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面開啟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建設新征程
——為美麗中國建設專題作序

2023-01-20 19:44王金南
中國環境管理 2022年6期
關鍵詞:共生現代化美麗

王金南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本特征與基本要求,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目標之一[1]。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綠色轉型取得積極成效,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美麗中國建設邁出重大步伐[2]。2018 年5 月18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深刻回答了“為什么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什么樣的生態文明、怎樣建設生態文明”等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正式確立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3]。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要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深入推進環境污染防治,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面對新時代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部署要求,需要在2035 年基本實現美麗中國目標這一戰略指引下,從思路任務、科技支撐、地方樣板、推進途徑、進程評估等方面加強美麗中國建設的科學研究與探索實踐。

第一,思路任務。建設美麗中國,是黨中央深刻把握我國基本國情和發展形勢,立足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黨的十八大以來,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深入推進,美麗中國引領綠色轉型,環境質量改善成效顯著,生態系統得到持續修復,生態環境治理體系不斷健全。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我們要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統籌產業結構調整、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當前我國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建設仍處于負重前行的關鍵時期,生態環境保護結構性、根源性、趨勢性壓力尚未緩解,綠色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水平對標美麗中國建設目標要求還有較大差距,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有待進一步提升。從當前美麗中國建設體系架構來看,需要進一步明確美麗中國建設的總體思路、目標路徑和重點任務,按照黨的二十大部署要求,圍繞綠色低碳發展、環境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等重點領域,提出美麗中國建設重點任務,將美麗中國建設“時間表”轉化為指導中長期行動的“路線圖”[4]。

第二,科技支撐。美麗中國建設的核心是促進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涉及資源、生態、環境、綠色發展等多領域的科學和技術難題,需要多方面的科技力量協同研究和技術創新支撐。近十年來,我國以美麗中國和生態文明建設的科技需求為導向,規劃部署了綠色發展、環境保護、生態修復等多領域科技計劃,啟動了大氣污染成因與治理、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土壤污染防治等多項科技專項,在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資源節約及高效利用、推進綠色發展和服務生態文明建設的監測評估方面,取得了許多重要理論進展,積累了豐富的技術、數據、模式,為科技助力美麗中國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按照新時代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建設部署要求,未來科技支撐美麗中國建設還需重點開展四方面的研究與創新:加強減污降碳協同技術的研發,在全國和區域開展產業結構調整、污染治理、生態保護和應對氣候變化的關聯機理研究和治理技術的協同集成研究;加強現有科技體系與信息、生命、運載、化工、材料等領域變革性科技的融合創新;構建多維度相協調的美麗中國建設監測、評估技術體系;強化綠色金融、碳排放交易、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等美麗中國制度建設的科技支撐[5]。

第三,地方樣板。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美麗中國建設離不開每一個人的努力?!吨泄仓醒?國務院關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提出要“深入推動美麗中國地方實踐”。黨的十八大以來,各地圍繞美麗中國建設開展了大量探索實踐,形成了一批不同層級的美麗中國建設典型樣板。例如,浙江、山東、江蘇、四川、福建、江西、廣東等省份和杭州、深圳、煙臺、青島、廈門、贛州等城市積極推進美麗建設規劃綱要或意見編制實施,并通過頂層謀劃、統籌推進、探索創新、全民參與等方面協同發力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實踐。新時代對美麗中國建設實踐提出更高要求,同時我國東、中、西部的發展階段、發展水平、自然環境存在較大區域差異,在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實現美麗中國目標的過程中,需要按照分區分類、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則,強化美麗中國建設目標的戰略引領和系統設計,創新不同類型地區實踐模式和典型示范,聚焦突出問題統籌協同推動美麗中國建設實踐,突出激勵引導和政策協同,強化美麗中國建設實踐宣傳推廣,促進形成各地區全社會合力共建美麗中國的良好氛圍,為美麗中國建設提供豐富的地方實踐和堅實的基礎支撐[6]。

第四,推進途徑。推進綠色低碳發展是實現美麗中國建設目標的內在支撐,發展循環經濟是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發展方式綠色轉型的重要途徑。世界主要經濟體普遍把發展綠色低碳的循環經濟作為破解資源環境約束、應對氣候變化、培育經濟新增長點的基本路徑。物質資源是支撐人類生產生活的重要基礎,創造生態和諧的生產模式,亟須探索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綠色轉型的系統性解決方案,而循環經濟發展是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重要路徑。然而,隨著循環經濟發展從概念走向實踐,循環經濟發展面臨評價體系不統一、實施路徑不明確、技術水平滯后、配套政策不完善等問題。需要進一步完善循環經濟的評價體系;構建循環經濟體系的實施路徑;促進形成政用產學研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通過優化總體設計、強化部門合作以加強立法及配套政策的可操作性;建立健全發展循環經濟的國際合作機制,積極推動以全球資源大循環支撐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和美麗中國建設[7]。

第五,進程評估。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到2035 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碳排放達峰后穩中有降,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基本實現;到21 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為確保實現美麗中國建設總目標,建立美麗中國建設評估指標體系并科學地開展建設進展監測和評估既是關鍵手段,也是當前面臨的技術挑戰。目前,有關學者圍繞美麗中國建設評價指標體系、評估方案、評估方法等領域開展了大量研究,但仍存在評估指標對我國地域差異以及區域特色體現不充分、指標體系未能全面體現美麗中國建設目標的內涵、指標體系缺乏對地方構建指標體系的指導等方面問題與不足。需要在深入解析美麗中國建設內涵基礎上,聚焦綠色低碳、環境優良、生態良好、環境健康、人居生活環境等重點領域,考慮我國不同區域的自然稟賦、發展階段、治理水平等實際差異,科學建立美麗中國建設評估指標體系,動態監測評估全國美麗中國建設水平,及時發現存在的問題和進程差距,切實推動美麗中國建設[8]。

本期美麗中國建設專題選取的五篇文章反映了以上五個方面的理論探討與實踐建議。需要注意的是,美麗中國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未來還需要進一步深化美麗中國建設的理論研究、技術創新和多領域多層級探索實踐,共同支撐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

猜你喜歡
共生現代化美麗
人與熊貓 和諧共生
共生
中國現代化何以起飛和推進
——評《中國現代化論》
優生共生圈培養模式探索
優生共生圈培養模式探索
我們創造美麗
平凡又美麗
誰是最美麗的蟲(三)
不可錯過的美麗配飾們
現代化與馬克思主義現代化理論的發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