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覓得情感讀《蜀相》

2023-01-24 11:41許小花
語文教學與研究 2022年12期
關鍵詞:祠堂諸葛亮首詩

◎許小花

從文本解讀的角度看,任何一篇文本的解讀,都不可能完全基于認知的層面去進行,必然還需要情感的支撐。某種程度上講認知與情感對應著語文學科的工具性與人文性,但無論是工具性與人文性,還是認知與情感,在實際教學當中的體現似乎都呈現出一定的先后順序,往往總是先工具而后人文、先認知而后情感,筆者以為這是不妥當的。真正有效的教學應當是認知與情感水乳交融、工具性與人文性齊頭并進的。當傳統語文教學已經將認知落實的淋漓盡致的時候,在文本解讀的時候需要努力的一點就是將情感元素激活,要在情感的支撐之下去解讀那些經典的文本。就拿《蜀相》來說,就需要將情感因素融入該詩的解讀過程中,這樣才能讓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接收到情感的滋潤,從而感悟到隱藏在詩之背后的、隱藏在詩人內心當中的濃濃深意。

《蜀相》是杜甫的名篇,公元760年,即唐肅宗乾元三年,春天,著名的詩人杜甫拜謁了成都武侯祠,感由心來,寫下了著名的《蜀相》一詩。今人談及贊頌諸葛亮的詩歌,《蜀相》是不可不提的。在傳統的解讀中,都認為詩歌以“蜀相”作為題目,說明在詩人杜甫的心中,丞相這樣的一個身份有著異乎尋常的意義。杜甫本身是一個讀書人,而且是一個“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極具情懷的讀書人。對于古代的讀書人而言,要實現自己的抱負,致仕從政可以說是唯一的途徑,也因此,對于古代以兼濟天下為己任的知識分子而言,登上丞相之位實際上也就是最高理想。杜甫一生就懷抱“致君堯舜上”的夢想,故最常見的觀點之一,就是杜甫主要是借此詩來委婉地表達自己的心愿。[1]

這樣的解讀合乎邏輯,沒有問題。當然這樣的解讀,更多的也是從知識分子的抱負角度進行的解讀。如果說政治抱負對于古代知識分子來說,是外在的、可以示人的一面的話,那在知識分子的內心,還有著一條重要的隱性線索,這就是“情感”。我國古代的大多數文人,內心其實都是有著豐富的情感的,當我們說有的詩人豪放,有的詞人婉約的時候,實際上也就是在描述不同風格的詩詞背后作者內心所蘊含的情感。情感線索是如此的重要,因此在解讀課文的時候,不應當忽視這個線索。也因此,對于《蜀相》的解讀,也需要覓得情感來作為解讀的線索。

一、解讀《蜀相》的多重視角

在解讀經典的古代文學作品的時候,線索并不是唯一的,這實際上也就是在說明對于《蜀相》的解讀,也應當有多重視角。追求多重的解讀視角,并不完全是為了獲得“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解讀成就感,更多的是為了更為全面的解讀文學作品,更為全面的認識文學作品后面的作者——這兩者是相輔相成、不可偏廢的,認識作品就離不開對作者的解讀,認識作者也需要依賴于作品的解讀。

人們常說言為心聲,對于教學而言,一個重要的目的是根據作者之言,去判斷作者的心聲。所謂文本解讀,實際上也就是在作者這方面的努力?!妒裣唷芬唤泦柺?,便成為膾炙人口的名篇,多少名人志士尤其是具有家國情懷的人,在談到或引用這首詩的時候,多數情況下都會產生敬意。但不可否認的是,這種建議更多的是來自于《蜀相》所描寫的主角。對于《蜀相》而言,一個基本的事實就是這是一首詠諸葛亮的詩。實際上,描寫諸葛亮的這類詩屢見于杜甫的詩,其中的名篇佳句可以說是層見迭出。當然,《蜀相》這一首詩是流傳最廣、影響力最大的一首詩,而此詩之所以膾炙人口,主要在于它的結尾一聯。[2]即“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襟”。

眾所周知,諸葛亮之所以受人尊敬,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人們基于歷史史實而創作出來的諸葛亮這一形象,已經成為鞠躬盡瘁的代名詞,這樣一個形象已經成為老百姓以及有家國情懷的人心目當中最完美的形象。令人扼腕嘆息的是,就是這樣一個幾近完美的人,卻六出祁山而未能克復中原,留下千古遺憾。人們談及這一史實的時候,往往都會嘆息一聲,在這樣的情感基礎之上,杜甫說出“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襟”,可以說是說出了無數人心里的所感所想,這自然意味著作者與讀者發生了心理上的共鳴。很多人喜歡這首詩,首先也正是因為收尾的這兩句。

當然,無論是對于這膾炙人口的一句,還是對于整首詩而言,在解讀的時候建立起多重視角,都可以促進解讀者獲得更多的認識。

這里提到的多重視角,常常包括史學視角、“志”的視角以及情感視角等。史學視角更多的是從歷史史實的角度梳理出相關的線索,讓解讀者知道這首詩的來龍去脈,從而形成歷史認知;詩以言志,因此“志”的視角則是站在作者的角度認識作者;情感視角相對而言比較小眾,因為要探求一部文學作品背后詩人的內在情感并不容易,相關的結論也很難獲得驗證,因此過程與結果的相對模糊,使得解讀者很少從這個角度對作品進行解讀。但是,情感視角又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視角,因為詩不僅言志,還托情。如果不能準確把握作者的情感,那么對于經典詩詞的解讀,就有可能摻入更多的主觀性而失去其客觀意義。

其實上面已經提及,這首詩之所以能夠流傳千古,就是因為作者借助于詩中的語言,與閱讀這首詩的人發生了心靈共振。心靈的共振一定是在情感的基礎上發生的,這首詩本身具有言史、言志、言情多重解讀視角,在這些視角之下,人們對這首詩所獲得的認識,有時候會獨立形成,有時候又會水乳交融。重史者可以從中讀出歷史的味道,有志者可以從中讀出志向的意蘊,而重情者則可以從中讀出諸葛亮乃至于杜甫身上所共有的類似于出師未捷的感慨。當言史、言志、言情等多重解讀視角疊加在一起的時候,相應的感覺也會同時出現,于是解讀者就會進入一個多重想法、多重情感交織在一起的狀態,這樣一個狀態在課堂教學當中并不被排斥,如果學生能夠進入這樣的狀態并且獲得更多的認識,那么文本解讀就是成功的。

二、解讀《蜀相》的情感主線

那么從情感角度來解讀《蜀相》,又意味著什么呢?由于詩歌賞析的關鍵在于賞析視角的選擇,而不在于賞析對象的確定。再結合上一點的解析,可以發現對于《蜀相》的解讀,必須要重視情感主線。實際上筆者的這一觀點并非孤立的,也有同行在研究的過程中提出詩歌賞析視角有三:語言賞析視角、意象賞析視角與情感賞析視角。在這三種賞析視角里,情感視角更具實用性。[3]這樣的判斷與筆者的觀點的重疊之處,就在于重視情感視角。那么對《蜀相》的解讀,不妨就沿著作者的情感線索,去探究其中的一些奧秘。

全詩當中,“錦官城外柏森森”這一句描寫的是丞相祠堂所在之處給人的感覺。柏樹從來都是種植在祠堂或墳墓旁邊的,其給人的就是莊重之感,同時又有長壽之喻。在作者看來,柏有“森森”之感,這說明武候祠堂更多的是一種莊重之所。那么作者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覺呢?要知道作者撰寫本詩的時候,也正是其追求難以得到實現的時候,其將自己的情感夾雜在對丞相祠堂的觀感當中,心中難免有一些孤獨之感,難免會有一些失落之意。這是一個很重要的細節,這一細節意味著作者杜甫在看到諸葛亮祠堂的時候,其實就有了一種心靈感應,面對自己的失意,作為一個文學大家,作為一個胸有抱負之人,其不會將自己心中的事直接寫出來,而托物言志、托人言志就成為最好的選擇。也就是說作者只可能將自己的情感,隱藏在站在諸葛亮祠堂之前對諸葛亮的感嘆當中。這也就意味著在解讀這首詩的時候,不僅要讀這首詩表面的意思,也要讀其內涵;既要讀諸葛亮的出師未捷,也要讀杜甫的郁郁而不得志。

把握到作者內心的這種情感,再去讀另外兩句——“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就可以發現,盡管碧草春色映階,但給人帶來的依然是一種孤獨之意。這種孤獨之意在“隔葉黃鸝空好音”中更是有所體現,如果說前面兩句還是寫一種靜態之景的話,那這里的所描寫的樹上的黃鸝在隔枝空對婉轉鳴唱的時候,無論是鳴著的黃鸝,還是聽著的作者,又或者是讀到這首詩的讀者,所感覺到的又何嘗沒有一絲惆悵之音呢?

由于作者內心的目標得不到實現,所以在看到丞相祠堂的時候,心中難免有一些落寞。在丞相祠堂之前,想到“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的時候,既感慨于劉備三顧茅廬聽到諸葛亮三分天下的雄心壯志,當然也感慨于諸葛亮輔佐劉備和劉禪時的得志。然而這種感慨也是一時的,因為作者迅即就想到了諸葛亮“出師未捷身先死”,而感覺“長使英雄淚滿襟”。然而這對作者又意味著什么呢?諸葛亮雖然出師未捷身先死,但畢竟還有過茅廬被三顧的經歷,還有過“出師”的壯舉,哪怕是“出師未捷身先死”,哪怕是壯志難酬,但是畢竟也有過壯志得展的時候。很顯然,作者反觀自己,更加會感覺到一種失落。

在這種對比之下,作者內心的情感是復雜的,中國古人讀書習藝,無一想的不是“學成文武藝,貨賣帝王家”,但是像杜甫這樣滿腹金綸卻報國無門,空有兼濟天下之豪情壯志,卻不得不面對“窮”這樣一個客觀事實,甚至連做到獨善其身都不太可能。在這種情況下走到諸葛亮祠堂之前,即使看到的是山川美景、田園風光,也不可能真正做到寄情于山水,更多的一定是惆悵與落寞。此種情感之下所寫出來的文字,自然滿懷憂郁之情。

所以縱觀這首詩,尤其是站在作者杜甫的角度來解讀這首詩,再結合相關的歷史背景,就可以發現作者專程踏訪丞相祠堂,是“尋”過去的,這也就意味著作者原本并不熟悉,但內心依然想去,無非是想在那個情境之下一展胸懷而已。既然作者都不認為自己無法成為真正的“英雄”,那只能到丞相祠堂之前撫今追昔,讓自己內心中的英雄情懷,與歷史上的諸葛丞相獲得一絲共振。

三、從詩人的情感到讀者的情感

通過上面的分析,可以想象詩人杜甫站在丞相祠堂前面的時候,內心是一種怎樣的感慨?在諸多偉大詩人當中,杜甫的為國為民情懷是眾所周知的,這種情懷在他的詩作當中也有著很多的體現。進一步的研究可以發現,杜甫的詩作更多的是寫他,而不是寫自己,即使寫自己的時候,抒發的也往往是對他人、對國家的一種關切。這是一種濃濃的情懷,在解讀杜甫詩作的時候,一定要認識到這種情感線索,從而準確把握作者內心的情感、意境。

如果此時有心做一個橫向與縱向比較,就可以發現杜甫的詩與其他詩有所不同,今人稱杜甫為“詩圣”,其實并不是借助于“圣”來獲得與“仙”的齊名。在筆者看來,此處還有另外一層含義,那就是由于杜甫的詩作當中,飽含著憂國閔人的情懷,而這種情懷在中國傳統的文化里面,只有“圣”可以用來概括。人們常說的圣人,往往又是指品德完美無缺、本領堪能濟世的人。詩在古代從來不是一個簡單的文體,人們說“詩言志”的時候,就是認同詩人心中是有志的。問題在于,雖然杜甫心中有志,但是在具體的時代背景之下,卻處于有志而不可得的狀態。這個時候杜甫的表現有著異于常人的地方,常人不得志往往怨天尤人,杜甫雖然常有感慨卻仍然心系天下,這是別人難以企及的地方。事實上也正是因為杜甫有著這樣的情懷,所以他才能夠在中國的歷史中擁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回到詩作本身,相對于其他的詩作而言,作為杜甫傳世名作的《蜀相》,是一篇雄渾悲壯、沉郁頓挫、震撼人心的作品。詩人通過游覽古跡,憑吊先賢,追慕蜀相,感傷自身,字里行間流露出稱頌之意,仰慕之情,嘆惋之感,自傷之苦。[4]意之所指,自然是自己的志向;然而志向的實現極為渺茫,因此站在丞相祠堂之前,只能留下仰慕之情;仰慕是面向諸葛丞相的,一旦面向自己,卻只剩下無數的感嘆與惆悵,詩人很難做到不自傷。自傷無疑是痛苦的,然而除了痛苦又能如何呢?自傷與自愿自愛不同,用今天的話來說,自傷實際上就是自己一個人舔著自己的傷口,卻不與外人言說。杜甫即使滿腔憂郁,但是在走到武侯祠前的時候,所表現出來的仍然是對諸葛亮的敬仰之情,在筆下的文字里,既有對諸葛亮的敬仰與追思,同時也有對家國的憂慮。對于后人而言,如果能夠站到諸葛武侯的祠堂之前,也一定會想起杜甫的這首詩。無論是愛國志士還是普通人,只要能夠讀懂這首詩,就一定能夠與杜甫之間發生心靈的共振。無論是扼腕還是長嘆,都是一種情感的表達方式。

為此,作為讀者,解讀經典名作,自然需要走入詩作當中,要能夠發現詩作當中的情感元素,以為詩之解讀尋找到更加穩當的基石。對于《蜀相》而言,想杜甫之所想,度杜甫之所度,感杜甫之所感,悵杜甫之所悵,何嘗不是一種走入詩作的努力呢?其實把握杜甫的內心情感,很大程度上可以更好地讓讀者感受到杜甫為國為民的濟世情懷,于是無論是讀還是摹《蜀相》,就會有更多身臨其境之感,自然也就會有更多的解讀收獲。

猜你喜歡
祠堂諸葛亮首詩
《上課沒人搶》
梁家祠堂史話
我想寫首詩給你
諸葛亮沒看過的書
諸葛亮隆中決策
過得再粗糙,心里也要有首詩
祠堂,華夏山水間的獨特風景
沈家祠堂
祠堂,祠堂
諸葛亮“七擒孟獲”說考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