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癥因脈治》對痹證之認識

2023-01-05 19:25李笑男
江蘇中醫藥 2022年5期
關鍵詞:痹證內經內傷

劉 靜 許 霞 孫 朗 李笑男

(安徽中醫藥大學中醫學院,安徽合肥 230012)

秦昌遇,字景明,又號廣野山人,為明代著名醫家,其“少善病,因學醫”[1]1,著有《癥因脈治》一書。痹證臨床可見經絡閉塞致肌膚麻痹不仁,邪氣凝結關節作疼,或肢體重著難移、手足偏廢不舉等癥狀。在《癥因脈治》中秦氏集前人之大成,遵循初審證候,次辨病因,再切脈象,最后確立治法方藥的診病思路,從外感與內傷兩個角度對痹證進行了系統的論述,極具臨床研究和應用價值。本文歸納分析了《癥因脈治》中對痹證病因病機及選方用藥的論述,以期為臨床提供參考。

1 《癥因脈治》論痹證之病因病機

1.1 邪實正虛,合而為痹 “痹證”病名,首見于《內經》?!端貑枴け哉摗吩唬骸帮L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2]365,指出痹證的發生發展離不開外邪侵襲,其中風邪為主發為行痹,濕邪為主發為著痹,寒邪為主發為痛痹?!秲冉洝返恼撌鰧η厥详P于痹證病因病機的認識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秦氏秉承《內經》的思想,認為患者因“沖寒冒雨,露臥當風”“身居卑濕”“雨濕之年,起居不慎”等原因感觸風寒濕邪,氣血運行不暢,經絡閉阻,可發為風寒濕痹[1]242。同時,人體正氣不足也是痹證發生的重要原因,素體虛弱而風寒濕三氣易于侵襲人體,如風痹之因有久病體虛、過饑過勞,寒痹可因營氣不足、衛外不固、腠理疏松而發作。

《內經》在論述痹證病因時強調風寒濕三邪,雖提及熱痹,但尚未明確熱邪對痹證的影響[3]。秦氏單獨列出“熱痹”之病名,除引用《內經》原文“陽氣多,陰氣少,病氣勝”[2]366之語句解釋病機外,同時指出熱邪也是病因之一,進一步發展了《內經》關于痹證的病因理論,認為人為濕熱之邪所傷可出現骨節疼痛、筋脈攣急、肢體酸軟的臨床表現[4]。素體陰虛陽旺者感受風寒濕邪,邪氣易從陽化熱。寒濕侵襲人體,日久不愈,“濕變為熱”[1]242,也可發為熱痹,癥見“肌肉熱極,唇口干燥,筋骨痛不可按”[1]243。同時指出風寒濕熱之邪常相兼致病,例如風寒、風熱、風濕、寒濕、濕熱,“風寒濕熱,四氣成痹”[1]243。

1.2 臟腑內傷,發為痹證 《素問·痹論》有云:“五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內舍于其合也”[2]365,又云:“骨痹不已,復感于邪,內舍于腎……皮痹不已,復感于邪,內舍于肺”,認為痹病日久不愈,病邪可從五體痹發展至與其相應的臟腑而成五臟痹[5]。秦氏沿襲《內經》的思想,因肢體痹與臟腑痹可見相似的臨床征象,提出“肝痹之癥即筋痹也”“脾痹之癥即肌痹也”等觀點,認為二者是同一疾病的不同階段,并非是各自獨立、毫無關聯的[1]246。

《癥因脈治》認為內傷痹證是由情志內傷、勞逸不當、飲食失節等原因致使氣血虧虛、五臟功能失調而發?!端貑枴け哉摗吩唬骸瓣帤庹?,靜則神藏,躁則消亡。飲食自倍,腸胃乃傷”[2]365,指出勞作太過、飲食不節會傷及人體正氣,邪氣內侵可發為痹證。秦氏同樣認為飲食勞倦與內傷痹證有關,如“形寒飲冷,或形熱飲熱”“飲食過多,饑飽失節”“飲水太過,或飲食有傷”,飲食失宜可使肺、脾、腸的功能失職而發為痹證,“遠行勞倦”“不慎房勞”則會使腎精失泄過多發為腎痹[1]244。情志失宜也是內傷痹證的一大病因。秦氏受《內經》“情志不調可損傷相應臟腑”的理論啟發,認為悲哀動中致使肺失宣降,發為肺痹;惱怒太過則肝氣逆亂,發為肝痹;思慮過度,可傷及心脾,心脾兩傷、氣血虧虛則人體正氣虛弱,外邪乘虛入里,而生痹證。秦氏又強調情志過極易化火傷陰,如心火旺盛,易傷及心血,心痹由生。

2 《癥因脈治》論痹證之治療

2.1 擅以風藥,散邪為亟 秦氏將風寒濕痹歸于外感痹證范疇,風邪又為百病之長,因而解表祛邪為治療外感痹證的第一要務。風藥具有辛香開泄、疏散透達、除濕通絡的功效,《內外傷辨惑論》[6]曰:“味之薄者,諸風藥是也,此助春夏之升浮者也?!薄栋Y因脈治》中對于風寒濕痹,秦氏多用味辛、性溫或微溫、歸肺及(或)膀胱經的風藥,如防風、柴胡、羌活、秦艽、獨活、升麻、麻黃、葛根等配合其他藥物祛除風邪。辛能散能行,具有發散風邪的功效,溫性藥物可減輕或消除寒證。肺為嬌臟,為外邪入襲的首先受害者,同時肺與膀胱都與水液代謝有關,若風寒濕邪侵襲,使用入肺、膀胱經的藥物可通調水道,利于祛除水濕。除此之外,《癥因脈治》載有家秘羌活湯一方,其中創造性地添加鉤藤以祛風通絡。鉤藤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風的特性,屬風藥,《本草述鉤元》[7]評鉤藤“可治一切手足走注疼痛,肢節拘攣”?!端貑枴り庩枒蟠笳摗酚涊d:“風勝濕”[2]229,濕性重濁黏滯,難以根除。秦氏認為,風藥輕而善行、走而不守,在燥濕劑中加入風藥,可使祛濕之品得風藥相助而增強藥效,到達周身臟腑經絡。如“濕痹”條目下列出的羌活除濕湯、蒼防二妙湯等,以羌活、獨活配伍蒼術,善去表里之濕;以祛風除濕的防風配伍利水的茯苓、澤瀉、豬苓等藥,共奏散風行水、通絡除痹之功。對于因寒邪侵襲,陽氣凝滯,不能溫煦關節經脈所致的痛痹,秦氏多用風藥配伍溫陽藥治療,風藥能夠推動陽氣流動,到達筋骨肌肉、四肢末節。臨證常用附子、桂枝等溫陽藥配伍麻黃、防風等風藥,以達到辛溫散寒、溫煦陽氣的效果。

2.2 從血論治,調暢氣機 秦氏認為痹病的發生發展離不開正氣虛弱的內在條件,受“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理論的影響[8],將滋陰養血法運用到痹證的治療中,通過補血養血使氣血流通,經絡得舒,則病邪自除。秦氏常用四物湯化裁,多用味甘、性溫或微寒、歸肝經的滋陰養血藥,如川芎、當歸、白芍、熟地黃、龜甲。甘能補能和,可和緩地補益機體;溫性或微寒的藥物各有其寒溫適應證,應辨證選用;肝為血海,主藏血。川芎行氣活血、祛風止痛,有“血中氣藥”之稱[9];當歸補血散寒、活血止痛;白芍調經養血、緩急止痛;熟地黃滋腎補血、通利血脈;龜甲為血肉有情之品,滋補陰血功效更甚。此外,秦氏提到補血的方藥只可治療風邪傷血而致的痹證,“非言補血即可治風,非言厲風傷氣,亦以血治”[1]10。若風邪傷血而致痹證,要選用祛風除邪、補血行血的方藥治療,但治血之法并非適用于所有病癥,不可一見風邪傷人就妄投補血之品。若痹證病程中有氣機壅滯或氣虛推動無力的癥狀,使用補血藥反使阻滯愈加嚴重,此時宜用行氣之品。氣能行血,氣機運行通暢則推動血液在脈中流動無礙,而血無瘀滯,則氣行無阻,二者相輔相成?!栋Y因脈治》以茯苓湯(枳桔二陳湯加味)、桃仁、紅花等方藥理氣活血,治療痹證氣血不行引起的胸部滿悶之癥。

2.3 歸經用藥,直達病所

2.3.1 外感辨位 秦氏強調根據病痛部位的不同選用不同方藥以達到祛邪止痛的效果,主張以藥物的歸經選取方藥,以行氣血,使血氣通暢則病自愈。若衛氣被遏,陽不外達,經氣運行受阻,癥見無汗,此為邪傷太陽表實證,宜加麻黃;有汗者為邪傷太陽表虛證,宜加桂枝;“額痛目痛,鼻干不眠,日晡劇”,“發熱多汗,煩躁、煩渴”,此為邪傷陽明,宜倍用葛根;“寒熱往來,胸滿嘔吐”,此為邪在少陽,宜倍用柴胡[1]252?!栋Y因脈治》所創家秘羌活湯可治一身風寒濕痹。方中羌活辛苦而溫,入太陽經,祛上肢筋骨間之風寒濕邪,治療痛在枕骨周圍,連及項背者;獨活辛苦微溫,入少陰經,祛下肢筋骨間之風寒濕邪,“兩足濕痹,不能動履,非此莫痊”[10]。二藥合用通達周身,蠲痹止痛。針對熱痹,秦氏多用蒼術-黃柏藥對燥濕清熱,祛除病邪。黃柏苦寒沉降,功專下行,與蒼術合用,善療下肢濕熱之證,《證治準繩》[11]云:“身體沉重,走注疼痛,濕熱相搏,而風熱郁不得伸,附著于有形也。宜蒼術、黃柏之類?!睂τ跐駸嵯伦⒁鸬哪_足腫痛,秦氏所用的四味舒筋散、潛行散、二妙丸、虎潛丸等方均有黃柏。對于風熱之邪攻走作痛的痹證,在針對邪氣下注的二妙丸基礎上加入偏行上肢的羌活、威靈仙、姜黃等藥,使藥力通行周身,邪無所藏。

2.3.2 內傷辨臟 對于久病正虛,臟腑由傷的痹證,秦氏主張用對各臟有針對性的藥物以驅邪外出。如火熱傷肺者治以家秘瀉白散,方用桑白皮、地骨皮、知母三藥。桑白皮、地骨皮甘寒入肺,可清瀉肺熱,止咳平喘;知母清熱生津。心火旺盛、心神失守者,使用黃連、朱砂、犀角三藥清心鎮驚。三味藥均入心經,可“瀉心經邪熱,鎮心定驚”[12]。若“肝家有熱”或“肝家郁結”[1]246,秦氏多使用入肝經的龍膽草、柴胡、木瓜祛邪。龍膽草苦寒,既能清利肝膽實火,又能清瀉肝經濕熱;柴胡可疏肝解郁;木瓜善舒筋活絡。針對飲食停滯的脾痹,可使用山楂、神曲、萊菔子等消食藥消食導滯。若邪在腎經,可用澤瀉、牡丹皮、黃柏以清熱瀉火、利水滲濕。

2.4 謹和五臟,培補為重 痹證日久,病邪纏綿不愈,易損及臟腑陰陽氣血,導致臟腑功能失調,出現各種癥狀。故治療內傷痹證首要的是調和臟腑功能,順應臟腑的生理功能和特性,確定適宜的治法。以肺脾腎三臟為例,肺主氣、司呼吸,若肺氣閉阻,氣機宣發肅降失常,則會出現“煩滿喘嘔,逆氣上沖”的癥狀[1]244,應宣降肺氣、益氣養陰。秦氏選用入肺經的天冬、麥冬養陰潤肺,人參、橘紅補氣理氣。氣陰兩虛者用生脈散加二冬二母(麥冬、天冬、知母、貝母),正虛氣逆者則用參橘煎、人參平肺散。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若脾氣受損,健運失司,則肢體、肌肉不得充養,四肢怠惰,痹而不仁。秦氏組方選用人參、白術、甘草、茯苓之健脾類藥物以補益脾氣。腎藏精,在體合骨,腎痹則精衰骨痿,引起“腰痛,遺精,小便時時變色,足攣不能伸,骨痿不能起”等癥[1]246,秦氏主張用熟地黃、人參、肉桂及血肉有情之品補腎益精壯骨。如房事傷腎者用河車封髓丹,真陽不足者用八味丸加鹿龜二膠[1]247。

3 結語

綜上,秦氏秉承前人學術思想,對于痹證有著深刻而全面的認識。其在《內經》的基礎上有所發揮,將痹證分為外感與內傷兩大類,強調熱邪傷人亦可發為痹證。臨證多用辛溫、歸肺及(或)膀胱經之風藥,靈活配伍除濕藥和溫陽藥以散邪,又重視補血,多用味甘、性溫或微寒、歸肝經的滋養陰血藥。同時,秦氏師古而不泥古,強調辨證使用補血治痹之法,亦重視調暢氣機。為更好地發揮藥效,秦氏主張使用引經藥宣通藥性,直達病所。外感痹證依據疼痛部位,內傷痹證根據所傷臟腑,選擇合適的藥物。對于臟腑內傷的痹證,調整臟腑功能是首要任務,需使用補養本臟的方藥?!栋Y因脈治》一書蘊藏著豐富的臨床經驗,秦氏的這些治療思想與臨證經驗也為現代醫者診療疾病提供了借鑒,值得廣大醫者研習。

猜你喜歡
痹證內經內傷
《內經》理論在《中醫內科學》教學中的運用
憋出內傷
治愈系心理學
明代醫家芮經墓志銘考釋
淺談“生病起于過用”與養生
腔內經皮腎鏡碎石取石術治療腎結石42例臨床觀察
壯醫外治法治療痹證的研究進展
陳昆山治療痹證驗案
自擬理中止嗽散治療慢性咳嗽80例
胡斌治療痹證用藥經驗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