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碳交易市場支持“雙碳”目標的實現路徑研究

2023-02-01 12:22鄭芷妍
關鍵詞:交易市場配額雙碳

鄭芷妍

(福州外語外貿學院 金融學院,福州 350202)

一、引言

全球氣候變化造成了海平面上升、生態環境惡化等問題,嚴重影響了經濟發展和人類生活質量。在這種背景下,減排和發展低碳經濟已經成為世界各國的共識。實現這一目標,《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1992年)和《京都議定書》(1997年)引入了碳交易的概念,將其作為緩解氣候變化的有效手段。2021年3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提到要推行碳排放權市場化交易[1]。利用碳交易市場機制以靈活、低成本的方式實現碳減排,是我國實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戰略,也是落實我國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重要政策工具。

截至2022年底,我國碳排放量累計110億噸,約占全球碳排放量的28.87%。作為能源消費大國,當前我國面臨著減碳的巨大壓力的同時,也預示著我國蘊含著較大碳交易市場發展潛力[2]。碳交易市場通過價格信號鼓勵企業和個人采取節能減排措施,推動產業低碳轉型,從而有效降低全球氣候變化風險,為經濟綠色低碳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和動力。當前,中國正不斷探索建立和發展碳交易市場的路徑,通過建立健全相關法律法規、完善碳交易體系,保證碳交易市場平穩運行,以推動實現2030年“碳峰值”和2060年“碳中和”的雙重目標。

二、我國碳交易市場的發展現狀

(一)地方試點碳市場發展現狀

繼2013年深圳成立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后,上海、北京、廣東、天津、湖北、重慶、福建七個試點相繼建成??紤]到區域發展不平衡和產業結構不平衡,七個試點有針對性地選擇了中國經濟發展和地理位置不同的東、中、西部地區。試點碳市場全部啟動后,中國試點碳市場的發展日益深入,可以總結如下:

在覆蓋范圍上,地方試點碳市場不僅包括電力行業,還包括鋼鐵、水泥、建材、有色金屬等高強度碳排放的行業。例如,水泥被納入北京、上海和福建碳市場;航空業被納入上海、廣東、天津和福建碳市場試點;深圳、上海和天津碳市場試點將建筑業納入覆蓋范圍。除了重慶試點市場將《京都議定書》規定的六種溫室氣體全部納入控制范圍之外,其他試點地區都只將二氧化碳作為單一的控制氣體。各試點地區在行業覆蓋、準入門檻等方面的差異,反映出各試點地區具有不同的針對性設計重點。

在碳配額分配上,從碳配額分配方式來看,試點市場主要采取配額免費分配的模式,加上少量的有償拍賣份額。廣東和湖北試點的拍賣比例明顯高于其他試點,從碳配額分配方法來看,各試點碳市場針對不同行業或生產過程實施不同的計算方法,多是采用“歷史排放總量法”或“基準線法”。

從市場運行情況看,截至2022年底,試點碳市場累計碳配額交易量約為4.2億噸。各地方試點碳市場各年碳成交量具體情況如圖1所示,其中,廣東成交量最為活躍,其市場份額為47.7%;其次是湖北和深圳,交易量分別占試點市場交易總量的19.1%和12.4%;重慶碳市場的活躍度較低。因此,我國各碳交易試點市場的發展存在明顯的不平衡性,呈現出顯著的區域差異。在交易價格方面,試點碳市場自啟動以來(2013年6月17日至2023年8月31日)的交易價格趨勢變化較大。同時,試點市場的碳配額交易價格差異也較大,北京碳價處于全國最高位,其次為廣東,福建和重慶碳價處于最低位,如圖2所示。

圖1 2013-2022年地方試點碳市場碳交易量

圖2 2013-2023年8月地方試點碳市場碳成交均價

(二)全國碳市場建設和運行情況

2021年7月,全國碳交易市場正式啟動線上交易,實現了由地方試點向全國統一碳市場過渡。全國碳交易市場首個履約周期內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規模約45億噸,已經超過歐盟排放交易體系,成為世界覆蓋碳排放規模最大的碳交易市場[3]。

在覆蓋范圍上,全國碳市場覆蓋行業僅為電力行業,參與主體單一,同質化程度高。從2023年6月開始,我國陸續開展了將石化、建材等行業納入全國碳市場的專項研究工作。目前,全球碳市場覆蓋的溫室氣體種類為二氧化碳。在總量設定上,繼續采用基于強度的總量設定方案。在配額分配上,仍采用無償分配方式。在交易機制上,交易產品仍為碳配額。在抵消機制上,明確了主要碳排放企業可以使用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來抵消其年度碳排放配額,抵消比率不能高于應清繳碳排放配額的5%[4]。

從運行情況來看,截至2023年8月底,全國碳市場交易量累計2.54億噸,交易額119.03億元。收盤價68.79元/噸,交易價格相較于首個交易日的開盤價48元/噸,漲幅約43.31%。自啟動以來,全國碳市場的交易也主要集中在年初和年末,年中表現較為低迷,相對活躍的交易階段主要在臨近履約期的月份,碳交易量“潮汐現象”較為明顯。與試點碳市場類似,全國碳市場總體交易量并不算活躍,全國碳市場第一個履約周期的換手率約為2%,遠低于歐盟碳市場約500%的換手率;總體配額履約率(以履約量計)為99.5%,還需進一步提高碳交易市場的履約能力[1]。碳交易價格在開市初期呈小幅上漲后出現轉跌,隨后價格基本維持在一個橫盤區間內,直到2023年6月以來,碳價快速上漲,如圖3所示??傮w來看,目前全國碳市場整體運行平穩有序,交易價格穩中有升,碳配額交易價格在每噸40元至70元人民幣范圍內波動,未出現暴漲暴跌現象。

圖3 2021.7-2023.8全國碳市場月成交量及成交均價

三、碳交易市場支持“雙碳”目標存在的問題

(一)碳市場流動性不足

目前,不論是地方試點碳市場還是全國碳市場,其碳交易活躍程度均較低。絕大部分比例的碳配額交易量集中在履約截止前的兩個月內,說明我國碳市場交易存在履約驅動現象,只有在將近履約期間才會出現市場流動性。與一般商品市場不同,碳市場流動性更受政策影響。目前我國碳排放配額大部分由政府無償分配,多數控排企業對于碳減排的重要性認識不充分以及缺乏足夠的碳交易經驗等,導致企業主要為滿足合規要求而進行交易,而非出于主動減排的動機。因此,企業自發交易意愿不強,履約是企業進行碳交易的主要推動力,導致碳配額交易換手率低,碳市場交易活躍度不高。此外,碳市場參與主體主要是重點排放企業,中小企業、個人投資者以及金融機構缺乏減排動力以及碳交易相關專業知識和能力,因此較少參與碳交易市場,進一步降低了市場流動性。

(二)碳價格發現功能有待加強

由于我國暫未設定碳排放總量上限導致碳配額需求較弱。然而,由于控排企業獲得的免費碳配額超過其實際碳排放需求,導致其無需在二級市場上通過“配額交易”來履約。同時,控排企業自主交易意愿較弱,碳交易市場無法形成有效的供需,導致配額價格相對較低,影響了碳價格信號作用的充分發揮,碳市場中的碳價無法準確反映企業真正的減排成本和碳市場的長期供需關系。由于碳價偏低,無法全面反映出碳排放的外部成本,排碳企業和用戶沒有承擔相應的成本,將損害其他企業的利益,導致碳排放權交易對企業減排的激勵作用被大大削弱,對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支持力度不足[5]。目前,全國碳市場與八大試點市場并行,各市場之間碳價差距較大。碳價格無法傳遞有效信息,也不能形成有效的傳導機制,阻礙了市場流動性的發展,同時也限制了碳交易市場的整體發展潛力。

(三)碳市場制度體系亟待完善

一是相關法律法規亟待完善。我國碳市場處于起步發展階段,需要建立完善的制度政策和法律法規體系,以保證碳市場平穩運行。首先,我國現行法律體系對碳排放權的性質及其交易制度沒有明確界定。環境部于2020年12月底發布的《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是全國碳市場建設的最高級別制度規范,缺乏國家層面的立法依據和行政法規。其次,我國碳市場對違規者的處罰執法力度偏低,導致污染企業對碳排放不夠重視,產生違規操作、過度排放等問題,擾亂市場正常運行。

二是碳排放監測、報告和核查(MRV)機制亟待完善。碳市場有效規范運行依賴于真實準確的碳排放數據,因此建立完善的MRV體系至關重要。目前,我國不同行業之間碳排放核算規則不統一以及監測技術尚未成熟導致核算差異。此外,當前對核查機構和人員的具體管理規定尚未明確,核查機構的獨立性不夠,對碳排放核查機構的監管制度尚不健全,影響碳排放數據質量。

(四)碳市場金融化程度較弱

一是金融機構參與度低。我國頒布的《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和《碳排放權登記管理規則(試行)》均未對機構及個人投資者參與全國碳市場的資質做出明確規定。我國碳交易市場尚不成熟、交易風險大且專業性強、缺乏相關政策文件指引,導致金融管理部門和金融機構參與碳市場積極性不高。為企業低碳減排項目提供直接融資渠道以及協助企業清潔發展機制(CDM)項目獲得聯合國認證等中介服務尚且處于起步階段。

二是碳金融產品相對單一。我國碳市場仍然以碳配額現貨交易為主,碳金融產品的創新不足。碳金融工具,如碳基金、碳資產質押、碳回購等僅涉及小規模交易,發行數量及涉及金額較少,尚未形成大規模的市場化交易。此外,對于開發或實施碳市場衍生品,包括標準化的碳期貨和碳期權,以及非標準化的碳遠期、碳信用違約掉期和碳掉期,尚未能建立規范的交易體系。此外,缺乏有效的價格發現和風險對沖工具,控排企業和金融機構難以管理碳資產和碳市場價格波動帶來的風險。

四、碳交易市場支持“雙碳”目標的實現路徑

(一)完善碳市場運行機制

一是逐步擴大交易產品、行業和交易主體。在國家分配碳排放配額的基礎上,盡快重啟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CCER)機制,明確包括CCER在內的碳交易產品品種以及“碳普惠”體系下的核證減排產品,充分激發更多企業開展自主自愿減排項目的交易積極性。逐步將高排放行業納入覆蓋范圍,以提升碳市場的碳排放覆蓋量,同時吸引更多個人和機構投資者參與碳市場,根據國際上的碳市場發展狀況,適時引入合格的國外投資者;鼓勵銀行及從事基金、期貨、資產管理等業務的金融機構參與全國碳市場,從而向碳市場注入雄厚的資金實力和專業的服務能力,這將有利于推動碳交易市場的規模和活躍度的不斷提高,提高碳排放價格,促進碳市場的發展和成熟。

二是完善碳配額分配機制,完善能源消耗總量和強度調控,建立國家碳排放總量控制制度,避免出現碳市場配額過剩,制定合理的碳排放總量控制目標并完善考核制度,同時考慮各地區和行業的特色制定差異化的總量目標,助力“雙碳”目標實現。

(二)建立靈活的碳定價機制

我國碳配額仍以免費分配為主,需要加快引入碳排放配額有償分配規則。在制定碳排放配額初始價格時考慮碳減排成本等因素,探索設立碳價格下限,穩定國內低碳投資預期。根據我國碳達峰目標,同時考慮市場接受度和執行有效性,逐年增加購買碳排放配額的比例,推動碳價穩定持續上漲,增加企業碳排放成本,并提高企業降碳積極性。此外,在碳交易中可引入拍賣機制、訂單驅動機制、報價驅動機制等靈活多樣的交易方式,提高市場流動性,使碳價能夠有效反映碳排放權的供需關系。

我國碳市場還可以借鑒歐盟排放交易計劃(EU-ETS)的經驗,建立類似于市場穩定儲備機制(MSR),以解決全國碳市場碳排放配額預期過剩的問題,達到傳遞長期穩定碳價信號的目的,維持碳市場平穩運行。此外,根據碳市場發展情況,適時引入碳稅,建立碳市場和碳稅相結合的碳定價體系,使碳稅等價格激勵機制與市場手段相結合,實現更加有效合理的碳定價,不斷提高我國在全球碳市場的議價能力及國際競爭力。

(三)健全碳市場相關制度體系建設

一是建立健全法律法規體系。碳排放權交易的健康有序進行離不開法律制度的保障。政府應根據國際市場的發展動向,借鑒發達國家的成熟經驗,盡快出臺國家層面的碳排放權交易法,確保碳市場規則的公開性、透明性和權威性。相關部門應明確碳排放權的初始分配機制、參與主體資格、交易規則和程序,確保碳市場機制的正常運作,優化碳資源配置。同時,建立全國統一的碳交易標準規范與碳市場交易監管機制,從嚴制定碳排放交易法律責任,加強對超標排放法律責任的監管,對各個部門的職責加以明確,防止出現違反規定、低效率等問題影響碳交易市場有效平穩運行[6]。

二是完善碳排放的MRV體系。MRV制度是碳交易體系的實施基礎,完善MRV機制需加強碳排放核查能力建設,明確MRV管理體系主管部門、企業、第三方核查機構等參與主體的責任,開展相關業務培訓和經驗交流討論,全面提升碳市場數據的質量管理,形成有效的市場運行機制。嚴格控制碳排放核查質量,建立監督評價機制,加強主管部門的執法監督,加大對違規核查機構的處罰力度。此外還要制定統一的監測標準和要求,基于物聯網和區塊鏈技術建立統一的在線申報核查平臺,并與政府統計、能源主管部門的數據平臺對接,提高數據采集效率和透明度,碳排放數據質量才能得到有效保證。

(四)推動碳金融建設發展

一是加快碳金融產品創新。進一步推動碳金融產品創新,開發碳資產質押、碳回購、碳托管、碳債券、碳基金等與我國碳現貨市場相對應的基礎碳金融工具,為碳市場的碳資產管理和融資提供載體。建立完善的碳金融衍生品體系,逐步推出碳期貨、碳期權等標準化的碳金融衍生品,探索碳掉期、碳遠期、碳信用違約互換等非標準化衍生品,為交易主體提供更加多樣化的風險管理工具,滿足其精細化風險管理的需求。只有碳金融產品多樣化,才能使有興趣的金融機構、企業和投資者積極參與到碳金融的發展中來。

二是提高金融機構參與度。根據我國碳市場發展情況,適度鼓勵并引導商業銀行、證券公司等金融機構準入,提高其參與程度。除了CDM項目融資和碳排放權掛鉤的金融產品外,金融機構還可探索更多的商業模式,特別是在中介服務方面,如為控排企業提供融資租賃、財務顧問、資本賬戶管理、采購等多元化碳金融服務。此外,還要將碳信用評級、碳審計和碳交易等相關的中介服務機構納入至同一個體系之內,為碳金融提供融資擔保、技術扶持等更全面的金融產品和服務。

五、結語

碳交易市場是一項重要的政策工具和市場激勵機制,是我國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途徑。我國碳市場起步較晚,但所蘊含的市場潛力巨大,現已成為全球最大的碳交易市場,其在發展中面臨著諸多問題待解決,導致未能充分發揮節能減排作用。未來,我國將進一步完善碳市場運行機制,擴大市場覆蓋范圍和參與主體,加強政策監管,建立健全完善法律法規體系等方面的工作,推動中國碳市場的高效、平穩和持續發展,從而為實現《巴黎協定》設定的“雙碳”目標做出貢獻。

猜你喜歡
交易市場配額雙碳
加快推進“雙碳”監測衛星技術應用產業發展的思考
實現“雙碳”目標 需將農業納入碳交易市場
碳減排量及碳配額的區別
魚粉:秘魯A季配額低于預期,內外盤短期大幅上漲
“雙碳”目標下企業如何應對碳市場帶來的挑戰與機遇
專訪奚國華:中信力爭成為國企助力“雙碳”目標的旗幟
“雙碳”下縣城發展新思維
魚粉:秘魯A季配額公布,國內外魚粉價格反彈
正確認識區域性股權交易市場
碳排放權交易配額拍賣機制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