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埃利奧特的哲學觀念在高等音樂教育中的體現

2022-12-29 08:01蔣鈺琪
輕音樂 2022年2期
關鍵詞:音樂學生

蔣鈺琪

埃利奧特(David·J·Elliot)是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音樂教授,曾在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和西北大學,擔任過音樂教育的客席教授。20世紀下半葉,音樂教育哲學的活力主要體現在對音樂教育哲學的研究、音樂教育哲學體系的建構、拓展和分化上。本文以《關注音樂實踐》一書為例,實踐音樂教育哲學產生于20世紀90年代中期,是在北美出現的一種教育哲學范式。實踐音樂教育哲學強調音樂的本質是人類有意識的行為,音樂創作者在一定語境下,對音樂要素進行有規則的排列和組合。音樂教育的本質和價值取決于音樂的本質和價值,音樂的本質和價值存在又取決于與音樂在學校教育中的地位,學校音樂教育的本質與價值取決于人們創造音樂的全部實踐活動過程中。音樂實踐活動包括音樂制作和音樂聆聽,二者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存在于特定的文化語境中。音樂制作分為三大板塊:通過過音樂主體自身習得的音樂知識和音樂技能進行的作曲和即興創編的一度創作;表演者通過還原樂譜進行演唱和演奏為二度創作;欣賞者在欣賞音樂過程中的心理認知結構的不同進行三度創作。音樂是感性的聽覺藝術,在音樂教育中,教師在音樂實踐活動中擔任引導者的角色,將音樂的美傳達給學生,在活動中營造生動活潑的音樂學習氛圍,讓學生愛上音樂,懂得使用音樂豐富自己的生活,從中獲得音樂經驗和審美感知。

一、高等音樂教育的目的:提升人才的綜合素養

我國的高等音樂教育將音樂鑒賞作為學習的重要范疇,在音樂審美方向給予學生更深層、更長遠、更寬闊的啟示,并在音樂教育的各個層面都體現美育?!氨本?、天津、山東、上海等省市的一些高校對大學生的心理素質狀況進行跟蹤調查,結果表明,大學生中有自卑、焦慮、社會恐懼、抑郁等心理疾病的人數要高于一般的社會青年,說明大學生是心理障礙的高發人群。清華大學的樊富珉教授,對清華大學畢業班學生做了調查,調查顯示約有60%的學生認為自己有心理壓力,而且大部分學生對處理壓力沒有信心”。[1]因此,針對非專業的理工科學生,學習音樂有著放松左腦,開發右腦的作用,使得左右腦平衡發展。音樂音響不具有語義性和具象性,若沒有音樂基礎知識的鋪墊和從音樂實踐中積累的音樂經驗,純粹依靠主觀感覺聽賞無法真正走進音樂中體會節奏、旋律、和聲、調式和音樂進行的美感。以雷默為代表的審美主義音樂教育哲學把人的注意力和意識理想化了,認為人僅通過的感知就能夠感受到音樂的所有美,但僅僅依靠在聽賞實踐體驗中獲得的審美經驗感如曇花一現,云里霧里,并且僅存于感知表面。高等音樂教育從課程性質和目的,教學內容的制定,最后在教學評價中都涉及一種在音樂實踐中實現的音樂,以審美教育為核心,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勞逸結合,在這一階段中的音樂教育可能是影響學生一生的,在課堂中不能忽略識譜和音樂基礎知識的教學,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如何欣賞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音樂,能夠在自己需要音樂的時候選擇恰當的曲風。雷默表達出他對音樂教育的觀點,“學生是音樂消費者,在接受音樂教育的過程中主要是通過聆聽音樂來培養學生的感知能力和反應能力”。實踐證明,在音樂課堂中音樂欣賞的曲目,這些曲目的風格均來自于不同的國家和地域,音樂內部元素的連接也是在一定社會、文化語境下構建成的,簡單地說音樂創作會受到來自某個時期、某種社會風氣、某種社會文化和政治的影響。那么就是說單憑借聽覺去聆聽音樂就可以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感知能力嗎?不一定。聆聽音樂有時可以是散漫的,不一定要帶有目的性。但是對于真正音樂學習者來說,持有在音樂教育中的音樂學習是單純審美教育這一觀點站不住腳,因此雷默后來也吸收了實踐音樂哲學的觀點,形成了形式主義與實踐相融合的融合主義哲學觀。今天的許多音樂教育哲學家和認知科學家都否認了身心對立的二元論觀點,不再認為人的思維和行動是有先后次序的,思維和行動是伴隨的關系,在音樂實踐活動中體驗音樂要素,感知音樂結構和音樂的運動狀態,強調音樂經驗。音樂的要素、音樂創作和音樂表演具有特殊性,這些藝術特征決定了音樂創作和音樂聆聽的教學,必然要有一定的音樂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保證。在音樂實踐活動的目標下,不斷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達到發展個人的目的,這時個人的音樂素養在寓教于樂中得到充實和提高。那么音樂教育中的發散思維是什么呢?就像一塊海綿,吸入的水是藍色的他擠出來就是藍色的水,吸入的水是紅色的那么擠出來的水就是紅色的。思維是一種思考方式,面對不同語境中的音樂,能夠喚起個人與之在這個語境下的文化背景和相關的音樂基礎知識,發散思維的廣度和深度隨著音樂素養的不斷提高而更加充盈。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音樂素養是一種多維度的知識形態,只有音樂實踐才能更好地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那么教師在教學方法上,要有明確而具體的課堂學習內容,引起學生的興趣,能使學生主動地參加各項音樂實踐活動。在實踐的過程中,在潛移默化中建立起審美感知力。

二、音樂實踐的特點

音樂實踐呈現多樣化體現在以下三點:1、學生能夠運用多種藝術手段表達內心的情感,如獨唱(奏)、合作、欣賞等多種實踐活動的形式也滿足了不同學生的身心需要;2、每種音樂實踐都包含了音樂制作和音樂聆聽兩種實踐活動,每一種音樂實踐又產生于多樣的文化、社會背景下;3、由于社會文化和人類意識的需求使得表達音樂的方式呈現多樣化。我國是一個擁有著五千年悠久文明的古國,幅員遼闊,大雜居小聚居,各地區、各民族和城鄉之間在地理環境和民族傳統文化中都有著天壤差別,所以在音樂教學設備和教學內容上應因地制宜,將本地區的音樂傳統運用到音樂課中。受到個人自身和周圍的多種因素的影響,實踐的方式多種多樣,構成五彩斑斕的音樂氛圍。高等音樂教育不以技能培養為主要目的,只有在音樂實踐活動的過程中才能真正將音樂理論化為音樂語言,學生能由淺入深、由宏觀到微觀感受到音樂的曲式結構,音樂的樂句、奏法。筆者認為音樂制作的過程是音樂聆聽和制作相輔相成的過程,也是自己指導自己的過程,用個人過去和現在積累的音樂經驗來指導自己,同時創作會受到個人所處的社會、文化、意識環境的影響。以埃利奧特為代表的實踐主義音樂者認為不能把音樂作品看作一個純粹的成品,而應該重視作品的制作過程,在整個制作過程中包含了的作曲家的音樂素養、個人思想以及與該音樂相關的社會文化。音樂教育要在特定的音樂實踐活動的過程中開展,培養學生將正規知識、非正規音樂知識、印象性音樂知識和指導性音樂知識得以整合運用的能力,深入發展。這要求教師在音樂課堂中,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和學科綜合,生動形象地表演,以學生為主體,關注到每一個個體,也要通過藝術之間的互通性,關注學科綜合的同時,突出音樂藝術的特點,幫助學生豐富和拓展藝術視野。美國《藝術教育國家標準》中明確指出“所有的學習者,不論其發展水平和技能水平,都應能接受平衡的、綜合的和有序的音樂教育方案及有效的音樂教育者的教育?!痹诜菍I的理工科院校將理工科專業放在主要地位上,決定了藝術類科目處在次要位置,筆者認為對于非專業的學生也應該注重音樂實踐的培養,只有親身感受吹、拉、彈、唱等表演形式,才能真正實現體驗到音樂審美,音樂課具有人文性、審美性、實踐性的課程性質,一種米養百樣人,在實踐活動中學生受到啟迪,展現出個性,潛移默化地獲得審美感知,社會文化也在一定的活動中得以傳播。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音樂作品的涉及面很廣,不是簡單地分析作品的曲作者、國籍等作品以外的背景,也不是告訴學生該體裁是奏鳴曲式的。而是應該進行作品分類,按照歷史發展或是體裁演變的線路,并附上表演。筆者認為教授音樂鑒賞的教師應該具備較強的演唱和演奏的能力,在課堂上能夠聲情并茂的表演。藝術和人文緊密聯系,人文的多樣性,決定了藝術表達形式呈現多樣性,應該讓學生親身體驗,聆聽美、表現美和創造美,使人人需要音樂,愛上音樂。

三、在語境中的音樂實踐

音樂表演中所存在著的內在關系是藝術——社會,音樂表演的行為中蘊藏著著人與人或人與社會的關系。音樂實踐會受到個人的和社會的發展的影響,沉浸在音樂實踐中的表演者用自己過去和最近積累的音樂經驗來指導自己,同時個人所處在的社會、文化、經濟環境對表演者也會產生影響。音樂不僅是聲音和樂譜的存在,并不是審美主體與審美客體單一的關系,追溯到氏族社會時期,音樂是在社會和宗教習俗中應運而生的,原始人祈求五谷豐登,人畜興旺發達,以及對祖先、生靈和自然的祭祀與崇拜,先民在實踐中不斷為生存創造條件,又不斷提升自我,注重人與人之間的文化交往,在不自覺中推動著社會的發展。從某種意義上說,音樂和宗教祭祀之間也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從此音樂和音樂教育也就具有了社會屬性。從經濟、政治和文化的角度來看待音樂,這事實上也是超越了歐洲中心論的觀點,走向了音樂價值多元論。很多人會誤以為音樂表演是對樂譜簡單的模仿、復刻,大家要一模一樣才是好的,但是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其實對于同一樂譜有不同的詮釋,是允許的,并且是合理的。音樂表演的過程最能展現表演者具備的音樂素養。因此要把握住作品所處的大環境,經過深思熟慮后再融入個人的理解才是有新意的。音樂作品在特定的音樂實踐和社會文化下孕育而生,使學生真正獲得音樂審美情趣的關鍵要素是自身參與到音樂實踐活動中,音樂的審美能力根植于音樂素養之上,那么如何檢驗一個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可以通過音樂制作來檢驗,在一定程度上,音樂審美能力與音樂表演能力是同步的,把個人內在的審美知覺通過表演外在流露出來,使得身體和心靈相輔相成發展。

埃利奧特在《關注音樂實踐》第168頁中提到“要刺激學生們在了解更多與此事(此事指的是一部音樂作品)相關的實際知識,傳統、學問、英雄和傳統方面的知識”[2]。音樂具有人文屬性,音樂作品不是作為獨立的客體存在,在不同國家、民族和地區,音樂形成于生產勞動、生活娛樂以及祭祀活動等人類社會實踐中,富有著鮮明的民族性和人文性,逐漸形成獨有的地方音樂風格,口耳相傳。這時音樂就不僅是音樂要素之間的簡單組合,而是一種藝術表現形式。因此,抓住作品的語境尤為重要。要強調對音樂的本體學習,重要的是,教師要運用教學模式使學生走進音樂本體、感知音樂的本體,圍繞著音樂的本體予以啟發,豐富學生的審美閱歷,建構審美心理結構,使得學生愛上音樂會欣賞音樂,并且樂意在生活中運用音樂,達到美育的教學目的。教師首先要激發學生內心對音樂的興趣,使學生全身心地擁抱音樂,能夠在教師的指引下進行自我檢驗,要刺激他們創造的頭腦和雙手,這也是學生實現自我發展的有效策略。在制定音樂教學目標,教學內容,以及教學方法上也都要慎重考慮,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綜合考慮使用的群體、學生生活環境、個人學情等方面,真正走近受教者的生活,才能更好地適應音樂教育的目標。

結 語

埃利奧特《關注音樂實踐——新音樂教育哲學》中的實踐教育哲學觀點,對于我國音樂教育學科發展能給予許多啟示,是一本值得學習和借鑒的理論圖書。與審美音樂教育哲學注重審美經驗相比,實踐音樂教育哲學的更寬泛的視野來解讀音樂,音樂經驗的獲得才是音樂教育的宗旨,不知不覺中拉近了人與生活的關系,有效刺激個體的多元化發展。從一個角度來說,以埃利奧特為代表的實踐主義音樂者在注重感性體驗的同時,也注重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和音樂實踐之間相互強化的內在關系,音樂實踐要有一定音樂理論知識的保駕護航,才能對個體音樂能力的發展起到直接作用。學生也只有在進行與自身音樂素養相匹配的音樂制作,才能真正形成內在審美情趣和實現自身素質發展。結合我國的國情和音樂教育發展的大環境,取其精華,為我所用。高等音樂教育的最終目的是達到個體自身綜合素質發展、愛上音樂以及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也可以看出我國今后的音樂教育哲學發展軌跡仍會靠近實踐主義音樂教育哲學。

注釋:

[1]王 尚.非音樂專業大學生音樂教育現狀與對策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4.

[2]戴維·埃利奧特.關注音樂實踐——新音樂教育哲學[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20:168.

猜你喜歡
音樂學生
快把我哥帶走
奇妙的“自然音樂”
《李學生》定檔8月28日
趕不走的學生
音樂從哪里來?
學生寫話
音樂
音樂
聰明的學生等
秋夜的音樂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