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與綜述加快推進長征渠引水工程的戰略意義

2023-02-01 00:55張晉譽周祥志別君霞
四川水利 2023年6期
關鍵詞:雙城經濟圈成渝

張晉譽,周祥志,別君霞

(四川水發勘測設計研究有限公司,成都 610031)

水網是水資源的傳輸媒介,是新形勢下支撐重要區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基礎設施,對促進水利高質量發展意義重大[1]。2023年,黨中央、國務院提出了2035年基本建成國家水網的要求,國家、省市縣各層級水網均應完善。因此,當前階段需加快構建國家水網主骨架和大動脈,全面推進各層級水網建設,加強互聯互通,盡早形成“系統完備、安全可靠,集約高效、綠色智能,循環通暢、調控有序”的國家水網[2],推動新階段水利高質量發展,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3]。長征渠引水工程是應對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未來用水問題的重要工程。

1 長征渠引水工程的定位及建設需求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與長三角、京津冀、粵港澳、長江中游都市圈并稱為我國五大經濟圈,是我國重要的西部經濟、戰略要地。有效開發利用水資源是解決成渝地區未來社會經濟進一步高速發展的基礎保障。長征渠引水工程是國家水網中重要的東西骨干輸水通道,通過建設自西向東的引調水通道,提高岷江、沱江及嘉陵江等流域水網連通性,為成渝雙城經濟圈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水資源基礎保障。

從20世紀50年代起,長征渠引水工程一直是四川省水利建設規劃的重要課題,工程規劃報告于1982年取得水電廳批復。由于原規劃編制至今已近40年,工程外部條件已發生較大改變,為解決四川省川南經濟區、重慶渝西地區的缺水難題,四川省水利廳和重慶市水務局成立了長征渠引水工程工作專班,自2018年開始推動工程前期工作。目前,由四川省水利發展集團有限公司子公司四川水發勘測設計研究有限公司牽頭重慶市相關設計公司開展規劃報告修編工作,已完成規劃報告送審稿并報送水利部審查。

長征渠引水工程積極踐行“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治水思路,以推動區域水利高質量發展為目標。工程作為四川、重慶兩省(市)重大水資源配置工程,以城鄉生活生產供水、農業灌溉供水為主,并為改善區域生態環境創造條件[4]。工程水源取自岷江支流青衣江、大渡河等河流,通過建設1 600 km的輸水線路,連通供水區內眾多河流水系、水庫湖泊、水廠管網,著力構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重要的骨干輸水通道和水資源配置網絡。

2 加快推進長征渠引水工程的戰略意義

工程建成后,預計灌溉面積可達80萬hm2,供水人口大約1 900萬人,為區域輸送優質水量達32億m3。工程的建設可以從糧食安全、供水安全、生態安全等各方面為區域帶來重要作用,對區域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2.1 糧食安全

2022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的經濟界委員并參加聯組會時強調,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悠悠萬事,吃飯為大”“手中有糧、心中不慌”,保障糧食安全是涉及國家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及國家安全的基礎。四川省是我國極為重要的人口大省和農業大省,是全國13個糧食主產省之一,也是西部地區唯一的糧食主產省。在新時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糧倉”,事關國之大者,也是省之要事。長征渠供水區涉及國家級糧食生產核心縣8個和省級重點縣7個,共承擔新增糧食生產能力7億kg,約占四川省重點縣建設任務的1/5。工程建成后,可為四川省提供農業灌溉水量11億m3,新增灌溉面積20.4萬hm2,改善灌溉面積27.67萬hm2,預計可增加糧食產量5億kg。另外,重慶市供區同樣涉及6個非主產區產量大縣、4個蔬菜重點生產縣,工程建成后可新增重慶市灌面6.67萬hm2,改善灌面24.67萬hm2,預計可增加糧食產量2億kg。

工程供水區耕地資源豐富,土地具有富硒、養分高、較為集中、易耕種的優勢,屬于國家、省市農產品主產區布局的重點區域,工程建設對穩定四川省、重慶市糧油生產,滿足國家主體功能區自給自足區域的要求、發展優勢特色農業、加快現代農業建設、保障糧食生產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2.2 供水安全

根據2019年川渝簽署《深化川渝合作推進成渝城市群一體化發展重點工作方案》及2020年7月四川省第十一屆委員會第七次全體會議《關于加快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決定》,長征渠供水區位于成渝發展主軸及川南城市密集區。沙坪壩、九龍坡、北碚屬于主城核心區,璧山、江津為同城化先行區,合川、永川、眉山、自貢、內江為支點城市,潼南、銅梁、大足、榮昌為橋頭堡城市,是成渝雙城經濟圈建設的重要支撐;自貢、瀘州、內江與渝西城市共建川南渝西融合發展試驗區,將進一步推動川渝毗鄰地區的聯動發展。

目前,工程供水區內現狀常住人口1 600萬人,區域人均水資源量僅600 m3,僅為四川省平均水平的1/5,屬全省嚴重缺水地區,區內眉山、內江、自貢3個地級城市和威遠、榮縣、資中、隆昌、井研、丹棱、富順等7個縣級城市人均水資源量多在300~400 m3,屬于“資源性”缺水或重度缺水城市。區域城市人口、經濟與水資源時空分布的匹配程度極差,城鄉供水矛盾十分突出。

長征渠水源青衣江、大渡河水質優良,水量豐富,通過供水區內大、中、小型水庫引水調蓄,可極大提高城鄉供水的安全性,工程建成后,將成為區域內20余個縣級以上城市、300余個鄉鎮供水的主力水源,為成渝雙城經濟圈提供優質的水源且供水安全得到保障。

2.3 生態安全

黨的“十八大”以來,相繼出臺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水利部關于加快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對生態文明建設進行全面系統部署。2020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五次、第六次會議上再次指出:“成渝地區地處長江上游,對保護國家生態安全至關重要?!?/p>

長征渠引水工程供水區位于成渝雙城經濟發展主軸上,該區域受自然條件和歷史因素的影響,是四川省、重慶市工業產業的高度集聚區,其中四川省46%的化工項目集中于此。近年,隨著對生態環境的越來越重視、河長制的建設及加強污水收集,區域水質狀況出現了明顯的好轉,但部分河流依然經常出現水質問題。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文明是高于工業文明的全新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的注釋。通過建設長征渠引水工程,可形成以岷江、沱江、嘉陵江干流為經線,長征渠總干線為緯線,以輸水干支線為綱、以水系及渠道為目的、以區域內40余座水庫為結,連接城市和農村的“生態水網”,將青衣江豐富的水資源引入“岷沱嘉”下部地區,并通過置換當地水源,退減河湖生態環境用水,保障河道內基本生態流量,復蘇河流生態環境。通過“西水東濟、滋干潤支、補濟生態”,對推動岷江、沱江、嘉陵江生態廊道建設作用巨大。

3 結語

長征渠引水工程是提高供水區城鄉供水保障能力的關鍵工程,是提升糧食生產能力、實現糧食生產安全的基礎保障,亦是改善岷、沱江中下游干支流生態環境的生態廊道。工程是落實中央深入推進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和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重要舉措,對維護區域生產、生活、生態用水供水安全,提高供水區人民生活水平及幸福感具有重要意義。

水安全關乎經濟安全、生態安全和國家安全,隨著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國家戰略的強力推進,區域用水需求剛性增長,為有效解決日益突出的供需水矛盾,應加快構建骨干輸水通道,進一步加快長征渠引水工程前期論證工作,保障項目盡快開工建設。

猜你喜歡
雙城經濟圈成渝
活色生香新成渝
“雙城劇匯”共促戲劇發展
青年共建“雙城圈” 攝影同話“巴蜀情”
中國雙城發展模式
首都經濟圈建設存在問題及對策建議
成渝雙城到同城
基于Shift-share的成渝產業結構效益與競爭力研究
雙城和一周
論蘭州經濟圈體育公共服務體系建立的必要性
首都經濟圈京津冀分產業區位優勢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