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于構建石油石化企業現代化生態環境應急監測體系的思考與建議

2023-02-03 10:00許德剛達虹鞠范海浩
油氣田環境保護 2023年6期
關鍵詞:環境監測裝備應急

許德剛 達虹鞠 王 晨 欒 輝 張 芳 范海浩

(中國石油集團安全環保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

0 引 言

生態環境應急監測是在應急情況下為發現、查明環境污染情況和污染范圍而進行的環境監測[1],是企業生態環境保護體系的重要方面,是推進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2021年12月16日,生態環境部修訂發布了HJ 589—2021《突發環境事件應急監測技術規范》[2],標準規定了突發環境事件應急監測啟動及工作原則、污染態勢初步判別、應急監測方案、跟蹤監測、應急監測報告、質量保證和質量控制、應急監測終止等技術要求,為企業應對突發環境事件的應急監測提供了技術指導。

1 國家對現代化生態環境應急監測體系建設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2019年10月31日,十九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3],要求:健全源頭預防、過程控制、損害賠償、責任追究的生態環境保護體系;健全生態環境監測和評價制度。其中,生態環境應急監測是生態環境保護、環境監測和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

2020年3月3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的指導意見》[4],提出:加快構建陸海統籌、天地一體、上下協同、信息共享的生態環境監測網絡;不斷完善生態環境監測技術體系,全面提高監測自動化、標準化、信息化水平;推進信息化建設;加大監測技術裝備研發與應用力度,推動監測裝備精準、快速、便攜化發展。為企業現代生態環境應急監測體系建設指明了方向。

2020年4月23日,生態環境部辦公廳印發《關于推進生態環境監測體系與監測能力現代化的若干意見》(環辦監測〔2020〕9號)[5],提出:優化機構隊伍,不斷提高監測隊伍數量和質量;提升裝備能力,具備有效開展區域內應急監測的能力;健全法規標準,重點填平補齊現場快速監測、應急監測、遙感監測等領域標準規范;加強經費投入,拓展生態環境監測能力建設投資渠道。同時提出:完善生態環境監測技術體系,推動物聯網、人工智能、5G通信等新技術在監測監控業務中的應用,促進智慧監測發展。

2020年4月23日,生態環境部辦公廳印發《生態環境應急監測能力建設指南》(環辦監測函〔2020〕597號)[6],提出了應急監測裝備推薦表,為生態環境管理部門開展突發生態環境事件應急監測能力建設提供指導。

2021年12月16日,生態環境部發布HJ 589—2021《突發環境事件應急監測技術規范》,明確了監測儀器設備的選用宜以便攜式、直讀式、多參數的現場監測儀器為主,能夠通過定性或半定量監測結果,對污染物進行快速鑒別、篩查及監測。需要時,配置便攜式氣相色譜儀、便攜式紅外光譜儀、便攜式氣相色譜/質譜分析儀等應急監測儀器,有條件的可使用整合便攜式/車載式監測儀器設備的水質和大氣應急監測車等裝備。生態環境部與應急管理部聯合牽頭組織研制的“環境減災二號E星”于2022年10月成功發射,該衛星配備了“應急數據處理分系統”,具備實時成像、熱點區域信息提取及預處理等功能,能夠為溢油等突發環境事件提供應急響應和衛星遙測數據支撐。

2023年8月,生態環境部印發《關于加強地方生態環境部門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能力建設的指導意見》[7],針對應急保障、應急準備等3個環節部署10項具體任務,要求從優化支撐隊伍、提升專業素質等方面強化應急保障,從加強事件應急監測、優化應急物資儲備、健全應急聯動機制等方面加強應急準備,強調要切實推動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能力建設工作。

2 中國石油生態環境應急監測體系建設現狀及存在問題

2.1 體系建設現狀

中國石油高度重視生態環境應急監測工作,成立了集團公司環境應急監測中心,設立了黑龍江、遼寧、陜西、青海、吉林、甘肅、新疆、川渝8家區域環境應急監測中心,分級、分區域應對突發環境事件的應急監測,基本覆蓋了集團在全國范圍內的主要企業所在地。同時,組織開展環境應急監測體系建設,為“1+8”環境應急監測中心配備了應急監測車、便攜式氣質聯用儀等裝備,建成了涵蓋監測信息傳輸、污染物遷移轉化模擬等功能的“環境應急監測系統”,使各中心具備水中石油類、苯系物,及大氣中揮發性有機物、硫化氫等石油石化特征污染物的應急監測能力。此外,還有31家企業環境監測站具備水中石油類、COD,及大氣中氮氧化物等常規污染物的應急監測能力。

2.2 存在問題

“1+8”環境應急監測中心及企業環境監測站在中國石油QHSE部的領導下,在突發環境事件的應急監測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對照國家要求及企業生態環境應急監測需求,仍存在以下三方面問題。

1)現有裝備自動化、智能化程度較低,難以做到對事故應急的快速響應。

2020年生態環境部辦公廳發布的《生態環境應急監測能力建設指南》,對各省市應急監測裝備配備提出了指導意見,涵蓋各類先進自動化、便攜式快速檢測設備及移動應急監測平臺與新型技術,主要包括:搭載多種功能和模塊的應急監測車(走航監測)、遙感監測、便攜式快速檢測等15類45項技術與裝備,涵蓋水、氣、土壤、生物等領域。各省市環境監測機構已參照執行,并積極開展基于無人機、無人船、走航監測的裝備配備。

目前“1+8”環境應急監測中心主要配備有應急監測車及便攜式氣質聯用儀、便攜式測油儀等手工應急監測設備,與國家“自動化、標準化、信息化”的新要求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無法滿足當前應急監測“精準、快速”的需求。造成在應對突發環境事件時,還是以現場采樣、實驗室方法(手工監測)為主,技術能力較為單一、落后,直接影響應急監測數據獲取的全面性和時效性。

2)現有環境應急監測系統智能化、信息化程度較低,制約對應急事故處置的支持效果。

新形勢下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檢測等先進智能化、信息化技術飛速發展,傳統的應急監測手段已不能完全滿足當前事故應急監測中的所有需求。智能化、信息化的污染物擴散模擬系統已在“3·21”響水爆炸事故、“8·12”天津濱海新區爆炸事故等應急監測中嶄露頭角。

目前企業的“環境應急監測系統”構架老舊,與新硬件兼容性差,無法實現高效的應急指揮,無法實現在第一時間的應急監測預警,無法及時輔助應急處置分析研判。

3)企業生態環境應急監測資源共享與利用率較低,聯動尚停留在初級階段。

黨中央決策部署的疫情防控阻擊戰為企業應對突發環境事件給出了最好的模板與示范。在應對突發環境事件時如何有效調動資源,實現資源最大程度的共享,是國家、企業在當前形勢下的必修課。近幾年,在國內幾起較大的突發環境事件中,生態環境部與各省市環境管理部門已開始利用社會力量。提高生態環境應急監測資源共享范圍與利用率,是企業在生態環境應急監測領域“提質增效”的有效手段。

目前,多數企業由于應急監測裝備的局限性,難以實現“平戰結合”的目標,由于裝備利用率偏低,造成固定資產在一定程度上的閑置。此外,各中心作用發揮有待提高,尚需建立高效的聯動機制。

3 思考與建議

為滿足國家對生態環境監測體系與監測能力建設現代化的新要求,建議企業依據生態環境部的各類管理、技術文件,進一步加強生態環境應急監測裝備、系統建設,健全并完善生態環境應急監測資源共享機制,構建現代化生態環境應急監測體系。

1)提升生態環境應急監測裝備的自動化、智能化水平。建議企業系統梳理環境應急監測需求,結合國內外相關技術標準、指導文件,深入調研國內外成熟度高的自動化、智能化環境應急監測新技術與新裝備,如走航監測、無人機監測、遙感監測等,研究制定分級分區域的生態環境應急監測裝備配置方案,提升企業監測裝備的自動化、智能化水平,“以點帶面”帶動和實現區域整體應急監測能力提升。

2)建設智能化、信息化的生態環境應急監測系統。建議企業深入研究國家生態環境部、應急管理部的生態環境應急監測相關系統平臺,研究制定生態環境應急監測系統升級建設方案,提升系統的科技化、專業化、智能化、信息化水平,為事故應急通信指揮、監測數據分析、污染趨勢模擬、輔助決策研判等提供高效技術手段。

3)研究建立企業生態環境應急監測資源共享機制。建議研究建立應急監測資源共享機制,強化并最大限度發揮各級環境應急監測中心作用,加強企業與所在區域內環境監測機構的應急監測資源和信息共享,加強單位間的互動與聯系,定期組織區域內、區域間的環境應急監測演練。加強“平戰結合”,最大限度提高應急監測裝備利用率,提高投資績效。

猜你喜歡
環境監測裝備應急
多維深入復盤 促進應急搶險
好裝備這樣造
港警新裝備
完善應急指揮機制融嵌應急準備、響應、處置全周期
防曬裝備折起來
環境監測系統的數據分析與處理
應急管理部6個“怎么看”
大氣污染問題的環境監測
國際新應急標準《核或輻射應急的準備與響應》的釋疑
對環境監測數據造假必須零容忍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