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促進山西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財稅政策研究

2023-02-04 03:46郝寶愛白金梅
山西財政稅務??茖W校學報 2023年6期
關鍵詞:專項資金山西省綠色

郝寶愛 白金梅

(山西省財政稅務??茖W校,山西 太原 030024)

山西作為典型的資源型、高碳經濟省份,碳排放總量多,碳排放強度大,人均碳排放量高,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的“雙碳”目標任務非常艱巨。實現碳達峰碳中和,必須從調整產業結構和產業布局入手,優化產業結構和產業布局是非常艱巨的工程,需要強大外力推動,高效利用財稅支持政策是推動山西省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可行路徑。

一、財稅政策促進“雙碳”目標實現的理論基礎

(一)外部成本與綠色稅制

外部經濟的概念最早由馬歇爾提出,他認為外部經濟是相對于內部經濟而言的,生產經營者科技創新提高生產率帶來的經濟效益屬于內部經濟,而外部經濟是由資源、環境、政策、市場等原因給生產經營者帶來的額外收益。根據這一理論,由于國際能源緊張,區域資源蘊藏豐富、品質優良,國家政策支持等帶來的資源型區域的經濟增長就屬于外部經濟。

庇古以生產經營者的日常經營活動對與本企業不直接相關的外部其他企業或社會造成影響為研究對象,發展馬歇爾的外部經濟理論,提出了外部性理論。他認為,生產經營者的邊際私人成本與邊際社會成本不一致就會產生外部性。當邊際私人成本小于邊際社會成本,就是負外部性。例如,化石能源開采企業的邊際私人成本只是其開采成本,但在開采過程中給社會帶來了嚴重污染,化石能源的使用還會使社會的碳排放居高不下,邊際社會成本大于邊際私人成本,就是一種負外部性。再如,草場恢復、植樹造林中花費了成本,但是草場森林可以抵消碳排放,凈化環境,帶來良好的社會效益,屬于正外部性。這種正外部性和負外部性無法通過市場的供求機制自行調節加以彌補,需要政府通過補貼或征稅的形式,達到外部成本內在化。

傳統能源開采和消費帶來的碳排放具有典型的負外部性,需要通過征稅的方式,增加其私人成本,促使傳統能源轉型和清潔化,這類稅制設計統稱為綠色稅制。

(二)財政政策的乘數效應與綠色發展

財政政策的乘數效應是一種宏觀的經濟效應,是指經濟活動中某一變量的增減所引起的經濟總量變化的連鎖反應程度。財政收支變化對國民經濟的影響具有乘數效應。稅收乘數要小于財政支出乘數,財政支出乘數的大小取決于獲得財政資金的企業的消費傾向。

傳統能源的轉型、傳統行業的節能降碳必須以科技創新為前提。相對于能源結構調整帶來的社會效益,科技創新的成本全部由企業承擔,意味著企業的科技創新具有顯著的正外部性,需要由政府給予補助。政府對節能降碳、科技創新的補助是以企業必須完成其申報的促進能源轉型和促進節能環保的項目為前提的,由此可以認為,其消費傾向接近于100%。按照乘數理論,政府補助支出能夠帶動的國民收入增長是特別顯著的。政府補助支出的方向性對社會經濟結構具有直接的引導性,政府對清潔能源生產、能源轉型和能源深加工研發的補助可以有效促進社會經濟綠色發展。

二、現行財稅政策在促進“雙碳”目標實現方面存在的不足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2年全國各原煤產量排行前十位的省份為山西、內蒙古、陜西、新疆、貴州、安徽、河南、寧夏、山東和黑龍江。產煤大省面臨的節能降碳和能源結構調整的任務有共同點,結合地域特點和自然生態差異,本文選擇與山西省在實現“雙碳”目標方面任務和基礎具有可比性的內蒙古、陜西、河南等省份進行對比分析,借鑒其經驗做法,總結山西省在財稅政策方面存在的不足,為山西省財稅政策改革提供參考依據。

(一)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結構存在的問題

1.節能環保支出增長乏力,難以應對減污降碳艱巨任務。節能環保是全球的重要任務,更是所有能源產出地區的重點工作。能源大省山西、內蒙古、陜西、河南2021年一般公共預算節能環保支出對比如表1所示。由表1可以看出,2021年節能環保支出占一般公共預算總支出的比重山西處于首位,這與山西省能耗強度和污染嚴重程度相一致。

表1 2021年四省份一般公共預算節能環保支出比較

2017—2022年山西省節能環保支出占全省一般公共預算總支出的比重如表2所示。由表2可以看出,從2017年到2021年,山西省一般公共預算總支出中節能環保支出總體呈增長趨勢。2018年和2019年出現32.14%、32.80%的高幅增長,盡管2020年增幅有所下降,但漲幅也超過了15%。2021年出現下降情況,下降幅度為17.48%。2022年節能環保支出為240.68 億元, 增長幅度為12.4%,占2022年一般公共預算總支出的比重是4.10%,支出比重的下降仍然沒有得到遏制。根據《關于山西省 2021 年全省和省本級預算執行情況與2022年全省和省本級預算草案的報告》的說明,2021年節能環保支出減少的原因主要是新能源車補貼清算,補貼支出在年度之間不均勻。

表2 2017—2022年山西省一般公共預算節能環保支出比較

新能源汽車補貼支出減少引起節能環保支出的大幅下降,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山西省節能環保支出結構并沒有貼合當地的主要矛盾。新能源汽車補貼可以促進消費者購買新能源汽車的熱情,既可以減少汽車尾氣排放,也能夠節約能源消耗,對減污降碳有一定的推動作用。但是,山西省節能環保的重點行業是由鋼鐵、電力、裝備制造、能源開采等構成的工業主力行業,節能環保支出重點應該是在節能改造、能源替代等方面實現技術改造及流程再造。同時,“雙碳”目標的實現需要財政持續投入,是一場持久戰,任何松懈都會帶來碳排放的反彈,增加實現“雙碳”目標的難度。

2.科學技術支出不足,不利于能源結構調整。2017—2022年山西省科學技術支出占一般公共預算總支出比重變化如表3、圖1所示。山西財政用于科學技術的支出,2018年比2017年有所提高,到2019年下降到1.23%。2019—2021年,科學技術支出占一般公共預算總支出比重又一次進入增長期,2021年達到1.65%。2022年科學技術支出占比又一次下降,只占到一般預算總支出的1.04%。

圖1 2017—2022年山西科學技術支出占一般公共預算總支出比重變化

表3 2017—2022年山西省科學技術支出占一般公共預算總支出比重變化一覽表

2021年山西與其他三省份科學技術支出比較,如表4所示。由表4可以看出,河南的科學技術支出占比是3.37%,居四省份首位,山西比陜西稍高,內蒙古最低。

表4 2021年四省份一般公共預算科學技術支出比較

以上僅是從財政預決算表中對科學技術支出占一般預算總支出比重進行分析,進一步了解科學技術總支出的構成就會發現,以2023年山西省一般公共預算總支出為例,省級科學技術支出為34.83億元,其中管理事務、機構運行、社會科學和科學技術普及達到2.48億元,而特別注明科技重大項目的支出安排為2.20億元。

3.山西經濟發展水平低,企業負擔重,存在節能減排資金不足的困難。山西省經濟發展水平低,對發展速度的追求一定會帶來碳排放的增加,碳排放的欲望強烈。2021年,山西省地區生產總值為22 590.16億元,居全國第17位,是中部六省的最后一位;人均生產總值為6.48萬元,全國排名第17位,超過河南位列中部六省第5位;地區生產總值增長速度為9.1%,增速位列全國前三??梢钥闯?近年來全球大宗商品價格普遍上漲,由于煤炭價格全年超過70%平均漲幅,動力煤價格更是翻倍,這是帶動山西省GDP快速上升的重要原因,進一步彰顯了山西作為資源大省的特點。因此,山西省要克服對能源的依賴,堅定能源轉型、減污降碳的目標,克服因經濟增長帶來的碳排放的增長。2021年,山西省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為2 834.6億元,排在全國第14位,增長23.4%,是中部六省中第5位,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占地區生產總值之比為12.55%。2022年,山西省地區生產總值為25 642.59億元,居全國第20位;人均生產總值為7.38萬元,居全國第14位;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為3 453.9億元,居全國第11位,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占地區生產總值之比為13.47%。從上述數據可以看出,山西省企業負擔的公共財政收入比較重,企業利用稅費后利潤進行技術更新、產業轉型的資金比較困難,加上山西財政在節能環保和科學技術方面的支出不充足,導致山西省實現“雙碳”目標困難重重。

4.中央財政對山西省的轉移支付資金少,不利于鼓勵山西省綠色轉型發展。中央財政對地方的轉移支付包括一般轉移支付和專項轉移支付兩部分。2021年,中央財政對地方的轉移支付預算支出共計82 155.94億元,其中山西省獲得2 232.85億元。同年,山西省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為2 834.47億元,山西省得到中央財政轉移支付資金占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78.77%,如表5和圖2所示。與中部六省等其他能源大省相比,山西得到中央財政轉移支付資金占當地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比例最低,河南得到的中央財政轉移支付最多,達到當地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128.12%。與山西省相鄰的內蒙古,該比例也達到122.92%。中央財政對地方的轉移支付是地方財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山西省在能源升級轉型發展方面急需政府財政大力支持。地方財政綜合實力較低,中央補助資金偏少,更加劇了山西省在減污降碳方面的困難。

圖2 2021年山西等八省獲得中央財政轉移支付比較

表5 2021年山西等八省中央財政轉移支付資金一覽表

5.信息披露不透明,政策示范效應不明顯。山西省級財政專項資金未能在相關媒體統一公示,相關企業不能及時了解財政補助的條件,導致企業在節能減排方面失去了發展方向和指導。對財政專項資金運用未能通過相關媒體向社會公開,社會公眾對財政資金的使用缺乏監督和制約。信息披露不透明也使財政資金支出的示范效應和鼓勵、調節效應不能全面發揮。

(二)稅收政策方面存在的問題

1.稅收立法權限集中在中央,不利于地方政策功能實現。中央稅、中央與地方共享稅以及地方稅的立法權都集中在中央,這樣能夠保證中央政令統一,維護全國統一市場和企業公平競爭。但是卻無法滿足我國地域遼闊、地區間經濟發展水平不平衡、經濟資源包括稅源存在較大差異的現實,未能賦予地方適當的地方稅收立法權,無法因地制宜發揮稅收的調控作用。迄今為止,除水資源稅在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試點外,其他稅種均在全國范圍征收。中央對地方稅的征收賦予了地方一定的自主權。例如,地方政府有權決定具體稅率的稅種主要有契稅、車船稅、耕地占用稅、城鎮土地使用稅、資源稅(部分稅目)、環境保護稅(應稅大氣污染物和應稅水污染物);地方政府有權決定房產稅征收按照計稅余值計稅時的扣減比例、土地增值稅開發費用扣除金額計算時的開發費用計算比例;地方政府還有權決定地方稅種的某些特定項目的免稅、減稅。從促進節能減排來看,中央有統一規定的節能減排促進新能源發展的稅收政策,但卻不能反映地區經濟發展的自身特點,地方政府在利用稅收調節經濟功能促進當地碳達峰方面的作為受到很大限制,無法更有針對性地促進地方能源經濟結構轉型和低碳負碳產業的引進與發展。

2.促進節能減排的稅收政策主要通過稅收優惠實現,形式單一,效果不佳。促進節能環保的稅收政策散見于增值稅、消費稅、企業所得稅、車船稅、環境保護稅、資源稅等稅種,主要是對節能、環保、新興產業發展、資源綜合利用等給予稅收優惠,通過降低稅收負擔,達到引導企業投資方向的目的。尤其是企業所得稅主要通過“三免三減半”、減計收入、設備投資抵免等稅收優惠辦法給予節能減排適當的鼓勵,也通過對研發專用或者研發和經營活動共用的設備給予加速折舊,以期促進企業開展研究開發,促進生產技術更新換代、新興產業興起和傳統產業的節能減排技術研發。企業所得稅年度納稅申報表對稅收優惠主要是根據優惠方式分類設計表格、分類統計、分類在主表中反映,對納稅人節能環保鼓勵的稅收優惠未能從企業所得稅納稅申報表直接反映。從稅收統計的角度看,也無法直接通過納稅申報資料反映節能減排對稅收收入的影響,節能環保政策導向的外在表現不明顯。

3.在稅收要素中較少反映碳減排程度,促進碳達峰力度不夠。稅收要素是指一個稅種的納稅人、征稅對象和稅率。在稅收要素中反映節能降碳導向的稅種主要是資源稅、環境保護稅和消費稅。資源稅對開發應稅資源的單位和個人征收,銷售應稅資源的以銷售額為計稅依據,自用資源的以資源的市場價值為計稅依據,資源稅稅負與資源的開采效率和清潔利用之間并無直接關系,在鼓勵納稅人節約應稅資源方面效果不明顯。構成納稅人直接稅收負擔的企業所得稅在計稅依據確定方面并未考慮企業節能、低碳情況,不能從正面彰顯國家對碳減排的支持和對粗放式、掠奪性生產的限制,使得稅收政策在促進碳達峰方面的作用大打折扣。

(三)政府采購方面存在的問題

中國政府采購網站的節能環保欄目中節能產品政府采購清單停留在2018年,而且品目列舉的是電器類產品和用水設施類產品的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級,也就是從節電和節水兩方面要求產品達到國家標準中二級能效(水效)指標。根據審核規則要求,進入商城的貨品上傳商品所填寫的品牌、型號信息需滿足節能需求,在中國政府采購網節能產品查詢中可查詢顯示。具體分析政府采購管理政策和制度可以發現,在促進節能減排方面主要存在三方面問題。

1.綠色標準不高、不新。節能產品認證標準來自國家強制標準,僅體現市場準入水平,不能體現綠色采購質量引領作用。目前公布的《節能產品政府采購清單》中所有產品均為2018年5月31日前認證,近五年生產的低碳環保新產品未能列入其中。

2.綠色標準覆蓋面不全。從產品類別看,主要涵蓋部分辦公用品、辦公家具、建筑產品等,而大眾關注的兒童用品、文具、電池、墻紙等眾多產品均未列入目錄。從評價項目看,主要涵蓋節能、節水、部分產品部分化學物質的限量,尚未覆蓋低碳、資源循環利用和全面的有毒有害物質管控等全部綠色項目。

3.社會共治局面未形成。當前政府采購評價使用節能或環保標志加產品目錄的形式,為數不多的認證機構壟斷了準入門檻,而隨著我國“標準化法”的修訂,國內部分行業協會和技術聯盟已著手制定先進標準,更多主體掌握著先進技術和標準話語權,需加快形成質量共治格局。

三、利用財政支出政策支持山西實現“雙碳”目標

財政支持節能降碳主要是通過財政收入和財政支出兩個方面進行。財政支出措施主要是通過財政預算安排給予經濟主體一定的資金補助,幫助經濟主體在能耗降低、耗能類型轉變、減排技術研發等方面增加投入。財政收入措施主要是通過調節經濟主體稅收負擔,給予稅收優惠激勵碳減排。通過加重稅收負擔,給予碳排放一定的壓力,變外部成本為內部成本。財政支出主要是通過一般公共預算資金安排和政府采購兩方面發揮引導節能降碳作用的,減污降碳會在加大私人成本的同時帶來良好的社會效益,動用政府資金降低私人成本,是碳達峰的重要途徑。

(一)細化節能減排財政支出,加大節能減排支出力度

從一般公共預算支出中的節能環保支出來看,財政預決算支出表對環保支出列示比較具體,從污染防治、自然生態保護、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風沙荒漠治理等詳細列舉支出金額,但節能減排預決算列示比較粗線條,只有能源節約使用、污染減排、能源管理事務和其他節能環保支出等具體項目。在省級財政決算報告中對節能減排支出及效果也未說明。建議在山西省財政預決算中要重點反映節能、減排、資源綜合利用和新能源開發利用的財政支出,可以重點對制造業節能減排方面的支出加以細化,按輕紡工業、資源加工工業和機械電子制造業三類劃分,分別反映在各類制造業節能減排方面的財政支出,行業主管部門預決算支出中要進一步反映各具體行業的節能減排財政支出,從支出安排和效果分析方面對重點行業的節能減排支出進行嚴格考核,爭取重點行業能耗碳排雙控順利進行,對清潔能源開發利用、新型儲能發展要單獨列示財政補助資金項目。

在有限的財政資金中加大對節能減排支出的安排,建議山西省進一步提高節能環保和新能源開發支出占比,支出比例應在7%~8%之間,在環境污染治理持續努力的前提下,加大節能減排支出力度。

(二)加大科學技術投入力度,通過技術進步促進能源轉型和低碳發展

2022年,山西省財政在科學技術方面的支出僅占地方GDP的1.04%,不到全國平均值的1/3,因此必須大力提高科學技術方面的財政支持力度,建議逐步提高到4%左右。

山西省財政需要通過政府對科學技術方面的資金扶持,支持傳統產業技術改造、節能減排,積極深化氫能、電能、非常規天然氣等清潔能源替代工程,推動國家網絡空間安全、量子通信與量子計算機、智能制造和機器人、生命科學等一批前沿引領技術,實現從0到1的突破,促進以特種鋼、鎂鋁合金、釹鐵硼高性能磁性材料為代表的先進金屬材料產業大力發展,構建多元高端能源供給體系和綠色低碳用能模式,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對新能源、新技術、新材料的研發要通過科研院所和制造類企業的產學研用結合來進行,財政支持要偏向于對科研院所和生產企業聯合研發的支持,從實踐中得來的科研成果,也一定會在生產過程得到更好的利用,發揮更大的效應。

(三)進一步理順中央和地方財政關系,充分發揮中央和地方的積極性

山西省是能源大省,煤炭產量居全國第一,煤炭開采中的清潔化、煤炭的深加工、煤炭開采后的環境恢復對周邊地區,乃至全國都有很大影響。能源的深加工、新能源的開發、資源的綜合利用對山西省、對全國都很重要,山西省的碳達峰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全國的碳達峰,是中央和地方共同的責任,中央財政應對山西省的能源結構調整承擔相應的責任。在減污降碳方面,中央和山西省要合理確定各自共同財政事權,規范共同承擔支出責任,進一步明晰中央和地方職責范圍。

(四)重構財政專項資金體系,擴大資金對低碳發展的影響力

山西省要充分利用財政專項資金,將有限的專項資金用在清潔低碳能源開發利用、能源重化工綠色低碳轉型、綠色低碳科技創新和基礎能力建設等關鍵領域,通過專項資金的投放引導企業形成和強化節能減排理念。

1.專項資金投放要制度化、公開化,成為倡導低碳環保的指揮棒。為了向全社會彰顯政府促進減污降碳的力度,宣傳實現碳達峰的途徑,引導企業實現綠色發展目標,要由財政部門集中公布專項資金類型和申報條件,并在網絡媒體上公開,每年在相對集中的時間段開展專項資金的申報和下達。通過媒體對各種專項資金的支持方式、支持力度、申報條件進行大力宣傳,形成全社會、各行業追求低碳發展的氛圍,引導企業積極創造條件,爭取專項資金,即使當時不能達到條件,也要樹立綠色發展的目標,為專項資金的審批和下達造勢,深度宣傳獲得專項資金支持企業在綠色低碳發展方面的成績,烘托碳減排的社會影響,并形成應用專項資金的全民監督機制,提高資金使用效率,擴大資金的影響力。

2.根據地方發展特點設計財政專項資金,對低碳轉型精準扶持。山西省專項資金一定要體現山西特色,以解決山西發展之困、推動山西轉型發展為宗旨,在中央安排的專項資金的基礎上,圍繞“十四五”實現轉型出雛型的目標,從以下四方面安排設計山西省地方專項資金:第一,促進我省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延伸煤炭產業鏈條;第二,積極開發利用新能源,在保證煤炭作為國家能源安全壓艙石的同時,通過調整能源結構構建能源創新新高地;第三,通過做強做優基礎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謀篇布局未來產業,進入產業鏈供應鏈中高端;第四,運用新技術、新裝備、新工藝,著力發展低碳、負碳新興產業,打造特色產業集群,助力產業結構調整,促進技術、產品、材料成為國內大循環的關鍵環節。

3.將低碳發展作為專項資金補助的基礎條件,細化各類專項資金申請指標。山西省地方專項資金的申請條件要以節能低碳發展為前提,設計申請資格指標體系時要重點體現綠色低碳發展要求。圍繞煤炭清潔高效利用的資金補助,要首先考慮資源綜合利用、資源循環使用、煤炭清潔開采等因素,根據行業特點設計考核指標,嚴格篩選。圍繞新能源發展專項資金,要優先圍繞新能源產業布局是否適合山西省自然和人文條件,是否有利于環境改善,積極創造條件促進山西省新能源的開發利用和儲能技術的提高。圍繞基礎產業做強做優,工業深加工產品要著重給予資源深加工、精加工、循環利用支持,要將山西省的資源優勢真正變為財富優勢,節約使用、高效利用資源。圍繞產業結構調整專項資金,要考慮是否有利于經濟、生態協調發展,要從經濟結構協調發展、經濟可持續增長、資源循環利用出發,通過專項資金申請指標的低碳化、綠色化,提高全社會的低碳綠色發展意識,引導山西省減污降碳向縱深發展。

(五)深化綠色政府采購機制,引導全產業低碳發展

1.建議山西省積極制定低碳綠色政府采購清單。對標低碳最高標準,優先聚焦教育部門的教育用品、兒童產品,聚焦建筑領域的建筑裝飾材料等。構建良好的評價制度,讓百姓在獲得學校教育、幼兒教育的同時,對教育環境放心,對教育用品放心,產生更多獲得感。同時,讓更多優質產品獲得利益,傳導政府價值,提升低碳綠色產品的市場認知度和市場占用率,讓綠色產品制造企業在政府采購進而在市場競爭中獲得更多的市場回報,為綠色產品的研發和創新形成趨勢。

2.建議逐步完善政府采購中的綠色評價體系。以引領質量提升為原則,有規劃地構建完善的政府采購綠色評價體系。廣泛吸納社會力量參與制度設計,與認證機構、檢測中心、行業協會、標準聯盟、科研機構等積極溝通、緊密協作,靈活采納綠色清單、綠色標準、綠色權重、綠色成本、綠色優惠等各種政策組合,學習借鑒發達國家模式,探索建立考核全生命周期,包含節能節水、低碳、資源循環利用、有毒有害物質管控的全面專用產品標準體系和評價體系。

3.加強政策影響評估,讓政府采購創造的綠色價值看得見、摸得著。積極樹立企業典型,更好地形成示范引領效應。加強綠色政府采購實施方法的培訓推廣,確保綠色采購標準得以準確執行,及時公開采購信息和統計數據,接受社會監督。

四、從財政收入角度促進“雙碳”目標實現

地方政府可支配財力主要包括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和中央補助收入。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包括稅收收入和非稅收收入;中央補助收入包括返還性收入(稅收返還)、一般性轉移支付收入和專項轉移支付收入。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來自對企事業單位的征收,征收結構和比例的設計會對納稅人生產經營方式和方向產生影響,促進“雙碳”目標實現的財政收入政策主要著力點是稅收政策和爭取中央轉移支付。

(一)深化稅制改革,加大稅收政策對實現“雙碳”目標的促進作用

通過修改實體法,擴大促進碳排放雙控稅收手段,在減免稅等優惠政策外,進一步探索通過征稅對象及其計稅依據設計,顯性指導納稅人低碳發展。

1.在企業所得稅法中體現促進節能減排的政策導向。在企業所得稅納稅申報時,要求企業提供生產經營過程中消耗的電力、水、煤、天然氣等能源的量和價值,分析企業每萬元產值消耗能源值,通過大數據分析,考量能源管理先進企業的能耗占收入比,確定行業基準能耗比。企業所得稅計稅依據=按照企業所得稅法計算的應納稅所得額×(1+企業能耗比與基準能耗比之差)。如果納稅人的能耗比高于同行業先進企業的能耗比,在確定企業所得稅計稅依據時,可以適當擴大企業應納稅所得額,增加納稅人企業所得稅負擔;如果納稅人的能耗比低于同行業先進企業能耗比,可以適當縮小企業所得稅應納稅所得額,降低企業所得稅稅負。通過這種辦法明確體現國家對節能、能源充分利用的稅收政策導向。

2.強化資源稅綠色稅制特色。資源稅稅制設計要明確給予鼓勵節能減排的政策導向。對原礦直接銷售,按資源稅政策全額征稅;對原礦進行采選、加工,則可以適當對應征稅銷售額折扣。例如,選礦銷售或自用時,可以將選礦的銷售額或按照市場價格確定的自用選礦金額,按照選礦比折合原礦后征稅。具體來說,資源稅計稅依據=選礦或加工后資源產品銷售額÷選礦比。其中,選礦比為納稅人生產選礦量占消耗的原礦量的比重,選礦比越高,說明企業生產效率越高,折合后的資源稅計稅依據就越小,資源稅應納稅額就越少,企業資源稅負擔就越輕。企業利用應稅資源直接深加工生產非應稅資源產品,也可以比照該辦法確定計稅依據。通過這種方式,釋放出稅法對充分利用資源納稅人更友好的導向,鼓勵企業進一步降低能耗,促進資源的高效利用,保證經濟的可持續增長。

3.改革消費稅征稅環節,助力綠色發展。建議改革消費稅的征稅環節,將對生產者征收變為對消費者征收,而且實行價外征收。對消費者征收稅源分布比較均衡、分散,將消費者稅收隱形負擔轉為顯形負擔,較高的消費稅負擔會引導消費者減少對應稅消費品的消費,從而抑制應稅消費品的生產,達到稅收對地區產業結構、產品結構調整的作用。為了進一步提高政府利用消費稅促進轉型發展的效率,可以將消費稅稅收收入劃歸地方所有,并賦予地方較大的自主權,包括稅目調整權、稅率調整權等,讓消費稅真正成為促進地方綠色轉型的重要稅收工具。

4.利用增值稅激勵納稅人控制碳排放,使用清潔能源。借鑒增值稅促進資源綜合利用的優惠政策,對企業生產經營中使用清潔能源提高進項稅額抵扣比例。例如,企業購入太陽能電力、風力、水力、氫能電力等,可以在正常進項稅額的基礎上加扣一定比例,從而提高抵扣金額,降低增值稅應納稅額??梢愿鶕髽I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借助碳排放監測系統獲得的碳排放數據計算企業的營業收入碳排放比值,與同行業基準碳排放比值對比,修正企業增值稅應納稅額。例如,增值稅應納稅額=按增值稅法律規定計算的應納稅額×(1+本企業營業收入碳排放比值與同行業基準碳排放比值)。當納稅人碳排放比值低于同行業基準碳排放比值時,該政策效果為減稅,否則會加重企業增值稅稅負。

(二)完善地方稅權,擴大地方促進低碳發展的主觀能動性

“營改增”全面推開后,曾經作為地方專享稅主力的營業稅消失了,大大弱化了專享地方稅的收入規模和稅種結構。大量財力向中央集中后,再向地方進行大規模轉移支付,在強化中央調控正面作用的同時,相對弱化了地方財政工作的積極性、主動性和自主性,降低了資金運轉和使用效率,增加了行政成本和尋租機會。建議穩定和完善中央、地方分稅制財政體制框架,優化地方稅體系,優化稅種和收入的政府縱向層次體系。提高轉移支付前地方稅費收入占比,增加地方自有和可支配財力。完善地方稅體系的主要措施如下:第一,改進并完善分稅制,按照“多專享稅,少共享稅”的思路,中央、省和市(縣)三級政府收入的劃分應堅持“效率、公平、征管便利和收入充足”的原則,盡量減少共享稅,切實加大政府各層級的專享收入規模;第二,將擴大直接稅與加強地方稅體系建設相結合,做大資源稅、環境保護稅,研究地方政府增設個人所得稅和企業所得稅附加稅率的問題,形成差異化的地方稅率;第三,研究給予地方政府部分地方稅立法方面的自主權限,給予地方在制定地方專享稅種優惠政策方面更多自主性,便于其更好地因地制宜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第四,地方稅體系建設要更加鼓勵引導消費增長,可考慮將征收環節從生產后移至零售環節的消費稅、消費環節的增值稅、車輛購置稅等稅種劃歸地方,或與地方分成和提高地方分成比例。

(三)積極爭取中央轉移支付,保障山西低碳轉型發展的大戰略

爭取中央財政資金支持是山西省實現“雙碳”目標的必要條件。爭取資金就需要山西省在傳統能源清潔高效利用、新能源創新開發利用以及綠色低碳科技創新等方面積極創新,認真論證,支持符合山西省地方經濟特點的新能源、新基建、新技術、新材料、新裝備、新產品、新業態的發展項目。做好中央財政資金扶持項目的申報工作,以中央重點財政專項資金扶持項目的申報要求作為目標,鼓勵企業練好內功,相關行業主管部門也要為企業與科研機構之間做好協調工作,幫助企業設計行動目標和行動方案,為申請中央財政支持創造條件。

從全局來看,建議國家減少轉移支付事項和總規模,建立以一般性轉移支付為主、專項轉移支付為輔的制度體系,規范并減少專項轉移支付,清理、整合、減少現有專項轉移支付項目,降低專項轉移支付對地方政府的配套要求。

猜你喜歡
專項資金山西省綠色
綠色低碳
山西省右玉縣的生態建設及其啟示
山西省秋收已完成93.44%
山西省打開農產品供深通道
綠色大地上的巾幗紅
探索財政專項資金績效監督新路子
涉農專項資金領域職務犯罪淺析
山西省大水網工程建設如火如荼
財政專項資金績效審計研究
設立國家民辦教育發展專項資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