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代學術期刊編輯職業素養的拓展

2022-12-19 11:25
關鍵詞:學術期刊素養職業

陳 麗

(閩南師范大學學報編輯部,福建漳州 363000)

隨著出版強國建設的深入推進,2021年12月國家新聞出版署印發《出版業“十四五”時期發展規劃》,出版業將迎來新一輪的發展.出版業的發展對學術期刊編輯提出了新任務和新要求.編輯人員要適應新的出版環境,就需要以行業發展為契機不斷提高自身的職業素養,通過自我調整提升,努力適應新時代出版活動.

1 概念

“素養”一詞最初出自《漢書·李尋傳》:“馬不伏歷,不可以趨道;士不素養,不可以重國.”[1]這里的“素養”意修煉涵養,側重指個人的修為.在《辭?!分小八仞B”釋義為:“①經常修習涵養;②平素所豢養.”[2]因此,職業素養是與職業活動有關的特質.San Francisco認為職業素養是人類在社會活動中需要遵守的行為規范,是職業內在的需求,是一個人在職業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綜合品質.張鶴將職業素養定義為個體在從業過程中所呈現出來的職業技能與能力的總稱[3].據此,職業素養可概括為職業人員從事職業活動的專業技術能力和個人素質.它是衡量一個職業人職場成熟度的重要指標.社會不同行業有不同的崗位要求和技能需要,對從業者也就有著不同的素養要求,且同一行業在不同歷史時期的職業素養也有著不同的具體內容.職業素養的本質訴求是不變的,都是為了更好地滿足職業發展需要,但是它的內涵和外延始終是動態發展的,是隨著時代變遷和行業發展而不斷深化拓展的.對不同時期的職業素養研究是必要且有意義的.因此,業內學人對編輯職業素養問題展開了大量深入的研究和探討.

2 編輯職業素養研究現狀

截至2022年8月12日,通過中國知網搜索引擎主題設定“編輯職業素養”檢索結果為649條,檢索“學術期刊編輯職業素養”主題詞得到48 條結果.多數學者對學術期刊編輯職業素養研究大多集中在政治意識、職業道德、編輯技能、專業學科背景、社交技能、媒介素養等方面(如圖1).如劉茜認為學術期刊編輯應具備政治素養、業務能力、專業素養、職業道德素養等[4].肖旭芳認為高校學報編輯職業素養包括政治素養、道德素養、知識素養和職業素養[5].周巧姝認為政治素養、知識文化素養、編輯技能、社交能力和積極的工作熱情是青年編輯應具備的職業素養[6].曾文學提出新媒體背景下編輯需要提升政治意識、專業知識、業務綜合能力[7].王海蓉等人認為新時期期刊編輯職業素養包括基本職業技能、專業職業技能(專業素養)和關鍵職業技能(綜合素養)三個方面[8].秦昕玥認為編輯應具備敏銳的政治意識和思想意識、良好的知識和文化素養、專業的職業素養[9].吳芹等人還專門提出科技期刊編輯需要提升應對重大突發事件的職業素養[10].

圖1 學術期刊編輯職業素養研究類目統計Fig.1 Category statistics of professional literacy research of academic journal editors

3 編輯的基本職業素養

通過文獻梳理可見,對編輯尤其是學術期刊編輯必備的一些職業素養在學界已形成一定的共識,將其概括起來可包括:政治素養、思想素養、實務素養.這些可歸納為編輯的基本職業素養.

3.1 政治素養

學術期刊以傳播學術科研成果展現時代風貌,實現知識資源傳播共享與增值利用,促進科研成果轉化為社會生產力,進一步推動社會發展,促進社會和諧.學術問題研究時往往涉及作者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涉及政治傾向和價值判斷.學術期刊的學術性和政治性是緊密聯系的[11].因此,學術期刊不僅是科研成果的展示平臺和學術交流的窗口,同時也是傳播優秀文化思想的重要輿論陣地,在構建正確的意識形態層面起到十分積極和重要的作用.因此,政治素養是研究者和編輯日常工作必須具備的首要素質,很多編輯甚至專門這一屬性問題展開過許多有益的討論.

編輯必須具備堅定的政治素養.這就要求編輯要不斷增強自身政治意識,在思想上和行動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時刻保持清醒的政治頭腦,牢牢樹立正確的政治思想和堅定的政治立場.在日常的生活中要認真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學習科學發展觀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掌握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熟悉了解黨的基本知識,學習科學、文化、法律知識,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并將政治理論學習的成果外化到實踐中,堅持辯證法和歷史唯物主義,運用馬克思主義思想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看待問題、解決問題;在工作中遵守黨和國家有關出版的法律法規,堅持正確的辦刊方向,嚴守出版紅線,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在意識形態領域中始終占據主動地位,充分運用學術期刊在學術交流中的媒介、平臺作用,高效優質傳播理論知識和精神文化,積極為黨和國家、為人民、為作者、為讀者服務.

3.2 思想素養

編輯人員要求具備思想素養.思想素養是人對社會善美丑惡以及其他現象的認識、行為和做法.思想素養落實到編輯日常工作中即為良好的敬業精神、高尚的職業道德、誠實守信的品質、健全人格和工作責任心,集中體現為編輯的個人素質修養.

首先,在稿件取舍上編輯人員要有實事求是、慧眼識珠,以質刊稿的基本素質.學術期刊每天都會接到大量的投稿,編輯要能從浩如煙海的來稿中挑選出優質稿,為刊物遴選出充足的、符合刊物用稿要求的稿件.尤其是對一些原稿雖存在瑕疵,但經過編輯修改調整后仍可十分出彩的文章,更需要編輯獨具慧眼,不使珠玉蒙塵.選稿時編輯必須不以自己好惡為標準,剛愎自用唯我獨尊;也不能簡單片面地以作者的職稱、學歷、資歷來評價文章優劣,而忽視文章的真實價值;不以自己有限認知片面化、絕對化、簡單化判斷稿件質量和價值,對于有疑問、不確定的文稿,應該懷著嚴謹審慎謙虛的姿態求教方家,相互學習,取長補短.

其次,在進行編輯加工整理時,不濫施刀斧,不隨意按照自己的語言風格和思維邏輯修改文章,應充分尊重原作者的表述習慣和表達方式,給出方向性的指導意見和建議,使文章能夠準確、清楚地反映學術研究的過程,充分表達作者的學術觀點,體現文章的研究價值和作者的學術能力.要用百花齊放、錦上添花式的編輯整理方式,而非形制呆板、翻江倒海式的刪改加工,更不是強制打壓式的簡單否定和盲目拒稿.

再次,筑牢思想堤壩,涵養清風正氣,增強清廉為“編”的自覺性.編輯要始終明確自我定位,深刻認識編輯身份的職責和分量,堅持以《中國出版工作者職業道德準則》為工作行為準繩,“慎權、戒貪、律己、修德”,在工作實踐中增強防范意識,自覺抵制行業不正之風,增強拒腐防變的能力.要正確處理關系稿、人情稿,拒稿有理有據,用稿看質看量.要秉持對讀者對作者負責的態度,規范稿件處理流程,不濫用手中權力,堅決抵制拉關系、做人情的不正之風,杜絕“吃、拿、卡、要”等腐敗行為.

最后,擺正思想,端正態度,不應將作者的投稿行為異化為有求于“我”而迷失在無謂的優越感中.要充分認識作者和稿件是刊物得以發展的源頭活水,尊重每一位作者,不論是方家學者或新進作者,甚至是被退稿的普通作者,都應抱著真誠待人、無私服務的理念,為他們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要始終以不卑不亢、謙虛謹慎的態度做好為人作嫁服務,切忌端架子、擺臉色,以貌取人、“看人下菜”.

3.3 實務素養

將政治素養和思想素養落實到日常編輯出版工作中,結合工作實際和編輯主體,創造性打造編輯的實務素養.編輯實務素養是編輯完成出版工作的技能體現,是編輯能力提升的重要內容之一.

首先,要有過硬扎實的駕馭語言文字的能力.編輯作為刊物的第一把關人,能夠通過駕馭文字輔助作者,共同打造一篇文通句順、表述準確、描述客觀、結構完整的學術論文.因此,編輯要能細致發現標點符號使用不規范并給予修改;對繁體字、異體字以及一些專有名詞、數字、計量單位等用法,能夠按照相關國家標準和行業規范,判斷其在適合使用的文句場域中的準確使用(如表1);對文章中的語病和文句不通暢的,能夠進行有效修改和潤色;對一些極端化表述和絕對化觀點進行必要刪改,使其更符合學術研究實事求是的要求;對結構層次不清的文章,要引導作者在整體把握文章內容基礎上進一步理清思路,對文章進行合理的刪改或調整;對文題不符的文章,要能夠幫助作者明晰寫作主旨,找準真正想表達的內容,使文論能夠層次分明,詳略得當,主題突出.

表1 相關國家標準和行業規范Tab.1 Relevant national standards and industrial specifications

其次,要有既“?!庇帧安钡膶W術脈絡和知識網絡.當前出版從業人員尤其是學術期刊編輯,大多都具有相應的學術研究背景,很多人具有高學歷、高職稱.但隨著學術研究越來越多地轉向跨學科領域,涉及交叉學科的稿件數量逐漸增加.如果編輯僅僅限定在自己的研究領域中,是不能完全滿足編輯崗位工作要求的.這就需要編輯人員在深入研究本專業學問的同時,也要不斷涉獵其他相關領域的知識,將知識觸角延伸到社會經濟生產生活等不同領域,逐步建立跨學科的知識結構.一名優秀編輯不僅是本專業的專家,更要成為編輯領域的“雜家”,以能夠應對當前越來越多的跨領域、跨專業學術文章的編輯要求.

再次,一個優秀的學術期刊編輯,還要熟練掌握編輯出版的基本工作流程.包括選題策劃、組稿、選稿、審稿、編稿、發稿、排版、校對、印刷、發行、宣傳、刊后信息反饋收集等流程.對如審稿環節的某些關鍵環節,更要熟練掌握相關操作規范,嚴格按照新聞出版署頒發的《圖書質量保障體系》等相關規定,每一篇錄用文章都要經過“三級審稿”,每一審都要有相應資質的人員負責完成,缺一不可.很多學術期刊為保證其刊載文章內容的科學性和正確性,還都另增專家審稿環節.專家審稿要嚴格執行雙向匿名審稿制度,即投稿人和審稿人相互之間不知道彼此的個人信息,單憑編輯負責溝通有關稿件的評價和修改內容,以保證稿件質量評價的公正、真實、準確.不向稿件相關的利害關系人泄漏有違稿件公平審理的信息,是外審工作順利完成、刊載文章質量得以保證的關鍵一環.對投稿人和審稿專家信息保密是必須上升到工作紀律的嚴肅工作實務.編輯,特別是責任編輯需要熟練掌握刊物出版的基本流程,嚴守出版管理條例和工作規章,依章辦事,遵規出刊.

最后,善于溝通,積極發揮橋梁紐帶作用也是優秀學術期刊編輯不可或缺的工作實務要求.編輯作為作者與讀者、專家三者間聯系的交叉點,是建立相互間融通的關鍵.編輯要善于利用這種職業特性,既保持與老作者的聯系以獲得質量穩定的稿源,又要注意發掘有潛力的新作者,拓展新的寫作視角和研究方向;既要鞏固與老專家的關系,以保持數量穩定的審稿專家隊伍,也要注意學科領域內新的后起之秀,為審稿專家數據庫輸入新鮮血液;既要認真聽取專家的建議,細化編輯工作,也要積極傾聽讀者的意見,改善出版工作的不足之處.

4 新時代編輯職業素養的拓展路徑

職業素養的內核是掌握一定的技能以服務于職業需要.隨著社會經濟迅猛發展,社會職業需要也呈現出動態變化的狀態,這就要求職業素養也要相應改變,它的外延應隨著社會經濟發展而不斷拓展填充新的內容.目前,我國出版業面臨著一系列變革,這也對編輯工作提出了新的提升要求,亟待編輯職業素養的拓展深化.

4.1 更高的政治站位,更強的政治敏銳性

如前文所述,政治素養是每個編輯必須具備的基本職業素養.但隨著今天世界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震蕩調整,新出版環境下顯現的新業態對每個出版人的政治素養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如今,全球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正在悄然改變,社會思想空前活躍,各種思潮涌動,包括西方某些不良思潮也伺機而起,假借學術外殼,裹挾著一些險惡政治意圖悄然滲透.他們披著學術外衣,假借學術研究自由之名,散播錯誤的政治觀點和不良文化思潮,意圖渾水摸魚擾亂視聽.這些政治差錯危害性更大,隱藏更深,更不容易被發現.這些刻意隱藏的險惡“故意”需要編輯,有更高的政治眼界、更穩的政治定力、更強的政治識別力,慧眼如炬一一糾錯.因此,編輯政治敏銳性的強化和提升,需要在原有政治素養要求的基礎上,不斷加強政治理論學習,進一步提高政治理論修養,筑牢思想之基.

首先,要夯實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立場,認真學習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真正領會“四個自信”的深刻的內涵.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融入學術血液和個人意識形態的構筑中,并落實到出版工作實踐中,大力建設、傳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以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為己任,“在新的時代條件下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12],有力提升中國話語權的構建,增強中國出版走向世界的底氣和能力.

其次,保持政治定力,堅持實干興邦,在實際工作中正確處理好出版物中的學術性和政治性的問題.學習政治理論的目的就是要學以致用,通過理論聯系實際用科學的理論解決現實的問題、難題.在出版工作中,國家鼓勵學術研究“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其基本原則是作者在研究問題時必須基于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規范的學術研究應該基于客觀事實提出問題,用科學的方法客觀、理性地分析問題,以平等的態度討論問題,最后實事求是地得出結論或解決問題.其學術性是扎根于現實之中的,是不能超越現實政治而獨立存在的.只講政治的學術會變成空洞的說教,放棄了政治原則的學術則容易淪為歪理邪說.因此,需要編輯理論聯系實際,辯證看待二者關系,切實把二者有機結合起來,把握正確的辦刊方向,真正發揮學術出版的引領作用.

因此,新時代的編輯不僅要能夠識別文章中的知識性差錯和編排誤差,還要有更高的政治站位、更堅定的政治立場,能準確分辨暗含文中的政治性差錯,防止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假交流的可乘之機、借學術的外衣大做文章,達到不可告人的目的.

4.2 樹立互聯思維,活化工作程序

編輯工作從最早的“剪刀+糨糊”,手排鉛印,發展到系統收稿、在線排版、數字印刷、線上出版,依托了科技的進步和產業技術的革新.伴隨著日新月異的互聯網絡發展,網線上工作的優勢漸顯.尤其是交通受阻的情況下,移動互聯技術能夠保障出版人員在足不出戶的條件下開展線上編輯出版工作.因此,當前環境下的編輯人員需要逐步樹立互聯思維,更新編輯出版觀念.

首先,要逐漸改變原有以線下為主的編校工作方法,轉線下為線上.通過專業的收稿系統保證投稿通道的暢通,并經由線上審稿平臺保證每一篇待刊發稿件都嚴格經過雙向匿名“三審”.通過發排出版系統保證期刊電子版如實經過至少“三?!焙蟀磿r出版.同時,充分利用視頻軟件和直播平臺的即時通訊功能,將原本需要密集接觸的線下會議轉為線上進行.如通過微信、QQ等即時通訊軟件保持與讀者、作者、審稿專家的日常聯系,利用騰訊會議、釘釘等視頻會議軟件保證編輯部內部溝通順暢和定稿會的如期開展.

其次,主動擁抱數字出版,推動線下出版和線上出版的互補結合.線下出版作為傳統的常規出版依然具有一定的市場占有率,滿足一些有紙媒閱讀習慣和精讀需求的受眾.而線上出版能夠將海量的、專業的、深度的知識資源匯聚在一起,通過數字技術整合后多元呈現,適應了當下無紙化、便攜化、易檢索、大體量的閱讀需要.尤其是當下公共衛生安全成為人們日常生活關注的又一重要方面,受眾對于獲取方式便捷、獲取渠道多樣的線上出版物更為青睞.具有龐大閱讀群體和海量現實閱讀需求的線上出版方式是未來出版業發展的藍海.國家也多次在文化改革發展規劃時明確提出要加快從主要依賴傳統紙介質出版物向多種介質形態出版物的數字出版產業轉型,實現出版行業的跨越與發展.因此,編輯要跳出固定思維的窠臼和固有工作范式,將期刊的發展置于行業甚至產業的整體發展中,積極主動擁抱大環境,將線上線下出版有機結合,適應新時代學術期刊出版和閱讀需求.

再次,研究現階段讀者碎片化閱讀的需求,將出版的部分流程交由手機APP 完成.一方面,就作者而言,投稿前需要基本了解刊物用稿范圍和投稿要求,投稿后需要及時接收審理情況通知,避免無法及時了解稿件處理情況而延誤修改時間,錯失錄用機會.編輯可通過手機APP 實時發送稿件處理情況和修改信息,不僅能及時通知作者修改,避免了時間浪費,而且能有效減緩投稿作者盲目焦慮的情緒,避免了一些由于溝通不暢而產生的誤會.另一方面,就讀者而言,學術期刊上刊載的單篇文章少則三五千字,多則萬字不等,讀者無法在有限時間內閱讀完成,更無法僅憑瀏覽就能獲取相關內容的關鍵信息,特別是有理論深度的文章,更需精讀.編輯可將文章目錄鏈接摘要,通過手機APP平臺發布,可視可查,讓讀者根據閱讀興趣和閱讀時間自主選擇閱讀目標.這不僅方便了讀者選擇目標閱讀內容,增加了刊物的閱讀量,更加強了讀者黏性,為期刊積攢下隱性的閱讀流量和購買潛力.

最后,重視作者和讀者的即時反饋.傳統紙媒出版限于介質傳播的特性和流通方式的呆板,使得很多銷售數據和售后建議難以及時準確地匯總、反饋至編輯手中.與作者、讀者的溝通渠道相對狹窄,存在一定的信息交換壁壘.正是由于長期缺乏準確即時的一手反饋信息,導致了傳統紙媒編輯往往不太重視甚至完全忽略了與讀者和作者的互動交流,誤認為學術期刊刊載內容的“曲高和寡”是導致期刊長期銷量無提升、編排無特色、選題策劃無目標受眾的根本原因.而大數據條件下的數字出版不僅僅能將出版物以最快捷迅速地傳送到讀者手中,而且能夠在傳送的同時完成數據信息的整合匯總,讓編輯及時掌握相關信息,便于將內容輸出、售后服務和下階段工作計劃有機結合.及時、全面地收取作者建議和讀者反饋,利用相關數據鏈和信息流,可以高效地優化編校工作,有針對性地改進編審流程,活化工作程序,為編輯開展下階段的選題策劃提供有理有益的依據.

因此,編輯人員要逐步樹立互聯網思維,及時轉變工作方法,改進工作程序,通過利用互聯網絡和移動終端,將原本需要面議聚集的工作流程轉變為通過系統自動完成或利用媒介線上開展,不斷創新工作方法,優化工作程序,善于利用互聯網快捷、方便、交互性強、體量大的優勢,消減因溝通不暢帶來的工作梗阻.

4.3 建立營銷傳播的理念,優化學術期刊的呈現

學術期刊由于刊載文章的專業化程度高的特性,使其受眾相對狹窄,傳播范圍有限,傳播途徑更是單一.編輯人員不僅要慧眼識珠挑選并編輯加工整理出學理性強、創新度高的文章,更要思考如何將自己辛苦編輯、作者辛勞撰寫的文章以最優的姿態呈現在讀者面前,甚至是主動出現在需求讀者的面前.這就需要編輯人員在做好基礎編輯工作的同時,建立無偏見的營銷傳播的理念,打破傳統重質輕量、重編校輕銷量的刻板落后思想,真正打破“刊發”與“銷售”的壁壘.

首先,可以通過二次編輯加工,從不同編排形制上再現期刊內容.可將之前按學科類型或研究方向綜合配比、“條條”出版的文章整合為具有統一屬性、所指性強的“框框”出版.即將一定時期內出版的同一研究領域、同一研究方向、相關研究內容的文章進行二次編纂,集結成相關專輯.這種方式不僅可以方便讀者了解該領域的研究現狀,展現學術研究的熱點和重點,理清研究脈絡,預測相關學術研究的風向,加強學術研究的深度,而且可以使相關研究方向的文章獲得連帶關注,極大地擴展了學術傳播的廣度.

其次,創新性使用新興媒介呈現學術期刊.紙質媒介作為常規出版物,在保證內容質量的前提下,要在印刷質量、色彩套印精度、紙質選擇、環保要求等方面下功夫,讓讀者不僅收獲到刊物的內容價值,而且能夠在收獲新知時有良好的閱讀體驗.數字出版物則更要發揮其靈活性和便捷性的特點,如可通過搜索引擎、知識鏈接等形式方便讀者找尋閱讀目標;通過頁面推薦、重點文章推薦等方式進行引導式閱讀;通過版面設計、色彩搭配、知識鏈接、免費下載等形式吸引目標讀者.通過對不同媒介的整合深化,迎合不同讀者的不同閱讀習慣,在拓寬期刊傳播的路徑的同時也能提升讀者對刊物的好感度和認可度,在一定程度上也能為期刊形成品牌價值奠定基礎.

再次,善于利用不同平臺推介,樹立品牌推廣意識.“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說法已不再適應當下融媒體、云出版等不斷更新發展的出版新環境.很難想象一個藏于深閨人不識的刊物不做任何交流推介就能贏得讀者的口碑,獲得可觀的銷量和閱讀量,形成讀者認可的品牌更是無從談起.所以,編輯人員在潛心提高編校質量的同時,也不能忽視營銷推介的手段.要善于利用互聯平臺,通過互聯網不受時空阻隔、體量大的特性,大膽嘗試采用不同新興平臺展示、宣傳刊物,提高期刊的閱讀量,擴大刊物的影響力,提升刊物的知名度,最大程度地排除溝通梗阻對期刊傳播的影響.如早期一些圖書和期刊嘗試運用的微博進行推介,這些紙質出版物以出版社或編輯部的名義注冊微博,通過微博發布出版信息、推薦信息、學術資訊等消息,并不時與粉絲留言互動,提升了出版物的關注度.現階段很多期刊編輯部或出版社采用微信公眾號“關注+推送”的方式.通過添加關注刊物的微信公眾號,聚集一定量的粉絲群體,再通過定時推送相關出版資訊、刊物信息、學術動態等內容,穩定粉絲群體,保證一定的點擊率和閱讀量,從而達到了學術傳播和品牌建設的目的.

當下,編輯人員可考慮通過熱度較高的視頻交互平臺,如抖音、Β站、NOW等注冊官方賬號,定期發布視頻版的期刊出版信息、刊物篇目、征稿啟事、學術資訊等相關消息.同時,亦可開展當期重點文章、特約稿件的宣講直播,讓更多的讀者通過即時互動交流閱讀感受,提出閱讀疑問,表達閱讀期待等.這樣不僅有助于讀者對學術文章的理解,便于學人間交流,亦可以吸引學術愛好者和普通民眾的關注,拉近高深學術研究和理論知識與大眾的距離,促進學術知識的傳播,增加讀者黏性,讓刊物獲得持續的關注度,最終在讀者群中形成品牌效應.甚至還可以考慮加入學術交流式的帶貨直播,開辟紙質刊物和電子刊物新的銷售渠道.

未來,編輯人員可拓寬思路,利用熱門APP 平臺加大刊物宣傳力度,展示期刊的學術水平,展現學術刊物的辦刊個性,提高學術期刊知名度,塑造刊物在讀者心中的品牌形象.

5 結語

媒體競爭的關鍵是人才競爭,媒體優勢核心是人才優勢[13].一直以來,專家學者和編輯同仁對編輯職業素養的探討始終沒有停止.出版環境的改變和不斷出現的出版新業態,讓學術期刊編輯的職業素養及拓展路徑也應勢而變,與時俱進,不斷自我更新自我提高.新時代的學術期刊編輯不僅需要有過硬的實務能力,更要能活化編輯工作程序,優化學術期刊的呈現,讓學術期刊充分利用互聯優勢,使其在行業發展變革時期亦能蛻變成長.

猜你喜歡
學術期刊素養職業
2020年百種中國杰出學術期刊獲獎證明
我刊獲評四川省社會科學優秀學術期刊
守護的心,衍生新職業
必修上素養測評 第四測
必修上素養測評 第三測
必修上素養測評 第八測
必修上素養測評 第七測
學術期刊引證指標
學術期刊引證指標
職業寫作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