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強化、三融合”生物科學專業創新人才培養體系構建與實踐

2023-01-09 02:15曾建軍黃族豪胡文海賀根和周兵王寧張爭光蘇啟陶肖宜安
關鍵詞:井岡山江西省創新能力

曾建軍,黃族豪,胡文海,賀根和,周兵,王寧,張爭光,蘇啟陶,肖宜安

“三強化、三融合”生物科學專業創新人才培養體系構建與實踐

曾建軍,黃族豪,胡文海,賀根和,周兵,王寧,張爭光,蘇啟陶,*肖宜安

(井岡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江西,吉安 343009)

培養富有創新精神和能力的人才是新時代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務。井岡山大學生物科學專業培養方案堅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聚焦學生創新能力培養,以“理想信念堅定、專業知識扎實、實踐能力過硬、創新意識突出”為人才培養目標,強化“精神引領、創新驅動、實踐賦能”(三強化),建立了“紅綠融合、學研融合、訓賽融合”(三融合)的創新人才育人路徑,構建了“井岡山精神+學、研、訓、賽”的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取得了顯著的人才培養效果和專業建設成效。創新人才培養成效和專業創新創業工作被新聞聯播、朝聞天下、人民日報等新聞媒體廣泛報道,產生了很好的社會影響和示范作用。

生物科學專業;創新人才;培養體系;三強化;三融合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人才是創新的關鍵,擁有一流的創新人才,才能擁有科技創新的最大優勢。創新人才培養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重要意義[1]。為此,國家非常重視創新人才的培養。高校擔負著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與創新等重要功能,更承載著創新人才培養的重要責任和使命,“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培養富有創新精神和能力的人才是新時代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務。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高等教育要特別注重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加速推進,尤其是知識經濟和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世界各國綜合國力競爭的日益激烈,人才競爭的國際化更加凸顯。具有創新思維和創新精神的高素質人才需求急劇增加。創新人才培養成為高等學校的重要使命[2]。

1 存在問題

創新人才培養一直是高等教育面臨的難題之一。不同國家和地區,不同類型的高校,開展創新人才培養的模式、路徑和方式都有明顯不同。創新人才培養在美國有著悠久的歷史,但其榮譽制的培養模式并不完全適合我國高校。國內高校雖然一直都強調創新人才培養,但開展相關研究則于21世紀才開始興起[3]。

新一輪科技革命與新產業形態的變革和重塑、高等教育分層分類發展戰略布局的逐步形成,地方本科高校正成為中國應用型高校建設和發展的主體,是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的主陣地和主戰場。但我國地方高校,普遍因辦學資源、師資隊伍、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等因素影響,高質量、高效率的創新人才培養體系有待完善。一是地方特色文化資源有機融入專業教育路徑不清晰。文化資源與專業教育融合不夠,思政教育的親和力和感召力不強,課程育人功能發揮不足,思政教育引領創新人才培養成效不顯著。二是地方高??蒲蟹床附虒W機制不健全。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過程中,對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素養重視不夠,人才培養側重知識技能傳授,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資源不成體系,學生創新實踐意識薄弱,創新能力不足。三是地方高校支撐創新人才培養的實踐教學體系不完善。實踐教學與理論學習結合不緊密。實踐訓練與學科競賽體系未能依據人才培養目標進行系統設計,實踐訓練與學科競賽融合不足,學生參與訓賽的隨意性較大,未能覆蓋全體學生,實施效果不佳。

2 解決措施

針對以上問題,井岡山大學堅持以井岡山精神鑄魂育人,以紅色基因照亮辦學方向,用紅色精神浸潤學校文化,努力培養擔當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紅色傳人。生物科學專業培養方案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理想信念堅定、專業知識扎實、實踐能力過硬、創新意識突出”為人才培養目標[4],聚焦創新能力培養,強化“精神引領、創新驅動、實踐賦能”(三強化),建立了“紅綠融合、學研融合、訓賽融合”(三融合)的創新人才育人路徑,歷經20多年的持續改革與實踐,構建了“井岡山精神+學、研、訓、賽”的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取得了顯著的人才培養效果和專業建設成效。

2.1 解決問題的基礎

井岡山大學生物科學專業源于1989年開設的生物教育專業,2002年開始招收生物科學專業(師范類)本科生。師范教育擔負著培養教師的重任[5],從中學生物教學實踐看,一個優秀的生物專業教師必須具備較強的創新能力。為此,培養具有學術研究創新能力的生物教育人才是適應和滿足社會發展、人才培養和生物教育師資的要求。

生命科學學院擁有生物與醫藥專業碩士學位點、江西省“十二五”生物學高水平學科、江西省“十四五”生物學一流學科;建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江西省重點實驗室3個、江西省工程實驗室1個、江西省實驗教學示范中心1個等教學科研平臺。學院“引培結合”,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師資隊伍,生物科學專業專任教師33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和高級實驗師17人、博士30人,有全國先進工作者1人、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1人、教育部課程思政教學名師5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計劃2人,江西省雙千計劃、贛鄱英才555工程、江西省教學名師、江西省先進工作者、江西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各1人,江西省主要學科學術與技術帶頭人2人、江西省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4人[4]。近年來教師獲批國家級課題50余項,研發經費5000余萬元。學院高水平的學科平臺、師資隊伍和科研項目等為培養創新人才奠定了扎實基礎。

2.2 以“精神引領、創新驅動、實踐賦能” 創新人才培養理念引領人才培養改革

新時代下思想政治教育是創新人才培養的根基[1]。生物科學專業緊緊圍繞“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立足地方院校實際,以學生為中心,堅持“重品德、厚基礎、強實踐、求創新”,提出了“精神引領、創新驅動、實踐賦能”的育人新理念,強化價值塑造和創新能力培養,培養“理想信念堅定、專業知識扎實、實踐能力過硬、創新意識突出”的創新人才。將紅色精神、家國情懷等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和各教學環節、融入學生科研實踐和社會實踐、融入學生課余生活。在課堂教學、科學研究、實踐訓練、競賽活動過程中,注重學生系統思維、辯證思維、批判性思維訓練,著力培養大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6]。

2.3 以“井岡山精神+學、研、訓、賽”體系培養創新人才

2.3.1 精神引領、紅綠融合

思想政治教育與創新人才培養的緊密結合,既是歷史賦予高校育人過程的思想使命,也是新時代社會發展的文化生態環境需要,更是決定中華民族未來發展的關鍵因素[1]。生物科學專業以井岡山精神引領創新人才培養,充分發揮井岡山“歷史紅、生態綠”的優勢,在專業知識學習中融入井岡山精神與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形成了“課程潤心、文化熏陶、實踐體驗”的浸潤式思政育人模式(如圖1),提升了紅色文化引領創新人才培養成效。

圖1 紅色文化引領創新人才培養路徑

課程潤心。校本課程,開發和設置了通識類思政教育校本課程《井岡山精神教育》,使井岡山精神進課堂進教材、入腦入心[7]。課程思政,充分發揮井岡山歷史紅、生態綠的優勢,在專業知識學習中融入井岡山精神與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打造了“紅綠融合、啟智潤心”的“井岡品牌”特色課程思政。其中,《生態學》課程獲批教育部課程思政示范課程,團隊成員獲課程思政教學名師稱號。勞動課程,結合專業特點,開設了映山紅等花卉植物培育勞動課程,促進了五育融合。將實踐教學與黨史學習、勞動教育、美育教育等有機融合,組織創新創業團隊到井岡山市、蓮花縣為當地農民種植百合,組織各個班級在校園種植映山紅,組織興趣小組制作映山紅盆景等;實習實踐過程組織學生參觀革命舊址、聽龔全珍老阿姨和神山村老支書彭水生爺爺講革命故事,感受到革命先烈們浴血奮戰、舍生忘死的愛國情懷和革命精神,接受紅色基因熏陶,讓大學生在黨史學習中增長智慧才干,在艱辛勞動中錘煉意志品質。

文化熏陶。注重以文化人,讓紅色文化浸潤大學生思想。學校建有映山紅文化廣場、映山紅園、井岡山博物館等,通過舉辦映山紅文化藝術節、參觀井岡山博物館、觀看音樂舞蹈史詩井岡山等系列活動,營造校園厚重的紅色文化,為學生感知井岡山精神提供文化載體,實現課堂教學向課外學習的延伸,達到紅色文化啟迪人、紅色精神浸潤心的目的。

實踐體驗。以專業實習、社會實踐活動、社團活動等為載體,培養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專業老師每年在井岡山開展動植物野外實習時組織學生走進革命老區、參觀革命舊址、聆聽紅軍后代講述革命故事、參與基地農業生產勞動,近距離感受中國共產黨革命史、奮斗史,提升大學生的愛國熱情。圍繞鄉村振興開展科技下鄉、鄉村支教、生態保護等暑期社會實踐活動。成立“井大紅旅科技服務中心”公益組織開展鄉村公益活動,讓學生親身探索體驗紅色基因和綠色生態。

2.3.2 創新驅動、學研融合

生物科學專業加強教學與科研的融合,以教學促科學研究的開展,以科研促教學水平的提高,推動教師將科研成果轉化為課堂教學內容、開放科研實驗室轉化為育人平臺,積極推動科研資源轉化為育人優勢,推進本科生進實驗室、進團隊、進課題,構建了“創新成果融入理論教學、教研平臺服務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科研項目提升創新能力”的科研育人路徑,促進了學生專業學習與科研創新有機融合,提升了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如圖2)。

創新成果融入理論教學。突出大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以學科前沿、產業和技術最新發展成果更新教學內容。教師將科研成果融入課堂教學內容,引導學生掌握科學的思維方式和科研方法;開設了“現代生命科學進展”課程,每年由教授和博士團隊以專題形式授課,專題內容包括《生命與生命科學》、《生物多樣性》、《遺傳與變異》、《生命的物質基礎》、《生長與發育》、《生物與環境》、《生物進化》、《現代生物技術:生物源碳酸鈣的誘導礦化機制及其對重金屬的固持作用》等。通過以課程化的形式讓學生了解相關學科的最新研究進展,將本學科及教師的科研成果融入課程教學,擴大了學生視野,培養了學生創新意識。

教研平臺服務學生創新能力培養。建立了以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為主體的教學實驗平臺、以省級重點實驗室為主體的創新科研平臺、以實習基地為主體的實習實訓平臺,形成教研一體的綜合服務平臺[4]。這些平臺對學生完全開放,并支持學生從大一就進入平臺開展科學研究,為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創造條件。以江西省生物多樣性與生態工程重點實驗室為例,每學期本科生出入實驗室約1500人次,教研平臺成為學生創新能力訓練重要支撐。

圖2 科研反哺教學機制

科研項目提升創新能力??茖W研究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有效途徑[8]。生物科學專業方案將學生參與科研作為一種有效的育人形式,師生組成探究式學研共同體,支持學生參與教師科研項目,或者在教師指導下申報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與教師共同開展科研活動,實現研究性教學和探索式學習。學院設立了院級大學創新創業項目,形成了“院級+校級+省級+國家級”四級聯動的創新創業項目體系。專業老師認真抓好學生主持的科研項目“立項申報、過程指導、結題評審、成果展示”等環節,培養學生獨立研究的創新能力。

2.3.3 實踐賦能、訓賽融合

學科競賽是培養大學生實踐創新能力與團隊協作精神的重要途徑[9]。生物科學專業培養方案將實踐訓練和學科競賽貫穿創新人才培養全過程,建立了“完善實踐訓練體系、構建學科競賽體系、第二課堂課程化”等協同育人生態(如圖3),推動了實踐教學與理論學習緊密結合,提升了學生實踐動手能力。

圖3 基于創新人才培養的實踐教學體系

完善專業實踐訓練體系。構建“課程實驗技能訓練+創新創業訓練提升+實習實訓綜合發展”多層次實踐訓練體系,實現了三個結合:課內實驗與課外實踐相結合、實踐教學與專業訓練相結合、校內實驗與企業實習相結合。每周組織三筆字訓練,定期舉辦說課、講課、PPT制作等方面的培訓。

完善學科專業競賽體系。秉承“以賽促教,以賽促學”初心,將參與學科專業競賽獲獎納入創新學分認定,每學期舉行學科專業競賽和師范技能競賽,包括“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PPT制作、說課、講課等,打造了“班賽→院賽→校賽→省賽→國賽”五位一體的競賽體系,積極組織和指導大學生參加各種創新創業大賽,使學科競賽真正成為促進創新人才培養的有效途徑。

完善第二課堂活動體系。我們引入學分制和課程的理念,第二課堂課程化,構建第二課堂與第一課堂協同育人體系,形成了以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為依托的科研育人第二課堂、以科技文化節為平臺的文化育人第二課堂、以暑期社會實踐為主體的實踐育人第二課堂、以社團活動為載體的社團育人第二課堂。

3 創新人才培養成效與社會影響

經過近20年的探索與實踐,生物科學專業培養取得了良好的人才培養效果和專業建設成效,社會影響良好。

3.1 創新人才培養成效凸顯

專業培養了一批紅色基因的堅定傳承者,吉安市的每一所中學都有生物科學專業培養的大學生,他們扎根基層,為革命老區的教育事業和人才培養工作作出了突出貢獻。生物科學專業應屆畢業生每年考研升學率30%以上,并有一批學生考取了國家985、雙一流高校研究生,創新能力突出。2011屆校友程亞林博士在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等期刊發表高水平論文;2013屆校友黃魯博士在Neuron、Nature Communications、Advanced Science、Biological Reviews等期刊發表系列學術論文。

3.2 學生創新成果突出

學生在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等期刊參與發表學術論文150余篇。在2021年第七屆中國國際“互聯網+”大賽中,“百年好合——百合照亮鄉村振興路”項目獲得“青年紅色筑夢之旅”賽道金獎。2017年以來在全國大學生生命科學競賽、全國大學生生命科學創新創業競賽獲特等獎1項、一等獎9項,因競賽成績突出2020、2021年連續兩屆學校榮獲該項賽事優秀組織獎。近10年有150余位學生參加江西省蜘蛛多樣性研究,采集點達500個,收集標本6萬余頭,鑒定蜘蛛53科、300余屬、700余種,其中200多種是新種,參與發表有關蜘蛛的SCI收錄論文15篇。

3.3 專業課程建設成果豐碩

生物科學專業2022年獲批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2021年通過教育部師范類專業認證專家進??疾?,先后入選了國家級特色專業、江西省一流專業建設點、江西省改革試點建設專業;生物科學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入選省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基礎生物學實驗中心入選省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建有教育部課程思政示范課程教學團隊、江西省高水平本科教學團隊各1個;生態學課程入選教育部課程思政示范課,課程負責人肖宜安教授在教育部課程思政建設工作推進會上第一個作經驗交流;生態學、動物學、植物學等課程入選江西省一流課程;并獲省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

3.4 社會影響突出

3.4.1 獲得教育部專家高度評價

2017年人才培養成效得到了教育部本科教學審核評估專家的充分肯定,專家認為:“育人理念很有特色、成效明顯,是學校本科教學中非常突出的亮點,值得推廣”。2021年生物科學專業創新人才培養方案得到了教育部師范專業認證評估專家的高度評價,專家組認為:“生物科學專業育人特色鮮明,以科研促教學助力人才培養成效明顯、優勢突出”。

3.4.2 成果獲得社會充分肯定

近年來,生物科學專業人才培養成效被新聞聯播、朝聞天下、人民日報、新華網、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學習強國、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江西新聞聯播、江西日報等新聞媒體的廣泛宣傳報道,產生了很好的社會影響和示范作用。

[1] 楊照帥.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與創新人才培養[J].人民論壇,2018(32):116-117.

[2] 肖云鵬,王蓉,趙超瑩. 以高水平科技競賽為契機反哺教學的大學生創新人才培養機制研究與實踐[J]. 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 2017(9):174, 270.

[3] 王藝蓉.高水平農業大學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研究:以華南農業大學“丁穎創新班”為例[D] .廣州:華南農業大學,2016.

[4] 朱立成,賀根和,肖宜安,等.基于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復合型人才培養體系構建與實踐[J].井岡山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2,43(1):103-106.

[5] 洪早清.新時代教師的價值認知與師范教育實踐的價值自覺[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1, 60(1):146-153.

[6] 張大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做實“三個融合”[J]. 中國高教研究, 2020(3):1-3.

[7] 馬建珠,彭月萍. 將井岡山精神融入“三全育人”模式的實踐與思考:以井岡山大學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為例[J].井岡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1, 42(6):65-72.

[8] 吳慧華. 科學研究是培養大學生創新能力的有效途徑[J]. 上饒師范學院學報, 2001, 21(4):95-98.

[9] 熊艷,和七一.基于科技競賽的生物科學專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山東化工,2019,48(6):215-219.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S OF THE “THREE STRENGTHENING, THREE INTEGRATION” INNOVATION TALENT TRAINING SYSTEM FOR BIOLOGICAL SCIENCES MAJOR

ZENG Jian-jun,HUANG Zu-hao,HU Wen-hai,HE Gen-he,ZHOU Bing,WANG Ning,ZHANG Zheng-guang,SU Qi-tao,*XIAO Yi-an

(School of Life Sciences, Jinggangshan University, Ji’an, Jiangxi 343009, China)

Cultivating talents with innovative spirit and ability is the primary task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The biological science major of Jinggangshan University adheres to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strengthen moral education and cultivate people focusing on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innovation ability. The major takes “firm ideals and beliefs, solid professional knowledge, excellent practical ability, outstanding sense of innovation” as the goal of talent training, strengthens “spiritual guidance, innovation drive, and practice empowerment" (three strengthening). An innovative talent education path of “red and green integration, learning and research integration, and training competitions integration” (three integrations) has been established, and an innovative talent training system of “Jinggangshan spirit + learning, research, training, and competition” has been built. Remarkable talent training and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results have been achieved. The effectiveness of innovation talent training and professional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work have been widely reported by the CCTV News, Zhaowen Tianxia, People’s Daily and other media, which has produced a good social impact and demonstration effect.

biological sciences major; innovation talents; talent training system; three strengthening; three fusions

G420

A

10.3969/j.issn.1674-8085.2022.06.014

1674-8085(2022)06-0087-06

2022-07-13;

2022-08-10

江西省高水平本科教學團隊;江西省一流課程建設項目;江西省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研究課題(JXJG-20-9-11)

曾建軍(1973-),女,江西萬安人,副教授,博士,主要從事植物生態學研究和生物學教學研究(E-mail: zengjianjun@jgsu.edu.cn);

*肖宜安(1968-),男,江西永豐人,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植物生態學研究和生物學教學研究(E-mail: iyanxiao@163.com).

猜你喜歡
井岡山江西省創新能力
模擬成真
拓展探究實驗 培養創新能力
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創新能力的培養
創新能力培養視角下的無機化學教學研究
《江西省志?審計志》順利通過驗收
考了個大的
推進軟件產業創新能力提升
星火燎原的井岡山記憶
井岡山上唱井岡
七絕 井岡山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