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優化協同:高校德育治理體系現代化之路徑選擇

2022-12-29 03:24李文政
學術探索 2022年2期
關鍵詞:協同育人思政

李文政

(菏澤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山東 菏澤 274000)

隨著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不斷推進,高校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問題也提上議事日程,其中高校德育治理體系現代化問題又是當前應當優先解決的議題。高校德育治理需要多元主體參與,多方資源整合,多課程協調一致,多途徑協同并進,因而,高校德育治理的優化協同問題便顯得尤為重要。當前,應積極推進高校德育的理念、目標、主體、課程、方式和空間等方面的優化協同。

一、高校德育治理體系現代化之理念協同

推進高校德育治理體系現代化,首先應確保高校德育治理各主體、各部門德育理念上的一致,因此,應當從學校層面確立德育治理體系現代化的主要理念,作為本校德育治理的綱領和規范,由學校宣傳部門、學工部門、團委、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門等思政工作部門,以及黨政干部、輔導員、思政課教師等思想政治專職工作隊伍遵照執行。當前,高校德育治理應優先考慮以下幾種理念。

(一)大德育理念

堅持大德育理念,要求遵循大學生成長規律,建立健全德智體美勞相結合的一體化的培養體系,要針對不同年級的大學生,堅持分層遞進、因材施教,堅持品德塑造與知識傳授相結合,課堂教學與課外踐行相結合,教師理論講授與學生自我實踐感悟相結合,不斷創新德育的內容、形式、途徑和方法,形成全方位育人、全過程育人、全員育人、全課程育人的工作格局。此外,堅持大德育理念,包含多方面的含義和要求。首先,立德樹人是高校德育的根本任務,這是事關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大問題,因此,理想信念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四個意識”和“四個自信”教育必須貫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始終,努力培育全面發展的、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3]其次,德育是高校教育教學工作的靈魂,是高校人才能力素質評價的核心要素,是高校人才培養方案的主要內容,是塑造學生高尚的品格、完善的人格、崇高的理想和良好的修養的基礎和關鍵,因此,必須堅持立德樹人與能力塑造相結合,努力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再次,立德修身是大學生安身立命和交往處世之本,一定的道德理論積淀和良好的道德素養是大學生成才成長的寶貴的精神財富,將為大學生未來創新創業和擇業就業提供重要的人生啟迪和精神支撐。[4]

(二)人本理念

以人為本是高校德育治理體系現代化應當堅持的理念之一。以人為本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它既是馬克思主義的邏輯出發點,也是其最終歸宿。馬克思在其經典著作中多次論述到關于人和人的本質問題,例如人是社會發展的主體,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自由發展的條件,衡量社會發展的最高標準是人的全面自由發展,人類社會發展史就是以人為本的歷史,社會發展最終是為了實現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等。[5]在西方哲學中,也有關于以人為本或者人本主義的相關論述,古希臘學者普羅泰格拉指出:“人是萬物的尺度,是衡量存在的事物所以存在的尺度,也是衡量不存在的事物所以不存在的尺度?!盵6]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認為,人的需要分五個層次,當低層次的需要得到滿足后,就會產生新的更高層次的需要,這個過程永無盡頭,因此,應當關注人的需要。[7]秉持學生發展理論的羅杰斯等人強調,“學生在高等教育機構中,不斷地成長、進步,各方面能力得到提升”,主張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在民主、平等的學習氛圍中培養學生樂觀向上的進取精神。[8]這些理論研究成果,為目前開展關于高校德育治理體系現代化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在高校德育治理中貫徹以人為本理念,要求把學生視為第一資源和最大資產,做到以學生為中心,尊重學生主體地位,遵照其成才成長規律,實行人性化的德育治理、德育服務和德育教學,積極培育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滿足其自我實現的心理需求,促使其把外在的道德理念轉化為自身的道德信念,由道德他律轉化為道德自律。在高校德育治理中堅持以人為本,還要求從學生正當合理的需要出發,尊重其自我選擇,強化人文關懷和人格塑造,聚焦其生活場景,把握其思想狀況,解決其現實難題。此外,還應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引導其確立創造性、自主性人格,從知識、能力、情感、意志、責任擔當等多角度全面提升其綜合素質。[9]

人本理念作為高校德育治理的核心理念,要求在德育實踐中做到以下幾個方面。首先,要樹立服務學生的理念。當前,有學者和法律界人士提出高校與學生之間的關系是一種教育消費合同關系,學校是教育服務的提供者,學生是教育服務的接受者、享受者,根據這一觀點,學校有義務和責任為學生提供優質的教育服務?;谶@一認識,作為高校教育治理重要組成部分的德育治理,也應秉持服務學生理念,把學生視為德育服務的消費者、享受者,而不是被管理者、被教育者,努力提供優質的德育資源、人性化的德育服務、現實化的德育場景、多樣化的德育形式,大力提升德育治理的質量和水平,以不斷滿足學生日益增長的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需求。其次,賦予學生平等參與權。作為“00”后的當代大學生具有一定的獨立判斷能力,他們個性張揚,勇于創新,善于表現自我,注重自我價值的實現,為此應改變傳統的教導式、權威化德育治理方式,努力營造民主、平等的德育氛圍和場景,鼓勵大學生積極參與德育話題設定、資源共享、效果評價。再次,樹立依法治理理念。要切實尊重和維護大學生的合法權利,推進高校德育治理法治化,尤其是對那些被給予負面評價和紀律處分的大學生,必須確保其享有充分的知情權、抗辯權和申訴權,創新學生利益訴求表達的法律機制和制度建設,努力維護校園的和諧穩定。[8]

(三)新發展理念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理念,不僅是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針,也是高校德育治理的理念指引。因此,必須以五大發展理念為統領,創新德育實踐,激活德育動力,優化德育格局,夯實德育根基,推動高校德育高質量發展和高校德育治理體系現代化。

創新是保持高校德育工作可持續發展的不竭動力,創新也是大學生應具備的基本素質。因此,要推進高校德育治理體系現代化,激發德育教育的活力,創新是最基本的要求。首先要樹立以學生為本的理念,摒棄僵化命令式的教育方式,確立師生平等觀念,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個性化需求和思想情感。同時,要積極提升德育教育的時代感,根據新時代形勢發展的需要和大學生思想特點,及時更新德育內容、德育理念和德育手段,使新時代德育教育始終保持時代性、鮮活性、實效性和感染力。其次,創新高校德育的載體和途徑。充分運用互聯網、微信、QQ、公眾號、網站等載體開放性、交互性強,參與度和瀏覽率高,傳播速度快,學生接受度高等特點,及時發布德育信息,更新德育內容,推送德育視頻、圖片、文章等,使德育教育日?;?、生活化、即時化。再次,創新德育的方式方法。積極創設適合德育目標和大學生心理特點的活動場景,使大學生在實踐中通過感悟、體驗,深化對德育理論的理解,規范自己的外在行為表現,進而提升德育活力和實效性,增強大學生對德育規范、價值觀念、政治理論的接受度、認同度。[10]

協調發展是確保高校德育治理統籌兼顧,協同并進的關鍵。高校德育是由主體、客體、介體等各個要素組成的有機整體,保持各要素、各環節之間的協調一致至關重要。首先,要協調好德育工作者與德育對象之間的關系,確保二者之間建立和諧、溫馨、密切的聯系,這是做好德育工作的前提。要盡量避免和排除二者在德育方式、角色扮演、德育評價等方面的矛盾和沖突,力求建立平等、和諧的互動關系,在相互尊重、相互理解中共享德育教育的樂趣。其次,要處理好課堂德育與日常德育的關系。課堂德育包括思政課的專門化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與專業課、素質課等課程的課程思政教育,主要依托課堂教學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法治教育等,這是學校德育的主渠道。日常德育主要是由輔導員、黨政干部通過組織開展各種形式的德育活動來進行,是高校德育的主陣地。日常德育是德育理論教育的延伸,目的是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日常社會實踐活動,達到德育理論與實踐的融會貫通,主渠道與主陣地作用的完美結合,進而提升高校德育的效果和品質。[10]

人口密集的回龍觀、天通苑地區,大城市病突出。北京市人大代表伊然在調研中發現,僅回龍觀地區就有40多萬人口,但只有5個養老服務驛站,相當于大約32個社區才有一個驛站。她建議,可將“煤改氣”后的鍋爐房、儲煤廠等閑置場地用于養老設施的建設。

綠色發展要求堅持綠色、生態理念,注重高校德育的內涵發展,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積極提升高校德育的品質。綠色理念是一種價值理念、教育理念,也是一種工作理念,要在高校德育中強化大學生生態倫理觀、生態價值觀、生態消費觀教育,尊重自然規律,保護生態環境,倡導低碳生活,共建美麗中國。要堅持綠色德育工作理念,在加大高校組織、人才、財力、時間等資源投入的同時,強化資源節約意識,提升德育資源利用效益,適度控制德育資源投入成本,積極開發德育新資源,推進高校之間德育資源共建共享。要堅持綠色教育理念,在高校德育中嚴格遵循大學生成長成才的規律,強化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和政治方向、政治立場教育,解決好培育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問題。[11]要積極構建綠色文化,營造文明綠色校園,以優美和諧的校園環境、濃郁厚重的學術、人文氛圍,實現文化育人、環境育人。

開放理念要求高校德育治理要堅持時代特征、家國情懷和國際視野。要開展多領域、多層次的德育國際交流與合作,以開放促發展,努力提升高校德育治理的國際化水平。要積極借鑒先進的國際德育治理經驗和德育理念,推進我國德育治理的模式創新、格局優化。首先,要推進高校德育治理的對外交流與合作,吸收、借鑒國外優質德育資源和積極因素,提升我國高校德育治理的國際水準和國際影響力。同時,要積極樹立風險意識,警惕和自覺抵制西方思潮、西方文化、西方價值觀的侵蝕和危害。要以高度的政治自覺和責任擔當,強化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唱響主旋律。其次,要推進德育內容的開放。未來社會的發展趨勢是不同學科、專業的交叉融合發展,為此,高校德育也要以更加開放的姿態,開辟新領域,積極與創新創業教育、職業技能教育、就業擇業教育相融合,豐富高校德育內容,提升大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和社會責任感。[11]再次,要推進德育網絡空間的開放。充分利用網絡空間開放性的特點 ,積極打造網上德育陣地,拓展德育領域和活動空間。要強化網絡空間治理,充分運用大數據、現代信息技術等加強網絡監管,確保網絡輿論生態風清氣正,牢牢把握網絡德育的主導權、話語權。

共享理念要求以共同發展促進高校德育主客體的全面發展,這也是高校德育的內在要求,其目的是破除德育知識傳授由主體單方面流向客體的傳統范式,注重以人為本,在強調教育者的主體地位和價值的同時,更加突出受教育者在德育過程中的能動性,注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共同發展。以共享理念引領高校德育,就是在強調教育者與被教育者共同發展的基礎上完善自我,服務學生,實現教育者與被教育者的全面發展和高校德育的育人目的。[12]在高校德育治理中要堅持共享德育理念、共享德育資源、共享德育內容、共享德育成果,強調團隊協作和集體智慧,實現資源利用最大化和優勢互補,在集思廣益和共商共建共享的基礎上提升德育治理的效果。堅持共享理念,還要求高校德育要注重解決大學生的實際問題和現實困難,積極回應其合理訴求,做好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和就業擇業教育,幫助其解決就業創業難題。

二、高校德育治理體系現代化之主體協同

德育主體在高校德育治理中起著決定性作用,支配著德育治理的進程,主導著德育活動的開展。按照全員育人的要求,高校德育主體應當包括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輔導員、學生工作部門、學校黨團組織、黨政部門如校黨委、宣傳部、團委、教務處、后勤處等,當然,還包括專業課教師及全校教職工。從廣義看,德育主體還應包括家庭、社區、社會等。這些德育主體均在日常德育活動中各自發揮著獨特而重要的作用,但在優化合作形成合力,實現協同育人方面還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推進德育主體之間協同合作,有利于確保德育治理的科學性、合理性、整體性,大力提升德育的實效,實現部分之和大于整體的效果。

(一)校內主體之間的協同

當前,高校德育治理應切實改變德育工作專屬于輔導員和思政課教師職責的觀念,積極構建涵蓋高校各個部門、專業課教師、黨政后勤管理服務人員等在內的全員育人共同體。校內主體之間的協同,要求要有理念一致基礎上的分工協作機制,應包含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協同、教師與教師之間的協同、學校各部門之間的協同等多個層次。

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協同,首先要求在課堂理論教學中協同合作,師生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德育教學目標、教學任務,實現德育教學目的和教學效果。思政課是高校德育的主渠道,思政課教師應堅持理論對話、滲透與灌輸相結合的方式,努力提升學生的德育理論素養、思想道德素質和堅定的政治信仰。專業課教師也要在講授專業知識的同時,結合課程內容和當前形勢推進課程思政,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同時,教師與學生之間要強化課外實踐環節的協同,要通過師生共商共建共享推進社會實踐活動、社團活動、校園文化建設及課外休閑娛樂活動,實現教學內容的實踐轉化、教學效果的實踐檢驗和教學過程的實踐延伸,進而達到在實踐中潛移默化育人的目的。學生社團、志愿者協會、大學生愛心社等是大學生參與實踐活動的重要平臺,為大學生走向社會、服務社會、奉獻社會提供了機會和舞臺。豐富的實踐活動能夠使大學生將課堂德育理論內化為自身品質,外化為實際行動,有助于提升其綜合素質,并進而提升其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使命感、責任感。[13]

教師與教師之間的協同,要求高校所有教師都要自覺擔當起培根鑄魂、立德樹人的神圣使命,因此,輔導員、思政課教師與專業課教師之間必須協同合作,形成合力,共同完成這一職責和使命。思政課教師與專業課教師相互配合共同推進課程思政和課程德育,能夠將德育元素融入專業知識與專業實踐,有助于培育大學生的創新意識、專業信念和協作精神。思政課教師也可以通過擔任兼職輔導員、兼職班主任等形式,深入實際,了解學生的思想狀況和現實問題,進而提升思政課教學的針對性、實效性。為強化思政課教師與專業課教師的協同育人機制,應做好以下幾項工作:首先要對專業課教師進行思政課課程培訓。讓專業課教師掌握思政課的基本理論知識,了解育人目標,確立思政育人理念,提升課程思政意識和能力。同時,要將課程思政的形式和方法傳授給專業課教師,使其能夠在專業課教學中熟練、靈活運用所掌握的思政課理論知識,達到專業課知識傳授與立德樹人相結合的目的。其次,要開展思政課教師與專業課教師交流、幫扶活動。思政課教師要幫助專業課教師制訂適合不同專業需求、具有各自特色的課程思政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同時,思政課教師也要積極關注專業課教師的課程思政的教學過程,適時給予指導,幫助其分析和解決課程思政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14]再次,要強化對思政課教師和專業課教師的管理和教育引導,防止其在事關政治立場、政治方向、政治紀律和道德觀念等重大原則問題上出現偏差。近年來,在高校教師中不時出現的一些利用微信、博客、QQ等散布錯誤政治觀點、違背道德底線、詆毀國家、精日媚美、支持“港獨”等案件表明,對高校教師進行經常性的思想教育和履職監管很有必要,因為這不僅僅是教師個人政治立場和道德素質問題,而是事關能否培育合格的致力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問題,關系到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大問題,因此必須予以高度重視。

學校各部門之間的協同,要求各部門在德育治理中確立協同育人理念及明確各自在協同育人中的角色定位,建立協同育人平臺,健全協同育人機制。首先,各部門之間要確立協同育人理念及明確各自在協同育人中的角色定位。高校德育治理優化協同,要以各部門共同的德育理念為引領,努力增強各部門的協同精神、協同意識和協同能力。要健全德育治理相關制度文件,創新協同育人模式,營造協同育人文化,達成協同育人共識。宣傳部、學工部門、思政課教學部門和黨團組織、后勤部門等,要明確各自在協同育人中的角色定位和各自職責,暢通溝通渠道,共享德育資源,凝聚德育共識,共同推動和參與德育實踐。其次,要建立協同育人平臺,包括跨部門協同合作德育平臺、德育學術研究與交流平臺、德育實踐平臺等。當前,高校德育治理涉及各個方面的問題,僅依靠個別部門已經難以適應現實需要,也難以應對和解決所有現實問題,因此,必須打破部門界限和門戶偏見,堅持協同、合作、融合的原則,以學生工作部門和思政課教學部門為核心建立跨部門協同合作德育平臺。同時,還要建立德育學術研究與交流平臺,通過開展德育專項課題合作、德育學術交流、德育熱點問題研討、德育研究成果發布等形式,推進德育理論創新和德育實踐創新,不斷提升德育的實效性和德育治理體系現代化水平。此外,各部門還要積極打造德育實踐平臺,通過共同開展“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志愿服務活動、主題教育實踐活動、大學生科技文化藝術節等,進行深度德育合作與交流,共同提升各部門的德育教育水平和德育實踐能力,推動高校德育協同治理高質量發展。[15]

(二)校內主體與校外主體之間的協同

學校、家庭、社會在高校德育中相互關聯,具有各自優勢和特點。學校教育是科學性、理論性、系統性教育,是德育教育的主導和主陣地。家庭教育是親和性、情感性、感染性教育,是德育教育的起點和基礎,也是初始性、奠基性和終身性教育。社會教育是實踐性、多樣性、及時性教育,是德育教育的主流,也是學校德育和家庭教育的延伸。當前,應當改變過去那種三者之間德育功能相對分散,未能形成合力的局面,在高校德育治理中強化三者之間的協同合作,形成德育共同體。

加強學校與家庭之間的協同,是高校德育治理的重要一環。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作為兩大教育子系統,在高校德育中不可或缺。學校教育是一項有序的、有目的的教育活動,立德樹人是根本任務,而家庭教育則是一種無序的、感染性教育,在個別家庭甚至是一種重智育輕德育的偏導性教育,這就極易與學校教育產生內耗或者沖突,進而消解學校教育的德育效果。因此,家庭教育必須融入學校教育的德育體系和價值體系之中來,全面參與高校的德育治理進程,才能實現家庭和學校的德育協同效應和自組織能力,促進家庭和學校兩大教育子系統由無序向有序轉變,由各自為戰向協同合作轉變。要通過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相互支持與合作、相互協調與配合,強化二者在高校德育中的互補與協同、合作與同步功能,進而實現德育環境整合、德育資源共享、德育過程同步、德育功能互補,促進高校德育的高質量發展。[16]

加強學校與社會之間的協同,是高校德育治理的另一重要環節。雖然學校教育在高校德育中起著主導作用,但是學校作為社會的一個組成部分,不能脫離社會而獨立存在與發展。社會教育決定著高校德育的時代屬性和發展方向,賦予高校德育生活化意義和實踐屬性。要提升德育的實效性和生命力,單靠學校教育是不可能完成的,必須優化整合社會上各種德育資源,強化全社會大德育意識。學校要與社會建立德育協同合作機制,主動與社會聯合建立各種實踐教學基地和德育教育基地,如紅色教育基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志愿服務基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等。同時,學校應積極與政府部門、社會機構等聯合舉辦大型德育實踐活動,如建國周年慶?;顒?、建黨周年大型展演活動、黨建知識競賽、道德模范人物報告會等。要積極組織大學生參與社會志愿服務活動,為大學生打造服務社會、奉獻社會的平臺,提升其社會服務意識,增強其社會適應能力和社會實踐能力。此外,還要充分發揮社會先進人物如科學家、道德模范人物、英雄人物、勞動模范等的榜樣引領和典型示范作用,并積極打造高校模范人物引領育人文化品牌。[17]

三、高校德育治理體系現代化之課程協同

(一)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協同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盵18]這里明確提出了思政課程與其他課程協同合作、同向同行的要求。在高校德育治理中,應堅定貫徹這一要求,強化思政課與專業課、其他通識課程的協同合作,處理好思政課與其他課程之間的關系,構建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體系,實現二者在價值引領、實踐方法等方面的統一。

要正確認識和處理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關系。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在德育教育的基本原則和總體目標上是相同的,二者的目標和任務都是立德樹人,培育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都要堅持育人為本、政治引領、價值塑造、思想啟迪等德育基本原則,都要遵循課程育人的基本規律。同時,二者都要根據大學生的現實需求與思想特點,積極優化課程德育內容,改進教學方法,拓展課程思政載體,提升育人實效。[19]我國高校人才培養的主要形式是課程教學,思政課與專業課等都是高校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二者的職能有主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和主要從事專業知識教育之分,但二者的最終目標是一致的,即培養具有較高思想道德素質和較強專業技能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人才。因此,在教學實踐中,二者都應堅持知識傳授與思政育人相結合。當前,應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以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公德、職業道德教育為重點,開展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教育,努力傳播馬克思主義經典理論,講好中國故事。

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在側重點和方式上有所不同。思政課是高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課堂、主渠道,是旗幟鮮明地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道德規范和價值觀念教育的課程,屬于顯性教育,其目的是對大學生進行系統的、有計劃、有目的的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教育,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價值觀念和道德理念,因而是一種情感教育、正面教育。課程思政則主要是通過挖掘專業課等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分析專業課中可用于解決大學生思想認識的相關內容,通過傳授專業知識來引導大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求知、學會共處,因而是一種隱性教育。它強調通過專業知識與思政元素相結合,在潛移默化中宣傳、貫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主流意識形態,進而達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效果,是一種間接性教育。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合作,就是要充分發揮思政課顯性教育與專業課課程思政隱性教育的各自優勢,解決大學生德育教育各自為政和長期存在的思政課程“孤島化”現象,使二者同心同德、同向同行。[20]

要健全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體系。首先要構建全課程育人理念。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務就是立德樹人,因此,高校開設的所有課程都承擔著育人的責任,要通過校園網、微信公眾號等各種媒體廣泛宣傳開展課程思政的重要意義,開設專題培訓班,對全體教師進行課程思政內容、方法、思路等方面的專項培訓,努力提升全體教師的課程思政意識和思政育人能力。其次,加強頂層設計和制度建設。高校應從學校層面加強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框架的頂層設計,健全制度保障,把全員育人、全課程育人理念和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體系建設納入學校事業發展規劃和發展戰略之中,要完善教學組織管理、教材開發、教師培訓、考核評價等制度和規范建設,確保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有章可循,有序推進。最后,完善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考核評價體系。要及時對協同育人效果,教師參與協同育人履職情況等進行科學的檢驗和評價,并將考核評價結果作為教師評獎評優、職稱職務聘用、績效考核的重要參考和依據,從而進一步激發教師參與協同育人的動力,提升協同育人實效。[21]

(二)大中小學思政課程的協同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9年3月18日召開的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指出:“在大中小學循序漸進、螺旋上升地開設思政課非常必要,是培養一代又一代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盵22]這里明確提出了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和優化協同的問題,當前,大中小學思政課優化協同應當重點關注目標協同、內容協同、主體協同、課程設置協同、課程資源協同和評價機制協同等幾個方面。

課程目標優化協同。教育目標是國家高等教育觀的體現,主要解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問題,按照《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要求,要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循序漸進、螺旋上升。小學階段思政課應注重道德情感啟蒙和感性認知,初步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民族自豪感和集體主義觀念,通過灌輸、滲透等方式幫助其初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及未來擔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美好愿望。初中階段思政課應注重打牢思想基礎,應引導學生學會透過現象看本質,實現由感性認知到理性認知的升華。同時,應進一步強化學生的社會主義、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意識,強化其擔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意識。[23]高中階段思政課應注重學生政治素養的提升,應當強化學生的政治認同,引導學生擁護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爭做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大學階段思政課應注重強化學生的使命擔當,通過道德教育,價值引領,情懷塑造,引導大學生成為思想政治素質、知識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質過硬,能夠承擔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24]

課程內容優化協同。大中小學思政課課程內容優化協同,重點是做好思政課程內容的銜接問題。首先,應協同制訂課程標準。思政課課程標準是課程目標、內容和教材編制的基本依據,是思政課程的指導性、綱領性文件,因此,必須統一編制大中小學思政課課程標準。要改變將小學、初中、高中、大學分階段制訂課程標準的模式,打破各階段思政課程的自我封閉,制訂一個統攬全局,一體貫通,優化協同,螺旋上升的包含各階段的思政課課程標準,以便解決各階段思政課程內容重復、交叉、倒掛、脫節等問題。新的思政課課程標準,應當貫穿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條主線,堅持整體性與層次性的協同一致。其次,應協同規劃課程教材體系。教材是開展思政課教學的基本依據,有了高質量的教材,才能有高質量的教學。目前各階段的思政課教材因要保持各自學科體系的完整性,仍然存在著編制修訂滯后、內容交叉重復、銜接協同不足等問題,因此,應當根據優化協同后的新的思政課課程標準,組織各階段專家學者,統一協調和規范各階段思政課教材內容和教材體系,以便保持思政課教材的系統性、完整性、協調性和層次性。[25]

課程資源優化協同。大中小學思政課課程優化協同,要求做好信息共享、學術交流、師資培育等工作。首先,要做好信息共享工作。應當建立大中小學思政課信息交流和資源共享平臺,健全大中小學教師實時或定期交流合作機制,充分利用在線互動平臺、微信公眾號、QQ群等新媒體技術,實現各階段思政課教師跨地域實時討論交流和信息獲取,分享各階段教學信息、學生思想狀況信息和網絡資源。其次,要建立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師定期學術交流研討機制。構建常態化的學術研究、理論研討、熱點解析和經驗交流機構和平臺,強化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師之間的溝通和交流。也可通過崗位交流、定期互訪、專題研修等方式,拓寬交流渠道,提升理論水平。最后,要健全師資培育機制。建立思政課教師培訓培育機構,通過定期開展各階段思政課教師一體化培訓、輪訓和訪學、攻讀學位等形式,構建各階段思政課一體化育人共同體,全面提升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師的理論素養和育人水平。[26]此外,還應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學方法和評價機制等方面的優化協同,以進一步提升思政課教學效果。

實現高校德育治理體系現代化,除推進理念協同、主體協同、課程協同之外,還應大力推進目標協同、方式協同和空間協同,通過積極整合優化各種資源,打造德育共同體,創新德育治理機制,推動高校德育高質量發展。

猜你喜歡
協同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維審視
輸入受限下多無人機三維協同路徑跟蹤控制
育人鑄魂守初心 賡續前行譜新篇
家校社協同育人 共贏美好未來
思政課只不過是一門“副課”?
關于國企黨建與思政宣傳有效結合的探討
思政課“需求側”
思政課“進化”——西安交大:思政課是門藝術
“四化”協同才有出路
京津冀協同發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