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介融合視域下大學生文化自信培育機制研究

2023-01-09 02:56唐海霞
智庫時代 2022年24期
關鍵詞:媒介融合大學生

唐海霞

(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

文化,是民族之魂,對于一個國家的發展與進步起著舉足輕重作用。我國革命實踐中沉淀出的紅色文化,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所在,也是華夏兒女文化自信的活水源頭。黨的十九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強調紅色文化的重要性,認為“中國革命歷史是最好的營養劑”[1],因此,“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2]。

近年來隨著信息技術的卓越發展,網絡已逐漸走進人們的生活,改變著人們的認知方式。習近平總書記曾反復強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長效常新的問題,提出要大力促進傳統媒體轉型及與新興媒體的融合趨向,從而推動媒介融合的文化傳播力。然而,融媒體的傳播在為人們獲取信息提供高效便利的同時,良莠不齊的信息質量也給文化自信的樹立制造了不小的挑戰。特別是對還處在思想成長期的大學生,如何很好地適應媒介融合,理性地包容多元異質文化,辯證地理解文化之間的沖突和互補,充滿對國家未來發展的十足信心,意義重大。

一、媒介融合與大學生文化自信培育概述

(一)何為媒介融合

媒介融合也叫“融媒體”,是指不同時代、不同空間、不同類型的媒介樣式相互碰撞,逐漸交融,形成的一種具有多元化、一體化表征的新復合傳播介質。它的前身可追溯至20世紀80年代,由美國馬塞諸塞州理工大學的伊契爾·索勒·普爾(Ithiel De SolaPool)教授于1983年在《自由的科技》一書中所構思出的媒介想象。書中,他首次提出了“傳播形態融合”的理念,該理念所傳遞出的核心思想是:隨著時代的發展,科學技術在日益進步的同時必將會帶來傳媒技術的一次顛覆性的革新,在網絡空間及通信技術的催化下,屆時繁多迥異的新聞媒體將會走向融合、統一,且這種融合中模式會在不斷的摩擦碰撞中會逐漸呈現出多功能一體化的發展走勢[3]。

媒介融合不僅對既有的傳播格局進行了顛覆性的改變,同時對人類的傳播行為也帶來了深刻性的變革。紙媒產業從朝陽初升走向夕陽沒落,曾經主流的報刊、雜志現在越來越多的被電子刊物所取代。在浮躁的現代文明之中,媒介融合似乎更能夠獲得受眾的青睞,在傳播內容和傳播形式上也更能夠滿足青年的需求與期待,新鮮、活力的信息傳播新形式喜聞樂見又匠心獨具,在閱覽觀看的同時還能舒緩心緒,備受追捧。因此,合理利用好“媒介融合”對大學生文化自信的養成具有一定的助力。

(二)媒介融合視域下大學生文化自信培育的意義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4],厚植文化自信不僅對個人發展,乃至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提升、國際影響力的拓展都影響深遠。媒介融合,能夠以最新穎的樣態、最高效的傳播、最廣泛的受眾構筑起中華文化的堅固堡壘,推動大學生從文化自覺走向文化認同、文化自信,為中華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奠定基礎。

1.自我完善,有利于大學生自身的平衡發展

大學生青春稚嫩,心智尚未成熟,辨識與抵御不良文化的能力差,易被西方敵對勢力誘導、哄騙,實施思想侵害,甚至進行文化滲透、政治操控,干預我國內政。媒介融合充分迎合大學生思想開放程度較高、容易接受新鮮事物的性格特點,不僅能夠使他們從更加多元的渠道獲得文化輸入,提高個人文化素養與底蘊,在政府大力監管、正確引導下,更可以幫助他們科學把握文化發展的普遍規律,深刻理解中華文化的本質,更為全面、理性、客觀地看待西方文化,批判吸收,古為今用,從容應對外來文化的沖擊與不良文化的精神腐化,有利于大學生健康、穩定、平衡的發展,進而為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持久蓄力。

2.文化強國,有利于我國文化軟實力的提升

文化是軟實力的重要表現,也是支撐一個國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強韌根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是重要一環。文化強國,需要強大的文化自信精神力量的支撐。大學生作為新時代民族復興大任的擔當者,更是社會主義文化事業建設的重要力量,對其文化自信的培育迫在眉睫。融媒體的優勢能夠充分發揮青年文化習得的主觀能動性,讓大學生在喜聞樂見的形式中厚植文化血脈,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傳播能夠逐步實現青年的文化認同感,提升他們的文化自信心,夯實正確的文化價值觀。在文化傳播和習得的過程中不斷增強民族凝聚力和文化創造力,助推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建設。

3.文化交流,是提升國際影響力的重要手段

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利于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的蓬勃發展,是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感召力與創造力的有力抓手。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更是新時代中華文化的見證者、繼承者、傳播者和發揚者。泛傳播時代的到來,微文化成為了現行文化輸出的主流途徑,處于時代發展的風口浪尖,風華正茂的大學生對于新事物的追逐、新樣態的應用既喜聞樂見又得心應手。融媒體的發展能夠使他們在正確文化價值觀的基礎上更好地傳播、發揚中華文化,扭轉國際上積蓄已久的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印象誤區,重塑大國形象,打造中國品牌,傳播文化符號,提升國際影響。

二、媒介融合視域下大學生文化自信培育現狀

為了解媒介融合環境中大學生文化自信培育的現實狀況,筆者制訂了完善的線上+線下主題調研方案。線上調研問卷依托問卷星平臺,向鄭州航院的不同年級、不同專業、不同年齡、不同性別的大學生發放問卷進行抽樣調研,共發放問卷300份,經過數據篩查,剔除掉無效問卷25份,最終得到有效問卷275份。同時線下對航院大學生進行隨機采訪,了解他們對媒介融合背景下中西方文化的認同感和感知度,從而為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培育提供針對性的可行路徑。

(一)大學生文化自信缺失的主要表現

通過調研結果及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受外來文化的沖擊、新興事物層出不窮及文化的泛傳播等諸多因素影響,當代大學生文化自信缺失的表征明顯,主要表現如下:一是大學生對中國文化的認知淺薄、態度消極。大學生對中國文化的認知程度淺薄,往往只停留在表面層次,不求甚解。更有甚者連一些基本的文化常識都不知道。日常對實時發生的時政熱點也都是持置若罔聞、漠不關心的態度。對于學習了解中國文化的意愿不強烈,對于思政課程的學習也是敷衍了事,為拿學分而硬性記憶,學習效果不理想。二是大學生對西洋文化的盲目追捧。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對西洋文化一味地盲目崇拜與瘋狂熱愛卻不知“緣”起何處。

(二)大學生文化自信缺失的成因分析

目前,大學生文化自信所表現出令人擔憂的現狀,其成因是多方面的。一是中國傳統文化在自身傳承過程中沒有與時俱進,創新方式不足,其當代價值及活力因子未被充分挖掘;二是多元的文化環境對中國文化的靈魂解構。第三次世界革命使得西方文化(影視、音樂、服飾等文化)搭載互聯網技術率先在世界范圍內廣泛傳播,企圖對人類進行文化控制。各類社會思潮的涌入易對我國主流價值觀形成沖擊,文化陰暗面易對大學生造成思想侵害;三是網絡文化的泛傳播使大學生深陷精神荒原。大學生對微傳播的過度依賴使得他們失去了對閱讀、對文娛活動參與的興趣,給文化自信制造不利點。此外,網絡信息的良莠不齊,一些不良網絡文化會對明辨能力較弱的大學生進行思想攻擊,使得他們淪為政治傀儡。多重因素誘發了文化焦慮現象,給文化自信的樹立增加了難度。

三、媒介融合視域下大學生文化自信培育策略

媒介融合對大學生文化自信培育既是機遇也是挑戰,需要政府、高校、家庭及個人的多方合力,與融媒體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

(一)優化媒介融合生態環境,營造良好的社會文化氛圍

融媒體是現代文化傳播的重要途徑,也是影響大學生文化認同的重要因素。搭載媒介平臺提升文化自信,促進民族文化的傳承與延續,則需對其生態環境的建設、機制和質量進行適時的監管。

一方面,要樹立正確的價值導向。一是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旗幟鮮明,態度嚴明,正確引導和把握主流思想方向,維護大學生的主流思想意識安全;二是積極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手段搭建特色媒體平臺,深度挖掘文化傳承的優秀媒體和資源,既不能為了過分追求經濟效益而扭曲正確的價值取向,更不能一味為了“博眼球”“求關注”而喪失傳播的社會價值。

另一方面,要加強對媒體的監管力度。一是要建立健全媒體管理機制。史實文化不得隨意篡改、戲弄,國家利益、民族意志不得損害,對于反人類、反社會、反國家、反黨的話語及低俗、惡搞的不良文化要給予嚴厲打擊,并視情節嚴重給予適當追責;二是要加強媒體行業的自律建設。提升新聞人的職業素養、職業道德和責任觀念,不做“標題黨”,不造“假新聞”。通過多渠道齊抓共管,清朗網絡空間,使得媒體宣傳做到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5],助力青年正確的文化價值觀的養成,積極傳播社會正能量。

(二)強化高校教育主體責任,營造清朗的校園文化氛圍

高校承擔著文化傳承創新的重要功能,要重視高校的主體責任,與時俱進,積極打造數字校園,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以文化人,重塑學生靈魂。

一是構建網絡文化平臺。充分融合校園媒體包括網站、微博、公眾號、廣播、校報等多渠道信息宣傳平臺和傳播機構,打造優勢互補、合而為一的融媒體平臺。平臺的建設使大學生在交互共享知識的同時,評論、轉發、在看更可以擴大文化傳播影響力,高校只需對活動內容加以適時關注和正確引導,便可逐漸形成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

二是加大文化資源(特別是數字文化資源)的建設與投入。結合校史、校情學校發展實際,大力建設校史館、陳列館、紀念館等特色文化展館,向全校師生乃至全社會宣傳歷史文化。立足新時代,完善電子圖書館建設,加大對電子期刊、版物、數據庫的采買,特別注意數字資源的建設、使用及共享,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文化環境,增強學生的人文素養。

三是組織開展內涵深遠的校園文化活動。校園文化活動作為第二課堂是大思政育人格局中的重要一環。高校要結合現階段大學生的心理特點、行為習慣及興趣喜好,搭載他們喜聞樂見的媒體平臺,開展具有特色鮮明的文化活動。如可在喜馬拉雅FM開辦校園《朗讀者》欄目,讓學生在經典著作的誦讀中,厚植文化信仰;或利用公眾號開展“一起讀書吧”線上讀書會,每周輪值一人作為領讀人,其他學生自由參與互動,在交流分享中品味中華傳統經典的文化魅力。

(三)提升家庭網絡教育理念,營造和諧的家庭文化氛圍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教育及影響的力量不可小覷。在社會、學校的雙重助力下,家長也應給予積極配合,提升家庭網絡教育理念,營造和諧的家庭文化氛圍。首先,父母應積極學習網絡文化知識和社交平臺的使用。通過網絡社交平臺,千里之外的父母也可以經常性地開展積極健康的家庭活動,奇聞趣事、時事政策都可以成為交流的話題,在交流中促進孩子文化自信的養成,寓有形于無形,營造和諧的家庭文化氛圍。其次,父母應加強對孩子網絡行為的監管。有了對網絡的深入了解,父母更容易對孩子的網絡行為進行清楚辨析,教育引導孩子知道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什么是積極向上的,什么是腐朽落后的,這樣能夠幫助孩子科學利用網絡學習文化知識,有效規避愚昧文化對孩子心靈的侵害。最后,父母應身體力行,進行家庭文化教育。立足新時代,家長應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觀,突破單一說教的教育桎梏,以身作則,以正確的行為示范來教化孩子、感染孩子。以孟母三遷等經典故事為精神導向,有意識的為孩子創造一個好的家庭文化環境,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中得到充分的文化熏陶,強化人文素養。

(四)增強大學生“四自”意識,踐行文化自信優良品格

文化自信的樹立,根本在于大學生自我的文化覺醒、自覺與認同。當前,高校對大學生“四自”的能力體系建構愈發重視,廣大學生應有序適用融媒體,承擔文化傳承、創新的職責與使命。

一是要提升自身網絡信息素養。網絡是一把雙刃劍,大學生應該從內心自覺建立起一堵“明辨”的防火墻,去阻斷不良文化對思想的污化。當前,以“抖音”“短視頻”“段子”“直播”為關鍵詞的網絡新現象為迎合年輕人求新、求奇、求異的趣味心理,為求點贊、加關注、蹭流量、增熱度喪失道德底線,傳播低俗文化,功利化主義明顯,此類文化怪相對個人價值觀念的顛覆只能靠深厚的文化沉淀來抵御。沉浸在真知的文化世界,就能擺脫現實浮華的誘騙。

二是要積極投身文化實踐中。大學生要積極參加學校、社會組織的文化活動,譬如詩詞誦讀、紅歌唱響、寒暑假社會實踐及特色革命紀念等。通過活動的親身參與,不僅能夠極大地拓展大學生的文化視野,更能夠將中國優秀傳統、紅色文化、革命精神等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內化于心,切實感受到革命前輩、勞動群眾身上那份樸實的真心真情真感,這對于大學生關于中華文化、中國精神的深刻理解,關于文化自覺與文化認同意識的覺醒,對于文化自信的樹立等有所助益。

三是爭做文化創新的領路人。堅定文化自信,更要勇于創新。年輕人頭腦靈活、思維活躍、善于接納新鮮事物,要勇于想象、敢于實踐,發揮學習的內生性作用,深入挖掘中國傳統文化中富有當代審美價值的部分,走出一條文化創新之路。一是要加強溝通交流、協同合作,在??缮暾垊撧k文化創新類型的社團,積累經驗,畢業后可孵化成為文化基地、扶植成為文化企業。二是要結合自身專業特點及優勢,努力創造出具有中國精神、展現中國魅力、彰顯中國智慧的優秀文化作品,而后充分運用媒介平臺傳播到世界各地,讓博大的中華文化走出國門,遠洋海外,讓全世界的人們都能夠有機會認識和了解中國文化。

猜你喜歡
媒介融合大學生
村企黨建聯建融合共贏
融合菜
從創新出發,與高考數列相遇、融合
《融合》
辨析與判斷:跨媒介閱讀的關鍵
高中語文跨媒介閱讀內容的確定
書,最優雅的媒介
六旬老婦“養出”了個大學生
反思媒介呈現中的弱勢群體排斥現象
讓大學生夢想成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