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區云”信息平臺在韌性社區建設中的價值分析

2023-01-06 01:24閔萌萌
經濟研究導刊 2022年35期
關鍵詞:智慧社區平臺

閔萌萌

摘? ?要:隨著韌性社區與智慧社區融合發展成為大勢所趨,作為“一網通辦”、“一網統管”在社區基層的重要載體,“社區云”信息平臺將為社區的韌性建設注入新動能。通過發揮制度、組織、主體和技術韌性的組合優勢,“社區云”能夠助力社區實現平戰機制的順暢轉換、織密社區主體間的合作網絡、提升居民防御風險的能力以及提升風險防范的智慧化水平。而目前“社區云”平臺在數據賦能、平臺吸附等方面表現不佳,在韌性社區建設中的潛力尚未得到充分釋放,有望進一步迭代升級。

關鍵詞:韌性社區;智慧社區;“社區云”平臺;疫情常態化

中圖分類號:C916?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2)35-0144-04

引言

早在20世紀末,德國社會學家烏爾里?!へ惪耍║lrich Beck)就提出了“風險社會”這一理論預言,他認為,隨著后現代化社會的到來,人類社會將逐漸開始從有常走向無常。在風險社會,人類需要時刻提防多領域、高頻次的突發事件所帶來的風險挑戰。諸如新冠肺炎疫情這樣的重大突發事件就是風險社會下的一個縮影。經過前幾波疫情的考驗,我們現已進入疫情常態化階段,面對疫情存在隨時反彈的風險,必須時刻保持危機意識、做好風險防控的準備?;鶎由鐓^作為社會系統的細胞單元,是人們賴以生存的活動場所,也是受風險沖擊的前沿防線,因此,筑牢社區安全保障至關重要。隨著人類對風險的認知不斷深入,學界對于風險管理的認識也逐漸由早期的防御性、脆弱性視角向韌性視角轉變。由此,韌性社區作為災害管理領域的新型理論被提出,能夠為風險社會下的社區危機應對提供全新的理論資源,為構建社區的安全保障指明新的實踐路徑。

一、韌性社區理念的提出

韌性社區是韌性理念在社會治理領域的運用,但韌性一詞最早被應用于機械學,用以描述金屬受外力形變后恢復原狀的能力。20世紀70年代,加拿大生態學家霍林(Holling C S)將韌性思想引入生態領域,用以定義生態系統在受到外部擾動后,恢復到平衡狀態的能力,強調系統不止是一種穩定狀態。隨著學界對系統構成和變化機制的認知深入,學者在生態韌性的基礎上提出了演進韌性。演進韌性表明,無論外界環境如何改變,韌性系統都可以按照自身規律穩定發展,實現自我適應和轉變。

據上述可知,韌性這一概念遵循了工程韌性—生態韌性—演進韌性的演化邏輯,外沿上跨越到了更為復雜的社會場域,內涵上在如何提升災害的應對能力方面不斷豐富完善。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劇,城市這個復雜的社會巨系統在各種突如其來的災害面前表現出極大的脆弱性,而韌性理論的提出對于提升城市應對風險的能力和實現可持續發展具有指導意義。在關于韌性城市建設的相關討論中,學者們注意到了社區作為城市單元在韌性城市建設中的重要作用。例如,戈德沙爾克(Godschalk)認為,韌性城市應該是可持續的物質系統和人類社區的結合;又如,坎帕內拉(Campanella)十分強調人類社區的力量,他認為,城市韌性依賴于更有韌性、足智多謀的民眾集群。2016年聯合國召開的第三次人類居住會議將構建具有韌性的人類社區作為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目標之一,從此,韌性理論在更精微的空間尺度上演繹,韌性社區成為城市韌性發展的新議題、新導向。

二、韌性社區的構建路徑

相當多的學者基于韌性社區的操作方面展開研究,探討韌性社區的構建路徑。早期學界僅關注硬件設施和外部環境對韌性社區的影響,僅從硬件設施的堅固性和外部環境的脆弱性評估社區韌性水平。而隨著認識的深入,學者們加入了政治、社會、文化等維度考量韌性社區的建設。梁宏飛(2017)認為,韌性社區的建設包含硬性和軟性兩個層面的內容,具體涵蓋了環境韌性、社會韌性、制度韌性和個體韌性四個板塊。趙鵬霞(2018)等人圍繞社區韌性的抗逆力、恢復力和學習力三大特征,提出雄安新區的建設需要在物理空間、組織結構、社會環境、經濟運行、信息溝通和居民人口這六個方面著力。戴均(2020)認為,社區韌性建設既要關注靜態的韌性治理物質資源,又要關注動態的韌性治理能力手段,并提出了基礎設施韌性、制度韌性、經濟韌性和社會韌性等概念。結合本次新冠肺炎疫情,唐巍、王曉霞(2021)提出,從制度層面加強社區黨建引領,在主體層面加強社區居民的健康教育,在組織層面加強基層組織能力,在技術層面提倡數字技術賦能,以構建完備的韌性社區體系。

進入信息化社會,大數據和智能化在風險治理方面的優勢日漸顯現,為韌性社區的建設提供了全新的思路。梁珺濡等(2021)認為,智慧化基礎設施的布設為提升社區韌性提供了關鍵性的技術條件,以便社區全方位利用云計算、物聯網等來實現社區災害治理。施生旭等學者(2021)以新冠疫情為背景,認為疫情防控常態化階段社區還需要進一步構建完善社區智慧應急治理系統,建設智慧韌性社區。

三、“社區云”助力韌性社區建設

“社區云”是上海市在基層社區落實“一網通辦”“一網統管”的重要載體,旨在著力推進智慧化治理手段向村居場景延伸。由于“社區云”初步推行時期正值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緊急情勢下上海市依托“社區云”平臺,開發出適用于基層社區的疫情防控功能,諸如防疫信息發布、回滬人員信息登記、口罩登記預約等,對于社會秩序的盡快恢復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這些功能模塊的短期應急屬性較強,所以更多輔助社區抗疫的潛力來不及釋放。故此,筆者嘗試基于韌性視角,結合既有對韌性社區構建路徑的相關研究,系統剖析“社區云”平臺在韌性社區建設方面的潛在作用,提煉出“社區云”在制度、組織、主體、技術四個方面的價值。

首先,制度韌性是韌性建設的重要支撐,需要通過搭建實時交互的工作平臺,建立平戰狀態順暢切換的靈活性制度,才能提升社區應對非常態化考驗的適應力。其次,各組織間的緊密聯結有助于織密社區主體間的韌性網絡,調動政府、居民、社會組織等主體協同應對,撬動社區內生應急資源,有利于減緩外部擾動的沖擊。再次,主體韌性是對組織韌性的重要補充,不但要在主體之間建立強韌性紐帶,而且每個居民主體也要增強對風險的感知和抵御能力。最后,信息技術為韌性社區的建設提供動力,輔助社區精細排查風險因子,動態適應風險環境。

(一)制度韌性:搭建條線協同工作平臺,迅速切換平戰模式

強韌性的制度能夠成為社區應對常態化和非常態化考驗的有力支撐。社區的制度韌性越強,越能在平時積極有效、在戰時靈活適應?!吧鐓^云”平臺是上海市“社區治理主題數據庫”在基層社區的延伸,居村的“社區云”平臺數據庫與街鎮、區、市的大數據中心縱向互聯,與政府各職能部門數據庫橫向互通,形成高效交互的信息平臺。在災害發生后,基層社區能夠與上級統一步調,快速向戰時模式切換。

傳統的社區治理應急制度銜接不暢,尤其在疫情爆發初期,社區抗疫工作依靠基層條線部門部署、憑借常態經驗行動。而當發現傳統治理體系和應對能力無法勝任復雜形勢的需要時,基層工作則變得停滯遲緩,等候上級指示層層下達,嚴重影響了救援的人力物力部署,不能適應高風險社會下社區應急治理的內在要求。

“社區云”平臺的建立倒逼信息技術與科層組織的融合與再造,突破傳統科層模式中下情難以迅速上達、部門溝通協作困難的難點,創造出較短的反饋路徑?!吧鐓^云”以全市統一的社區治理主題數據庫為依托,社區工作者在治理后臺可檢索到政府各條線出臺的政策,亦可將采集到的疫情摸排情況以標準化的電子報表形式精準上報,打破層層下達、重復報送的扭曲狀態。

(二)組織韌性:打造居社互動平臺,織密社區主體合作網絡

組織韌性是指社區各主體間存在著強韌的聯系紐帶,在外部擾動下各主體模塊相互連接相互作用發揮出強大的合力?!吧鐓^云”是一個融主體互動平臺,平時各主體在“云端”頻繁互動,奠定良好的網絡和信任基礎,戰時各主體圍繞著科層部門形成政社應急合力,迅速調動資源投入“戰斗”。

抗疫工作需要大量的人力勞動,而社區行政力量又十分有限,大多社區僅借助常規的治理力量來編排疫情防控隊伍,難以及時動員居民志愿者和社會組織一同加入社區防疫隊伍。此外,不同主體間的資源共享是組織韌性的重要來源,而傳統抗疫下社區無法有效撬動內生資源,不但抗疫物資透支,居民賴以生存的生活物資也難以保障。

作為居社互動平臺,“社區云”能使“隱形”的治理主體紛紛上線,使社區居民和社區組織成為科層治理體系外的重要補充。居民通過實名認證登陸“社區云”,將個人信息與門牌號相關聯就能在議事廳內發起議題,形成身份認同,有強烈的歸屬感。社區組織通過機構認證也能入駐云端,為社區居民提供高滲透性的幫扶服務。一旦緊急事態再次發生,居民、社區組織能夠自組織匯聚救災抗災的社會行動。

除了塑造居社之間的人際團結,“社區云”也能夠促進居民與社區工作者之間的聯結。通過線上交互平臺,居民可直接向社區工作者反映問題、表達意見;社區工作者針對居民的意見會立刻給予反饋,也會針對某個政策議題公開征求居民意見,吸納公眾參與。這種低成本、高頻度、迅捷型的政府與公民間互動,能夠增強居民對政府的信任,提升政府在危機中的動員能力。在突發事件發生時,政府的減災救災政策能夠獲得社區成員的積極響應,撬動社區內生資源快速緩解疫情沖擊。

(三)主體韌性:主動信息找人服務找人,提升居民承受風險能力

社區作為承載人們日常生活的實體,其最龐大的主體是居民,社區居民對于風險的感知力和抵御力是社區的韌性根基。作為智慧化信息和服務平臺,“社區云”能夠增強居民群體對風險的感知韌性,提升全社區的抗災能力。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進入常態化階段,居民對疫情信息的接收與消化逐漸麻木,對風險的感知能力也在不斷削弱,若是疫情再次反彈則容易因為群體“無感”而造成風險的擴大化。社區是與居民息息相關的生活場域,“社區云”具有屬地性質的社區公告欄能夠起到向社區居民報信、吹哨的作用。若新冠肺炎疫情再次抬頭,則有助于社區居民提高警惕,立刻進入戒備狀態。除了公布與疫情相關的咨詢,“社區云”還承擔著向居民科普安全知識的任務,提升居民面對風險的反應意識和自救能力。

此外,“社區云”作為智慧化精細化的服務平臺,能夠充分發揮數據賦能的優勢,幫助社區工作者迅速定位到脆弱人群精準投放服務,實現“服務找人”?!吧鐓^云”的社區治理后臺儲備有海量的民生數據,并以“多元標簽”的形式清晰呈現,從而極大減輕了社區工作者識別潛在困難群體的工作難度。通過民生數據庫可快速篩查符合條件的居民,并通過智能外呼系統向相關居民推送短信通知,主動告知服務內容。通過“社區云”平臺定位服務受眾,能夠有效化解疫情的外溢風險。

(四)技術韌性:動態監測社區安全體征,智慧防范風險因子擴散

技術韌性是韌性社區建設的動力源泉?!吧鐓^云”平臺作為智慧化信息治理平臺,能夠結合物聯網、大數據等信息技術為社區精細化、智能化治理注入新動能。

在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初期,由于社區信息化水平不夠,致使傳統抗疫工作大多只能在線下開展。社區工作人員挨家挨戶入戶排查,在社區的一些重要卡口全天候值守。線下工作的開展效率低下,縱使社區工作者疲于奔命奮斗在一線,工作仍舊會存在百密一疏,還會增加了交叉感染的風險?!吧鐓^云”能夠發揮大數據監測的優勢,利用后臺人房信息數據掌握社區安全底數、利用物聯信息設備動態篩查進出情況,從源頭切斷疫情傳播途徑,防范風險釀成災害。

搭建“社區云”平臺的首要步驟便是建立人房數據庫,形象地說便是在“云”上“搭房子”。通過市公安系統提供的市民信息庫得到初始化的社區人房信息,再結合居委會走訪的底冊信息,不斷更新完善,得到覆蓋全社區、精確每一戶的民情數據庫。此外,社區工作者借助民情數據庫,不但能夠清晰掌握本社區常住居民的靜態情況,還能動態篩查流動人員的出入情況,做好房東、租客、入境人員、境外人員等信息底賬。通過精細篩查潛在的風險因子,在“社區云”后臺對重點人群進行標簽化管理,降低其成為受害者或傳染源的雙重風險。

除此之外,“社區云”還能夠結合“一網統管”的智慧“社區大腦”,綜合應用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繪制直觀的社區房態圖,采集海量的物聯感知數據,做到社區轄域范圍內全方位實時動態監管,實現緊急事件快速發現、快速聯動、快速分派、快速處置,更有效地切斷傳播途徑,阻止新冠肺炎疫情在社區內部的擴散。

四、結語與展望

疫情常態化形勢下需要筑牢基層社區的韌性保障,智慧化治理手段在基層社區的延伸為韌性社區的建設提供了新的發展支點,應當抓住“社區云”平臺在基層社區的推行契機,釋放其在輔助韌性社區建設中的潛能價值。但實際上,目前“社區云”平臺的搭建還不夠完善,基層社區并未投入足夠的重視,從而制約了“社區云”在韌性社區建設上的創新探索和實踐進展。

通過走訪基層社區,筆者總結出了影響“社區云”發展的制約因素。首先,“社區云”平臺的信息賦能不到位。據社區工作者的使用反饋,一些非敏感可共享的數據信息無法順暢使用,社區抽取的民情數據還僅停留在社區層面使用。許多上級條線部門的數據依然滯留于內部使用,數據流動通道尚未疏通,數據壁壘依然存在。其次,“社區云”投入運作后存在著空殼化趨勢。雖然社區工作者已經從后臺百分之百完成了人戶信息錄入,但居民主動注冊上云的人數還不到10%。工作生活連軸轉的中青年人無暇參與社區事務,云平臺對老年群體的適用程度低,如何避免“社區云”空殼化運作、提升用戶黏性是需要攻克的難題。最后,新技術對社區工作人員的工作能力提出新的要求。社區工作者從線下傳統的人與人接觸到線上數字化管理模式的跨越,需要匹配相應的數據操作與信息管理能力。而目前大多社區工作者在主觀意識上僅將“社區云”平臺視為應付上級考核的電子臺賬,對于如何運用“社區云”賦能社區治理還是一頭霧水。

為此,應當在數據賦能、平臺吸附和能力提升方面尋求“社區云”迭代升級的空間,為未來韌性社區的建設提供有效的實施平臺,并注入新的動力源泉,從而保障社區在高風險時代仍然實現健康持續的發展,以更好應對未來可能出現的各種風險挑戰。

參考文獻:

[1]? ?段亞林.韌性社區:突發事件風險治理新向度[J].甘肅行政學院學報,2021,(2):93-101,127-128.

[2]? ?高恩新.防御性、脆弱性與韌性:城市安全管理的三重變奏[J].中國行政管理,2016,(11):105-110.

[3]? ?Alexander D E. Resilience and Disaster Risk Reduction: An Etymological Journey[J].Natural Hazards and Earth System Science,2013,13(11):2707-2716.

[4]? ?Holling C S. Resilience and Stability of Ecological Systems[J].Annual Review of Ecology and Systematics,1973:1-23.

[5]? ?Walker B,Holling C S,Carpenter S R,et al.Resilience,Adaptability and Transformability in Social-Ecological Systems[J].Ecology and Society,2004,9(2).

[6]? ?吳曉林,謝伊云.基于城市公共安全的韌性社區研究[J].天津社會科學,2018,(3):87-92.

[7]? ?Godschalk D R. Urban Hazard Mitigation: Creating Resilient Cities[J].Natural Hazards Review,2003,4(3):136-143.

[8]? ?邵亦文,徐江.城市韌性:基于國際文獻綜述的概念解析[J].國際城市規劃,2015,(2):48-54.

[9]? ?王東杰,謝川豫,王旭東.韌性治理:城市社區應急管理新向度[J].江淮論壇,2020,(6):33-38,197.

[10]? ?梁宏飛.日本韌性社區營造經驗及啟示——以神戶六甲道車站北地區災后重建為例[J].規劃師,2017,(8):38-43.

[11]? ?戴均.韌性治理:探索社區風險治理創新邏輯[N].中國社會科學報,2020-09-16(010).

[12]? ?趙鵬霞,朱偉,王亞飛.韌性社區評估框架與應急體制機制設計及在雄安新區的構建路徑探討[J].中國安全生產科學技術,2018,(7):12-17.

[13]? ?唐巍,王曉霞.韌性社區建設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防控[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42-47.

[14]? ?梁珺濡,劉淑欣,張惠.從被動韌性到轉型韌性:智慧社區的災害韌性提升研究[J].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47-54.

[15]? ?施生旭,周曉琳,鄭逸芳.韌性社區應急治理:邏輯分析與策略選擇[J].城市發展研究,2021,(3):85-91.

[16]? ?“社會治理一張網”,上?!吧鐓^云”平臺年內實現居村全覆蓋[EB/OL].澎湃新聞網,(2021-06-15).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69538968605932025&wfr=spider&for=pc.

Value Analysis of “Community Cloud” Information Platform in the Construction of Resilient Communities

MIN Meng-meng

(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ghai 200093)

Abstract: The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resilient communities and smart communities has become a general trend. As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one network for all” and “one network for all” at the community level, the “community cloud” information platform will inject new momentum into the resilience construction of communities. By leveraging the combined advantages of system, organization, subject and technical resilience, “Community Cloud” can help communities realize the smooth transformation of peace and war mechanisms, weave the cooperation network between community subjects, improve residents’ ability to defend against risks, and enhance the smart risk prevention capabilities. However, the current “Community Cloud” platform is not performing well in terms of data empowerment and platform absorption. Its potential in resilient communities constructing has not yet been fully released, which is expected to be further upgraded.

Key words: resilient community; smart community; “Community Cloud” platform; the normalization of COVID-19

[責任編輯? ?彥? ?文]

猜你喜歡
智慧社區平臺
智慧社區信息服務績效評價研究
指媒廣播制勝方略淺析
網絡平臺支持《教育技術學》公共課實驗教學模式構建
陜西科技大學鎬京學院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探索
“智慧社區”的養老生活
以試點帶動打造“智慧社區”助力居家養老
探討社區網格化管理與智慧社區建設
搭建醫院工會全方位服務職工平臺的思考
大學生模擬創業實踐平臺體系建設研究
智慧社區綜合管理平臺設計與實現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