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域文化在當代公共藝術表達中的智慧化策略

2022-12-17 02:14趙申申邱可新
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 2022年10期
關鍵詞:藝術設計公眾時代

趙申申,邱可新

中國特色的公共藝術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根本導向,其核心內涵的地域文化應該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價值觀,對公共藝術評價標準的依據是中國地域文化與時代發展的有效結合。

一、借鑒西方公共藝術政策

公共藝術的繁榮發展離不開公共藝術政策的推動,為了滿足精神文明與城市建設的需要,我國各地市城市雕塑委員會相繼成立。深圳雕塑院在2005年完成我國第一個公共藝術總體規劃,《攀枝花市公共藝術總體規劃》(2005—2020年),通過政策規劃統籌城市公共藝術發展的目標、表現形式、內容體系和時間規劃等。我國公共藝術發展尚屬初級階段,公共藝術政策與制度的滯后影響著我國城市公共藝術的發展,不可忽視的是當前我國公共藝術發展面臨著藝術性不高、公共精神不足、城市特色缺失等問題。西方公共藝術發達國家發展起步早,政治、文化和法律基礎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經驗,資金投入較充足,形成了相對完善的管理制度。學習借鑒國外先進的公共藝術政策在推動公共藝術發展方面具有優勢,結合我國國情制定公共藝術政策,有利于更好地協調政府、組織機構、專家和公眾之間的關系。協調公共藝術的發展,首先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機制,形成中央、省、市、縣緊密配合的協調機制,在總體規范法律的基礎之上,以立法的形式保障公共藝術的發展,依據不同省、地區的實際情況,完善符合區域發展的公共藝術政策法規?;诘赜蛭幕墓菜囆g發展,是以城市政治、經濟、文化多方面聯動發展,建立符合城市文化實際、多層次的公共藝術格局。將公共藝術表達與發展相適應,在公共藝術表達中突出城市經濟發展特色,不僅有利于彰顯城市經濟活力,更是通過公共藝術表達讓地域文化推動新時代城市經濟發展和城市建設。

公共藝術政策與教育相結合,在公共藝術的學科建設和課程設置中,側重地域文化,保障專門人才促進公共藝術發展。借鑒西方百分比公共藝術政策,完善在公共藝術中的資金管理,形成中央財政集中撥款,地方財政按比例撥款,設置省級公共藝術基金會,鼓勵民辦組織和社會組織在監督中完善公共藝術資金管理。公共藝術的參與性特點使公共藝術的相關政策需要更有力的多方宣傳,公共藝術表達中地域文化的挖掘讓觀眾在文化認同中了解公共藝術政策,參與公共藝術表達的組織、管理與發展,推動新時代公共藝術政策的規范與完善,新時代公共藝術在地域文化魅力中發展,在全民參與、全民共享中進步。通過推行有效的公共藝術政策,有利于幫助我國不少城市解決在公共藝術發展中定位模糊、千篇一律的困境,使公共藝術發展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因地制宜激發城市公共藝術和城市建設的內在動力。

二、提高公眾對公共藝術的參與性和認同感

科學合理的公共藝術政策與法律法規是優化地域文化在當代公共藝術中表達的有效途徑,以政策支持的形式保證公眾在公共藝術中的主體地位。公開透明的公共藝術項目,使公眾能夠更加詳細地了解公共藝術項目的完整信息,參與到公共藝術設計、審批、修改和維護的過程中,保障了公眾的參與權與知情權。城市居民是地域文化最直接的傳承者,滿足公眾需要、符合公眾審美的地域文化,才能有效推動公眾對于公共藝術項目的積極性與參與性。提高公眾對公共藝術的參與性與認同感,在主題選擇上從承載大眾思想的地域文化出發,關注公眾訴求。

公共性作為公共藝術表達的基本屬性,在傳承城市地域文化的同時,更以其地域文化中公眾認同的價值觀豐富著公眾的精神文化生活。為公眾提供良好的居住生活環境,使公共藝術融入城市,傾聽公眾聲音,走入公眾生活。只有大眾的承認和認可,并且從內心深處對公共藝術作品產生情感,才能對區域文明表達很大程度的相信、理解,去贊同文化、支持它的存在并且想要一直追隨下去。城市公共藝術的公共性,體現在公眾與城市、藝術作品的相互作用中,公共藝術不是藝術家個人審美的選擇,而是將滿足公眾需求的城市文化融入公共藝術作品中,發揮公共藝術的社會功能?;诘赜蛭幕墓菜囆g以服務公眾為首要任務,尊重公眾意識,滿足公眾對藝術作品的審美和心理需求,藝術家走進公眾生活,融入城市地域文化中,創作出符合大眾日常生活和藝術審美的優秀作品。

三、整合地域文化元素,創新公共藝術形式

整合優勢地域文化需要認識和創新地域發展特色,創新的基礎是對自身的充分認識,中華民族幾千年傳統文化在歷史長河中不斷演進與發展,多民族文化不斷交流融合。面對國際全球化的文化挑戰與沖擊,我們所缺乏的從不是深厚的地域文化底蘊,也不是多樣化的地域文化特色,而是如何更充分地了解地域文化、更深刻地認識地域文化。只有充分挖掘地域文化元素,理解我國的傳統文化,提煉其中的優秀文化與時代發展相結合,才能推陳出新積極應對世界統一化文化的挑戰與沖擊。

公共藝術設計的基礎是豐富素材的搜集和整理,地域文化內涵豐富、形式多樣,在搜集和整理的過程中,提煉有益于文化傳承和新時代城市發展的積極素材,“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概括生成為公共藝術設計的元素,結合地域文化中的歷史事件和傳統文化等因素,凸顯公共藝術的地域文化特色。城市景觀設計應達到對社會、對民族、對歷史的演繹,把設計表達為城市的一幅真實畫面,是地域文化載體的真實體現。公共藝術設計基于提煉出的地域文化精華,使得公共藝術作品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并與區域民族文化和精神品質相融合。

整合優秀的地域文化首先要尊重場域內自然資源與人文資源,把握地形空間結構的基礎上重構地域空間。推動新時代公共藝術創新發展,需要整合傳統地域文化,將地域文化與新時代公共藝術設計形式相結合,將豐富多樣的藝術設計形式引入到公共藝術的設計理念與表現形式中。在對地域文化內涵和特征深刻把握的基礎上,創新公共藝術設計形式,構建我國新時代公共藝術設計的理論層面,并基于地域文化豐富我國新時代公共藝術設計形式。

四、平衡公共藝術表達時代性與傳統性

當代公共藝術的發展需要在時代背景下,尋求公共藝術與地域文化融合,注重將傳統地域文化的現實意義與時代未來發展方向相結合。在批判地域主義理論指導下,當代公共藝術表達是歷史與現實的結合,利用和借鑒歷史遺跡這一重要的文化資源,在公共藝術設計與表達中融入歷史文化元素。歷史遺跡是城市歷史發展形態、建筑風格和生活習慣的真實寫照,是當代城市發展的精神寄托和文化基礎。利用歷史元素的公共藝術設計,絕不是歷史遺跡的簡單模仿和文化元素的堆疊,而是要將傳統文化與時代需求結合,尋找地域歷史元素的時代發展性。對地域文化的堅守,不僅只是對過去傳統文化或地域符號的崇尚,而是要堅持“古為今用”,關注地域文化演變,將地域文化要素與現代社會發展需求相結合。符號學理論指導下,當代公共藝術表達要注重展現中國傳統地域文化符號在公共藝術設計中的價值取向,發揮公共藝術文化價值選擇和文化傳承的功能。

時代發展對公共藝術家與公共藝術政策的完善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政策制定與藝術創作中,需要以更具前瞻性的藝術態度關注地域文化、挖掘地域文化內涵,使傳統地域文化能在新時代公共藝術表達中煥發新的生命力,延續其優秀的內在文化內涵。尊重傳統地域文化內涵,即尊重不同城市獨特的文化個性,優秀的公共藝術文化設計涵蓋了城市和民族文化發展的歷程,是城市傳統文化的縮影。結合時代發展,賦予公共藝術以新的使命,注重歷史與現實的有機統一。面對時代挑戰,基于地域文化設計富有新時代特色的公共藝術作品,建立文化自信。通過公共藝術作品,傳遞中國文化與特色,以多樣的形式與世界溝通和交流,在創新與發展中實現傳統地域文化的新時代意義。我國在將地域文化因素融入建筑設計與景觀設計的發展歷程中,很多建筑與設計都將地域特色與中國因素融合得很好,極大推動了我國古代建筑設計的發展。公共藝術走入新時代,不斷進行改革創新,將千百年來的文化景觀、古代建筑、風景名勝與新時代公共藝術設計相結合,走出了一條新時代公共藝術發展之路,讓公共藝術作品融入城市文化,彰顯城市品牌形象。

五、遵循地域特征,建設生態城市

在經濟社會迅速發展的當代,面對著氣候變暖、能源危機、資源破壞等一系列全球化問題,保護生態環境已經成為全球共識,加快生態文明體制建設,對我國公共藝術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時代公共藝術發展要在遵循地域特征的基礎上建設生態城市,努力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遵循地域生態環境的理念,是當代城市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的客觀需求,關注地域自然環境特征,充分挖掘其可利用的藝術元素。面對現代化城市建設中出現的大量“冰冷”的公共藝術作品,遵循自然、樸實的生態公共藝術,反而能以其真實性更易為公眾所接受。

生態視角的藝術研究,提倡重視地域文化自身的氣候條件和地形特征,在對自然資源進行科學合理、有規律和有節制利用的同時,強調公共藝術與自然生態環境的平衡,以實現公共藝術領域的地域生態文化可持續發展?;诔鞘猩鷳B環境建設、地域生態發展基本情況的公共藝術,以反映發展問題為主題的公共藝術更能讓公眾產生共鳴,借助公共藝術表現形式與公眾展開心靈的溝通,以潛移默化的形式引導公眾關注城市發展現狀,以主人翁的精神關注問題、發現問題,以實現地域生態公共藝術的價值追求。

基于關注公共藝術地域自然資源的視角,其主旨是公眾在參與公眾藝術、與公共藝術互動的過程中,提高社會意識,形成保護自然資源的理念,關注城市可持續發展。新時代地域生態公共藝術的發展離不開科學合理的規劃,構建科學合理的公共藝術空間格局,發揮好政府引導的積極作用,依托公共空間原有的地域地形結構,遵循原有的生態環境格局,不以內部的規則過多約束和改造的公共藝術才能協調好人與自然、公共藝術與自然之間的關系?;诔鞘性械牡赜蝻L貌,公共藝術與多樣化的造型結構與環境相互滲透,充分利用可持續、可再生的公共藝術材料,打破千城一面的平庸城市形象,營造鮮明地域特色的生態環境。當代公共藝術構建于自然環境之中,理應在遵循地域生態原則的基礎上為生態城市建設服務,在對城市藝術修飾的過程中展現城市地貌特征和歷史脈絡。近年來可再生廢舊材料通過藝術家的審美選擇與藝術創作,巧妙地運用于公共藝術表達中,產生了良好的公眾互動效應。獨具地域特征的自然資源、優良的空間環境與公共藝術作品相互交融,既有利于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生態文明城市的建設,又能夠發揮好公共藝術的獨特魅力和價值追求。

六、形成開放、包容的地域文化理念

面對世界經濟、文化與生態的全球化浪潮,地域文化已經打破了傳統的空間格局概念,因此,在全球化進程中要構建更加開放包容的地域文化理念,自覺主動地參與到全球化發展中。開放、包容的地域文化理念的形成需要尊重新文化和新理念,對不同文化、理念與地域文化的交流融合持辯證態度。批判的地域主義理論認為地域文化與世界文化之間不是簡單的二元對立,公共藝術的發展為兩者之間的平衡建立橋梁,推動了具有中國特色地域文化的國際交流,提高地域文化和城市發展的影響力。

在國際交流融合、城市化建設不斷推進的當代,我國公共藝術發展也面臨著轉型,新一代的藝術家學習交流的環境深受東西方文化的沖擊,對西方公共藝術的理論與實踐發展研究有著更為清晰的認識,在設計理念與思想方面更加自由、開放。我國的文化發展環境為當代藝術家提供了更為廣闊的與世界交流與合作的平臺,不少優秀的公共藝術設計與表現手法處于國內領先地位的同時,也在國際交流與合作中受到贊譽。東部沿海等發達地區公共藝術發展的政策、藝術家參與公眾交流等方面都已有較好的社會環境。而在中西部部分地區,公共藝術還處于邊緣化的產業地位,尚未為公共藝術與地域文化的發展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因此,包容、開放的地域文化理念的不斷推進,需要平衡好我國不同地區公共藝術的發展,尊重和借鑒新文化、新理念,為藝術家提供良好的創作環境,形成全社會的參與關注,才能實現基于地域文化的公共藝術更大范圍、更深層次的發展。

七、構建具有中國特色本土公共藝術

東西方地域文化差異與其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宗教等多方面密切相關,傳統不代表中國地域文化的保守,而先進也不是西方公共藝術所特有。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網絡與交通的迅速發展,信息化、城市化、商業化的步伐不斷加快,帶來了公眾生活環境的改變以及鄉土情結的淡化。不少具有時代使命感的藝術家以構建和發展中國特色的公共藝術為己任,不斷探尋傳統地域文化與時代發展之間的聯系,關注鄉土情結與地域文化的延續。中庸的傳統哲學思想使得當代藝術家在公共藝術表達中努力平衡本土性與世界性之間的關系,力圖兼顧本土地域文化與國際發展的現實要求,在公共藝術表達中既不一味追求傳統地域性文化的內容與藝術表現形式,也不片面模仿、照搬國外流行的公共藝術理論與設計理念。在城市現代化建設對公共藝術有著大量市場需求的背景下,以謹慎的態度對待基于地域文化的公共藝術設計與表達,避免照搬、照抄的同一性公共藝術設計以及陷入片面地域主義的設計思想,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在全球化文化呈現趨同傾向的同時,尊重文化多元性,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藝術設計的理念和設計元素,才能為新時代公共藝術發展創造更多活力,才能有效消減全球化帶來的弊端。強調中國特色的本土公共藝術,首先需要把握適度原則,抵制狹隘的民族主義情緒。強調基于地域文化的本土公共藝術,絕不是只局限于本土,而是要不斷地自我突破,在追求傳統地域文化和本土精神的同時,從更深層次理解外來觀念。敢于直面全球化文化沖擊,讓我國地域文化與之平等溝通、對話,而非簡單對立,通過公共藝術表達與國際社會交流擴大本土文化的影響。對本土地域文化梳理與反思的過程中,促進本土地域文化的不斷演變,公共藝術表達被賦予了更深層次的使命,推動城市文化精神的提升。

摒棄傳統地域文化公共藝術在空間布局等方面的局限性,結合現代化的科技手段,將互聯網技術運用于公共藝術與公眾的交流之中,推動具有中國特色的本土公共藝術,以更多樣化的表現形式實現與公眾的交流互動。中國特色的新時代公共藝術是在繼承和發揚傳統公共藝術的文化底蘊的基礎上,學習和借鑒西方在表現手法和表達方式方面的優秀經驗,推動具有中國特色本土公共藝術的發展與完善。

基于中國特色公共藝術的發展,是在充分認識地域文化、了解地域文化的基礎上,挖掘地域文化的時代內涵,推動我國具有中國特色本土公共藝術的發展與創新,建立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和自信心,推動中國公共藝術自豪感與認同感的提升,成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強有力的支持。

猜你喜歡
藝術設計公眾時代
湖南師范大學作品
公眾號3月熱榜
公眾號9月熱榜
公眾號8月熱榜
公眾號5月熱榜
e時代
e時代
e時代
環境藝術設計中的“混沌之美”解讀
河北師范大學藝術設計學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