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度學習理念下“大學語文”混合式教學的設計與實踐

2023-02-06 13:28庹夢婷
關鍵詞:大學語文學習者深度

庹夢婷

(廣東理工學院智能制造學院,廣東 肇慶 526000)

0 引言

“互聯網+”時代,混合式教學作為融合傳統教學與線上教學優點的新型教學模式正在釋放巨大能量。然而,現階段因“大學語文”課程地位邊緣、學生學習興趣低、重視度低等原因,“大學語文”混合式教學仍存在諸多痛點與堵點,如教與學均存在淺層化、形式化與碎片化的現象,未能有效促使學生深入學習、思考探究、自主研修、協同提升,對學生的思維沒有一種漸進式的拔高訓練,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和提升不足[1]。在后疫情時代,高校大學語文教師應該針對當下“大學語文”混合式教學存在的問題,思考如何在混合式教學中更好地引入深度學習理念,打破窠臼,優化混合式教學模式的設計和策略,重構教與學的方法與結構,從而實現教師深度地教、學生深度地學[2]。

目前,學術界已有學者對如何在深度學習理念下推進“大學語文”混合式教學展開了相關研究并取得成果。張航[3,4]、趙麗娜[5]結合“大學語文”課程的教學現狀,提出基于SPOC 的“大學語文”課程混合教學模式,旨在培養學生知識整合、問題解決、批判思維、團隊協作等能力,最終促成學生深度學習能力的培養。周學芳[6]提出建構指向深度學習的“大學語文”混合教學模式,并通過定量和定性分析論證該模式下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行為及學習效果,驗證該模式的應用效果。王桂宏等[7]、岑澤麗等[8]指出在“金課”背景下,基于問題、項目探究的“大學語文”混合式教學能夠有效促進深度學習的發生。通過梳理上述研究發現,目前對深度學習理念下“大學語文”混合式教學的討論均是置于“大語境”中的,如何以具體教學案例切入深度學習理念的“大學語文”混合式教學設計鮮有提及。本文以“深度學習”理念為依托,以具體教學案例呈現混合式教學的設計思路,為改善大學生“大學語文”淺層學習現狀,促進學生深度學習能力的發展提供有效方案。

1 深度學習與混合式教學的關系

作為信息技術和高等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產物,混合式教學通過傳統面授與線上教學的優勢互補,在教師引導、啟發、監控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在良好的學習環境、合適的學習方式、合理的教學設計及靈活的教學策略下,實現了由淺層學習走向深度學習??梢哉f,深度學習是學習效果最可靠的保障,也是混合式教學要實現的目標。

1.1 深度學習是混合式教學的最終目標

混合式教學的目標即為深度學習,混合式教學的最終目的就是使學生由淺層學習過渡到深度學習[9]?;旌鲜浇虒W以促進學生學習為目的,引導學習者走向深度學習?;趯\層知識的理解,學習者獨立自主地探究思考復雜知識,并主動地、批判性地理解和運用知識,通過扎實穩健地內化知識并產出新知,發展學習能力,提高學習品質,在深度混合的教學模式中實現深度學習。

1.2 混合式教學是實現深度學習的有效支持

混合式教學強調“以學定教”“先學后教”開展適應性教學,更好地凸顯教學的有效性與合適性。在線上學習中,學習者在教師創設的學習情境中充分運用和調動自身的學習經驗及學習能力完成教師發布的視聽學習資源、微課、課程PPT 等任務。在線下學習中,學習者依據線上學習的理解與反思遷移到新的學習環境中,對某一問題或多個問題進行精深的探索,通過與同伴探究、與教師對話的形式答疑解難,通過“線上+ 線下”組合拳的形式實現對知識的獲取由淺層次的學習轉向深層次的理解。

2 深度學習理念下“大學語文”混合式教學的設計

以滿足學生對混合式學習的需求和促進學生的深度學習作為出發點,以“深度學習”理念為依托,以培養學生高階思維能力、知識整合能力及批判性思維能力為目標,探索有效的教學策略與方法,對“大學語文”混合式教學重新設計,重構課堂實踐,為探索改善大學生“大學語文”淺層學習現狀提供有效方案。

2.1 倡導探究學習,培養學生高階思維能力

“大學語文”作為綜合性、人文性的素質教育課程,不同于高中語文,“大學語文”的教學重心需轉移到多元閱讀、思辨探究和精當表達上,注重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中深度學習能力的培養,主動引領學生從關注自我到關注他人、社會、國家和世界。在教師的組織下,師生共同分析經典作品的審美價值和文化內涵,通過體悟、思辨、審美、表達,提高學生的思維活躍度、學習積極性及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實現培養學生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及文化傳承與理解等方面的高水平思維品質的能力。如筆者依托雨課堂平臺講授《齊桓晉文之事》時,緊緊立足“以學生的發展為本”設計教學。課前要求學生利用高中儲備的語文知識理解文章的基礎知識點,思考并在雨課堂平臺上回答“孟子如何說服齊宣王施行保民的仁政”這一問題。課中創設情境,以問題“什么是霸道?什么是王道?”引入課堂教學,帶領學生圍繞“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進行探究學習。通過整體把握文意,師生共同總結“王天下”的關鍵在于“保民”;“保民”的根源在于有“不忍之心”;“不忍之心”的作用在于“推行仁政”;“推行仁政”的具體措施在于“制民之產”。在文章的情境中學生通過對學習材料多層次、深刻地理解、分析、評價中總結出孟子圍繞“以民為本,德治仁政,王道和性善論”創立的仁政思想。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圍繞“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開展發散性探討,通過學生自學、教師詳細講解重點難點,實現遞進式學習,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并在新舊知識中自主展開知識遷移與應用,推動學生形成高階思維,提升學習效能。

2.2 充分利用資源,培養學生知識整合能力

“大學語文”教學內容豐富,涉及唐詩、宋詞、古代散文、古代戲劇小說、中國現當代文學、外國文學等不同類型的作品,在教學中僅僅依靠教材提供的內容是遠遠不夠的。教師應以教材為基礎,結合生活情境,利用信息化資源,整合各類電視節目、電影、慕課、微課等教學資源中的知識,建構層次豐富、立體多樣的教學內容傳授給學生,引導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通過師生互動對教學資源進行反思評價實現知識創生。如筆者在講授《兼愛》一課時,課前通過雨課堂發布預習課件、電影《墨攻》片段、紀錄片《中國》片段、余秋雨先生的《中國文化課》中第11 講《黑衣人》等資料讓學生建立對墨家學派的初步感知,并要求學生通過對PPT、視頻、文字材料等內容的整合、融會在雨課堂討論區中發布問題。同時,教師整理學生發布的問題形成清單,以小組的形式分發任務,實時督促學生通過查找文獻、書籍或借助互聯網搜集答案。課中以小組PPT展示與教師補充的形式完成所有問題答疑。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充分利用課下時間自主完成線上學習任務。在小組合作答疑過程中,學生自己掌握資料的取舍、分析、貫通與整合,通過自主學習觸及學術前沿建構知識框架形成問題意識,提高自主學習、知識整合與解決問題等高階能力。

2.3 實現多元評價,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

深度學習理念下的“大學語文”混合式教學不僅要通過解讀文學作品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引導學生逐步思考與理解人生、社會的豐富性,更要培養學習者利用深度學習實現高質量學習及高階思維能力的發展。此種教學模式需將深度學習評價貫穿線上線下學習全過程,評價方式更強調評價的自主性、真實性、過程性和反饋性[10],主要表現為三個方面:一是評價內容多樣化,包含對學習者的知識掌握程度、高階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等方面的全面評價,全面展現學習者的學習狀況及目標達成情況。二是評價主體多元化?;旌鲜浇虒W的評價主體為教師、學習者。教師依托混合式教學的優勢,根據學習者課前、課中、課后不同學習階段為不同的評價主體設計學習評價量表,以實現對學習情況的追蹤、記錄和反思。通過自評、互評的方式完成對學生深層知識習得、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評價,促進學習者主體性發展,提高其批判性思維能力。三是評價方式過程與結果并重?;旌鲜浇虒W強調過程性評價,即對課前自主學習、課中互動教學及課后遷移鞏固完成情況的評價。如筆者所在的教學團隊通過迭代式的教學探索與實踐將“大學語文”考核方式改革為綜合考核,考核成績由平時成績與期末考試成績組成。其中,平時成績主要以過程性考核為主,包括考勤5%、學習平臺討論10%、線上預習課件10%、課堂討論發言10%、作業30%、實踐教學內容35%,并在評價過程中綜合教師與同伴對學生的語言文字應用能力、文學經典鑒賞能力、人文精神的內化和創新能力等方面的評價,進行多角度考核。

3 深度學習理念下“大學語文”混合式教學的實踐

當前,“大學語文” 課時相較于其他課程課時少。一方面致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無法深入理解文章的語言、情感和思想內涵;另一方面導致師生互動受限,教師無法充分挖掘學生潛能,培養學生深度學習的能力?;旌鲜浇虒W將有限的教學延伸到課堂之外,充分利用豐富的課程資源,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和探索性學習的機會。同時,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實現了課程資源跨時空傳遞,為教師和學生創造了充分互動與協作的環境。下面以《張中丞傳后敘》為例,借助雨課堂平臺,探索深度學習理念下的“大學語文”混合式教學設計。

3.1 課前自主學習

在課堂面授前一周,教師在雨課堂發布自制的《張中丞傳后敘》微課及課前預習PPT、韓愈生平、安史之亂背景等文本與視頻資料。學生通過結合自身生活體驗自主學習對作品進行解讀,初步掌握文本內容,感受人物精神,深刻理解“忠”和“勇”的含義。為了鞏固和檢查學生自主學習的效果,筆者為該篇章制作了在線測試題庫,并要求每個學生結合文本學習在討論區進行提問留言,以充分培養學生理性層面的思維能力。為充分調動學生搜集資料、整合知識、團隊協作的能力,進一步激發學生探究的學習熱情,幫助學生構建知識圖譜,筆者為線下教學準備了三個專題介紹與一個編劇演出任務,即介紹韓愈生平經歷;介紹文章寫作背景;根據文本介紹張巡、許遠、南霽云的人物關系及人物性格特點及結合文本中南霽云的段落進行角色扮演。通過對資料的爬梳剔抉、歸納、分析、總結,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意識和能動作用。

3.2 課中互動教學

課中,教學環節從線上遷移到線下。教師針對學生線上自主學習的情況與提出的問題,教師以文本講解與分解課題任務的方式展開線下課堂教學。一是安排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圍繞課前教師布置的三個專題介紹進行小組匯報,讓學生深度參與教學,同時,提交小組分工情況、資料清單及展示PPT 等材料。秉持過程與結果并重的考核方式,注重過程性評價,小組發言或匯報均采用組內互評、小組評價及教師點評相結合的方式。二是教師引導學生以討論的方式解決課前及課中問題。如:學生通過頭腦風暴解決問題“如何評價‘守一城,悍天下’”,以此在師生交流、生生協作中實現知識的遷移應用。三是教師精心設計教學活動。為充分調動學生參與,在帶領學生深刻解讀人物特點后,組織學生分別扮演南霽云、張巡、賀蘭進明進行情景演繹,演繹南霽云請求賀蘭進明出兵的場景及張巡、南霽云英勇就義的場景,尤其是“拔刀斷指”“抽矢射塔”片段,通過情景演繹的形式讓學生深刻體會人物忠義之士的性格特征及以身殉國的犧牲精神。四是從大德、公德、私德三個層面充分挖掘文本蘊含的時代意義及當代價值巧妙地融入課程思政元素,以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崇尚英雄才會產生英雄,爭做英雄才能英雄輩出”做總結,引導學生在文質兼美的文章中感受中華民族的獨特氣質和精神信仰。

3.3 課后遷移鞏固

學生在教師創設的情境中完成了學習歷史、崇尚英雄的教學目標,課下教師再結合學情精準設計課后任務。如要求學生充分調動自身感性思維能力,結合所學內容及個體生命體驗,撰寫以“英雄”為話題的演講稿,并錄制能夠體現真思想、真性情、真力量的演講視頻上傳至雨課堂平臺。學生提交后,以教師點評與生生互評相結合的方式為演講視頻賦分,并挑選三個優秀作品在下節課展示。由此,整個教學活動完成了對學習者“聽、說、讀、思、寫”的訓練,促使學習者在不斷探究、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實現了從淺層學習到深度學習的跨越。

4 結束語

在信息化飛速發展的時代,網絡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教學變革勢在必行?;旌鲜浇虒W對于實現“大學語文”教學資源的多元化,開創“大學語文”教學新局面具有重要意義。新一代的學習者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培養具備高階思維能力、創新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的學習者,不僅是學習者的未來,亦是教育的未來。教師要充分把握深度學習的理論延展和實踐經驗,不斷創造高質量“大學語文”混合式教學課堂,為學生構建更高層級的學習機制。

猜你喜歡
大學語文學習者深度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大學語文創新教學初探
你是哪種類型的學習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類型的學習者
山西省2018年專升本選拔考試 大學語文
深度觀察
深度觀察
深度觀察
漢語學習自主學習者特征初探
大學語文教學模式探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