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邏輯與路徑:非遺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的價值
——基于南澗“跳菜”個案的思考

2023-01-21 06:03
貴州民族研究 2022年6期
關鍵詞:精神家園共同體文化遺產

楊 剛 祁 茜

(大理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云南·大理 671000)

云南省南澗縣“跳菜”不僅是集飲食、舞蹈及音樂合三為一的一種儀式,更是東方飲食文化與民族音樂舞蹈文化相結合的經典,有鮮明的審美價值、自娛價值以及豐富的文化內涵,地區認同、群眾認同與文化認同廣泛,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2008年,南澗“跳菜”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名錄”。近年來,南澗縣積極打造“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范縣,圍繞“民族團結,跳菜家園”這一思路發展跳菜文化產業,以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產業統籌地區經濟、政治、文化建設。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資源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是,順應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實現地區共同富裕的重要舉措。在調查中發現,南澗“跳菜”作為地區珍貴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發揮著“建設共有精神家園、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價值,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示范,也為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了可供借鑒的現實路徑。

一、南澗“跳菜”與建設共有精神家園

習近平強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要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1],從而形成凝聚各民族精神力量的強大紐帶,增強各族群眾對偉大祖國的認同感與歸屬感。精神家園“是一個民族在文化認同基礎上產生的文化寄托和精神歸屬”[2],具有非物質的屬性與特點。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上提出“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之后,習近平總書記也多次對“建設共有精神家園”進行了深入闡釋。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繁榮富強不僅需要依靠科技力量與物質力量,更需要精神文化力量的支撐。作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我國各民族在風俗文化、生活習慣等方面都存在差異性,這也使得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顯得“尤為重要”。中華文化是56個民族文化的集大成者,保護好、傳承好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基因是實現不同民族文化共生的前提,在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體格局,同時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在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五個認同”的時代大背景下,“文化認同”是培養各族群眾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更深層次的認同,是構建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內在要求。

保留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根本屬性與獨特性,是要在提升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同時增強國民文化認同感。南澗縣內五鎮三鄉均有“跳菜”習俗,在鑼、嗩吶、镲等鼓吹音樂響起的同時,各族人民共同沉浸在載歌載舞的祥和的氛圍之中。早期因地形的封閉阻擋,生活在南澗縣境內無量山與哀牢山之間的人很難與外界交流,南澗“跳菜”輕松活潑的表演方式則拉近了他們的距離,成為了他們之間友好交流的重要方式。按南澗“跳菜”的傳統,“八大碗”是招待貴賓的必上菜肴,包括在中原地區常見的“紅燴、粉蒸、酥肉、豆腐、豆芽、木耳、竹筍和芋頭”等,與中華傳統飲食文化一脈相承?!澳蠞咎说募挤ㄐ问揭矊⑵涿褡逦幕挚窈浪?、古樸生動的精髓得以傳承,”[3]體現了彝族群眾熱愛生活、真誠待客的優秀品質,更表達了中華民族精神中的“大膽”“無畏”與“熱情”,在文化熏陶中塑造著各民族群眾相似的精神氣質與情感認同。新時代背景下,南澗縣致力于南澗“跳菜”社會影響力的提升。在“十三五”期間,積極建設完善跳菜的表演場所與舞臺設施,豐富跳菜的文化表現形式,滿足群眾的審美需要。跳菜技藝傳承人與百名跳菜藝人的定期組織培訓,也為延續跳菜文化“活態”基因作出貢獻。截止2020年9月,南澗縣已成功申報、命名跳菜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國家級1名、省級5名(已故1名)、州級7名、縣級14名(已故1名),建立了國家、省、州、縣四級傳承人體系(縣文化館調研數據)。

從“共同體意識”的角度來看,在社群中共享的文化符號時能夠喚醒社群成員的個體情感,進而產生身份、情感或文化認同[4]。南澗縣政府緊緊抓住了南澗“跳菜”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受眾范圍廣、影響力大、文化內涵豐富的發展機遇,發揮了南澗“跳菜”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升地區文化認同、增強文化凝聚力中的作用?!疤恕钡氖俏?,抒的是情,美味的民族“佳肴”和優秀的民族精神在“跳菜”載歌載舞的表演形式中傳遞,跳菜和諧的表演氛圍也延伸著人與人之間互敬互愛的情感,將表演者與賓客、觀眾凝聚為一個整體。在民間社會與政府的共同努力下,南澗“跳菜”打好了傳承發展的“保護牌”。近年來,南澗“跳菜”文化品牌與文化產業先后確立,文創產品也隨即推出,極大提高了群眾的精神享受與文化自信,繪就著民族團結同心圓。從全國各地來的游客在大型“跳菜”活動與民族文化傳習所中切身體驗著跳菜文化,其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也塑造著各族群眾對共同體多樣性的明確認知?!疤恕弊陨砀挥械男蜗笮院蛯徝佬?,通過歌舞的配合及跳菜人的生動展演也成了超越地域與民族的文化認同,包容、共情等情感在各族群眾的交往交流中產生,最終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谀蠞尽疤恕眰€案的實踐證明,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在帶領地區群眾建設共有精神家園的同時走向“共同富?!迸c“共同發展”。積極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文化認同”的深刻內涵,能在提升文化遺產文化影響力的同時提升民族凝聚力、打造新時代民族工作新局面。

二、南澗“跳菜”與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習近平強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要“促進各民族廣泛交往交流交融”[1]“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5]。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利于全方位增強各族群眾的“五個認同”,幫助各族群眾牢固樹立正確的“五觀”,在充分的交往交流交融中“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實現各民族“共居、共學、共識、共樂”是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提出的重要觀點。當前我國少數民族人口流動現象普遍,隨著城鎮一體化發展,各族群眾在廣袤的中華大地上大雜居、小聚居地分布著?!叭藗冎g的共性因素越多,越能喚起情感上的共鳴,交往就越頻繁,交流就越順暢,交融就越深入?!盵6]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性質較強、受眾較廣、內涵豐富的特點,能創新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載體,在彼此尚不熟悉的人群之間開辟溝通交流的新渠道,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過程中實現共性因素的增長,為各民族全面交往、廣泛交流和深入交融創造良好的社會前提。

南澗縣積極搭建相互嵌入式的社區環境,積極建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小區、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學校,利用南澗“跳菜”的歌舞特性搭建各民族溝通交流的友好橋梁。在南澗縣消防大隊、南澗鎮南街社區、無量山德安等10個社區開展“跳菜”進社區活動,組織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社區“跳菜”文藝隊,共計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進社區活動9場次,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者及傳承人共240余人。南澗“跳菜”也不斷融入校園活動,以南澗縣民族中學為例,“跳菜”“打歌”等元素頻繁出現在學校的課間操中,“跳菜”雙語歌曲也在校園內普及,以南澗“跳菜”為紐帶,各民族的學生在共唱、共跳、共學、共玩中增加了互動與交流。南澗縣也舉辦了以“南澗跳菜”為主題,以舞臺“跳菜”、宴席“跳菜”、商業展演“跳菜”等跳菜形式為輔助的各種大型節日與活動。在南澗跳菜藝術節、跳菜櫻花節等活動上,全國各地游客慕名而來,在節日上近距離互動。在2019 年的跳菜藝術節出現了這樣一幅有趣的畫面:七八位賓客,一字排開,席間學起了南澗“跳菜”,有模有樣地圍著桌子邊跳邊唱起彝族舞蹈《弦歌》 《跳菜》 《三道彎》等,在一片嘻嘻哈哈的歡祥氛圍中端起了大碗,敬起了酒。旅游體現了不同民族間文化的交流、互動和互鑒融通[7]。在大型的“跳菜”節日中,各族群眾在游山玩水的過程中欣賞著跳菜的歌舞魅力,在彼此交往交流交融中推動著、保護著、傳承著中華民族共有文化遺產。

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性符號,南澗“跳菜”也走出了云南,走出了國門,先后參加了國內外1000多場演出。2010年,舞蹈《南澗跳菜》登上央視農民春晚演出舞臺;2015年,南澗“跳菜”赴英國演出。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超越國度、超越地區的永恒魅力,作為燦爛中華文化的見證,南澗“跳菜”所展現的文化精髓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過程中不斷延續與發展,提到南澗“跳菜”,中國人的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會油然而生。如今南澗“跳菜”的影響力早已遍布海內外,不僅成為各族群眾溝通交流的良好紐帶,更實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國際影響力的提升。南澗“跳菜”也先后斬獲了如第七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全國彝族原生態歌舞樂精英邀請賽金虎獎等許多獎項。從民間到舞臺,從南澗到全國,從中國到世界,載歌載舞的“跳菜”飲食文化打破了不少人對少數民族文化封閉落后的偏見。新時代背景下,我國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都能夠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過程中形成以共善價值為追求的紐帶,在各少數民族間、少數民族與漢族之間搭建起友好溝通的橋梁,形成良好的文化印記,最終在各民族和諧共處、彼此認同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三、南澗“跳菜”與推動經濟社會發展

習近平指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要推動各民族共同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1]。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是黨中央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設立的長久性戰略目標[8]。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提出要走“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我國“十四五”規劃與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都提到要“促進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相統一”。這些戰略目標的提出體現了在社會主義經濟發展新階段,中共中央對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視。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在新時代歷史大變局中更要解決少數民族地區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協同實現東中西部地區協調發展,對經濟不發達地區實現資源傾斜。我國西南邊疆地帶大部分是少數民族聚居區,經濟社會落后,是全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短板”地區,但自然、人文資源豐富,利用好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巨大的經濟價值與潛力,能夠在實現地區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中發揮重要作用。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日常生產生活息息相關,要在有效整合現有社會、文化資源的基礎上,貫徹新發展理念,激發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的內在活力,以“共同富?!睘槟繕俗尭髯迦罕娫诠餐瑘F結奮斗中實現共同發展,增強各族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與滿足感。

在文化產業與文化市場的雙向推動下,南澗“跳菜”文化產業持續發展,南澗跳菜隊積極與餐飲業、旅游業建立長期商業性合作模式,“云南人家”“洱海一號”等多達十余家的“歌舞伴餐”餐廳以跳菜表演和餐飲業為盈利模式,上百支跳菜隊伍在餐廳進行有償表演,不僅滿足了當地群眾對跳菜文化的熱烈需求,也為“跳菜”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注入了活力。南澗跳菜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魯朝金是魯家跳菜的第四代傳人,2008 年他成立了一支民間跳菜隊,經常組織隊員到祥云、彌渡、景東等地進行有償跳菜表演,人均月收入在冬季可達萬元以上。魯朝金不但傳承著跳菜技藝,也為縣內眾多跳菜藝人解決了就業問題,走出了一條脫貧致富、產業發展的新路子。為推動跳菜產業的發展,南澗縣大力實施跳菜“五個一百”工程,分兩批命名了“跳菜名人”87 人,“跳菜名村”31個,“跳菜舞臺”21座,“跳菜名店”21家。隨著跳菜工程的持續發展,農村群眾的文化生活逐漸豐富起來,越來越多的跳菜藝人涌現出來。在文旅融合戰略大力實施的背景下,南澗縣也抓住了良好的時機,成功利用“跳菜”打造了南澗旅游標簽,開發了“跳菜”特色旅游業,舉辦跳菜櫻花節、原生態歌舞表演、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題的“十個一”等系列形式多樣、特色鮮明的文藝演出以及群眾性文化活動,在自然山水中展現跳菜文化的魅力。文創IP系列產品“跳菜掛包、跳菜雨傘、跳菜服飾”等因受到廣大游客的好評與喜愛,收獲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社會經濟建設、文化旅游的重要資源,民族文化資本化是經實踐證明過的實現地區脫貧致富的有效路徑。如今南澗“跳菜”的文化品牌效應越來越明顯,“五個一百”工程的實施作為惠民、富民、育民、樂民的新創舉,打牢了南澗各族人民邁向共同富裕的根基。在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時代背景下,跳菜專業人員隊伍逐步壯大,經濟收入持續增多,成為邊疆少數民族地區以非物質文化遺產帶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典范。從20世紀末跳菜文化產業的蹣跚起步,到被確立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后跳菜文化產業升級發展,南澗“跳菜”實現了傳統保護與現代發展的有機結合,成為南澗縣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強大動力。南澗“跳菜”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在整個大理乃至云南地區也有廣泛的社會市場。隨著時代的發展和國家一系列戰略政策的推出,把握好非遺文化發展的戰略性機遇,在傳承保護中實現傳統文化的“活態”創新,能夠使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超越地域與時空的永恒財富。

四、結語

在新時代背景下,以南澗“跳菜”為參照,我國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都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方面發揮著建設共有精神家園、促進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動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價值?!皣壹壏俏镔|文化遺產不僅在傳統文化中占有著重要的地位,同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有力載體,其彰顯著中華民族的集體記憶、生活智慧及禮俗信仰等。因此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不僅關乎中華民族文化血脈的賡續,更關乎國家的文化自信和民族的偉大復興?!盵9]將傳統保護與時代發展相結合,積極踐行文化培育傳承實踐,將民族文化創新發展與地區經濟、政治、文化建設緊密相連,可以聚人心、促團結,能讓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我國社會建設的強大精神動力與智力支持。

首先,發揮非物質文化遺產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價值。非物質文化遺產歷史底蘊深厚,凝聚著一個地區共同的歷史記憶與文化記憶,是維系民族生命力長久延續的精神遺產。在大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今天,要深入挖掘各級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傳統美德、人文思想、價值觀等,發揮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加強現代文明教育中的建設性作用。從教育入手是增強文化認同的有效途徑,需要社會各方協同發力,“小處入手、大處著眼”,對非遺文化傳承人實現資源傾斜、資金支持,實現非遺文化的活性創造,為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延續精神力量。

其次,發揮非物質文化遺產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價值。從社會價值看,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在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為各族群眾交往交流交融提供有效場所。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的頒布,非遺傳承保護工作在社會中全面展開,傳承人培訓、非遺基地建設、非遺補救工程以及各項非遺展演、旅游+非遺等社會活動的舉辦,在具體實踐中形成了非遺文化傳承發展的“中國經驗”。非物質文化遺產自身具有的凝聚力與向心力,可通過傳統與現代化相結合,打造新時代非遺傳承發展新形式。中華民族多姿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體現了內在精神與外在形式的相互統一,攜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文化強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最后,發揮非物質文化遺產促進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價值。文化遺產與文化資源是一對聯系緊密的概念[10],應該讓具有傳統性質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機融入現代社會的生產發展中。具有廣泛地域認同與群眾認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生命力旺盛、歷史底蘊深厚、市場發展前景廣闊,是人類文化“活的記憶”,實現文化資本與經濟資本相結合具有先天優勢。在國家大力實施文旅融合戰略的時代背景下,抓住旅游產業發展的良好效益,推進非遺產品銷售推廣,能夠實現“內部創新”與“外部發展”的良好銜接,激發地區經濟發展新動態。

中華民族共同體既是政治共同體,又是民族共同體、文化共同體[11]。推動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能夠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鞏固民族團結進步根基的同時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在實現“共同富?!敝小拌T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種類豐富、內涵深厚、形態各異,各族群眾要注重充分把握非物質文化遺產現代化發展的內在機理,抓住文化發展的核心要義,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發揮價值與作用,讓中華民族寶貴的物質精神財富在時代發展中歷久彌新。挖掘、保護與傳承我國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道路任重道遠,需要各族群眾堅定文化自信,自覺增強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在對文化的自覺保護與傳承中實現文化振興,以文化振興拓寬經濟振興渠道,以民族文化現代化發展搭建文化認同高地,最終照亮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航程。

猜你喜歡
精神家園共同體文化遺產
《覺醒》與《大地》中的共同體觀照
愛的共同體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遺產日
馬克思主義信仰與當代中國人精神家園的構筑
守望不朽的精神家園
——評《湘鄂渝黔邊區少數民族藝術研究》
與文化遺產相遇
構建和諧共同體 齊抓共管成合力
酌古參今——頤和園文化遺產之美
論《飛越大西洋》中的共同體書寫
Tough Nut to Crack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