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影像醫學與核醫學非全日制研究生混合式教學的探討

2022-12-11 18:58陳婷郭大靜陳林麗李坤華何曉靜
繼續醫學教育 2022年9期
關鍵詞:核醫學非全日制醫學

陳婷 郭大靜▲ 陳林麗 李坤華 何曉靜

醫學研究生培養模式多元化是社會發展的需要,非全日制研究生是為響應產學結合,適應時代需求所提供的一種研究生學習方式,是我國碩士研究生培養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1]。與全日制研究生相比, 非全日制研究生采用進校不離崗的學習方式,需要兼顧學習和工作的雙重任務,工學矛盾問題較為突出。線上線下混合式新型教學方式在國內外醫學本科、全日制研究生教學、臨床培訓中開始應用并取得良好效果[2-3]。目前關于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在影像醫學與核醫學專業非全日制研究生教學中的研究報道較少。文章結合影像醫學與核醫學自身專業特點及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優勢,探討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在影像醫學與核醫學專業非全日制研究生培養中的特點及優勢。

1 影像醫學與核醫學專業非全日制研究生教學的特點

影像醫學與核醫學專業作為臨床醫學一級學科下的二級學科,碩士點的建設有著醫學院校共有的特點:在職人員以同等學歷申請影像醫學與核醫學碩士專業學位人員的培養,沒有統一的入學考試,但學員須具備下列條件:1)獲得醫學影像學學士學位,并在獲得學士學位后工作3 年以上。2)正在接受放射科、超聲科、核醫學科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的學員或已結業者。入學門檻比全日制研究生有所降低,并且非全日制研究生入學時一般具有年齡跨度大、地域分布零散、具有不同工作經驗和閱歷等特點[4]。

教育部辦公廳在2016 年頒布了《關于統籌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教研廳〔2016〕2 號),通知中明確指出非全日制研究生與全日制研究生在培養管理上的具體要求:從培養到學位授予標準一致[4]。重慶醫科大學影像醫學與核醫學專業非全日制研究生入學后培養計劃、授予學位條件與全日制相同,入學后必須修滿學分并單科理論成績達到70 分以上,理論課程學習結束后報名參加國家組織的外國語水平考試和學科綜合水平統一考試,成績合格并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培養計劃、學位論文答辯后,符合授位條件者才能獲得碩士學位。非全日制研究生基本學習年限為3 ~6年,從報名當年到授予學位不超過6 年。在培養計劃中非全日制理論課授課時間有所不同,一般是利用業余時間,周末或晚上上課,授課方式和內容與全日制研究生基本相同[5]。

在臨床能力培養方面,非全日制研究生獲得醫學學士學位后,已經在本學科從事臨床醫療工作至少3 年,可選擇在自己單位完成二級學科輪轉;對于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學員來說,在規范化培訓中已經安排二級臨床學科的輪轉計劃,在研究生培養計劃中不再重復。在科研能力培養方面,一般要求非全日制研究生結合臨床工作,在自己熟悉的領域中進行選題,研究成果能夠解決臨床工作中的實際問題。本校影像醫學與核醫學非全日制碩士授位要求與全日制研究生相同,完成開題報告、中期考核、畢業論文答辯、撰寫并發表中文文章。

2 影像醫學與核醫學專業非全日制研究生教學的不足

影像醫學與核醫學專業非全日制研究生教學與其他臨床醫學專業的非全日制教學一樣,在培養計劃實施過程中普遍存在著一些問題,特別是理論課堂教學[6]。例如授課以傳統面授形式為主,次數少,單次授課時間長;由于非全日制研究生授課通常集中在晚上或周末,每次上課一般晚上2 ~3 h 或是周末一整天;理論課內容多,難以短時間理解、消化;非全日制研究生往往是已成家人士,完成培養計劃的同時要兼顧工作和家庭,若遇到周末值班、急診報告或急診手術與上課沖突時,往往犧牲上課時間,欠課缺課現象比較嚴重,單靠自學、補習等方法難以彌補。非全日制研究生生源基礎知識、臨床能力、社會閱歷及學習目的差異明顯,統一面授進行相同內容和深度的教學,常效果欠佳[7]。

影像醫學與核醫學專業非全日制研究生在課程設置上,并沒有根據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培養目標進行課程的重新優化,也沒有根據研究生的自身臨床基礎和學習特點進行重新設計,基本與影像醫學與核醫學專業全日制研究生理論課一致,導致理論教學內容過于單一,缺乏針對性和差異性,難以適應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學習特點。課程教學中還存在著過于偏重理論教學的問題,對于以案例為基礎的教學法(case based leaning,CBL)、以問題為基礎的教學法(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專題研討式教學等教學方式運用得不夠充分。同時,課程教學主要以傳統課堂教學為主,其他如網絡化教學、新媒體教學等形式的運用也存在著一定不足,難以滿足非全日制研究生能力提升的學習需求[6-7]。

影像醫學與核醫學非全日制研究生按照培養計劃被安排除本科室以外其他二級臨床學科科室進行輪轉,部分學生會選擇自己導師所從事的亞專業相關臨床科室進行短時間輪轉學習,在有限的時間里,非全日制研究生對影像醫學和核醫學專業相關臨床知識掌握的全面性、系統性較弱[6-7]。在自身專業臨床實踐中,三個亞??疲ǚ派鋵W、超聲學、核醫學)各自都有自己的亞專業組,例如本院放射科分有頭頸骨肌組、胸部組、腹部組及介入組,每個亞專業組疾病類型、掃描技術、報告書寫及科研方向差別較大,研究生往往只專注自己導師所在的亞專業組,而對其他亞專業組關注較少,因此會出現研究生自己導師所從事的亞專組能力很突岀、其他亞專業組能力較差的情況[8]。

3 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應用于影像醫學與核醫學專業非全日制研究生培養的特點及優勢

基于影像醫學與核醫學非全日制研究生在實際的培養過程中客觀存在著學習需求多樣、臨床基礎及閱片能力不同、在校學習時間少、課堂教學時間緊、科研要求高等方面的特殊性,需要尋求一種新的教學模式來滿足影像醫學與核醫學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培養。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有效地將線上教學和線下教學有機結合起來,充分發揮在線教學和傳統教學的優勢。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blending learning)被認為是小規模限制性在線課程(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s,SPOC)的升級模式,其主要以翻轉課堂教學法為支撐,主要包括線上教學活動、線下教學活動及線上線下教學活動融合3 個部分。線上教學活動主要是學生自主通過互聯網、多媒體教學平臺和工具完成教師安排的課程內容學習;線下教學活動主要是教師根據學生學習的進度和效果有針對性地提出問題;線上線下融合則是指教師在對各類教學資源進行整合后在線上教學平臺發起教學活動,再結合線下討論、交流及解決問題[9]。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非常適合影像醫學與核醫學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教學,其優勢有以下幾點。

3.1 充分利用碎片時間、提高學習效率

大部分影像醫學與核醫學非全日制研究生時常面臨著工作、生活壓力,傳統的集中時間學習對于他們很難做到。目前有慕課網、超星學習通、騰訊課堂、雨課堂等多媒體教學平臺均支持教師直播課、錄播課,可供學生在任何地方(不受地域限制),利用日常碎片時間,運用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上網工具觀看課程進行預習、學習。通過微課教學法將課程中的重點或難點設計成幾分鐘的短視頻,方便學生在課堂之后反復觀看、理解。線上教學形式為自主學習,學生可根據自己對臨床基礎和專業知識的掌握程度自由調整線上課程進度,滿足學生個性化需求,提高學習效率。通過線上與線下教學模式的有機結合,較好地解決非全日制在職研究生學習和工作之間的矛盾問題。

3.2 線上影像圖像庫資源豐富,適合影像醫學與核醫學專業教學

影像醫學和核醫學是醫學課程中一門相對特殊的學科,它以影像圖像為載體,將抽象的疾病在影像圖像上具象化,這對疾病種類、圖像質量、觀閱圖像的平臺及媒體提出一定的要求。目前各大教學醫院均利用圖像存檔和傳輸系統(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PACS)建立自己的教學病例庫,PACS 通過網絡將各種醫學影像[ 包括DR(digital radiography)、CT(computed tomography)、MR(magnetic resonance)、DSA(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超聲、核醫學和內鏡等] 的圖像資料進行有效管理和充分利用[10-11],學生可根據不同亞專業組分類或搜索關鍵詞查找需要學習的病例影像資料,在有限的時間里,非全日制學生可以全面學習不同亞專業組知識。隨著新醫科技術、互聯網的發展,部分臨床學院建立了云PACS 海量病例圖像數據庫[12],將數字影像資料存儲于云端,非全日制學生利用互聯網隨時隨地獲取自己所需的任何醫學影像圖像,操作方便、簡捷快速。學習病例影像圖像打破了時間、空間限制,提高學習的靈活性,并且還可共享來自不同教學醫院的病例影像資料[13]。

3.3 培養學生自學意識及創新意識,實現引導式教學

隨著當代影像醫學與核醫學技術的持續發展及醫療環境的不斷改變,提高非全日制研究生的綜合素質是醫學教育發展的必然,在培養臨床實踐能力的同時,需要培養一定的科研能力[14]。傳統的線下教學主要以教師講為主,學生作為客體,被動參與教學活動,教師在課堂上灌輸知識時并不考慮學生個人的差異;而線上線下混合教學則可以充分利用網絡上內容豐富和形式多樣的影像教學資源,給學生提供差異化的知識傳授,既可以增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又可以鍛煉學生對臨床基礎知識和影像專業知識的整合、歸納能力。通過線上大量的教學平臺和工具,例如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慕課(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MOOC)[15],非全日制研究生可根據自身需要自主學習統計分析、文獻檢索、課題設計等課程,也可在網絡上通過萬方、維普、知網、PubMed 等文獻數據庫閱讀大量中英文文獻,學習國內外影像醫學與核醫學專業研究的新進展、新技術、新項目等,充分發揮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臨床優勢、結合自身專業特點,尋找臨床中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及尚不明確的觀點,在導師的指導下設計課題方案。利用QQ 群、微信群及釘釘互動平臺,隨時與授課老師、導師進行及時溝通交流;并可利用微信平臺及公眾號參加網絡學術會議、學術專題交流會等,聆聽學習最新研究進展,了解影像專業發展方向,幫忙尋找科研方向及創新點。

4 結語

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新媒體及5G 時代的到來,針對影像醫學與核醫學專業自身特點和非全日制研究生學習特點,啟動線上與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成為醫學專業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必然趨勢。有機結合PACS 系統、影像圖像數據庫、網絡教學平臺、新媒體在線交流平臺和調整傳統課堂教學方式,構建適合影像醫學與核醫學非全日制研究生的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是一個值得嘗試的方向。

猜你喜歡
核醫學非全日制醫學
本刊可直接使用的醫學縮略語(二)
《實用骨關節核醫學》書評
“互聯網+CBL”模式在核醫學規培中的創新應用效果研究
我國非全日制研究生就業被歧視問題研究
醫學的進步
排斥非全日制研究生 學歷偏見要不得
預防新型冠狀病毒, 你必須知道的事
研究人性化護理在核醫學中的應用
教育部: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將統一管理
醫學、生命科學類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