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優美和崇高在貝多芬音樂中的表現
——以鋼琴奏鳴曲《田園》第一樂章為例

2022-12-29 08:01郭穎茜
輕音樂 2022年2期
關鍵詞:奏鳴曲交響曲樂章

郭穎茜

一、貝多芬生平軌跡

德國樂圣路德維?!ゑT·貝多芬,在西方音樂史上獨樹一幟,他將由海頓、莫扎特發展起來的維也納古典音樂得以擴充,是西方音樂史上“集古典主義之大成,開浪漫主義之先河”的偉大音樂巨匠。貝多芬堅韌不拔的意志,與命運抗爭的信念,崇高的人道主義思想情懷是促成其一生創作的不竭動力。也正是如此,造就了其音樂作品史詩般的英雄氣魄和震撼人心的藝術魅力。

貝多芬的一生總共經歷了四個時期,分別是波恩時期、維也納時期、創作成熟時期、創作晚期,不同時期的社會環境、生活經歷以及藝術思潮促進了其思想性格及創作風格的形成。

(一)波恩時期(1770—1792年)

波恩,這座古老的城市位于德國萊茵河畔,貝多芬起初的22年便是在這里度過。這個時期的波恩,擁有濃厚的音樂文化氛圍,宮廷中盛行包括音樂演出在內的各種娛樂活動。與此同時,受法國“啟蒙運動”與德國“狂飆運動”的影響,崇尚自由、博愛、人道主義思想的潮流在社會上迅速流傳開來。在此時期,貝多芬還結識了魏格勒、勃朗寧一家以及華爾斯坦伯爵,并與之成為一生的摯友。貝多芬也常與他們討論哲學、道德、詩歌和音樂。更為重要的是,莫扎特、海頓都曾對貝多芬給予過肯定、幫助和支持,尤其在他音樂學習的道路上產生了深遠影響。

該時期,他的創作主要側重于一些三重奏、四重奏作品以及歌曲創作、鋼琴變奏曲、回旋曲小品。

貝多芬的早年并不幸運,嚴厲粗暴的父親、窘困落魄的家境等這一系列惡劣環境使他養成了頑強不屈的性格和獨立自主的意識。同時,自由平等博愛的新思想已經在貝多芬內心扎根并逐漸生長,在其創作的歌曲《誰是自由人》中得以體現。這一觀念成為貝多芬世界觀的核心,貫穿其一生創作的始終。

(二)維也納時期(1792—1802年)

貝多芬創作的第二個時期可歸納為自1792年他奔赴維也納直到1802年他創作《第三交響曲》(英雄)之前的這段歷史。

相比之前的波恩時期,貝多芬在此時擁有了更為廣闊的天地。他曾師從海頓學習作曲,并跟隨當時著名的管風琴家、作曲家阿爾布來希貝爾格學習對位。在這里,貝多芬擁有高超的即興演奏技巧和天賦,憑借鋼琴演奏家的身份迅速贏得維也納上層社會的歡迎與賞識。這一時期,他主要創作了給海頓的前三首鋼琴奏鳴曲(Op.2 No.1-3),前兩部鋼琴協奏曲、交響曲,6首弦樂四重奏和鋼琴三重奏等一系列室內樂作品,同時還有包括“悲愴”“月光”“暴風雨”等在內的20首鋼琴奏鳴曲??傊?,不論是創作還是演奏,貝多芬在這一時期已顯示出自己獨有的個性。他的作品中包含著一種巨大的力量、氣勢以及強烈的情感與氣氛。

而且這個時期的貝多芬也正經歷著人生與命運的雙重折磨與考驗。耳聾病癥的加劇使他內心遭受打擊,絕望之中想要放棄生命,但由于他心中懷揣著崇高的志向與抱負,同時對藝術、對音樂的熱愛最終使他在困境中堅持下來,他將自己的期望全部寫進音樂中,以此作為他向命運挑戰的精神支柱。正如他所寫到:“我將扼住命運的喉嚨!”“我將和我的命運抗爭!”“我是為人類釀造美酒的巴克斯神,不管是誰,真正理解了我的音樂就能從別人帶給他們的悲慘中解脫出來?!盵1]

(三)創作成熟時期(1803—1804年)

標志著貝多芬創作盛期到來的是其《第三交響曲》的完成,即1803—1804年間;此時的貝多芬已獲得較高聲望,與海頓、莫扎特并稱為音樂大師。這個時期產生的創作有:《科里奧蘭》《埃格蒙特》等管弦樂配樂,這些大多是為戲劇、歌劇和芭蕾舞劇所寫;此外,還有第三到第五鋼琴協奏曲,第三到第八交響曲,“春天”小提琴奏鳴曲等??傊?,大量的杰出作品都在此期間誕生。

(四)創作晚期(1815—1827年)

這個時期與政治歷史上的分歧聯系在一起。該時期經歷了拿破侖失敗,歐洲封建王朝復辟,維也納成為政治中心。歐洲各國呈現出錯綜復雜的矛盾狀況,德國的民族意識也普遍覺醒。

這個時期的貝多芬沉浸在自己的內在世界里,音樂創作也與內在自我的聯系更為緊密。同時,他還認真鉆研亨德爾、巴赫這些巴洛克音樂大師們的作品,如在他創作的晚期四重奏以及奏鳴曲中便可清晰地反映出來。這一時期的創作主要包括第九交響曲、《莊嚴彌撒》、幾套蘇格蘭民歌的創作,《致遠方的愛人》一部抒情聲樂套曲。

貝多芬的一生從未放棄過對自由平等博愛這一信念與世界大同崇高理想的追求,不論是《第三交響曲》中所蘊含的那種強烈的自我奮斗意識,還是最后的《第九交響曲》與《莊嚴彌撒》作為其人生目標與宗教信仰的宣誓,都始終貫穿體現著這一思想觀念。

二、貝多芬的創作

他的創作領域極為寬泛,涉及的體裁也多種多樣,風格不一。其中包括1部歌劇、5首鋼琴協奏曲、9部交響曲、32首鋼琴奏鳴曲,以及多首管弦樂序曲。

(一)交響曲作品

貝多芬的九首交響曲分別屬于不同的創作時期,是其創作風格的集中體現。有音樂學家將其分為這樣幾類:英雄性、戲劇性(第三、第五、第九交響曲);生活風俗性和抒情性(第一、第四、第八交響曲);群眾性、舞蹈性《第七交響曲》,而《第二交響曲》是綜合性的,第六交響曲則融自然和哲理于一體。[2]若按時期劃分,第一、第二交響曲應屬維也納早期創作,雖然有海頓交響曲的外形模式與樂隊編制的痕跡流露出來,但早已包含貝多芬音樂豪邁的氣質與風格。

我們都熟知的《第三交響曲》是貝多芬個人風格完全成熟的標志,這部交響曲所呈現出的恢宏氣勢是之前海頓、莫扎特交響曲所不具備的,推動了交響樂套曲傳統形式的發展和前進。各樂章選擇不同特色的形式結構,尤其是第一樂章的快板奏鳴曲,是貝多芬獨創意識的集中顯示。主題動機得以充分發揮,各部分的獨立與相互之間的關系得到加強。這些因素使得第一樂章充滿矛盾,動力與戲劇沖突,成為英雄交響曲的重心。

而《第五交響曲》(命運)是貝多芬最集中精煉的作品。曾在1808年12月22日于維也納劇院首演,貝多芬本人親自擔任指揮。這個“命運”動機由4個音的節奏型濃縮而成,極為簡潔,使用極強(ff)力度奏出,由弱拍起的3個重復短音,下行三度到強拍的延長音而構成。這個動機主宰整部作品,貫穿于這部交響曲的各個樂章,帶給聽眾不同的遐想與情感體驗。凡是仔細聆聽過這部樂曲的人,都會被其中所蘊含的強大精神力量所震撼和感動,同時也從中窺見自我。

《第九(合唱)交響曲》代表貝多芬創作的頂峰,可謂是他人生經驗的總結。其中包含著對宇宙、上帝、人世的思索以及人類終極價值的關懷。尤其是末樂章作為全曲的至高點,采用德國詩人席勒的詩《歡樂頌》為歌詞,在龐大的管弦樂音響中引入人聲“歡樂女神圣潔美麗”“在你溫柔的翅膀下,人們都會結成兄弟”。領唱、合唱自如切換,與管弦樂織體交相輝映。該部作品是貝多芬理想信念的圓滿寫照,閃耀著“自由平等博愛”的真理之光,充滿深邃的哲理思辨,是貝多芬為后世人類文化所留下的最光輝燦爛的一筆貢獻。

(二)重奏作品

室內樂作品的創作貫穿貝多芬一生的幾個時期。譬如,鋼琴三重奏、為鋼琴和管樂的五重奏等是其早期的作品;而作為中期四重奏的典范之作則是獻給俄羅斯駐維也納大使拉祖莫夫斯基伯爵的3首四重奏,這里貝多芬采用了俄羅斯民歌曲調,如第1首F大調末樂章的主題;貝多芬晚期四重奏作品中運用復調的創作手法,情感細膩,富有哲思,尤其是作品Op.131由傳統的四個樂章擴充到七個樂章。各樂章之間是一氣呵成、不間斷的,具有交響曲的氣魄。晚期的這些作品已經暗示著浪漫主義思潮即將到來,具有十分深遠的影響。

(三)鋼琴作品

在鋼琴創作領域中,貝多芬亦取得過非凡的成就。眾所周知,他的五部協奏曲至今仍是音樂會上的重要演奏曲目。而鋼琴奏鳴曲的創作也貫穿貝多芬的一生,例如,前10首奏鳴曲與前古典時期的作曲家風格(如海頓、莫扎特)更為接近,特別是獻給海頓的前三首鋼琴奏鳴曲。但該時期已漸漸顯露出貝多芬的獨特個性。如“悲愴”(第8首)這部作品中調性的大膽轉換,各樂章之間的聯系,以及主題的對比和戲劇性發展等因素。

而第17首、第21首、第23首等奏鳴曲則代表貝多芬中期的創作發展。此時他已走上一條新路。尤其是F小調的“熱情”這部作品已完全體現出貝多芬創作盛期的典型風格,富有邏輯性的曲式結構與緊張的激情完美融合在一起,顯示出其交響曲所具有的深度與力量。

最后6首奏鳴曲是他晚期特征的集中體現。其中包含數目不等的樂章,有2個樂章,也有4個樂章。同時,復調對位寫作手法的運用是該時期的一個重要特征,如作品Op.106的末樂章便采用賦格的創作手法。該時期的創作更加注重內在自我的表達,音樂創作形式也更加靈活,種種跡象都表明貝多芬與19世紀的浪漫主義時期聯系更為緊密。

(四)聲樂作品

貝多芬的聲樂作品亦風格多樣,包含歌劇、彌撒、清唱劇、康塔塔以及大量藝術歌曲等體裁。

1.歌劇

《費德里奧》是貝多芬創作的唯一一部歌劇,它以法國作家布依的劇作《萊奧諾拉或夫婦之愛》為腳本,歌劇中運用宣敘調和詠嘆調,歌頌萊奧諾拉和弗羅列斯坦這兩位正面人物。以此來突出歌劇的主旨,即英雄的意志和愛情的力量。同時貝多芬也使用強烈而陰暗的音樂來刻畫渲染反面人物角色皮扎羅的形象??傊?,該歌劇已凸顯出貝多芬那個時代的烙印,帶有很強的政治含義,體現出貝多芬對社會現實和倫理題材的深切關注。

2.莊嚴彌撒

彌撒作為中世紀一種古老的宗教音樂體裁為世人所知曉。在此,貝多芬將經文的每一個字都試圖用音樂語言表達出來,如《D大調彌撒》(亦稱莊嚴彌撒)被認為是貝多芬最偉大的作品,其中包含獨唱、重唱優美的段落,配器亦十分精練。這部作品的力量可與《第九交響曲》所媲美,音樂雄渾莊嚴。

除上述之外,貝多芬還寫過藝術歌曲《阿德拉依德》、聲樂套曲《致遠方的愛人》等,這些作品以其優美的意境和新穎的結構形式流傳于世間,為大眾所喜愛。

總之,貝多芬的一生善于不斷突破傳統作曲方式,大膽實踐,探索新的音樂表現手段。尤其在和聲、調性、節奏、旋律等方面都超越前人。同時他還將自己的崇高理想以及追求“自由和進步”的遠大目標融入自己的音樂中,使聽眾在聆聽的過程中無一不被音樂所迸發出來的氣勢和力量所震撼,進而在音響中找到通往人類心靈和美好世界的路。

三、優美在作品中的體現

美有兩種不同的形態,即優美與崇高。這兩種形態也帶給我們不同的審美體驗。譬如,優美使我們放松,給我們以精神上的愉悅和感官上的享受。正如“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風”這些詩句便向我們展現出大自然中一個個優美的意境,令人瞬間心曠神怡;再比如,刀美蘭的舞蹈《水》、拉斐爾的《西斯廷圣母》以及達·芬奇的《蒙娜麗莎》等著名的中外藝術作品便通過清晰、細膩的筆調向我們描繪出一個個優美柔和的女性形象??傊?,上述這些實例都向我們表明優美的特點即是:美處于相對統一的寧靜、平衡狀態。

那么,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田園》亦有這樣的美感體現在其中。羅曼·羅蘭曾評價:“這首奏鳴曲是所有奏鳴曲中較少激情的一首,是幸福的,充滿陽光,是貝多芬最‘清澈的小河’之一?!薄短飯@》第一樂章共分為呈示部、展開部、再現部、尾聲四部分。是全曲的快板(Allegro)樂章,旋律輕松愉快,充滿靈動,抒情性極強。作曲家貝多芬用十分形象、具有描繪性的音樂語言和創作手法向我們展現了優雅別致的田園景象,使聽眾在那一個個流動的音符間感受大自然的安寧、平和與美好。

首先,呈示部由主部、連接部、副部、結束部四部分組成,在主調D大調上展開。主部總共由四個樂句構成,一開始,第一句(1—10小節)主題在中聲部以先下行后上行的方式陳述;第二句主旋律以移高八度的形式在高聲部反復出現。這兩句旋律平靜而悠揚,富有歌唱性,低聲部在D音上持續不斷地均勻律動著。高、低聲部的巧妙配合為我們勾勒出一幅溫馨的田園畫面。第三、四句依舊采用右手主旋律與左手低聲部相結合的手法,同時使用“cresc”“sf”“漸弱”“p”的表情記號,音響時而由遠及近、時而又由近及遠,描繪出大自然似真似幻、純凈迷人般的唯美意境,令聽眾不禁沉浸其中。

連接部右手的高聲部運用均勻的八分音符,左手的低聲部使用連續長音,如同湍急流動的溪流。緊接著副部采用類似復調的手法進行創作,音樂共分為四個聲部,層次分明,極具立體感。同時再加上快速的八分音符節奏與特強(sf)的音響伴隨始終,好似一片郁郁蔥蔥的森林逐漸映入眼簾,為音樂增添了幾分神秘的氛圍。最后結束部逐漸趨于平靜,音樂材料大多是從主部主題中提取出來的片段。左手是在不同音區上變化跳躍的和聲,仿佛傍晚樹葉搖曳發出的沙沙聲,顯出寂靜感,使人們在此時得以放慢腳步,清理一天的疲憊,感受大自然帶來的寧靜與莊嚴。

其次,是音樂的展開部;一開始,引用之前的主題材料。隨后的中心部采用模進、模仿的手法,將主題逐漸縮減、分裂,使音樂充滿動感和張力,不斷達到高潮,突出了大自然的生機盎然。準備段使用倒影的創作手法,音樂以平穩級進的形式發展。同時,展開部也采用了一系列轉調,情緒更為明朗,亦增加了幾分戲劇性因素。

再現部與呈示部相比較,音樂材料并未發生太多變化,只是主部主題中間有部分采用變奏,使旋律呈現出音型化特點。

最后,是全曲的尾聲部分。這里又再現呼應之前的主題材料,同時在主持續音上進行,并采取“pp”“cresc”“sf”“decresc”“p”交織在一起的力度,使音樂更加細膩、豐富,在溫和、恬淡的氛圍中結束。猶如遙遠的鐘聲在風中回蕩,最終慢慢消失,帶給人無盡的遐想,令人回味無窮。

整個第一樂章向我們展現出一幅田園風景圖,作曲家描繪塑造出一系列意象,如牧歌、流水聲、沙沙聲……讓聽眾得以領略到大自然的柔美與蒼勁。同時該樂章采用歌唱性主題旋律進行創作,并以重復不斷的四分音符主音D作為背景,使音樂充滿靈活性與律動性,給人以動靜相稱、剛柔相濟、對立統一的美感。

以上正是該樂曲在優美這一形態上的形象體現。

四、崇高的人道主義思想

作為歐洲資本主義上升時期資產階級音樂文化杰出的代表人物,貝多芬在歐洲音樂史上享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崇高的人道主義思想是特定時代之下的產物,在18世紀后半葉歐洲資產階級啟蒙運動的影響下應運而生。

回溯歷史,人道主義最先產生于14至16世紀的文藝復興運動時期,當時歐洲社會正發生著翻天覆地的巨變,同時“資產階級”這一新興階級也開始出現。而文藝復興正是在新興資產階級領導下掀起的一場反封建的思想解放運動。當時的人文主義者們提倡以“人”為本,反對神權和禁欲主義,主張人的個性解放,以及主張人追求現世幸福。但受根深蒂固的宗教影響,這個新興階級還很薄弱,尚未形成完整的思想體系。直到18世紀后半葉,文藝復興倡導的“人道主義思想”才在全歐洲資產階級啟蒙運動的蓬勃興起中得到進一步發展。當時的啟蒙思想家們提出“自由、平等、理性”的口號。譬如,盧梭作為法國啟蒙運動的重要代表人物,就曾提出“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薄胺艞壸约旱淖杂?,就是放棄做人的資格,就是放棄人類的權利,甚至就是放棄自己的責任?!∠约阂庵镜囊磺凶杂?,也就是取消了自己行為的一切道德性?!盵3]與此同時,德國的啟蒙思想家們也同樣把“自由、平等”看作是神圣而不可侵犯的人類法則。這一思想傾向在“狂飆突進”文學運動中表現得尤為突出。如歌德的《少年維特之煩惱》《葛茲·封·白里興根》,席勒的《強盜》《歡樂頌》等作品都是這一時期人道主義思想的代表。

青少年時期的貝多芬,正處于歐洲資產階級啟蒙運動蓬勃發展的時代,而德國“狂飆突進”運動后期,貝多芬正值迎來向成年的過渡期。待到法國大革命爆發那年,貝多芬已經19歲,當時已完全成熟的歐洲資產階級人道主義思想對貝多芬世界觀的塑造起到了極大的沖擊和影響。隨后“自由、平等、博愛”的思想便逐步確立下來,成為其世界觀的核心支柱。

由于出身于市民階層,貝多芬強烈要求“自由、平等?!睒O力擺脫封建階級對其精神的束縛,積極地尋求個性解放。他把“自由”當作其一生最寶貴的財富,聲稱要“愛自由甚于一切?!盵4]并且在他給圖克海姆的男爵的一封信中曾說:“我雖不是男爵,但我是一個自由人?!盵5]與此同時,他還對封建貴族階級常常抱以輕蔑的態度:“世界上沒有什么事物比大人物更渺小了?!盵6]出于強烈的自尊心,1806年貝多芬還與他的貴族保護人發生過沖突,并且還在一次晚會上拒絕為客人演奏。

以上種種都顯露出貝多芬高貴的人格以及他對自由、平等的熱烈追求。此外,“博愛”這一思想也貫穿其一生的世界觀。席勒所描繪的那個理想的極樂世界,正是貝多芬所幻想與憧憬的。他曾說:“從孩童時代以至長大成人,我最大的快樂和幸福,是扶助他人?!盵7]憑借其頑強而又堅定的信念,貝多芬相信人類終有一天會達到天下大同的高尚境界。

以上就是貝多芬世界觀的體現,即“自由、平等、博愛”的人道主義思想。這一世界觀也始終貫穿于他的音樂作品中,成為其藝術創作的不竭動力和源泉。正如鋼琴奏鳴曲《田園》(第一樂章)這首作品便是他崇高精神的生動再現。貝多芬在音樂中向我們描繪了一幅圣潔、優美、充滿和諧的田園風光,這與現實社會中的種種丑陋、不堪形成鮮明對比。表現出貝多芬對大自然的熱愛以及對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結 語

本文主要以貝多芬創作的鋼琴奏鳴曲《田園》(第一樂章)為例,結合具體的音樂本體以及貝多芬的世界觀,分析了“優美”和“崇高”這兩種美之形態在該作品中的體現:即優美是通過具有音畫式的音響為我們描摹出一幅生機勃勃的大自然田園風光圖;而崇高則是貝多芬對自由、美好生活的熱愛與向往之情,這也正是其“自由、平等、博愛”的世界觀的生動寫照。聽眾們也在他的音樂中得以找到精神上的慰藉,于不知不覺中打開通向遠方未知世界的大門。

注釋:

[1]馬克利斯.西方音樂欣賞[M].劉可希譯.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262.

[2]張洪島.歐洲音樂史[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3:158.

[3]盧 梭.社會契約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6,13.

[4]1793年5月23日在《阿·服克紀念冊上的題字》,見《貝多芬的書信、日志和談話》第17頁。

[5]夏弗萊.音樂的解放者貝多芬[M].上海:上海悲多汶學會出版社,1946:43.

[6]1810年2月12日致布萊特柯普夫—黑特麥爾出版社的信,見《貝多芬的書信,日志和談話》。

[7]1823年9月9日致納格爾的信,見夏弗萊:《音樂的解放者貝多芬》第266頁。

猜你喜歡
奏鳴曲交響曲樂章
手機上的奏鳴曲
什么是“中華第一樂章”? 等
譜寫肌膚新樂章
春之交響曲:聽春天的聲音
集市交響曲
饑餓奏鳴曲
三部奏鳴曲 俄克拉荷馬城雷霆
廚房交響曲
色彩交響曲
祭獻奏鳴曲(組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