ,距離“三分天下有其一”的目標差距較大。在疫情防控常態化下,文化資源開發、文化產品創造、文化服務供給、文化活動開展等均會受到負面影響。

6.城市文化人才急需增量提質。城市文化人才數量嚴重不足,質量有待提高,人才梯次斷層嚴重。從事宣傳文化工作的大多身兼數職。文化骨干兼職較多且流動頻繁,工作閱歷、知識結構、業務技能、年齡梯次不盡合理。創作、編導專業人才及文化產業運營人才嚴重缺乏。

四、兵團文化融入城市建設的目標及路徑

(一)兵團文化融入城市建設目標

城市文化建設是一項基于城市文化資源,挖掘城市個性特色,塑造城市品牌形象的工程。兵團城市建設,必須以全面提升城市文化軟實力為主要目標,將文化元素融入新城建設規劃和舊城城市更新中,融入城市形象與風貌的塑造中,傳承城市紅色基因與歷史文脈,優化城市功能,培育城市精神,重塑城市空間,將兵團城市打造為經濟發達、生態優美、社會和諧的軍墾文化名城。

1.總體目標:先進文化示范型城市。兵團城市肩負著國家戰略使命,屬目標導向型城市。因此,兵團城市建設必須堅持使命導向,以有利于履行“三大功能”,發揮“四大作用”為宗旨。堅持以人為本,將城市建設與文化潤疆相結合,彰顯歷史文脈與地域特色。以兵團文化凝聚人鼓舞人,以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引領人,以內涵豐富的城市文化聚人、化人、育人,將兵團城市建設成先進文化的示范區。

2.文化目標:軍墾特色鮮明的多元文化融合型城市。兵團城市是兵團文化的結晶,凝結著兵團人的智慧結晶,也是兵團精神偉大力量的具象化成果。通過對兵團紅色文化、生態文化、民俗文化資源的挖掘,貫通兵團文化脈絡,塑造微觀文化場景,將城市建設成軍墾文化氛圍濃厚的紅色文化教育展示基地。同時,利用兵團文化與時俱進、兼收并蓄特質,把兵團城市建設成為傳播先進文化、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高地和多元文化的融匯地,讓全國各地群眾都能擁有家園感,真正成為“凝聚各族群眾的大熔爐”。

3. 社會目標:生態良好社會和諧的宜居城市。作為現代化新型城市模式,生態城市體現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新型發展觀和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理念。兵團城市建設受到自然環境的嚴重制約,必須擔當起生態衛士的職責。尊重自然格局,依托現有的山水脈絡和氣象條件,合理規劃空間布局,在生態建城中體現城市的文化特色。把握好多樣獨特的自然資源與獨具兵團文化特點的人文景觀相互融合,呈現出以生態環境與兵團文化交相輝映的特色城鎮文化,通過城市文化網絡體系的構建塑造宜居空間環境和文化生活場景,[12]將兵團城市打造為生態良好社會和諧的宜居之城。

4.經濟目標:文化產業融合創新城市。兵團城市是地方群眾就業、旅游、娛樂的目的地,要發揮好示范引領作用,必須把文化作為自身產業結構的引擎來發展,按照“一城一品”的戰略構想,將城市文化資源與產業相結合,將文化資源轉化為經濟資源,打造具有特色文化標識的城市。借助互聯網、科技等優勢, 推進“文化+”全面發展,壯大特色文化產業和新興業態,全面形成結構優化、布局合理、特色鮮明、配套完善的城市產業體系。

(二)兵團文化融入城市建設路徑探索

兵團文化融入城市需要規劃先行,厘清現有文化資源,深入挖掘兵團文化的內涵,確立城市品牌定位,優化城市空間格局,建構特色城市文化,完善城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推進文化產業與城市融合工程,進一步深化文化體制改革促進文化體制機制創新,塑造城市現象。

1.切入點:城市形象與城市文化品牌塑造工程。兵團城市以農牧團場為基礎建立,呈“兩圈一線”空間布局,分布在天山南北。制定城市文化品牌戰略時,必須綜合考慮地緣優勢、經濟發展狀況、城市功能定位,充分挖掘特色文化資源,通過城市定位、文化品牌塑造、城市文化營銷等三個方面構成一個相互支撐的完整系統。一方面要彰顯兵團紅色文化的共性,另一方面也要根據自身稟賦,打造特色文化標識。城市空間規劃盡量保留能夠反映兵團歷史文化的重要建筑及景觀遺跡,將人文內容與地域文化融合起來形成有機整體進行綜合設計,在空間的劃分、景觀尺度及細節的把控上應有明確導向,地標性建筑、雕塑、小品、主題文化公園、文化廣場、景觀等設計上融入軍墾文化、戍邊文化元素,打造城市文化地標和精神標識。

2.著力點:兵團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革命文物是兵團文化的物質載體,保存著最完整、最豐富的歷史文化記憶,承載著“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艱苦創業、開拓進取”的兵團精神。加強對革命文物的保護、管理和利用工作,是賡續兵團文化血脈,推進城市文化保護與傳承的關鍵所在。啟動文物數字化保護工程,將不同材質的革命文物轉化成數字化虛擬信息并進行信息保護,既能使文物遺產形象、生動地永久保存下來,又能夠共享文物檔案資源。目前可移動革命文物多保存在博物館、紀念館中,應該對存放環境進行改善,運用數字化管理系統建立健全數據索引目錄,并通過自身的搜索引擎來對所有藏品進行快速定位查找,提升文物庫房管理工作的實效性與準確性,延長革命文物的壽命。[13]對目前依然能夠在社會生活中發揮作用的革命文物可進行“活態保護”,在不破壞文物的前提下進行活態展示、交互體驗、創意傳播,激發各族職工群眾了解、認同、傳承和弘揚兵團文化的積極性。

3.支撐點:城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工程。以文化潤疆戰略為根本遵循,以示范區創建目標為著眼點,將兵團文化特色融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一是依托場館舉辦兵團文化展覽,講述紅色故事。二是以文化活動為抓手,有計劃增加反映兵團文化的活動,增強職工群眾參與感。如“兵團精神”主題演講比賽,團歌大賽,“兵團歌曲大家唱”活動??蓪iT設立反映兵團文化的主題節日,如“軍墾文化節”“沙海老兵節”等,以豐富的節慶活動推動兵團文化與城市建設融合發展。三是公共文化產品供給上選擇凸顯兵團文化精髓的文藝精品,如在圖書館投放《西長城》《戈壁母親》《老兵回憶錄》等反映兵團文化的書籍。四是促進兵團文化資源與科技深度融合發展,借助新興平臺媒介擴大兵團文化覆蓋面,推進智慧文化體系工程。紅色場館可開展線上展示,配合展品的音像講解,深化紀念場館綜合體驗,立足大數據、借力大平臺、搭載輕應用,實現文化資源共建共享。

4.突破點:兵團文化產業與城市融合工程。在兵團城市建設與管理中,推進“兵團文化+”發展理念。一是加快兵團文化傳媒發展基地建設,促進兵團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演藝服務等宣傳文化資源有效整合聚集,發揮兵團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發展的核心區和“龍頭”作用,以此帶動各師融媒體中心發展。二是實施兵團文藝精品工程,加大對具有兵團特色文藝作品的扶持及獎勵力度,鼓勵創作生產更多弘揚兵團文化、彰顯兵團精神,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有機統一的文藝精品。三是以“軍墾文化”為核心,打造“中國屯墾旅游”的主體品牌,重點發展軍墾文化旅游區、大漠綠洲生態旅游區、現代農業觀光旅游區、邊境旅游區等四大旅游區,開發鄉村旅游、低空旅游、自駕旅游等多元產品,以兵團文化與旅游融合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

5.關鍵點:城市文化人才隊伍建設工程。建立科學選人用人機制,健全人才引進、培養使用、獎懲激勵等保障體系,規范編制管理、落實職級待遇、儲備新生力量,建立健全從業人員資格準入和持證上崗制度,著力培養一批具有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以及現代理念、創新理念的城市規劃管理人才、文化管理者和基層文化人才隊伍。加強民間藝人、鄉土人才發現、保護和吸納,發揮好他們引導群眾、組織群眾開展文化活動的重要帶動作用。健全文化志愿服務機制,壯大文化志愿者隊伍。實施千人培訓計劃和群眾文化培訓工程,大力培養文學藝術、新聞出版、廣播影視、動漫游戲、資本運營、產業中介等各類專業人才,切實解決文化人才隊伍缺乏、結構老化、技能缺失、力量薄弱等“老大難”問題。

城市化是現代化的重要標志,也是人類邁向文明的必然結果。由于兵團的特殊性,兵團城市的文化功能顯得尤為重要。因此,兵團城市在規劃、建設與管理中要突出文化指導,以深入實施文化潤疆工程,推動先進文化示范區建設為統領,打造軍墾文化名城為契機,把兵團城市建設成為傳播先進文化、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高地、傳承兵團文化的堅實平臺和維穩戍邊的堅強堡壘。

參考文獻:

[1]蘭玲玲.兵團新型城鎮化建設提質增速 [N].兵團日報,2022-2-22.

[2]列寧全集:第 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358.

[3]章建剛.屯城戍邊:新疆兵團城市如何建成“先進文化示范區”[J].思想戰線,2017(43):51-59.

[4][美]芒福德.城市文化[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9.

[5]彭雄亮,姜洪慶.兵團城市的地域性設計策略研究——以十三師紅星市中心城區城市設計為例[J].南方建筑,2018(1):9-15.

[6]李斌.發揮兵團城市在文化潤疆中的特殊作用[N].兵團日報,2020-12-21(3).

[7]馬小晶,孫燁.新疆兵團戍邊新城市(鎮)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編制的思考——以可克達拉市為 例[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19:104-116.

[8]白燕.新時代兵團特色城市發展研究[J].兵團黨校學報,2020(6):22-27.

[9]楊學志.兵團城鎮生態景觀營造探索[J].石河子大學學報,2017(3):34-39.

[10]劉澤宇.新疆軍墾文化下的城市公共空間景觀設計研究——以八師石河子市為例[D].烏魯木齊: 新疆師范大學,2017.

[11]張玉祥.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軍墾建筑文物保護研究[J].塔里木大學學報,2015(1): 19-22.

[12]張穎珂,兵團城鎮化進程中的生態文化建設研究[D].石河子大學,2020.

[13]郗榮利.淺談兵團軍墾文物的生命力[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1(4):64-66.

責任編輯:彭銀春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7年兵團社科基金項目“兵團文化融入城市建設研究”(項目編號:17YB23)階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歡
城市品牌城市建設
淺談城市路燈設施規劃與施工管理
西藏區內城市品牌模式比較研究
贛州文化融入城市品牌的構建研究
試論品牌經濟時代的城市形象設計要點
新形式下如何實現房地產檔案管理現代化
旅游綜合體特征分析
論城市品牌在經濟新常態下的建設意義
現代城市建設中環境藝術設計的文化內涵
生態文明城市建設中花卉旅游發展策略研究
網絡媒體在城市品牌形象傳播中的特點及意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