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促進農民農村共同富裕背景下職業教育的現實挑戰與應對策略

2023-02-04 09:38范棲銀石偉平
教育與職業 2023年2期
關鍵詞:共同富裕農民職業

范棲銀 石偉平

消除貧困、改善民生、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步入新發展階段,推動農民農村共同富裕是重大政策目標。農民農村共同富裕與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促進城鄉融合發展緊密相關。學界對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的關注度極高,其中不乏圍繞其探究職業教育價值與對策的研究。步入扎實推動共同富裕的歷史階段,農民農村共同富裕又給職業教育提出新的要求與挑戰。職業教育作為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肩負著促進城鄉融合、激發鄉村內生發展動力的使命。本研究基于相關政策與學術研究成果提煉出農民農村共同富裕的分析框架,進而探究我國職業教育在促進農民農村共同富裕背景下所面臨的現實挑戰及應對策略。

一、農民農村共同富裕的理論分析框架

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脫貧攻堅的全面勝利、小康社會的全面建成、鄉村振興的全面實施與城鄉融合發展戰略的全面推進,農民農村共同富裕的實現有了堅實基礎。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必須堅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為此,鄉村振興戰略將促進農民共同富裕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提出了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并最后落腳于生活富裕的總體要求。步入“十四五”時期,共同富裕的推進到了更加關鍵的階段。2021年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以下簡稱《“十四五”規劃》)提出要增進民生福祉,制定促進共同富裕的行動綱要,自覺主動縮小地區、城鄉和收入差距,更加積極有為地促進共同富裕。2022年7月,《中國農村發展報告(2022)》發布會在京舉行,主報告認為:近年來,中國農業農村發展取得了歷史性成就,農村居民的生活富裕狀況取得明顯進展。但是,按照共同富裕的目標和國際標準,中國農村居民的富裕程度不高,共享共富程度不足,數量較大的農村低收入群體以及長期存在的城鄉差距和農村內部差距是農民農村共同富裕的突出短板。報告建議從促進農村居民收入增長、激發農村消費潛力、優化農村基本服務、建設幫扶體系、提高社會流動性和完善先富帶后富機制等六個方面逐步推進農村共同富裕。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促進共同富裕,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產業化,盤活農村資產,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使更多農村居民勤勞致富。要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學界圍繞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精神,對農民農村共同富裕進行了細致探討。鄭瑞強等從促進農民增收、激活鄉村活力、優化鄉村生態、打造宜居鄉村、增進民生福祉五方面建構了農民農村共同富裕的實現途徑。張社梅認為,共同富裕以發展為前提,包含物質富裕和精神富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基礎上享有社會發展進步的成果。李萍認為,促進鄉村共同富裕需要從產業發展、要素流動、服務提升、治理有效四個維度出發。綜合來看,眾多學者對農民農村共同富裕的闡釋向度具有較高的相似性,可進一步整合作為本研究的理論分析框架,如農業產業化、物質基礎、生活、產業興旺等均可歸納為“高質量的農業產業化發展”?;诖怂悸?,本研究對相關表述的向度進行歸納發現,農民農村共同富??煞譃樗拇笙蚨?,即高質量的農業產業化發展、共享的公共服務、全面的物質精神富裕以及和諧的生態與社會環境,進一步將其概括為“高質量”“共享”“全面”與“和諧”的分析框架(見圖1)。

圖1 農民農村共同富裕分析框架

具體而言,“高質量”是農民農村共同富裕的基礎性前提,指向農村生產力的發展。職業教育的高質量發展與高質量的農民農村共同富裕本質上是一致的。職業教育作為與農業生產聯系最為緊密的教育類型,肩負著服務農村產業發展的使命?!肮蚕怼笔寝r民農村共同富裕的廣泛性本質,指向城鄉空間上的協調。職業教育作為公共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應在推動共同富裕的進程中對相關資源進行合理配置?!叭妗笔寝r民農村共同富裕的主體性落點,指向農民素質的發展。職業教育不僅能通過提供技術技能培訓,增強農民致富的本領,同時也能夠繁榮鄉村文化、豐富農民的精神生活?!昂椭C”是農民農村共同富裕的理想性愿景,指向農村發展環境的營造。職業教育能夠依托其職業性、社會性與實踐性特征,深度嵌入鄉村社會,服務生態文明建設并參與社會治理。

綜上,促進農民農村共同富裕是我國在新發展階段的重要任務,農民農村共同富裕對職業教育的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本文基于歸納出的分析框架,從高質量、共享、全面、和諧四個維度探討職業教育面臨的現實挑戰,并進一步提出應對策略。

二、促進農民農村共同富裕背景下職業教育面臨的現實挑戰

(一)高質量對職業教育服務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挑戰

在高質量發展中扎實推進農民農村共同富裕,夯實農民農村共同富裕的物質基礎,需要職業教育服務農業產業化發展。在當前現代化轉型的進程中,以智能化為主要特征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正在推動傳統農業的轉型與現代農業的發展。一方面,農村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需要加強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對鄉村產業傳統業態模式的滲透和改造,其關鍵在于實現數字化轉型,發展智慧農業。另一方面,推進農村第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以下簡稱“三產融合”)是“十四五”期間的重要任務,促進農民農村共同富裕必須推動農村三產融合發展。

針對傳統農業的轉型,職業教育面臨的主要挑戰在于如何轉變農民的小農意識并助力智慧農業的發展。其一,目前我國農業依然以小農經濟的小生產為主體,農民從事農業的目的往往不在于市場經營,也不敢嘗試運用新技術與新品種,十分不利于傳統農業的轉型。其二,當下我國職業教育在深化與智慧農業產教融合的基礎維度上存在明顯的不足,兩者的產教融合距離從松散聯結到實體嵌入的要求還存在不小的差距?!稊底洲r業農村發展規劃(2019—2025年)》要求農業數字經濟占農業增加值比重由2018年的7.3%提升至2025年的15%,但當前智慧農業所需要的高素質技術型人才缺口還很大,熟悉農業生產又懂信息技術應用的人才極為匱乏。

在農村三產融合發展上,職業教育面臨的挑戰在于如何培養相應規格的復合型人才。與一些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農村三產融合還處在初級階段,面臨著產業鏈條短、融合發展水平低、新型農業經營組織發展遲緩、先進技術要素擴散力不足等現實問題。農村三產融合發展需要的新業態急需大量復合型、交叉型人才。應對上述問題,職業教育需要跟進農村三產融合發展對人才和技能的新需求,為新業態與新模式的生成創造良好的意識、技能與人才環境。

(二)共享對職業教育統籌城鄉間教育資源的挑戰

在共享發展中扎實推進農民農村共同富裕,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需要城鄉民眾共享優質均等的職業教育資源與成果??s小城鄉差距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關鍵,城鄉差距體現在各個方面,職業教育也包括在內。城鄉職業教育資源差距較大是實現共享發展的一大阻礙。要打破城鄉分割的不利格局,實現共享發展,需要補齊農村職業教育的短板,加強教育資源的互通共享。

補齊農村職業教育的短板,需要優化職業教育的規模與質量。從規模上看,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大量的農村地區生源被吸引至城市學校,職業教育的“去農化”傾向愈發明顯,突出表現為逐年減少甚至取消的農業類專業和課程,以及逐年下降的涉農類專業招生規模。規模的不足意味著農村地區勞動力能夠接受優質職業教育與培訓的機會更少,需要職業教育向農村提供更充足的教育資源。從質量上看,相對于城市而言,農村職業教育在辦學經費、教學條件與師資等方面都處于弱勢地位,農民技能培訓也存在模式粗放、路徑單一、內容單薄等問題。低效的職業教育與培訓制約著農民的技能習得與增收致富,農村職業教育的質量亟待提升。

推動教育資源的互通共享,既要促進農村內部不同層次和不同類型教育的協同和交互,也要促進城鄉之間職業教育的協同和交互。這對職業教育提出了三方面的挑戰。一是從政策體制上來說,實現城鄉融合發展必然要實現城鄉教育的融合發展,然而職業教育二元分割的體制機制嚴重阻礙教育資源的共享,因此,職業教育管理體制改革勢在必行。二是從農村內部資源的統籌來說,農村職業教育不能孤立發展,單一的農村教育價值取向也無法滿足人才的多類型需求,需要構建多類型多層次的大農村教育體系。三是從城鄉之間資源的統籌來說,城鄉教育資源的流動依托于不同層級與不同類型院校機構的協同互補。盡管我國已基本建成了以縣域職教中心為主體、鄉鎮成人教育中心為主要辦學點的農村職業教育體系,但其資源協同功能未能充分發揮,還需進一步優化其組織邏輯。

(三)全面對職業教育促進農民物質與精神富裕的挑戰

在全面發展中扎實推進農民農村共同富裕,實現人的全面發展,需要兼顧農民物質與精神的發展需求。物質生活富裕要求鼓勵農民勤勞致富,需要提高農民的知識技能水平以實現增收致富。伴隨著廣大農民對精神文化生活的期待值越來越高,鄉村文化與鄉土精神的培植顯得格外重要。

提高農民的知識技能水平進而實現增收致富,需要職業教育培育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所需的技術技能人才,加強對非農領域人才的技術技能培訓。一方面,在實現農業增收方面,大力發展農村新型集體經濟是促進農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職業教育與農村集體經濟在一定條件下能夠建立耦合關系,但有研究指出,兩者有效聯動的內生動力仍顯不足。另一方面,從依靠非農就業增收角度來看,相比從事農業部門的職業,農民從事非農領域的職業能獲取更多收入。農村勞動力增收主要還是通過轉移到非農領域就業來實現的,因此,提升農民的非農職業技能儲備是關鍵。

滿足農民更高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增強農民的文化獲得感與滿足感,需要加強農村精神文化建設。首先,由于農村中青年勞動力的大量外流,鄉土文化正處于內外交困的窘境。一方面,許多鄉村地區仍殘留著一些陳規陋習與不良風氣;另一方面,社會上的不良文化經由互聯網侵入鄉村,農民易受其影響而形成負面的思想觀念,形成懶惰與不思進取的消極心態。職業教育應當思考如何在農村開展好立德樹人工作,以抵御不良文化的侵擾。其次,由于片面追求物質生產的高效率,農村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在以往鄉村發展進程中常常被忽視,一定程度上淡化了鄉土精神。農村優秀傳統文化是具有中國特色的農耕文明的產物,對提升農民的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義,職業教育需引領農民更好地傳承農村優秀傳統文化。

(四)和諧對職業教育參與鄉村生態建設與社會治理的挑戰

在和諧發展中扎實推進農民農村共同富裕,改善農村人居環境,需要加強鄉村生態環境建設與社會治理。生態宜居與治理有效作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兩大目標,是推動農民農村共同富裕的必然選擇。同時,要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職業教育需積極投身于關乎鄉村生產、生活與生態的“三生”環境治理,高品質地嵌入鄉村社會體系,真正實現職業教育“長入”經濟、“匯入”生活、“融入”文化、“滲入”人心、“進入”議程的目標。

加強鄉村生態文明建設,需要從解決以往發展問題與轉變未來發展模式兩方面入手。首先,受以往粗放型發展模式的影響,農村存在較為嚴重的資源浪費與環境污染,環境和生態問題比較突出。職業教育面對如何協助開展農村環境污染整治、推進生態保護與修復工作的挑戰。其次,為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維護鄉村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需要推進鄉村的綠色發展,但目前我國職業教育的諸多發展要素滯后于綠色產業的快速發展態勢,面臨著如何有效調動職業教育力量協助開發綠色技能、培育綠色人才與服務綠色農業的挑戰。

職業教育在鄉村社會治理上面臨著雙重挑戰,主要體現在推動善治鄉村建設與提供社會服務上。一方面,在我國從“鄉土中國”向“城鄉中國”轉型的背景下,鄉村社會的治理結構和治理規則發生了重大變遷。維系鄉土秩序的村規民約常被邊緣化,其自治效能難以發揮,鄉村矛盾糾紛與治安問題頻發。職業教育需要發揮自身優勢,參與穩定鄉村秩序,推動善治鄉村建設。另一方面,職業教育憑借其社區屬性和行業屬性,可以通過厚植人力資本與社會資本提供社會服務,發揮無形的社會治理功能。當前廣大農村社區的社會服務還較為匱乏,而職業院校提供的農村社會服務大多是碎片化、分散化的活動,影響力較為有限。因此,如何通過開放辦學為農村提供更優質的社會服務,是職業教育面臨的又一挑戰。

三、促進農民農村共同富裕背景下職業教育的應對策略

(一)適應產業需求,激發農村產業發展活力

農民農村共同富裕的高質量發展依托農村產業的振興,需要增強職業教育對農村產業發展需求的適應性。在適應農村產業發展的進程中,服務智慧農業發展并推進農業三產融合,需要職業教育不斷優化辦學主體、人才培養目標與專業布局,以激發農村產業發展活力。多元協調的辦學主體是基礎。職業教育具有“跨界”屬性,其辦學的參與主體和治理模式應該多元化,通過多元渠道豐富辦學投入,以多元利益相關者實現多中心治理。未來可圍繞鄉村振興與數字農業農村的發展需求,通過混合所有制形式共建現代農業產業學院,多主體共同圍繞區域特色優勢農業產業,搭建產學研用一體化平臺??茖W明確的辦學思路是關鍵。只有農民適應并學會使用新的農業生產要素,才能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邁進。其一,職業教育應發揮自身優勢,推動農民轉變思想意識,促使其學會并敢于使用新的農業生產要素,從而適應農業現代化市場化的發展需要。其二,智慧農業與農業三產融合對交叉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職業教育需要順應行業發展趨勢,立足農業三產融合新技術、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的崗位需求制定人才培養目標,圍繞目標進行課程與培訓計劃的開發與設計。適應產業布局的專業布局是核心。職業教育具有鮮明的區域性特征,其與區域經濟的協調水平主要體現在專業布局與產業布局的適應性上。推動農業三產融合,需要發展休閑農業、養老農業、旅游農業等具有高經濟附加值的服務型農業。職業教育要按照“產業群—職業群—專業群”的邏輯,通過產業鏈對接專業鏈、人才鏈對接崗位鏈,實現專業布局與農村產業布局的深度對接、動態調整。

(二)統籌資源配置,推動教育公共服務均等化

建立教育強國,讓每個學生享受平等公平的教育資源,是追求社會公平、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石。從農村職業教育發展資源的配套來看,需要在辦學規模與質量保障上加強建設。在辦學規模方面,首先,職業院校應建設靈活、多樣的招生渠道,為農民工與高素質農民等提供充足的接受職業教育和培訓的機會。其次,需充分調動市場與社會組織參與辦學的積極性,以提供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職業教育與培訓,滿足農村發展多元化的技能需求。最后,要穩定農業類專業課程的配置與涉農類專業招生規模,保障對農村弱勢群體及低收入群體的職業教育與培訓資源供給。在質量保障方面,良好的辦學條件是提高質量的基礎,需從經費、師資與基礎設置上對農村職業教育與培訓進行全面支持。此外,需要監督培訓過程與跟蹤培訓結果,確保農民農村通過接受教育與培訓提高自身技能水平,真正轉化為致富所需的人力資本。

從城鄉優質教育資源的流通共享狀況來看,政策機制與內外統籌是主要切入點。在政策方面,2022年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以下簡稱新職教法)第六條明確指出:職業教育實行政府統籌、分級管理、地方為主、行業指導、校企合作、社會參與?!胺旨壒芾怼焙汀暗胤綖橹鳌币幎寺殬I教育管理體制的層級性和地方自主性,職業教育可據此探索形成高效的城鄉行政管理、靈活的縣域管理與精細化的鄉鎮管理體制,解決二元分割的體制機制障礙。在內外部統籌方面,一方面,打造城鄉職業教育共同體,有效促進勞動力、資本與技術等生產要素的城鄉流動,從而創生出農業知識技能的溢出效應。另一方面,優化縣域農村職業教育體系,不斷加強縣級職教中心的龍頭建設,高度重視農村社區教育中心在鄉村振興人才培訓中的作用,深度挖掘村級成人文化技術學校培訓網點的價值。

(三)加強人才培養,培育全面發展的新型農民

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促進共同富裕與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高度統一的?!比耸菍崿F農民農村物質生活富裕與精神生活富裕的核心主體,農民農村共同富裕需要一批能夠承擔鄉村振興重任的時代新人。職業教育需要從提高農民職業技能水平與文化素養上入手:一方面,職業教育要提高農民職業技能水平,開展面向全體人民、貫穿全生命周期與服務全產業鏈的技能鄉村建設。這一過程不僅要充分發揮學歷教育培育潛在勞動力和非學歷教育盤活存量勞動力的作用,還要不斷提高農民應對職業變遷過程中就業風險的能力,同時不斷完善服務終身職業發展的資歷框架。另一方面,職業教育也要提高農民的文化素養,傳承農村優秀傳統文化并參與精神文明建設。首先,職業教育應對受教育者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職業道德教育,革除鄉村的陳規陋習與不良風氣,抵御負面文化的侵襲。同時,要踐行“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使命和立德樹人的根本宗旨,打造覆蓋鄉村全域的“大思政課堂”,加強對農民農村主流思想的引領。其次,將農村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專業課程建設,擔負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與鄉村傳統技藝的責任。通過不斷結合地方特色傳統文化開發地方課程與校本課程,發展鄉村文化產業并繁榮鄉村文化。最后,通過厚植鄉土文化,推動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如依托職業院?;蛏鐓^教育中心開展系列服務農村社區的文化活動,豐富民眾文化生活,潛移默化地塑造新型農民的精神品格。

(四)融入農村社會,改善鄉村生態與生活環境

就職業教育的區域性特征而言,職業教育應承擔更多的服務農村發展的責任,不僅要服務經濟發展,還應在改善生態與開展社會治理上有所作為。職業教育要正視并勇于發揮自身在服務經濟社會中的功能與作用,結合自身的人才、資源和技術優勢融入鄉土社會,尤其要在改善鄉村生態環境與參與鄉村社會治理方面有所作為。

在改善生態環境方面,其一,通過服務鄉村環保事業解決以往粗放型發展遺留的問題,同時加大環保職業教育的發展力度,基于新專業目錄對環保職業教育進行合理布局,打造環保職業教育體系。其二,基于綠色發展理念調整職業教育的辦學理念和辦學方向,轉變鄉村發展模式。其三,傳承生態文化,突出培養綠色技能人才,開展綠色技能服務,因地制宜推動鄉村優勢綠色產業與農村人居環境的融合發展。

在參與鄉村治理上,推動善治鄉村建設要求發揮黨對鄉村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實現鄉村治理的共建、共治和共享。職業教育既可通過學校教育與社會培訓等途徑,以“政教合一”的組織載體推動農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與自我服務,同時培養具有鄉村情懷和管理才能的人才,減少鄉村犯罪與矛盾糾紛,構建舒心安心放心的社會環境。同時,還可在開放辦學的基礎上提供社會服務,打造系列貼近農民需求、吸引農民參與的活動。此外,職業院校和機構還要向農民農村開放更多職業技能實訓基地、平臺、中心以及圖書館、體育館等文化設施,讓其獲得更多的文教資源,通過“以文化人”,服務鄉村“軟治理”。

猜你喜歡
共同富裕農民職業
論中國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
守護的心,衍生新職業
農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鈣與您同在
華人時刊(2021年21期)2021-03-09
饸饹面“貸”富農民
職業寫作
我愛的職業
“職業打假人”迎來春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