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40年來西漢天水郡屬縣治城研究綜述

2022-12-22 15:59高新陽
天水師范學院學報 2022年4期
關鍵詞:秦安縣天水西漢

高新陽

(貴州師范大學 歷史與政治學院,貴州 貴陽 550025)

西漢天水郡地處甘肅東南部、黃土高原西部,南臨渭水,西接河西,東扼隴坻,大致介于北緯34°~36°、東經103°~106°,在行政區劃上主要包括今甘肅天水、定西和平涼部分地區。地處多民族聚居帶,是絲綢之路交通咽喉之地。歷史上,天水郡一直被視為隴右重鎮,在西北防御體系中具有極其重要的軍事地位。對西漢時期天水郡屬縣治城定位研究的回顧與梳理,有助于了解西漢天水郡屬縣治城的地理分布,透射天水郡在絲綢之路中的重要作用。本文所論諸縣是《漢書·地理志》記載西漢天水郡所轄16縣:平襄、成紀、冀、略陽道、綿諸道、街泉、豲道、清水、阿陽、戎邑道、隴、罕幵、望垣、勇士、奉捷、蘭干。[1]1612

一、天水郡屬縣治城的綜合性研究

自王仁康《漢初元二年豲道大震考》[2]一文發表,學術界對天水郡屬縣治城的定位研究開始有了更多關注與探討。此后,相關個案研究逐步展開,一批涉及天水郡屬縣治城定位研究的著述也相繼產生。

1982年,譚其驤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對西漢天水郡的疆界范圍及天水郡的13個屬縣位置作了標識,雖然對天水郡部分屬縣的定位有所遺漏,且部分縣治的位置備受爭議,但仍為后續天水郡屬縣治城定位研究提供了幫助。[3]同年,馬非百《秦集史》出版[4],此書所記為秦代郡縣,可為天水郡部分屬縣治城研究提供參考。史為樂主編《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對天水郡屬縣作了簡單介紹,并指出了各屬縣治城的位置。[5]周振鶴《漢書地理志匯釋》中對《漢書·地理志》所載天水郡及其屬縣進行了釋義,并且指出了天水郡所轄16縣縣治的大致方位。[6]汪受寬《甘肅通史·秦漢卷》梳理了天水郡16個屬縣及其治所的具體位置,遺憾的是缺乏具體的文字考證。[7]171《中國文物地圖集·甘肅分冊》對漢代古城遺址進行了整理,為西漢天水郡部分屬縣治城的研究提供了考古學證據。[8]此后,周振鶴、李曉杰、張莉編寫的《中國行政區劃通史·秦漢卷》中依據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秩律》,對天水郡諸縣建立時間和治城方位進行了整理,但只給出了各縣治城的大概方位。[9]李曉杰主編《水經注校箋圖釋·渭水流域諸篇》對《水經注》記載的天水郡屬縣地望與今地比定,直觀地給出了天水郡部分屬縣治城的具體位置,為今后天水郡屬縣治城研究提供了清晰的地理坐標。[10]

以上研究對天水郡屬縣及治城的位置做了有益探索,為天水郡屬縣治城個案研究提供了可參考的地理坐標;但對部分縣治城的位置未能詳細考證,僅僅給出了大概的地理區域,并且個別縣治城的研究尚屬空白。

隨著考古技術的進步和考古資料的豐富,一批學者依托文獻資料、考古資料及實地勘察對天水郡諸縣城址展開新的研究,目前有關天水郡屬縣治城的研究主要是對古城址具體位置的考察和細致化研究。筆者基于《漢書》和《水經注》記載及前人已有研究,以渭河和葫蘆河為界,從葫蘆河以西、葫蘆河以東和渭河上游三大區域,對近40年西漢天水郡屬縣治城研究情況進行系統梳理,以期有助于天水及毗鄰地域歷史地理研究。

二、葫蘆河以西天水郡屬縣治城研究

依據《漢書》《水經注》記載,以及天水郡屬縣已有研究情況,天水郡的平襄、成紀、阿陽、勇士四縣治城均分布于葫蘆河以西地域。

(一)平襄

西漢平襄治城,《中國歷史地圖集》將其標于今通渭縣西。[3]33-34雍際春[11]、周振鶴[6]350和趙紅梅[12]均認可此觀點。何鈺通過對史料記載的重新分析、實地勘察并依據通渭縣城及其附近發現的秦漢遺物、漢代墓葬,特別是發現了一塊印有“平”字的漢代板瓦殘片,認為西漢平襄縣治城在今通渭縣城關區。[13]陳守忠[14]248、汪受寬[7]171、趙世明[15]和劉雁翔[16]等人亦持此觀點。蘇海洋在前人研究基礎上從地理條件和軍事地位角度出發,再次證實了西漢平襄縣治城在今通渭縣城內或西側。[17]2010年出版的《中國文物地圖集·甘肅分冊》依據今通渭縣平襄鎮馬家磨村南300米的漢代古城遺跡及附近遺物,并結合《甘肅通志》記載將古城定為平襄故城。[8]633平襄鎮,即今通渭縣駐地。李曉杰認同這一觀點。[10]24

此外,郭漢彪據《通渭縣新志》等史籍和通渭縣碧玉鎮碧玉村發現的古代遺址,傾向于碧玉關(位于今碧玉村)是西漢平襄縣治城,同時作者認為這一觀點還需考古佐證。[18]隨著天水郡平襄治城研究的深入,學界對其地望研究范圍進一步縮小,但其最終確定還有賴于后期考古發現。

(二)成紀

學術界對西漢成紀治城的研究,整體來看有三種觀點,一是今秦安縣葉堡鎮,二是今秦安縣安伏鎮,三是今靜寧縣成紀古城。

馬非百據《嘉慶重修一統志》(卷275)載:“成紀故城,在秦安縣北”[19]2,認為成紀治城在今秦安縣北。[4]585張先堂[20]、薛仰敬[21]和后曉榮[22]等人皆持此觀點。王彥俊據《水經注·渭水》(卷17)載:“瓦亭水又南逕成紀縣東,歷長雄川,謂之長離水。右與成紀水合,水導源西北當亭川,……故瀆成紀縣東”[23]426,又據《元和郡縣圖志》(卷39)載“成紀縣,本漢舊縣,屬天水”[24]982和《舊唐書·地理志》(卷40)載“成紀,漢縣,屬天水郡,舊治小坑川,開元二十二年移治敬親川。成紀亦徙新城”[25]1631等史籍記載;并結合秦安縣葉堡鎮楊家溝村唐墓中的“秦州成紀安樂鄉安樂里”刻字與鄭川出土的北周建崇寺碑文,認為漢唐成紀皆在今秦安縣郭嘉、葉堡河谷。[26]王建祥通過實地考察進一步指出漢成紀縣治城在今秦安縣葉堡鎮蔡家牌樓村以北的一片農田里。[27]李雁彬等人贊同此觀點。[28]

馬志榮依據《舊唐書·地理志》(卷40)載:“成紀,漢縣,屬天水郡,舊治小坑川,開元二十二年移治敬親川。成紀亦徙新城”[25]1631,認為漢成紀在小坑川(作者文中所指小坑川應為今秦安縣安伏川);其次,作者通過《晉書·地理志》(卷14)載:“天水郡:上邽、冀、始昌、新陽、顯親、成紀,略陽郡:臨渭、略陽、平襄、清水”[29]435,并按照古代以山川形勝劃分郡縣的準則,反駁了漢成紀在今靜寧縣治平鎮的觀點。[30]王文杰通過分析《舊唐書》和《嘉慶重修一統志》對成紀的記載,認為小坑川即今安伏川,并結合實地考察在安伏鎮伏家川村發現舊城墻遺址(高2.1米,寬3.2米,長3.3米,體積約22.2立方米),認為是漢成紀縣治城所在地,并提出漢成紀治城在今安伏川可以作為定論。[31]張德友亦持此說。[32]28高瑞德等人通過對史籍記載的重新分析和考證,再次反駁了漢成紀在治平的觀點,且肯定了小坑川即今安伏川;其次,作者據安伏鎮世代口傳史料和今安伏鎮鎮政府、安伏中學和鎮政府東南的廟嘴三處古城遺址,并結合《括地志》記載認為初唐成紀在今秦安縣安伏鎮鎮政府處古城,漢成紀則在今安伏鎮安伏中學一帶。[33]

《中國歷史地圖集》將漢成紀治城標于今靜寧縣治平鎮。[3]33-34徐日輝[34]、馬曉榮[35]、張華[36]、郭延坡[37]贊同此觀點。1982年,靜寧縣地名普查工作者在靜寧縣治平鎮劉河村東南一里處,發現一座古城遺址,認為是漢成紀故城。此后,劉滿依據《水經注》對成紀的記載,結合實地考察認為“漢成紀縣治為治平鎮劉河村東南約一里處的古城遺址”是可信的,劉河村古城(又稱成紀古城)即漢成紀治城。[38]馮繩武[39]15、李春茂[40]、張麗蘭[41]、高世祥[42]、劉雁翔[43]、田佐[44]、張志宏[45]、張雙鎖[46]等學者贊同這一觀點。王科社依據一件刻有“成紀容三升”的陶壺,辨認其是漢代文物,“成紀”是漢成紀縣,認為陶壺的發現為成紀古城是漢代成紀縣治城提供了文物實證。[47]王仲憲通過分析《水經注》記載,認為小坑川即今李店川;并實地考察成紀古城遺址,結合古城遺址附近的考古資料與2006年在李店鎮五方河村村東發現的刻有“成紀容三升”的陶壺,再次認定成紀古城為漢成紀治城。[48]

學界對成紀治城位置的分歧,主要是由于成紀在漢以后數次遷移造成史籍記載不一。對史籍記載的不同釋讀產生了今秦安縣葉堡鎮、安伏鎮和今靜寧縣成紀古城三種主要觀點。成紀治城位置的確定還有賴于對史籍記載的辨證選擇和今后新的考古資料的發現。

(三)阿陽

西漢阿陽治城,《中國歷史地圖集》將其標于今靜寧縣城西南一帶。[3]33-34汪受寬認為阿陽治城在今靜寧縣城西南約5公里處。[7]171劉滿認為《水經注疏補》載“在今靜寧州南”是可信的。[38]徐日輝通過分析史籍記載認為阿陽縣治城的確切地望已無可考,大致在今靜寧縣南、今秦安縣北一帶。[34]李春茂則指出阿陽治城在今靜寧縣城川鎮村子河。[40]《中國文物地圖集·甘肅分冊》將阿陽城址定在城川鎮靳寺村南100米的漢代古城遺址(阿陽城址)。[8]617李曉杰亦持此說。[10]34

(四)勇士

西漢勇士治城,《中國歷史地圖集》將其標于今榆中縣的金崖鎮、夏官營一帶。[3]33-34鮮明在傾向于金崖說的同時,提出勇士治城可能在夏官營東、苑川河北岸的紅柳溝一帶。[49]武沐則認為漢勇士治城在榆中縣金崖鎮的可能性較大。[50]401《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將西漢勇士縣與西秦勇士城皆定在今甘肅榆中縣夏官營上堡子城。[5]2024蔣超年反對這一觀點,認為夏官營古城是北宋中期城址而非勇士城。[51]

張維在《蘭州古今注》一書中認為漢勇士縣在今榆中縣境內的清水、甘草、高崖一帶。[52]8陳守忠則據《水經注》(卷2)載河水“又東北過天水勇士北”和王先謙《王氏合校水經注》引孫星衍校曰“今靖遠西二百里有勇士故城”的記載,認為漢勇士縣城在今榆中縣東北的青城鎮一帶。[53]195何鈺贊同這一觀點。[54]薛方昱依據今定西巉口發現的城址遺跡、遺物及規模較大的墓群,推測當地可能是漢勇士縣治城。[55]

此后,王興鋒依據《水經注》(卷2)載河水“又東北過天水勇士北”和《讀史方輿紀要》載勇士城“(靖虜)衛西南二百里”,推斷青城鎮、巉口說是錯誤的,認為漢勇士治城定在今榆中縣金崖鎮上古城一帶是合理的。[56]77總之,學界對西漢勇士治城的位置分歧較大,還有待進一步考證。

三、葫蘆河以東天水郡屬縣治城研究

基于學界現有的研究情況和《水經注》依據河流與山川對天水郡的街泉、略陽道、隴、戎邑道、清水五縣治城的記載,五縣治城大體分布于葫蘆河東側的各條支流附近。

(一)街泉

學術界對西漢街泉治城的考證是伴隨街亭故址的問題而展開的。黃英《祁山·西城·街亭》一文結合史籍記載認為三國街亭即西漢街泉縣,在今秦安縣東北80余里的龍山。[57]秦安縣東北80余里并非龍山,龍山在今張家川回族自治縣龍山鎮。徐日輝認為街亭是由街泉沿轉而來,街泉即西漢略陽城,在今秦安縣隴城鎮。[58]王文杰[59]、張德友[32]27、汪聚應[60]、楊富巍[61]等學者贊同這一觀點。

薛方昱依據《太平寰宇記》(卷150)載:“街泉亭,俗名,漢街城,在縣東北六十里。漢立街泉縣,以屬天水郡。即三國時蜀將馬謖為張郃所敗之處”[62]2901,認為今張家川回族自治縣的恭門鎮上城子與史籍記載相符;其次,作者根據恭門鎮上城子所處的軍事交通位置和附近漢代遺城遺物,認為恭門鎮上城子是西漢街泉縣治城。[63]《中國歷史地圖集》則將街泉治城標于今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張棉鄉與莊浪縣盤安鎮交界處。[3]33-34周振鶴[6]350、汪受寬[7]171的觀點與《中國歷史地圖集》所繪位置相符??傊?,街泉與街亭有無承繼關系,還需對史籍記載進一步解讀;街泉治城的具體位置也有待進一步研究。

(二)略陽道

西漢略陽道治城,學術界普遍認為在今秦安縣隴城鎮,依據是《元和郡縣圖志》(卷39)載:“隴城縣,本漢略陽道,屬天水郡”[24]981,《讀史方輿紀要》(卷59)載:秦安縣“略陽城,在縣東北六十里”[64]2840,《大清一統志》(卷275)載:“略陽故城,在秦安縣東北”[19]2,代表學者有王仲犖[65]145、譚其驤[3]33-34、徐日輝[58]、周振鶴[6]351和張添洋[66]35等。

吳潔生通過對文獻記載的重新梳理與分析,并結合《水經注》關于略陽川水的記載及軍事交通方面的考量進一步指出略陽道治城位于今隴城鎮西北約4公里的蔡家河地區。[67]薛方昱[68]22、李曉杰[10]35、王璐[69]59亦持此觀點。折東則認為略陽道治城應當在隴城鎮與張家川龍山鎮的河谷之間。[70]77

(三)隴、清水、戎邑道

《中國歷史地圖集》將西漢隴縣治城標于今張家川回族自治縣縣治一帶。[3]33-34周振鶴沿用《嘉慶重修一統志》(卷275)載:“隴縣故城,在清水縣北”的觀點。[6]352

《中國歷史地圖集》將西漢清水縣治城標于今清水縣西北。[3]33-34徐日輝認為清水縣治城在今清水縣城北秦水(后川河)與清水(樊河)交匯點附近的臺地上。[34]王仲犖則認為清水治城在今清水縣西約22公里牛頭山下。[65]144李曉杰進一步指出清水縣治城為今清水縣西北李崖遺址。[10]50

《中國歷史地圖集》將西漢戎邑道治城標于今張家川回族自治縣胡川鎮西南一帶。[3]33-34徐日輝認為在今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東南的恭門鎮附近。[34]王文杰認為在今秦安縣隴城鎮東10公里處[59],汪受寬認為在今張家川回族自治縣西。[7]171隴城鎮向東10公里即進入張家川縣境的大陽鎮,也正是張家川縣以西。

四、渭河上游天水郡屬縣治城研究

依據《水經注》記載和學界既有研究成果,西漢天水郡的冀、豲道、綿諸道、望垣四縣治城分布于渭河干流的上游,具體是渭河流經今隴西縣、武山縣、甘谷縣和天水市麥積區一帶。

(一)冀

馬非百認為冀縣治城在今甘谷縣。[4]584王彥俊依據《漢書地理志》和《元和郡縣圖志》對于冀、朱圉山、緹群山的記載,推斷冀縣治城應在今甘谷縣城東。[71]岳維宗[72]、段銀霄[73]16認同此觀點。

汪受寬[7]171和徐日輝[34]認為冀縣治城在今甘谷縣城南。王璐認為北魏冀縣治城在今甘谷縣南,且具體位置還有待考證;同時提出秦漢冀縣治城只能依靠考古資料來尋找,認為秦冀縣治城位于今甘谷縣磐安鎮的可能性比較大。[69]51-54

范三畏認為北魏之前冀縣治城在今甘谷縣十里鋪及以東地區。[74]蘇海洋贊同此觀點。[75]88薛方昱對冀縣治城在今甘谷縣東的看法提出疑問,并從大象山與冀城和伏羌城的相對位置認為唐伏羌城就是秦漢冀縣城,位于今甘谷縣西約3公里的五里鋪村。[76]李曉杰亦持此觀點。[10]24總而言之,冀縣治城的最終確定,需要準確區分秦至唐其治城是否存在遷徙,在仔細辨證和選擇史籍記載的同時依靠最新考古資料進行精細化研究。

(二)豲道

西漢豲道治城,譚其驤[3]33-34、周振鶴[6]352和后曉榮[22]認為在今隴西縣東南,與《括地志》(卷4)載“豲道故城在渭州襄武縣東南三十七里,古之豲戎邑。漢豲道屬天水郡”[77]221和《讀史方輿紀要》(卷59)載“豲道城,府東南二十五里”所指為同一區域。[64]2811

1980年王仁康通過分析《水經注》對栗水和赤亭水的記載,認為《大清一統志》(卷256)載“在隴西縣東北渭水北”[19]1與今天地勢不符,并指出豲道治城應在今隴西縣東南13公里處的渭水東岸。[2]隴西縣東南13公里處即今文峰鎮。汪受寬進一步指出豲道治城在今隴西縣文峰鎮的王家新莊[7]171,李曉杰亦持此觀點。[10]13

徐日輝認為豲道治城在今武山縣城西南的鴛鴦鎮附近。[34]王璐通過對《水經注》記載的“漳川”“新興川水”“栗水”“赤亭水”的位置判斷,認為豲道治城在今武山縣樺林鎮一帶。[69]61總之,學界對豲道治城的爭議依然很大,且都是依賴史籍記載,其進一步確定需要古城遺址或出土文物來佐證。

(三)綿諸道

西漢綿諸道治城,《中國歷史地圖集》將其標于今天水市麥積區[3]33-34,與《嘉慶重修一統志》(卷275)載“綿諸故城,在州東。漢置綿諸道,……有古城遺址。即綿諸城”[19]1同屬一片區域。徐日輝通過文獻分析和實地考證認為綿諸道治城在今麥積區社棠鎮的綿諸村[78],戴春陽[79]、楊東晨[80]、何光岳[81]、朱小豐[82]215、馬格俠[83]均持此說。周振鶴認為綿諸道治城在今天水市北。[6]351

王世剛對記載綿諸道的史籍重新梳理之后認為以上說法都不確切,并根據1989年在清水縣賈川鄉林河村發現的古城遺址(俗稱“靈子城”或“靈芝城”)與《水經注》對綿諸水的記載互證,提出此古城就是綿諸道故城。[84]李曉杰[10]51、李菊梅[85]11、王璐[69]61認同此觀點。此后,雍際春對記載綿諸道的史料重新分析和考證,認為綿諸道城址的爭議主要是唐以后史志記載忽視了道、縣名稱和轄境前后相承而治所已經遷移的差異;提出今天水市麥積區以東社棠鎮是北宋所置綿諸縣,漢綿諸道位于今清水縣西南林家河谷,并認為“靈芝城”即漢綿諸道故城無疑。[86]

(四)望垣

《中國歷史地圖集》將西漢望垣治城標于天水市麥積區新陽鎮與渭南鎮一帶。[3]33-34徐日輝認為望垣治城在今秦安縣北、通渭縣南、靜寧縣西一帶。[35]

除以上諸縣外,西漢天水郡罕幵治城,汪受寬指出在今天水市秦州區以東[7]171,周振鶴認為在今天水市東南[6]351;對于西漢蘭干、奉捷治城,周振鶴認為今地無考;汪受寬則指出蘭干治城在今通渭縣境,奉捷治城在今清水縣境。[7]171

五、結論

通過回顧與梳理,我們可以看到近40年來,西漢天水郡諸縣治所的定位研究取得了豐碩成果。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天水郡諸縣城址研究幾乎涵蓋天水郡所有屬縣,尤其是對平襄和成紀治城的定位研究最為深入。二是在利用歷史文獻資料的同時,天水及周邊地區的考古發現也為天水郡屬縣治城研究提供了有力證據,使定位研究的可信度大大提高。三是研究天水郡屬縣治城的學者以甘肅本地學者居多且成果倍出,如陳守忠、雍際春、薛方昱、蘇海洋等。四是隨著研究的深入,研究成果的數量和質量都得以提升,部分學位論文也開始涉及天水郡屬縣治城的研究,如西北大學、西北師范大學、陜西師范大學等學位論文也涉及西漢天水郡部分屬縣治城的研究。

天水郡諸縣治城位置的研究能夠為西漢時期西北地區研究提供更為準確的地理坐標。天水郡不僅地處多民族聚居之地,且居于關隴中道,亦為絲綢之路一大重鎮。通過考證天水郡諸縣治城地望,并分析城址位置和布局,有助于進一步探討天水地區古代政區建置變化、經濟貿易、軍事防御體系、交通變遷、人口變化和民族交流等問題,能夠對古代西北地區乃至整體性的政治史、經濟史、軍事史等領域的研究進行補充。

然而,現今學界對天水郡部分屬縣治城的定位研究亦略顯不足,分歧頗大,尚未形成共識。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略陽道、豲道等縣治城研究主要依靠對文獻記載的分析,缺乏考古資料支撐。第二,個別屬縣由于史籍記載的出入,給學者的研究造成一定的難度;如勇士治城的定位研究,學者們各持一說。第三,清水、隴、戎邑道、罕幵和望垣五縣的研究相較于其他諸縣,史籍記載略顯不足,關注的學者很少;奉捷和蘭干治城由于史籍記載的缺失,尚未有學者進行系統考證。

由此,今后有關天水郡屬縣治城定位方面的研究還需從以下幾方面推進:第一,對天水郡屬縣記載的相關史籍資料進行充分挖掘和辨證選擇。第二,結合田野考察,充分利用近年來天水及其周邊地區考古發掘的新資料,提高古代治城研究的準確性。第三,在仔細辨析前人研究成果基礎上,進行精細化研究,進一步精確相關屬縣治城位置。第四,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結合現代GIS技術和先進分析方法進行更為全面科學的研究。

猜你喜歡
秦安縣天水西漢
走馬樓西漢簡所見赦令初探
天水嬸與兩岸商貿
一幅西漢伏羲女媧圖像
巧手制陶,玩出文化味——甘肅省秦安縣五營初級中學陶藝社活動側記
甘肅省秦安縣橋楠初級中學學生書畫作品選登
共享教育資源 促進均衡發展——秦安縣隴城教育園區推廣可行性研究
西漢
西漢玉器的鑒定
秦安縣畜禽養殖場廢棄物沼氣化處理的現狀淺析
重返絲綢之路—從天水到青海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