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寒地“候鳥式”鄉村養老模式的規劃建設研究
——以葫蘆島湯上村為例

2022-12-14 03:32牛笑遼寧工業大學土木建筑工程學院
建筑與文化 2022年10期
關鍵詞:寒地候鳥養老

文/牛笑 遼寧工業大學土木建筑工程學院 講 師

楊夢陽 遼寧工業大學土木建筑工程學院 講 師(通訊作者)

趙兵兵 遼寧工業大學土木建筑工程學院 教 授

引言

2010—2020 年這十年間,我國已跨過了第一個快速人口老齡化期,預計到2035 年前后將進入重度老齡化階段[1]。在第一個快速老齡化時期內,關于城鎮養老模式的討論、研究以及相關政策的推動已經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中。而進入到第二個快速期后,由于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鄉村養老的現狀與發展模式也開始逐漸引起人們的重視。協調城鄉資源,完善養老服務體系,促進城鄉融合發展的養老模式成為新時期亟待解決的問題。

1 中國當代養老的現狀與發展趨勢

1.1 中國城鄉養老的現狀

由于我國人口的生育率、出生率持續下降,而健康程度與平均壽命有所提高,人口的老齡化趨勢已愈發嚴重,21 世紀的中前期將是我國城鄉人口老齡化發展的加速期。而目前來看,城鄉應對這一發展趨勢的養老模式存在著很大的不同。

1.1.1 城鎮養老的現狀

2020 年,我國城鎮老年人口占全國老年人口的54%。近十年,城鎮老年人口總數實現了對鄉村的超越。這其中既有城鎮化建設加速的影響,也有鄉村人口流失等多重因素。目前的城鎮養老面臨著以下幾個問題。

(1)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已經無法滿足需求,“421”或“422”的家庭結構使得子女無力供養老人。傳統居家養老的觀念開始淡化,機構養老、社區養老逐漸成為傳統養老模式的輔助與補充。

(2)城鎮的自然環境與生活節奏拉低了養老人群的幸福指數,霧霾、噪音、污染、熱島效應等一系列城市發展的負面效應,使得部分城鎮無法提供給老年人安養晚年的生態環境。城鎮發展速度過快,互聯網+、大數據、智慧化等內容成為城鎮發展的助推器,但也為老年人造成了一定的困擾,大部分老年人很難適應這樣快速的生活節奏。

(3)城鎮養老資源不足,建設用地飽和,養老配套服務設施建設受限;物價高,人工貴,城鎮養老成本相對較高。

1.1.2 鄉村養老的現狀

2010—2020 年,鄉村老年人的人口比重由56.2%下降到了46.0%[2]。盡管如此,鄉村的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仍在逐年提升,且面臨的問題也十分嚴峻。

(1)空巢化嚴重,大量農村的中青年進城務工,導致留守的“空巢老人”無人照顧,而傳統養老思想與鄉土情結又使鄉村的老年人很難接受社會化養老的模式,這樣的矛盾造成了很多農村老年人老無所依。

(2)居住環境較差,與城市的自然環境偏低相比,鄉村老人的居住環境并不理想,由于鄉村基礎設施的普遍落后,老年人在日常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適老性明顯偏低。

(3)養老服務設施落后,盡管鄉村具備建設用地與成本等方面的資源優勢,但建設投入資金不足導致了養老服務設施建設緩慢、普及率不高、服務類型與層次偏低。

1.2 中國城鄉養老的發展趨勢

隨著城市化的快速發展和鄉村振興戰略的推動,城鎮與鄉村的養老產業都將進入到一個快速發展的時期。城鄉融合的發展模式將是未來養老的新趨勢,以城鎮的經濟優勢帶動鄉村養老的發展,以農村的自然和鄉土文化資源的優勢來彌補城市養老的不足。把城鎮養老的部分資源轉移到鄉村,使城市經濟與鄉村資源形成互補,對城市而言是“產業減負”,對鄉村而言卻是“產業激活”,二者形成融合發展。

2 寒地“候鳥式”鄉村養老模式的發展

鄉村養老根據其服務對象的不同一般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在地養老”,主要服務對象為本村或鄰村老人;另一種為“駐村養老”,即城鎮老人到鄉村養老[3]。后一種類型利用鄉村的環境優勢吸引城市的老人來此養老,伴隨而來的是養老服務的直接消費和農業、商業、服務業等相關產業的資本注入。由于其單體產業的發展可形成“多米諾”效應,從而推動整個鄉村的快速發展,因此“駐村養老”成為鄉村養老新的發展方向。盡管如此,“駐村養老”在發展過程中也面臨著一定的局限性。以寒地為例,季節性的變化對“駐村養老”的服務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在寒冷的冬季,鄉村原有的自然環境優勢大打折扣,而居住環境和配套設施的劣勢(如住宅的保溫、供暖、交通、醫療等)又會被充分放大。因此,很多寒地的鄉村結合目前的現狀提出了季節性旅居養老的新模式——“候鳥式”養老。

2.1“候鳥式”養老模式的特點

“候鳥式”養老也稱為季節性旅居養老,是一種新型的養老模式。老年人根據環境、季節、氣候等因素而移居到一個環境更為適宜的養老地,在此居住一段時間,享受當地的自然環境,體驗當地的風土人情,以此來提高養老品質。由于其環境為先,加之又強調一定的體驗屬性,因此一些專家學者也將其歸類于旅游養老中。與旅游養老相比,“候鳥式”養老具有較為穩定的周期巡回性的特點;而旅游養老則帶有很大的隨機性和不確定性,養老的人群、地點和時間會根據老年人的心情、身體狀況等因素隨時發生變化。相比之下,“候鳥式”養老由于其服務人群固定、時間周期固定,更利于養老產業的穩定發展。

2.2 寒地“候鳥式”鄉村養老模式的發展狀況

寒地“候鳥式”鄉村養老模式的雛形源自于鄉村民宿(農家樂)的發展,最早的“農家樂”是以旅游服務為主體,可提供簡單的住宿環境和有機農家餐飲的單一性服務。而從“十七大”(2007 年)提出“城鄉統籌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戰略方針,到“十九大”(2017 年)的鄉村振興戰略,這十年時間里,我國的鄉村在村容村貌、生態環境、鄉村經濟、特色農業、三產發展等方面都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鄉村變得更美麗、更生態、更宜居。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寒地的許多鄉村依靠自身的生態環境、自然風景、有機農產、特色產業與文化等方面的天然優勢,大力發展旅游、康養、餐飲和文化娛樂等第三產業,早期僅能提供短期單一性服務的民宿也開始變得越來越多元化,提供的服務內容更多,也更有特色,服務的周期也越來越長,與之相匹配的服務人群也逐漸偏向于老齡化群體,寒地“候鳥式”鄉村養老模式逐漸形成。到2020 年,寒地已經涌現出多個具有代表性的“候鳥式”養老村,如以藥膳、康養為核心的黑龍江勃利元明村寒地中草藥小鎮、以獨特地質環境為核心的黑河五大連池候鳥養老中心、以互聯+農業認養+農產民俗體驗為核心的遼寧盤錦新立鎮云家村養老休閑區、以歷史文化和特色農宅為核心的北京懷柔田仙峪村等等。通過這些代表性案例可以發現,目前寒地的“候鳥式”鄉村養老模式的發展主要圍繞著鄉村的某一特色展開,這一特色包括生態環境、自然資源、特色農產、歷史文化及民居民俗等一項或多項內容。這些特色大都受到季節性的影響并能夠持續一定的時間周期,這些特色對于生活在城市中的老年群體又具有足夠的吸引力,而養老產業的發展又促進了鄉村的農業、經濟、生態及三產等相關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最終形成了一個多元耦合性發展的良性閉環。

3 湯上村“候鳥式”鄉村養老模式分析

3.1 湯上村現狀分析

湯上村隸屬于葫蘆島興城市高家嶺鎮,距離綏中縣15.3 公里,距興城市39.5 公里,距葫蘆島市51 公里。交通方面:三級公路沙上線由村中經過,由此至102 國道14 公里,至京哈高速入口13.8 公里,距鐵路線綏中北站13 公里。湯上村占地面積6.5 平方公里,現有人口2023人,577 戶,其中原居老年人口占比24%左右。

湯上村具有豐富的溫泉資源與歷史文化背景,由于村落位于地殼結構的斷裂帶之上,其地下探明有溫泉水域4.2 萬m2,水深7 ~140m,常年水溫在52 ~56℃之間,水體無色無味,含硫量偏低,水質屬優質礦泉水。湯上溫泉發現并利用于明朝萬歷二十三年(公元1595 年),清乾隆年間進一步開發——興建湯泉寺廟,其內的溫泉“天井”仍保存至今。除此之外,村內還保留有朝陽寺、烽火臺等歷史文化遺跡。

湯上村亦有農業及相關的產業資源優勢,由于溫泉地溫較高,其主產的高粱、向日葵、花生、芥菜等作物早熟且高產。其副產釀酒、榨油及畜牧業和溫泉漁業等產業在近些年也相繼被開發并逐漸形成了以溫泉資源為核心的多元產業的耦合式發展。

3.2 湯上村“候鳥式”鄉村養老模式分析

湯上村“候鳥式”鄉村養老模式的形成具有一定的被動性和耦合性。最初在“三產”選擇上為發展文旅產業,而經歷了幾年的摸索,“大而全”的文旅產業并不能將湯上村的優勢發揮出來,與臨近的興城市相比,其在旅游和文化深度、消費潛力、基礎設施與配套資源等方面都稍顯遜色。但在這一過程中,湯上村優美的自然風光、安靜宜居的田園生活、優質的溫泉資源和多元化的新農產業受到了老年人群的青睞。每年的5 ~11 月間,都有許多周邊城市的老年人來此康養,并形成了較為固定的服務人群與服務周期,湯上村的“候鳥式”鄉村養老模式在這樣的環境下逐漸形成并快速發展。通過對其形成與發展的調研,筆者所在團隊對湯上村“候鳥式”養老模式做出了以下分析。

3.2.1 養老的資源分析

湯上村的核心資源便是溫泉,溫泉的康養和理療作用對熱衷于健康養生的老年人極具吸引力。另外,中醫中對溫泉養生的要求是持續性和周期性,這使得整個康養過程由短期隨機性的旅游發展成長期巡回性的旅居,這成為了“候鳥式”養老模式形成與發展的前提和必要條件。單一的服務資源很難保證產業的持續發展,湯上村在溫泉資源的基礎之上有挖掘出溫泉的歷史、地域的文化,開發出溫泉農作、養魚、釀酒、榨油等特色生態產業。這些產業對于老年人來說,除了消費其產業的終端商品之外,還可以吸引他們參與到其生產過程中,如農作的耕種與采摘、鄉村民俗文化手工制作、垂釣放牧、古法手工釀酒榨油等等。這些大大豐富了老年人異地養老的日常生活,滿足其感受鄉村文化,體驗田園生活的愿望,消除了身在異地的陌生感與孤獨感??梢哉f,多元化的資源配給是湯上村“候鳥式”養老模式發展的充分條件。

3.2.2 養老的類型分析

“候鳥式”鄉村養老的服務對象主要是城市老年群體,這些老年人從城市來到鄉村,有的是自發組織的,有的是機構安排的。因此在“候鳥式”養老模式下所呈現出的類型也有所不同。

(1)機構組織型

由養老機構、旅游機構、醫療機構、社會福利機構和社區等團體發起,一般會選擇5 ~7月份和9 ~11 月份這兩個時間段作為候鳥養老期。由于機構組織普遍具有一定的人數規模(15 ~30 左右),因此在駐村養老的日常生活空間上一般會選擇賓館、招待所這樣的場所,湯上村具有一定的旅游產業基礎,村內有三所溫泉賓館,日接待人次可達300 人以上。賓館負責老年人的日常餐飲和溫泉康養設施,組織機構提供日常的康養、保健和照護服務,同時機構還負責組織老年人開展鄉村文化體驗和休閑娛樂活動,使老年人在駐村期間的生活豐富多彩。

(2)寄家養老型

寄家養老是指“候鳥”老人寄宿在村民家中,與其一起生活,一般由村民照顧老人的日常起居。寄家養老一般會選擇10 ~11 月份,這個季節天氣轉冷,是老年人關節類疾病的多發期,溫泉理療可以幫助其緩解病痛。另外,秋季的鄉村景色優美,環境宜人,加之秋收后農產果蔬新鮮可口,因此,部分老年人會選擇在這一時期到鄉村寄家養老。寄家養老的“候鳥”老人一般都有日常起居的照料需求,因此寄家養老這一類型對農戶和農宅具有一定的要求。一般要求農戶具有一定的護理技能和相關常識,對老人的生活習慣和性格愛好要有一定的了解;農宅方面農戶生活空間與老人的生活空間要有一定的分割,動靜分區要合理,部分功能和空間需要進行一定的適老性改造。

(3)自助宅院養老型

自助型是近些年發展來的“候鳥”模式,自助人群主要為剛退休的、身體健康、有生活自理能力的老年人。這一類型有的是1 ~2 周的短期“度假式”旅居,也有3 ~6 個月的長期“候鳥式”駐村養老。這一類型主要租住鄉村的閑置用房,有的種田養花,有的將部分農房改造成畫室、茶室、工作坊、靜心齋等,這一類型成為“候鳥”老人們自得其樂、老有所為的室外桃園。

3.2.3“候鳥式”養老模式發展的耦合式影響分析

湯上村由最初的旅游產業逐漸轉型為“候鳥式”養老產業已經有近十年的時間。在這十年中,養老產業的發展對湯上村產生了多方面的影響。首先,改善了鄉村的生活環境,為了吸引城市老人來此駐村養老,村里投入的近百萬元修筑的公路,喝上了自來水,灌溉了方塘,完善了電力設施,改善了村容村貌,解決了垃圾回收等一系列民生問題;增加了適老化設計和設施,如無障礙公廁、老年健身活動中心、醫療服務站、村內道路緩坡處理和夜間照明等等,這些措施因“候鳥”養老而起,更帶動了鄉村生活環境的全面提高。其次,推動了鄉村經濟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早期鄉村的發展是以犧牲自然資源來換取經濟的發展,而在發展“候鳥”養老的過程中,村民們發現特色的溫泉資源、優美的自然風景、宜居的生態環境、綠色新鮮的果蔬農產等自然資源才是吸引“候鳥”老人來此養老消費的直接原因,和諧發展使人們意識到“綠水青山才是金山銀山”。再次,實現了多元產業的可持續發展,養老產業帶動了鄉村的旅游、交通、餐飲、服務等三產的發展,同時促進了一二產業的良性循環,形成鄉村產業的多元融合發展。最后,一定程度上解決鄉村空心化嚴重的問題,生活環境的改善、經濟收入的增加、多元產業發展下產生巨大的人力資源需求,這些耦合性的發展會吸引背井離鄉的村民們返巢而歸。

4 寒地“候鳥式”鄉村養老模式的規劃研究

4.1 寒地“候鳥式”鄉村養老的區位規劃要求

寒地特殊的季節性氣候特點促成了“候鳥式”養老模式的形成,而這一模式的最大特點就是巡回的遷徙性。這對養老所在鄉村的區域位置存在著一定的要求:首先,道路交通應有良好的可達性,“候鳥式”養老的鄉村應距市區的距離最好在單程20 ~30 公里之間,車程30 ~40 分鐘,交通路網發達。老年人來往于城市與鄉村之間不會過于疲勞,同時,由于鄉村醫療設施相對薄弱,如老人遇突發性疑難疾病能夠及時得到市級醫療的救治;其次,所在的區位應有良好的自然景觀和生態環境,以上兩點是城市老年人選擇鄉村養老的前提條件,也是鄉村與城市相比的優勢所在;最后,所在區位還應具有一定的資源深度,資源的深度是寒地“候鳥式”養老發展的核心,如湯上村的豐富的溫泉資源、元明村的中草藥資源、云家村的特色農業和民俗資源等等。

4.2 寒地“候鳥式”鄉村養老的資源規劃要求

突出核心資源的同時,形成多元化的可持續發展。具有一定深度的核心資源是形成“候鳥式”鄉村養老產業的前提條件,但單一的服務資源很難保證產業的持續發展。特別是對于現在城市的老年群體來說,單一的資源對其的吸引力是極為有限的,僅能使其進行短期的旅游,但無法滿足其長期駐村“候鳥式”養老的需求。有必要的醫療與康養資源,可居、可游、可玩的生態自然資源,可生產、可消費、可體驗的特色農業資源,有一定歷史和特色的民俗文化資源,有一定養老服務基礎的人力資源等多元化的資源配給是“候鳥式”養老模式可持續發展的充分條件。

4.3 寒地“候鳥式”鄉村養老的類型規劃要求

在養老類型上要避免“大而全”,突出“小而精”,如早期湯上村的發展也經歷過一段“大而全”的冒進期,城鎮化養老地產的開發、大型娛樂和旅游產業的建設等等,其結果便是“橘生淮北”的局面。寒地“候鳥式”鄉村養老需因地制宜,依據老年人的需求,提供“小而精”的多種養老類型,如滿足有組織的成團式機構型養老,滿足有單獨照顧需求的寄家型養老,滿足身體健康、自理能力強的老人所需求的自助宅院型養老。這些類型一旦形成穩定的服務人群后,可持續地在服務質量、配套設施等方面做精細化的發展,而不要盲目地在規模和體量上擴充?!按蠖睂τ卩l村來說不但會降低養老的服務質量,難以凸顯鄉村的特色,同時也會造成鄉村資源的過度消費;“小而精”在突出鄉村特色的同時還會提供給城市老年人多重選擇,滿足不同的需求,同時也能更好的維系鄉村生態環境的穩定,形成可持續的發展。

4.4 寒地“候鳥式”鄉村養老的適老化規劃要求

從調研中可以發現,限制“候鳥式”鄉村養老發展的往往不是資源、服務等因素,這些大的因素已經得到更多的關注,而鄉村中適老化設計的細節卻常常會被忽視掉,鄉村中道路的坡度、照明、無障礙的衛生間、導向標、公共活動空間的適老設計等等,這些適老性的規劃與設計在寒地中的絕大部分鄉村是沒有體現的。發展鄉村的養老產業,其細節尤為關鍵,而這些細節除了滿足“候鳥”老人駐村養老的需求之外,也會使鄉村在地養老人群的生活質量得到提升。

結語

當前,我國寒地的城鎮養老資源不足,養老的壓力也日趨嚴峻;而鄉村由于經濟發展較為落后,中青年人口流失和空心化嚴重,導致鄉村養老的現狀也不容樂觀。結合城市的經濟優勢和鄉村環境與自然資源的優勢,取長補短,根據寒地特殊的季節與氣候特點,發展“候鳥式”鄉村養老的新模式。借鑒湯上村的發展經驗,注重“候鳥”養老村的區位選擇,突出核心資源,形成多元化的資源互補,發展“小而精”的多種養老類型,做好鄉村適老化的細節規劃,以鄉村養老來激活鄉村的多元產業發展,為鄉村振興助力,為城市養老減負。

猜你喜歡
寒地候鳥養老
養老生活
基于寒地公園適老化需求的研究——以長春為例
寒地黑土無公害水產品健康養殖發展思路
國內首個“海水稻”寒地育種站設立
我國寒地中小學教師體質及骨密度調查研究
致命的超速
我是一只小候鳥
養老更無憂了
以房養老為何會“水土不服”?
養老之要在于“安”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