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試論近代臺山僑墟形成的原因及條件——以公益埠為例

2022-12-28 07:56張一知
關鍵詞:臺山僑鄉宗族

張一知

(江門市博物館 宣教文創部,廣東 江門 529000)

關鍵字:僑鄉;臺山;公益;僑墟

公益埠位于今臺山市(1914年前稱“新寧縣”)大江鎮北部、潭江中部,占地面積0.33 平方公里。公益埠是臺山僑墟①發展中的典型例子,它倡建于1905年,1908年農歷8月15日開埠[1]。它吸收西方規劃理念以及功能分區思想,中西合璧的騎樓建筑形成了美觀大方、井然有序的新型商埠墟市空間布局。公益埠規劃了1016 間鋪面[2],并且有一定的常住人口和公共設施,商業發達,交易量與貨幣流通量大,是臺山重要的經濟中心之一。本文以公益埠為研究對象,分析其在近代僑鄉發展的背景下形成的原因及條件。

一、優越的人文地理條件是公益埠誕生的基礎

公益埠地處臺山最北邊,潭江中游,是臺山乃至江門五邑地區的水陸交通中心點?!岸范春繗び?,與水口埠相對,為新寧開平鶴山新會交界之地,水陸輻輳,人煙稠密,正通商之一大廣場也”②,公益埠的西北部與開平隔江相望,東北部與新會接壤,西南部與恩平相接,南臨南海,近鄰港澳,是臺山、開平、鶴山、新會等地的交界處,也是水路與陸路交通接點,具備發展成商品貿易中心的優越交通條件。

從地形上看,公益埠屬潭江沖積平原地帶,地勢平坦有利于市場區域擴大,更有利于交通的發展?!熬置鎸?,堂氣萃,界水纏,大河繞,堂堂形勝,挺然居水口之上游,曰美哉斯土,天然一大市場也,果營立商埠于此,興開平水口對峙,并為沿河鄰居東北部之鎖鑰,利莫大焉?!雹?,這是節選自《廣東新寧倡建新埠敘論章程》里面的“新埠地論”。1905年秋,數名紳商共同尋覓新地開發市場,發現了公益埠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該位置北部臨近潭江,潭江流域自古水道網密集,從陽江發源,自西向東流經恩平、開平、臺山、新會,通過新會崖門口入海,航運通至廣州各地。潭江密集的河網為江門五邑地區帶來水資源和便利的交通,眾多支流延伸至江門五邑地區的腹地,清道光年間,位于潭江沿開平縣一側,就有赤坎埠、長沙埠、水口埠等商埠墟市[3]。隔江相望的臺山也隨后興建了荻海埠。隨著清末僑鄉社會的發展,臺山商業貿易逐步興旺,自古便被商業貿易高度依賴的潭江也為臺山注入了新的發展機遇。大量省城的商品沿潭江流域流通。公益埠三面環水,成為臺山北部連接各地的天然水路網中心點。在這片地理區域興建僑墟,是因地制宜和客觀實際的需要。

二、地方宗族與華僑力量是主導因素

(一)傳統的地方宗族勢力

自古以來,廣東宗族觀念濃厚,宗族組織十分活躍。清末民初時期,臺山和廣東許多地方一樣,是一個以宗族為核心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民重建祠,每千人之族祠十數所,小姓單家族人不滿百者也有祠”[4]卷14,事紀略下,除了建宗祠以外,他們還建宗族的公有財產——祭田,但實際上宗族內部的資產多掌握在個別地主與士紳④手中,宗族成為當地社會政治經濟、日常事務的掌權組織,勢力非常強大。長期以來,宗族對投資地方公共事業有著重要的影響,如傳統墟市的興建與運作,大部分受到地方宗族勢力的控制。由于臺山單姓村居多,隨著宗族勢力的日益膨脹,各族為了爭取以及維護本族的利益,有些在宗族聚居的地方建立墟市,有些即使不是宗族創建的墟市,其利益也多被宗族控制與把持,如臺山端芬地區明代時期建立的上澤墟為陳姓所建,1771年興建的山底墟和1853年成立的??诓簽槊沸占易逅?,1875年成立的廟邊墟為翁姓所建,同是清末成立的成務市為伍姓所建,1925年成立的大同市原為阮姓、梅姓等諸姓共建,后被阮姓把持商務[5]。由傳統的小農經濟意識發展起來的臺山地區的墟市,在資源與利益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下,多數屬于族有市場,因此,墟市的建立離不開地方宗族。公益埠雖是美國歸僑倡建,但仍然由公益埠周邊的宗族共同興建及管理,“在伍于政先生的倡議下,各族頭人,群起響應。東頭李乙楠,李乙璉,以及山前伍眉山,水樓李世容,石橋雷談如,臺城李袞臣,鐵沖吳羨漁等人”[6]。伍于政是來自斗洞鄉沙沖村的旅美歸僑,舉人李乙蓮(李伯濂)與李乙南來自東頭村的同一李姓宗族,東頭、山前、水樓、石橋等均位于大江鎮,除此之外,更有來自臺城的士紳。由此可見,地方宗族是公益埠興建的主體力量,而且有別于一般由單一宗族所建立的僑墟,建立公益埠的士紳除了來自多個不同的地方宗族,更有僑商的加入,是臺山士紳與僑商共同興建商埠墟市的先行者,是僑商與宗族聯合創建的典型墟市代表,雖在墟市的資源與利益上一定程度地削弱了地方宗族的控制,但其為傳統墟市向新型商埠墟市過渡作出了先行的試驗。

(二)推動僑鄉發展的中堅力量——華僑

1.海外排華政策推動華僑回國投資

臺山籍華僑大部分分布在北美洲,以影響最大的美國華僑社會為例,美國于1882年推出《排華法案》,立法限制華人入境,期間通過各種修訂與延期,不斷擴大對華人的限制。1905年7月,本來應期滿廢除的禁止華工入境的條約在清政府的懦弱下被迫續約,此時,檀香山的?;蕰砩唷缎轮袊鴪蟆房傋鲫悆x侃建議:“吾今正言以告我華僑同胞曰:禁例不能廢而必廢之。廢之之道將奈何?曰:抵制之……抵制之術奈何?曰:辦貨者不辦美人之物,用物者不用美人之物,為辦此抵制之術之絕妙宗旨?!保?]建議得到了中國商人、學生的積極響應,發展成為全國性的抵制美貨愛國運動。由于美國社會濃厚的種族主義氣氛,加上受《排華法案》的影響,長期遭受不公平待遇和壓迫的海外臺山僑胞迅速加入了這場愛國活動,部分華僑將在海外攢下的血汗錢帶回家鄉發展商業,促進了僑鄉社會的發展。

2.國內政策吸引華僑回國發展

鴉片戰爭爆發后,海外列強試圖瓜分中國,并在中國取得政治、經濟上的種種特權,1895年起更在中國進行鐵路、銀行、礦業等大規模投資。在此期間,清政府解除“海禁”政策,嘗試利用華僑資本來“振興事業”緩解外國資本的壟斷危機。1899年清政府設立保商局,1903年成立商部,制定《僑商興辦實業條例》、《獎勵華商公司章程》、《華商懇荒條例》等,并規定駐外使臣“有保護工商之務”[8]。清政府對華僑態度的轉變,逐漸調動了華僑回國投資的積極性。保護華僑的政策在臺山籍僑胞中也產生了積極作用,據1862年至1919年廣東華僑投資各地區、各行業情況的統計[9],在廣州、汕頭、江門、佛山、??诘热A僑居多的城市中,以江門地區的投資排第一位,華僑投資額為22 620 398 元,占比35.77%,其中臺山華僑投資額約8 858 869 元,是江門地區華僑投資額占比最高的縣。

3.海外唐人街商業經營模式的啟發

19世紀后半葉,海外華僑在歐美等國謀生,他們謀求自強,在當地興辦商業,以美國紐約為例,創辦于1856年的和記,由中國運來入口貨,經營藥材雜貨生意,廣利、泰興隆等亦為早期雜貨店之一[10]。1903年梁啟超游美,行抵紐約埠時,“商店大小亦有數百家,自成一所謂唐人埠者?!保?1]。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紐約唐人街,其商業發展已開始萌芽,以主要經營餐館、雜貨店為主。海外唐人街經營的中國商品多是從國內進貨,“唐人街雜貨店,輸入各款各式雜中國食品、日用品經營批發與零售,為各華埠之主要商店?!保?0]海外華僑善于抓住商機,除了將家鄉出產之特色物品運至海外銷售,更將洋貨銷往家鄉,這種適銷對路的供求,不僅大大降低了運輸成本,還最大限度地利用了這條商品貿易路線。除此之外,他們還吸取國外先進商貿經營方法,并將其帶回家鄉加以運用。僑鄉的商業發展緣于外國商業思想對傳統小農經濟的滲透,也緣于華僑文化的發酵與反饋,其中海外唐人街的商業經營模式對僑鄉墟市的發展有著啟發作用。這一時期,臺山涌現了公益埠等多個與海內外有著貿易往來的的僑墟。

公益埠的倡建人伍于政,有感于海外“崇樓峻宇,廣道通衢,人影衣香,絡繹相隨”[12],深刻意識到繁華昌盛的世界需要靠雙手打拼,他把拳拳報國之心,化作創業實干行動。1905年,伍于政在臺山倡建公益埠。在公益埠的建造過程中,伍于政吸納西方商貿經營的先進理念及章程規劃思想,草擬公益埠建埠章程,更吸收美國唐人街市場網格規劃與布局,創新運用功能分區思想,規劃了一個功能強大、四通八達、人流疏散與貨物流通都十分便捷的“人性化”墟場,在一貫線型布局的臺山墟市中,公益埠的網格化布局設計突顯了與其他僑墟的不同,成為臺山僑墟規劃建設的創新典范之作。

三、地方政策與社會環境為公益埠提供了發展的土壤

(一)地方自治的興起

清政府對地方自治的性質有明確的規定:“地方自治以專辦地方公益事宜,輔佐官治為主”[13],在清末立憲運動風潮下,1907年11月,廣東的士紳成立了“廣東地方自治研究社”,商人成立了“粵商自治會”[14],開始嘗試對部分社會事務進行自我管理。相比起中國的其他地方,與海外交往密切的僑鄉,得風氣之先的僑鄉人民,尤其是新派士紳以及歸國華僑,他們有的接受過西學、新式教育,對政治的覺醒尤為敏感,“海內有志之士,奔走歡呼,爭自奮勵,次第研求自治之”[15],在此期間,臺山政府面向社會進行了大規模的宣傳活動,共同研究與倡建自治的方法,臺山展現出以民治輔助官治的特征,大大促進了地方實業、文化教育、城鎮、公共事務等的建設發展。

在國家自治政策推行之初,臺山的社會精英已將自治之精神融入墟市建設中進行大膽嘗試,“國家政界改良,地方有自治之責,全埠事務,倘有位愜輿情公理之處,必須隨時集議改良,以臻盡善,無得執拗?!雹?,這是公益埠建立時所訂立的章程中的一條,從中可看出地方自治的理念已被臺山紳商所吸收并嘗試在墟市的管理與整頓中貫徹執行。

(二)積極爭取商權

人們從事商業活動,往往受到地理、經濟、文化等多種原因的影響,社會心理與傳統習慣也起著一定的作用。近代,廣東商品經濟發達,商人活動頻繁,全國多地出現粵商的足跡,經商這一傳統習慣已深深烙印在廣東地區民眾的身上,又因臺山自唐宋以來已有海外貿易活動,潛移默化地影響著臺山民眾的心理,經商成為家喻戶曉的發財謀生之道。清末民初時期,隨著臺山民眾的大批出洋,為經銷洋貨提供了有利條件,許多與海外有直接聯系的華僑或僑屬商人活躍在臺山的商業領域,為繁榮墟市貿易作出了貢獻。

清朝末年,從《南京條約》到《馬關條約》,隨著通商口岸的開通,民族資本不斷受到打壓,外國資本勢力從對我國進行商品傾銷轉變為商業資本輸入,先進的中國知識分子和工商業民族企業家萌發商戰意識,開始與其進行商戰博弈。鄭觀應在《盛世危言》中提到:“習兵戰,不如習商戰?!鼻宄┠昱d起的商戰對僑鄉社會帶來深遠影響,而華僑更是其中的踴躍分子,“今日一商戰之天下也,自西班牙葡萄牙荷蘭諸國航海通商,而商埠遂遍及于南洋,英人繼起,復已通商拓五印度,亞洲民族膏血,漸為歐人所唆吸 ……各國商戰,皆以中國為競爭之中心點矣,吾寧紳商,痛商權之失”⑤。自1848年五口通商以來,直至19世紀末,在海外列強的強力脅迫下,中國先后開放22 個沿??诎?。臺山紳商有感痛失商權。他們久經動蕩的社會,部分人更有著海外謀生的經歷,促使其內心萌生對祖國強大的渴望以及家鄉發展進步的訴求。他們挺身而出,積極籌建僑墟商埠嘗試爭取商權,挽回中華民族之利。

“歐美以商立國,文化日進,我國欲救貧救弱,輸入文明,當從商務起點?!雹?,1908年公益埠向政府申請成為自開商埠,力圖以發展商業自救。1912年,粵督張人駿正式批準公益埠成為近代中國自開商埠的一員,揭開了與各地進行貿易,發展商業經營等活動的序幕[16]。

四、近代臺山特殊的經濟結構為其創造了經濟基礎與條件

19世紀末期,大量僑匯的涌入,為臺山公益埠的開埠及發展提供了經濟基礎及條件,促進了臺山商業的發展。1930年,臺山的僑匯是3000 萬美元,是全國9500 萬美元的三分之一[17]。僑匯成就了臺山僑屬富裕的生活和僑鄉繁榮的景象,購買力的增長,讓這一時期的臺山形成了特殊的經濟結構,即消費性商業經濟。僑匯除了主要用于贍養國內眷屬的生活外,還包括投資實業和興辦慈善公益事業。寧陽存牘中曾記載清同治年間臺山華僑對家鄉的影響力,“出洋人多獲資回華,營造屋宇,煥然一新,服飾飲食,專尚華美,婚嫁之事,尤斗糜夸奢,風氣大變”[18],由此看出,19世紀60年代左右,僑匯的輸入已開始改變臺山的社會風氣,源源不斷的僑匯使僑眷過上了風光的生活,促使臺山向消費型社會轉變。清光緒年間臺山地區“民風漸入奢靡,冠婚之費,動輒數百金”[4]卷8,輿地略,僑匯刺激了僑鄉消費能力的提高,華僑衣錦還鄉,熱衷于“買田、建房、娶媳婦”等三件事,不僅帶來臺山社會消費經濟的迅猛增長,更使僑鄉沾染奢侈靡費的風氣。

僑眷的消費需求與華僑的經商投資意愿不謀而合,大大刺激了臺山本地商業的發展?!吧滔步?,販賣挾貨,而游蘇杭入燕魯者益少?!保?]卷8,輿地略,不同于其他地區,臺山僑鄉社會因有著龐大的消費力,晚清時期已相當受商人的青睞,商人爭相把各地的貨物引入臺山售賣,商業文化氛圍濃厚。清末民國時期,在臺山當地已涌現了數十個以商業為中心的僑墟,公益埠是其中之一。與傳統以農產品交易為主的墟市不同,這些新興的墟市還催生了一系列因運送僑匯而誕生的銀信遞送網絡。早期的僑匯一般是海外華僑委托僑墟的商號店主或與其有密切來往的華僑商人轉交匯款和家書,隨著僑匯的不斷增多,從一開始的義務幫忙帶信發展到一個專門遞送僑匯的行業——銀號。隨之而來的還有金銀鋪、絲綢店、洋雜貨店、中西藥店、茶樓酒店、建筑建材店等,經銷來自海外以及天津、蘇杭、廣州、佛山、梧州、香港、澳門等地的商品,各墟鎮上的商業貿易一片繁盛。海內外商品的密切往來構建了一個長期的貿易網絡,直接帶動了僑墟的發展并為其提供了商業基礎。

五、近代臺山的交通發展是其形成的推動因素

在近代以前,臺山的交通主要以水路為主、陸路為輔。臺山的地勢中間高南北低,雖然擁有密布的河網,卻沒有形成一條貫通全縣的河流,受交通制約,南北居民甚少往來,縣內的發展較其他地區遲緩。臺山與外界主要聯系的水路是北部的潭江干流和南部的沿海流域。隨著僑鄉的形成,臺山與外界交往頻繁,水運開始興盛。1896年,祖籍荻海的船商余和藻開啟了汽船拖渡的水運交通工具,在潭江干流上的公益埠、新昌埠、荻海埠開始有汽船以及輪船頻繁來往于江門、廣州、澳門、香港等地,以廣海南灣為中心的海運有輪船遠航至各地??h內的水運多使用木船,大隆河流域以及臺城以下的河流網于近代開始用汽船航運,在此期間,臺山水運蒸蒸日上。

隨著近代僑鄉社會的形成,歸鄉的華僑認識到交通對社會發展的重要性。連通臺山原有的天然水路網絡進而“貫通全邑,以利交通”[19]是鐵路興建的初衷?!氨缰河枧c陳君宜禧,勘視路線,至金雞寺,時公益埠方奠基址,以金雞寺路線,諸多窒礙,改由公益埠東”[20]。1906年春,趙宗壇與陳宜禧到公益埠附近勘察地形,本來打算路線沿著金雞寺鋪設,但因金雞寺路線仍有許多不便,正當此時公益埠剛好籌建,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與地理環境,而將路線改由公益埠東。新寧鐵路的興建對公益埠的開埠及發展起著舉足輕重作用?!皞ピ沼需F路以通寧佛之商界,即有商埠以聚寧佛之物產,而諸君子始作將事,又復悉心經畫,將興東西洋通商各埠爭衡?!雹?,新寧鐵路與公益埠同期興建,優勢互補,共同迎來了臺山交通與商業的發展高潮。新寧鐵路是由臺山籍旅美華僑陳宜禧先生以“不收洋股、不借洋款、不雇洋工”倡建的中國第一條自主投資、自主創建、自主管理的民辦鐵路。鐵路于1906年由清政府立項建設,1909年3月公益到斗山段通車。新寧鐵路的通車帶動了臺山水陸交通網的形成,將原來分散的臺山自然河網發展的水路運輸連接起來,大大促進了臺山地區人流、物流的發展,并形成了臺山、江門、廣州、澳門、香港、陽江、肇慶和梧州等地的水陸交通網,使得臺山僑鄉的地理區位發生了巨大改變,一些原本不發達的地區因鐵路的通車而變得興旺起來。自鐵路通車后,新寧鐵路沿線車站及其附近誕生了板崗墟、東坑墟、松郎墟、陳邊墟、公益埠、麥巷墟、中東墟、公和市等多個僑墟,斗山墟、公益埠等一些鐵路沿線及水路交通較為發達的墟鎮更是發展成為了商貿中心。尤其是公益埠,得益于新寧鐵路的建成,成為了連接臺山、開平、鶴山、新會、中山、陽江、肇慶、廣州、佛山、香港、澳門等地的水陸交通節點,被一下子卷入了世界市場,短短幾年時間從一片荒地迅速發展成擁有數千居民的全縣第二大墟鎮。

六、小 結

僑鄉的形成是臺山僑墟發展的基本條件,也是臺山僑墟有別于其他墟市的原因所在。近代以來,隨著臺山僑鄉的形成,海內外交往日益頻繁,海外部分先進的思想理念及發展方式傳入了僑鄉并產生了深刻影響。僑匯的大量涌入為臺山僑墟的建設與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促進了臺山僑鄉購買力的增長,更刺激了本地商業和貿易的發展。以新寧鐵路為主、水路與公路為輔的交通發展推動了臺山水陸交通網的形成,改變了臺山僑鄉社會的地理發展區位,處于水陸交通節點的公益埠具備了優越的僑墟商貿發展條件。在臺山地方自治政策推行的背景下,為發展僑鄉經濟積極爭取商權,臺山的紳商與華僑打破以往單一宗族興建墟市的傳統模式聯合創建公益埠,它的發展離不開宗族勢力對地方公共事業的重要影響,更離不開海外唐人街商業經營模式的經驗借鑒,以及其所構建的海內外貿易網絡。公益埠的建立,是僑鄉百姓主動接受外來文化、包容自信的表現,反映了臺山僑墟的發展歷程,揭示了近代華南僑鄉社會變遷的歷史脈絡,見證了僑鄉在社會衍進中對文明的不斷探尋。

注釋:

① 僑墟是指清末、民國時期,僑鄉形成過程中,在本地傳統墟日集市基礎上融合中西方文化建設的鄉鎮商業活動場所,它既有傳統墟市功能,又融匯了對外交往通商的功能,建筑格局大都有西方文化色彩。特別是臺山地區,民國時期曾發展至106 處,至今仍保留96 處,為僑鄉之罕見。

② 參見:伍于政:《謹將創立新埠章程開列呈》,《廣東新寧倡建新埠敘論章程》,1905年。臺山市博物館藏。

③ 參見:伍于政:《新埠地論》,《廣東新寧倡建新埠敘論章程》,1905年。臺山市博物館藏。

④ 士紳包括世族、世家、巨室、門閥、富商等,是中國封建社會一種特有的階層,主要由當地較有文化的中小地主、退休回鄉或長期賦閑居鄉養病的中小官吏、宗族元老、富商財閥等一批在鄉村社會有影響的人物構成。

⑤ 參見:趙宗壇:《新寧合邑創建新埠序》,《廣東新寧倡建新埠敘論章程》,1905年。臺山市博物館藏。

猜你喜歡
臺山僑鄉宗族
僑鄉古村 夜賽龍舟
魏晉南北朝宗族體制與家庭文化建設
口碑炸裂!早造超90%的客戶盈利,這家品牌苗在臺山養蝦圈一夜爆火
臺山都斛鎮黨建引領賦能科技興農
發揮新僑鄉獨特優勢 助力南通高質量發展
八臺山獨秀峰
華僑作用下的僑鄉建設研究
以理馭法探究計算教學課堂模式
代際分化與“俱樂部式宗族”的形成
“走基層·僑鄉行”中央媒體江蘇行圓滿結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