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勞動教育的時代價值和實踐路徑探究

2022-12-17 10:07朱培瑜
濟南職業學院學報 2022年4期
關鍵詞:勞動價值觀技能

朱培瑜

(常州大學,江蘇 常州 213164)

勞動教育是馬克思主義勞動觀的實踐反映,也是我國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黨和國家歷來十分重視勞動教育,“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我國教育方針的基本指導思想。2020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中發〔2020〕7號),對新時代的勞動教育做出了頂層設計,對大中小學開展勞動教育進行了系統化部署,體現了黨和國家加大勞動教育實施力度的決心與行動力[1]。

當前一些高校沒有深刻認識到勞動教育的價值與意義,重智力輕勞動、重知識輕技能、重理論輕實踐,勞動教育被弱化、淡化、邊緣化,高校人才培養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如一部分大學生在人生觀價值觀方面,表現出鋪張浪費、好逸惡勞、功利心嚴重;在專業能力方面,專業基礎不扎實、眼高手低、好高騖遠、動手能力差、創新能力薄弱。大部分學生缺少勞動精神、奉獻精神、工匠精神和創新精神,高校勞動教育功能未充分發揮,教育價值未充分彰顯,勞動教育未取得理想效果。鑒于此,高校必須深刻把握新時代勞動教育的內涵與價值,與時俱進開展勞動教育,推動勞動教育在培養時代發展所需人才中更好地發揮作用,大力弘揚勞動光榮、勞動偉大、勞動崇高的社會風尚,發揚恪盡職守、愛崗敬業、精益求精的高尚品格。

一、高校勞動教育的內涵

勞動教育指在學校文化知識教育以外,通過系統組織學生進行生活性勞動、公益性勞動以及生產性勞動,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形成正確的勞動觀和價值觀。勞動教育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內容,主要包括勞動價值觀培育、勞動素養和習慣養成、勞動技能教育三個層面。

(一)勞動價值觀培育

高校勞動教育的精神核心在于引導大學生奮發向上,形成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勞動創造財富,即勞動不僅創造了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而且創造了人類的全部文化。大學生作為未來國家建設與發展的人才支撐,只有系統化地接受勞動教育,在勞動教育中學習、感悟、傳承勞動的價值內涵,形成崇尚勞動、尊重勞動、熱愛勞動、辛勤勞動的價值觀,進而樹立正確的職業平等觀與擇業觀[2]。尤其是在當代經濟社會迅速發展的時代環境下,只有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才能夠推動他們實現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形成崇尚勞動、尊重勞動人民的意識。

(二)勞動素養和習慣養成

在新時代高校轉型發展的背景下,高校將培育知識型、技能型人才作為教育發展的主導方向,勞動教育對于引導大學生成長被賦予了新的形式和內涵。幫助大學生養成勞動習慣提升勞動素養,不僅關系到大學生人生道路的選擇,而且關系到他們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樹立。大學生要獲得與未來職業要求相匹配的勞動技能、職業體驗和社會經驗,就必須依靠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和創造性勞動,唯此才能避免在未來的工作中眼高手低。大學生通過系統化的勞動思想教育、勞動技能培育、勞動實踐鍛煉,形成勞動價值觀、勞動情感態度、勞動倫理責任、勞動權益意識等勞動素養[3]。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專業教育、實習實訓、創新創業教育、就業指導、社會實踐、志愿服務、產教融合等育人的各個環節,弘揚中華民族勤勞勇敢、艱苦奮斗、勤儉創業、自強不息的勞動精神,激發學生的勞動熱情,釋放學生的創造潛能,增強他們的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實現學生個體的全面發展。

(三)勞動技能教育

大學生通過勞動教育學技能、長本領、增才干,大力開展勞動技能教育是促進高校技能型人才培育的重要途徑。大學生只有掌握與職業崗位相匹配的勞動價值觀、勞動知識、勞動技能、勞動能力才能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當前高校主要通過以下兩種方式開展勞動技能教育:一是通過課程教學中的勞動技能教育提升大學生的綜合勞動素質。大部分高校專業性課程都由理論課程和實踐課程組成,實踐課程設立的目的就在于引導學生將理論知識應用于勞動實踐之中,增強動手能力、創新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二是通過專業教學體系中的勞動技能教育提高勞動適應能力和勞動創造力。通過參加技能實訓、勞動鍛煉、生產實習、創業設計以及創新創業等教學環節,弘揚勞動精神,彰顯勞動價值,為未來職業規劃提供思路與技能支持,大力培養崇尚勞動的新時代人才[4]。

二、高校勞動教育的時代價值

高校作為培養時代發展所需的知識型與技能型人才的專業場所,開展勞動教育不僅僅是全方位提升大學生能力素養的客觀要求,也是完善高等教育教學發展體系的必由之路。同時對于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助力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十分重要的時代價值和意義。

(一)引導大學生形成健康向上的品格

大學生正處于人格形成的關鍵時期,可變性大、可塑性強,勞動教育對其人格以及價值觀的影響十分顯著。當前社會發展環境穩定、繁榮,為大學生成長提供了優越的物質條件。由于一部分享樂奢靡的社會風氣以及獨生子女特殊成長經歷的影響,一些大學生缺少吃苦耐勞與艱苦奮斗的精神,貪圖安逸、崇尚暴富,享樂主義、物質主義和拜金主義之風盛行,這不僅嚴重影響了大學生的精神風貌與意志品格,而且會導致他們走向社會之后不想承擔社會責任,難以勝任工作崗位。這些問題產生的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他們在成長期間缺失了勞動教育的“淬煉”,未能在勞動實踐中形成正確的勞動實踐觀和勞動價值觀,缺乏科學的勞動意識、勞動素養與勞動習慣[5]。因此,高校必須加強對大學生的勞動教育,使大學生通過接受系統性的勞動思想教育,對勞動與勞動價值形成正確認知;通過堅持參與各種類型的勞動實踐來磨煉自身的意志品格,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同時,高校還應當積極引導大學生將勞動教育學習成果轉為內生成長動力,形成積極健康的品格。

(二)推動大學生的全面發展

我國高等教育歷來強調人才培養要實現“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督逃筷P于做好2021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教學〔2021〕1號)提出:“充分運用考生綜合素質評價檔案,考查思想品德、專業興趣、科研志向以及吃苦耐勞的精神等?!薄耙訌妼W生入校后的培養管理,加強思想政治引領,確保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眲趧咏逃c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同等重要,以勞樹德、以勞增智、以勞健體、以勞塑美、以勞創新,五育共舉、一脈相承、相互融合[6]。其中,引導大學生在勞動中堅定理想信念、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是高校立德樹人的重要內容;智育工作的開展需要以大學生吃苦耐勞、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以及崇尚勞動的精神作為支撐,在勞動中培養大學生的奮斗精神,在勞動中增長知識;以勞強體、塑造健康的體魄不僅是體育工作的要求,同時也是勞動教育的體現;美育工作所強調的培養學生認識美、愛好美和創造美的能力,其中就包括培養學生形成勞動光榮、勞動創造美好生活的勞動教育理念。由此可見,勞動教育在大學生全面發展中有基礎性的作用,并有力促進了其他四育工作的開展。高校只有不斷完善勞動教育,以人為本,將勞動教育有效融入四育工作當中,在勞動中厚植愛國情懷、增強綜合素質,全方位提升大學生素養與能力,以勞動教育夯實大學生全面發展的基礎,進而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助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實現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中華民族各族兒女的共同愿望,同時也是當代大學生所要承擔的歷史責任。要實現這一目標,歸根到底還需要全國各族人民齊心協力、共同奮斗,通過勞動托起中國夢。中華民族歷經五千年的發展歷程,勞動人民通過勤勞的雙手創造出了璀璨的中華文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也必然需要辛勤勞動者、誠實勞動者、創造性勞動者持續不斷的奮斗。我國正處在由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這就需要用勞動教育打下堅實的基礎,培養出具有時代責任感以及職業能力的高素質勞動者[7]。因此,高校在勞動教育的過程中,需要不斷提升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責任感,彰顯社會主義接班人的勞動者本質,使他們將個人的價值追求自覺融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事業之中,在辛勤而持久的勞動中,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貢獻出自己的力量。

三、新時代高校勞動教育體系的建設路徑

(一)加強頂層設計,明確勞動教育目標

新時代的環境下,高校加強勞動教育,首先要明確勞動教育目標,把握學段要求,確保勞動教育成果符合時代發展趨勢以及社會的需求[8]。教育部印發的《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要求學校進一步緊扣教育目標,“對勞動教育進行整體設計、系統規劃”。勞動教育目標可以分為認知目標、能力目標以及價值目標三個層面。第一,認知目標是勞動教育最基礎的目標。目標設定的目的在于使大學生經過系統化勞動教育的理論學習以及實踐鍛煉,對勞動所產生的現實成效與潛在價值有清晰的認識,并從內心深處產生崇尚勞動、熱愛勞動、善于勞動以及尊重社會各行各業勞動者的意愿與追求。第二,能力目標是勞動教育成果體現的直觀反映。能力目標不僅要求大學生掌握日常學習、生活中所必備的勞動技能,同時還要求大學生通過持續不斷的專業課程學習與實踐鍛煉,提升自身的職業適應能力以及創新創造能力,為未來從事各類社會工作打下堅實的知識與技能基礎。第三,價值目標是大學生正確持續進行勞動的保障。高校要通過設定價值目標培育方向,引導大學生形成良好的勞動態度和習慣,在“愛勞動”“會勞動”的基礎上“懂勞動”。學會明確分辨正確勞動行為以及錯誤勞動行為所產生的后果,自覺實現個人勞動價值追求與社會勞動需求的統一[9]。

(二)注重目標牽引,優化勞動教育方案

高校要加強對勞動教育的規劃設計、組織協調、資源整合、總結評價,遵循勞動教育總體目標設計,持續優化勞動教育方案,挖掘融合勞動教育元素,推動勞動教育落到實處,體現新時代環境下對知識型、技能型人才的要求。首先,要重視勞動教育課時安排。高校應當明確勞動教育系列課程學時在人才培養方案中占總學時的比例,可以采用集中學時或分散學時的方式,來有效調節勞動教育學時,防止勞動教育學時受到侵占。其次,要靈活實現勞動教育與其他課程教學的相互融合、重構共生[10]。學校要推進勞動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專業教育、創新創業教育、實習實訓教育、社會實踐和志愿服務教育、職業生涯和就業教育的融合,涵養勞動精神,提升勞動素質,搭建實踐平臺,強化技能訓練,優化人才素質結構,培養理論扎實、技藝精湛、追求卓越的專業人才,彰顯職業教育特色和獨特的育人導向。

(三)發揮載體作用,拓展勞動教育途徑

高校要清楚地認識到勞動教育是一項社會化、綜合化行為,應當積極借助家庭、企業和全社會的力量,協同開展勞動教育,探索勞動教育新途徑、新方式以及新載體。一方面,高??刹捎门c社區聯合進行公益性勞動服務、參與政府疫情防控工作、深入企業進行頂崗實習等多樣化勞動方式,來加深大學生對于勞動的理解與認知,體驗勞動的社會化價值,并自覺將勞動思維和勞動意識內化于日常行為當中[11];另一方面,應積極推進和加強高校與企事業單位的合作,共建勞動教育實踐基地,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充分利用企事業單位豐富的勞動實踐資源優勢,構建共同發展的實踐平臺,向大學生提供豐富多樣、體驗性與參與性強的勞動實踐活動,拓展大學生實踐性勞動渠道,為培養新時代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大學生作出積極貢獻。

(四)凸顯價值引導,營造勞動教育文化氛圍

濃郁的勞動教育文化可以對學生勞動價值觀、勞動思維以及勞動習慣的養成起到潛移默化的積極作用。高校要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大勞動教育校園文化氛圍的建設力度,可以考慮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一是厚植工匠文化,崇尚“工匠精神”。積極挖掘校園中的勞動先進人物,結合“校史教育”對校園勞動模范進行廣泛宣傳與報道,通過大學生身邊榜樣的示范作用,凸顯勞動教育的價值引導力。二是堅持文化育人、以文化人,實現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的融合[12]。開展勞動技能大賽、工匠講堂等形式多樣的勞動文化活動,使學生進一步感受校園勞動文化的魅力。三是利用新媒體途徑,借助微信公眾號、微博、抖音等互聯網平臺,采用學生樂于接受的媒體形式,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全體師生將工匠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積極營造尊重知識、尊重創新、尊重創造、尊重勞動的良好校園文化環境。

勞動教育作為新時期復合型人才培養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應當精準把握新時代開展大學生勞動教育的發力點,大膽探索、守正創新,強化勞動教育教學體系建設,不斷完善勞動教育教學管理機制,努力把學生培養成具有正確的勞動價值觀、科學的勞動思維以及良好勞動習慣的合格人才,源源不斷地為社會發展提供高素質的勞動者。

猜你喜歡
勞動價值觀技能
勞動創造美好生活
我的價值觀
快樂勞動 幸福成長
圖說 我們的價值觀
圖說我們的價值觀(三德)
女生總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勞動技能up up!
熱愛勞動
拼技能,享豐收
拍下自己勞動的美(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