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匠精神視域下中職學生勞動素養培養現狀及路徑探究

2023-01-04 10:28王鐘寶
職業 2022年22期
關鍵詞:中職學生勞動教育工匠精神

王鐘寶

摘 要:中職學校作為我國職業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肩負著培養具有工匠精神、服務于企業一線的高素質勞動者的重任。當前,中職學生勞動素養培養存在學校對勞動教育的重視程度不高、學生對勞動價值的認同度較低等諸多問題。本文使用麥克利蘭 “冰山模型”,建構中職學生勞動素養四維雙層框架,并融合工匠精神培育總結出中職學生勞動教育的有效策略,以供參考。

關鍵詞:中職學生? ? 勞動教育? ? 工匠精神

在創建技能型社會的背景下,勞動精神、勞模精神、工匠精神已上升到國家人才戰略層面,勞動教育成為中職教育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中等職業學校必須重視勞動教育,培養學生的勞動技能,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筆者認為,以工匠精神引領勞動教育,挖掘工匠精神的內涵,把勞動教育與專業人才培養結合起來,增強學生的職業榮譽感,探索科學有效的中職學生工匠精神培育路徑,是當下勞動教育的重要課題,由此能夠驅動中職教育課程體系中勞動教育的傳承與迭代。

一、中職學生勞動素養培養理論研究

企業是典型的勞動價值體現的場所,企業崗位需要員工通過勞動生產產品,獲取價值。培養中職學生的勞動素養,歸根結底是為了讓他們更好地服務于企業、行業的發展。為順應當下行業的發展變化,用人單位不僅要求學生具備良好的勞動技能,還要求學生具有很強的工作責任心、主動性、紀律性、吃苦耐勞、踏實勤奮以及積極的勞動態度。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勞動素養,筆者使用“冰山模型”及其理論對勞動素養的內涵進行深入剖析和具體劃分。

(一)冰山素質模型

“冰山模型”理論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麥克利蘭提出,針對衡量人的能力和素質特征發展水平而設計,涵蓋知識、技能水平、動機表現、人格特征、自我形象和社會角色特征等要素。該模型認為個體素質包含“露在水面上的冰山部分”和“隱藏在水下的冰山部分”,前者包含外在可見、具化的知識、技能等,而后者指內在不可見、難衡量的素質,如個性特質、自我形象等。勞動素養作為個體綜合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可視為個體綜合素養的下屬領域,邏輯上適用于“冰山模型”及其理論。

(二)勞動素養四維雙層框架

受“冰山模型”及其理論啟發,筆者根據該模型的特征因素,對照工匠精神視域下中職學生勞動素養涵蓋的培養維度,最終將勞動素養分為四維雙層框架。四維即靈魂地位的勞動觀念,基礎地位的勞動知識,關鍵地位的勞動技能,根本地位的勞動習慣和品質;雙層即勞動知識與勞動技能屬于顯性能力層,勞動觀念與勞動習慣和品質屬于隱性能力層。四維勞動素養中的勞動觀念包括勞動價值觀、過程觀、成果觀、關系觀和技能觀;勞動知識包括生活類、社會服務類、職業類、社會生產類四種;勞動技能則分為基礎、一般和職業三個層次;勞動習慣與品質包括勞動規范性、主動性、堅持性和創造性。

二、中職學生勞動素養與工匠精神融合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

(一)中職學生勞動素養培養現狀調查分析

長期以來,中職學校勞動教育面臨“社會淡化、家庭弱化”的困境,中職學生勞動素質參差不齊、對勞動精神和工匠精神認知模糊的情況普遍存在。筆者依據中職學生勞動素養框架中的四個維度,分別設計了調查問卷。通過對某中職學校即將就業的三年級200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發現,在勞動知識維度,學生勞動知識普遍欠缺,其中社會服務勞動知識的正確率僅為17%;在勞動技能維度,學生的基礎技能掌握情況良好,但是職業技能掌握情況不佳;在勞動觀念維度,男女生存在明顯差異,男生的勞動觀念較之女生稍強,與勞動價值觀、關系觀、成果觀相比,學生對勞動的過程觀和技能觀認知程度較低;在勞動習慣與品質維度,女生的勞動規范性遠高于男生,男生的主動性、堅持性高于女生,二者創造性差異不大。

(二)中職學生工匠精神培養現狀

筆者對某中職學校部分專業進行了工匠精神培養情況的調查研究,從校園文化宣傳氛圍、課程設置、師資配置、教師的工匠精神涵養以及工匠精神培育方案制定等方面采取了實地走訪、問卷調查的方式。結果顯示,當前學生的工匠精神培養現狀不樂觀,甚至未達到及格分數線。

(三)中職學生勞動素養與工匠精神融合的現狀分析

1.中職學生對勞動教育價值認同度不高

第一,中職學生受社會大環境影響,對勞動教育價值的認同度較低,尚未意識到勞動教育的重要性。這樣導致在勞動教育過程中出現“敷衍了事”“消極被動”現象,一些中職學生認為勞動教育課程“可有可無”。

第二,學生對學習抱有很強的功利心態。從當前的教學情況來看,勞動素養培育的“回報率”呈現先慢后快的趨勢,導致學生產生“勞動素養培育對未來職業發展無直接效益”的錯誤結果論,從而忽視勞動素養對其終身發展的長效意義。

2.勞動教育課程與工匠精神融合度較低

第一,培育學生工匠精神是勞動教育的重要精神內容,然而,目前中職學校專業課程與工匠精神教育融合度較高,與勞動教育等通識課程的融通則較少。尤其是勞動教育課程中工匠精神概念的滲透還不夠充分。

第二,由于工匠精神在不同的學科領域及層次上會展現出不一樣的切面和深度,導致學生在專業課程中接受的工匠精神教育程度存在差異。如此一來,學生在勞動教育的相關理論課和實踐課中,對工匠精神概念的理解程度和認同程度參差不齊。

三、工匠精神視域下中職學生勞動素養培養路徑探究

通過分析當下中職學生在接受勞動教育方面存在的困境及產生原因,需要進一步探索加強中職學生勞動意識、勞動實踐經驗、強化價值觀教育的勞動課程改進方向,筆者根據政策和企業的要求解讀工匠精神的內涵,再以工匠精神為引領,從建立“工作室”、打造“場景圈”、創設“體驗場”三個方面展開勞動教育的實踐與探索。

(一)明晰工匠精神“內涵”

為了高效推進新時代勞動教育的改革,筆者立足相關政策文件,充分參考企業、行業的發展現狀,對工匠精神內涵進行深入的解讀,最終將中職學生需掌握的工匠精神內涵定義為五種優秀品質:追求極致的精益求精品質、淡泊名利的默默無聞品格、堅持不懈的持之以恒精神、腳踏實地的愛崗敬業道德以及獨具匠心的專注創新信念。

(二)組建勞動工匠“工作室”

根據中華全國總工會發布的《關于進一步深化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創建工作的意見》,聯動校企勞模工匠、技術能手,組建勞動工匠“工作室”。作為學校與企業之間的合作媒介,勞動工匠“工作室”是促進新時代勞動教育改革的助推器,也是中職學校開展勞動教育、弘揚工匠精神的平臺。以工作室為引領,引入“勞模課程”“企業課程”等模塊,重構適合中職學生的勞動課程體系;開發勞動教育活頁式教材、教育資源。例如,收集企業成功創始人案例,編寫《工匠精神》活頁式校本教材,開發《職業勞動體驗》校本教材等;引進企業“勞動模范”進課堂,雙師共導,讓學生近距離接受勞模的教育,從中體會勞動的意義與偉大,深耕學生心靈,激發學生對工匠精神的追求和向往。

(三)打造勞模工匠精神“場景圈”

培育中職學生的勞動素養,既需要良好的硬件設施為學生提供實訓場地,也需要營造崇尚勞動、弘揚工匠精神的校園氛圍。勞動工匠“工作室”成員由技術能手、勞模組成,在將他們請進校園傳授技能的同時,也將凝結于他們身上的工匠精神、勞模精神引入了校園,以此幫助學生加深對工匠精神的理解。此外,還要推行“四融育人”的勞動教育,即將工匠精神融入校園景觀熏陶人、融入校園生活培養人、融入校園文化涵育人、融入校園制度規范人,并充分利用海報、櫥窗、建筑裝飾、微信等媒體介質營造勞模工匠文化“場景圈”。

(四)共情勞動觀念,創設勞動實踐“體驗場”

深入貫徹“職教二十條”對于中職學校加強技能實訓基地建設的要求,永康市職業技術學校立足專業特色,深耕第二課堂,創設勞動實踐“體驗場”,組織學生以職業人的身份參與活動實踐。機械制造類專業學生參與打造裝配工實踐體驗活動,學習體驗修理機械產品、裝配工具等帶來的成就感;汽車維修專業學生參與汽車保養體驗活動,前往汽車醫院、汽車美容院等地學習汽車保養知識、簡單維修知識等;工業產品設計專業學生根據本地產業特色創設產品設計工作室,為客戶設計個性化的保溫杯、吹風機等;烹飪專業舉辦校園美食文化交流節活動,以美食會友,促進學生間的技能交流,提高學生職業成就感;公安預警專業學生參與法制案例廣播站活動,宣講法制案例,進行法制宣傳教育;平面設計專業舉辦創意設計大賽,激發學生靈感;電子商務專業創設企業直播平臺,開展直播賣貨活動。

四、小結

勞動教育是推動人才培養向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必經之路。新時代的勞動教育必須打破學科、學段、專業的界限,突破中職教育的人才培養困境,開發適合職業教育的新型勞動教育模式,為產業、行業發展輸送合格的技能人才。探索勞動教育路徑,有助于教師加深對工匠精神內涵的理解,為培養學生的勞動素養提供新觀念、新視角、新工具,并在此基礎上形成系統性的理論認知,用以指導學生的勞動教育實踐,讓學生在工匠精神視域下更好地接受勞動教育、熱愛勞動,形成“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勞動觀念。

參考文獻:

[1]左莉.基于冰山模型的高職學生勞動教育實施路徑探析[J]. 大眾標準化,2021(18).

[2]隋玉亮.工匠精神視域下中職學生勞動教育策略研究[J].科教導刊,2020(2).

(作者單位:永康市職業技術學校)

猜你喜歡
中職學生勞動教育工匠精神
淺談中職英語單詞教學策略
淺談如何在語文課堂上激發中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蘇霍姆林斯基的勞動教育思想的原則
德日“工匠精神”,中國怎么學
政府官員也需要“工匠精神”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