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清姚安府境儒學教育的展開及其影響

2023-01-07 11:17侯官響
楚雄師范學院學報 2022年6期
關鍵詞:義學姚安儒學

侯官響

(楚雄師范學院 管理與經濟學院,云南 楚雄 675000)

一、明代姚安儒學教育開展的時代背景

先秦時期,云南與中原地區相距遙遠、關系疏離,因而被劃入“五服”中的荒服。兩者之間的聯系,行政上體現在“楚將莊蹻入滇”和“常頞略通五尺道”,商業上表現為川滇之間“棧道千里,無所不通,唯褒斜綰轂其口,以所多易所鮮”。①《史記》卷129《貨殖列傳》。西漢郡縣統治波及云南后,犍為郡、牂柯郡、益州郡漸次設立,分別轄有云南部分區域,中央王朝通過屯墾、征討等方式,加深了云南與中原的交融程度。唐宋時期,南詔國和大理國是本土文化、佛教文化和中原文化等多種文化的交匯地。雖然云南與內地有割舍不斷的聯系,但是儒家思想和文化尚未得到廣泛傳播。如《云南志略》所載,“其俊秀者頗能書,有晉人筆意。蠻文云‘保和中,遣張志成學書于唐’,故云南尊王羲之,不知尊孔、孟”。②李京著;王叔武校:《云南志略輯?!?,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年,第88頁。

元朝征服云南之后,為加強政治上的統一,比較重視儒學的傳播。據《元史·選舉志》載:“至元十九年夏四月,命云南諸路皆建學以祀先圣”。③《元史》卷81《選舉一》。至元三十三年(1276),賽典赤主持云南政事,“創建孔子廟、明倫堂,購經史,授學田”,④《元史》卷125《列傳·賽典赤瞻思丁》。逐漸將中原地區的學校制度移植到云南。不僅如此,元政府還在云南科舉取士,天下共錄取三百人,每榜云南五人。⑤參見《元史》卷81《選舉一》。由此云南地區文風漸漸興盛。明政府戡定云南之后,設立府縣制度。洪武十五年(1382),姚安一俟為明軍占領,即改路為府,任用流官為姚安府知府,姚安高氏為同知。除姚安府同知、姚州同知外,其他通判、經歷、知州、州判、吏目等職位,逐漸為外省士人所居。⑥參見侯官響:《明代楚雄府改土歸流以后的吏制建設及其影響》,《楚雄師范學院學報》2017年第1期。

府縣制度及此后的改土歸流,帶動了內地的移民入滇。初期進入云南的漢族移民主要通過軍事遷徙、貶謫充軍及軍屯的方式。以軍屯的形式移入定居的是戍軍及其家屬。在元代軍屯的基礎上,明代在云南地區也實行“府、衛相參”的統治體系,除了地方政權機構“府”外,還設置了大量的軍事衛所。衛所軍兵大多來自江南、川陜等文化較為發達的地區,除衛軍本人駐滇之外,其家小也隨之遷居。除軍事移民以外,另有“中土大姓”①師范:《滇系》第4冊《事略》,光緒十三年重刊本,中國臺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68 年,第135 頁載“洪武十七年,移中土大姓以實云南”。和閭左貧民、以罪戍邊者來到云南進行民屯和商屯。來自中原的漢族移民進入云南后,把內地先進的生產技術、思想文化傳播到古蠻夷之地,促進了當地生產力的提高和經濟的發展。在漢文化的影響下,民族地區的生活習俗也逐漸發生了改變,所謂“漢僰同風”,②參見侯官響:《姚安改土歸流考》,《玉溪師范學院學報》2020年第2期;《漢僰同風:明清楚雄與中原的文化交融》,《商業文化》2019年第13期。是說移徙者與僰人雜處,而衣食住行之風俗逐漸趨同。

二、明代姚安儒學教育的傳播

明朝軍隊平定云南后,中央政府極為重視儒學的推廣。洪武二年(1369),明太祖詔諭中書省臣曰:“朕惟治國以教化為先,教化以學校為本。京師雖有太學,而天下學校未興。宜令郡縣皆立學校,延師儒,授生徒,講論圣道,使人日漸月化,以復先王之舊?!雹邸睹魇贰肪?9《選舉一》。洪武二十八年(1395),明太祖專門同戶部、禮部官員討論了在邊夷之地設儒學之事。戶部官員張永清稱:“云南、四川諸處邊夷之地,民皆羅羅。朝廷與以世襲土官,于三綱五常之道,懵焉莫知,宜設學校以教其子弟?!泵魈嬉嘌裕骸斑呉耐凉俳允酪u其職,鮮知禮儀,治之則激,縱之則玩,不預教之,何由能化?其云南、四川邊夷土官皆設儒學,選其子孫弟侄之俊秀者以教之,使之知君臣父子之義,而無悖禮爭斗之事,亦安邊之道也?!雹堋睹魈鎸嶄洝肪?39,洪武二十八年六月壬申,中國臺北:“中央研究院”史語所,1962年,第3475-3476頁。以下同。

洪武十七年(1384)七月,儒學首先在云南、楚雄二府設立。姚安府下轄姚州、大姚一州一縣,儒學設立于永樂元年(1403):

姚安府儒學,在府治南,明永樂元年建。嘉靖中,知府王鼎、吳嘉祥、楊日贊相繼建堂齋、門舍,鑿泮池。二十八年,知府趙澍建啟圣祠。萬歷十七年,知府周希尹建尊經閣。二十九年,知府楊應霈重修。四十七年,分守道李忠臣移明倫堂于尊經閣前,移文廟于明倫堂前,其經籍、祭器皆備。兵燹后無存。⑤《古今圖書集成》第179冊《方輿匯編·職方典》卷1497《姚安府部匯考一·姚安府學??肌?。

表1 所示姚安府儒學,及之后建立的州縣儒學,皆屬官學。官學是指由政府出面,官方集資興辦并由官府指定人員直接管理的學校,而儒家經典是教學的基本內容。各級儒學分設教授、訓導、教諭等教職。姚安府儒學最早建立,其府駐地姚州未建立儒學,而是內附于府儒學。大姚縣儒學開辦于嘉靖時期,坐落于今大姚縣石羊鎮的白井提舉司,亦在崇禎時建立了儒學學宮,蓋因白井為云南重要鹽產地,其經濟活躍與文教興盛相得益彰。大姚縣石羊鎮文廟,萬歷年間即建,傳播儒家文化。目前石羊古鎮完好保存了關于重建文廟的碑及碑文。萬歷時,白井鹽課提舉司提舉江丞默在《重建文廟碑記》中說:“蓋滇南遠在天末,古唯羈縻勿絕,聽其自為聲教,未嘗以中國之治治之。明興,德化翔洽,凡郡衛州邑,咸建澤宮,博士弟子員環橋門、執經問難者,若而人遐陬僻壤、玀夷雜聚之鄉,弦誦相聞,彬彬乎盛矣。然自郡邑而外,建廟尊崇者,淮浙諸司,蜀滇鹽井,藐然罔聞。有之自白羊始?!雹廾魅f歷三十八年八月《重修文廟碑記》,碑在今大姚縣石羊文廟。

表1 明代姚安儒學教育開辦情況

除設立府縣儒學外,各級官員還在州縣以下設立社學,對兒童進行啟蒙教育。洪武八年(1375),明太祖諭中書省官員,“昔成周之世,家有塾,黨有癢,故民無不習于學,是以教化行而風俗美。今京師及縣皆有學,而鄉社之民未睹教化,宜令有司更置社學,延師儒以教民間子弟,庶可導民善俗也?!雹佟睹魈鎸嶄洝肪?6,洪武八年春正月丁亥,第1655頁。社學本見于元代,是推行教化的民間組織。弘治十七年(1504),朝廷令各府、州、縣建立社學,選擇明師,民間幼童十五以下者送入讀書,講習冠、婚、喪、祭之禮。②參見《明史》卷69《選舉一》。嘉靖十年(1531)姚安知府王鼎極為重視社學的普及,共建社學二十八處。社學深入民間各地,啟發蒙童,使府州縣官學教育具有了較高的起點。

書院興起于唐朝,興盛于宋代,具有私家講學之特點,是傳播儒家教育的另一重要領域,也是中國傳統社會特有的教育組織和學術機構。元代云南無書院之設,明代云南最早的書院建于弘治時期的大理府。書院不是官辦的正規學校,沒有學額和生源的限制。嚴格地說,明代云南的書院成了高于府、州、縣學而主要針對科舉應試的教育組織和地方學術研究機構。

姚安府管轄之地域,書院卻建有4 所之多?,F據地方志書記載,列示于表2。

表2 明代姚安府興辦書院一覽

棟川書院也是姚安府第一所書院,設立于明代中期的正德年間。明代前期因官方舉辦的儒學學宮繁盛,書院相對沉寂;隨著官學積弊日重,士大夫們思想自由,于是書院次第興起,講學之風日盛。迨至萬歷時期,姚安書院臻于極盛。其中影響最大者,乃思想家李贄主政姚安期間建立的三臺書院。三臺書院以永樂年間建立的德豐寺為基礎,萬歷五年(1577),李贄任姚安知府時,“日集生徒于堂下授以經,訓以辭章,淳淳亹亹,日昃忘倦”。③李元陽:《姚安太守卓吾先生李公善政序》,《李元陽集》,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08年,第315頁。李贄(1527-1602)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字宏甫,號卓吾,福建泉州人。嘉靖三十一年(1552)中舉,歷任河南共城教諭、國子監博士等職?!拔迨恋?,非謀道矣,直糊口萬里之外耳”,④李贄:《焚書》增補1《答何克齋尚書》,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第255頁。這是李贄自謙之詞,實際上謀生是為了謀道,不為“世間功名富貴”所累?!跋壬谝Π?,一切持簡易,任自然,務以德化人,不賈世俗能聲”,⑤李贄:《焚書》卷2《又書使通州詩后》附《顧沖老送行序》,第77頁。讀書、寫作、講學,皆是為了傳播思想,教化民眾。

府州縣各級官員,重學者不在少數。嘉靖十年(1531),姚安知府王鼎“繕府治,飭學校,課諸生,教民植桑麻,勤織紡,夷民裸首棄禮者教之男冠女髻……廣社學以化童蒙,俗煥然丕變”。⑥諸葛元聲:《滇史》卷12,潞西:德宏民族出版社,1994年,第341頁。萬歷時李贄見“廟學頹圮”,亦曾“罄俸以營之”。⑦李元陽:《姚安太守卓吾先生李公善政序》,《李元陽集》,第315頁。姚安府學除配備經籍、雅樂、祭器外,還辟有專門的射圃,目的是使學員文武兼備。在建立各級儒學的同時,明政府還吸收地方民族上層子弟入國子監受業。洪武十五年(1382),明太祖諭諸酋長:“凡有子弟皆令入國學受業,使知君臣父子之道,禮樂教化之事,他日學成而歸,可以變其土俗同于中國?!雹佟睹魈鎸嶄洝肪?50,洪武十五年十一月甲戌,第2366頁。云南土官始派子弟到京城習學儒家經典。各級學校除研習四書五經等詩書禮樂典籍外,還要學法、習書、習射。

三、清代姚安儒學教育的發展

明清鼎革,清王朝對明代政策多有承繼和發展,其中就包括“尊孔讀經”的文教政策。平定“三藩之亂”后,云貴首任總督蔡毓榮指出:“從來地方,在風俗;風俗之后,在教化;教化之興,在詩書,其所以鼓舞而作新之者,是又在上之人加之意耳?!雹诓特箻s:《新建昆明書院碑記》,民國《新纂云南通志(六)》卷134《學制考四》。明代姚安府縣儒學,歷經自然界的風雨和改朝換代的兵燹,到康熙年間大多破敗不堪了。如白井文廟建于萬歷年間,“歷任父師雖間有修葺之處,不過補偏救敝,既無學田以為修補之資,日久年深,木植腐朽,遲延至今,盡為傾頹廢”。③劉邦瑞:《請捐修學田》,乾隆《白鹽井志》卷2《學?!?。因此,修復明代府縣儒學是府縣官員義不容辭的責任。姚安府儒學,永樂元年(1403)建,康熙五年(1666)由知府林本元、教授王肅重建;大姚縣儒學,嘉靖二十五年(1546)建,康熙三十年(1691)由知縣孔貞瑄重修;④參見《古今圖書集成》第179冊《方輿匯編·職方典》1497卷《姚安府部匯考一·姚安府學??肌?。白鹽井提舉司儒學,崇禎時期初建,雍正十三年(1735)提舉劉邦瑞倡導復建。⑤參見劉邦瑞:《請捐修學田》,乾隆《白鹽井志》卷2《學?!?。

清代儒學教育的重建,雖由地方主要行政官員主持,但辦學資金來源確是多方籌措的,主要包括財政撥款、士紳捐助和學田三部分。修建白鹽井儒學,“除奉撥十一年分歸公門隨銀二百三十二兩外,貢生羅銓樂捐銀一百兩,五井士灶樂捐銀二百四十三兩三錢四分零,通共銀七百七十五兩三錢四分五厘九毫四絲”,⑥劉邦瑞:《請捐修學田》,乾隆《白鹽井志》卷2《學?!?。地方士紳捐贈成為經費來源大宗。白井生員陳斗光,“將父遺田一分,年收京斗谷十石,價值百金,情愿送入學宮,永為將來修葺之費。若有余剩谷石,作無父兄供給有志之士,以為膏火之姿”。⑦劉邦瑞:《請捐修學田》,乾隆《白鹽井志》卷2《學?!?。

明代的啟蒙教育機構,一般稱為社學;到清代,對貧寒子弟進行啟蒙及初等教育的機構,則被稱為義學。義學招生沒有學生數量限制,也不需要經過考試,只要在孔子牌位前和塾師前行跪拜叩首禮,即可成為義學學生。義學負有德化的使命,道德教育的內容滲透在識字、習字、學詩、作文、讀史、學經等各類教材之中。同時還為學生進一步深造或應科舉考試預做準備。云貴總督蔡毓榮曾就建義學、興教化上疏曰:“臣已飭行有司各設義學,教其子弟,各以朔望講約,闡揚圣諭,以感動其天良。各選年高有德之人,給以月廩,風示鄉里?!雹嗖特箻s:《籌滇十疏》第9疏《敦實政》,雍正《云南通志》卷29《藝文一》。蔡毓榮興建義學之議得到了實施(見表3)。

表3 康熙年間姚安府興辦義學情況

如果說康熙時期是云南義學初步發軔的時期,那么雍正、乾隆時期則是云南義學充分發展時期。雍正皇帝繼位后,對云南省情也有深刻認知:“云南等省所有苗蠻種類甚多……朕亦不忍聽其獨在德化之外,是亦從封疆大臣之請,剿撫兼行,而切加訓誨,務以化導招徠為本,不可脅以兵武?!雹嵊赫对颇贤ㄖ尽肪?9《藝文一》。力行教化、德化成為先于兵武的治滇之策,而要達此目的,興辦義學、多加訓誨則是必然之路。雍正十一年(1733),陳宏謀任云南布政使,成為云南義學發展的開拓者。

陳宏謀,字汝咨,廣西臨桂人,雍正元年(1723),舉鄉試第一,成進士,改庶吉士,授檢討。⑩參見《清史稿》卷307《陳宏謀傳》。乾隆二年(1737),陳氏經過細致調研,撰寫了《查建義學檄》,提出“興學為變俗之方”的理念,決意要多設義學。①參見雍正《云南通志》卷29《藝文一》。義學城市與鄉村并設,除了保留以前在城內所設的義學外,陳宏謀力主將義學更多地建在鄉村邊遠地區。為確保義學在云南的發展,陳宏謀特別擬定了《義學條規議》,以保證義學能夠持續正常運行。對于陳氏興建義學之功,《清史稿》稱:“十一年,擢云南布政使,立義學七百余所,令苗民得就學,教之書??绦⒔?、小學及所輯綱鑒、大學衍義,分布各屬。其后邊人及苗民多能讀書取科第,宏謀之教也?!雹凇肚迨犯濉肪?07《陳宏謀傳》。

此后,云南總督張允隨亦對義學重視有加。乾隆九年(1744年),張允隨奏稱:“滇省蠻夷之性,雖云獷野,而樸直無欺,結以恩信,咸知感格,時時勉勵各屬,躬行倡導?,F在夷方倮族,亦解好施,爨女蠻媛,漸知守志;并增建義學三百七十余所,捐置田畝,以充館谷;選擇師儒,以司訓課?,F在肄業諸生中,不乏篤學好修之士。此教民各條之實事也?!雹邸肚鍖嶄洝返?1冊《高宗純皇帝實錄》卷229,乾隆九年十一月下壬寅。在各級官員的努力下,義學遍布姚安府州縣及白井提舉司城鄉,具體見表4。

表4 雍正、乾隆時期姚安府義學設置情況

清代義學正如明代社學,皆屬于啟蒙教育之范疇,而書院則屬于高等教育的范疇。書院的學生都要經過考試,合格者方能入學。書院也是義學學生深造的地方,義學經館中的成材學員經考試后到書院深造。順治年間,鑒于明末東林黨影響之巨,清政府對思想言論控制甚嚴,不許別創書院,群聚結黨。但因書院制度歷經宋、元、明涵泳,盤根錯節,影響至深,清政令雖嚴,然禁而不止。④侯官響:《清代楚雄地區的儒學教育》,《文山學院學報》2020年第2期。姚安府不僅恢復了明代所設棟川、南中、三臺、日新四所書院,又新建了大成、麟鳳、鰲峰、綠蘿、張公、龍吟、靈源等七所書院,具體情況見表5。

表5 清代姚安府書院設置情況

清代姚安府人文薈萃、書院勃興,共設立書院11 所,給人深刻印象的是白井提舉司即新設4 所。原因何在?“蓋其地以鹽名,學以鹽開,凡茲一切興建文物之得比于州郡者,皆以鹽故?!雹葳w淳:《重修白鹽井志跋》,光緒《續修白鹽井志》卷8《藝文志上·序》。清人趙淳的解釋是令人信服的。鹽礦開采和鹽業經濟的發展,為文教事業的開展提供了經費來源。如乾隆五十七年(1792),提舉王子音倡辦靈源書院,其修筑費用,“木值百六十金,石值九十八金,磚瓦值百四十金,灰鐵髹漆值百四十金,各工費二百七十金,通計八百零八金”。其經費來源,王子音在《靈源書院記》中有具體記載:

計所入貲:署提舉裴灼文五十金,子音百金,教諭楊一揆五十金,井民劉子旭贖田價二百五十金,吳光里屋租贖價三十金,五井灶戶公捐百金,加捐南關外公地。除議建節孝祠外,以東偏余地歸井承買,價十八金,張郁文二十五金,白松齡十五金,張正之十金。舊井小西關外有店,呈請移關于店外,俾益店租,捐金五十。留龍吟舊院招租,歲訂四十八金。五十八年,除修費外,用去七十六金,并出借贖田價獲息三十四金,合之得八百零八金,剛敷改作經費、歲聘主講束脩。經提舉存莊詳,撥提舉白兌前捐柳樹塘田租十七石,生員白萬正子監生白匯前后捐租二十石,并積余加購租二十石,共計租五十七石,畫完糧、守院役食、歲折束脩租金五十。自改作書院迄今初成,不別聘主講,子音月凡再課,而以教諭權院事,兩年奉束脩百金,教諭以其半買租,為生童歲科試卷金,而以其半作書院經費,可風也。肄業廩生……童生……向無膏火,今紫陽縣令張志超捐十金,舉人陳瑛捐二十金,灶生張裕遠捐五十金,張廷璽捐三十金,季統捐二十金,陳世德、王思忠、白松齡、張鑒舉、布文星、民樊紳各捐十五金,李珣捐十金,合得二百三十金,典郭從云田租六石,計價一百金;又典霜壩塘田租八石,計價一百六十金,內借墊銀三十金,俟收租息歸補。增生李修易捐馬槽溝田山,計價二百九十金,以歲租三石五斗撥抵通學添買草房、菜地,價三十金,其余田山召墾,俟成熟詳請升科議租。張聰捐田歲租二石,即在李修易田契之內。龍吟舊院歲入租息,除歸補田租借款外,陸續歸還井司捐百五十金,及五井公捐、觀井買價、舊井移關捐款,共三百七十金,均給五井生息。①王子音:《靈源書院記》,民國《鹽豐縣志》卷11《藝文志》

由此可知,靈源書院的開辦經費,有地方官員裴灼文、王子音、楊一揆等人的捐款,而更多的是地方紳士、普通百姓的捐助。龍吟書院,系白鹽井另一新建書院,坐落在龍吟寺內,提舉葛曾慶設書院于其中?!扒「?,署提舉葛君請于當事以為書院,于時有白王氏暨子國學生,白匯捐田二丘,歲可入租十石,為院中之產。嗣因葺費闕如,事竟不舉。甲戌余承乏茲土,徘徊于寺,見其棟宇頹側,垣墉圮壞,顧瞻彷徨,意不能釋。乃捐廉俸并紳士所輸,于乙亥三月庀工飭材,欹者樹,缺者補,凋殘剝落堊墁之,漫漶黓昧丹碧之。至九月落成,侖奐一新,費鏹三百,為屋三層,堂廡軒樓皆備焉。即告諸上僚為‘龍吟書院’?!雹俟媲f:《捐建白井龍吟書院記》,光緒《續修白鹽井志》卷8《藝文志中》。

一般來說,經濟繁榮與人文薈萃是相輔相成的關系。如蘇州自唐宋以降成為財賦重地的同時,亦是文化繁榮之所,尤其明清時期,經濟發達程度達到專制社會最高峰,因此期間文化名人輩出,書香雅尚綿延。又如明清徽州商人名冠天下,素有“無徽不成鎮”之說,而徽商“賈而好儒”,亦是其商業五百年不衰的主要原因。因此,相對于窮鄉僻壤,經濟較為繁盛的鹽業產地,家給人足之后,熱衷于興辦文教事業也是題中應有之義。

四、明清姚安儒學傳播的影響

歷史上的姚安作為多民族雜居之地,經濟社會發展較之內地均有所不及。明太祖認為“風淳俗美,國易為治,而教化彰顯也”,②《明太祖實錄》卷52,洪武三年五月己亥設科取士詔,第1020頁。因而秉持“治國以教化為先,教化以學校為主”的治邊理念。清朝為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融合,必然要因襲前朝“尊孔讀經”,發展儒學教育的文教政策。如果說元代的云南儒學是生長,明代是扎根的話,那么清代的云南儒學則向縱深發展,是時云南人才輩出,儒學之盛成為洋洋大觀,內地儒學和儒學思想已經僵化,已是窮途末路,而在云南則方興未艾。明清姚安儒學傳播和發展,在人才培養、文化融合等方面產生了深遠影響,亦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一)人才之培養

明廷平定姚安地區后,以傳播儒家思想為核心的各類學校才廣泛建立起來。那么,明代建立各類學校的目的何在呢?《明史·選舉志》開宗明義,“學校以教育之,科目以登進之,薦舉以旁招之,銓選以布列之,天下人才盡于是矣。明制,科目為盛,卿相皆由此出,學校則儲才以應科目者也。其徑由學校通籍者,亦科目之亞也,外此 則雜流矣”。③《明史》卷69《選舉志一》。學校是為科舉培養人才的,“學而優則仕”是不二的選擇。

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詔令設科取士:“愿得賢人君子而用之……果有才學出眾者,待以顯擢,使中外文臣皆由科舉而選,非科舉者毋得與官?!雹堋睹魈鎸嶄洝肪?2,洪武三年五月己亥設科取士詔,第1020頁。二十二年(1389),明政府命云南選貢赴應天府鄉試。由于此時戰亂初定,設學未久,最后竟無人應試。實際上,一方面明初云南距離南京路途險遠,不僅要耗時數月,而且人身安全亦不可測。另一方面,也顯示儒學初設時云南教育水平之低,是難以應對科舉考試的。

經過明初洪武、建文兩朝的涵泳和積淀,至永樂時期,云南士子科舉入仕者日眾。使古蠻夷之地“人才崛起,屢中甲科”。儒學教育的另一特色“科舉必由學?!?,⑤《明史》卷69《選舉志一》。也使姚安府等古蠻夷之地民生禮義,人文興起,屢中甲科。正德《云南志》卷九稱:“我朝建學立師,妝其秀者而教之。比年以來,屢有登科請舉者,而風俗亦漸美矣?!雹拚隆对颇现尽肪?《姚安府》。自永樂十二年(1414)至天啟年間,姚安府26人中舉。⑦據天啟《滇志》卷9《學校志》統計。這些舉人,亦大多到云南以外地方做官。表6 列示了姚安府境云南考取進士情況,共9人。

表6 明清時期姚安進士一覽

然而士人通過科舉為官宦者,畢竟鳳毛麟角,絕大多數受儒學教育的士人無緣入仕。盡管如此,經過儒學浸染的士人,靠擁有的學識謀生,繼續傳播儒家思想文化,在推進當地文化發展和社會進步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

明初,隨著改土歸流的深入,越來越多的漢族移民來到滇中地區,原來“夷多漢少”的狀況已發生了較大改變。移民實滇的漢族子弟比之土司子弟,有更強的科舉愿望,而定額定員的官學和選貢制度,無法滿足其向學的愿望和需求。而明朝中央政府極為重視土司子弟的教育,“土官子弟許入附近儒學,無定額”。而且視入學讀書為土司襲替的先決條件,藉此“變夷俗之陋,杜爭奪之源”,以穩定邊疆統治秩序。無怪乎景泰元年(1450),主管云南學校教育的副使姜浚云:“臣自受命以來,遍歷云南各府司州縣儒學,其生員多系僰人、羅羅、么些、百夷種類?!雹佟睹饔⒆趯嶄洝肪?92,景泰元年五月己酉,第3990-3991頁。

(二)文化之交融

明代之前姚安的民族關系,其表現是漢族移民不斷融入地方民族文化,而不是相反。彼時地方民族處于比較初級的社會形態,地主經濟還沒有形成和發展,更沒有自覺接受儒家文化的基礎。因而不論何種原因進入的漢民,因其人口較少,只能“變服從其俗”。明清時期,各級學校的舉辦,儒學的廣泛傳播,逐漸改變了這種局面。各級儒學和書院,以儒家的經典為教育內容,以儒家的理想人格為培養目標,因而儒學教育的廣泛傳播使地方民族與漢族移民之間,儒家文化與地方傳統有了更多的接觸、交流和融合。儒家思想文化和地方民族的思想觀念,皆以血緣關系為基礎。兩者都是依靠“禮”或“儀式”維系社會等級秩序,并藉此涵養宗族或民族認同感。通過不斷推行“德化”和“教化”的熏陶,正統的儒學文化體系在邊遠的云南建立起來。

明代的社學、清代的義學不同于府州縣儒學和書院,不以為國家輸送科舉人才為務,主要是承擔初等教育的功能,不僅促使了明清教育的普及化,還直接導致了教育平民化的趨勢,是針對大眾的“廣行教讀”。這樣在提高邊疆地區人口素質的同時,也對當地的文化習俗方面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雖然主觀上具有明顯的政治教化的目的,但在客觀上促進了漢夷文化的交流與融合。

姚安府為漢夷雜居區,社學設立之后,該地出現了“用夏變夷……以敷文教”,“文教之盛,猗歟休哉”的狀況。在大姚縣的苴卻,由于“滇云遠居天末,而苴卻又極末之末”,其地“異端邪說”“惑世誣民”,在該地建社學乃為“闡明先王之道”,“入其門者,以講以射,興仁興讓,咸知君臣父子之綱,共曉春秋禮樂之義”。白鹽井“多以鹵代耕,其余若讀書若貿易,莫不沐浴圣化,習禮讓而安升業”。②乾隆《白鹽井志》卷1《風俗》。

在漢夷文化交融過程中,由姚安儒學教育培養出的當地學者居功至偉,其中名聲最著者是明末姚安府的陶珽、陶珙兄弟和清初學術大師高奣映。他們的成就離不開姚安這片漢夷文化交融沃土的滋養。陶珽,字葛闐,萬歷三十八年(1610)進士,是明末詩人、古文家,官至陜西右參政。陶珽一生交游廣泛,與名僧大儒交往頻繁,其著述豐富,但大多佚失。陶珙,字紫閻,陶珽之弟,天啟初舉人。官南工部,出守寶慶。心慕空宗,有《寄園集》傳世。李卓吾(即李贄),明代思想家、文學家,泰州學派的代表人物。萬歷五年(1577)至八年(1580),李贄任姚安知府,建三臺書院并在此講學。而陶珽生于萬歷三年(1575),③參見王玉超:《陶珽生平及交游考述》,《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5期。若說珽直接受業李贄不足為信,但其學業受李贄影響,則不容置疑。此后“高奣映繼起,博覽廣窺,著書七十九種,凡經史釋老、天文輿地、文學詩詞,均有著作詮解”。④民國《姚安縣史地概要·學術》。高奣映(1647-1707),字雪君,清初姚安府土同知,乃明代土同知高氏之后。高奣映生性警悟,博極群書,其平生著書八十一種,涉及性理、經濟、玄釋、醫術以及詩詞歌賦,實為邑中先正著述之冠。

“人才蔚起,出為國楨”,“曲靖、楚雄、姚安、澄江之間,山川夷曠,民富足而生禮儀,人文日益興起?!雹僦x肇淛:《滇略》卷4《俗略》。明清時期儒學教育在姚安的傳播和發展,在人才培養、文化交融方面已然寫下較為輝煌的篇章。清末一些書院改為學堂,近代教育開始建立起來,如龍吟書院,亦于光緒三十年改為高等小學堂。清末書院成為創建近代學堂的基礎,亦澤被姚安近現代教育的發展。

猜你喜歡
義學姚安儒學
試論揚雄《法言》對儒學的發展
周禮與儒學的機理
新世紀20年新主流電影發展景觀
媽媽“糊涂”了
儒學交流在路上
晚清山西義學與寺廟文化的沖突
經學還是子學?——對政治儒學復興之路的一些思考
清代湘西苗疆“義學”研究
張雪梅國畫作品欣賞
中國·姚安2014荷花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