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展地理教育與生態教育的融合教學助力青海省生態文明高地建設

2022-12-27 12:16楊小霞
青海環境 2022年2期
關鍵詞:公園文明生態

楊小霞

(青海省教育技術裝備中心,青海 西寧 810000)

2021年6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青??疾旃ぷ鲿r強調:要守好自然生態,保育好自然資源,維護好生物多樣性。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以習近平總書記“三個最大”重要論斷、“把青藏高原打造成為全國乃至國際生態文明高地”“要守護好自然生態,保育好自然資源,維護好生物多樣性”重大要求作為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這一新命題,也給地理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必須強化生態文明教育,教師要善于挖掘、利用教材中的生態文明因子,找到滲透點和結合點,對學生進行生態文明教育,提高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樹立生態道德觀并指導生態文明行為,從而達到提高全民族生態文明意識水平的目的。

1 地理教育未涉及地理教育與生態文明教育

1.1 生態文明的內涵與特征

關于生態文明的內涵,國內外眾多專家學者給出了不同見解。葉謙吉將其定義為“人類既獲利于自然,又還利于自然,在改造自然的同時又保護自然,人與自然之間保持著和諧統一的關系”。潘岳認為“生態文明是指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是指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文化倫理形態”[1]。

由此可見,生態文明作為一種新的文明形態,展示了人與自然關系的新視角,是指人類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主動保護客觀世界,積極改善和優化人與自然的關系,建設良好的生態環境。

1.2 生態文明教育的含義

關于生態文明教育含義的界定,在《中國生態文明教育理論與實踐》中,從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的觀點出發,認為它是一種社會性生態教育活動,重在培養全體公民的生態文明意識。

總之,生態文明教育是在尊重和保護自然的前提下,以提高人們生態文明意識和生態文明素質為目的,引導受教育者自覺遵守自然生態系統和社會生態系統規律,積極改善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社會的關系以及代間、代際間的關系,協調人與社會的關系等針對全社會各領域、各群體開展的一種社會性生態教育活動[2]。

2 生態文明教育的必要性

2.1 地理教育中實施生態文明教育的意義

2.1.1有助于學生掌握環境知識,增強環保責任感

高中地理課程的內容分為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區域地理三部分。在自然地理部分著重闡述了人類生存和發展所依賴的四大環境 (宇宙環境、大氣圈、水圈、巖石圈)的性質、特點、分布和運動規律,以及各環境相互聯系和相互制約等內容,是我們正確認識人與自然環境關系的基礎。人文地理方面,著重論述了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相關的人口、城市、農業、工業、資源和能源等幾個主要問題,突出了人類普遍關注的人口問題、資源問題和環境問題,而這些問題也正是生態文明教育的核心問題。區域地理主要介紹了區域自身發展的基本規律、區域地理環境與人類活動之間的關系,并重點探討如何實現區域的可持續發展,同時引導著學生將人地協調的基本原理應用到具體區域中以實現區域可持續發展。這一過程對于學生生態文明意識和行為的養成同樣具有指導作用。此外,在高中地理課程的教學過程中還穿插著大量生態環境現狀教育,如地球水資源的儲存量圖、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東北黑土流失、西北地區的荒漠化、長江下游水域污染等,這些是激發學生對生態環境的危機感、樹立學生生態安全責任感的必要前提。

2.1.2有助于培養學生生態文明意識,樹立可持續的發展觀念

生態文明教育所要培養的生態意識是指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自然觀念。首先,作為一名現代公民,應具有珍惜和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努力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意識。在高中地理課程中,這類教育素材相當豐富。如水資源、森林資源、草場資源、礦產資源、能源等資源的儲量、利用狀況及存在的問題,都是高中地理教學的重點,對于培養學生的節約意識,樹立健康的生活消費觀念有很大的裨益。其次,還要樹立正確的可持續發展的觀念。一般來說,提到經濟增長,人們就會想到 GDP,而我們所使用的高中地理教材中介紹到“綠色 GDP”的概念,即從現行 GDP 中扣除不屬于真正財富積累的虛假部分?!熬G色 GDP”概念的提出,引導學生了解實實在在的可持續發展,樹立保護生態和可持續發展的觀念,使其從思維上主動思考生態問題,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并養成節能的綠色行為習慣。

2.1.3有助于學生樹立良好的生態文明態度和價值觀

在教學中通過對學生進行環境知識的傳授,促進學生生態文明意識的養成,并與生活實踐密切結合,能培養學生熱愛、尊重、保護自然及其他生物的平等和公平的態度,培育和諧與寬容的心靈,陶冶生態道德情感。地理課程中在對學生開展生態文明教育時,一方面通過日常生活中的環境行為教育,從細節著手,促使學生形成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文明態度和價值觀,并自覺地在生活中進行實踐;另一方面,通過自身的生態文明素養感染他人,通過榜樣作用,帶動越來越多的人關注環境,關注生態文明。

2.2 當代中學生生態道德觀現狀分析

中學階段是一個人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形成的關鍵時期,通過對這一時期人們的生態道德現狀的分析可以發現中學生的生態文明教育還是一個極其薄弱的環節,現狀堪憂。表現如下:

2.2.1正確生態文明觀的缺乏

在我國當代教育中,分數、升學率等是關注的焦點。學生普遍有繁重的課業,生態道德教育被忽略。此外,在我國傳統道德教育當中,主要是以如何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為中心的道德教育,忽視了如何處理人與自然及其他生物的關系。這就使得學生忽視了要尊重和保護自然的意識。

2.2.2生態道德情感的缺失

生態道德情感是人們對影響生態環境事件的愛憎、好惡的態度。生態道德情感的形成要以一定的生態道德認識、道德觀念為基礎,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要使學生有不斷自我體驗的機會,并將這些體驗積累、概括起來,并形成穩定的生態道德情感。但是在當代學校生態道德教育過程中,教師僅僅是停留在價值觀念和道德準則的教育上,往往只是以生態道德知識講授為主,而忽略了學生對大自然的情感體驗。

2.2.3生態道德責任意志的薄弱

生態道德責任是指人們具有從整個自然體的需要和利益出發,自覺地擔負起恢復、重建生態平衡和促進自然整體價值提高的責任。而要做到擔負起這個責任,必須具有自覺、堅強的意志力。

2.2.4生態道德行為的缺乏

生態道德行為是人們以一定的生態道德觀念為基礎,一定的生態道德情感為驅動力,在生態道德規范的調節下,對生態環境做出反應行動的社會實踐,它是衡量人們生態道德意志高低的重要標志。它與日常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比如節約用水,杜絕用一次性筷子等都是生態道德行為的體現。

總之,生態文明建設必須以生態文明教育為基礎。生態教育不僅能使人們獲得對生態系統知識的認知,而且具有引導和幫助人們樹立正確生態價值觀和塑造美好生態情感的功能,使人們自覺愛護環境、保護環境。我國面臨嚴峻生態問題,加上中學生令人擔憂的生態道德現狀,使得生態文明教育尤為迫切。

3 將地理教育與生態文明教育相結合

3.1 在思想上重視生態文明教育

生態文明教育本身就是一種思想教育,是一種與地理知識相關的思想教育,同時這種教育十分重要,關乎社會,關乎我國日后的環境狀況,由于高中生是我國的新生一代,他們的觀念至關重要,因此要培養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生態文明理念[3]。目前很多地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往往追求成績,注重教給學生考試相關的內容,上課時間大部分用來講解地理知識和進行強化訓練,以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而沒有重視到生態文明教育的重要性,忽略對學生進行生態文明教育,這對于地理教學而言是一種損失,也是學生思想上的一種缺失。因此要從思想上重視對生態文明教育。

3.2 如何在地理教學中開展生態地理實踐教育

3.2.1在地理教學中開展生態地理實踐教育的意義分析

地理是一門注重實踐的學科,許多地理知識、理論都是在實踐的基礎上發現的、提出的。實踐是地理教學的內在要求,所以,在地理教學中,教師要將生態文明觀教育視為一種積極的教育實踐活動,要將實踐視為培養學生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一個重要途徑[4]。所以,在地理教學中,教師在做好地理生態文明知識教學的同時,還要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實踐活動,以培養學生的人地協調觀,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目前,有些地理教材上涉及對學生進行生態文明建設的內容,意在培養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教師在對學生進行 生態文明教育時往往局限于課本,甚至只是當理論知識講,讓學生對地理學習中的生態文明并沒有一個清晰的認識, 對環境保護理解較抽象。對此,可以通過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切實了解、體驗、體會環境保護。

3.2.2開展類型多樣的地理與生態教育實踐活動[5]

a.“自愿生態年”計劃

針對16~26 歲的年輕人,巴伐利亞森林國家公園開展了“自愿生態年”(F?J)計劃。年輕人可自愿申請在國家公園的環境教育機構中進行為期一年的自然與環境保護相關的工作學習,內容涉及自然保護、物種保護、景觀保護、環境教育、生態農業等方面。這項計劃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可持續發展教育(ESD)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方面為自然和生物多樣性做貢獻,另一方面也加強了社區和生態保護區的融合。

b.“少年游俠”計劃

針對區域內11~18 歲的青少年兒童, 巴伐利亞森林國家公園開展了“ 少年游俠” 計 劃, 由EUROPARC Federation 組織統一認證,通過商業開放式運營招募青少 年,以初級護林員和志愿者的角色扮演形式,由國家公園專業人士開展5~7 天的野外培訓和拓展,讓青少年以主人翁的姿態融入國家公園的生態保護中。其目標是通過環境教育和自然體驗,向兒童和青少年傳輸國家公園的創意和生態價值,促進該地區國家公園的融合度,加強區域對話,進一步教育年輕人 ?!吧倌暧蝹b”項目不僅是一項針對兒童和青少年的成功教育計劃,還大大提高了人們對國家公園的接受程度。

c.“國家公園學?!庇媱?/p>

自 2011 年成立“ 國家公園學?!表椖恳詠?,巴伐利亞森林國家公園一直為來自 Freyung-Grafenau 和 Regen 兩個國家公園區的 10 所以上學校提供獨家合作項目,跨度為幼兒、小學及初高中階段。每個合作學校都由國家公園的一名教育工作者監督,該教師與教職人員的永久聯系人一起制定和實施一個國家公園計劃。計劃根據不同年齡層開展生物、地理、自然仿生、文化藝術、設計創意等內容的學習,是學校課程的絕佳補充,每年約有1 500 名兒童、青少年參加。此外,國家公園管理局專門為國家公園學校的教師提供高級培訓,拓展學校的課程設置。

猜你喜歡
公園文明生態
我家門前的小公園
請文明演繹
“生態養生”娛晚年
漫說文明
住進呆萌生態房
在公園里玩
《營利》的生態批評解讀
對不文明說“不”
文明歌
一見如故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