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字社會人的主體性際遇

2023-02-06 22:09王天恩
青年學報 2023年6期
關鍵詞:編碼人類數字

王天恩

數字技術正在從根本上改變人類社會,數字日益成為社會生活的基礎。在數字中國建設中,深入數字的信息基礎并在人的存在方式轉換層次理解其影響、探索數字社會創構,從而在探明創構過程中人的主體性特殊發展形勢的基礎上,明確其發展際遇,當是事關數字中國建設實踐和人的發展的重要工作。

一、數字社會的信息基礎及人的存在方式轉換

作為信息編碼,數字與信息的關系涉及數字社會的信息基礎,因而關乎數字社會對人類存在方式的影響。當代信息科技的發展越來越清晰地表明,信息既不是物質也不是能量[1],而是感受性關系[2]。把信息理解為感受性關系,對信息編碼及其與信息的關系就可以有一個清晰的認識:信息編碼是作為感受性關系的信息的物能化和觀念化。信息編碼有兩種基本類型:信息的物能編碼和觀念編碼。前者典型的如電信號和DNA 中的基因,后者典型的如作為自然類概括產物的概念和符號。在信息的觀念編碼中,概念編碼和符號編碼對于人類高層次發展最為重要。信息的符號編碼有一種特殊的方式,那就是信息的數字編碼。其之所以特殊,就在于它既可以是作為信息觀念編碼的符號編碼,同時又可以是作為信息物能編碼的物理編碼。作為數字編碼,“0”和“1”是信息觀念編碼中的符號編碼;而“開”和“關”又是物能編碼中的物理編碼。正因為信息的數字編碼既與信息的物能編碼相關,也與信息的觀念編碼相關,算法就可以通過信息的數字編碼將觀念和物能結合在一起,從而在物能和信息關系層次構成了理論和實踐的一體化[3]。因此,數據不是信息本身,而是信息編碼,大數據是信息數字編碼發展的產物。就目前發展階段而言,作為以數字為直接基礎的社會,數字社會是基于大數據,并以大數據驅動的人工智能——以ChatGPT 為代表的大型語言模型就是其最新發展——為主要特征的“信息—智能”社會。

由于信息與物能的不同本性,社會的數字基礎意味著一個與傳統社會不同的社會。由工業社會到基于大數據的數字社會,標志著人類社會具有根本意義的升級。作為數字化發展的產物,數字社會具有不同的性質和特點。當前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將技術變革進一步推向數字化和數字社會,包括在人類工作場所更多地依賴人工智能(AI)和機器人代替人類。它還包括基于零工合同的‘零工’經濟,這些合同提供了大量有限的工作。我們將‘數字化’定義為將模擬信息轉換為數字格式的過程,該過程應用于商業、通信和工作,并且越來越多地應用于教育。數字化通過互聯網增加了生活、學習和工作各個領域的速度和靈活性”[4]。在信息的感受性關系理解基礎上,對數字和數字化可以有更到位的理解。信息是感受性關系,信息編碼的最初形式是模擬編碼,從屈指計數和結繩記事到電信號正是信息模擬編碼的發展過程。而數字則意味著信息的數字編碼,屬于信息觀念編碼中具有特殊地位的符號,因此數字化是信息由模擬編碼向數字編碼的普遍轉化。信息編碼的普遍轉化帶來了數字社會的發展,從而帶來社會生活的重大變化。鑒于數字社會帶來的是具有根本性的變化,涉及從物能到信息發展的基礎,深入到信息基礎研究,不僅涉及數字社會的理解和健康發展及其相應問題的解決,而且是理解數字社會人的主體性的前提性基礎。

信息科技的發展突出反映了技術的雙刃劍性質。一方面,數字社會為人類生活所提供的全新基礎極大地促進了信息的傳播和共享,豐富了人們的生活方式,提高了社會效率,優化了社會的資源配置和管理。不僅如此,數字化和數字社會的發展帶來了人類存在方式和生活意義的根本性變化。人越來越以信息方式存在將使人的社會化過程和自我意識的建構發生重要轉換[5]。由于數字化帶來了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發展,重復性的勞動越來越普遍地為機器智能所承擔,人類主要從事創造性活動。數字社會的高創造行為特征必定導致人類生活軌跡的重大改變,這將對人類生活構成巨大影響,尤其是在社會數字化發展期間成長起來的青年,受到的影響更為顯著。由于以信息為基礎,數字社會的發展帶來了社會、經濟、文化等深刻、迅速而巨大的變化?!霸?1 世紀初,數字技術的發展還不到10 年。首先是移動電話(1991 年),然后是互聯網(1994 年),它們不僅徹底改變了通信手段(通過電子郵件和新社交媒體的發展),還以一種既擴大又縮小代際差距的方式改變了社會關系和社會生活的性質。數字通信的驚人增長改變了信息獲取和傳播的方式、娛樂的接受方式、商品和生活方式的推廣及人際關系的形成方式?!盵6]智能手機、微信和從互聯網到物聯網的發展完全改變了人類社會生活?!癋acebook 和WhatsApp 等社交網絡成為尋找朋友、保持友誼和組織社交活動的重要工具,極大地推進了構建社會資本的新方式?!盵7]數字社會發展帶來的這些變化,為人類特別是青年提供了全新的發展條件?!啊當底稚鐣慕尤敕植疾痪?,導致不同人群的物理和虛擬空間、活動、服務、社區之間的內在關系出現中斷和分裂”[8],加劇了信息不對稱,不僅造成了數字鴻溝,而且在此基礎上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造成智能鴻溝[9],并出現了對隱私和安全構成新的威脅等問題。理解和把握數字社會這種變化的關鍵,就是深入理解從物能到信息的根本轉換。只有在數字社會的信息基礎層次,深入到人的存在方式的轉換,才能深入理解這些變化。由物質文化向信息文化的發展轉化就是現階段的典型表現之一。

由于信息和物能的不同本性,信息社會具有與物能社會完全不同的發展速率,從而大大拉開了代際差距,這種發展轉換在代際關系中體現得最為典型,對青年的影響尤為明顯?!氨M管重點在很大程度上是經濟的,反映了青年可以期望從事的職業的核心作用以及他們可能希望擁有的職業類型(‘社會再生產’和‘社會流動性’),但這些變化因素產生的影響更為深刻。它們有助于塑造社會、家庭和公民生活以及文化形式(‘青年文化’),通過這些文化形式表達青年身份的版本。因此,在青年的經歷與他們父母在人生歷程中相同年齡和階段的經歷之間,可以看到代際連續性和斷裂。這些因素增加了代際沖突和緊張的可能性,同時也提供了代際連續性和團結形式來應對困難?!盵10]代際關系涉及人的社會化的最初階段,由于從物能社會向數字社會轉換造成的特殊代際差別,數字社會的代際關系將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斑@種緊張關系在青少年時期最為明顯,因為孩童時期的父母控制逐漸讓位于青春期的自由,同時孩子們仍然保持對父母的尊重和依賴情感。在剛成年階段,父母與子女的關系往往變得更加輕松,因為從教育到工作的過渡定義了這個人生階段,而父母的情感和物質支持也變得更為重要?!盵11]在數字社會的發展過程中,由于人類存在從物能方式逐漸向信息方式轉換,代際關系乃至所有社會關系都將相應發生變化;隨著數字社會的創構和發展,代際關系由更多是物能性的向更多是信息性的發展。當生活的物能性支持逐漸為高度發展的數字社會所承擔,信息性的支持就成了代際間越來越重要的連接紐帶。當人工智能的發展使無人工廠普遍發展,人類生活逐漸從“物質的壓迫”中解放出來,人際關系便由更多是“物的依賴”向更多是信息依賴發展[12],社會環境逐漸從以物能為主向以信息為主升級。這對人類發展具有重大意義,特別是成長中的青年。

由于處在成長過程中,存在方式的轉換對于青年而言意義更為特殊;由于正處于可塑性強的發展階段,青年對于存在方式轉換具有更好的適應性。數字社會的發展將帶來的這些具有根本意義的變化,意味著正在塑造一個完全不同的成長環境,從而將為人的主體性發展提供完全不同的條件,其中既有歷史性的新機遇,又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正是從物能存在方式向信息存在方式的轉換,使人的主體性面臨全新際遇。

二、數字社會創構中人的主體性凸顯

在數字社會,人類生活所發生的根本變化,就是由主要以物能方式存在到主要以信息方式存在的轉換。數字社會代際關系的變化就集中體現了這一點,而將此擴展到數字社會的全球化發展,問題就更為清晰。

作為全球化發展的重要信息基礎,數字社會確實有我們從未見識過的糟糕一面,以致福斯特(Christian Fuchs)最近認為,“我們當代的全球數字社會并不是一個宜居之地”[13]。全球化的數字社會是否宜居,在更深層次涉及人是以物能方式還是以信息方式生存的問題。毫無疑問,主要以物能方式生活,數字社會可能相對更不宜居,而就越來越以信息方式存在而言,無疑不僅會帶來更多的便利,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為人類更充分發展提供更好條件。就人的類特性而言,全球化是人類發展的方向,而數字化對于全球化發展具有基礎性意義。這種全球化基礎的擴展帶來的問題,正是需要通過發展來解決。人類數字社會發展的基本問題,則是人的存在由物能方式向信息方式的轉換。人歸根結底是信息方式的存在,信息文明的發展日益充分地體現了這一點。由于人的存在方式決定人的活動方式,在數字社會的發展中,主體性自身的生產將達到一個全新的歷史發展階段。人的活動方式形塑著人自身,“個人怎樣表現自己的生命,他們自己就是怎樣。因此,他們是什么樣的,這同他們的生產是一致的——既和他們生產什么一致,又和他們怎樣生產一致”[14]。在數字社會的發展中,人的主體性與其創造性越來越內在相關,人的主體性際遇在根本上取決于人的創造能力。對于越來越以信息方式存在的人來說,創造活動也將越來越是生活的基本內容。

隨著人越來越以信息方式存在,人越來越在根本上是信息體,而作為信息編碼,數字可以直接為信息體賦能。這意味著在數字社會中,人的社會化過程發展到一個更高階段,人的社會化有了數字化的更深層次內容。數字社會給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信息基礎,但前提是人首先必須被數字化。人的社會化是一個隨著社會發展不斷復雜化的過程,而這一過程的數字化將對人提出更高要求。特別是對于青年來說,從個人身份到數字環境的適應,都意味著社會生活將發生根本改變?!啊矸莺蜕缃幻襟w’從多個角度探討了青年身份問題,首先從心理學和社會學的身份理論開始,然后深入探討身份發展階段的爭議、身份作為個人資源以及通過社交媒體構建身份的復雜性?!盵15]數字社會的個人身份形成意味著一個不同的社會化過程。數字社會的發展既包括個人身份的重新認定,又包括社會制度安排的變革。當個人數字化與社會的制度安排升級構成雙向發展機制,數字社會機遇和挑戰的交織將不斷深化。

數字社會是一種不同類型的社會,它的有序運作產生了一種不同的社會特征。深入探索和理解“數字技術如何形塑人類社會”[16]就成了適應和把控數字社會的前提性問題。而如何面對和理解數字社會正在顯現的社會形塑方式,則不僅涉及數字技術形塑人類社會的具體機制,而且涉及我們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等更深層次內容。數字社會及其發展的人類創構,意味著人的主體性的全面凸顯。作為自在的存在,大自然是先在于人類存在的世界,而基于信息的數字社會則是人類自覺創構的產物。作為信息的特殊編碼,數字在人類信息文明發展中具有獨特地位。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數字社會逐漸成為人類社會的新形態。由于信息的創生性,以及物能基礎上越來越廣闊的信息空間延伸和拓展,數字社會的創構空前凸顯人的主體地位。

在人類實踐活動中,物能活動和信息活動具有原則區別。作為感受性關系,信息具有創生性、涌現性、相互性(reciprocity)和共享性等基本特性[17]。與物能守恒不同,信息是創造產生的。信息的創生性意味著信息世界創造是信息創生意義上的整體建構——創構[18]。面對物能世界,人們只能解釋和改變它;而面對數字世界,人們則還可以“無中生有”地創造。在對既存物質世界的認識中,衡量標準是真實性,目標主要是事實;而在數字世界的信息創構中,衡量的標準是符合人的需要,目標主要是價值。對既定存在對象的描述性認識,我們必須盡可能保持認識的客觀性,而在創構活動中,面對海量信息,人類則主要從自己的需要出發,采用對人有益、有用,能滿足人的需要的信息。作為創生意義上的創造,創構是從未存在的感性對象的創設,它是基于人們的需要,根據所設立的潛在結果得到與之相聯系的因素體系,并確定和控制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獲得所想得到的結果的過程[19]。正是數字社會的人類創構,空前凸顯了人的主體性。這從創構的大數據基礎及大數據的結構開放性和價值創生性[20]可以看得很清楚。

大數據的一個深層哲學內涵是人作為重要因素,可以通過調控其他因素,形成自己的預期結果,以滿足自己的需要,因此,大數據以及在其基礎之上的活動,使以人的需要為出發點,以滿足這種需要為最終目的的價值取向和行動原則在哲學中得以彰顯,從而使當代哲學與傳統形而上學的關系更為清晰。傳統形而上學從抽象普遍性出發,總是自覺不自覺地把抽象普遍性達到的最后的本質當作哲學的終極追尋。在馬克思那里,哲學的立足點和出發點已經完全回到了感性實踐?;氐浆F實生活實踐,歸根到底就是回到人的需要?;氐饺说男枰@一根本基礎,意味著以人的需要為出發點,真正以滿足人的需要為最終目的。在大數據時代,無論創構什么,都是以人的需要為出發點,而不是以追尋現象背后的終極原因甚至絕對真理為終極目的。因果關系不僅描述自然存在的因果模型,還描述創構的因果模型。正因為如此,在大數據時代的信息分析中,發生了另一個重要轉變:從熱衷于精確度追求,轉向由不精確數據分析大趨勢規律。這與認識目的和實踐需要有關,并不意味著客觀性的喪失,更不意味著對因果關系理論本身意義的否定[21],與此相反,以人的需要為出發點,以滿足這種需要為最終目的,所帶來的變化都意味著數字社會人的主體性前所未有的凸顯。

人是數字社會創構的核心要素,不僅是數字社會的創構者,而且是創構的出發點和最終目的,也就是被滿足的對象和把握者。在數字社會中,人的主體性凸顯表現為可以更加自由地選擇自己的身份、角色、價值和目標,更加有效地實現自己的利益和需求,從而空前促進數字社會人的主體性發展。能夠充分開展自我探索、實現自我發展,這樣的社會條件對于成長中的青年尤為重要。青年是數字社會創構中最活躍和最有創造力的群體,在數字社會中,他們可以更好地發揮主觀能動性,利用信息技術創生新價值。由于相互性既是信息的基本特性,也是人類學基本特性,這種價值創生效應也在相互性維度展開。相互性是同一整體的構成部分之間在整體過程機制中的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彼此影響、共同行動的關系[22]。由于數字社會為信息發展奠定了全新基礎,人和人之間的相互性將得到空前發展,從而在主體性充分凸顯的基礎上,大大促進主體間性的發展。人在數字社會創構中將日益展現出對他人的關注和尊重,不僅通過數字平臺與不同背景和利益訴求的其他個人或組織實現更有效、層次更深的溝通與交流、協商與合作,而且主體間性將大大深化:從相輔到相成,在相互激勵、相互成就中創造。主體間性的發展反過來又促進主體性的進一步發展,從而構成雙向循環機制。這種雙向循環也是人成長和發展的更高層次機制,尤其有利于青年的成長與能動性的發揮。

在數字社會創構中,青年的主觀能動性將得到更充分發揮。技術和社會發展速度越快,越有利于青年作用的發揮。作為技術社會形態,數字社會為青年主觀能動性的充分發揮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條件。由于信息的創生性,數字社會的創構和發展將通過創造活動條件的提升為人的創造力發展奠定前所未有的基礎;由于信息的涌現性,數字社會條件下的創造要求越來越具有自主性;由于信息的相互性和共享性,基于互聯網的數字社會創構和發展還會使人的主體性越來越具有向類特性發展的重要趨勢;由于創造最符合人的本性,創造活動的發展使人的主體性不斷凸顯。更為根本的是,在數字社會條件下,人的活動越來越是信息性的,因而隨著數字社會的創構和發展,人越來越以信息的方式存在和發展。正是存在方式的信息化,將在根本上極大凸顯人的主體性——只是這同時也意味著,在數字社會中,不以信息方式存在也可能造成人的主體性迷失。

三、數字社會人的主體性迷失可能及其應對

數字社會的發展在為人的發展提供歷史性新機遇的同時,也使人類生活面臨新的挑戰;而無論處于時代機遇近水樓臺的受益者還是時代挑戰的首當其沖者,必定大多是青年。在數字社會中,由于個人內外在條件的不同,人的主體性際遇不僅會有差異,而且可能會出現越來越大的區別。具有創造能力,人的主體性會日益凸顯;不具有創造能力的人,主體性會逐漸迷失。數字社會的創構活動日益凸顯創構者的主體性,不能參與數字社會創構的人則可能被智能社會“投喂”得主體性日漸迷失。

數字社會一方面為主體性的建構和生產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條件,另一方面也為主體性的“陷落”留下了無處不在的“沼澤”。在人的主體性生產更新升級和充分發揮的同時,會不可避免地出現一種與主體性生產充分發展相伴隨的偏移,即由引領人的需要縱向發展的主體性發展向誘使人的需要橫向膨脹的主體性偏移。后者的實質是主體性的迷失,“娛樂至死”就是其典型表現。這既與人的創造能力有關,也與數字社會特有要求構成的挑戰相關。如何應對這些挑戰,對于成長中的青年尤為重要。

勞動市場的數字化給青年的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甚至會因急劇變化而構成越來越嚴峻的挑戰?!霸谧鳛閿底只Y果的勞動市場上”[23],勞動工具和勞動對象都發生了根本變化,“這種根本性的變化將挑戰社會為青年準備成年世界的傳統方式。特定職業所需要的‘技能集合’(skills set)的觀念被更具類的屬性(‘軟技能’)的組合所取代,正是這些類屬性支撐著人的適應能力?,F在,終身學習成為可能,以跟上勞動市場所需求的新型能力和基礎能力。技能必須具有靈活性,才能具有當今的勞動市場價值。而作為其他技能的基礎,諸如讀寫能力、數學能力及日益重要的數字媒體掌握能力等基本技能在進入成年階段的價值將延伸到在家庭和社區中的有效運作”[24]。這一切都與數字社會的信息性相聯系,從而與數字賦能——歸根結底與人的創造能力密切相關。

正是由于數字賦能,數字社會的發展意味著全面的技術轉型?!巴ㄟ^技術轉型,生產和交流手段發生了變革,導致許多過去的技能和能力變得多余,給勞動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對不同的職業和學術準備系統提出了不同的要求?!盵25]富有彈性的技能意味著學科的一體化基礎,而信息本身就是一個學科一體化領域,這使數字社會的挑戰越來越具有綜合性,從而越來越復雜。所有這些,最終都必須通過創造能力的發展來應對。沒有基本的創造能力,人甚至難以逃脫數字社會環境智能化極易形成的“信息繭房”。

數字化意味著智能化,智能化意味著社會算法化,算法社會意味著人和環境關系的哥白尼式轉換:人類從適應自然環境轉換為智能環境適應人類。由于人類自己創造的智能環境在迎合人,隨著數字社會的發展,人類發展會有自我嬌寵的風險[26]。在數字社會條件下,整個人類會通過自我預見、警醒和應對規避整體風險,但不具有創造能力的人很容易自覺不自覺地陷入“信息繭房”,不能生產價值的人甚至不可避免會成為這種自我嬌寵趨勢的犧牲品。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數字社會的發展將為人類生存創造越來越優渥的社會條件,從而使人與生俱來的需要得到無償滿足。在那樣的社會發展條件下,人必須從“活著為了吃飯”層次向“吃飯為了活著”層次提升——其實質就是從主要以物能方式存在向主要以信息方式存在轉換?!盎钪鵀榱顺燥垺?,吃飯就是生活的意義,這是與生俱來不用自覺努力尋求的;而“吃飯為了活著”就存在一個為什么活著,也就是生活意義的問題。明確和深入認識數字社會的這種發展形勢,對于成長中的青年尤為重要。

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及其社會影響的迅速擴大,現在已經有了“數字一代”(the digital generation)的概念。在歐美,“數字一代遠不如嬰兒潮一代及其直接繼任者(政黨)政治化。在歐洲和美國,對建制政治的興趣、政治討論和活動的頻率、對政治家的信任、選舉投票和對政黨的隸屬關系在所有年齡組中均有下降。另一方面,更多的人通過社交網絡動員參加由新社會運動和活動家組織的抗議活動,這些活動家關注環境、和平、婦女權利、種族平等以及最近在英國學費上漲等問題,能夠吸引大量青年。諸如‘占領華爾街’(Occupy Wall Street)的壓力團體已經證明了使用互聯網挑戰權力、既得利益和建制思想的效果。這種方式以全新且有效的方式表現出來。例如,在英國的‘動力’(Momentum)和德國社會民主黨(SPD)的青年團體激勵了政治左翼?!磥淼男瞧谖濉‵ridays for Future)運動成功地動員了全球數百萬青年支持環境保護”[27]。這些傾向反映了數字社會青年的特殊處境和發展動向?!皠傔M入成年生活,青年的生活規劃變得不確定,這種經歷可能預示著生活軌跡的中斷。這種情況持續的時間越長,政策干預的必要性就越大,以防止無法挽回的過渡中斷?!盵28]這與社會的數字化發展密切相關。隨著數字社會的發展,情況會變得越來越復雜,對有效應對舉措的需求也越來越迫切。從長遠來說,它們反映了數字社會文化和教育發展轉向的必要性,特別是批判性思維的培養和升級。關于數字社會青年發展面臨的教育挑戰,一些研究也提出了應對建議?!罢畱胸熑未_保每位青年都能獲得塑造成年期過渡的所需技術和教育資源,根據他們的才能和人生目標,并獲得全面參與數字社會的能力?!盵29]這就不僅涉及數字社會構架基礎上教育教學的改革,而且關系到數據鴻溝和智能鴻溝的個人自覺力避和社會體制彌合。

隨著數字社會的發展,就個體而言,人的主體性的確存在不同程度的迷失可能性,這也是數字社會的發展為人的發展提供了更好的條件和基礎,從而也相應提出了更高層次要求的結果。其有效應對是事關人類發展的重大問題,需要社會和個人兩個方面構成相應的雙向循環機制。就社會而言,必須通過社會制度設計和相應改革,為個人發展提供更多社會資源。就個人發展來說,歸根結底是要提升數字社會發展所要求的素養。而在社會和個人構成的雙向循環機制中,涉及二者關聯的關鍵問題,就是批判性思維的素養隨著數字社會發展而不斷提升。批判性思維不僅是創造和創造力提升的前提,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人的發展層次。

數字社會的發展極大提高了對人的發展水平的要求,其中批判性思維將越來越重要。而就目前的批判性思維研究來說,還必須有適應數字社會發展的新的深化[30]。由于數字社會的全球性發展,信息的發展在不斷突破物能阻隔,瓦解社會等級的金字塔結構。由此,數字化正使社會日益扁平化,為人類社會的更高層次發展提供重要基礎;但也正因為如此,社會螺旋式上升發展構成的層次向一個平面壓縮,不同發展層次的相似現象很容易被視為同一層次的現象。社會發展層次壓縮會使不具有相應批判性思維的人看不到社會發展的層次差,從而很容易將不同層次的社會現象簡單等同,結果是帶來思維的混亂,構成越來越尖銳的觀念沖突,“太多人對事實、真相、專家和研究的好想法持懷疑態度。他們相信真相是他們情感上舒適和意識形態上可接受的東西”[31]。越是情緒化,越可能走向極端和對立?!霸S多人往往對他人做非友即敵的簡單劃分?!盵32]由此可見,在數字社會建設中,主觀能動性的積極發揮對批判性思維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由于具有思維方式適應性強等特定優勢,青年擔負著數字社會發展時代的特殊歷史使命。

數字社會建設空前凸顯了批判性思維的重要性,就此而言,福斯特所提出的問題具有深意:“人文主義如何幫助我們批判性地理解數字技術如何塑造社會和人類?”[33]在數字社會的建設和發展中,批判性地探討和解決問題具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在數字社會的發展中,提升批判性思維的素養是數字社會健康發展的重要條件。而作為創造和創造力提升的前提,批判性思維是個人特別是青年應對數字社會主體性迷失、盡可能凸顯人的主體性的前提性基礎。

猜你喜歡
編碼人類數字
人類能否一覺到未來?
基于SAR-SIFT和快速稀疏編碼的合成孔徑雷達圖像配準
《全元詩》未編碼疑難字考辨十五則
人類第一殺手
子帶編碼在圖像壓縮編碼中的應用
1100億個人類的清明
Genome and healthcare
答數字
數字看G20
人類正在消滅自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