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館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建設進展、挑戰與方略?

2023-02-03 01:28鄒淑梅龔蛟騰王鳳姣
高校圖書館工作 2023年5期
關鍵詞:圖書館空間服務

●鄒淑梅 龔蛟騰,2 王鳳姣

1.湘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湘潭,411105 2.湘潭大學圖書館,湘潭,411105

引言

圖書館新型公共文化空間是指圖書館參與建設的或者納入總分館體系的公共文化空間,包括城市書房、智慧書房、社區圖書館等具體形態,強調圖書館的“社會空間場所作用”,既是開展文化活動與知識交流的實體物理場域[1],又是承載社會關系及文化精神的空間場所[2]。 新型公共文化空間是多種文化場景的疊加,包含物理空間、精神空間和社會空間3 個維度[3]。 圖書館是一個包容歷史文化、情感價值、符號象征和日?;顒拥膹碗s系統,是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現代化建設的重要角色,在城鄉公共文化空間治理中充當著重要角色。 尤其是圖書館具有平等性、公益性、開放性等文化特質[4],其作為城市公共空間基本單元,是實現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網格化和數智化的執行機構[5],在空間創新、服務提升和機制改革方面取得了較大成就。 在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的政策指向下,新時期的圖書館將成為滋養民族心靈、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場所[5]。推進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及服務的提檔升級治理趨向城鄉一體、普惠均等、全民覆蓋是圖書館響應國家文化戰略的重要舉措,圖書館作為“場所”在公共文化治理中的作用進一步凸顯。

目前,圖書館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建設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隨著空間重塑、功能重組、技術應用等實際性舉措的落地,圖書館新型公共文化空間的空間價值進一步凸顯,并逐漸受到業界與學界的關注。 圖書館空間研究集中在規劃設計[6]、技術賦能[7]、功能升級[8]、體制機制[9]、服務創新[10]等。但隨著圖書館事業被納入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圍繞圖書館空間角度展開的研究從本館場域走向更廣闊的文化場域,如解析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項目中的圖書館與閱讀空間[11]、探究城市書房的運營模式與機制[12]、探析公共文化空間品牌建設等[13]。 綜上,現有的研究更多是從圖書館單一機構角度即“事業內生”視角研究其場館本體空間與服務,鮮有研究將圖書館置于公共文化空間治理的“環境外壓”中探究其作用機理,僅少數學者探究了國家政策指向下圖書館建設新型公共文化空間的角色定位與參與機制[14]、圖書館空間智慧化變革[15]等,缺乏從公共文化事業治理角度分析空間建設的價值體系對于圖書館承擔公共文化服務職能、拓展服務范圍、深化服務內容的現實意義。 因此,文章梳理圖書館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建設治理的創新做法、提煉優秀實踐經驗,并在面向高質量發展的語境下分析當前圖書館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建設所面臨的問題,為圖書館與其他機構協同推進新型公共文化空間治理提供研究參考。

1 圖書館新型公共文化空間治理行動進展

高質量發展的時代要求下,圖書館正在從“工具理性”回歸“價值理性”,強調以文化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圖書館空間作為閱讀促進、審美體驗、素養教育、文化交往等多元功能場所,已經成為塑造城市文化品格、文化形象和助力文化事業不可或缺的原動力[5]。 經過“數”的增長之后,如何更好地提升質量、增強效能來滿足人民文化生活的多元需求是當前圖書館參與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建設面臨的重要問題。 營造公共文化空間是圖書館最具競爭力的社會功能[16],以圖書館為首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間通過空間創新、服務提升和機制改革,不斷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在推進公共文化乃至社會治理中扮演著愈加重要的角色。

1.1 依托總分館體系擴大空間服務范圍

立足總分館制度優勢將新型公共文化空間作為分館和服務點,拓展了圖書館空間服務范圍,同時人財物等資源的體系化運作推動著優質服務向基層下沉[17]。 圖書館城鄉總分館體系是實現覆蓋全社會圖書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路徑[18]。 新型公共文化空間與總分館制度的融合,創新了管理機制,通過增加服務點數量與調整空間布局實現了服務范圍由場館內部空間走向外部廣闊的公共文化場域、服務布局由點面局部范圍走向縱橫交錯的全面覆蓋。 通過自建、購買或者合作運營等方式,圖書館構建了具有閱讀推廣、數字閱讀、數字素養培訓等功能的新空間,其將服務點嵌入居民生活與工作的日常場景,更新了圖書館的存在形態與服務內容,具有更強的空間可及性與便利性。 “圖書館之城”“城市書房”“閱讀驛站”“鄰里圖書館”等樣態就是依托總分館制度擴大圖書館空間服務范圍的具體案例。 將這些小而美的公共文化空間納入圖書館體系,一方面使得空間服務供給主體多元化,壯大了服務力量,圖書館優質資源借此走出館內空間、走向讀者;另一方面圖書館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建設與布局納入城市規劃,加快服務點由城市中心區域向邊緣郊區、農村發展,有效地推進了城鄉公共文化服務一體化發展。

總分館融入城市小半徑生活圈規劃,編密公共文化服務網絡。 新型公共文化空間納入城市“一刻鐘文化生活圈”規劃,構建了便捷的服務空間網絡。浙江廣泛推進“浙里文化生活圈”,在麗水、余杭等地推進新型公共文化空間融入居民生活圈,在改造工業遺址、老舊小區等空間作為公共文化場所的同時,積極推進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嵌入商場、公園等公共場所。 上海全面推進15 分鐘社區生活圈,利用“1+N”模式打造城市生活圈,將新型空間嵌入基層社區。 河南利用總分館制,統籌城市、縣、鄉鎮建設城市書房、閱讀服務點,打通了圖書館閱讀服務最后一公里,初步建成了“15 分鐘”閱讀圈。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圖書館法》規定建立符合當地特點的總分館,完善數字化、網絡化服務體系等,總館加強對分館和基層服務點的業務指導[19]。 圖書館通過建設城市書房、主題分館等小微服務點,統一配送資源、進行人力管理、實行績效考核,與社會力量合作嵌入景區、民宿、書店等,融入居民身邊的生活圈,實現了優質資源向農村、基層下沉,拓展了服務陣地,提高了空間、閱讀、展覽等服務的可及性與便利性。同時,小半徑服務圈促進了新型公共文化空間的快速布局與合理調整,實現了有效服務點數量的增加與圖書館新空間的全域覆蓋,并協同其他機構進行社區文化創設與治理。

1.2 借助品牌化運營突出特色空間模式

圖書館服務品牌建設對于促進事業發展和提高服務效能的作用越來越突出[20]。 品牌化運營有助于新型公共文化空間明晰發展定位、規范管理、提高服務專業化程度[13]。 通過培育品牌,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實現了如舒適的視覺體驗、富有特色的敘事場景等高質量要素的聚集,從動線、顏色、分區、照明等入手打造空間特色,再通過凝練空間特色進行經驗復制與模式推廣。 在“圖書館+”的新發展理念下,品牌化運營在創造小而美空間的同時注重地域文化的傳承保護,融合地方特色文化構建主題空間是主要途徑。 以廣東省為例,在圖書館之城的規劃指導下,按照“一吧一特色”“一市一品牌”原則,打造了“粵書吧”、深圳“海書房”、中山“香山書房”、佛山“讀書驛站”、東莞“荔香書吧”等一批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品牌。 “粵書吧”采用統一的空間標識,塑造了視覺識別形象,主題空間設計展現嶺南地域文化,還規定了閱讀資源必須反映廣東文化與旅游特色。 這些小而精的城市書房或服務點,凝練空間特色模式,打造了彰顯地方特色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間IP 和城市文化名片。

案例賽事、示范區、示范項目建設也是圖書館以品牌建設促進新型公共文化空間質量提升的途徑。長三角及全國部分省市最美公共文化空間大賽自舉辦以來,發掘發展了一批在空間設計、空間運營、服務效能等具有創新引領效果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品牌。 廣州市推出相關項目資助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建設,東莞舉辦公共文化供給創投大賽,鼓勵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空間的運營。 2022 年長三角及全國部分省市最美公共文化空間大賽中,獲獎項目屬于圖書館及其新型公共文化空間的有多個,圖書館參與建設、運營的品牌成為新型公共文化空間獲獎項目的主流。 這些品牌因地制宜,完善了新型公共文化空間類型和功能布局,提高了品牌場館的建設、管理與服務水平,逐漸成為城市公共文化空間微地標。 通過建設品牌、參加賽事、建設示范區,圖書館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在環境構建、內容供給、機制體制等方面實現了創新性發展。 新型公共文化空間以舒適環境、智能服務、沉浸體驗延伸圖書館閱讀服務,同時融入社區、景區、醫院等人流密集場所,與傳統的圖書館空間互聯互通,形成縱橫交錯、覆蓋全面的服務網絡。

1.3 實施標準化建設增進空間規范升級

標準化建設是圖書館事業健康發展的重要基石,是實現圖書館工作規范化、精細化和科學化的必要條件,能有力提升圖書館的工作質量與效率[21]。從基礎數據、業務服務、空間建設、社會參與到中小學圖書室標準,我國已經初步構建了自上而下的圖書館事業標準化體系[22]。 各省市也積極推進相關標準的制定,為圖書館新型公共文化空間標準化建設和改造提供頂層設計與方向指引,如佛山市總結鄰里圖書館發展經驗制定了《鄰里圖書館建設及服務規范》,杭州市發布了《未來社區公共文化空間建設規范》,深圳市制定了《24 小時自助圖書館通用服務要求》等。 標準規定了圖書館新型公共文化空間應當具備的基本要素,如選址布局、功能設置、標志標識。 公共閱讀空間規定了閱覽座席、書冊數量、功能模塊,通過整合社會零散空間資源,靈活建設公共閱讀空間,注重地域文化傳承等,為空間建設提供了專業支撐,推動著圖書館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健康有序發展。 浙江省發布的《未來社區公共文化空間建設規范》,明確指出社區公共文化空間應當具備公共閱讀、培訓講座、文化展陳、特色主題空間等功能區,并且規定了面積、座席、場地來源等,具體內容如表1 所示。

表1 《未來社區公共文化空間建設規范》文化與體育空間的功能建設要求

提升城鄉基層社區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和服務效能、補齊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短板弱項,是“十四五”時期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必由之路[23]。加快圖書館新型公共文化空間標準化建設也是推進我國城鄉公共文化服務一體化、均等化發展的重要抓手,在彌合城鄉差距、補齊空間與服務短板上有著重要作用。 標準規范的體系化供給加速了圖書館新型公共文化空間的提檔升級、提質增效。 “浙里文化圈”提出實現標識、公示牌、活動資訊、建設標準、服務五個統一,整合場館與資源,實現業務協同,以此提升新型公共文化空間服務品質。 并就新舊空間提質增效實施了一系列標準化改造,如浙江省實施“微改造,精提升”行動,包括“運河書房”、杭鋼公園藝術書店等項目,改造工業遺址打造基層服務項目,著力推進公共文化空間進行創意性改造、嵌入式生產,尤其是城鄉新型公共文化空間的標準化與資源配置的均等化。 普陀區圖書館在改造過程中將“蘇州河書房”嵌入其內部空間,設計示范體驗區、數字閱讀和學術交流空間,實現新型公共文化空間的共建共享與資源服務的互聯互通。

1.4 創新技術群應用拓展空間內容體系

線上線下一體、數實空間融合的數字化文化體驗新場景拓展了公共文化空間形態與內容體系,成為公共文化服務邁上新臺階的突破口[24]。 以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信息技術改變了圖書館傳統的空間模式[25],為空間內容體系的更新提供了新方法、注入了新活力。 新技術群的應用為新空間創造豐富且趣味的服務場景、體驗項目提供了整套技術解決方案。 虛擬空間、數實融合成為當下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建設的熱點。 利用數字孿生、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技術或設備,打造多種形態混合的空間,建設沉浸式的數字文化空間,實現線上資源在空間內的整合聚集,提高了讀者參與活動的便利性與積極性。 如國家圖書館“印象數圖”數字圖書館體驗區,通過VR、AR、機器人、AIGC 等技術的融合,打造了全面感知、人機互動、互聯互通的文化體驗場景,這是技術賦能智慧閱讀、沉浸閱讀的典型案例。 從實體空間建設來說,圖書館新型公共文化空間綜合運用人臉識別、物聯網、可視化空間管理、自助借還等技術,節約了人力成本,提高了服務效率。

《“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規劃》提出建設全國智慧圖書館體系[26],在全國各級圖書館及其基層服務網點建立實體智慧服務空間,加強數據挖掘,實現圖書館空間的智慧化管理。 數智技術群的應用不僅創新了圖書館新型公共文化空間的場景,也極大地提高了數字文化資源的可及性,實現了優質文化資源在線上空間的共建共享。 利用數智技術實現資源“一站式”送達,借助云端平臺實現圖書館資源在新型公共文化空間的配置。 如佛山市圖書館不斷優化云服務,目前與佛山市文化云、佛山市智慧城市平臺、粵讀通實現資源對接,同時與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合作,開展跨館服務,打破資源孤島,拓寬了群眾參與公共文化活動的渠道,提高了線上空間資源服務效率。 深圳鹽田區“海書房”運用數智技術實現了AI 互動、機器人導讀、遠程教育、虛擬辦證等功能,由總館統一垂直管理,構建了集用戶、資源、場館、城域于一體的智慧書房體系。 數字技術實現了從用戶需求出發、以人為中心開展服務,打破圖書館邊界,去圖書館中心化[27],促成了數字、數據和文化之間的高適配和高融合,產生便利、快捷、有效的數字化服務形態[28],拓展了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的增量空間。

2 圖書館新型公共文化空間治理的現實挑戰

經過總分館制創新、品牌化運營、標準化建設、新技術賦能,圖書館新型公共文化空間治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其立足城鄉特點,廣泛建立起了有特色、有品位且融入社區生活、嵌入鄉村治理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間體系,實現了設施增量和服務提效,扎實推進了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構建。 隨著國家層面政策供給的完善,圖書館新型公共文化空間迎來了快速發展的機會,但也面臨著諸如基層存在服務盲區、空間內容有待優化等挑戰。

2.1 文化空間政策供給有待完善

國家與地方政府為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制定了多項政策,并將其納入國民經濟發展規劃?!耙匀藶楸尽薄耙匀嗣駷橹行摹薄靶《馈薄俺青l一體化”“均等化”等成為政策中的關鍵詞,指引著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健康有序發展。 但是從具體實踐層面來看,文化空間政策供給體系仍有待完善。 考慮到地域特色文化之間的區別,目前還沒有國家級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間標準,可在全國范圍內復制推廣的標準缺失;城市書房類標準數量較多,其他類型的空間標準缺乏;標準內容趨向空間管理,社會力量的準入標準、場地來源標準、文化志愿者標準等涉及較少。 在標準實施方面,部分地區出現了消極懈怠思想,出現了政府包辦一切、標準內容落實相對較慢甚至完全沒有落實的現象。 圖書館新型公共文化空間標準體系內容的落實與完善,還需要從加強從業人員的培訓,強化各參與主體之間的合作等方面入手。

2.2 基層設施布局存在服務盲區

《關于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指出要完善基層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優化布局基層公共文化服務網絡。 我國城市圖書館發展的突出短板是設施的布局不夠科學、密度的安排不夠合理、服務效能不夠高等[29]。 基層公共文化空間建設、創新與拓展是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基礎與重點,服務盡可能地全面覆蓋是圖書館新型公共文化空間治理的方向之一。 由于區域之間服務人群、基礎設施、資源管理等存在差異,嵌入人民群眾日常生活中的圖書館新型公共文化空間還沒有遍布。 城市區域布局呈現出塊狀集中的特點,主要體現在核心區設施密集度高,邊緣地區服務點數量相對較少。鄉鎮區域表現為經濟發展水平高的區域運行情況比較良好,其他末梢區域的設施與服務缺乏,打通圖書館公共文化服務“最后一公里”、提高基層服務水平有待進一步努力。 鄉村公共文化服務建設是保障村民文化權益、調節鄉村文化生態、維護鄉村文化秩序的重要載體,是實現公共文化服務普惠化、均等化的重要方式[30]。 如何加速城鄉一體化、擴大鄉村公共文化空間供給既是當前的挑戰,也是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的機遇。

2.3 空間服務內容供給有待優化

圖書館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往往融合文創、餐飲、展覽等多種業態,是圖書館開放包容理念的具體呈現,但過多要素堆積容易模糊空間定位,不僅給空間的運營管理增加難度,商業性內容也會使得圖書館公益性與社會教育職能削弱。 作為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節點,圖書館新型公共文化空間應有之義是滿足公民的文化需求,例如促進閱讀,以良好的環境促進深度閱讀,輔助書香社會建設。 部分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在設計中過度追求設計,嵌入其他休閑場景要素過多,忽視了公共性、文化性與公益性,其公共閱讀與精神培育的功能反而被擠壓。 此外,空間內部的無障礙化水平有待進一步提升。 幾乎所有相關標準都指出新型公共文化空間應當符合國家無障礙設計標準。 在社會老齡化日益加重、數字鴻溝變寬的當下,圖書館新型公共文化空間設計應當能夠滿足老年人的使用需求,并能在智慧閱讀、數字閱讀、自助服務等方面提供幫助。 同時,青少年、兒童等群體服務的空間標準與內容并未作出具體規定,但是青少年、兒童是重要的社區閱讀服務群體,圖書館新型公共文化空間應當根據服務人群適當地增加分年齡階段服務、特殊群體服務。

2.4 空間評估制度體系尚需完善

評估定級工作在公共圖書館事業發展過程中發揮了以評促建、以評促管、以評估促效能提升的作用[31]。 目前我國已經完成了第七次公共圖書館評估定級工作,評估組研制了不同層級的評價標準、明確了多個維度的指標,加分項集中在創新理念和技術的實踐運用[32]。 而針對圖書館新型公共文化空間的評估制度體系尚未建立。 城市書房的空間與部分服務內容的評估監管已有相關標準。 但實體書店、民宿書吧等不僅在空間設施建設上缺乏專門的行業標準,其承擔主體、服務內容、工作人員等也缺乏相應的資質審查。 與城市相比,農村地區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間有著與圖書館相似的“弱持續性”,評估監管普遍缺位[33]。 圖書館新型公共文化空間質量提升需要政府、行業協會等加強監管評估,保證空間選址、建設、管理、運營等全過程的監管,確保新型公共文化空間的長期運營與效能提升。

3 圖書館新型公共文化空間治理方略

圖書館在推進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建設法治化、品牌化、標準化、智慧化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圖書館治理新型公共文化空間應當堅守國家文化政策指向,秉持以人為本、政府主導、注重實效、共建共享的原則,按照有特色、有品牌、有融合的要求,通過合理布局、提升改造、優化業態、合作共建,推進新型公共文化空間高質量發展,實現城鄉一體、錯位發展、便民生活等目標。 具體內容如圖1 所示。

圖1 圖書館優化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建設

3.1 填補基層漏洞,提升設施覆蓋水平

推動城鄉一體化、全域均衡發展,實現人群全覆蓋是當前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的主攻方向[34]。因地制宜建設城市書房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切實精準為群眾提供文化設施,顯著增加了公共文化服務的覆蓋面和實效性。 作為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的末梢節點,新型公共文化空間體系化建設可以梳理當前服務點的整體空間布局,發現區域漏洞,填補基層末端服務空白,促進公共文化服務覆蓋面水平的提升。 文化地理學領域廣泛運用GIS 系統,結合空間句法等理論構建起了文化舒適物體系,研究了空間生產肌理與場景表達[35]。 近年隨著城市書房、新型公共閱讀空間等模式的成功,城市掀起了建設新型公共文化空間的潮流,空間數量大幅增加,有效地提高了空間設施密度。 但是在設施數量逐漸飽和的情況下,如何通過合理調整空間布局以輻射更廣泛的地域,滿足不同人群的文化需求,是新型公共文化空間高質量發展需要考量的問題。

圖書館應當建好縱橫交錯的線下公共文化空間圈、打造便捷高效且內容豐富的線上公共文化空間,推進線上線下協同互動,利用數字技術創新公共文化空間供給方式。 在進行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建設時,可結合地理空間理論,利用遙感技術繪制空間地圖,在詳細的數據支撐下,根據人口數量及其分布、地理位置、交通情況、已有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等,統籌規劃、合理布局,與中心圖書館、總館等傳統公共文化空間實現功能互補、資源互通、工作互聯、錯位發展,增強公共文化空間場景覆蓋面,共同編織、織密公共文化服務網絡。 立足總分館制度優勢,中心館與各節點圖書館形成覆蓋城市的公共閱讀網,實現在地域內的通借通還、數字資源的“一站式”獲取,以及遠程的郵借服務。 新時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要求面向農村地區的服務達到優質標準、質量共享,提高供給末端的效能,增加農村居民的有效獲得[36]。

3.2 推動提升改造,拓展傳統空間功能

《“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規劃》明確指出結合老舊小區、老舊廠區、城中村等改造,創新打造一批具有鮮明特色和人文品質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間[26]。 采用漸進式更新、微更新的方式,創意性改造城市騰退更新中的舊建筑。 相關部門通過改建舊小區、舊廠區等現有空間、閑置空間,繼續盤活存量空間,打造有溫度、有互動、接地氣的公共文化服務空間,在重塑社區生活空間的同時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持續發展,提高可及性與便利性。 例如杭州市拱墅區“小河公園”也是舊工業區改造的典型案例,其通過深化文旅融合、開發大運河文化基因,逐漸成為區域性文化地標。

圖書館秉持開放、融合、共享、包容的理念,與其他文化單位、機構合作,利用騰退空間、文化公園、城市綠地等場地,通過美化建筑外在環境,細化場館內部功能分區,創意性改造來推進新型公共文化空間發展。 加快傳統基層公共文化空間的提升改造,包括但不限于圖文博美四館,綜合文化服務中心、文化禮堂、文化驛站、鄉村戲臺等服務場館與設施的提升改造。 圖書館通過文旅融合、空間疊加,借助新技術等賦予新型公共文化空間新內涵。 鼓勵現有體制內的公共文化設施改造內部空間,提升建筑場所的美觀度,營造舒適的閱讀學習環境,融合新的數字技術,增強場館的科技感、趣味性與互動性,拓展傳統空間的功能,為群眾營造美麗、舒適、溫馨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間,提高傳統文化陣地的吸引力。 例如圖書館在空間重造中打造智慧閱讀空間、古籍活化全景體驗空間、小劇場、非遺文化展廳等。

3.3 優化業態融合,嵌入社會生活環境

城市書房、智慧書房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布局在繁華熱鬧的城市商圈、社區街道、文創園區等人流密集的場域,與旅游業結合產生文化地標、生成文化休閑要素,通過不同類型、性質的空間疊加,成為多功能綜合體[37]。 傳統的圖書館服務立足自身的總分館空間,受制于建筑本體,而在“場所”精神主導下的圖書館可以融入不同的空間場景,嵌入社會生活場景,優化業態內容,實現創新發展。 圖書館應當走出建筑空間窠臼,發揚“場所精神”,凝聚自身作為知識服務場所的“圖書館性”,找準與其他業態的融合點,通過開展與場景契合的專題性、地方性文化服務活動,加大對資源供給、知識傳輸和實踐互動等方面的深度融合[38],嵌入居民生活場景,融入社會外部環境,與社會良性互動,在閱讀習慣改變、數字化知識服務的時代實現創新發展。

具體包括:①圖書館+景區,嵌入國家文化公園、重點景區及游客服務中心,營造小而美且具備公共閱讀、文化體驗、藝術欣賞等功能的空間。 通過深化文旅融合,巧妙搭配文化舒適物,營造便捷、均等和開放的文化消費和體驗氛圍[23],提升與周圍環境的協同性。 ②圖書館+商圈,為讀者提供全面的生活體驗。 圖書館在交通便利、位置優越、人流量大的商業綜合體建設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嵌入市民生活工作場所,與其他設施聯動,共同營造小半徑文化生活圈。 ③圖書館+社區,建設“家門口的圖書館”,滿足社區居民文化需求,關切社區成長與韌性塑造。社區結合地域文化特色開展多種文化活動,例如線下講座、數字閱讀、古籍知識普及等,以此激活社區空間。 ④圖書館+書店,國家鼓勵實體書店融入公共文化體系為人民群眾提供服務。 在書店開辟專門的空間,實現書籍借售、公共閱讀、文創與餐飲、教育培訓等多元業態融合,促進閱讀的場景化、生活化和常態化,為市民帶來新的閱讀生態和閱讀體驗[39]。

3.4 引導社會參與,鼓勵多方合作共建

政府主導、社會參與是我國建設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基本原則。 推動社會化發展可以釋放圖書館內在活力、激活優質資源、提升服務力量[40]。社會力量參與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建設有助于提高新型公共文化空間設施密度,構建公共閱讀網絡,提高文化設施的可及性,方便讀者就近利用。 然而,當前我國社會力量參與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建設面臨著各方主體權責邊界有待厘清、承包企業存在運營風險等問題。 就社會合作主體方面,圖書館積極與企事業單位、實體書店、民間組織、小區物業開展合作,發揮行業模范作用,通過合作、共建、冠名、認養等方式參與新型公共文化空間的建設運營,打造一批集公共閱讀、藝術展覽、輕食餐飲、教育培訓等功能于一體的具有新型文化業態特質的城市書房、實體書店或其他類型的空間。 在合作之前,政府等主導部門應當調查清楚社會力量在場地、管理、運營等方面的風險,并針對潛在風險做預案,明晰政府與公共圖書館在資金保障、資源配送、績效考核等方面的具體責任,提升空間的韌性,保證新型公共文化空間長久運行。

具體合作內容包括:①場地空間來源。 相關部門在城市騰退更新中找準結合點,發動街道、社區等積極參與建設,例如由文旅部門牽頭,促進圖書館與街道辦、園區管理中心合作,引入社會力量打造公共文化空間,統籌城市商住空間,及時掌握空間來源信息,選擇恰當的位置與環境,在保障空間公益性、品質化、公共性、文化性的前提下,推動多業態融合發展。 例如開展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文化服務,適當性收費,提供符合公眾個性需求的空間場所。 同時,規范場地招標條件,制定包括位置、面積、責任主體、資金來源、運營資質與年限等細則,引入社會競爭機制。 ②空間運營管理。 注重空間品牌培育,在設計過程中突出品牌特色,強化品牌宣傳。 例如,新型公共文化空間投入使用前期進行試運營、參與城市文化節,主動“走出去”開展創意閱讀活動、街角展覽等,拓展圖書館服務陣地,提升其影響力與社會知名度,提高群眾參與度和知曉率。 此外,政府應統籌城市整體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品牌建設,避免同質化、重復性建設。

4 結語

文化強國必須為人民群眾提供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公共文化服務[20]。 圖書館是公共文化服務行業的中堅力量,其一系列創新性實踐有效推進了公共文化設施的合理布局、密度提升、服務優化,保障了人民群眾的文化權益,生動展現了以人為本的理念。 本文在梳理圖書館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創新做法的基礎上,針對空間政策供給不完善、基層覆蓋不足等問題提出了優化方略,未來課題組將在進一步細化空間類型的基礎上研究其社會化運營、數智化發展等內容。

猜你喜歡
圖書館空間服務
空間是什么?
創享空間
服務在身邊 健康每一天
服務在身邊 健康每一天
服務在身邊 健康每一天
圖書館
招行30年:從“滿意服務”到“感動服務”
飛躍圖書館
去圖書館
QQ空間那點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