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丹白褲瑤傳統吹管樂器之喇利

2022-12-24 19:50王晶張珂瑜易晨
黃河之聲 2022年14期
關鍵詞:竹管主管民族音樂

王晶 / 張珂瑜 / 易晨

本研究以廣西南丹縣白褲瑤傳統樂器喇利作為研究對象,根據音樂采風調查方法對其進行采風研究,分析白褲瑤傳統樂器喇利的文化、制作過程等情況,并提出可行性策略對其進行更好的保護傳承,使白褲瑤傳統樂器喇利能夠代代相傳。本研究采訪了喇利代表傳承人黎少明,下文以黎稱。黎,農民,1951年出生于里湖懷里村,小學文化程度,半職業吹奏者,年輕時外出打工,年老后在家以養豬做農活維持生活為主,和以售賣手工樂器為輔。學習吹奏喇利是與村寨里的老人學習的,現是當地吹奏喇利水平最高者。平時吹奏喇利以娛樂吹奏為主,當地沒有專門的表演組織。

一、歷史文化背景中的喇利

喇利是南丹白褲瑤古老的四大樂器之一,是南丹里湖一帶白褲瑤特有的特色吹管樂器。它是由竹管、套筒、舌片和空心的半葫蘆四個部分組成,形似嗩吶,音色與篳篥相似。白褲瑤語稱喇利為“為木”,關于“喇利”,沒有官方名字,博物館中記載為“拉哩”,有學者稱為“拉篥”,所以都可以稱為“喇利”、“拉力”或“啦哩”。

(一)喇利的來源

喇利的來源說法不一,具體來源已無法考證,團隊成員在實地采風時,當地吹奏的喇利的民間藝人之一——黎告訴團隊成員,白褲瑤的吹管樂器喇利,是以前白褲瑤先輩上山勞作、放?;蛘呤窃诩覠o聊時,拿竹子制作的,用來娛樂消遣的玩具。最初,白褲瑤的喇利是利用一截小棚竹,并在竹子上切割舌片,打三個孔使其發出聲響;后來,由于一截竹子聲音較小,白褲瑤人經過摸索,想到用另一截剛好可以套住第一截竹子的竹子做擴音,第二截竹子另一頭還可以套上葫蘆作為擴音器,使喇利聲音更大。

(二)喇利的發展

最開始,喇利是白褲瑤先輩上山勞作、放?;蛘呤窃诩覠o聊時,拿竹子制作的,用來娛樂消遣的玩具,有時心情煩悶睡不著也拿出來吹吹,這都體現了喇利的娛樂功能。

后來,喇利在娛樂消遣的基礎上,白褲瑤男子通過吹喇利來吸引女子的注意,特別是晚上,姑娘們主動找男青年敘情,男青年見女青年來了,則吹喇利作為吸引女青年的媒介,也用來表達對女青年的愛慕,體現了喇利的情感交流功能。

現在,喇利除了有娛樂消遣、情感交流的功能,還使用在重大節日、婚喪儀式中。白褲瑤人為慶祝節日或者辦婚禮等會聘請專門的喇利演奏藝人到節日場地或者家中進行演奏,活躍氣氛;辦喪事時,如果去世的人生前很喜歡喇利,主人家也會請來喇利藝人到家中,為去世的人演奏,寓意送去世的人最后一程,讓他的靈魂得到安慰,在另外一個世界也有喇利的陪伴,獲得快樂。

(三)喇利的生存現狀

據黎所說,年輕一輩對喇利都不感興趣,喇利恐怕很難傳承下去。喇利現在在當地只有老年人會吹奏,且吹奏者多為男性,會吹奏的老人都會制作喇利,女性主要是學習服飾的制作。每一年鄉政府都會舉辦喇利大賽,每個村派一個代表參加,這也有一定激勵青年人學習喇利的效果,也起到了一定宣傳、傳承喇利的效果。

隨著旅游經濟不斷發展,白褲瑤的音樂也被大家所看到,現在白褲瑤人可以通過吹喇利接待游客,如果有游客對喇利感興趣還可以向喇利藝人購買。在發展旅游之前,懷里村喇利藝人的收入要靠水稻、玉米等農作物,近些年來,通過表演以及售賣樂器,他們的收入也有了一定的提高;再加上婚喪嫁娶等重要日子會被請去家中吹奏,收入漸漸提高。

二、喇利的制作

喇利屬瑤族氣鳴樂器,系竹管結構。由口徑不同的兩端竹管——主管、副管相接,在副管尾端加上一個葫蘆殼做的小喇叭組成。其音域較窄,音色清透、厚實、主管上有三個不同大小的按音孔。

選材——到山上尋找生長三年的小蓬竹,據訪談者黎老師說,小蓬竹的竹節比較長和筆直,很適合用來做喇利,而且要尋找已經生長三年的小蓬竹,這樣的小蓬竹,竹質堅韌,做出來的喇利不易裂,并能長時間保存,且音質清透明亮。

喇利由口徑不同的兩端竹管——主管、副管相接,再加上一個空心的半葫蘆組成。首先是制作主管:

主管——找到竹子后,選用與手指粗細相當的一節,大約長五十厘米,直徑約1厘米,刮去青皮后放入水中浸泡十分左右,然后,將這竹管的頭端留出堵住。末端去節;在距竹管末端即管口約10厘米,再往下一直到竹管頭端這一部分的一面還要削去三分之一的厚皮,以制作舌片。

舌片——在竹管頭端即管頭約3厘米處橫割一刀約0.5厘米,到竹腔即止,然后往上挑長一片長約2.5厘米的竹片做舌片、舌片的厚度由制作者一邊削一邊試音,試音過程中同時也需要將竹管浸泡在水中,邊泡邊修整,直到他認為能吹出合適的音調為止,因此,舌片是整個喇利的關鍵。若在修整中,向主管吹氣,舌片振動發出的音色暗淡青澀,那么這根主管就無法再使用,得重新挑選新的竹節進行修整制作主管和舌片。

按音孔——從管頭往下10厘米的這段竹管還要再削去約三分之一的皮,與舌片持平。主管體有三個按音孔,在距舌片往下約2.5厘米處,挖一個0.5cm×0.5cm的正方形小孔,這個音孔至管頭的距離最好是以吹奏者正好可以含在口中(不含音孔),吹奏時不費力為宜。再在距管口約12厘米和16厘米處,再挖兩個0.6cm×0.6cm的正方形小孔,均要求比第一個音孔大,這兩個音孔相距約3厘米,這個距離,一般正好是吹奏者的食指、中指、無名指三指并攏時,食指和無名指之間的距離。每挖一個按音孔時都需要進行泡水試音,直至試出清脆的音調,再往下挖按音孔。

其次是副管,副管體也是使用小蓬竹制作,副管體——約40厘米,無節,無孔,上下相通,外徑約2厘米,內徑約1.5厘米,而且副管體的內徑要相當于主管體的外徑,使之能夠相套。最后,將曬干后的葫蘆的上半裁制成一個小喇叭狀,直徑約為5厘米,套于副管的尾端。副管和小喇叭的作用是其擴大喇利的音量。

其實白褲瑤藝人在制作過程中。并不會用尺子精準地去測量,而是各自憑借長期制作的經驗“手感”以及根據竹節的長度而定的,主管的第一音孔的位置是根據含在吹奏者口中的距離而定的,后面兩個音孔的距離而定的是根據吹奏者食指、中指、無名指三指并攏時,食指和無名指之間的距離而定的,而副管的選擇則是取決于副主管尾端的直徑和選擇小喇叭的直徑而定的,所以制作出來的每一個喇利都是長短不一的,大小各異的,這些都是得力于制作者自身的審美觀念和愛好的不同導致的,也往往是這些的差異也一定影響了樂器的形制和音律,大小差異的喇利吹奏出的音色又有所差別,粗的竹子音色越渾厚,細的竹子音色越細膩。

三、喇利的基本演奏技法

(一)氣息的運用

氣息是吹奏喇利的基礎,只有學會了正確的運用氣息,才能進行下一步的學習。初學喇利者,一律都從練氣開始,練氣即在連續吹氣的過程中練習用鼻子換氣,通常使用空心的小竹竿對著裝滿水的碗里吹泡泡,要連續不停地吹出水泡,使得碗里的水泡不停地翻滾,持續的時間越長越好,要想長時間持續產生水泡的狀態,就必須得用鼻子來換氣才能保證水泡不停,這個過程也是在模擬在吹奏喇利的時候用鼻子呼氣地鼓腮換氣法。據黎說,在他十五六歲剛學習吹喇利的時候,用時村寨有十幾個同齡一起和老人學,很多人都是因為練氣沒學會,到最后就只剩下幾個人有資格繼續往下學。

(二)指法

指法是檢驗吹奏者技藝水平高低的評判標準。指法越變化豐富越流暢連貫以及演奏時間越長,來證明吹奏者的技藝就越高超。但由于喇利的樂曲沒有固定的曲牌,也沒有用樂譜記錄音高技法,所以傳授吹奏指法口訣都是通過老師口傳執法口訣給初學者,例如:第一步按幾個孔,第二步按哪幾個孔,全憑老師講授后的死記硬背和一遍一遍練習。指法口訣內容基本固定,但每個村寨之間還是會在音的長短,指法順序上有略微的差別。由于喇利只有三個音孔,音域不寬,指法固定,所以喇利的音樂表現力也受其影響。

四、喇利的使用場合

白褲瑤人吹奏喇利時間最多的場合,一般是在家。據黎回憶,他小時候吹奏喇利,很多時間都是在無聊閑暇時用來娛樂消遣,有時幾個會吹奏喇利的樂手們也會相約,帶上自己的喇利,聚在其中一個人的家中相互交流切磋,指點吹奏技巧,這時也是白褲瑤人吹奏練習喇利最好的時機。

也還有在勞作后休息時,在山野田間拿出喇利吹奏娛樂。

此外,也會有村與村寨之間的吹奏喇利的比賽,村與村寨之間的切磋交流。喇利作為一種最便于自娛自樂的民間樂器,白褲瑤人往往在晚上心情煩悶睡不著時也拿出來吹吹借以宣泄孤獨、煩悶的心情,或者單純為了吸引異性。

喇利有時還在白褲瑤人的葬禮儀式中使用。但前提是,生前喜歡吹喇利或者喜歡聽喇利的逝者,在為他舉行葬禮時,則會伴隨著皮鼓的指引和著銅鼓和牛角吹起喇利,用喇利來表達對他的愛,讓他的靈魂得以慰藉,希望他在另一個世界中也有喇利的陪伴,可以獲得快樂。

吹奏喇利最重要的場合是在一些重大節日的場合上,起到烘托現場氛圍的作用。那時候,成群結隊的男女老少歡聚在一起,在寨子中心或是鄉里的廣場上觀看樂手們吹奏喇利表演。

五、喇利傳承和保護中的問題和對策

(一)喇利傳承和保護中遇到的問題

1、人們的傳承意識淡薄

如今社會科技經濟的發展,通信日益發達,不再是以往的靠吹喇利來傳遞男女愛慕之情,喇利的用處便減少了很多,而且正值短視頻,網絡,文化娛樂的熱潮,憑借喇利賺的收入并不是太多不能維持生活,大多數年輕人選擇外出打工謀出路,留在村里的只有一些老人和年幼的小孩,只能當做平時的愛好,但外出忙碌時喇利便只是無價值的東西。

2、樂人老齡化,缺少傳承人

由于現在的年輕人都選擇外出打工,受到外面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影響,對本民族的文化不甚了解,認為喇利沒有利用價值,不能給他們帶來巨大收益,且喇利的吹奏需要長時間練習積累,年輕一代要么就是對喇利沒有興趣,要么就是沒有耐心繼續學習便中途放棄,導致村里只剩下一些老樂人才會吹奏喇利。

3、傳承保護的力度不足

從目前整體白褲瑤傳統文化的保護情況看,確實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保護,特別是銅鼓文化、服飾文化、陀螺文化、猴棍舞文化等等,但是單方面看喇利這一非主流的樂器的保護上,卻遠遠不夠,且在網絡、電視等等傳媒中很難找得到喇利的資料,聽聞過它的人少之又少。

4、人們大多關注音樂呈現的外在形態,較少關注文化傳承的內在意義

如今社會節奏加快,網絡逐漸發達,短視頻,快餐文化成為時尚,新奇、有趣成為大家所追捧的,深厚積累和內在價值的文化卻逐漸被大家所忽略,再者,在舉辦一些民族節日的活動時,大家也大多關注歌舞表演、打陀螺等外在形式,對于活動背后的歷史文化深層意義和內涵并不了解。

(二)喇利傳承與保護的對策

1、各級政府應重視起喇利的保護和傳承,加大民族音樂宣傳的力度,舉辦民族音樂為主題的宣傳系列活動或比賽并利用大眾傳媒手段在當地的廣播、影視媒體中進行傳播,讓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聽到、看到,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和使命感,喚醒人們對民族音樂的重視和保護意識,讓更多的人知道并自覺地參與進來。

2、音樂文化工作者應給予鄉鎮民間老樂人與傳承人關注,多與他們進行交流學習,且政府在村、縣、鎮、區各級撥放專項保護資金,讓傳承人有物質的保障和精神上的鼓勵,可根據實際情況在當地設立一年一度的民族音樂交流會,傳承人和繼承人在交流與探討中尋求保護的途徑,為傳統音樂的傳承和保護營造良好的氛圍。

3、對于音樂這種非意識形態的文化,在保護和傳承的過程中,應該結合與其相互依存的文化背景。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如果將傳統音樂單獨從其文化中抽離出來,當人們失去了興趣,只會加速它的消亡,所以應當將傳統音樂與它扎根的文化土壤一起保護與培養,才能茁壯成長。

4、充分發揮學校教育在保護民族傳統音樂的作用,培養新生一代民族音樂人才。為此,政府可以加大民族文化教育的資金投入,教育部門將傳統音樂教育灌輸到中小學教育當中去,從近距離觀察樂器的制作開始,學習并親身體會學習民族音樂的樂趣和意義,近距離感受民族音樂的魅力,同時學習本民族的歷史、習俗、節日、禮儀等等,在潛移默化中加強學生對本民族音樂文化的自信,讓傳統音樂后繼有人?!?/p>

猜你喜歡
竹管主管民族音樂
在高一年級音樂教學中深化民族音樂教學的實踐
民族音樂處在“低谷”
果園管理一訣竅:小小竹管治根病全
以管窺天
音樂教學中引入民族音樂的重要性及教學策略
淺談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我是白骨精
夢想
我是白骨精
主管的話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