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融合教育背景下普通高校無障礙環境建構的多維路徑選擇與思考

2022-12-22 15:05張文帥呂楚瑤
綏化學院學報 2022年10期
關鍵詞:殘疾殘疾人校園

賈 楓 張文帥 呂楚瑤

(河北師范大學匯華學院 河北石家莊 050091)

從1989年全國首個無障礙建設設計標準《方便殘疾人使用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設計規范(試行)》頒布實施到2021年12月全國首部《無障礙環境藍皮書:中國無障礙環境發展報告(2021)》的公開發表,近30多年來,中國的無障礙與環保建設已獲得實質性進展,對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具有巨大的社會價值。目前全國村(社區)綜合服務設施中有81.05%的出入口、56.58%的服務柜臺、38.66%的廁所進行了無障礙建設和改造[1]。然而,不可否認的是中國高等院校無障礙環境不論是物理環境還是文明環境,與公共無障礙環境相比,仍然存在諸多短板。擁有完善的校內無障礙環境是殘障學生參與大學學習生活的基本前提和重要條件。因此,校內無障礙環境構建的系統性與規范性亟須進一步改善和提高。

一、普通高校無障礙環境建設的價值功能

(一)高校無障礙環境的建設有利于助推高等融合教育的發展。建設無障礙環境是高校融合教育發展的根本。高校無障礙環境的營造需充分考慮到不同殘疾類型學生的特點,全方位、多角度的便利殘障學生的日常生活和學習,讓殘障學生能夠在無障礙環境中順利完成學業,滿足其受教需要。2021年印發的《“十四五”殘疾人保障和發展規劃》中強調要“為殘疾人接受高等教育提供支持服務”。政策的支持使得高等教育對殘障學生逐漸敞開大門,各類殘障學生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進入大學校園完成學業。從2016年到2020年,普通高校錄取的殘疾學生數量由9592人增長到13551人,錄取數量呈現出逐年上升的趨勢,招收對象以肢體殘疾、視力殘疾和聽力殘疾為主??梢?,校園無障礙環境覆蓋化建設的實現為高校擴大對殘障學生的招生量提供輔助支持,幫助越來越多的殘障學生進入到普通高校中學習,有利于助推高等融合教育的發展。

(二)高校無障礙環境的建設有利于保障殘障大學生的教育公平。建設無障礙環境是保障殘障大學生共享教育公平的根基。高校無障礙環境以保障殘障學生平等參與校園學習生活為目的,從物質和精神兩方面優化殘疾人基礎教育空間布局,致力于加快向和諧、普惠、融合的高等教育學府延伸?!笆濉逼陂g,我國殘疾人高等教育取得積極進展。其中,殘疾人被普通高校錄取人數明顯擴大,特別是被雙一流建設高校和專業錄取的人數不斷增多?!笆濉逼陂g,殘疾人被普通高校錄取人數為38289人,“十三五”期間被錄取人數為57477人,增長了50.11%[2]。無障礙校園環境的重要成果,不但為多元差異的特殊需要學生掃清了入學障礙,而且為殘障學生進入高校就讀提供了環境設施支撐,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殘障大學生的教育公平。

(三)高校無障礙環境的建設有利于打造高質量新型教師隊伍。建設無障礙環境是推動高質量新型教師隊伍成熟的前提。一方面,無障礙環境有益于整體提升特殊教育教師團體的專業素養。學校內部教育資源無差別的實現需要教師們更加重視差異性和個性化課程,要增強課堂教學的適切性和有效性,一線教師就必須把集中授課、分類課堂、分組課堂教學、協作教學等各種課堂組織形式整合起來,長此以往,教師的講授本領必然會在更大范圍內獲得提升。另一方面,無障礙環境對教師隊伍內部結構的創新轉型具有特殊意義。高校無障礙環境強調普特融合,意味著傳統的教師隊伍模式已經難以繼續適應高等融合教育的發展。這就要求教學工作要根據殘障大學生的實際需求,為其配備諸如專職康復教師、醫教結合骨干教師等專業化技術人員。因而,無障礙環境的發展將深刻推動新型教師主體建構的轉化。綜上所述,校園無障礙環境的良性建設有益于培養新一代以學生為中心點的,以“環境保障—教師支持”為教學方式的友好型教師隊伍。

二、殘疾人校園教育環境障礙及根源透析

(一)結構化障礙基礎薄弱,法律政策有待健全。無障礙結構化環境專指通過立法手段推進校園空間建設制度化、法律化。國際上有關融合教育法律法規有:《殘障兒童保障法》(94-142公法)、《薩拉曼卡宣言》(1994);韓國和日本頒布、修訂融合教育的法律條款,分別是《消除殘疾人歧視法》和《障礙人特殊教育法》;根據我國國情,教育部等七部門于2017年印發《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計劃(2017—2020年)》,提出了要加快發展非義務教育階段特殊教育的重要舉措。雖然文件明確指出:“普通高等學校積極招收符合錄取標準的殘疾考生,進行必要的無障礙環境改造,給予殘疾學生學業、生活上的支持和幫助[3]?!钡诟叩热诤辖逃唧w落實行動計劃上,如校園無障礙環境的建設舉措,缺乏明確闡述。在《無障礙環境建設條例》中對于高等院校的無障礙環境建設的論述幾乎沒有,高校無障礙環境建設法律基礎相當薄弱。

(二)物理化障礙構建不足,公共設施有待規范。高等院校無障礙物理環境建設是否良好直接關系著殘疾人教育的產出實效。物質環境是指通過完善輔助殘障學生日常生活的物理設施,實現無障礙化生活。高校最常見的無障礙公共建筑物主要有無障礙通道、電梯和廁所,它們的標準建設與美國相比存在巨大差異。以舊金山州立大學為例,每個教學樓的門口均為使用輪椅出行的學生設置專用進出口,殘障學生進出時,按下輪椅進出標志相關按鈕,門便會自動打開,輪椅進出者則可無障礙地進出教學樓[4]。就國內無障礙環境本身而言,我國校園物理設施與其他公共設施相比仍然存在諸多不足之處。第一,高校無障礙通道設計不合理。某些高校公共建筑物內部無盲道,在轉彎或通道處無醒目文字或盲路牌。教學樓出入口無障礙坡道設置高低差過高或過低、坡道表面不平整、寬度過窄,坡道上被占用存放障礙物,給視障學生日常學習生活帶來不便。第二,高校無障礙電梯使用不規范。高校無障礙電梯轎廂寬度過窄,乘輪椅者難以乘坐;電梯按鈕缺少盲文,電梯內部無語音播報,為視障者乘坐電梯帶來不便。第三,高校無障礙衛生間覆蓋面不全、內部設施不完善。一方面某些公共建筑物缺少無障礙衛生間的設置;另一方面無障礙衛生間內部設施老化,洗臉盆、小便池、馬桶兩側及上方無安全扶手,衛生間地面未鋪設防滑材料,等等。

(三)文明化障礙創設困難,校園氛圍有待優化。校園文化氛圍狀態對教育實效的影響是無形且不可忽視的?,F階段高校文化氛圍對殘疾人的容納度有限,在傳統的觀念中,特殊教育是和普通教育相對的一個封閉的體系,目前在我國能夠接受高等教育的殘疾學生僅占殘疾人總數的0.03%,在普通高校就讀的比例就更低。因此,在大多數人的潛意識里,殘疾人幾乎不可能進入普通高校就讀。在諸如此類認知偏差下形成的校園氛圍迫使普通人在認知與行為上對有特殊需要人群的友善度相對較低,間接導致“形式上的平等”和“事實上的不等”的現象出現。另外,由于無障礙概念的模糊,校園人道主義觀念與社會發展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致使殘疾人與教師、殘疾人與同伴、殘疾人與領導之間的交往陷入尷尬境地。在學習環境中,教師、同伴等任何健全人的態度偏見都會使殘疾人自我構建出現誤解,最后表現為規避或退縮人際互動。綜上所述,全方位宣傳無障礙知識,營造濃厚的人道主義氛圍,創建優良的校園無障礙文明環境至關重要。

(四)功能化障礙結構單一,教學模式有待轉變。我國的殘疾人高等教育經過近40年的發展,目前已基本形成以殘疾人在普通高等院校隨班就讀為基礎,在高等特殊教育學院、系或專業就讀為骨干,成人教育和遠程教育等方式就讀為輔助的殘疾人高等教育格局[5]。然而,就殘疾人自身來說,本科院?;蚋叩嚷殬I學校的無障礙功能化環境無論是辦學課程還是教師團體都存在著發展嚴重失衡的問題。一是高等特殊教育專業課程設置面窄而單一。相對于國外而言,我國高等學校的聽障學生就讀專業僅局限于計算機和藝術兩類,而視障學生則更多傾向于傳統的推拿和針灸專業。殘障學生無法根據個人興趣選擇專業,從根本上限制了他們的未來發展方向。二是特教教師人才儲備匱乏。我國僅有50余高校設有特殊教育專業的學位點,每年招生3200余人,山西、江西、西藏、青海和寧夏5個?。ㄗ灾螀^)仍沒有特殊教育學位點[6]。這預示著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特殊教育專業每年的畢業生數量仍無法滿足殘疾人教育事業的巨大需求。

(五)心理化障礙認知缺失,心理關注有待強化。殘障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主要涵蓋以下兩方面:一是由于與普通學生在融合環境中共享學習、生活,易形成壓抑和自卑的心態;二是許多殘障大學生從小與社會脫軌,遇到問題會表現出沖動任性或退縮懦弱的情緒。關注身體(或智力)上有障礙學者的心理健康,為其提供心理咨詢與援助是高校無障礙心理化環境的行動目標。當前高校對殘疾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建設率較低,缺少專門化的殘障學生心理援助教研室。據統計顯示,在心理與生理健康支持方面,曾參加過學校里的心理咨詢人數僅占17.6%,參加過康復訓練或治療的僅占18.6%;從來就沒有參加過心理咨詢、康復訓練的分別是65.5%、64.8%[7]。此外,大多數心理輔導教師未曾經過科學資質檢測培訓,對殘障學生的生理、心理特征認知不足,這就使得心理輔導教師在面對殘障學生問題求助時難以對癥下藥,制約了殘障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務的發展。

三、校園無障礙教育環境建設的多維路徑

(一)健全兩大保障體系,合理完善科學提升無障礙教育環境質量。物理設施與意識形態兩方面保障體系的科學建立,有助于提升高等院校無障礙教育環境質量。在物理設施上,不僅包括未建設的無障礙設施還應包含對無障礙設施亂象的整改,即保留校園中部分合理的無障礙設施,改善現有設施中不合理的地方。例如增加出入各建筑物的殘疾人坡道和電梯,再如改善盲道的不合理處,增加殘疾人專用衛生間等。然后再把這些分散的區域串聯成網,使高校的無障礙環境系統成為網絡狀,讓殘疾學生更便利、高效地抵達學校的不同環境[8]。在意識形態方面即從校園一切人的人文態度上,積極倡導“平等、參與、共享”的教育理念,弘揚扶殘助殘的人道主義精神,深入推進學校無障礙理念的宣傳普及工作,消除一切“基于殘疾的歧視”。這里著重強調的是,必須增強校風學風建設,在無形中開展師生“共情化教育”,激發每個人無目的且不需要意志努力的人性光輝,做到對不健全人群愉快情感體驗的自覺維護,發揮潛在無障礙環境應有的效果。

(二)聯合三大活躍主體,上下聯動協同推進無障礙校園教育氛圍。管理層領導、教師、同班同學是校園活動的主力軍,他們的態度及行為傾向對殘弱大學生融入校園生活的狀態影響極大。管理層領導要多加關注殘障學生各方面的需求,優化無障礙功能的輔助工具,明確無障礙教育環境的構建目標與思路,開展靈活教育實施原則與考試評價機制,從而建立集管理、監督、協調為一體的融合教育支持系統;教師要尊重殘疾學生學習與發展的規律,實施個別化教育計劃,充分利用資源中心的一切設備設施為殘疾大學生服務,如語音制作室、視障學生電子閱覽室,等等。同學交往在校園人際互動關系中最為頻繁,因而與殘疾人的交往技巧就十分重要。在課堂集體討論事情或在課外團體活動中,普通學生不僅要肯定殘疾學生的學習能力,也要尊重殘疾大學生的意見與想法。校園環境的無障礙構建需要得到校園內全部力量的支持,積極的態度和適當的行為可以化解殘疾人群活動的大部分問題。

(三)優化四大校園環境,全方位拓寬無障礙教育環境發展空間。校園環境主要包括學習環境、生活環境、輿論環境和其他環境四大領域。在學習與生活環境領域,學校要加快落實無障礙的環境保障。校內建有專門的殘疾人停車位、衛生間、指示標志以及方便輪椅通行的坡路。在視障學生學習及生活的主要場所建有盲道、帶有盲文的欄桿扶手,裝備帶有盲文、語音提示及低位按鈕的無障礙電梯。配備了融合教育教學輔助設施,如具有全程語音導航功能的輔助教學網站,盲文圖書專用閱覽室,配有讀屏軟件的計算機房[9]。在社會互動和其他環境上,有效解決殘障學生在網絡使用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幫助他們更好地適應并融入智慧課堂和線上交流互動,進一步提升殘疾人學生的虛擬體驗。同時,心理部門要實時跟蹤殘疾學生線下交流狀態,加強對問題學生的預約服務,為殘疾人的普遍交往與學習提供便利。

(四)規范五大陣地領域,科學強化無障礙設施建設的標準與服務。加強領域聯動,形成無障礙環境服務合力,科學推進健康、和諧、融合的新教育空間的合理化。第一,要改善結構性障礙。需要政府及時補齊法律、法規與制度短板,將有關無障礙理念的具體辦法、技術規程、配套規定落實到學校及多方主體上,加強無障礙環境創設前、中后期的監督檢查和執法力度。第二,要規范物理性無障礙。政府部門要加大資金支持力度,推動無障礙設施普及化。高校要推廣無障礙理念,推動無障礙設計標準化、規范化,同時對建筑、設計類專業大學生進行無障礙環境設計培訓,為其今后從事無障礙建設行業奠定理論基礎。第三,要優化功能性無障礙。轉變校內制度,實現課程設置的多樣化。課程設計在重視發展殘障學生理論類的文化素養同時,要更加注重技能實操。此外,還需要完善專業化師資管理,強化受教環境無障礙化。第四,要營造文明性無障礙。一是發揮新媒體的作用。充分利用好諸如抖音、快手等社交短視頻、VI視覺識別系統等平臺,積極探索線上線下相配合的“全納”校園文化,也可以利用圖片、表情包、動漫、歌曲等方式進行課程教學、危機干預和實踐活動;二是發揮校園景觀的作用。在設計過程中要結合殘障、健全使用者的需求,有序地通過建設室內外導視系統、校園文化走廊等,提升校園文化氛圍品味。第五,要健全心理性無障礙。增設殘障大學生教育心理學和教育技法培訓,設立心理服務中心和助理輔導人員,鼓勵高校全員參與,增強師生間、生生間的橫向融合,為其創造一個無差異的心理環境。

猜你喜歡
殘疾殘疾人校園
校園的早晨
春滿校園
我驕傲
為殘疾人筑一個“中國夢”
多方聯手為殘疾青年辦實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